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的故事文中加点字中“人母之道”之意思相同的是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2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2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6|
上传日期: 23:06:5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2
官方公共微信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中考题含答案)
十一、2008年衢州市
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6—23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
&&&&&&&&&&&&&&&&&&&&&&&&&&&&&&&&&&&&&&&&&&&&&&&&&&&&&&&&&&&&&&&&&&&&&&&&&&&&&&&&
&&&&&&&&&&&&&&&&&&&&&&&&&&&&&&&&&&&&&&&&&&&&&&&&&&&&&&&&&&&&&&&&&&&&&&&&&&&&&&&&&&&&&&&&&&&&&
参考答案:
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十二、2008年浙江金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
&&&&&&&&&&&&&&&&&&&&&&&&&&&&&&&&&&&&&&&&&&&&&&&&&&&&&&&&&&&&&&&&&&&&&&&&&&&&&&&&&&&&&&&&&
参考答案:15、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
16、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十三、2009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十四、2009年湖南衡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20.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22.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2分)
&&&&&&&&&&&
&&&&&&&&&&&&&&&&&&&&&&&&&&&&&&&&&&&&&&&&&&&&&&&&&&&&&&&&&&&&&&&&&&&&&&&&&&&&&&&&&&&
&&&&&&&&&&&&&&&&&&&&&&&&&&&&&&&&&&&&&&&&&&&&&&&&&&&&&&&&&&&&&&&&&&&&&&&&&&&&&&&&&&&&&&&&&&&&&
参考答案:19.B20.B21.D22.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十五、2009山东济宁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
&&&&&&&&&&&&&&&&&&&&&&&&&&&&&&&&&&&&&&&&&&&&&&&&&&&&&&&&&&&&&&&&&&&&&&&&&&&&&&&&&&&&&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
&&&&&&&&&&&&&&&&&&&&&&&&&&&&&&&&&&&&&&&&&&&&&&&&&&&&&&&&&&&&&&&&&&&&&&&&&&&&&&&&&&&&&
参考答案: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2010·8—10,10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科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①于版筑之间&&&
&&&&&&&&&&&&&
___________&&&&
②人也&&&
___________
③过然后能改
&&&&&&&&&&&&&&&&&&&
___________&&
①&&&&&&&&&&&
&&&&&&&&&&&&&&&&&&&&&&&&&&&&&&&&&&&&&&&&&&&&&&&&&&&&&&&&&&&
②&&&&&&&&&&&
&&&&&&&&&&&&&&&&&&&&&&&&&&&&&&&&&&&&&&&&&&&&&&&&&&&&&&&&&&&
&&&&&&&&&&&&&&&&&&&&&&&&&&&&&&&&&&&&&&&&&&&&&&&&&&&&&&&&&&&&&&&&&&&&&&&&&&&&&&&&&&&&
l39①②&
十七 (2010·百色市,11-15,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1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1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译文:&&&&&&&&&&&&&&&&&&&&&&&&&&&&&&&&&&&&&&&&&&&&&&&&&&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译文:&&&&&&&&&&&&&&&&&&&&&&&&&&&&&&&&&&&&&&&&&&&&&&&&&&
&&&&&&&&&&&&&&&&&&&&&&&&&&&&&&&&&&&&
1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
【答案】11.D(过:犯错误)12.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13.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14.①(2分)(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错一处扣0.5分)②(2分)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错一处扣0.5分)15.(3分)不同意。(1分)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必先苦其心志&&&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2)可以免于患乎?
&&&&&&&&&&&&&&&&&&&&&&&&&&&&&&&&&&&&&&&&&&&&&&&&&&&&&&&&&&&&&&&&&&&&&&&&&&&&&&&&&&&&&&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
答案: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11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
&&&&&&&&&&&&&&(2)衡:&&&&&&&&&&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何以战?&
译文:&&&&&&&&&&&&&&&&&&&&&&&&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
1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用原句回答)(3分)
13.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
&&&&&&&&&&&&&&&&&&&&&&&
&&&&&&&&&&&&&&&&&&&&&&&&&&&&&&&&&&&&&&&&&&&&&&&&&&&&&&&&&&&&&&&&&&&&&&&&
&&&&&&&&&&&&&&&&&&&&&&&&&&&&&&&&&&&&&&&&&&&&&&&&&&&&&&&&&&&&&&&&&&&&&&&&
&&&&&&&&&&&&&&&&&&&&&&
14.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
&&&&&&&&&&&&&&&&&&&&&&&
&&&&&&&&&&&&&&&&&&&&&&&&&&&&&&&&&&&&&&&&&&&&&&&&&&&&&&&&&&&&&&&&&&&&&&&答案:10.(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11.(1)(您)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评分说明:3分)每空11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14.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考试指南:
备考真题:
热门杯赛:
推荐城市: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单元测试:
小学试题:
语文试题:
语文考点:
数学试题:
数学乐园:
英语知识点:
英语试题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历史上的七位杰出母亲(孟母教子)
来源:人民网
  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上,诞生过无数杰出的巨人,他们或者创造历史,或者因为留下了不朽的思想和文章而名垂青史。探询他们成功的足迹,我们惊奇的发现,他们的背后几乎毫无例外地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孟母教子
  孟母仉氏(或为李氏),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很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近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其识见令人敬仰。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
百科词条: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查询小学试题库、奥数题库、小升初动态、竞赛辅导、重点中学信息等,2016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
24小时热帖每周热帖求孟母教子的三则文言文及解释!
1、孟母三迁“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2、断机教子“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母教子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