回忆鲁迅先生ppt对我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改为转述句

鲁迅的小报
鲁迅的小报
范文一:鲁迅文化给困境中坚持的人以指引;给绝境中没有放弃的人以慰藉;告诉我们希望就是在绝望中多一点坚持。——读鲁迅鲁迅的简介周树人(日—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主要作品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鲁迅文化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鲁迅语录1、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2、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3、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4、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原文地址:鲁迅文化给困境中坚持的人以指引;给绝境中没有放弃的人以慰藉;告诉我们希望就是在绝望中多一点坚持。——读鲁迅鲁迅的简介周树人(日—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主要作品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鲁迅文化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鲁迅语录1、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2、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3、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4、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范文二:24课读后感学了24课,我感触很深。他侄女通过四件事,清楚的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特点,当然还不止这些特点。因为他是不惜一切代价为人民服务,着想。24课主要讲了四件事:1.笑谈“水浒”2.趣谈“碰壁”3.救助车夫
4.关心女佣。这四件事都透露出伯父的特点与品质:幽默风趣,深切同情和关心劳动人民以及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并且他一生还忧国忧民。反正,它之所以受那么多人的爱戴,都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我们不说学习鲁迅那样的精神,先从身边做起,从大家做起!鲁迅的影响作品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诗集:《坟》(《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已》《药》《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社戏》;《彷徨》:《祝福》)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他作品:《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补编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热风》《 三闲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故事新编》代表小说集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鲁迅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血。(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故乡》)5、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7、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8、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9、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10、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诗句1 (鲁迅·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无题)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鲁迅图片鲁迅简介 周树人(日—日),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范文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鲁迅简介: 鲁 迅 (
~ 名人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 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 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 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 树人, 字豫山、 豫亭, 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 头发 像刷子一样直竖着, 浓密的胡须形成 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 思想 家、 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小说创作 1918 年 5 月 15 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 ,推 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 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 “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 的分不开的。鲁迅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 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 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 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 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 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范文四:人物阅读鲁迅的几个小故事18一生勤奋伟大的鲁迅先生,一生勤奋,极少有闲暇休息的时候。就在他逝世前,身体已经非常坏的那段日子里,仍然紧张地工作着。我们从他的日记中可以得知下面这些动人心魄的事实:日,鲁迅体重只有38.7公斤,肺已烂掉4/5,肋膜间积水,一直发高烧。8月7日,一位日本医生为他第一次抽出肋膜积水200毫升。当时一位欧洲肺病专家,在给他检查身体以后,十分惊异地说:“若是欧洲人,五年前就死去了。”就是在身体这样不好的情况下,鲁迅从8月1日到10月19日逝世这段短时间里,共给青年作者和友人写93封信和14篇文章。逝世前11天,他为了支持木刻艺术这一当时的革命新生物,带病参加了全国第二次木刻流动展览会,同青年木刻工作者亲切谈话,并照了相,逝世前一天还在记日记。珍惜时间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拼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有志者,勤奋者,善于去挣,去挤,它就有;不去挣,不去挤,它就没有。鲁迅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写作.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里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读书三到鲁迅少年时在私塾读书。那时先生教书只管教学生死记硬背,不讲解大意。鲁迅对于这种读书法深恶痛绝。他认为读书不应只是口到——读和背,还需眼到——看清字的笔画,掌握字的写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心到——专心致志,力求其意。因此,他亲手制作了一张别致的书签,上面写着“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十个清秀工整的毛笔字,夹在书中,当作自己读书时遵循的原则,并且身体力行。不图虚名鲁迅先生是一位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人。他在厦门给友人的一封信上说:“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有一次,接到北京朋友来信说,有位瑞典的学者,准备通过刘半农等人,提名鲁迅先生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鲁迅谦虚地谢绝了,说:“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1936年春,《作家》编缉部要在刊物目录上端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学家头像。为此来人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并建议把他的头像也印在上面,也被鲁迅谢绝了。
范文五:鲁迅的小说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是吸收外国小说的文体艺术而对传统的拟话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鲁迅先生是这一改革的伟大旗手。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宣告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在艺术方法上,明显地具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白话体诗歌和散文已经出现,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学革命的风貌,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完美的艺术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作品,则是这篇《狂人日记》。也可以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收入《呐喊》中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这部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对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作者对阿Q饱受欺凌与摧残的不幸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予以有力的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强烈愿望。《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名作。《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比《风波》更为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小说《孔乙己》以简洁、单纯的构思和纯练、精粹的语言,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科举践踏人生、毁灭人性的罪恶。《药》也是愤怒揭露“吃人”的封建建制度的名篇。不过,这里不仅有被封建的愚昧、迷信“吃”掉的普通百姓,还有被封建专制的屠刀“吃”掉的年轻革命者。华老栓用血汗钱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的情节,早已成为醒人的文学典故。《故乡》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为名著佳篇,通过“我”回到久别的故乡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我”少年时代的伙伴闰土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农民在20年代所承受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灾难。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范文六: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第 4~15 段下面写了萧红两次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第 1 次做客主要写作者到鲁迅家去的时候,鲁迅先生幽默地打招呼,和客人开玩笑。这说明作者 的到来是受欢迎的。鲁迅正在工作,客人一来,他马上站起来打招呼,说明鲁迅对待来访的 年轻人很热情,很平易近人。第 2 次做客写的是在梅雨季节,遇到难得的晴天,作者高兴地 跑到鲁迅先生家中抒发自己愉快的心情,得到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的深切理解。 到鲁迅家做 客,写的是极小的事,甚至还算不上故事,只是一些记忆的片断,但是却生动地反映出鲁迅 先生的随和、亲切,带着些许幽默、平易近人和对于青年人的理解。读青年人的来信是文章 讲的第二件事。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第 4~15 段下面写了萧红两次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第 1 次做客主要写作者到鲁迅家去的时候,鲁迅先生幽默地打招呼,和客人开玩笑。这说明作者 的到来是受欢迎的。鲁迅正在工作,客人一来,他马上站起来打招呼,说明鲁迅对待来访的 年轻人很热情,很平易近人。第 2 次做客写的是在梅雨季节,遇到难得的晴天,作者高兴地 跑到鲁迅先生家中抒发自己愉快的心情,得到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的深切理解。 到鲁迅家做 客,写的是极小的事,甚至还算不上故事,只是一些记忆的片断,但是却生动地反映出鲁迅 先生的随和、亲切,带着些许幽默、平易近人和对于青年人的理解。读青年人的来信是文章 讲的第二件事。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范文七:鲁迅一生孜孜不倦,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生活中却总是不修边幅。有一天,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肯定也没几个钱,理发时便草草应付了事。鲁迅却没生气,从口袋里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多给了好多钱,乐坏了,心想自己碰上的原来是一位不露富的“大爷”!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大爷”,立即变得十分殷勤,拿出全部看家本领,“精雕细刻”地服务着,还不时地询问鲁迅的意见,直到他满意为止。理发师心理盘算着,只要把这位“大爷”伺候好,肯定能收不少小费。不料付钱时,鲁迅没有再显豪爽,而是非常认真地把钱掏出来数了又数,一个一个地摆给理发师,一个铜板也没多给。顿时,理发师心里一通火,板着脸问:“先生,今天您咋变抠门了,给这么点?您上回……”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理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理发,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给你钱!” 理发师听了,一脸的尴尬。每个人都是人际交往的一面镜子。别人怎样对待你,往往与你的言行有关。如果你不满意别人对待你的态度,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
范文八:鲁迅一生孜孜不倦,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生活中却总是不修边幅。有一天,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破旧,心想肯定也没几个钱,理发时便草草应付了事。鲁迅却没生气,从口袋里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多给了好多钱,乐坏了,心想自己碰上的原来是一位不露富的“大爷”!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大爷”,立即变得十分殷勤,拿出全部看家本领,“精雕细刻”地服务着。理发师心里盘算着,只要把这位“大爷”伺候好,肯定能收不少小费。不料付钱时,鲁迅没有再显豪爽,而是非常认真地把钱掏出来数了又数,一个一个地摆给理发师,一个铜板也没多给。顿时,理发师心里一通火,板着脸问:“先生,今天您咋变抠门了,给这么点?您上回……”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理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理发,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给你钱!”理发师听了之后,一脸尴尬。【素材分析】每个人都是人际交往的一面镜子。别人怎样对待你,往往与你的言行有关。如果你不满意别人对待你的态度,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适用话题】真诚 回报 服务
范文九:四(1)班 XX 号 XXX走近鲁迅公园鲁迅公园简介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 280 号,占地面积为 28.63 万平方米,是上海主要历史文化纪念性公园和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 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 鲁迅纪念馆, 震撼近代史的尹奉吉义举纪念地梅园。 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景色优美。总体上保留了英国风景园的特点。鲁迅纪念 馆内陈列品重点表现了鲁迅在上海 10 年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56 年鲁迅逝世 20 周年时,鲁迅墓由万国公墓迁葬于此。鲁迅公园还是上海最早用沙滤水的 地方。 鲁迅,原名周树人,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 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 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 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的一生都在革命,他是中国第一批书写白话文的中国人,他用白话文写 出了许许多多的有哲学的话如: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 望,便是光明这句话是在改革中时写下的,这激励人们努力改革进步的话语。五鲁迅先生一生都在写书,由他写出的 名著不在少数, 大多数都是在反应当时的 社会的昏暗, 抨击帝国主义。 鲁迅先生一 生写作计有 600 万字,其中著作约 500 万字, 辑校和书信约 100 万字。 作品包括 杂文、 短篇小说、 评论、 散文、 翻译作品。 对于 “ 五四运动 ” 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例如: 鲁迅小传、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阿 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 猫、鸭的喜剧等。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 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 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36 年 10 月 19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 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 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 迅 先 生 生 平
范文十:少年巧对展英才(对联故事) (一)骑父作马;望子成龙!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小时候,努力好学,功课特别好。有一年,父亲带他去考秀才。 参加考试的人挺多,到了考场的大门口,特别拥挤。父亲怕挤坏儿子, 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膀上,往考场里走。主考官远远地看见了,觉得挺好玩, 等他爷儿俩走近了,就开玩笑地冲他俩说:骑父作马;这是说林则徐拿爸爸当马骑。周围的人一听,都哈哈大笑。林则徐的爸爸挺不好意思,闹了个大红脸。小则徐看爸爸这么不自在,马上在肩膀上大 声地对主考官说:望子成龙!是说,我爸爸这么体贴我,是希望我将来能成个有用的人材。这也是他 在替爸爸说话呐。主考官听了,惊奇得不得了。自己随便说了一句,小家伙马上就对出了 下句,不单对得挺工整,还真有志气。主考官就笑着对“马”上的林则徐说: “好样的。”爸爸也呵呵地笑了。(二)袖里笼花,小子隐藏春光。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推车出小陌,策马入长安。国学大师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凌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游玩,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非常可爱,便摘了许多朵。忽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匆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眼前责备儿子,便随口吟出一句上联:“袖里笼花,小子隐藏春光。”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就立刻答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听后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么对?”梁启超立即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氛围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错误。(三)独脚兽;比目鱼。陷兽入阱中;放牛归林野。现代文学家鲁迅小时候家里送他到“三味书屋”去读书。老师叫寿镜吾, 是个老秀才,挺有学问。这天上“对课”,专门学对对子。先生出上句,学生们对下句。寿先生出了个三字句:独脚兽当时,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对起来。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八脚 虫”,还有的对“九头鸟”,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在学生们乱喊乱叫对得正欢的时候,只有鲁迅没言声。他是在用心琢磨更好的下联。等大伙儿安静了,鲁迅才不慌不忙地说出了自己的下句:比目鱼寿镜吾听了,连连点头,夸奖鲁迅说:“好!周树人对得顶好。我出的‘独角兽’的‘独’字,不是个数,可有‘单’的意思, 周树人对的‘比目鱼’的‘比’字,有‘双’的意思;拿‘比’来对‘独’ 是再好不过了。可见周树人是动了一番脑子的,你们应该好好向他学。”又有一回,寿先生出了个五字对: 陷兽入阱中;这是说,让野兽掉进陷阱里。鲁迅想到了《尚书》里的句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马上对了个:放牛归林野。鲁迅的下联得到了寿先生的夸奖。少年鲁迅的对课本上,画满了表示“优 秀”的红圈圈。 (四) 濯足;修身。牛皮菜;马齿苋。毛泽东小时候在乡村读私塾时,老师因事外出,嘱学生背书。毛泽东和几个孩子却去池塘中戏水。教师回馆非常气愤,念出上联“濯足”要他们对下句,对得好方能免于打手板。毛泽东脱口对出下联“修身”,博得老师赞叹。“濯足”即洗脚,“修身”即提高修养。联语以双平的“修身”对双仄的“濯足”,对仗工整且语含双关。又有一次,塾师邹春培扯了一茎牛皮菜交给他,并嘱明日还一茎与“牛皮菜”对仗的菜。毛泽东沉思片刻后,便从路边扯出一株“马齿苋”还给老师。邹先生惊喜万状,脱口念道:“牛皮菜,马齿苋。牛马相对,对得好,对得妙!孺子可成大器也。” (五) 不为列强之奴仆;誓做中华之主人!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念书。他不但学习努 力,还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望。他有个同学叫何履祯,俩人挺要好。周恩来时常到他家去做客。何履祯的爷爷叫何殿甲,是位挺有正义感的私塾先生。何殿甲看周恩来年纪虽小,可谈吐不凡,很有抱负。老先生十分喜欢他。 有一天,何老先生给周恩来出了个上联,让他对个下联。上联出的是:不为列强之奴仆;列强,是指当时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那会儿,帝国主义强盗们把中国 当成了一块肥肉,都来抢夺。眼看着中国的大好河山就要被强盗们瓜分了, 中国人民就要当亡国奴了。所以,何老先生写联激愤地表示:我们中国人不能再受列强的欺负了,我们决不能当亡国奴。周恩来看了上联,想了一下, 马上提笔写出了下联: 誓做中华之主人!何殿甲一看,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连连夸奖说:“周生年少有大志, 真了不起!”(六)钓鱼;打虎。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现代文豪郭沫若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了不少古诗词。他四岁半到私塾念书,六七岁开始学习对对子。起初是二字对,慢慢再作五字、七字对。有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又有一次,离私塾不远的庙里的和尚,来私塾找老师告状。和尚说私塾的学生从庙墙的窟窿里钻进庙去,偷桃树上的桃子吃。老师听了挺生气,就问学生们是谁干的。可这帮小家伙一个个装聋作哑地不言声。老师更有气了, 就随口说了一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老师说完了,让学生们对下句,要是对得好,事情就算了;对不上,挨着个儿打手板!郭沫若稍微一琢磨,就对了个下句: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攀桂”的意思是考上状元;蟾宫,指月宫;古时候传说月亮里有蟾蜍;“步蟾宫”,意思也是能考上状元,一步登天。 老师看郭沫若小小年纪,志气这么大,连连夸奖,也就不追究孩子们偷桃的事了。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上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