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腋是含空的,形意太极拳分解教学的腋是夹紧的吗

心性到了无处不太极
我的图书馆
心性到了无处不太极
心性到了无处不太极
&&&& 太极拳是由我国古代的导引术发展而来的一种强身健体的锻炼手段。太极拳要求肢体活动(调身)、呼吸锻炼(调息)和意念锻炼(调心)三者密切配合。“调身”,即太极拳的形体动作;“调息”,即做太极拳时的呼吸运动;“调心”,即做太极拳时的精神状态。三者的密切配合,使得太极拳与其他健身方法相比有着独特的健身作用。各位40岁的中年朋友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选择太极拳做为自己的健身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健身效果。&1.太极拳的健身作用&(1) 太极拳运动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势及凝神静气等四个基本要素,可以很好地调节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2)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3)改善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4)增加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5)促进消化功能,防治便秘。&(6)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延缓机体的老化进程。&由于太极拳的以上健身作用,所以它是增强体质,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骨质疏松症、消化功能紊乱、退行性骨关节病、焦虑、失眠等中年朋友们常见病的良好健身方法。&2.太极拳流派及特点&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形成许多流派,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各有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动作幅度大小、速度快慢等方面。而基本的动作要领大体相近,目前主要的流派有:(1)杨式太极拳动作均匀和缓,舒展大方。(2)陈式太极拳动作刚柔并济,快慢相兼。(3)吴式太极拳动作柔和紧凑。(4)武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伐轻捷。(5)孙式太极拳动作小巧紧凑,步活身灵。(6)简化太极拳是为方便广大群众学习,从杨式太极拳改编而来的。&各种流派太极拳的运动量也不一样。杨式太极拳共有88式,动作幅度大,运动量较大,属于中小强度运动;陈式太极拳动作幅度也大,而且有许多快速动作,运动量较杨式太极拳更大,可达到中等以上运动强度;武式太极拳尽管动作幅度小,但有108式,运动量也较大;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运动量较小。简化太极拳虽简单易学,但运动量太小,健身作用不够明显。所以,体质较好者可选陈式太极拳,体质较弱者可选学吴式太极拳或孙式太极拳。记忆力较差、协调能力低者可先从简化太极拳练起。不论选练何种太极拳,待练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轻松舒适,即可收拳。&3.练太极拳应注意的问题&太极拳的姿势特点是重心较低,屈膝动作较多,膝关节负担相对较重,因此,膝关节较易受损伤。为防止膝关节的运动性损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的场地。太极拳的种类很多,技术上有不同的特点。应选择平整、松软的草地或泥地,尽量不要在水泥地或石板地上练拳,以免突然发劲、震脚而引起膝部损伤。&(2)做好准备活动。练拳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并注意克服急躁情绪。练拳前可先进行几分钟原地慢跑,活动一下肢体,再做几节按摩操,然后开始练拳。这些针对性的准备活动,有助于机体各器官和系统较快地进入运动状态,避免运动性损伤的发生。练拳前最好能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3)循序渐进。如果锻炼者技术水平较低或身体素质较差,又一味地练难度较大的动作,或姿势过低,就容易致伤。因此,练拳时可以先进行分段、分式练习,待耐力增强、动作熟练后,再逐步过渡到成套练习,这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4)防止负担过重。练拳时运动量不宜过大或过于集中。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架势,做到量力而行。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5)加强自我监督。常用的简单方法是单足半蹲试验,锻炼者在每次练拳结束后做1次,如蹲下时膝部出现疼痛,便要引起重视,应根据疼痛的程度,适当减少运动量,放高练拳的姿势,或暂停锻炼。&(6)加强股四头肌锻炼。通常采用马步桩,站桩者两脚分开同肩宽,足尖与膝朝前,下蹲时膝关节保持在130度左右,两手握拳于腰际,躯干挺直,重心稍后,颈部放松,头正直,肩放松,保持姿势的时间根据本人的耐力而定。与太极拳结缘&太极拳,以无欲的方式,求它的最高境界,其实人生也是如此。&&&& 我父亲因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而入狱,家中我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母亲一个人的薪水很难支撑这个残破的家,尽管家中所有值钱的物件基本上进了委托行(今天叫典当行),生活上仍然是举步为艰;1975年我14岁,辍学在家想找份临时工,但因为岁数太小,临时工作也不是很好找,最后还是在父亲朋友徐文章叔叔的帮助下,到位于农业大学内的国防科工委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小工的差事,徐叔叔为回避和我父亲的关系(不是因为怕被牵连,而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改姓我母亲的姓,自此,工地上出现了一个瘦小的我,大家管我叫周子。&&&& 1977年底,父亲落实政策回到家中,家中的生活也随之逐渐好了起来,我也恢复了学籍,然而我的身体却垮了下来,经常生病,因为这个原因以及我家与孙剑云老师(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孙禄堂之女)的世交渊源,使我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多个寒来暑往,练习太极拳成了我不间断的功课。太极拳能技击吗&曾经有朋友问我,太极拳能技击吗?我答曰: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支奇葩,太极功夫是技击的上乘功夫,可以技击,但我却不能。这个朋友迷惑了,又问我,你练了那么多年,难道就没有功夫吗?这个问题我实在不好回答,功夫肯定是有的,因为我花费了时间,时间就是功夫,但不是技击功夫,就技击功夫而言,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诠释:师祖孙禄堂是武林泰斗,功夫臻于化境,当年在上海虹口力挫日本大正天皇钦派武士道大力士板垣及俄国大力士,使用的就是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大家只知道这些结果,却不知道孙禄堂公又是如何练习的,孙剑云老师曾说:其父在练功上没有时间概念,站着练、坐着练、走着练、甚至连睡觉也在练,其一生的时间全部用在了练拳上,我们做得到吗?太极揉手是习练太极拳技击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也是懂劲、听劲的必经之路,他们可以天天揉,可以半天时间盘架子,半天时间去揉手,晚上则禅坐养心、养气,这些我们又怎能做到。再有就是“明”师指导,说到指导,什么叫指导,其实就是挨打,在挨打中将你平时练习的招式拆开,逐渐化小、最终化于无形,藏于心中,所谓“大道无形”,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哪有这么多时间,说话说“穷文富武”,寓意再明了不过了,更何况真正的“明师”往往不追啄名利,大隐于市了。&也有人问我,太极拳的招式是不是很有用,是不是练习的时候慢,用的时候就快了。这个问题问得很幼稚,但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太极拳的人来说,却不足为怪。&任何招式都有用,关键要看你的熟练程度,是不是很自然,是不是很纯熟,是不是靠千锤百炼而超然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是,才能够自然出招,才能够随心应手。前面说过,太极拳的上乘功夫是化于无形、藏于心中,当然绝对的无形是没有的,但你的动作很小,很快,自然也就能够克敌制胜,所谓“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至于太极拳式,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具体练习方法,每招每式都是经过数百年验证,能够得到最佳效果的锻炼方法,太极拳架要求身体协调、动作舒展,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导引吐纳,完成调息的锻炼过程,即之就是练“心”了,前两层意思即身体协调,呼吸均匀且能配合动作,这些比较容易做到,但练“心”则恐要穷其一生,因每人对太极拳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太极拳的养生作用&太极拳对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一不靠医药,二不用健身器具,三不用太大的场地,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还不污染环境;通过“外练筋骨皮以舒筋活血,内练一口气以固本培元”。&&&& 太极拳顺应自然,全身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人体内经络通畅透达。在太极拳运动中,通过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三百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柠挤和压磨作用,比保健按摩的效果还要好;保健按摩是被动的接受一种“人能自然疗法”,而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则是通过意识上的活动配合调息,来支配肢体运动,起到内外双修的功效。尤为重要的是,长期锻炼太极拳,可使人心态平和,真正做到养生之首务—养心,《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任何被动疗法如按摩、推拿、针刺等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何理解太极拳&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养生文化来源于实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吐纳等锻炼方法为一体,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儒、道、佛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使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养生文化强调的是顺其自然,协调阴阳;在其影响下,太极拳则要求刚柔相济,立身中正。中国养生文化在理法上以养神、虚静为主,主张中和,节制并以修德、修身相结合;太极拳则以调息、养气、虚静为理法,并始终强调以武修身,崇尚武德。&所以说,太极拳不仅仅是技击功夫,而是具有很高养生功能的功夫,更是如何为人之道的功夫。前面讲过,既然中国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由某种意义上看,太极拳也就从另一个特定的层面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和本质。所以我练习太极拳,求的是心静,感受的是生活,体悟的是人生。&太极拳的理法是养生的法宝。&太极拳的螺旋曲线运动就是人生历程。&按:先师孙剑云生前曾说:“习练太极拳就是在描绘你的人生轨迹,心不正,则拳式自然不正,方法掌握的再好,也是悖逆的”。如今想起,似有领悟一些.....动静相和总相宜-我的上下贯通健康法&太极拳有很多流派,比较著名的流派为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和孙氏五大流派及国家体委编排的国标。无论哪门哪派,开始练习时都有一个起式,很多人以为起式是太极拳的第一个招式,其实不然。太极者,无极而生,于虚静中求心中一动,这一动,才是太极。接下来才是起式。&我将太极拳的其式定名为“升降沉浮”。&我的解释和理解为:无极好比母亲腹中的未出生的胎儿,太极就是即将分娩的胎儿,当胎儿第一声啼哭时则是起式,开始了他(她)一生中的“升降沉浮”。&“升”与“浮”是有区别的,“升”是有意识的,是主动的;“浮”是无意识,被动的。&“沉”与“降”亦然。&这是一对辩证的矛盾,“有意”与“无意”;“主动”与“被动”。&这也是“道”,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说这是三个式子,第一个式子是无极(静),第二个式子是太极(动),第三个式子是起式。将这三个式子连贯起来经常练习,就是“动静结合”,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劳逸结合”;压力过大,紧张了,就要松弛一下,这就是太极拳中的“张弛”;其实工作也是这样,坐的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人体经络中的某个节点气血瘀阻,此时就应该站立起来让气血上下贯通,而上下贯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相对心静的情况下,在形体上做上下、浮沉运动,也就是太极拳中的起式,在意识上使身体内的的气机产生升降,则气血自然会上下贯通,减少疾病隐患。&这三个式子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学习,时时都可以练习;在家中看电视时可以练习,工作之余,在办公室也可以练习;不占地方,不用器械,不污染环境;没时间的情况下,你可以做3-5分钟,有时间则可以选择做10-20分钟;站着可以练习,坐着也可以练习,总之要顺其自然,贵在坚持。起式的练习方法&大家不要以为学习太极拳高不可攀,“太极”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理解它了。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健康,所以就从健康的角度看问题和学习。&&&& 我所谈的三式练习方法非常简单,所谓三式,其实就是一个动作,前边谈到过,我是将无极、太极和起式统称为三个式子。这三个式子从健康角度出发,练习的目的是为了疏通身体内的经络,是为了健身,更高层次的意义是为了养生,因此没有必要去扎马步,这样就简单多了。练习时只是站立,腿微屈即可,呼吸自然,两脚与肩基本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不必拘紧,想闭眼就闭一会儿,不闭眼睛也行,全凭自然,全身放松。&&&& 注意:放松是意识、精神放松,其实就是大脑放松。意识、精神放松了,肌肉及骨骼自然就全部会放松下来。练习时尽可能随意,只要不松懈或蔫软过头了就可以。自然站立时可想是在冲淋浴,自上而下冲刷,洗净一身尘埃,也可与朋友边聊天边练习,只是时时提醒你此时是在练习就可以了,别全顾了聊,纯属随意而为。&&&& 起式的练习,两手手心向上,以手领臂徐徐向上抬升,至与肩平;继之两手臂向下缓缓落下,至两腿外侧,此为太极拳起式,如此反复。注意:两手臂上升时,人好比腾然而起的感觉,落下时,又好比脚下生根,全身重量沉于脚下。此式在保健作用方面可“升清降浊”,长期坚持,可达到将你体内干净物质保留住,而脏东西排出体外,使经络贯通,上下通畅。&&&& 我对这三个式子的理解首先是在它的动作上,先说无极:这一式要求自然放松站立,两腿微屈,呼吸自然,在意识上讲究虚静,好像是个停滞的钟摆。两腿微屈有助于身体重心下沉,重心下沉则头部会很自然的产生一个向上的张力,同时,前后左右均会很自然产生一个向外的撑力(术语叫膨劲),这就是立身中正。太极与无极在外形上无异,但太极是动,无极是静,所以可以说太极是个走动的钟摆,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此。起式是个动静结合的动作,要点是练习时要做到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意思,且整个动作要连贯、均匀和柔缓,认真体会动与静之间的转换。&&&& 这三个动作侧重点在于督脉和任脉的练习,因此针对防治任督二脉相关疾患具一定保健功效,同时因为在意识活动中,由上下牵拉的意识行为带动了肌肉、骨骼的伸缩,从而对脊柱相关疾患的预防及康复,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曾经提到过,太极拳从另一个特定的层面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和本质,因此习练太极拳还可以领略更多的内涵。比如说太极拳始终要求的“立身中正”,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偏不倚”;我们做人自然提倡正大光明,但在行事时则不要有过激行为,而应该不卑不亢;生活中的升降沉浮我相信很好理解,今天你也许很得意,明天就不是你了,又何必张狂;动静之间的转换不可忽视,掌握了动静之间的转换机巧,在拳形上可以展现飘逸,在动作上表现为灵活,在面对复杂事态上则可以沉着应对,表现为机智又不失礼数。孔圣人倡导中庸,道家强调无为,佛主四大皆空,这些都是太极拳中的理法精髓,因为太极拳来源于生活实践,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生活中的太极女性&交流是一种艺术,搞好人际关系,表达感激之情是一种极为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这种简单方法就是太极理法。&&&& 掌握太极理法对于女性尤为重要,因女性与男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化,女性疾病的隐患其直接原因就是情绪波动、变化所致。&&&&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对丰富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的人们。感情不仅仅是对那些帮助过我们的陌生人,对于自己的亲人、丈夫,更应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表达自己的感激。女人常常由于羞怯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过于含蓄往往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使得自己和他人都因此而不愉快。所以,女人要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要懂得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家里,很多你所认为无关大局的小事情其实都应该表达感激。例如,当丈夫帮助你洗碗或做其他家务时,你是否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呢?这的确无可厚非,但倘若你能用语言和爱昵的行为对他表达感情,会让他感到满足和欣喜。又比如,倘若丈夫送给你一件礼物,你也不要只是默默地接受然后放在一边,无论你是否喜欢,你都应该很肯定地告诉他:“你这么做我很高兴。”女人不应该把他人的付出视作是“理所当然”,即使是自己的丈夫,你也应该对他的爱和付出表达你的感激之情,这样夫妻之间的相处就会轻松得多。&&&& 对待孩子们也一样,如果你经常感谢和表扬他,他也许更愿意打扫房间或清除垃圾。这比你用怒斥和武力来要求他做家务效果会好得多,而且这种简单的方法会大大减少家庭成员间的冲突。&&&& 表达感激也适用于处理与同事间的关系。即使某个同事仅仅给了你一点点帮助与照顾,也不要忘记感谢他们。倘若你是一个领导者,当下属完成工作任务时,对他们表示感谢,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对于女人来说,人际间的冲突无疑会让女人感觉失落、难受甚至是愤怒,所以减少人际冲突对于维护女人的心理平衡,促进女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减少人际冲突其实并不难,它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行动,有时候仅仅只需要一句简单的感激。&&&& 你的适时、适度的感激能有效地帮助你建立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增强你的自尊,获得心灵上的快乐。越是懂得赞赏和支持他人,越是懂得表达你的感激之情,你也就越能感受到这种快乐,身心也就越健康,你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太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太极拳是中和之道,其实生活中只要你细心体会,它就在我们身边。呼吸太极&呼吸我们天生就会。&有些初学者当听说太极拳架最短的也要几十个式子,多的甚至上百个式子,这脑袋翁的就炸了,你饶了我吧,我不学了。勉强学习的人,练习又不得法,大多往往半途而退。和我学拳的人除个别人外,多数都在坚持,为什么呢?简单!因为我告诉他们说:太极拳太好练了,就两个式子,起式和收式,况且你们都会。我问他们,你们会呼吸吗?会呼吸你们就会。不管别人怎么认为,爱谁谁,我就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教的。&无论是何种式子的太极拳种,也不论是多少个式子,二十四式也好,八十八式也好,其特点和共性就是开合,而开合不就是起式和收式吗,难道不对吗!&开合人人都会,就像呼吸一样简单。口鼻有呼吸,皮毛有开合(中医讲肺主皮毛),当皮肤遇到寒冷时,毛孔会自然闭上,反之毛孔会张开排出汗液,这是毛孔的呼吸。呼吸的过程按现代医学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所以我说开合人生下来就会。不过这是先天自然之气开合,太极拳的开合是后天之意气形神合一的开合,太极拳的呼吸还有丹田呼吸。&演练太极拳的过程,是意气神形合一的过程,是将先天之开合与后天之开合合一的过程,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太极图。但要了解开合,就不能不懂阴阳,因此在这里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阴阳的概念。&“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前贤对阴阳的阐述。有些朋友也许不太理解,好,换个角度说也许就明白了。什么是阴阳?毛主席对阴阳的应用可谓绝妙,那就是名著《矛盾论》中的“矛盾”两个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男则有女,男为阳而女为阴;有天则有地,天为阳而地为阴;有动就有静,则动为阳而静为阴。有外就有内,则外为阳而内为阴;以此类举,万物皆是。&就人体而言: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同样以此类推。太极拳也是一样啊,一动一静,一呼一吸,一刚一柔、一蓄一发不就是一开一合吗。&我将太极拳的开合归纳为几个式子,分别为上开合、下开合、前开合和后开合,且动作比较简单,只要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则太极拳的要领就算是掌握了。当然,等这些熟练掌握之后,还要增加组合练习,如上开下合,下开上和,这是形体上的开合,也就是调神,接下来会有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此在下面的章节中讲逐渐论述。(下一节,开合的具体练习方法)太极松紧健康法-开合&开合的练习方法在形式上更简单。初始姿势与无极式和太极式无异,两脚站立与肩同宽,膝盖微屈,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即之将两手臂缓缓升起,手心相对,举与肩平,然后左右手分别向外拉伸,意想两手似有皮筋束缚,动作要慢,缓缓而开,意念致无穷大,远到天边触手可及时,再做相合的动作;相合时两手手心相对,缓缓合于胸前,此时两手距离基本相接,意想两手之间有弹簧之阻力,意念致无限小,小到极点,如此反复;一开一合时间以5秒左右为适宜,每次练习以10-20分钟不等,因时而定。此为上开合。下开合练习方法、动作要领与上开合一样,只是两手臂抬的位置与腹部相平,低于上开合的位置。&开合动作的练习很容易,就像小孩拉皮筋一样,但更深一层的意境,则会因每个人的感触不同而有差异。练习此式时,除上面所说的动作要领和基本意念外,本人体会练习时你的意境一定要深远,动作要像流水一样,绵绵不断,形可停顿,但意不可断,此为关键。上、下开合主要练习形体上的协调,也就是调身,接下来就是调息了。调息的练习方法之一就是太极拳中的“鼓荡”,所谓“气易鼓荡”。鼓荡主要体现在前开合和后开上,前开合是丹田开合,后开合则是命门开合,这些我会在后面章节中详细介绍。&开合动作的练习对人体的保健功效是显而易见的。开合其实就是阴阳开合,阴阳二气盈虚消长、互相调剂,对心肾、心肺功能的调节具显著效果。更因“逆腹式呼吸法”产生的丹田前后鼓荡,从而使横膈膜上下收缩挤压而发生内部按摩,使肠胃蠕动,所以对于消化系统功能的保健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尤其对于便秘效果更佳。俗语讲:“一开一合,升清降浊”,练习此式,相当于上火的人服用了“牛黄清心丸”,血压高的人,服用了“降压药”。&何谓太极,太极其实就是“天人整体观”,一动无有不动,开合、进退中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平衡。&月有阴晴圆缺,此自然之常变;人有悲欢离合,此常人之情感。在人生的浮沉荣辱和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得失之中,我感悟到了太极所带给我的乐趣和文化底蕴。&太极者,无极而生,变化之符号者也;人生万象,社会百态,历史之轨迹者也。太极至真至纯,以简示繁,亘古不变。有人说:“太极文化,是一种新锐思想,是新世纪的认识论,是调剂心神的内功心法”此话说对了一半,其实“太极文化”早已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可悲的是我们虽然生活在太极中,而我们将要把它的真谛遗忘了。反其道而行-逆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方法是一种能够增强人体气机顺畅、调节人体功能、平衡人体阴阳的一种呼吸练习方法,也是太极拳中的呼吸方法之一,最早出现在传统的导引术中,如五禽戏等。平时我们的呼吸特征是:吸气时腹部凸出,呼气时腹部凹进。而逆腹式呼吸方法则相反,体现在外形上的要求为:吸气时腹部凹进,而呼气时腹部突出;意识方面则要求在意识支配下完成这一过程。刚开始练习时感觉会很不习惯,也有很多人急欲求成,忘却了它的形成规律和要点。逆腹式呼吸方法的正确练习应该是在意识支配下,加以外形的配合,逐渐使意识与动作相合,(内外相和)达于协调,形成于自然之中。这一形成过程的时间因人而异,但不会很久,一般以30天为宜。&掌握了逆腹式呼吸方法,等于你对太极拳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一层,以后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太极拳运动中,举手投足之间,会感受到意识支配下的动作协调,身心也会得到莫大的满足。此时再练习太极拳动作时,腾然向上的动作,你会感觉到高远;目视环野则会感受到平远;动静中会感受到妙趣横生,内心则会感觉到深远,这就是太极拳内外双修的真谛。&按:生活中的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中的逆向思维方式等其实在太极拳的理法中都可以找到....凝神定志—震脚&震脚顾名思义就是用脚砸(击)向地面,并发出撞击之声。电影《少林寺》中拍摄有少林武僧练习震脚的场景,很威武,也很刺激,每每想学。但在后来太极拳的练习中,我始终认为不要这样练习。&首先,使劲或刻意震脚容易伤脚后跟,后跟产生的振动波很容易会传输到后脑,因而长期震脚对大脑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次,对脚后跟、膝盖半月板更会因长期震脚而损伤,有朋友会问:但为什么太极拳中又会有震脚的练习呢?我以为,太极拳的震脚在形势上是震脚,而在实际练习中还是将脚用适当力度落于地面即可,而重要的是脚落地这一动作过程是用意识去落、去沉、去降、去震,这才是震脚的真正含义。&太极拳经讲:“意到、气到、力到”。震脚的健康作用也是使全身气血下沉,有利于血液循环。如站立过久所产生的疲劳,可将两脚跟上提,脚尖站地,而后脚后跟往下微微落放,可稍微轻震,注意配合意识下沉,身体下沉,如此反复,会收到恢复疲劳的功效。&此式练习极为简单,即可单一练习,将来也可以与其它拳式衔接组合练习。其技击作用可使你气定神闲,沉着应对,不会产生慌乱。&若遇到突发事或烦心事使你产生心悸、气促等症状时,也可采取此法;失眠者在临睡觉前可练习十分钟,它可是良好的纯天然的“舒乐安定”。&按:“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心平则气和,事事如焉。“天地之大,万物虽众”,但道理是一样的。&练习方法&震脚在陈氏太极拳架中叫金刚捣硾。前承起式,身微下蹲,同时两手手背向上,手心向下,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缓缓抬起,至与肩平,目视两手,身体微左转(图一);然后两手翻转,手心向外(图二),此时身体右转,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尖点地(图三;转身的同时,两手手掌心向外,虽身体右转向右后方履开,掌心朝右后方,身体定住,心气下沉,成定式(图四);嗣后,以左脚脚跟内侧紧贴地面向左前方45度角缓缓铲出,重心在右腿(图五);随后重心逐渐移向左腿,再移向右腿,同时两臂在胸前一并按顺时针方向画一个圆圈,手心向外,复归图五;中心逐渐移向左腿,同时左手手心向下向左下方画一个半圆置于胸前手心向下停住,右手手心向下即而向上,向左下方也画一个半圆与左手交叉于胸前,此时左手手心向下,右腿同时向左前方迈一大步至身体正前方,脚尖点地(图六);右掌变拳向上,右脚提起,同时左手手心向上置于腹部,形成分力(图七);最后右拳落于左掌之中,同时身体下沉,右脚随身体下沉、右拳落于左掌一起落于地上震脚(图八)&解答一:&有些朋友来信说震脚这个式子不好学。这里我可以把它分拆开,等单一式子练好了,将来在衔接上。&单一练习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练习时,面向正前方,左脚基本呈45度,右脚向前迈出半步,距离相距一脚长度即可,两手交叉于胸前,左掌置于右臂肘弯处,手心向下,右臂置于左臂下,手心向上,如动画图&解答二:&右手抬起,手心向上,似乎有根绳子拴于右脚,右脚随之抬起,抬脚高度不要过膝,停住,此时右掌变掌为拳,嗣后右脚在意识支配下落地,同时右拳落于左掌掌心。如此反复练习,体会在意识支配下的右脚落地与右拳落于左掌中的一致性。如动画图传统与时尚—懒扎衣&懒扎衣这一招式在诸多太极拳种中都有,民间普遍的解释是当要应敌时,因明、清两代国人多穿长衫,所以每遇情况,必先将长衫向身后一撩,形成一手撩衫,一手应敌之势,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曾以此式吓退捣乱上课的地痞,传为美谈;此式又好像京剧中武生在铜锣鼓声中的上台亮相时最后那一刹那间的停顿;有的拳种中叫揽雀尾,寓意手揽雀尾的意思;我感觉两种可能都有,前者注重了姿态,而后者则偏重于劲道;我曾先后学习孙氏和陈氏太极,这里就陈氏太极在这一招式所包含的技击特征略说一二。&&该拳式由四个动作组成,分别为“托拳转动”、“分掌缠绕”、“合臂铲脚”和“扎马立掌”组成。“托拳转动”是解脱法。当自己双手腕被对方两手抓住时,则运用太极拳屈伸走弧的特点,下引上棚,手腕旋转解脱。“分掌缠绕”是当对方双手向我胸口击来,我两手右上左下分开对方双手,迎门靠击对方。“合臂铲脚”、“马步立掌”,是当对方左拳顺步向我打来,我运用“远了用手,近了用肘,贴身用肩”的技击法则,用右臂由里向外棚拦其臂,左手抓其左手腕,上步近身,右脚管、封、套住对方左脚,顺势用肩靠其胸,肘顶其胁,手扑其面将对方击出。&当然,前面章节已经讲过,若做不到了然于胸,花工夫、下大力气练习,任何招式都是徒然的。因此学习者不要刻意追求它的技击作用,还是应以健康为主。&懒扎衣练习方法&懒扎衣练习方法也可以将拳式分拆,如下所述:马步站立,式子略低一些,也可高一些,总之随意、感觉舒服合适就可以。左手叉腰,身体略向右转,右手向右前方约45度角伸出,注意手臂不要伸直,要保持一个弯曲,手心向右外侧,如动画图。然后将右臂以顺时针方向,手心尽可能向外,以掌指肚支撑画圆至起点,如此反复。&上述是简单的单一练习,下面则是整个拳式。&上接金刚捣锥,身微右转,即而左专,同时两手在腹前随身体之旋转环绕一小圈(图一);身继续左传,两手同时随身体旋转顺时针环绕至胸前交叉(图二)。&按:此式注意“欲左先右”的要点。这个不难理解,你若想向前跳一大步,必先向后退一小步,有时候退也是为了进。&然后左右手同时按顺时针方向分别环绕一个圆圈并交叉于胸前,左臂置于右臂之上,同时右脚提起,脚尖着地,重心在左腿,与两手臂交叉同时向右前方脚跟铲出(图三)&按:注意上合(两手臂交叉)与下开(右脚铲出)须一致。&身微左转,即而右转,左手放于腹前,手心向上,右手沿顺时针方向画一大圆圈,展开置于右前方,目视右手掌,手心向右外侧,全身放松,精神内敛,心气松于丹田(图四)。&懒扎衣的保健作用&懒扎衣这一拳式的练习,主要练习的是阴阳开合及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妙趣,如两手臂交叉于胸前的同时,两腿则左六右四呈马步外开之意,此为下开上合;反之,当两手臂分别在胸前画圆弧运动时,则是上开下合。太极拳追求的是轻灵而不是浊重,而这种开合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意识的转换,练习者若能做到轻灵转换,则百脉皆通。《黄帝内经》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实际上指的就是气血经脉的通畅与瘀阻。&懒扎衣另一个特点是身体四肢运动曲线方向是做顺时针的圆弧螺旋运动,按人体经络左升右降的规律,此式可贯通人体四肢经脉,对微循环系统有很强的疏通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练习这个式子时许多人会感觉到右手和右脚脚心会有发热的现象。长期锻炼此式,可是一剂很不错的活血化淤良药。&按:懒扎衣这一招式本人对它的认识也许比较粗浅,但任何技击招式应该是来源于一种本能,而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肢体语言,涵盖了哲学、心理学及中华养生学等范畴。&其实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都会使用,懒扎衣这一拳式在很多社交场合并不少见,如与人打招呼,尤其是与陌生人握手寒暄时那一刻,其形态也是一手伸出,一手在后;握手时的力度也会根据男女之分、生疏远近有所差别;皮肤之间的触觉会传递给你用多大力度合适的信息,心里还会揣摩着对方的心思。&高手出手过招之时,也往往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体育项目中的摔跤、柔道、击剑等现代竞技也不例外,只不过现代社会文明多了,将原始本能的撕扯,化作友善的握手和一种规则的竞技。&迎来送往中的“请进”、“请坐”以及高档酒店内服务生在热情服务时的形体语言“一手背后,一手做请让状”等等,全是懒扎衣的招式;先贤在创造太极拳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我们是“礼仪之邦”,崇尚“以理服人”,这种民族文化的影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有些人将它淡忘了。浅析太极拳中的气感&太极拳以意行气是练习太极拳的不二法宝。它的意识行气路线,其基本规律是在动静间完成一个自然过程,是自然规律。一般而言,气由丹田生而归于丹田;动时自丹田出,静时复归丹田。对此大家可先不必拘泥,一切顺其自然为好,孙剑云和田秀臣老师生前都曾经说:“不要强扭、水满自溢”。这个比喻很朴素,说得是丹田好比一个杯子,四肢好比是水管,杯子里的水满了,自然就会流注到水管中去。他生前常常告诫学生,养浩然之气,贵在坚持,今日想起,此话不虚也。&有些人会问:什么是气?对此我的建议是切莫刻意追求,至于什么是气?宇宙有宇宙之气;天空中有空气;空气中有氧气;山川有灵秀之气;人体内有阴阳之气,有卫护皮毛的卫外之气,有宗气,有营气等;血液在脉管内流动靠的是气化的推动,就是我们小便时靠的也是气化作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焉&& ”,描述的就是膀胱功能。我的理解是太极拳所说之气应该是浩然之气,也就是“心气”,“心气”就是太极之气。“有心则有气,无心则无气”。心为精神意识,《黄帝内经内经》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的记载。古人认为心为一身之主使,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心”就是意识,气也不要管他是什么气,只要做到是在意识支配下,以意行气就可以了。&我练习太极拳近30年,可以说就没有求过气,完全是为了健身,有时候气感就来了,就这么简单。还有朋友问我,我练习逆腹式呼吸法后,感觉腹部发热,这是气吗?我的理解是这样,供大家参考。&逆腹式呼吸法就是鼓荡之法,练习中腹部会随着一呼一吸跌宕起伏,从而横隔膜会在一呼一吸中受到挤压而上下蠕动,在蠕动中完成了人体内部的按摩活动。摩擦会起电,会发热,道理再简单不过,至于是不是气,会因个人理解不同而异。我在在练习中腹部、手脚或身上某个部位发热、发胀、发麻是常有的事,但没有一次是刻意的;热就热吧,不热也不强求,相反,有时候想叫它热的时候,反而不灵了,应了道家那句话“无为而无不为”。为人处事须谨慎,六封四闭显神通&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一生活中浅显的道理,在古老的太极拳中得以充分体现,尤以“六封四闭”这个拳式更加明显。在陈氏太极拳中,“六封四闭”,顾名思义是六成封四成闭的意思,封是封制对方的进击招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作到防守严谨。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己,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式子。在各种招法中,都始终含有上述两层意义和作用。孙氏太极拳中将这一名称叫“如封似闭”,意为“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之意;所以孙氏太极拳又称开合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因其步法多来源于“八卦掌”和“形意拳”中的扣步和跟步,灵活多变,故也称之为“活步太极”;但无论是陈氏太极拳还是孙氏太极拳,在这一拳式的练习方法上却都是跟步,即前腿在向前迈进一步时,随即后腿跟进半步,同时两手掌均是掌心向外同时推挤按出,且在呼吸上都要求徐徐呼出一口绵缓深长之气。&这一拳式在技击上具很实用的价值,动作简单,干净利索,一气呵成。当对方来袭但并未出手之时,心意含懒扎衣状,也可似有非有其形,当对方以右手向胸口或头部袭来时,身向左闪开,并以左手掌顺时针按住对方右手,右手防护下腹,同时左手继续顺时针翻转向下踩按,此时右脚迈一大步进入对方两腿之间,使其失去重心,同时,后脚跟进,既而左掌与右掌击向对方胸口。注意:此式重点为后脚跟进与两掌推出须保持一致。练习时一退一进,退时好比将弓弦拉满,进时好似弓箭放出之意。&相传太极拳起源于古代的“弓”法,因此有“一身备五弓”之说,人体本身可看作是一个大弓,那么弓弦的正中点就是腹部,即我们常说的“丹田”,古人认为人的脐下三分的小腹部就是丹田,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而丹田之气我理解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一种能量。中医称之为气海。&练习六封四闭特别强调呼吸的配合,在单式反复练习中,步法上是一进一退之间的轻灵转换,呼吸上对应的是进“为呼,退为吸的配合”;意识关注两掌的前后伸缩与步法上的进退相随,因此可协调四肢,增大肺扩量,对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和康复具良好的作用。用你的“心”拉长你的身体&用你的心去拉长你的身体,太极拳就是这样的运动。&&&太极拳运动要求在运动中始终保持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和沉肩坠肘;松腰圆档和开垮屈膝;神聚气敛和身手放长。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在肢体表现上是全身放长;含胸拔背的物理作用是将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放长手臂;松腰圆档和开垮屈膝是使腿部能够圆活旋转并使腿部放长。这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之一。&身体放长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可以增加弹性,这就如同将一根皮筋拉开后,他的弹力大小取决于你拉开的尺度的大小,拉开的尺度越大,则弹力越大。经常坐办公室的人有时候会伸伸懒腰,这是因为一个姿势待久了,造成气血暂时瘀阻所致;恰恰伸懒腰可以将肢体放长,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物理疗法,体内气血也会因肢体放长而流畅起来,所以你会感觉到可以暂缓疲倦和劳顿,使神志清爽起来。&伸懒腰或借助器械(如牵引),可以使身体有一定的拉长,但这是物理结构的伸长,当抛开外力或外因时,肢体也会很快恢复原状,这是肢体本身所固有的弹性,常规锻炼下,物理结构下的体育锻炼方法虽然也会起到增强细胞的新陈代谢,微血管网通畅等,但它却得不到在意识支配下的神聚气敛的效果,这就是我们中华养生学之精华所在。&太极拳中的肢体放长与我们伸懒腰不同,它是经长期锻炼挖掘出的我们人类的一种意识潜能,因为太极拳不是一种简单的肢体运动,所以太极拳所说的肢体放长不仅表现在物理疗法上,更重要的则是它的一种精神上所体现出来整体观,也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道理。&太极拳讲究以意行气,血液在人体内流动靠的是气的推动,所以以意行气可加大血液流速,加之太极拳圆圈弧线所形成的特有的螺旋旋转运动,不但能够使肢体得到有效放长,更能促使血液在人体内的顺畅无阻,因而可有效消除因气滞及血行受阻导致的病症,也等于我们服用了活血化淤之药。&长期坚持习练太极拳,因太极拳的节节贯通,肢体和肌肉增加了弹性,所以也就扩大了血管的横截面,加之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心气下沉,因此可辅助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是天然的降压药物,同时还可以防止血管硬化。包容"肝火"&六封四闭的另一个保健作用为,由于操练六封四闭单式时要求身法一进一退,加大了中下盘的锻炼力度,且在锻炼中要求退为轻灵(升),即重心在左脚,右脚虚点;进时手、脚意念均下沉(降),所以对于人体中间部位肝胆脾胃及腿部的升降功能锻炼,在意识支配下的作用更加明显,而人体中间部位升降功能失常的直接原因则是肝胆脾胃失和所引起,亦即是肝胆脾胃之间的矛盾。拔刀而起,挺身而斗,往往是肝火太盛了的缘故。肝火过旺则会导致脾运失司,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性属木,脾性属土,则木克土。这与现今社会肝胃不和,湿阻中焦不化患者增加也相符合。六封四闭一式的锻炼极为简单,在家里或外面都可以,也就是一进一退大小的地方就够用了,练习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而定,每次5分钟可以,10分钟也可以,但贵在坚持,它可是调和肝胆脾胃的一剂良药。但要注意后脚跟进、呼气于两手前推下按须保持一致。&按:生活中我们若能够做到进退自如自然是完美的,但有时候不能前行的时候,退一步也并不是坏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他们二人一个是贤相,一个是猛将,因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和将相团结,才使它国不敢小觑。但若不是蔺相如顾全大局,对廉颇的退避三舍,就不会有廉颇的负荆请罪了,也就不会将相和,赵国也就不会得到平安。正如蔺相如对他的门人所说的那样,我不是怕廉颇,而是顾大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我们并不崇尚钻跨这种方式,但其忍耐精神确是值得深思。如果韩信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不会有日后的“韩信点兵”,更谈不上辅佐刘邦击败项羽而成为开国功臣。行为太极观&行为太极观,其实就是“天人整体观”,是顺乎自然、合乎常理的;一动无有不动,开合、刚柔、进退中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与平衡;刚柔之间的巧妙转换恰恰是体现我们国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以柔克刚,是国人为人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刚,是国人处事的坚定信念。&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中正和谐是将刚柔的变化关系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处事的正宗法宝,这一理想化的为人处世方式,在我们小小的太极图符号中表现得最为得体和形象。&观太极阴阳图,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鱼和黑色的鱼,白色的鱼代表阳,黑色的鱼代表阴;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它们互相纠结、混融婉转在一起,恰为一个圆形而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周而复始、始而复周;极为奇妙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阳鱼头中有阴鱼眼,阴鱼头中有阳鱼眼,象征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辩证和统一思想;它们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制衡,相互激发,相互转化又相互滋生;&曾几何时,我们曾经对这一处世方式进行过猛烈的批判,然而直至今天,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包含了寰宇中的至理,同时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最高标准。&柔能克刚、以柔克刚的故事和实践在现实中有很多。东汉的光武帝刘秀称得上是一位佼佼者。当刘秀陷于政治漩涡而与其一同起兵的哥哥被杀后,刘秀在极大悲愤中却始终能够保持以退守保护自己,不露声色,在具体形式上则是将军功归功于将军们,自己反而将愤怒隐藏,表现出极大的柔性,从而逢凶化吉,最终登上皇帝宝座。刘秀当上皇帝后,对元勋们并没有像其他帝王那样,靠杀戮功臣来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怀仁策略,从而使人心稳定,国泰民安。这不能不归功于其一贯奉行的柔道。风起云涌之太极单鞭势&软,有时候同样是利器,所谓“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柔能克刚,在太极拳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其中单鞭一式既是以掌代鞭的柔法。&单鞭的技击方法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第一、四等技势中。现今的太极拳各家及通臂拳中都有此势,只不过随着年代的推移,其技击技巧也已经逐渐退化,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流行于大街小巷的艺术体操,自然与以前的单鞭有了明显的差别。各家太极拳单鞭的练习方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但公园中左右手的简单化狐已完全成为了一种肢体体操。&单鞭一词,据武术书籍记载,最早出现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但实际情况似乎却要早很多,而要认真考察其真正的出现年代,已是不可能的事了。因为要考究此词的出现,必先要考察单鞭作为兵器的出现年代。武器单鞭的出现年代,应该就是这一名称词语出现的最为确切的年代。&元明时期是单鞭一词出现在戏曲中最多的年代,在诸多的诗词戏曲小说中,皆不乏单鞭一词。其中尉迟恭单鞭夺槊的故事情节早已通过戏曲文化传遍大江南北而家喻户晓。如《说唐》中“这单雄信那里是尉迟恭的对手?战不上三合,就在单雄信一槊打来时,被尉迟恭一把接往,回手一鞭打来,单雄信把槊一放,空手逃走。单鞭的用法一说也许是由此而来。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有伏路小校,前来报说:有个胡须将军,立马单鞭,要见元帅。这个将军就是呼延灼,其兵器也是单鞭。&在太极拳单鞭一式的练习方法上,各家有各家的不同,也各有所长。但其最后定势基本大同小异。虽然现代社会崇尚文明,没必要刻意追求单鞭的技击作用,但轻描淡写的照葫芦画瓢自然会大大弱化这一拳式的养生保健作用。&我将单鞭的练习分为两部分,动画图中是可以反复练习的动作,其要点是手臂在作圆圈运动时,注意力道方向是由右脚经右腿再经后背传至左肩至左臂直至左手;练习时动作要协调,要圆;身体协调了,可以求腹部也在画一个小圆圈,与手臂所画大圆圈相一致。我的阴阳平衡法——"太极"定步云手势——拨云见日&太极定步双云手,可选择一卧牛之地,定步凝神而时时练习之。&云手,也称运手,在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太极拳势中,其风格表现是多样化的。云手为太极拳的“母式”,各家也不列外。无论各家如何变化其演练特征,但在云手上则基本相一致,可见其在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认为,“云手”的式名是象形文化的产物。中国山水画传统画派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而动的写意画境,而此式两手交插随意而动有似画云笔法,故取此名。另外,古典舞蹈中的经典动作里非常飘逸的“云手”组合,或许是它启发了拳术中划圈动势名称的命名;我个人对云手的理解为:因其两手交互轮回,一先一后、一左一右,却恰似勾画出一个完整的阴阳太极图。&《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把一路二三组云手称为“上、中、下”,演练的步法和手法也稍有变化。新架、老架二路炮捶中也多处出现“单云手”。陈式太极云手步法多以插步为基本要求,孙氏及其他拳式太极拳多以并步靠拢为准;陈、孙两派练习时手心多是向外,其它各式多手心向里;但无论何式太极,其在神意上的要求及在定步单双手练习方法上则是一致的;本人领会练习时手心向外则更易于气血灌注指稍,也易于手臂的放长,在肢体舒展性方面要好一些。&就其练习方法而言:云手虽然是简单的画圈,但要做到周身一家,如行云流水般表现出其内在的神意,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言传身教的确难以明了。以前曾经说过,我们主要追求太极拳的养生作用,因此不必刻意追求其它,明白太极拳的神意作用后,按动画图中所表现的定步双云模仿练习,每日坚持20分钟,定会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通常情况下,单独练习云手,是先从单云手开始的。因为双云手无非是双手的交替配合,单云手练习熟练了,自然就能举一反三,通晓双云手的动作和要领。学者也可以刚开始就练习双云手,毕竟这个动作在形式上还是比较简单的。&按: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莫过于它的文武双修特征,其云手所表现的飘逸也多体现在其内在的神意上。文事武功,对神意的要求都是摆在第一位的。演练者的神意就是立身中正、不丢不顶、不偏不倚的太极拳神意。这到很像我们传统上的书法;所以,太极拳的演练,是用神意统领周身,循规矩旋转运化,如此就会出现“周身无处不太极”的理想状态。太极"云手势"之攻防略述&云手所包含的攻防含义说法不一,本人领会云手的划圈过程,就是攻防一体过程。其上下的开合运转,就是最佳的攻防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由腿部和腰部共同产生的螺旋劲反映在手臂所划出圆圈中的每一个点,都具有技击的作用。如:当对方双手挤按我右肘处和腕部时,我则松沉右肩肘,同时右掌顺时针由上而下向外侧划弧线,如同拨开门帘一样化开对方来势,并使之落空,既而可顺势将其击出。当然,若想达到太极拳的攻防运化自若,在明白拳理的情形下,非朝夕之能事。但既然学习了太极拳,虽然是为了养生和健身,然了解一些攻防特点,对于正确掌握太极拳的练习方法,是很有帮助的。太极云手势之疏通经络&太极拳讲究的是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而绝对的心静我体会往往求之而不得。所以在动中去求相对的的静及在静中求动,反而在练习中容易做到,并且易于掌握,从而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而祛病延年。&云手一式所体现的明显特点是虚实间的转换,在人体重心忽左忽右的转换过程中,将四肢的虚实统一于整个人体的上下虚实之中,在动态过程中形成上下相随、一虚一实的灵活转换,因此对于意识的调动和锻炼颇为明显,可达到加强脑组织功能的作用,功能增强了,则会缓解脑组织功能老化,这可是胜过脑白金的喽。&另外,云手一式对腰脊的要求很高,四肢的横向运动须以腰脊为中心,形成球状的车轮作用,因此可刺激腰脊部肌肉及加强周围气血流畅等作用,长期坚持锻炼,具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可防止腰脊劳损,更因该动作练习比较和缓,不会对腰部造成损伤,因此还是适合老年人的一种锻炼方法。&云手的另一个要求还有,由于太极拳力道是起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因此左右云手还可在人体背部形成一个交叉,这对于疏通十二经脉尤其是足太阳膀胱和手阳明大肠经可是免费的针灸疗法。“太极”中的“毂”法体现&最近有朋友来信谈到如何能够在太极拳中体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也有人问腰为主宰是什么意思,练习太极拳必须以腰为主宰吗;还有问是不是这样做了才能够达到健身效果;同时也有朋友问我人生无处不太极到底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以及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借此一席之地,阐述自己的一些浅见,以为共同探讨!&大家知道,汉语中有这样一个字“毂”,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个字的含义,我们中学课本里读屈原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中就有这个“毂”字。&毂,同轱辘。本义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人体中的毂,则是腰脊。而太极拳运动其实就是毂的运转,也可以理解为是车轮旋转。明白了这个道理,在练习中就能够领会太极拳运动对于腰为主宰的要求,就会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果,发挥出太极拳锻炼的作用,进而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节节贯通、一动无有不动及内外相合的妙趣。&这些要求在太极拳谱中说的再明白不过。&拳谱中说:一、“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二、“周身节节贯穿,毋使丝毫间断”,三、“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没有缺陷”,四、“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从上面的四点中以及结合对车轮,也就是“毂”的含义理解,就不难懂的太极拳以腰为核心的要义,若要达到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则必须以腰为中心。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表现在太极拳理法也是这个道理;在宇宙自然运行规律中,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转吗,月亮也在环绕地球转,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有它的自转。&从锻炼效果角度而言,节节贯通在肢体上的表现是对人体关节的锻炼及他们之间的配合,阻止或延缓关节功能退化和老化现象;在人体内部,节节贯通指的是百脉,人体经络通畅了,则自然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达到益寿延年的保健作用。然而要实现上述两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关节上的节节贯通,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以腰为核心,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使周身九个主要运动关节依次贯通。这里所说的依次,是秩序上的先后问题。&所谓九个主要运动关节,指的是我们身体上的“颈、脊、腰、胯、膝、踝、肩、肘、腕。这九个运动关节随畅了,做到逐节贯通了,肢体之间的动作自然就会协调;然后再去求人体内的经络通畅(所谓百脉通畅),进而使内外节拍相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外相和,如此,在形式表现上,可以体现和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另一个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面还存在一个“脊”的概念。所谓脊,就是脊椎。腰是人体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在内为丹田,外为带脉),而脊椎是人体上下弯曲的根本,因此以腰为中心,其实应该是以腰脊为中心,从而在腰脊带动下运动中,达到上下贯通和谐、左右平衡之目的。&太极拳之所以可以健身,除去它在意识上的作用外,其要求通过外部九个主要运动关节的舒展,扩大人体骨骼活动的幅度,继而在意识作用下,疏通人体经络,加速气血在人体脉络中的流动,引起人体内脏的按摩作用,而起到预防疾病发生,防止衰老的保健功效。&按:上令下行是行政工作中的具体执行表现,公司领导团队的战略决策可以理解为是太极拳中的意识思维,也就是令由心发;行政部门是传达、监督和执行这一战略决策的中枢,也就是我们人体中的“腰脊”;传达和监督工作做好了,所属各业务部门还需要相互配合,这就是节节贯通;战略得以完美实现则体现了企业文化,在太极中就是浑然一体和周身一家。"太极"十三势与阴阳八卦&太极拳,又称太极十三势,也就是十三种练习方法,这十三种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硼、捋、挤、按、踩、挒、肘、烤、进、退、顾、盼、定八种劲别和五种步法。从太极阴阳之理来看,太极十三势就是八卦加五行,也称八门五步或八法五行。八门是八种手法,五步则代表五种步法;八卦代表方位,五行代表木、火、土、金、水;对应人体五脏则为肝、心、脾、肺、肾。&五种步法和八种手法是对立统一的变化关系和矛盾运动。八卦出自《周易》一书、原是冲凶卜筮之书,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据《易传·系辞》解释说:八卦作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易经》关于阴阳的观念,是从观察天象地理变化和辩识人禽兽的不同中概括出来的。八卦代表八种物质,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材料,它们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离为火、巽为风、兑为泽、坎为水、艮为山。这八种物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易传》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隐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悦)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这些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并非虚无缥缈:是有表有象,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不是精神,是自然之理。这是较早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太极拳也正是从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来于于传统文化,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与太极拳天人合一指导思想同出一辙。从中医理论讲:八卦五行各有其对应在人体的部位和穴位。其对应关系与太极拳中的八种劲法相对应,它们依次为:硼属坎,方向正北,五行中属水,对应人体五脏为肾,窍位在会阴。捋属离,方向正南,五行中属火,对应人体五脏为心,窍位在祖窍。挤属震,方向正东,五行中属木,对应人体五脏为肝,窍位在夹脊。按属兑,方向正西,五行中属金,对应人体五脏为肺,窍位在膻中。采属乾,方向西北方,五行中属金,对应五脏为肺、肾,窍位在性宫和肺俞挒属坤,方向西南方,五行中属土,对应五脏为脾,窍位在神阙,属脾经。肘属艮,方向东北方,五行中属土,对应五脏属脾,窍位在肩井,属胃经。靠属巽,方向东南方,五行中属木,对应五脏为肝,窍位在玉枕,属胆经。&上述则是八卦所对应的人体窍位该说;进、退、顾、盼、定则代表五行;在太极拳中的表现则对应五种步法。因为太极拳强调的是意识运动,以意识带动肢体,所以在练习中要求内外的协调和统一关系。如:进是以气催动全身向前。退则是以气催动向后。顾是左顾。盼是右盼。定是中定,所谓气定神闲之意。在意念上,前进时,意想会阴以气推动前行,此练习方法对肾功能调理具明显好处;退则一样,意想祖窍引导外气推动身体向后,此练习方法对心脉功能具保健作用;左顾右盼全在灵活,取自仿生学;定则气沉丹田,回归太极之势。&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描述的心、肝、脾、肺、肾与现代医学解剖学的脏器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医学所谈的五脏指的是五脏的系统功能,而并非五个脏器而已。&练习太极拳的妙趣不仅仅在于功夫的练习,在长期的太极拳锻炼中其实可以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太极之理深奥博大,非几句话所能言明,况本人也仅仅是略知皮毛,竟花去二十余年时间,恐穷其一生也难以真正明白太极之至理,但其对于身体的养生功效非一般体育运动可与比肩,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且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得以完美体现。&明白了上述太极十三势与八卦五行、经络穴位的关系,就可以按照太极拳所规定的套路练习了,刚刚开始练习时可将拳架分拆,一招一式慢慢体验,此为单式练习;或可将几个式子组合起来练习,此为组合练习;组合练习的方法为四正手和四偶手,这在双人推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套路练习则要求每一式均包含太极十三势所要求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此非朝夕间之能事。因此,对于单纯求养生功效的人来说,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按照太极拳的动作要求,学习十几个式子,时时练习,定会健康长寿,也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掩手肱捶的练习方法&见图"太极"中的平衡观&有些人往往会为了获得短期平衡而失去了长远的平衡发展。&一个正常人,在平时锻炼“身体”的时候,一定会想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身体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不会考虑其它因素。但如果你是一名职业运动员,你的目的是去竞赛,要获得名次,所以想法也许就截然不同了。此时你可能会想到吃些药物或补品,甚者或采取服用或注射一些激素、兴奋剂之类的方法来发挥潜能、超越自我。但事实是激素的依赖作用,使得你在平常的生活中产生影响,缺少一点身体就会明显感觉支撑不住。&平衡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平衡。太极追求的是从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自事务的内部矛盾着手,以寻求事务之间的和谐,从而促进事物的均衡发展。&在太极练习方法中,有这样一个练习形式。如同太极桩站立一样,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基本同宽,全身放松,其他要点与太极桩相同。幻想你置身于一间很大的空房间里,你周身上下左右全是乒乓球,置身于内的你此时身体的的某个部位只要稍微一动,乒乓球会随之而漏,继之其他的乒乓球会迅即补位到先前乒乓球的位置,这就是求相对和谐与平衡。&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这样一句话,“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白领职员,你所处的位置对于这个公司的管理或产品环节上很重要,你突然的辞去工作或跳槽虽然会造成这个公司在某一环节上的短暂平衡,但公司管理措施中的人才储备等应急方法会马上发挥作用,替补上这个位置,并不会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公司的长远发展和生存就是绝对的吗,显然也不是。任何企业都会因为战略决策失误或其它诸多原因导致萎缩或破产,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相关企业的市场份额会相应增大,但并不会因为一两个企业的消亡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这又是一个行业内的相对平衡。&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不例外。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有其完善的市场运作模式和特殊行业的管制,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并存的双轨制,一方面是以市场调节供需关系,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国家的权力进行干预从而使得我国经济蓬勃发展。这些都是相对的统一体,所求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平衡发展。虽然管制会带来腐败,但完全的放开同样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出口企业间为争创外汇相互压价,其短期行为是获得了外汇创收,其实失去的是国家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此时若没有国家权力干预,制定行业标准和限价,则是万万不行的。针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国家采取的制定行业标准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遏制某些地区房价超正常的飙升,而这些措施,是任何一个组织无法做到的。&我国是传统文化大国,其文化特征强调整体观念,它深邃耀眼的智慧和地位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在西方现代管理体系中,我们不难找到儒家的“礼仪”、兵家的“谋略”和道家的“道术”等等这些理念。西方管理艺术只是东方管理艺术中的一小部分。只不过这些年来我们也许盲目接受外来文化太多,过多地接受外来垃圾,而忽视自己文化的存在,虽时时生活在“太极”中,然而却忘记了它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性,舍本求末,所谓“日用而不知而已”。太极中的迂回战术“倒卷肱”&倒卷肱人人都会,我相信每个人都做过,只不过没有注意罢了。&生活中我们也一定倒着走过,仔细观察一下人体在倒着走时,你是足尖先着地还是足跟先着地。&倒卷肱一式是太极拳中唯一一个以后退为主的练习的拳式。因两脚交叉向后退步,两手配合旋转,故名倒卷肱。有的太极拳种中将其命名为倒碾肱,还有称之为倒撵猴,如杨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但陈鑫著书名为“倒卷红”,解为如红铁出炉,人不敢近。又说:古人曾名为珍珠倒卷帘,似有象形意义。本人觉得“到碾肱”似乎不妥,“肱”乃肱二头肌,又如何可碾,但无论怎样,各家在这一式子的练习上都是以退步为其共性,对此并无异议。&就此式的攻防战术而言,各家各承家技,说法不一。其攻防含义本人理解颇像“诱敌深入”之策和“迂回战术”;因为就其后退的轨迹而言,此式呈S型状,并不是直线退,而是螺旋着向后退,虽然从外形上看是退,但因其螺旋力的作用,在退的过程中蕴含着进攻的谋略。在具体方法上,则体现出一手化对方来劲,另一只手则是进攻;表现在身法上,则是以腰脊的旋转,半个圆带动手脚的化和退,半个圆则带动另一只手的进攻。因此可以说该式表面形式看上去是退,实则蕴含着进,可说是一进一退的代表作。&此式练习其实很简单,分为定步练习和活步练习,定步练习在家中即可,活步则需要地反复大一些,如图所示:&要领:练习此式的关键在于腰脊的左右旋转,以腰脊为轴带动肢体的螺旋旋转运动。&此式步向后退行,而眼看前手,两手更迭旋转,所以叫做倒卷肱。&我认为凡后退的足,不管是哪一家太极拳,都是用足尖划地缓缓而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不管你身后是水还是坑,足尖自然比脚跟要领敏得多。即便是在漆黑的房间里试探前行,也一定是用脚尖向前试探。&中医治疗和保健中的“迂回战术”,可谓“用药如用兵”。&临床开方用药,就像领兵打仗一样,既要了解敌情,又要了解自己的特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医遣方用药如同制定战术和派兵一样,讲究配伍,两药合用可以提高疗效或增强药性。这样的配伍叫相须、相使。如知母、黄柏,它们是一则配药,知母入胃肾,滋阴而清热;黄柏苦燥,降火而除湿;二药一润一燥,共奏滋阴降火燥湿之功。&一次,我随我父亲抄方,来了一位疑难病人。患者为男士,40多岁,自述半年前发现血压不正常,双足浮肿,经北大医院诊断为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血压200/100mmHg,患者来找我父其初诊时自述腰部酸痛,观其面部浮肿很厉害,四肢畏寒。化验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均比较高。我父亲认为:此属水气病,治疗当渗湿利窍滋阴潜阳,一周后患者复诊,腰已不痛,浮肿减轻很多,又两周后患者面色明显好转,血压已稳定,大便通畅,小便正常,嗣后父亲给他换了方,以资巩固疗效。&由此可见,诊断和用药配合得当,则效如蜉鼓。这就是中医诊断和用药的配合且疗效显著的实例。而不是一听说是肾炎,就去遍翻书籍和现代研究,查找哪味中药具消炎作用,而直接消炎对抗,中医有中医的特点,脱离了这个特点,就不是中医了。在太极中,则可以理解为倒是诊断方法,退一步使之落空,其缺陷就会显现出来,继而手的进攻就是有针对性的用药了。&中医的指导思想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首先是考虑人体的整体关系,然后从外部表现找出病症的内部矛盾,从而通过中医中药,促使矛盾化解,使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会考虑脏腑间的生克关系(即脏腑间的联系),而不是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黄帝内经》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这个道理。再如发烧,中医治疗发烧所采取的治疗措施是辩证审因,更关注的是发烧形成的原因,而不是采取直接与“烧”对抗,将原因找到了,开门打狗。什么叫开门打狗呢,是将病邪驱赶出体内,体内病邪没有了,又何患之忧;对抗疗法则不然,病毒虽然杀死了,可狗还在体内,更何况正气、邪气统统杀。这好比强盗劫持了人质,我忘掉了我的任务是解救人质,所以将人质与强盗统统杀死。&日常生活保健也是如此,中医注重人体自身的自然的物质生成规律,什么是自然的生成规律呢?拿壮阳药来说:壮阳药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可谓大焉。为什么?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某某人因某种原因失去了很多血,尤其是因生活所困靠卖血为生的人,他始终认为吃一些补品,体内所缺的血液很快会得到补充,此话没有错,想补回你失去的血液很简单,问题是当你体内缺少这些血液时,造血机能为此超负荷工作的损耗又靠什么能够补回来呢?壮阳药也是这个道理,不一定好的药就适合你,因为你不需要这些,在此前提下,你一旦使用了它,就会造成你身体功能的失衡,阳气过了,性欲自然会强,这好比炒菜后放油一样,表面上看油是多了,实际却是自欺欺人,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是滋阴,什么是滋阴,水满自溢就是滋阴。因此,有时候不是体内缺什么我们就直接补什么,而是要科学辩证的分析,找到真正适合你的东西和方法。太极入门说&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毋庸置疑。&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有养生健身的作用,但大多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健身的一种运动方式,与时尚根本靠不上边,正是因为这样的误解,以致我们民族最优秀的养生健身方法“太极拳”近乎成为了一种肢体体操,全然失去了其所蕴涵的丰富哲理,更谈不上在其指导下的养生和健康保健作用了。当然,活动一下肢体总比不活动好,抱着这种观点的人也并不少见,还有些人觉得太极拳式子太多,很难学习,因此往往半途而废。其实不然,我以为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教授的老师也没有因势利导所致。&笔者自幼随父学习中医,并有幸得到孙剑云、田秀臣两位太极大师指导,寒暑不辍,得时习之,全在自然。数十年间,结合中医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择选出十八个拳式,分解练习,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简化了太极拳的动作以便于学习掌握,其次为强调每一式的保健预防功效,同时将这十八个式子中的每一个单式的学习方法、练习方法以及养生预防疾病的作用一一对应,尽可能详尽说明,加以自身的体会和感悟以为抛砖引玉。学者即可单练一个式子,也可将几个式子连贯起来一起练,随心而已。&学习太极拳之前,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太极一词的意义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这对于掌握太极拳的正确练习方法和理解太极拳的精要大有裨益。&一、关于太极一词&太极一词,不是太极拳所固有的,太极拳是根据太极阴阳之理创造的,所以名之为太极拳。古人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分阴阳二气,表示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先贤们将阴阳看作是宇宙中的两大对立面,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本,阴阳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太极拳正是以这样的哲学观点来概括、总结和指导运动的。它要求人体的意识机能按照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进行运动,阴阳便是这项运动的灵魂所在,并由此引伸出动静、虚实、刚柔、升降、开合等等。&二、关于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比较简单。阴阳的原始意义是表示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伸出很多,如:天为阳,地为阴,升为阳,降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等。&同样,阴阳的概念引入中医领域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应关系上如:男为阳,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等等;或是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为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当然这些只是简单的基本概念。&三、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来源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它将物质高度概括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形态,同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如: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如下所示:&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五行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四、人体经络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我们可以把我们人体比喻为是一棵大树,那么经脉好比是这棵树的主干,络脉则是这棵树的分枝。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太极拳运动就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进而调节脏腑机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和目的。经络刍言&经络是什么,有研究说是神经,也有研究说是肌肉组织,还有很多--&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对经络的解释是“内景隧道”。&大自然对经络的解释是“万物同归”。&经络存在吗?经络是客观存在的,但现代科学尚无法做出实质性结论。&经络的研究,在医学界、科学界甚至文化界曾引起普遍关注,甚至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客观证实了他的存在,却又无法做出实质性结论的玄机,我到以为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客观存在。况经络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并非现代科学所发现,所以要验证他到底是什么,用现代科学技术恐为不妥,因为这毕竟是两种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这里暂且不去做学术上的探讨,仅就经络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共同探讨一二。&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经络通畅了,就不会生病,生命力就会旺盛,也就会健康;反之就要生病了;欧阳修在其《秋声赋》中写道:“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行”,中的感慨显然为情感抒怀,然而人受自己的情感和外界干扰,是会生病的,这也符合中医学所阐述的病因和病机。要保持经络通畅,首先就要了解经络,只有了解了,才能够避免经络堵塞;所以大家要做的就是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和找到保持经络通畅的办法;而医生要做的是将堵塞的经络打通。&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客观存在。&太极拳也可以理解为是经络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调动我们人体内的潜能,调节“阴阳”在体内的平衡,贯通我们人体中的经络,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也有人将太极拳理解为是一种气功拳,颇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气”这个概念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遵循的“元气论”的本源,是认识精神物质世界的根本所在,注意,这里我强调的是精神。&我在练习时,手脚、胳膊发麻,似乎像小蚂蚁在身上爬的现象早已经司空见惯,我谨记着先师孙剑云说过的话,那是“气”,不要管他,也不要强为,他是在循经自然流淌,这就是水满自溢的道理。&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气场”。对于“气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但有时候(主要在晚上)当我静下心来,按照太极所要求的要点,或静或动全神贯注于虚实、伸缩动作的时侯,总会有几只猫围着你转,或默默地注视着你,偶尔也会向你叫出几声,尾巴则不断的摇摆,很有意思,似乎在向你传递些什么;最明显不过的是,一个人练功和几个人围绕在一起练功气感则会明显不同;尤其是我们老北京四合院,仿佛四周的房围也将气给围住了,感觉就是不一样;而在夜晚的海边,当你面向深邃的大海练功时,则又是另外一番感受;所以我对经络的理解是非物质的,因此经络应该是一种“信息”或“能量”的通道。&在太极拳功法上,有这样一个术语叫“眼观鼻、鼻观心、心入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你尽快入静;我没有那样的天赋,因此不可能如功法中所示的看到自己的脏腑,但在这样要求自己时往往会想到李时珍提出的“内景隧道”的观点,今天看来,应该是一种灵魂上的透视,从而对此感悟颇多;子曰:“吾每日三省吾身”不也是这个道理吗。在现实生活中,若能时常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对于升华自己的精神情感,应该是一剂良方益药。&对于经络的最初认识,远没有上述的那样复杂,这些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而已;小时候刚刚接触中医知识时,父亲告诉我经络就是树;经是经脉,络是络脉,这好比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经纬线,由此我对经络算是有了模糊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知识的不断丰富,我对经络的认知也逐渐加深,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往往可通过与经络不相干的其他事物上,回过头来加深和感知对经络的认识与理解。比如说中药中的藕、荷梗和荷叶,荷叶的功效有开宣肺气的作用;荷梗呢,有通气的功效;而藕呢,则具沉降的作用;把它们联系起来,我们可悟出点什么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很多现象中理解经络的概念,如大到空中的航线和城市中纵横交错的道路,小到蜘蛛网,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有形的,无形的。但我以为经络是伴随着生命而存在的,这一点须格外注意。&现代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是物质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先秦诸子为基础的“元气论”。以药物来说,现代科学关注的的是药物的有效成分;但我们则侧重于天然植物的“性、色、味及其所对应的归经,关注自然赋予它的升降沉浮,这就是对应关联;万千物种与我们人类同在一个地球上,我们共同呼吸着同样的气,万物虽众,其理则一,因此经络不仅仅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太极"的魅力&数十年来,太极拳能够如此地吸引我,不仅仅是它带给了我强健的体魄,也不仅是它四两拨千斤的奇妙技击技巧(尽管我确曾一度追求太极拳的攻防技击效果),最吸引我、令我痴迷于太极而又能做到心境平和的,是它博大精深的哲学观。&被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的孙剑云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她是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的小女。祖父与孙禄堂为世交,我的大伯孔祥琛即拜于其门下,而后我又在父亲的介绍下得以有幸遇到孙老师。在传统习俗中,被老师收为门徒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正是由于世交渊源的关系,我未经任何考验考核就成了磕头弟子,后来才得知当时让师兄弟们都羡慕不已。孙老师很忙,有时候找不到她,因此也常由大师兄刘树春指导我,自此我跟大师兄建立了三十多年的既师、既友、亦兄弟的关系。我刚开始练拳,是从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入手。所谓五行拳,是以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与拳式中的劈、崩、钻、炮、横,人体五脏的肺、肝、肾、心、脾相对应。每个式子单练。五个式子纯熟了,才可以学习五行连环拳。在随后的数年里,我又逐渐学习了形意拳中以模仿动物动作编排的十二形,也学完了孙氏太极拳的套路,并在一招一式的练习中逐渐对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许是我自幼学习中医的缘故,对太极的理解总能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和感悟,始知“医易同源”。&太极拳要求在练习中全身放松,这种松沉的感受与某些食肉捕猎动物身上表现出的自然松沉有些类似,例如老虎、猎豹等,其全身协动的态势皆是很自然的一种松沉。松沉就是气往下沉,现实生活中就是沉住气,就像两个年龄、身高、体重、力气、智谋一样的人,沉住气的一定会打败气息浮躁的;在自然界,那些被吃掉的鹿牛之类,往往肌肉发达而肢体僵硬,整体态势体重气浮。&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明显感觉到全身四周有阻力,像在水里站立一样,尤其是手的阻力颇似用手划水。其实在生活中也随处可体会到“气”的现象,例如,当你突然遇到一件很生气的事情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全身发颤、手脚冰凉、嘴唇哆嗦说不出话,或怒火中烧、挺身而斗,这些都是“气”的作用。情绪急速变化,导致体内的阴阳二气暂时失去平衡,阴气偏重,气血凝滞;拔刀而斗者则往往是肝火旺盛,导致体内阴阳二气中的阳气偏盛。太极要求我们做到立身中正,其实就是使体内的阴阳二气始终处于一种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状态,这样就能保持身体的健康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引申到家庭,是父母、子女、夫妻间的和谐;再引入社会、国家,则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太极观。我们总是希望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能够获得圆满的结果。圆满,才能相对地完美。太极拳要求气势圆满、无棱无角,且在动静、虚实、刚柔、蓄发、开合转换之间始终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以符合这一根本规律。拳虽小技,实为大道矣!&太极拳看似只是一种健身运动,但其实质却是在用一种肢体协动性来印合对宇宙自然的探索与理解,对人生百态的哲学诠释。正因如此,在学习、掌握太极拳要领的过程中自然就要接触和学习自然现象和规律。学习太极拳实际上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认识与欣赏世界的机会,并将始终伴随、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最终融入和塑成其个性。这就是太极的魅力所在。太极拳基本要领与“保健”作用&一、关于太极拳的松沉&太极拳中的“松沉”要求始终贯彻、体现在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中,但如何做到松沉,本人体会首先应该是意识上的松沉。也只有在意识上(精神)放松了,肢体才能够放松。&二、肢体放松不等于瘫软&有些人误认为放松就是软,其实不然。太极拳的松与喝醉酒的瘫软截然不同,瘫软之力的方向只有一个下垂的方向,全无了精神,而太极拳中的松沉除具有向下的垂直力外,头部还有与之自然形成的向上的张力,这就是太极拳经所讲的“虚领顶劲”。大家可以尝试做这样一个验证,随便搬一件较重的东西时,头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个感觉一定是向上的力,此时你脚下的力是不是正好与之相反,形成一个垂直的竖形。我们锻炼的目标就是没有重负时也可以感觉到这种张力。&三、身体前后左右如伞状的二张力&在掌握了上述要点后,练习中试想你身体以胸腹部为中心的前后下方、左右下方也和上下的力一样,各有一个张力,自上而下看应该是一个带箭头的“*”字,平视如同伞状。这就如同意识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着横向的滑落。力度的大小就好像一个水泡一样,水泡内是空气,表层则是你的身体肌肤,太极拳所要求的张力就是水泡的张力。这就是太极拳所说的“硼”劲和“松沉”。&四、关于腋下的虚空&太极拳要求腋下不能夹紧,要虚空。练习的最好办法是想象腋下夹着两个小气球,夹紧了气球会破裂,太松了小气球就飞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气球全凭你的意识,而不是真的用力去夹,反显呆板僵直,只要心中有球就可以了。&五、关于默拳&所谓默拳就是用心去练而无形式动作,就好比练习书法看贴一样,默贴而不写。将这个拳式如何练习在你心里反复去想是如何完成的;默拳时,可以自然站着,也可以坐着,全凭记忆。&六、保健作用&上下张力形成了,对于保障任督二脉气血畅通大有好处,气通则血行,因此可消除大脑供血不足、颈项酸痛、玉枕不通等症状;左右张力可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对于缓解肩周炎症状、改善手指部微循环大有裨益;而前后张力与太极拳中的“气宜鼓荡”相配合,对于呼吸系统的锻炼,可以说是肌体的内部按摩。&七、立身中正&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如何能够做到“立身中正”,其实不难。在练习中,可将自己的身体想象是一口大钟,自头顶百会穴垂直贯通而下至会阴穴好比是大钟的中轴线(重摆),有了这个概念,无论你是在行拳中还是练习推手,其重心始终如重摆,如此便能做到“立身中正”了。&上述练习方法,无论是在行拳走架中还是站立太极桩或无极桩时,应该时时注意具有上述意识,时间久了肢体会自然形成这种张力,不要强为,以免僵滞。本人以前乘坐公共汽车时,从来不坐,而是随着车的左右摇摆感觉这种张力并随时调整身体的平衡,效果很好;或与朋友晚上院中闲聊时也是始终站着,并似有似无地想着这些要点。解读太极拳的松散空通&因为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所以我将中医学理解为是生命科学。&因为太极拳的“松散空通”和谐观,所以我将太极拳理解为是生命哲学。&松散与空通是习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松散是习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更是为将来求达空通的基础。&松散是基础,空通是目的;通是散的延伸,松是空的基础。&松,在肢体上是肌肉、关节和骨骼的放松;在精神上其实是一种意境的放松;在生活和工作中则可以理解是一种乐观态度。松是学好太极拳的基础,没有精神和意识上放松,其肌肉、骨骼及其人体百脉也不可能松下来,达不到肢体拉长的效果,也就不可能做到日后空通的整体要求。&散在练习太极拳中的要求是力与气的延伸,我们练习太极拳,不仅仅是聚集能量,还要做到收发自如。“发”实际上就是太极拳中所要求的“散”;“发”与“散”在技击上的作用是将力与气即太极拳中的“劲”施用在对方身上;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之间在情绪波动上的相互影响,超越了人类在疾病之间的传染途径,所以,无论是物质之间、病毒之间乃至精神上都存在着信息交互通道,我们将这种通道叫做“感应”。&空在人体上的反应中是虚,在太极拳的技击方面是引进落空,使对手失去重心;在兵家谋略上体现在“避实就虚”;生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处世技巧或圆滑;更高的境界则是理解与包容,所谓“虚怀若谷”和“博大胸怀”的意思。&通在人体中指的是气、血以及经络百脉的畅通,在太极拳中是力的贯通隧道,而力的贯通应该是在精神意识指导下的气与力的延伸,正如《拳经》所言:“以意行气”;《黄帝内经》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其中所指也是气,所以人体内气血、经络通畅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方法;引申到家庭是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隧畅,于自然界则应该是人与外界的信息联络和交换,也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太极整体观的意义体现。&松、散、空、通虽然是太极拳练习的要点和追求的目标,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应的则是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太极采气功法&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即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太极采气功法正是基于这一观念指导下的一种练习方法。通过人体内外(天与人)之间的气息交换,达到调节人体与外界的适应关系,进而感悟“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内外交换功法&所谓太极内外交换功法是一种精神意识练习方法。它要求练功者意识上用毛孔呼吸。这里不可拘泥,全凭自然即可。&毛孔呼吸法就是采用全身毛孔呼吸的方法。吸气时意念全身毛孔张开,吸进天地自然清灵之气,呼时意想全身浊气、废气、病气排出。此练习方法随时随地可以练,可站、可坐,睡觉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练到一定程度,全身会产生升浮感,轻松惬意,适合精神压力过大、失眠者,尤对失眠者是一剂灵丹妙药。&&&太极五脏采气功法&五脏采气功法是根据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自然之五行与人体五脏之间的气息交换,加强脏器机能顺达、内外合一的目的。&采东方之气法,练功者取站姿,放松入静,呼吸自然,两手臂自然下垂,与太极桩要点相同,同时意念东方之气由远而近从自己的上体右侧进入形体,直至肝部。&采南方之气法,站姿同上,南方之气由胸前进入直至心胸。&采西方之气法,站姿同上,西方之气由整个胸部进入肺部。&采北方之气法,站姿同上,北方之气由腹部进入直至两肾。&采中央之气法,站姿同上,全身放松入静,呼吸自然,意念中央上下之气分别由下而上、让吸入的外气冲遍全身筋骨百穴,五脏六腑。&太极五脏采气功法对于加强脏腑功能具很好的保健作用,也可根据个人情况,如经常吸烟者可多练习采西方之气,以此类推。&说明:上述每一式练习方法,其练习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短可练习5-10分钟;长可练习30分钟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练习收功时,须将两手自上而下缓缓落于腹前,意想天地自然之气和周边散落之气回归丹田,如此至少三遍,此谓收功,如动画图。精神之要&说到精神,多数人全能理解,现实中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这人怎么蔫了,打起精神来”,“怎么没精神”了,“昨天没睡好,今天精神欠佳”等等诸如此类。然而什么是精神,确切的解释又是什么呢?&练习太极拳有三层意思,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这是说明修练太极拳功夫的三层目标。我以为,前二者的结合就是精神。即使是不练习太极拳的人,其精化气、气化神的生化过程,在我们体内也是自然可以生成的。只不过慢一些而已。而习练太极拳者,因为练习者更加重视固本培元,
发表评论:
馆藏&2208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形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