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g20已经成为全球经济g20对全球治理的作用首要平台

您好, []|
全部 沪深 港股 基金 美股
王勇:力促G20成全球经济治理核心机制
经济全球化一旦进入
一体化阶段,全球失衡的根源就从实体经济层面转向虚拟经济层面,国际监管和国际货币新体系的建设,就成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最重要议题。期待本届领导人峰会在探索建立理想的国际经济秩序方面能有所突破。
20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将从今天起在法国戛纳举行。尽管欧债危机的阴霾以及希腊即将对欧盟最新援助计划进行全民公投的举动会对此前制定的峰会议题形成干扰,但是,G20领导人峰会毕竟不是区领导人峰会,它在全球所具有的广泛代表性,决定了这次峰会不光会讨论如何解决欧债危机,更主要的是讨论全球经济的治理问题。也就是说,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或成为这次G20领导峰会的中心议题。
所谓全球经济治理,是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通过协调、合作以及达成共识等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相关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建立或维持一个理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过程。这一治理议题非常广泛,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议题也会随之改变。但无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题如何变化,其核心总离不开共同应对与解决世界各国所共同面对的经济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以及未来,因而居于更重要的地位。比如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治理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及其合作;进入以后的前10年,全球经济治理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然,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的2008年至2009年,全球经济治理的主题集中到了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上。而目前,由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又不得不使全球经济治理的主题集中在确保世界经济可持续、平衡增长方面。稍稍细分一下,大致有欧债危机出路、世界经济可持续平衡增长的框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价格以及贸易发展和金融监管等。
实际上,在G8峰会的年代,全球经济治理框架就已形成。只不过当时这一框架是以美国为主导,以国际货币组织、世界以及世贸组织为国际经济交往的支柱,以G8为协调平台。这当然是一个符合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经济治理框架。进入G20后的这几年,尤其是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世人对以往全球经济治理框架的弊端有了痛彻心扉的感受。世人明白,这个治理框架所指出的全球经济运行方向,实际意味着资本的泡沫逻辑,伴随的是自由放任制度和自由主义经济体系在全球的过度扩张,其中包括信用的泛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失衡等,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该框架中处于“被西方治理”的地位,只能被动接受西方确立的价值观、经济交易规则以及被迫服从西方制定的所谓全球经济治理框架,一旦危机到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往往受到更大冲击。尤其是当下,欧美发达经济体饱受主权债务危机折磨,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美债务困局,事关全球经济能否渡过“新危险期”。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实施的更高成本,更加凸显强化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性。但美国在G20中仍具有较强的话语权。不过,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领跑全球以及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再想像以往主导G8那样继续主导G20,恐怕行不通了。
到底形势比人强,当前的现实需求是,推动建立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各方协调、磋商,寻求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以推动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而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世人对机制寄予了厚望。
笔者以为,为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维护好、利用好、建设好G20合作机制,本届G20峰会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大工夫。
首先,应对眼下的欧债危机、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等问题,亟待各国协调合作,同舟共济。那种在应对危机能力表现欠佳甚至黔驴技穷的情况下,仍不惜 “以邻为壑”、甚至寄望于依靠G20等多边体制向别国施压的行为,比如欧美一方面在向中国申请资金援助,但同时仍不愿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甚至继续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施压人民币升值等动作,非但不是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失衡问题的建设性方式,有时甚至有悖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希望这些国家应当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真正拿出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发展。
另外,经济全球化一旦进入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阶段,全球失衡的根源就从实体经济层面转向虚拟经济层面,国际金融监管和国际货币新体系的建设,就成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最重要的议题。当前,国际主要货币不稳定、储备货币缩水、战略性资源价格大幅度波动,全球人心思变,都要求改革。美元危机的制度性根源是“特里芬难题”,这一点已在国际社会达成高度共识,改革的出路就是一步一步从主权储备货币走向超主权储备货币或者非主权货币下的国际货币新机制。希望本届G20领导人峰会能对此有所突破。
还有,尽管G20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主要是G20机制尚未从根本上触动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实际决策由主要成员国谋划,全球经济治理框架仍然是IMF、世界银行以及WTO。尽管G20经济占全球经济近90%,但仍没有充分的代表性,需要处理好与联合国及非成员国间的复杂关系。G20成员规模相对庞大并且利益多元化,往往很难就某种计划达成一致意见。因为缺乏施行决策的手段,即使成员国达成一致意见,也还面临着较难兑现承诺的问题。所以,这次G20领导人峰会还有一个坚持推动G20机制化和制度化,使其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平台和核心机制的任务。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上海证券报 王 勇)
推荐微博: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数码汽车科技财经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G20——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多边平台
 来源:央视新闻 
G20——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多边平台[责任编辑:袁晴]
新规实施之后将会对旅客购票、乘车造成怎样的影响?新规实施后,都有哪些变化呢?
媒体梳理各省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报告中不乏“段子”和令人眼前一亮、颇为接地气的清新语言。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对全国促进就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一起看《规划》是如何放“大招”促就业的吧!
习近平曾说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足见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
光明网版权所有人民日报:多让中国社会了解G20
&&&&来源:&&&&
  现在不能只关注中国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什么,还要学会如何利用并改革全球经济治理规则,为新兴经济体合情合理合法地做点什么
  11月14日―16日,习近平主席将赴土耳其安塔利亚出席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十次出席这个“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平台”。此后,中国将正式接棒,全力筹备明年秋季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中国首次主持这一“全球治理顶层设计”的会议,不仅将是和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还将塑造一个世界历史中特别的“中国时刻”。
  然而,中国国内书店里鲜见关于G20的书籍,媒体平时对G20的报道也不多,民众对G20缺少关心,研究G20机制的中国学者总体不多,真正参与G20机制背后运作的中国人更是凤毛麟角。相比其他G20国家学界和社会层面的踊跃与积极,中国人对G20的关注热度有待提升。其实,G20离我们并不遥远,且与每一个老百姓的利益休戚相关。
  从有G20领导人会晤机制开始,G20就深层影响着中国社会。2008年夏季,源于美国纽约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以西方七国(G7)磋商机制的方式,邀请包括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内的19个国家领导人共同应对危机。至此,新兴经济体首次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上平等商议、平等决策,有人认为世界治理从此进入“G20时代”。当时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为国力增强倍感自豪。
  然而,7年过去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一些经济体的复苏仍然脆弱。就业率低,增长乏力,高泡沫与高债务风险交织等难题,时刻困扰着经济本应强劲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巧妙地”利用国内政策与国际规则让新兴经济体分担了压力,维系了现行秩序。如今再反思,在国际治理上缺乏经验的新兴经济体,并没有充分抓住2008年的机遇,在金融危机最低谷时乘势重塑国际金融体系。G20平台虽形成,但新兴经济体也为不能深谙国际博弈之道而付出了学费。
  虽然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较为良好的态势,但外部市场持续低迷。尤其是国际金融、贸易规则对中国的负面冲击仍然很大。比如,包括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减排标准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则等,不仅对中国长期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与每个民众的利益也紧密相联。而这些都是G20领导人所讨论的议题。
  由此看来,如果中国社会多关注G20,就能从贸易、汇率、旅游、粮食、就业、能源等多个细微处,了解和发现国际经济治理规则体系中的不完善之处,这实际上可以形成中国研究界和决策者的社会基座与舆论环境,将会大大推动智库学者、社会组织、外事力量改变国际规则,形成对中国有利的环境。
  现在不能只关注中国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什么,还要学会如何利用并改革全球经济治理规则,为新兴经济体合情合理合法地做点什么。G20是中国成为全球强国的试金石,能很好地运用G20机制,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全球强国。
  更重要的是,G20更像是21世纪的新型国际竞技场。20个强大经济体的政府合作机制,更像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明星联队”。既要讲求合作,相互配合,也要赛出个人风格与特色;既要看到“单打独斗”的恶果,也要看到全球竞争的激烈与残酷。
  据悉,明年中国为筹备G20峰会,官方和相关机构将承办近100场相关的磋商与配套会议。这本身就是中国融入全球、改善世界的绝好机会。当务之急,是推动我们的国民养成全球性大国的思维习惯。关注与了解G20,助力中国崛起,中国人任重道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 人民日报 》( 日 05 版)
(责编:白宇、盛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G20与全球经济治理转型
日13:37&&&&来源:
自2009年二十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将G20确定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以来,G20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尽管如此,受七国集团(G7)阻挠等因素影响,G20在治理内容、合法性及应对全球化危机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作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主席国,中国应积极推动G20转型发展。
二十国集团(G20)于1999年在德国诞生,其产生旨在治理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防范局部性金融危机“传染”或者“扩散”为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这一为应对未来的冲击而设计的会议机构(论坛)被不幸言中。美国和欧洲在2008年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具有全球严重影响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欧等国政府(尤其是欧洲中央银行)和七国集团(G7)一致认为,G20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有效国际合作平台。基于这一共识,G20旋即上升为各国领导人年度聚首的首脑会议,即G20峰会。
G20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对2008年以来G20发表的公报或者声明进行文本研究十分重要。这一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真正了解G20到底在主张什么和做了什么,而且也能发现G20峰会进程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发生的主要议题的转换。在“后金融危机”阶段,G20成员由于在全球经济治理的根本问题即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深入协调上无法取得有希望的进展,从而将议题转移到相对容易取得共识的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上来。当然,自2008年以来至今,全球经济增长总体上依然乏力(尽管有些经济体在一定阶段的增长情况还不错),诸多经济体甚至陷入停滞,结构性转型相当困难。
纵观国际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2009年的匹兹堡峰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峰会把G20确定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初步确定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金融机构的量化改革目标,启动“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以及相互评估进程,并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机制化等达成重要共识。2010年首尔峰会就全球经济失衡的“参考性指南”达成原则共识。2011年戛纳峰会,除了讨论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和气候变化等议题外,通过了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行动计划。2012年洛斯卡沃斯峰会,G20继续讨论“保增长、促就业”等问题;为确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足够资源应对世界经济领域的风险,不少国家在会上宣布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增资计划。2013年圣彼得堡峰会关注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呼吁有关国家采取负责任的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时同各方加强沟通。而2014年布里斯班峰会,除了老生常谈的问题外,“增长、就业”继续成为会议讨论的主题。2015年安塔利亚峰会,则延续了上次峰会所讨论的话题。此次中国主办G20峰会,“增长”依然被确定为会议主题。
所谓“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系指G20不是一般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而是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的论坛,即“全球经济的指导委员会”(Global Steering Committee)。[1]根据这一定义和宣言,原则上讲,G20的地位要高于世界上其他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
G20希望达成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的大目标。然而,在G20所发布的公报或声明中,强调更多的恰恰不是“全球经济治理”而是“国际经济合作”。这表明,在目前的世界秩序下,全球治理仍然是通过国际合作(包括制定国际规则、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管理、控制、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共同挑战、问题、危机乃至威胁。
G20峰会寻求的国际合作,不仅是国际经济合作,而且还包括在其他事务上的国际合作:
其一,G20的最大贡献是决定对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进行改革和现代化,让世界的“新兴经济体”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改善“新兴经济体”在这些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地位。改革全球治理机构并非易事。从2010年到2015年,G20峰会居然耗费了五年多的时间才落实了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这一改革方案。美国国会在2015年才最终批准这一改革方案。在美国国会批准这一方案前,其他G20成员都完成了批准程序。
其二,韩国、墨西哥等国担任G20主席时,对全球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了突破。G20在发展中世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强调,从而提高了G20的全球合法性。这一努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使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如期成功升级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其三,气候谈判。G20一直在协调成员之间的全球气候治理政策,从而使联合国气候谈判进展加速并最终达成了《巴黎协定》。
其四,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反腐败和税收等。这表明,G20的“全球治理之全球治理”地位,即全球治理的集体领导得到巩固。
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所面临的问题
G20中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土耳其等一直认为,G20不应该是传统的西方大国为主的G7主导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和重建。G7是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治理,因而不具备充分的全球合法性。然而,事实上,在世界事务中,G7并未因为G20这样的宣布和努力而不存在。相反,G7却因为G20的存在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强化。例如,2016年,日本轮值举办G7正好与中国轮值举办G20同期。G7在日本主导下,不顾G20中大多数成员的感受,再次强调G7的作用。[2]显然,日本把其在G7中的重要性看得比在G20中的重要性大得多。
在金融危机的“危机管理”(“同舟共济”)阶段(年),美欧为了调动“新兴经济体”在解决金融危机中的积极性,策略性地许诺G20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然而,事实证明,美欧的这一许诺是口惠而实不至,因为欧美日事实上并没有放弃G7,而且试图通过G7主导G20。
G20代表着一种对“(国际)权力转移”的集体管理。但是,当前的国际现实是,“权力转移”尚未完成,且距离“权力转移”完成还有相当的距离。G7缺少集体意愿和准备接受以G20为主要论坛的新的管理“权力转移”的制度安排。这对形成以G20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非常不利。
因此,在肯定G20自2008年以来对全球治理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时,必须认识到G20这一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G20在形式上是全新的,但在内容上却至少有一半是旧的。从某种程度上讲,G20是G7的延伸或者扩大。与G7一样,G20也是加拿大、欧洲国家发起的。这些国家在当前的国际权力体系中属于“中等强国”,即它们在国际权力地位上不上不下,但在领土或者经济份量等许多方面,已经是世界大国。G20包括四个欧洲国家――德、英、法、意。不仅如此,由于欧盟已经作为一个新兴的国际行为体登上世界事务的舞台,制定和实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G20的正式成员,因此G20的欧洲代表性有些过度。鉴于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G20本质上是由欧洲所主导。
然而,G20的成员国英国已经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并将与欧盟建立新的关系。这一事件将影响欧盟的未来,也会对G20中的欧洲作用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的成立是为了使欧洲不再发生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及由于这种欧洲战争所导致的世界大战,也即欧盟是为了世界和平而建立的。英国脱离欧盟并不意味着欧洲国家之间将重新选择战争,但一个因此而缩小的欧盟在全球事务包括在G20中的作用将有所下降。
晚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的欧盟,其框架也开始出现老化现象,所面临的问题亦不断涌现,所以,英国等欧洲国家一直在推动“欧盟改革”。也就是说,仅仅追溯G20的欧洲成分和欧洲作用,就能理解G20这个全球治理框架存在的深层问题,这的确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作为大国之间的合作平台,G20的国际合法性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世界上弱小的经济体及国家等在其中没有得到代表。尽管G20也邀请了一些非成员国参加,且地区组织如非盟、东盟等一般都参加每年的G20峰会,但这些改进G20全球合法性的努力仍是杯水车薪,G20本身存在全球治理的“民主赤字”。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几个发展中大国在G20中发挥作用,有助于改善G20的国际合法性问题,但G20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上囊括更多的没有被吸收进来的国家,从而使自身成为全球治理民主化的典范而不是制造全球治理的“民主赤字”。
第三,G20的诞生是为了回应全球化危机,但这一任务几乎难以完成。全球化的危机之一是人的危机,即社会中下层的生活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甚至没有保障。在全球化最深入、精英从中受益最多的欧美,却出现了普通民众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全球化的浪潮。G20显然扭转和解决不了这一全球化的悖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当然是人,人可以推动全球化也可以逆转全球化。G20在强调解决这一根本不平衡问题上尚未创造奇迹。从2008年到2016年,尽管G20不断强调着力应对全球化中的各种问题,但并未真正缓和底层民众的恐慌和苦难,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逆转”全球化的大事件。
全球经济治理是社会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互结合的过程。地方的、国家的相关机构要与全球的、地区的等宏大机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仅有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金融稳定委员会等宏大机构还不足以有效治理世界经济。
中国需如何推动G20转型和发展?
中国是G20的成员,一直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是其发挥国际领导作用的又一重大机遇,这对全球经济治理转型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推动G20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即全球经济治理的“指导委员会”。为达到这一全球治理的远大目标,中国要增强国际领导能力和发挥国际领导作用,不仅要提供物质性的全球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投资上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提供观念性的全球公共产品(如全球机构的改革方案、下一代全球治理的制度和规范等)。
第二,提高全球经济治理的有效性。杭州峰会召开前,G20第三次协调人会议要求G20推动“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国已经把“高效有序的全球治理”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目标。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尤其是其代表性。
第三,促进已有全球治理机构的现代化。中国是全球治理机构的改革者。改革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就是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非常关键。然而,这些机构诞生在70多年前,尽管已经有了许多适应性调整,但仍然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2009年G20匹兹堡峰会声明规定“将全球机构现代化以反映当今的全球经济”。这包括将国际金融机构和全球发展架构进行“现代化”。中国要通过G20这一平台,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尽快落实G20已经通过且获得全部G20成员政府(行政和立法)批准的改革方案,并制定和通过国际金融机构进一步改革的方案。
第四,在微观层次推动全球治理。G20成立时的宗旨之一,就是管控全球化产生的社会退步和不平等的扩大,让全球化更多地惠及普通人。在这方面,中国能做许多事情,一是在国内层次上实现社会正义,二是让G20更加强调全球社会治理。
第五,把G20打造成“21世纪的大国协调”(The 21st century concert of powers)机制。[3]G20进行的大国协调,不应仅是各国财政和金融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而且应包括各国的全球安全政策之间的协调,以使G20与联合国安理会形成分工,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中心作用。
(《当代世界》2016年8月刊 作者: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敬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1] Tony Payne, “G20 as a global steering committee”, http://speri.dept.shef.ac.uk//g20-global-steering-committee/. 不过,“G20作为全球指导委员会”是充满争议的。有些国家,如当前的日本政府,为了与中国对抗,坚持G7而不是G20发挥这样的作用。
[2] 《G7领导人宣言》,日,http://www.mofa.go.jp/files/.pdf.
[3] 有不少澳大利亚学者认为G20就是一种21世纪的主要国家之间的协调,http://www.lowyinterpreter.org/post//The-21st-century-concert-of-powers.aspx.
(责编:万鹏、谢磊)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大家都在看
手机阅读更精彩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20对全球治理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