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天津建设教育培育中心到底是为了培育什么样的人

|||||||||||||||||
&>>&&&&&正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 夏宝龙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欲成才先成人,“德”乃为人之本。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思想不端正、作风不正派、志向不远大、爱国不强烈,必定难有大作为。因此,成才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基石。那么,何为成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而是后天精心培育和锤炼的结果。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强化德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我们之所以矢志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自觉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二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着力完善德育体系。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主席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科学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探索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的道德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道德教育,使之紧贴时代、紧贴发展、紧贴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科学编纂符合浙江实际的学生德育教材,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的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进一步夯实青少年德育教学的基础。要依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合理规范各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适时推广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三是坚持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着力优化德育环境。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智,则民族智。当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对青少年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全社会要共同关注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起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形成共同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合力和关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浙江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比如宁波推行的“社区四点钟学校”,免费接收放学后的小学生,由退休老同志和大学生担任义务老师,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受到了广泛赞誉和欢迎。
  四是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创新德育模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浙江已实现了基础教育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我们要积极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把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到“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努力把德育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继续深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全面实施学生成长记录和家校联动制度,努力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使德育融入到高中教学各环节;要继续深化完善本科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促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得更充分;要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更好地涵养年轻一代,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浙江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和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把青少年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更为突出的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责任编辑:陈晨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站内搜索: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15:56:40   来源:  
[-减小字体]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认真领会,坚定执行。在新形势下,如果还一味宣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驱使孩子加班加点,再不摆脱只重知识摄取并且过于分分计较的文化偏执,就不是合格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更不可能营造教育家办学的局面。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就必须成为校长、教师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就应该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一,&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第二,&立德树人&指出了基础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第三,&立德树人&制定了基础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使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推动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上述学科以及所有课程的德育要求。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德育,是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育。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德育为先理念,应予落实。一是渗透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语文、历史和思想品德等各学科都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有机渗透。校长、教师在理解和运用各科课程标准时,不仅要理解明确表述出来的含义,更要深刻领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实质。二是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历史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一步要求学生&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三是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依据我国国情,修订后的课标突出了&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内涵。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认识国内各民族之间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观念&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共同发展&。各地应研究课程德育现实,把握课程德育规律,关注学生成长特点。通过恰如其分的课程教学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把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德育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校,落实到班,落实到学生心坎上;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机地转化为年轻一代的自觉行动。全国1064万中小学专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良好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和历史积淀的反映,是全体师生认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和持久深远的影响功能。面向2020年,应组织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和深入研讨,推进各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继续提倡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第一,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品位。自觉追求高品位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应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进行学校文化创建,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第二,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的共同愿景是规范教育行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第三,改善校长的管理行为。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掌舵者、营造者。学校管理的事务千头万绪,但校长必须保持强烈的文化意识,避免陷入事务堆里。校长对学校文化的理论认识如何,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性,决定着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厚度与宽度。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和学校管理团队应该自觉转变领导行为。第四,着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学校成员认同和遵循的精神规范,体现着学校个体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民主与法制是建设现代学校的人文基础;学习与创新是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不竭动力;发展与诚信是个体与团队的信誉所系。第五,提升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学校形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显性视觉对象,它是学校现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物质文化应该独具匠心,以物载德。建筑或造型新颖,具备时代气息,或古朴典雅,体现文化底蕴。学校建筑要符合学校特色,适合教育之用,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协调、和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针对学生年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有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使他们珍惜劳动成果,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劳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要培养学生体验从事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中小学每年都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体验劳动情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及生存能力,在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中,增强劳动创造生活、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学生的劳动过程,既是劳动知识、技能的培训过程,又是培养劳动态度、体验劳动情感、参与家乡建设的教育过程。面向2020年,国家正支持建设一批大型的青少年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并支持这些基地以及此前已建成的县级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发挥作用。各地须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红色旅游活动、专题考察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礼仪不单是形式,更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主、文明、和谐、平等是礼仪的表现,也是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礼仪是道德的示范,是行为的准则,是交往的枢纽,是文明的标志。在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是立德树人新的生长点。<span style="font-size: 15 color: #1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礼仪教育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方面。面向2020年,要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展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文明礼貌,彬彬有礼,努力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规律,研究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内在机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坚持有机渗透。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种活动为途径,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做到有机渗透,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第二,坚持知行统一。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现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要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进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第三,坚持言传身教。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在学生成长中留下印记。在礼仪教育中,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礼仪行为,让教师以深厚的思想感情、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产生耳濡目染之效。第四,坚持内化自律。在礼仪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心理规律,从知礼、懂礼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明理、激情、导行,引发其内驱力的产生,进而促使内化,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日趋网络化。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重要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认知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网络中的不良或虚假信息确实太多。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作为网络最庞大、最活跃的群体,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尽信网,不如无网。面向2020年,应兴利除弊,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这是学校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第一,提倡正确认识网络。把握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德育,不断探索网络坏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用主流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文化引领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第二,提倡绿色网络建设。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断丰富和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逐步建成集德育管理、信息资源、活动管理为一体的网络德育平台。第三,提倡网络道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践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第四,提倡网络法制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立德树人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必须有制度保障。一是建立督导制度,为德育提供强大动力。把中小学德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将其作为新时期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投入制度,设立德育专项经费。纳入教育经费年度预算,并保持稳定增长,满足学校德育工作的经费需求。三是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育人水平。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让教师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班主任各项待遇,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齐抓共管,凝聚起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应建立教育网络,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统一协调地开展德育工作,发挥德育整体效益,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实际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目标应当趋同,德育内容应当互补,德育资源可以共享。为此,要联系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大课堂。努力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保障的德育工作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中小学德育的环境、对象、任务、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正在变化之中,立德树人必须适应新形势。要研究世界的发展变化,以开放的眼界和胸襟,引导中小学生打好中华文化的根基,学习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积蓄迎接挑战的力量;要研究中国的发展变化,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化作每一天的实际行动;要研究教育的发展变化,深入探索环境变化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创新教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要研究学生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党的十八大还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把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突出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改革评价方式,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下一条:     作者:
点击数:828|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尹后庆;一、“培养什么人”;(一)经济与社会要求;上海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农业);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方向;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向知识经济社会发;对人才要求:;1、专业精细化要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2、专业多元化要求:满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3、专业综合化要求:方法能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一、“培养什么人”
(一)经济与社会要求
上海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逐步向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知识产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方向。
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向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有专业的知识工作者。(如汽车维护:信息化检测,需要读取信息、综合分析能力,需要知识型技能人才)
对人才要求:
1、专业精细化要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分工要求)
2、专业多元化要求:满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大类职业要求)
3、专业综合化要求: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职业应用及实践要求)
4、社会化要求: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等
(二)学生发展要求
1.学生的个性发展。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
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按规格制造的“产品”。 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的个人发展、个性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不尊重学生身心成长需求的“职业教育”,不受学生欢迎,不被学生接受,是不会成功的。
2.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谐校园,以文化的魅力、科技的魅力引导、熏陶、教育学生。
通过职业教育的人文化、科技化、生活化、实践化,实现学生德育、“职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鲍维尔:“今后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不仅要培养适应在信息社会就业的人,而且要使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他们必须关注环境保护和他人的福利。”
职业教育不应是“一次性教育”、“终结性教育”。要因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就业矛盾突出,与农民工简单就业岗位的矛盾、工资矛盾,无法满足学生及家长的价值期望。)
(三)学校发展要求
职业学校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基础之上。
职业学校的发展立足于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1、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普通教育。(但要实行通识教育)
2、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大使明确表示“双元制”不适合中国。但要借鉴国外职教特点。)
3、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经过几个月简单培训就能完成的“职业教育”,甚至在农民工面前都无法具有竞争力。
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在于职业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知识型综合技能的教育。
(四)国务院、教育部文件精神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0年)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
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
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怎样培养人”
1、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与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2、基本理念:适应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道德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发展;
(4)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3、基本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必备的共通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育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奠定职业发展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维度(要点)
(1)培养学生职业工作的共通核心能力。
(2)传授专业知识和能力。
(3)培育道德能力。职业道德;敬业、合作、进取、勤劳服务等工作态度。
(4)提升人文及科技素养,丰富生活内涵,增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5)培养职业发展的兴趣与能力,奠定生涯发展基础。
5、课程实施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
教学特色:生活化、职业化、综合化
(1)文化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共通核心能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吸纳现代企业精神内涵;加强对现代文化发展的研究,增强文化教育的时代性;加强对90后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增强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对育人方式方法的研究(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专业课教师:建立多元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重视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建立不同行业(专业)教师任用资格标准。
证书:完善专业证照制度,提高证照“含金量”,提升证照价值。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中学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61等内容。 
 在教育活动中涉及到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的是( )。 A.课程 B.教育评价C.教学D.教育目的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联考_图文_百度高考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教育学者可用...标准怎样确定, 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确 定的, 35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 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  3.什么是生命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 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  是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30 分) 1. 《中小学德育活动指南》中指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 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9.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 教育、巩固提高九...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_学习...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更多 的感恩教育,要让他们知道旧...学生的地方,学校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人的...  ---当年革命者首先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 向全体学生、促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税基础到底怎么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