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教高三的有一个4,50岁姓宋的男语文老师吗

沈献章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高三语文兼职教研员,海淀区高中教学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编委,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考试》杂志特约编委。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8年,教高三毕业班18年,多次被评为海淀区优秀教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考试》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十余部。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在线有关栏目为全国高中学生作过多场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于树泉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海淀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3年任课班级高考中有38人升入北大清华,2004年有70人升入北大清华,其中费凡获北京市文科状元,王珏、马晨薇获北京市理科并列“榜眼”,学校语文高考成绩居北京市榜首。2005年任课班陈秀野同学在高考中又摘取北京市理科状元桂冠。
张莉莉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语文教研组副组长。从教以来致力于语文教改的探索,教学效果显著。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等国家及刊物上。主编了《青春故事》等书籍四部。近年来,她指导的本校青年教师有五位在市区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及其他比赛中获一等奖。她所辅导的学生在报刊书籍上发表的作品近百篇。她语文功底扎实,平时勤于练笔,多篇散文发表于《北京晚报》等刊物,曾获全国第六届校园文学征文一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所写论文发表在市区德育刊物上。
周建华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讲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导师,海淀区兼职教研员。他在《数学通报》、《中国考试》、《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月刊》等刊物载文80余篇,其中5篇被中国人大复印为报刊资料在《中学数学教学》上全文转载,还另有9篇论文获国家、省级论文一等奖,并荣获海淀区优秀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所教实验班学生高考成绩优异,其中两人分别获得全国中学生首届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铜牌。他还曾应邀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举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讲座》。
高德莲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骨干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教练员,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优秀辅导员,连续四年优秀共产党员。曾带过15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优异,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高考数学单科状元及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参与编写了“高中数学总复习特种训练”、“新教材学习指要”、“会考纲要”、“人大附中高考在线”等,撰写了多篇论文,代表作有“高三数学复习的误区与对策”,“把握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法”、“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学习品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等。
乜全力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海淀区数学兼职教研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20余人获得北京市一等奖;所教2004届第一实验班有38人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中郎瑞田、臧鹏飞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参加北京市教委“空中课堂”教学、中国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和海淀区高三模拟命题等工作。
于金华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级教练员。承担国家“十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出版专著近十部。发表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关于Bernstein算子的Stechkin-Marchaud不等式”、“学数学也要写读书笔记”、“当代中学生心中的班主任偶像”、“学习高中数学的障碍”及“拓扑概念的引入”等论文。
汤步斌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近十年中,所辅导的学生参加各级数学竞赛成绩非常突出,共夺得国际中学生数学奥赛金牌三块、银牌一块,获全国一等奖的达50余人次,17人次进入国家数学奥赛冬令营,8人入选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所教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近几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主编或参编的著作有十余部,约240余万字,主持或参加的各级科研课题有13个。由于工作业绩非常突出,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园丁”、“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优秀教师”、“英才导师”等。
梁丽平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海淀区兼职教研员,第三期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多年来,一直担任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数学教学工作,所辅导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一等奖获奖人数在北京市名列前茅,1998年高考中,北京市共4个数学满分,其中就有3名是她所带班级的学生,2005年高考中,她所教的学生又有一个获得数学满分。曾多次获得:“数学教育优秀园丁”、“优秀辅导员”和海淀区“科技园丁”等荣誉称号。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参与过多种教材的编写工作。
高江涛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物理竞赛辅导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23年,一直以“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结果”为追求目标。所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14人,省级一等奖45人,两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其中一人获亚洲物理竞赛金牌一枚,另一个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一枚。
李长庚男,中学物理高级教师。1963年―1979年在北京32中任物理教师。1979年―1988年在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任物理教师。1988年晋升中教高级职称(全国第一次高级教师评定)。1988至今在人大附中担任物理教师, 所任历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物理成绩优异。
王琦女,人大附中物理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辅导学生多人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预赛、复赛和决赛一等奖;撰写多篇专业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曾多次出席亚太地区超常教育国际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UNESCO-APEID)中等教育革新研讨会等会议,并在上述会议上提交论文并用英语发言和交流。人大附中虚拟科学实验室的第一位教改实践者。以虚拟科学实验室为教学平台,成功地实现了全面将计算机技术与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并开发了许多对教学有用的课件。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广泛涉猎与物理学科相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较先进和超前的教学理念,在学科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方面都有较深厚的功底。
罗滨女,人大附中副校长,化学高级教师。中国化学会会员、北京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才学会超常教育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骨干教师。所带实验班学生约70%升入北大清华,参加全国化学竞赛有十几位同学获一等奖。十多次获得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参加《素质教育丛书?化学卷》、《中学化学教学建模》的编写。在《化学教育》等报刊上发表和获奖的论文30余篇。其中3篇在国内外会议上交流,与导师合作的论文被收入SCI,另获专利一项。是“新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和研究工作的核心组成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开设的途径与方法”获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二等奖。
谢泽运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海淀区高三兼职教研员,并任学校化学教研组组长,兼高三化学备课组长。多年从事高中化学竞赛辅导和高三化学复习备考及研究工作,辅导学生先后有十多人次参加全国化学冬令营竞赛获国家一、二、三等奖。带高考毕业班20多年,其化学成绩名列前茅。十余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近两年多次参加海淀区高三化学期中、期末统考及一模、二模考试的命题工作。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李新黔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化学教研组组长,曾兼任海淀区化学奥校副教务长、海淀区兼职教研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多年从事化学竞赛辅导工作,曾入选北京市化学会理事、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化学会高中化学竞赛委员会委员,拥有丰富的教学及辅导经验,教学成就卓著。
管建新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出版专著20余部,在全国各级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陈瑞芝女,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5年被评为讲师。在大学工作六年期间,潜心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一直主讲本科生课程,并为河北省中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多次授课。1998年获河北师范大学教师课堂技能大赛二等奖,在校工作期间,曾在《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化学通报》等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北大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篇(第一作者)。2002年7月来到人大附中工作,担任化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程岚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海淀区高三年级兼职教研员,海淀区青年学科带头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教师指导团成员。自1995年任教高三毕业班以来,学生在高考英语中分别获得过海淀区、北京市第一名。在国际、全国、全市和海淀区各级英语比赛中,学生都获得了优秀的成绩。现被聘为全国级刊物多媒体电子期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英语学科编委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育硕士导师。
张丽亚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英语教研组组长,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国家级骨干教师,1999年获市级英语研究课一等奖。任教23年,教学活泼、风趣、有深度、高效率,深受学生喜爱。闲暇时曾为《人教社》等撰稿,已出版图书30余部。
王海玲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地理特级教师,地理教研组组长、高三地理备课组长。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高三年级兼职教研员。长期担任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所任历届高中毕业班高考地理成绩优异。
李晓风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历史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兼职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他参与了多种教育部审定的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撰。发表《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专著和论文十余种。近十年来一直从事高三历史教学,成绩突出。
段启兰女,人大附中政治高级教师,政治教研组组长,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政治学科兼职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近30年。从1983年开始任高三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曾作为北京市教研部选派政治课教师代表参加首届教育部举办的政治高考试题改革的研讨会,并在近十几年连续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政治课的教学工作,高考成绩均为北京市或海淀区第一名。曾撰写中学政治课教学辅助教学丛书的若干专题(由沙福敏老师主编),参加编写高三思想政治课《政治常识》教材的教学参考书的部分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多次参与海淀区高三政治模拟试题的命题工作,多次在一些省、市对高三的政治教师和学生进行讲座、辅导,主编或参与编写多部有关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复习方法和习题的图书。
肖乐和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分别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初、高中教材、教参编写工作。合作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尝试》获1999年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一等奖,论文《中学生物校本课程若干问题研究》获2002年第三届中国教师教育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版权所有:北京宽高前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  热线电话:400-888-95506 (周一至周日8:30-20:20)你的位置:& & &
人大附中教高三的有一个4,50岁姓宋的男语文老师吗
人大附中教高三的有一个4,50岁姓宋的男语文老师吗
人大附中教高三的有一个4,50岁姓宋的男语文老师吗:
  付出生命的爱.我和妈妈之间的爱,虽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我觉得母爱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  妈妈和我表面上没有太多的言语,不像某些同学的妈妈嘘寒问暖,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唠叨得一概俱全.但是,每天早晨,我都会在床头发现一杯热水;每天上午,那些上课带的吃的东西已经装进了书包;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已经是7点了,热气腾腾的晚饭已经摆在了桌上;临睡前,照例是一杯热水和已经焐得暖烘烘的被窝,这一切,我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些悄无声息的动作和行为已然化作一缕缕的清亮的水流入我的心田,使我每一次都倍感温暖.我和妈妈,因为这一股股清亮的水,变得更加亲近起来.我时常亲昵地称呼她,也常常在晚上外出散步的时候把心事吐露出来,而她则是一个很好的旁听者.每次倾诉完,我的痛苦都减少了一半,而她又来安慰我,增加我的自信,教我如何处理事情,使我的不痛快扫除得一干二净.  母亲是翅膀,给予我们力量;母亲是阳光,给予我们温暖;母亲是清泉,给予我们甘露.让我们去理解母亲,籂川焚沸莳度锋砂福棘感恩母亲吧!
  付出生命的爱.我和妈妈之间的爱,虽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我觉得母爱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   妈妈...
我有更好的答案 1条回答
去贴吧或校友群里这里不太可能遇上认识的★北大学子:人大附中让我与众不同[1]-初中三年级-无忧考网
北大学子:人大附中让我与众不同[1]
【网络综合 - 初中三年级】采访09届校友吉雪霏   校友介绍:吉雪霏,人大附中2009届毕业生,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是人大附中北京大学校友团的筹办人之一。  日晚,在几次简单的短信和电话联络之后,我们见到了吉雪霏学姐。采访前准备时心中的紧张和忐忑在我们看到学姐之后立即消散,学姐的和蔼以及与我们在年龄上并不大的差距给了我们莫名的亲近感。在人大附中科研南楼的采访室中,我们开始了一次轻松愉快的访谈。  访谈开始,在学姐多次强烈要求我们把称呼从“您”改成“你”后,我们了解了学姐被采访的背景和原因:  “我当时其实没什么特殊贡献,但为什么找我呢?其实是因为……你知道,从下周开始,要成立一个人大附中北大校友会。当时我们几个组委会的过来开会,然后正好碰上了要出这个校庆访谈录的老师,老师说:‘我看你们几个挺好的,把你们联系方式留下来,让小孩采访你们吧。’然后就这样了。”听了这话,我们立刻都有一种释然感,感觉这样比较普通的学姐和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令人感到比较亲近,不像那种特别优秀的,会让人有“遥远”的感觉。  纸页翻动的声音沙沙的为温馨的气氛作着伴奏,整理好稿件,我们开始提问有关学姐曾经在附中的经历和难忘的故事。  听了我们的问题,学姐想了一下,然后说到:“我昨天想了一天,最后觉得,人大附中还是那些教过我的老师对我影响比较大。我现在北大中文系,我觉得高中的几个语文老师给我影响特别大。一个是叫杨洋,还有一个叫于树全。他们在语文方面讲的特别好,我当初一直的愿望就是上北大中文系然后以后回人大附中当语文老师。  “我原来写过一篇文章《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语文教师――于树全之野史篇》写了他一些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吧。我相信你们应该也听说过这个老师,是咱们学校每年都教高三文一的一个老师。他特别特别牛,当时他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的。我当初高三的时候,一开始语文成绩一般,浮动比较大,他就经常鼓励我。有一次,我记得是寒假回来的时候吧。那次考试我语文的分儿可低了,就跟我原来考试不太一样,就因为我寒假没怎么学语文这方面,一直在学别的。然后我就特别郁闷,就去找他。我想他肯定得批评我一下或是怎么着,说你怎么这样儿,怎么寒假没学,我就特别忐忑,然后去找他。结果他看了一下我那卷子,原话是这样说的:‘吉雪霏啊,我一点儿都不担心你。你看你上学期期末,有一题答得特别特别牛,老师给你特别特别高的分,这次肯定是一意外情况,我一点儿都不担心你。’我觉得他这种鼓励对我来说影响挺大的,因此我就不会灰心,就觉得自己还是挺有希望的。最后导致我高三一年语文都特别特别牛,虽然高考很不牛,但是,也还是不小心考上北大了。”  学姐的幽默使我们相视一笑。在开心的氛围中,严密的心幕缓缓拉开,浮现出深埋于心的记忆。  “记得原来高三时老给我们开动员会。我记得高三的时候刘校长给我们开过一个叫高考动员会,在综四。当时大家对自己都不是特别有信心吗,因为当时已经经过了各种‘模’各种考试各种打击。刘校长就说你们给自己定一目标啊,每人都定一下自己每科都要考多少。然后当时问说,谁‘一模’‘二模’数学一百四以上的上来,你们有没有信心考一百五。我们大家就不说话,然后又说,怎么这点儿信心都没有呢,来,跟我喊,数学一百五!然后又说我们声音不洪亮。然后又让好多人带着喊。然后最后我们就特别有志气。我觉得这还是特别有用的。  “我觉得刘校长特别爱学生,大家也特别爱刘校长。”  说道同学们都非常敬爱的刘校长,学姐又回忆起了另一段附中往事。  “还有一事儿我印象特别深。当时高三的时候我们要换英语老师,但是我们觉得新换的那个老师不合适,跟谁说都没用,后来就直接去找刘校长了。就在办公室门口堵她,她就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连夜把我们年级组长叫来开了个会,我们最后就没有换老师,我们就特别感动。她太爱学生了,真的。”  从学姐的眼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学子对一位伟大老师深深的敬佩、感激和浓浓的爱。美好的回忆奏起它那特有的美妙旋律,回荡在这间明亮的访谈室中;不息的余音震动着我们的耳膜,在胸腔中诉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留下令人回味的清香。侧头看到窗外的无边黑夜,我们感到的却是被爱着的感动与幸福。  翻看采访稿,我们继续了解着学姐曾在附中的点滴。  说着,学姐介绍起了在附中每天的生活:“早上,先进校门,进班里,然后开始早读。哦,有时候还要值日,然后就上课了。……其实我觉得就跟你们差不多啦。但是我觉得变化最大的就是,我初一那会儿刚入学,当时食堂是六个年级一起吃饭,”学姐话音未落,我们都发出惊讶的慨叹,看来现在的食堂的拥挤程度已经大大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大附中 高三14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