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矿业该怎么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减乘除”效应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原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减乘除”效应
  【“十三五”开局看信心】
  若问2016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毫无疑问,供给与需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供给,并非弱化需求,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有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在很多国家,中国游客被称为“行走的钱包”――一方面,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大量产品找不到销路,大量的过剩产能难以消解;另一方面,万亿元级的海外购物消费却让全世界为中国人强大的消费需求咋舌。日本的马桶盖,德国的炒菜锅&&被中国游客热情追捧。冷热反差的背后,如何以创新引领消费的“回流”是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前的课题。
  “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的主攻方向。简言之,就是要做好改革的“加减乘除”。
  “加法”: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加人口供给、提升全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加强政策制度协调性,为经济增长提供长久支撑。
  “加法”,重在补短板、惠民生、利长远。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12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已累计完成投资7.4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投向选择区别于“强刺激”和“撒胡椒面”,体现着宏观调控的导向和思路――此轮投资重点关注了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定向”和“精准”:生态环保重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533亿元;清洁能源重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406亿元;健康养老服务重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089亿元&&本月,旅游休闲重大工程包落地,2020年旅游投资将达2万亿元。瞄准惠民生、利长远的发展项目,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制度供给的创新成为市场活力迸发的重要引擎。
  “减法”:加快清除重点行业过剩产能,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截至10月底,钢铁已提前完成4500万吨全年去产能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既有情感的牵绊,又有利益的割舍。
  从日到日,杭州钢铁集团用150天完成了1.2万人的分流安置。150天,个人命运在历史潮流中改写。杭州半山钢铁基地全线关停的当天,老工人胡品华所在的转炉厂炼钢车间完成了最后一炉钢水的冶炼。站在熟悉的车间,与杭钢相伴30多年的胡品华和工友们不忍离去,泪流满面――这是一群人的告别,也是一座城的新生。
  退与进,舍与取,这正是改革的辩证法。
  钢铁大省河北,截至10月,已提前完成年度钢铁产能压减任务,前三季度地区经济增速也出人意料地两年来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炭大省山西,截至10月,2016年度煤炭去产能圆满收官,关闭25座煤矿,退出煤炭产能2325万吨,居全国第一。
  “减”,某种程度也是为了“增”。降低企业成本是企业层面的减法运算。从今年5月1日起,营改增全面推开,减税降负效果已经并将持续显现:1―10月,全国营改增试点累计减税3717亿元,预计全年减税总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既解一时之弊,更利于长远发展,税制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乘法”: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乘数效应,新产业高速增长助力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重庆和贵州的经济增长令人瞩目:从2014年到今年前三季度,重庆GDP增速连续11个季度领跑全国,新动力主要来自于电子信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贡献;同样,贵州前三季度GDP增速保持了10.5%的高速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3.5%。
  在很多一线城市,创新的乘数效应更加显现。在北京,2015年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138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6.01%,位居全国首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4个百分点,超过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部分发达国家。而在上海,截至今年9月底,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达407家,其中40家是全球研发中心、15家是亚太区研发中心。
  从全国看,今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均保持10%以上增速,中国成为全球创业投资热土。紧扣创新驱动,发掘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中收获着更多信心。
  “除法”: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干预,为经济松绑减负
  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2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192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5月26日,《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实施方案》出炉,清理规范后的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共42项,减少23项,精简比例达35%。
  简政放权,不只看“数量”,更要看“含金量”。12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至此,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已取消70%以上。与此同时,“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正让更多创业者收获信心。今年以来,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近1.5万户,创业成本显著降低&&
  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
  我们期待着一场颠覆性的创新,期待着一场更加澎湃的活力激荡。
(责任编辑:田欣鑫)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2016年某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汇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6年某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汇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编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本书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思路和路径,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及时、准确、全面、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央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工作,是全国党政干部,企事业管理者必读之作。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7日,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次提及“供给侧改革”。&&
第一章 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高境界、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把握“十三五”中国经济的战略方向,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更高台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 是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第三章 做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近期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6年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其目的就是将宝贵的资源要素从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和“僵尸企业”中释放出来,理顺供给端,提高有效供给,创造新的生产力。
第四章 怎么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宏观政策要稳,就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记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大运视野 综合编辑 4月的昔阳大地,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又到了一年春耕备耕的忙碌时节。驱车穿行于昔阳县西寨乡乡间公路上,路旁田地里一垄垄覆好的地膜在阳光下银光闪闪,成为这个季节里可与烂漫山花相媲美的又一景色。
“地膜里育的都是茴子白苗,再过一个月就能把苗移栽到大田里了。”同行的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告诉记者,西寨乡虽然地处山区,属全县12个乡镇中最偏僻的一个乡镇,但西寨乡党委政府紧扣“调结构、扶产业、惠民生”主题,连续多年发力供给侧改革,不断调优种植结构,打破了过去以玉米种植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保证了百姓致富增收,2015年率先在全县完成脱贫任务。
还得从玉米滞销说起
虽然已经进入春耕时节,但在昔阳县不少农村,去年秋天收获的玉米仍像小山一样堆在农家院子里,大量玉米卖不出去让农民倍感纠结。“现在每斤玉米收购价才7毛多,眼瞅着就要发霉变质,去年一年算白忙活了。”这是记者在这里听到最多的叹息。
然而,在该县西寨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农民虽也同样面临玉米滞销的现实问题,但他们更多表现出的却是安全无虞。因为玉米已经不是该乡的主导产业,玉米滞销对当地农民的收入影响并不是太大。相反,由于去年以来蔬菜行情不断看好,当地农民卖菜收入大大超过往年。目前,他们正满怀信心投入今年的蔬菜种植当中。
玉米滞销,粮价大跌,这已不是第一次,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过去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的每一位西寨乡农民对此都有切身体会。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是农民自身的迫切希望,也是西寨乡几届党委、政府的一致追求。要让农民致富,要想彻底解决粮贱伤农的问题,只有对传统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找到一条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成为西寨乡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
然而,怎么调?从哪里调?却是摆在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面前的现实问题。盲目调产存在很大风险,如果“水土不服”,不仅会给农民带来损失,最主要的是会挫伤农民调产的积极性。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要使种植品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又要让农民从种植结构调整中获得效益,尝到甜头,看到希望。
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西寨乡位于昔阳西部沾岭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这里却是晋中两大河流清漳河和潇河的发源地,水源丰富;同时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加上远离工矿业污染,这里是发展蔬菜生产的天然“净土”。但长期以来,西寨乡优越的自然资源一直未被开发利用起来。当地农民固守着玉米、土豆等传统种植品种,遇到好年景也仅有微薄的收入,遇到差年景不仅没有收入,甚至连肚子都吃不饱,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奢望。
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虽有少数人开始尝试茴子白种植,但尽管茴子白质量不错,却因为不成规模而难以形成产业优势,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但是,蔬菜种植的成功总算让农民看到了另一条创收渠道,也让历届党委、政府树立了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成为该乡几届党委、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
上世纪80年代末,西寨乡茴子白种植面积由300亩达到1500亩,农民人均蔬菜收入增长了几十倍。西寨乡党委副书记庞锁怀,这位几十年来一直担任西寨乡乡干部的“老西寨”介绍说,当时西寨乡蔬菜发展仅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但即便如此,也实现了全乡蔬菜生产“零”的突破。这不仅极大地调动起了全乡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也使农民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培养了一批蔬菜种植土专家。这为全乡蔬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的主导加上市场需求的旺盛,到上世纪90年代,西寨乡蔬菜生产进入了结构调整、效益提高的新时期,蔬菜产业在全乡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发展。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总产量达到2万吨,蔬菜总产值达到400万元,产量产值都比上世纪80年代末增长200%以上。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667元,比上世纪末增长600%以上。
新世纪以来西寨乡蔬菜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西寨乡党委政府强化主导作用,带领农民到寿阳参加学习,积极引进铁头三号、百惠、铁球等日本新品种,鼓励农民试种,带动农民走科学种植之路,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依靠科学种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加强服务,帮助农民开展绿色食品认证, 2004年8月,西寨蔬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大大提升了西寨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10年,西寨乡蔬菜面积达到6280亩,比1998年增加了1280亩,增长25.6%。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1831元,比1998年增加了1164元,增长率57%。
连续增加蔬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西寨乡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做好“加减法”,使该乡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区域特色化、品种多元化、生产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四个显著特点。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介绍说,西寨乡蔬菜产业发展除了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外,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应用,标准化、无公害技术推广,不仅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也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化服务的进一步加强,也为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调产调出一片艳阳天
西寨乡安家庄村香菇大棚里,昔阳县丰茂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炳成正带领村民在菇棚里浇水。张炳成告诉记者,这里的首批7个香菇大棚是2015年5月建起的,建成当年,7座大棚13万苗棒共生产香菇30万斤,毛收入165万元,纯收入85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看到如此好的效益,张炳成决定今年上马香菇种植二期工程,扩大种植面积。张炳成介绍说,二期工程占地22亩,建10个大棚,冷库一座,还上一套烘干设备,总共投资150多万元,预计4月底便可完工。二期建成后年产香菇总共能达到165吨,全年总收入可达到726万元,纯收入可达370万元。
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说,香菇项目的上马是该乡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突破。在张炳成的带领下,今年该乡西寨、安家庄等村的几位农民已经决定租种张炳成的香菇大棚,张炳成为他们提供菌种、菌棒和种植技术,以“公司+农户”带动辐射周边农户发展香菇产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漳漕村是西寨乡最后一个摘掉贫困帽子的村,摘帽的原因归功于蔬菜产业的发展。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庞贵明介绍,漳漕村有耕地450亩,其中300亩种植各类蔬菜。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也为了摘掉全乡最后一个贫困村的帽子,他们村去年又增加了50亩蔬菜种植面积,当年正赶上蔬菜行情不错,他们村便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庞贵明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村不仅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而且新上马了设施蔬菜。记者在贾树斌的大棚里看到,新栽的西红柿苗长势喜人。贾树斌高兴地说,天气好,水肥足,过不了多久西红柿成熟后就能上市销售。
作为一个纯农业乡镇,西寨乡从10多年前致力于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发展蔬菜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乡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培养出一批面向市场走南闯北打天下的农民经济人队伍。以前从事蔬菜种植的任彦军等几位农民,就是改行从事蔬菜销售经纪人的代表,他们每年要组织1000多万斤各类蔬菜,远销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每年经他们销售的蔬菜就要占全乡蔬菜产量的三分之一。昔阳县城的供菜商,则是西寨人的另一种代表,他们为西寨蔬菜进城提供着保障,也为增加自己的收入而辛勤奉献。
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介绍说,多年来,西寨乡党委政府把调整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特别是2015年以来,该乡结合“书纪项目”的实施,在稳定茴子白种植的同时,发展多元化蔬菜种植,通过党委、政府服务,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合作社示范,广大群众参与,实现了调结构保增收的目的。截至目前,在西寨乡12000亩耕地中,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8000亩,2015年,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率先在昔阳县完成脱贫任务。
产业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
2014年,市场上茴子白遭遇卖难,昔阳县茴子白同样出现滞销。蔬菜产业靠什么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成为广大乡村干部群众思考的问题。张向明说得好,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级次,才能规避风险,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为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西寨乡党委、政府认真汲取2014年茴子白滞销的教训,在“冬季行动”中,该乡早已开始着手谋划种植结构调整,制定了蔬菜销售计划,同时在优种引地、管理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户的指导和帮扶力度。记者了解到,今春以来,西寨乡政府专门抽调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人等组成的30人的服务队,分赴河北、河南、安徽等地考察市场、联系客户,并及时掌握蔬菜价格走势与供求信息,不仅为蔬菜快速销售提供了途径,而且使菜农获得了满意的价格。
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鼓励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号召农民入社种植,“抱团”闯市场、打天下,并以示范村、示范户的方式改进推广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增加蔬菜品种,引进市场前景好、加工潜力大的高端果蔬种植,引导农民从个体种植向合作社订单生产迈进,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发展转变,为蔬菜产业转型发展探索新路。
张向明介绍说,今年,西寨乡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将围绕蔬菜种植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实现突破。在夯实以茴子白为主的绿色蔬菜基地的同时,向建设高品质食用菌基地的目标迈进。绿色蔬菜基地建设要确保茴子白种植面积,抓好玉米套种豆角、西葫芦、大白菜、紫甘蓝、菜花等蔬菜品种发展。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带动189户农户,试种169亩自封顶西红柿,目前撒秧育苗已经完成。发展订单种植,与河南万帮蔬菜市场达成300亩西芹种植意向,目前已发展50亩;与县农业局对接发展500亩小香葱种植项目。高品质食用菌基地建设方面,确保丰茂菌业香菇二期工程建设,引进繁茂菌业木耳、平菇、猴头菇菌种的培植,目前菌种培育大棚建设即将建设完成,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到位。在品牌化建设方面,今年西寨乡政府将帮助农民注册“西寨绿”、 “西寨黄”、 “西寨蓝”、 “西寨红”等系列商标,加大西寨蔬菜的宣传力度,让西寨蔬菜知名度更响,走得更远。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西寨乡今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近期将组织村干部赴山东、河北等地考察油牡丹、竹柳等项目,争取这两个调产项目落地西寨。
不仅如此,西寨乡还从养殖业方面寻求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该乡引进的兴都养殖项目,总投资550万元,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就地消化该乡的玉米和玉米秸秆。另外,今年还将重点突出特色,新建茶臼沟野猪、野鸡养殖,东五川牛羊养殖,武家川、宋家沟冷水鱼养殖,漳漕村山养笨鸡、鹅养殖等养殖项目,全部计划投资800万元,力争使养殖业成为该乡调产的又一亮点。
苗木种植是2016年该乡调产的又一个亮点,今年该乡将按照建设苗木基地的目标,以王家沟、东五川、西寨等村为重点,计划投资500万元,培育苗木1000亩,打开又一条农民致富增收新路。
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西寨乡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多措并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出了一条新路。不仅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而且有效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记者 王文安
中国网山西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山西或聚焦山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网山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网山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后三篇】
【后二篇】
【后一篇】
【前一篇】
【前二篇】
【前三篇】
 |   |   |   |   |   |   |  友情链接 |   |   |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28235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