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到有书共读怎么看书原文的原文?

读文学书有什么用?
同学们好!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读文学书有什么用”,这个文学书指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上周突然接到夏老师的一个电话,邀我为同学们做一个关于文学的报告。我都怀疑自己听错了,这都什么年头了,人们都关心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孩子,谁还关心文学?追问几次,落实了就是“文学”这两个字,这足足让我晕了十秒钟。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正式的职业是和文学沾点亲戚的语文教师。因为和文学沾点边,有时候也拿出一点儿碎银子,买三五本文学方面的书阅读。由于经常买书读书,也就经常遭遇不少人的疑问:读这些文学书有什么用?因为文学书在当下的中国被称为是“闲书”,顾名思义,是闲得无聊的人才看的书。提问的人其实有个潜台词:你读这些文学书能赚钱吗?能买下北京上海的房子吗?能买下宝马奥迪法拉利吗?能抽九五之尊戴劳力士手表吗?能炒股发大财买彩票中大奖吗?这不用脑子想,用脚后跟想想也知道肯定不能。所以,当下的中国人们很看轻文学这种闲书。如今国人最看重什么呢?一个字“钱”,一切向钱看;无论什么东西,如果变不成人民币,都不重要。读小说当然换不来人民币,所以读闲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没有电影电视网络的时代,阅读长篇小说就是每晚黄金档的连续剧,如今,人们连阅读博客的千字文都嫌长,改成几十个字的微博了。文学书的重头戏长篇小说作为时间上的高消耗读物,早已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全国读者有几个知道刚评过的一届“茅盾文学奖”是哪些小说?作者是谁?大家最直观的现象是下班、放学回家的人们更多的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而不是坐在书桌前看书。最切身的体会是师范院校以前是分数很高的学校,其中中文系又是很热门的专业,那时候中文系的毕业生感觉就是文曲星下凡,我们都要仰望的。就连征婚广告都要附庸风雅地加一条“爱好文学”。我那时很羡慕中文系的同学,因为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读小说,然后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做作业”,不必像我们一样,读小说得偷偷摸摸,像考场作弊似的,有很深的罪恶感。就拿我们学校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最优秀的学生首先报考阳泉师范,如今师范院校已经风光不再,门槛很低了,其中中文系年年都要降分补招才能招满。
胡适说过:“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胡适所说的很重要的一条是“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在胡适的思想里,人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和“国家的文明程度”关系紧密,可见“如何打发业余时间”的重要性。把业余时间用在读文学书上,或许比别的活动更有意义。尽管培根说过:“读书可以消遣,可以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他把“消遣”放在了首位,但我还是要说,读文学书这种消遣和下棋钓鱼、游山玩水这种纯粹的消遣是不一样的,是层次更高的消遣。读文学书要求的条件比较高,首先的识字,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审美眼光,否则业余时间只能听说书,不能自己读书。古人把“关门闭户读禁书”当做人生一大乐事,如果把关起门来读闲书作为纯粹的消遣日子,这种消遣撑不了多久,因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诱惑太多,魔鬼的诱惑永远比上帝的召唤更有力,形而下的消遣永远比形而上的消遣更有乐趣。你看学校一放假老师们强烈要求组织“亲近大自然”,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没听说要求组织亲近文学作品,开个消夏读书会感受作品中的温馨和力量。
●我认为读文学书的第一个作用是宣泄负面情绪,提升生存境界。有人说,人在走投无路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杀人,一是自杀。这话说的绝对了,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可走,就是读诗读小说或者写诗或写小说。读文学书能够构建自己的心灵世界。而心灵强健,心理阳光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学文科比学理科的优势所在,据说理科生更容易患心理疾病,忧虑、焦躁、偏激、钻牛角尖等。当理科生为了晋级受挫而自杀身亡时,文科生却会在庄子哲学中安慰自己,逍遥于世。当理科生面对人生低谷默默哭泣时,文科生却能把眼泪串成珍珠,再变成一首首的诗歌。人如果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就能为自己及时减压,而不至于歇斯底里地发疯发傻。要不中国那么多诗人文豪,都是活得不得意的,自杀的很少。譬如陶渊明,读他的诗感到他恬淡平和,其实不然,老陶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居然因为不愿接待水平不如他的上司,居然弃官而去,老陶没被气死的原因,是他能写文章,一篇《归去来兮辞》就释放了他的负面情绪。读书提升了他的生存境界。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国的歌德是全世界响亮的大文豪,他是法官的儿子,大学学的是法律,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故乡,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律师的工作,但他业余时间喜欢文学,也属于文学爱好者。但年轻的歌德的的确确爱上了好朋友克斯特纳的未婚妻夏绿蒂,但道义不许他爱,情感不许他恨。正如他所说——一个人的灵魂被情感压制到不能活动的时候,这个人一定会死。他是死定了。但在自杀之前他却突然想起要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礼拜后,《少年维特之烦恼》完成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替他流泪,替他痛苦,甚至还有些年轻人穿着维特自杀前穿着的衣服式样而自杀,我估计这些自杀的学生应该是学理科的;而歌德却无债一身轻地又一次开始了恋爱,直到74岁那年,歌德还爱上了一个19岁的少女,还请求老公爵为他向女孩的母亲正式求婚。所以,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有什么纠结,有什么痛苦,最好写出来,你要是缺乏写作能力的话,告诉我,我没准根据你的经历也写篇小说,一不留神成了世界名著。
●读文学书的第二个作用是丰富人生经验,思想锐利深刻。台湾有一位作家说,可以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富人和穷人,东方人和西方人,但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分法,就是把人分成诗人和非诗人。这种分法十分有味道,我们也可把人分为文学爱好者和非文学爱好者。爱好文学其实就是追求一种有意义有情趣有境界的生活。其实说一个人“有思想”在中国常常不是一句赞美,那言外之意就是说这家伙不好领导。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一旦“有思想”,那就不好被忽悠了,尤其不好被领导忽悠了,副作用是所以不招领导喜欢。为什么不好被忽悠了,因为他有自己的看法,不盲从,不迷信。思想就是与众不同的看法。或者说是与大多数人不太一样的看法。事实上,我们都希望自己“有思想”,但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却无法给我们思想。要想成为有思想的人,那肯定需要读书,读文学书。文学书就是思想生长素,可以加速我们思想的成熟度。
我教学鲁迅小说《祝福》,曾设计了八个角度,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是我在阅读中发现的八个问题。发现问题是读文学作品的最高要求,而悟出哲理是读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小说看起来是通俗的,但骨子里的精神却并不俗,很多地方还很高远,很深刻,阅读小说就是要发现这些东西并且挖掘这些东西。阅读《祝福》,我还发现置祥林嫂于死地的典型人物,基本都是女性:婆婆虐待绑架拐卖,鲁四婶不准祥林嫂祭祀,柳妈说死鬼分尸,卫老婆子合谋劫人,还有那些来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的人,也多数是女人,还有“老女人”特意寻来听讲。是不是女人最不能宽恕女人,用鄙夷同类的方法显示自己的清白出身?有句名言:男人制定法律,女人制造习俗。习俗的惯性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个世界上极少有人纯粹按照理性来生活,绝大多数人是按照习俗来生活的,如果真理和习俗发生冲突,那真理就像大力士被陷入无边的泥沼中一样,徒唤奈何;真理从来就没有战胜过习俗。而礼教迷信习俗在鲁镇上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杀人氛围,祥林嫂就是被这些自认为贞洁的女人们习以为常地用一口一口的“口水”淹死的。你看看农村里,婚丧嫁娶特讲究习俗的都是女性,就是生活伦理类型的电视剧,也讲得是习俗冲突。习俗就是社会生活中最持久的权威。
●经常读文学书的第三个作用就是能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文化修养。我们现在经常说要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教师素质等等。素质是什么?解思忠写于九十年代初的《国民素质忧思录》,提到人格素质、精神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职业素质等等,其实我们一说“素质”这个词,主要是说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最核心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文学素质。梁晓声有本书讲了一个观点我很赞成,他说“一个人在文艺鉴赏方面的能力,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总统卡特夫人在卡特竞选总统成功之后的庆祝会上要演讲,因为激动一上讲台将高跟鞋的跟给歪了,一下子跌爬在讲台上,因为是现场直播,全世界有十几亿观众在看转播(当时中国的电视还不普及,82年),但她站起来很从容地走到麦克风前说:“我非常感谢大家对卡特的支持,我为大家对选举的热忱而倾倒……”如果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文化修养,是不可能有这么机智而得体的语言。一个人素质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是文学素养。文学修养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有上海记者调查,说语言水平的高低和工资的高低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单位招聘,首先不是看你专业知识如何,而是考虑你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何。一般而言,优秀人才都是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人才什么最重要?口才。或许你很有水平,但属于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招聘单位怎么了解你啊?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响屁来,招聘单位怎样录用你啊?
余秋雨说:“从根本上说,文学首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素质。”因为一个人的素质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文学素质就是一种整体性的东西。文学不像数理化,政史地,你不懂那部分讲讲那部分就会立竿见影,文学是你在没有掌握了全部之后永远不可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周国平说:“有没有精神上的追求,这一点是对人的素质的检验。”一个人心态衰老,精神衰退是从拒绝读新书开始的。据说俄罗斯人素质很高,前苏联解体,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大事件,但从各种新闻媒介来看,老百姓几乎没发生任何骚乱。即便是在炮轰议会大厦的时候,也只有一些市民站在远处默默注视着,表现出惊人的冷静。许多去过俄罗斯的人都说,在城市里,不论是商店购物,还是买票进博物馆,尽管货物有限,甚至风雪交加,人们都整齐地排着队耐心等候,没有人拥挤,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插队,很多排队的人都捧着一本书静静地读,这情景换到中国不可想象。俄罗斯也是全世界书店最多,人均购书量最大的国家,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而且莫斯科居民人均藏书量在全世界的城市中名列第一。所以,有一个从莫斯科回来的同胞,写一文章《没有钱财也富有》,说“政治结构可以解体,群体结构可以改变,甚至旗帜也可以变色,但是,七十年积累的文化素养,七十年的文化和现代化的气息,总不会一下子烟消云散。”据说我们国家人均购书额(教材教辅书除外)一年不足10元,人均年购书0.7本。
读文学书第四个作用是可以改变言谈举止,提高阅读速度。作家王小波写的《思维的乐趣》讲知青插队的时候,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还是其次,最大的痛苦还是精神上没有寄托。带去的一本奥维德的《变形记》被队里的人传来看去,最后被人看没了。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读书。读文学书可以培养一个人阅读的兴趣。古人说知书达礼,“知书”方能“达礼”。古有“三日不读书,觉面目可憎”之说,也就是说读书还会改变人的气质。
读小说还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阅读速度。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常常使人爱不释手,不管多厚的书,一拿到手,总想立刻看完。这样,习惯成自然,无形中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我在宿舍读《射雕英雄传》,一宿舍4个同学,一人一本,我是从第4本开始倒着读完的。买了一本贾平凹的《废都》,一晚上没睡读完了。上小学中学大学时,读书更疯狂,一本小说不能一口气读完总不甘心,经常彻夜长读。但是,读小说也有副作用。要是读了一两本侠义小说,就想寻找大侠,练绝世武功,行走江湖,快意恩仇,读了一两本爱情小说,就天天梦见白马王子、灰姑娘,读一两本哲理小说,就一脸深沉,常作面壁冥思状……那就不可取了。当然,这错不在小说本身,问题在读小说的人。你是什么人,才能读出什么来。就像鲁迅所说的,“一部《红楼梦》,单就命意而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文学书和上语文课不是一回事儿,学生常常是喜欢文学而不喜欢上语文课。中国学生最先接触的就是语文,就是文学,小时候谁也背过几首诸如“床前明月光”一类的古诗,而且语文课本里百分之七十都是文学作品,但好端端的文学作品让语文老师一讲,一点儿文学意味也没有了。不少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遭遇文学作品,要不就是学生自己读读了事儿,或者放个相关的视屏就算上了,好的老师是照着参考书敷衍一下,最糟糕的老师是压根就不讲,理由是高考不考,课改之前的高考没考过小说,小说就不讲;戏剧压根就不讲,因为高考没考过。现在做语文教师更容易,只要是识字的,就可以拿着一本语文课本外加一本教学参考书走上讲台,堂而皇之的教语文,讲课常常是糟蹋文学。所以,我写了一篇博文《语文是一门特别容易让人学傻的课》。
我们的现状是守着面包渐渐饿死。丰富的阅读条件和实际阅读的贫困形成强烈反差,阅读贫困的背后是精神的贫困。如果一个人一群人不喜欢阅读文学书,算不得问题;如果一个民族都不喜欢阅读文学书,一个天天喊着重视教育的民族却疏远冷落了文学书,那肯定是问题。文化是熏出来的而不是逼出来的,我们学校里少的就是这种书香的熏陶。做这个报告,也是希望在座的同学都能热爱文学,喜欢读书,当然,读文学书还有一个读什么文学书的问题,垃圾文学书读多了,只会把自己读成垃圾;但这是另一个话题。
【这篇文章是2012年9月20号,我应阳泉师范专科学校之邀请,为师专的同学做的专题报告】
已投稿到:【图文】好书共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9.4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共读西厢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