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加入一个社群一天锻炼多久合适一下,大家怎么看?合适吗?

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社群?--百度百家
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社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人们之所以加入社群,是因为它强化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感,但是,他们之所以愿意继续留在社群里,却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参与交流。
人们之所以加入社群,是因为它强化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感,但是,他们之所以愿意继续留在社群里,却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参与交流。因此,如果你是负责组建一个新的社群的人,那么你的主要责任就是推动社群内部的高水平交流。
创建社群的8个关键步骤
步骤一 建立核心目标
你必须明确目标,写一个使命宣言,展现在网站显著的地方,然后一直坚持这种陈述。这样才能够吸引认同你使命的人。你还需讲好你的故事,告诉人们你是谁、为什么要做现在的这些事。你可以文字表达,但更好表达形式是影像和声音。
步骤二 设计社群门户
你的社群门户应该做到外形简洁、别有趣味,并能够给你的用户带来极大的参与感。为此,你需注意6个基本问题:
1 尽快启动,展示一些真实可信的东西
2 要有清晰的导航
3 注册流程要简单
4 提供必要的信息
5 表达你的认可
6 可伸缩性
步骤三 重视社群初期建设
起步总是非常困难的,但想发挥影响力并非一定要非常多的社群成员。多数专家建议,当你的社群有了10到15人时,就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了。当一个社群拥有了150人之后,一些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以下为几点建议:
让自己成为先行者
如果人们希望一个地方可以交流,而你的社群是唯一可行的地方,那么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精选社群的早期成员
研究表明,社群的早期成员往往会成为你最热心的支持者。一开始,你可以精心挑选出10到15名首批成员,同时一定要让这些人参与社群建设的过程。
建立一种仪式庆祝新人成长
要让社群成员觉得有归属感,但他们得通过一定努力来争取。创建一个仪式,用于庆祝新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你需要倾听社群成员的意见,并做好必要时改变方向的准备。
步骤四 创建社群内容
社群管理员要管理好的内容可分为5类:
关于未来的信息
你可以预告或提示未来一周将要举办的活动、将会发生的事件或即将推出的产品。发布预告是让社群成员们“保持消息灵通”的一个重要手段。
你可以发布与本社群成员相关的新闻。
采访与访谈
采访社群成员是培养参与感的有效方法。
这可以使创始人的建议,也可以是社群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提炼,就社群的整体发展提出建议。
为“贵宾”准备一些内容或频道
你可以请社群的“贵宾”开设专栏,从而为社群外部的人提供一个与社群内部成员进行交流的窗口。
步骤五 重视“深度参与”
互联网上有两种参与,第一种被称为“低摩擦参与”,如Facebook上的点赞和转发等。第二种参与被称为“深度参与”。深度参与需要在社群与它的成员之间建立起实实在在的桥梁。这意味着人们与你是相互连接的,他们相互之间也是互相连接的,而且这种连接会引发真正的情感产生。这种深度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之所以加入某个社群,是由于思想方面的原因,而他们之所以继续留在这个社群,则更多是由于情感方面的原因。
要让你的社群成员对社群、对其他成员产生感情,方法有很多。但深度参与要求快速实验,而且这些实验的目的是让人们相互交流、一起工作。
有效利用评级系统和排行榜能够促进成员的参与。公开人们的“成就”会产生一种非常有趣的社会动态机制。它能激励有竞争力的成员更加努力参与,它也能使社群内的“专家”涌现出来。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产生真正的感情,那么最好的途径之一无疑是让大家相聚在同一个房间里。如果现实世界中聚会有困难,那么就要让大家在虚拟空间中聚会,而且要大胆地发起结构化的讨论。
让社群面临挑战,是促进社群成员之间凝聚力的好办法。具体方法可以是设立一个激励性大奖,也可以是承担一个群体项目,还可以组织一场激烈的辩论。
重视视觉效果
要重视制作的视频、照片集、幻灯片等质量,因为人们希望看到“养眼”的东西。
做一个连接器
让社群成员参与进来并创造巨大的价值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将志同道合的成员介绍给对方。
步骤六 管理社群
关于如何管理一个社群,人们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1 做一个仁慈的独裁者
2 永远保持冷静
3 不要“行乞”
4 留下“老人”是关键
5 实行“代议制”
步骤七 驱动社群成长
一个社群快速成长的最有效、最强大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大家互相连接起来。如果只是这一招,那只不过是一家咖啡馆。最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个使命、一种运动、一个人们想去的地方。
“传福音”
口头宣传仍然是促进社群成长的最有效的一个方式。让你的社群成员谈论你付出的努力。
与他人融洽相处
与相近的组织合作:不仅在网络空间要这样做,在现实世界中也要这种做。
排行榜、评级系统、激励性大奖赛…所有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同场竞技的机会,而且他们将会在竞争中成长起来。
“挑起战争”
强化自己的社群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让社群成员们去对抗一个共同的对手。
用最时尚前卫的方法示范新技术、产品和创意,这能够吸引很多粉丝。
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聚集在一起,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最好办法。
如果你希望你的社群同时在线人数更多,那么不要忘了搜索引擎优化等。
步骤八 用社群来赚钱
利用你的社群变现,与其说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是一种艺术。
透明度和真实性
如果你打算利用社群来赚钱,那就不要隐瞒这个事实。
出售自己社群生产的东西
既能赚钱又不会导致社群成员离心离德的最好办法是帮助他们赚钱。
迎合最核心的东西
给人们真真想要的东西。
其他赚钱方法
你可以出售广告位,也可以把高端会员资格出售给社群成员。但是,一定不能忘记“迎合最核心的东西”这个原则。
以上是我阅读《创业无畏》的一篇读书笔记,下一篇我将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灵光乍现 公众号:soufangfeng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演金庸剧最多的女演员,周润发曾为她自杀,如今晚年凄凉
百度新闻实验室
大数据文摘
韩国今日亚洲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当前位置: >
10:00 来源: 未知 作者:站长之家 阅读:
去年12月份有读者给小贤投稿聊到社群这个话题,当时我纯凭社区运营经验总结了一个社群创建的完整流程,包含前期准备到中期社群管理以及后期的发展可以考虑的一些方向。(在公众号「产品菜鸟汇」回复关键词社群可看从建群到引新、管理的全过程)
(我理解的社群运营10步骤)
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结合这段时间对研究社的实操管理,用在一个更新的角度来聊下社群的话题:如何做有价值的社群运营。
在话题的开头部分,可以先了解下运营研究社的基础情况。
创建于日的运营研究社是公众号产品菜鸟汇旗下的一个聚集运营达人的社群,我们每周会进行远程的话题讨论、案例分享、热点剖析,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市,不在同一类别产品,不在同一个年龄段,但我们有同一个目标:做最会玩的实干运营!
(每周二的话题讨论预热图片)
社群采用每月清人和招募制度,截止目前累积加入人数267人,清退非活跃社员后剩余人数165人。运营了3个月后,从一个人发起创建到现在有了话题组、招募组、读书会、收集组、媒体组、美工组的社群组织化分工形成。第三期提供的服务比前两期好了很多,社员活跃度也越来越高。具体的运营研究社基础运营数据如下:
80天留存率:61%
80天群活跃:52%
今日群活动:76%
今日活跃人数:144人
日均互动量:1000+
研究社收入:9900元
-----------------
其实社群对我们来说不算是新模式,上大学时我们的老乡会QQ群,班级QQ群,社团QQ群&..从广义上讲它们都是社群,只是那会的群纯粹为了方便交流。后来,也不知道在去年的什么时候社群的概念火起来了,甚至连原来朴素的老乡群也喜欢叫上这个洋气的名字「社群」。
如果按照QQ群即为社群的逻辑,我真正花精力做的社群应该有三个:
一个是上大学那儿做的百科校园,当时用的是QQ群,从中南民大的单个俱乐部到西部区的100个高校的百科俱乐部招募和管理;
第二个是在贴吧做看贴时为了满足每天产品的内容更新条数,组建了贴吧内容先锋志愿者团队,基本上是贴吧吧主和小吧主,现在应该是解散了因为看贴变成了纯机器自动化内容推荐的贴吧版今日头条;
第三个也就是现在运营研究社,基于自己的公众号「产品菜鸟汇」做的社群,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自己和订阅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从每期的话题讨论中为公众号更新提供更多的话题方向和案例素材。
(研究社上海站沙龙)
回复关键词看研究社输出的干货
运营视角下的社群本质是一种用户运营策略
不知你现在是否跟我一样,在微信聊天信息流里第一屏基本上是各种群的信息,有老乡群、工作群、交友群、兴趣群、学习群.....
在普通网友的眼里,社群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和某种需求创建,然而在运营的眼里社群是为实现某种目的的一种用户运营策略,爱好和需求只是吸引用户加入社群的其中一种方式(红包/福利群则是另外的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用户运营的策略模型)
社群策略就是将用户导入微信群、QQ群以及产品自带的IM群聊工具进行针对性管理的手段,也叫用户的集中运营。适用于需要用户量不多,但他们得长时间参才能实现的运营目的。
例如,早期社区中那些生产内容的核心用户就可以用社群管理的方式,他们的人数不多,但是需要持续的为社区输出内容,有时候为了时效性还需要社群里的用户能够参与到话题的讨论。
社群管理作为用户运营的策略之一,如果你愿意将自己的工作价值提升到用户运营的高度,可以了解下什么是用户运营:
用户运营是实现某种运营目的的一种与用户相关度最强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下进而做出可执行策略组合。
这个基于自己的实践给出的用户运营定义可能有点绕口,我自觉的解释下定义中的三个关键要素。
1) 运营目的,引新、留存、促活、消费转化。
2) 用户思维,为实现某种业务目的在思考具体运营策略时,优先会从用户角度出发,也就是说用户运营为实现拉新目的,第一时间想到的不应是渠道运营的广告投放,而是想着如何利用产品现用的用户去做拉新,比如说类似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Airbnb实现用户增长利器&& Referral system,本质就是通过老用户邀请新用户的运营策略。
3) 策略组合,在用户思维下为现实某种运营目的的策略是多样的,还是以拉新为例除了可以策略老拉新活动,其实可以通过高质量的用户在线访谈或者KOL的微课完成新用户引入。
运营眼中的4种有价值的社群
蛮多人做创建社群时会习惯性的把重心放在如何吸引用户加入、怎样防止发广告....更夸张的是把提升社群每天产生的聊天量当作管理目的。
这些对社群的管理来说固然重要,因为你要通过它们实现运营目的,可往往做社群管理的人容易过于沉迷其中,而忽略了对运营目的本身的思考。比如,对于一个以拉新为目的的社群来说,它就不需要用户长时间在社群活跃,只要实现了用户下载App目的,他们是否会继续留在社群都已不再重要。
(例如馒头商学院的微课社群)
这是在15年初开始火了起来的社群模式,操作简单效果给力,发起方通过邀请某领域行家进行在线分享,吸引对话题分享感兴趣的用户到群内参与学习,该模式目前是馒头商学院和职场充电宝做的比较大。
从用户的角度看是基于希望找到比自己更专业的人进行学习的需求而创建起来的社群;从运营角度看,这类对用户设置了关注公众号、转发图文、注册网站、填写报名信息等进入门槛的社群属于为实现拉新目的而创建的社群。
该类社区的原始运营目的是提升公众号关注量、注册量、名单量,当完成运营目标后建议是能够在分享结束后一周内解散微信群,因为如果后续沦落为广告群和死群,或多或少都对产品的品牌形象有点小的负面影响。
(例如脉脉、产品菜鸟汇的用户社群)
不同产品对活跃用户定义有不同的标准。你若是个,那么点击一次搜索按钮,就可以认为活跃度+1。你若是个社群,那么点一次赞同,发一篇有意义的帖子,才可以认为活跃度+,当然如果你是电商,不说购买,至少他要把我们的物品放入购物框,才可以认为活跃度+1。
对互联网产品来说促活最有效的手段是活动策划和产品改造而非创建社群,但在实现一小部分用户的互动量或者内容贡献量提升时可以采用社群策略,也叫用户的集中运营。类似的有脉脉在策划话题讨论功能时,通过组建社群组织了近300名活跃用户,参与话题的发布和讨论相关的功能测试。
(例如和秋叶一起学PPT的学习社群)
付费转化社群,适合于客单价高的产品。有一次在馒头商学院分享完关于用户运营的话题后,有位女生在课后问我我们是做女性职业素质教育的,通过各种线下讲座现在公众号上积累了不少粉丝,但是不知道如何精准的去运营她们以及该怎样转化为付费课程学员
虽然微信公众号已经可以通过调用标签管理接口,实现快速的给用户打标签。但对于这种没开发能力的企业来说,我给的建议是组建各种跟课程相关的兴趣社群,然后在公众号里边去发布社群招募信息,对某方面感兴趣的人自然就会到相应的社群。在社群管理过程中,可以尝试用与兴趣相关度高的课程,配上一定的优惠力度实现用户付费转化甚至是重复购买。
和秋叶一起写PPT属于这类社群中运营的比较好的,让每一位购买了课程的用户加入和秋叶一起学PPTQQ群,通过每周定期的分享和课程答疑,与学员建立更紧密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二次直接营销机会,提升用户的重复购买率。此外,我接触到的还有课程费在万元级别的小马快跑家长社群,通过各种线上和线下的社群体验活动实现用户转化和复购。
汽车、房产、美容、旅行&&等互联网产品,从注册到用户产生需求往往有很长的周期。在这些的低频消息行业做潜在用户的留存,除了可以用公众号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还可以基于用户兴趣做社群运营留住他们,类似高尔夫群、足球群、摄像群、养生群、母婴群。
毕竟这些兴趣和主营业务有点远,这类社群的管理需要将管理权发放给个人,从这些用户中选择一个有时间愿意做的人做群主,让他们参与干货的输去和群的管理,你只需要管理好这些群主即可。
当用户社群量大以后,社群管理需要有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可以是公众号可以是你的app,这样就可以做到以群养公众号,从讨论中选出优质的内容,以公众号辅助群的效果,用公众号招募更多的成员,具体可以参考产品菜鸟汇和研究社的关系。
评估社群的好坏,不是看它产生多少聊天量
有了明确的社群运营目的,就会知道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吸引用户加入社群,社群里聊天内容哪些才是对产品来说有效的输出,甚至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解散社群。也就是说,当你明确楚了社群的运营目的,才是真正的在做社群运营,不然就只是在管理社群。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相关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本文标签:
,每天更新高质量网络营销和新闻资讯等干货内容。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1秦刚访谈:如何玩转一个领域社群?--百度百家
秦刚访谈:如何玩转一个领域社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上次我们探讨过社群部落文化,他非常看好这一块的前景,也花了很多的精力陪伴粉丝一起成长,但是当他发现,粉丝来自各行各业,自己不可能以杆子把粉丝的问题全解决的时候,他决定把自己解放出来,只做一个他绝对擅长的领域,如今也玩得风生水起.....
余奕宏,去年六月份,我曾经访问过他一次,当时他正在做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
上次我们探讨过社群部落文化,他非常看好这一块的前景,也花了很多的精力陪伴粉丝一起成长,但是当他发现,粉丝来自各行各业,自己不可能以杆子把粉丝的问题全解决的时候,他决定把自己解放出来,只做一个他绝对擅长的领域,如今也玩得风生水起。
所以这次访谈选定行者奕宏,就是探讨他这一年走过的历程,看看他如何及时抽身另起炉灶,在美食领域的新玩法。
行者奕宏,以前是一个传统广告人,15年前从中石化的一个外资企业辞职.
因为喜欢广告,做了国内最早的分众媒体.也是最早的娱乐栏目推广人。
两年多前从现在的雅智传播机构媒介总监转型,因为看到传统媒体式微,就开始研究社交网络,深信社交网络是未来。
秦刚:你现在经营的是什么类型的自媒体社群?
余奕宏:我现在经营的是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今年3月1日成立,目前聚集北,上,广,深,成,渝,宁等几十位互联网餐饮创业精英。
我为什么看好餐饮这一块?
因为现在的任何行业都已经进入到高手对决阶段,随性开店,随便赚钱的好时代一去不返。
另外,在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先有粉丝,再有产品和店铺才是开店的正确思维,时髦点讲,就是C2B,我们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也是根据这个法则创立的。
我强调的都是先营销粉丝,再经营产品和店铺。
秦刚:餐饮O2O之道,你有什么见解?
余奕宏:我认为O2O,只是阶段性的提法,既不是线上到线下引流,也不是线下到线上传播,应该是线上线下融合,所以称之为O&O才对,也就是线上线下融合。
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已经越来越难区分。
我的看法,任何行业,包括餐饮,忘掉消费者,忘掉产品本质,都会受到惩罚。
解救餐饮业的不是互联网思维,也不是互联网营销,而是用互联网的公开透明机制,倒逼那些忘掉本质的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用互联网平台工具提升效率,用社交网络放大口碑。
如果狭义地去理解餐饮O2O,我的观点是餐饮企业必须透过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去创造极致体验,来服务消费者,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人群,经营差价到经营数据的转换。
秦刚:今天看到的很多企业不过是利用互联网炒作、互联网营销,亦或者只是跟互联网平台有些合作,就认为自己是互联网+了。具体到餐饮业,我们如何用互联网来改造这个传统行业呢?
余奕宏:我认为要分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品牌、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会员、粉丝与社群、互联网平台等系统工程来改造。
首先,什么是餐饮业的互联网思维?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人群的思维转变。
别小看我们把思维从产品端转移到人群端,思维改变一下,你的餐饮生意的商业模式都会发生巨大改变。
这也是很多传统餐饮老板看不上的黄太吉、人人湘、伏牛堂、新西少等餐饮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却大受资本青睐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聚焦一个目标人群。例如黄太吉就是为都市潮人、95后而生,聚焦此类人群,解决他们早(黄太吉)、中(牛炖)、晚(大黄疯)的就餐问题。
因此,如果你的餐厅没有准确的定位、清晰的目标消费人群,又不懂得如何经营人群,你的生意将变得非常困难。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笑,说这就是你的狗屁互联网思维啊,这个谁不会啊。是的,很多人只是知道或者听过这个,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
第二,什么是互联网品牌呢?
我的定义是:
1、有温度、有情感、有人性关怀、走心的品牌。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有网感的品牌。
2、品牌的建立和传播主要依靠互联网、靠互联网口碑传播,而不是靠大众传播,靠线下店传播。
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懂得把企业所有的产品都做成内容,让消费者和意见领袖、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争相报道、免费报道。
这一点,不可否认,京城的互联网餐饮品牌的创始人都深谙此道。很多人都说他们善于忽悠,但高水平的忽悠就是制造话题、制造内容。
黄太吉的“土豪金”煎饼、比“bigger更bigger”,绝非一般的餐饮企业能创造的内容。这样建立的品牌就充满了互联网基因、粉丝基因。
我有个观点:在社交网络上,做品牌就是做粉丝、做粉丝就是做品牌。
第三,什么是互联网化的产品与服务?
1、单品突破、精品致胜:
传统餐饮业,小到一个面馆,大到一个大酒楼,菜单之丰富、品种之繁杂,往往令人眼花缭乱。
近年来发现,越是简单的、越是可以复制的。我们来看第一波的互联网餐饮品牌,黄太吉主打煎饼、伏牛堂主打常德米粉、西少爷主打肉夹馍,无一不是单品突破、精品致胜。
再看看这几年闷声大发财的黄记煌焖锅,品类也是少之又少。只有精品化,才可以标准化。
2、产品有美感(颜值高)、服务有惊喜(可拍照)氛围有共鸣(可分享):
今天的年轻消费者到餐厅,不是用嘴吃,而是先用手机看。(餐前拍照被戏称为饭前杀毒)。
如果你有服务生,他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端个盘子。要么服务生颜值高、要么会跳舞善互动,看看57度湘、水货的服务生,要知道他们可都是朋友圈晒图的热点、微信公众号里的热门案例、热门话题。
3、氛围有共鸣:
今天的餐饮业有一个死穴,就是过度装潢。而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环境,是回归人性、回归以消费者为核心,创造一个可以让他觉得适合某个社交场景的氛围或者场景。
餐饮的本质是社交。我们要思考她(他)是和谁来吃,怎么吃,为什么吃。今天吃饱只需要一个外卖,而更多时候,就餐是一种线下社交行为。所以,老板们,你们要思考打算提供给目标消费者一个什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场,让她们沉浸其中、并乐于分享。
第四,什么是互联网会员、粉丝与社群?
简单讲,就是会员数字化。很多餐厅今天居然还在使用实体会员卡,与会员之间的连接居然是手机号码,会员既无法自助查询积分、账户余额、也无法与商家进行离店后的互动。在这样一个全面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的时代,我不得不说这样的企业真的很危险。
我们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的一位会员,在一个SHOPPINGMALL内有四家不同品牌的餐饮店,如今他把会员数字化、社交化放在第一战略。在会员招募上,只使用微信会员系统,完全放弃纸质会员卡,仅仅依靠在店内给到店客人提供微信会员价、扫微信会员赠饮品几个策略,短短几个月就集聚了8万名会员。
而透过在微信公众号里举办各种试吃、会员限时限价限量的活动,大大提高了会员活跃度。
下一步,他还听取了我的建议,将自己打造成吃货们的朋友和意见领袖,与粉丝面对面地互动。
相信,这一系列的布局,会让他拥有高质量、高活跃度、高粘度的粉丝用户,我跟他说,你从此再也不担心MALL涨你的房租,而你只要是围绕这群粉丝,想开什么店、就开什么店。
这就是未来每个企业都要懂得经营粉丝和社群,这才是你抵御房东无节操涨房租,还有防止被互联网餐饮平台空心化的最佳手段。
第五、互联网平台:
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淘点点、百度外卖等等,这些互联网餐饮平台,今天用各种补贴、各种促销来吸引你与他们合作,本质不是为了帮助你,而是要成为新一代餐饮消费人群的首选入口。最终他们就会和淘宝、京东一样成为线上的SHOPPINGMALL,涨房租是必然的事。
所以餐饮企业在与其打交道时,必须懂得借用他们的力量和流量,而不依赖,否则下场会很惨。
在现阶段这些平台还在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因此,在他们可以提供低价高质流量时,紧紧把握机会,懂得分析各家平台优势,为我所用。
就像十年前的淘宝,你若抓住那时流量价格极低的机会,再懂得后期维护好自己的用户和粉丝,今天也能做成一个亿级甚至十亿级的品牌。
所以,一方面是我们既不要谈平台色变,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唯平台是尊。
秦刚:请你继续深入细谈谈,如今的餐饮业里,如何利用互联网快速堆起一个品牌?
余奕宏:这年头有了社交网络,一切都好办很多。我们认知到小米、罗辑思维、雕爷牛腩、黄太吉、桔子水晶酒店,还有更多的局部地区品牌,都是仅仅依靠社交网络就火了,有的还火得不像样。可以说,他们透过社交网络快速建立了品牌。
社交网络的本质是口碑驱动,请问你把客户吸引来,然后弄个所谓的话术忽悠他,这个算是营销吗?今天分享企业该如何运用社交网络快速建立品牌:
一、先讲品牌该如何选择社交平台?
原则是,粉丝在哪里,品牌就该在哪里。比方说,餐饮行业的人,微博上有很多,而且更容易找到。大家想想你的行业目标人群在微博上多吗?
并且微博有标签,而且微博会顺着轨迹给你推荐同样标签的人。微博跟粉丝的互动性比微信公众号强。很多品牌就是微博火追微博,微信火搞微信,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一个完整的规划,最终一定是一地鸡毛。
二、是确立品牌的身份与调性。
恐怕你们从没听过调性,就是逼格。怎么展现个性?
有的人说,发现骂人的比较容易个性突出,温和的比较难。其实不是温和的难,而是你想讨好所有人,最后就得罪所有人。品牌在社交网络上,就像一个人在社会,越没有个性,越没有棱角,就越没人喜欢。
社交网络,社交是灵魂。怎么打造个性呢?有血有肉有情怀!
找到行业粉丝所在地,了解他们的想法,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跟他们交朋友,然后以朋友的方式打成一片让他们认同品牌并口碑相传。这一点其实微信就很难做到,微信群可以。
三、社交与互动
社交就是互动,互动就是调情,调动情绪!
比如有一个案例,他的社交策略就是:和粉丝线上做游戏、线下做活动。和粉丝玩成一团很重要,就是在树立口碑。
我们用所有员工的个人号朋友圈去影响客户,公司制作能给到客户价值的内容通过所有员工扩散。
员工是客户最信任的一环,让他们去直接影响客户对成交的效果最好。客户都在员工手上,公司在帮他们维护客户,公司给的有质量的非营销的内容他们都主动分享。
再把一些活跃老客邀请进公司的天使群。让他们帮助我们主动传播。每次请他们做活动,这些客户都很乐意分享。这样逐渐和客户行成强联系,客户想到想买某类产品的时候,自然就想到这个品牌了。
现在有的公司还在找客户很喜欢的资深员工包装成小明星,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与达人。
先社交,再营销,用消费者口碑驱动品牌,这样客户粘性更大,关键就是要让客户觉得我们做的是有价值的。
吸粉有时候并没有太多效果,通过信任扩散传播效果更好!社交网络的运营是找到和培养品牌的传教士,宣传员。
不是靠品牌去卖,而是靠顾客,靠粉丝去卖。
秦刚:社群运作中,你见过一些成功案例吗?可以给读者分享一下吗?
余奕宏:我就讲三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以前曾有一次被江苏电信网厅邀请参加他们的一个周年庆活动,奕宏作为当地的自媒体人被邀请。
这个周年庆与众不同的是没有领导讲话,也没有假大空的感谢,只有大家自我介绍和一起玩。首先是来自江苏各地的自媒体人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业务和从业心得。
而江苏电信网厅的老大基本只有听的份,席间他只是静静地听大家对各家运营商的吐槽,当然也包括电信的。
我在电信刚接手联通133时代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吐槽,那个时代的电信给人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事业单位样子。
因为都是自媒体人,所以绝大多数是移动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于是难免吐槽运营商信号问题和流量不能每月累积的痛点。
再后来就是参加各种庆典活动了,网厅的老大也是蛮拼的,一个劲地卖萌,和粉丝们打成一片。那天总之很快乐,很惊叹江苏电信这样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过了一周,奕宏突然被拉进一个群,原来是江苏电信网厅开通的一个天使客户群。
陈总居然真的听取我们的意见开创了一个新产品,ifree卡。这个卡最大特点就是流量不清零,每月可累积。
小伙伴们都被惊呆了,这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电信吗?还是那个被移动嘲笑的电信局吗?记得之前媒体上不是报道,流量累积从技术上难以突破吗?看来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啊。而谁先真的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一切没有不可能。
接下来的一周里,电信的小伙伴和粉丝们密切沟通,如何帮助粉丝用的更爽,更方便,更省钱。粉丝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于是我见证了历史上第一款由消费者与电信运营商合谋的产品。这不就是小米黎万强所说的参与感吗?
看看,小伙伴们设计的广告稿,真的是醉了!
第二个案例,是南京的一个商业项目:淘淘巷,在2007年时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O2O商业。
当时由西祠胡同上的版主“败家妹妹”为首的一批线上特色店聚集在淘淘巷,于是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线上社交、线下体验、成交的的商业模式。(那时还有个时髦的名词叫“分赃”)。
这个项目的诞生充满了互联网基因,可是那时还完全没有O2O概念,再后来由于生意无比火爆,客流如织,商城的运营方也忽略了这种互联网基因,当大量的消费者涌入,等着进淘淘巷的商户至少排队8个月以上,你可以想象商城与商户之间会是神马样的关系。
到了2014年,由于淘宝电商的冲击,消费者购物习惯改变,同业态的过度竞争,淘淘巷运营团队也开始积极面对变革与挑战,从硬件环境、商业业态都做了调整。更重要的是聘请外脑进行了全员的思维转变、组织的重组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过去,淘淘巷策划的商业活动绝大多数以引流、促销为主,策划部绞尽脑汁,企业贴钱贴人,消费者为了奖品、促销也会参与,但收效甚微,商户只是被动配合,策划部毫无成就感可言。
而经过系统的培训,思维的转变。今天的企划团队在活动策划时,就以商户为中心,把他们拉进来一起玩。运用微信和微博公众号讲述商户的故事,发起的“美食天团”“创业天后”评选活动,并免费运用场内场外广告帮助商户建立品牌,引起了商户粉丝、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策划部从活动策划中心转变为内容制造中心,娱乐活动中心;与商户之间的关系由上下级管理关系、租赁关系转变为核心用户、服务协作关系,让商户真正参与到淘淘巷的活动中来。
在最近的“你最喜欢的淘淘巷店铺”评选活动中,商家拉票,粉丝参与,短短一周就获得4000多投票,这与企业以往单独策划活动的参与度完全天壤之别。
而淘淘巷随即建立了魔创学院,聘请各个领域的行家来给积极商户进行培训,更邀请优秀商户进行经验分享,如今他们运用线上社群,线下课堂和商户打成一片,再也不像曾经的运营部门说的:我觉得管理商铺好为难,充满无力感,除了罚款和收租子,我好像什么都没干。
社群,是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时代最时髦的名词。
今天一个人如果没有进几个微信群,或者自己没有建个社群,那简直就没有活在这个时代。奕宏自己也有一个收费的群,还有一个纯粹基于兴趣的群。坦白说,经营一个社群非常不容易。我也加入一些收费的群,大多数都是以讲课、分享为主。有一个社群,他的运营方式与众不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社群是基于老友圈的一个社交群,进群有正式的流程,需要有人推荐、有专门小组进行评估和线下的迎新交流机制,还建立了功能齐全的管理小组,和所谓的去中心化社群比较,他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集中性。这就是在南京小有名气的沪宁双城会。
经过近年的社群实践,奕宏也认知到社群越大,效果越差,一个超过100人的群,就已经非常难以管理和运营了。而群友之间的连结和互动也会随着群人数大幅增加而大幅下滑。很多群,一开始很热闹,不久就冷冷清清,建的容易散的快。
而沪宁双城会的推荐邀请制,个人信息实名制、线下迎新制、集体评估制以及管理小组集体管理社群等管理机制,看上去是反移动互联网的,逆潮流的,恰恰却吻合了社群运营的三个法则:
1、价值观法则。群的建立运营三重境界:价值观、兴趣、利益。最高境界是价值观统一的人建立一个社群。沪宁双城会对入群群友的审核就是在寻找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
2、铁杆粉丝法则。一个群有五百个酱油粉不如有两个铁杆粉,只有铁杆粉才决定了群的活跃度、持久度。粉丝比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3、连结法则。社群是粉丝与粉丝之间的连结,而不仅仅是粉丝与品牌或者粉丝与群主之间的连结。连结越多,价值越大。而这个连结不应群人数多少决定,而由彼此之间互动频次决定。
三个案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是奕宏亲历的粉丝经济、社群运营的案例。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一切都刚刚开始,所有人都是在探索与实践,只是希望这些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
秦刚:现如今传统餐饮想做大,应该如何与资本对接?
余奕宏: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餐饮企业经营的好,现金流非常好,所以绝大多数餐饮企业是很少跟资本打交道。还有一些品牌采用加盟代理的方法,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尤其是那些懂金融、与资本关系良好的企业,就显示出他们在这个时代的优势。尤其今天的资本不仅仅能够提供企业发展的资金,还可以提供给企业宏观的战略布局、高级人才的引进,帮助企业规范化、制度化。
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国家战略就是成为品牌大国、资本强国,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如果我们的餐饮企业家还按照过去的经验,老的思维来思考企业发展路径,就又要落后于时代。
而今天互联网金融更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融资渠道,例如众筹、P2P等,传统的餐饮企业也不可以忽视。
秦刚:你专注于互联网餐饮生态圈,成立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具体怎么运作?
余奕宏:现在专注于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已经没做了。跟秦刚老师请教过,专注聚焦一个细分领域,如今算是初见成效。
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的成立纯属偶然。我聚焦餐饮,尤其是新餐饮研究半年后,写了一些在业内算是有影响力的文章,当时想测试一下自己的影响力,以及找一群真正的价值观吻合,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就成立了,当然反响出乎我的意料。
至于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的运作,如今我也是结合线上线下交流。线上我有系统的课程,线下已经做了三次聚会。我是完全按照社群的运作方法来做这个俱乐部的,当然这个俱乐部才短短80天,所以还是个孩子,我会付出更多的精力陪伴她。所幸会员满意度很高,如今已经出现企业几个合伙人陆续加入,以及老学员主动推荐新学员了。这是我最乐于见到的。
至于未来他会发生哪些化学变化,会往哪个方向走,我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持续创造价值,贡献价值。
秦刚:你如何看待2015年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余奕宏:关于2015餐饮大变局,我有几个趋势思考。简单说,一方面连锁化,标准化,规模化是必然,另一方面,小而美,人性化,社群化餐饮品牌也会层出不穷。至于互联网化,无论大小,都是必经之路,未来没有不是互联网的企业。
秦刚:一路走来,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与读者分享?
余奕宏:我认为做好任何事情,只有四个字,专注,聚焦。
三年前,我专注于社交网络,研究微博微信对企业,对个人的品牌建立与传播。完全放弃十多年大众传播的经验,人脉,甚至客户,当然还有名利。所以,可以在一年之内做了几个在全国都算可圈可点的案例。艾米1895电影街三年前只有一家店,如今全国30家,已经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全国第一。
当然,我不敢说完全是社交网络的功劳,那是胡扯。但是就当初我的团队经手之时,他们的社交网络表现就是全国领先,他们品牌快速传播的确是受益于社交网络。
一年前,我创立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是基于我之前对社交网络,对粉丝经济研究的基础。某种程度,我的个人品牌,尤其是在数字世界的个人品牌受益于这个训练营。
真正坚持按照那个训练营的思想,法则去运作的学员,一年下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自己觉得当时的学员来自于不同的行业,这个对我个人的挑战太大了,而且我在公司时就强调聚焦,我自己创业了不可能反而违背这个原则。
所以,三期之后,我在他红红火火的时候就停止了。原因就是我觉得不够聚焦,我不可能熟悉所有行业,也就不可能提供最大的价值。关于这点,我要感谢秦刚和王通老师,他们给了我深度指导。而我又是一个单纯听话的人。
当我从去年八月开始聚焦餐饮业如何互联网化,如何与互联网融合,我放弃了训练营的收入,甚至放弃了几家非餐饮顾问企业的业务。全力以赴地学习研究,每天至少见两三个餐饮行业相关者,阅读大量餐饮O2O文章,保持独立思考,凭借个人对品牌,对社群的理解,结合过去运营线下商业的案例经验,写了一些文章。
随着不断地深入研究,才可以慢慢发现餐饮领域的互联网化的规律,法则,也就可以逐步建立自己的体系。
有三个经验,我想和秦王会的伙伴分享一下。
1.重视线下。线下聚会一次,抵线上百次。线上效率高,但是深度不够,很容易浮在表面。无论是专业,还是人际关系。
2.重视品牌。也就是秦刚老师提出的自明星。无论是写文章,线下分享,还是出书,都是为了建立品牌,所以不要着急,不要追逐热点,不要为了短期盈利,而忘记自己出发时的初心。
3.未来是价值观定胜负。移动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帮助你找到你想要找到的人,无论是投资人,合伙人,还是用户。价值观相同的人必将聚合。
秦刚:非常感谢你的分享,社群确实很多人都在摸索如何做,才能够做出自己的特色,你今天的分享,可以给很多人很好的启发。
余奕宏:感谢秦刚老师的访谈,如果大家对社群运营上有更多更好的建议,可以加我的微信:余奕宏(个人微信shikonghui)
我是秦刚(QQ&个人微信号1111884,微信公众号q1111884),每天给大家一篇创业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有一些不同的思维。
扫描二维码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秦刚(微信公众号:q1111884)&
秦刚简介:垂直互联网实战教练,1999年从事垂直网站工作,历任太平洋电脑网总编,太平洋汽车网市场总监,IT世界网CEO,39健康网联席总裁。QQ&个人微信号1111884,微信公众号q1111884)
阅读:572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242
热门文章HOT NEWS
演金庸剧最多的女演员,周润发曾为她自杀,如今晚年凄凉
百度新闻实验室
大数据文摘
韩国今日亚洲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天锻炼多久合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