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教育学同义词

日本战略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思维-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本战略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思维
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建民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在分析日本文化时,现实主义、机会主义、实际主义、现场主义、现世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尽管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很大,但是在以这些名词探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时,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义词,并用“实用主义”这个概念统一指称,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对日本战略文化的理解。从历史上看,“实用主义”曾经被视为美国精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认为,实用主义培育了美国人求实精神和进取心。不过,从历史来看,实用主义是对外来文化有较大包容性的国家普遍通行的一种思维方式。从有文明史以来,外来文化就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就如在北美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基础上兴起了美国文明一样。在韩歇尔关于日本历史上主要价值观与做法的清单上,使用了诸如“行为与其基于普遍原则,毋宁看情况而务实”、“对宗教的务实态度”、“务实胜过原则”、“与其忠诚毋宁自利”、“务实主义”等说法,但在列举日本的八大主要长处时,韩歇尔采用的是“务实——尤其弹性与妥协适应的能力”这一表述,这说明,将实用主义界定为日本战略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有事实与逻辑根据的。实用主义的特点是重行动和实效,追求价值观的多样化而反对绝对化,因此,实用主义这一术语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前面所列的“机会主义”、“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实际主义”等概念指示的内容。刘宗和在谈论日本外交理念问题时,就将这些不同的表述结合起来,强调富于实用性和功利性是日本战略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并用于对日本现实主义对外政策的分析中。[1]  对于将实用主义等概念归结为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之一,学术界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派尔就将日本的战略文化定义为“一味追求强权的机会主义”,强调“日本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固定的原则”。[2]堺屋太一则用“实际主义”说明日本战略文化的这个特点,强调日本人自古以来就缺乏“体系化”的视点,而把所有事情加以极为个别、具体地思考。这个实际主义“风习”横贯日本2000年的历史,[3]并肯定了“维新志士”得出的“只要是务实的就是绝对正确的”的结论。[4]松本三之介提出:  日本人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表现为精神的柔软性,对事物采取顺应的态度,而非对立的态度,采取随机应变的机会主义立场,而非一以贯之的立场。因此,我们在日本人的“主义”中,很难发现有纲领性的原子式的精神“内核”,而兼容并蓄的多元倾向却司空见惯。[5]  这说明,注重实际和效用是日本人采取行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其民族性中根深蒂固。日本的现实主义者采取行动的动因是日本外交传统中的实利主义而不是什么普世价值。直至今天,这种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日本大众的政治判断。即使那些对等级秩序观念与集团主义意识是否能被视为日本战略文化主要内容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反对日本人的思维深处存在着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传统。例如罗斯·摩尔、杉本良夫就提出,要从“自我利益最大化”(或“自我损失最小化”)原理出发来分析日本人,重新解读日本的社会结构,亦即要将“尽量降低成本、代价和损失”视作人们的行动准则,以此衡量日本人集团行为发生的动因。而所谓“自我利益”,就是个人采取行动时在经济、政治、知识和名声等方面谋取的报酬。[6]这说明,以功利主义为核心价值的“实用主义”行为模式是分析日本人思想与行为模式的主要工具。历史上,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就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上,以利益索取为标准的实用型外交理念。[7]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要到日本人的世界观中去寻找答案。日本文化定义的世界观,基本上是此岸性等于日常的现实性。[8]换言之,现世主义或者现在主义是日本文化的主要性格。对于这一文化性格的内涵,加藤周一认为:  历史无始无终。现在永远持续下去。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说的“现在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人之悲观是因为担心明天的事情。如果不考虑明天的事情,就会乐观地度过今天。[9]  这一性格的形成来源于原始神道教。远在佛教传入之间,现世主义就是日本人信奉的主要价值理念之一。丰饶但严酷的自然环境使“讴歌现世”成为日本人生存的目的。日本原始神道认可的是现世价值,追求的是现世利益,从不涉及来世。当时日本各地的宗教祭祀也是以现世利益为中心的,体现了功利主义性质的古代日本人的宗教意识。[10]随着佛教、儒教传入日本,日本传统的神道信仰受到极大冲击,为了回应挑战,圣德太子“神佛习合”的口号,开创了国家认可的一人同时信仰两种宗教的先例。8世纪起到9世纪中叶,日本出现了在神社境内一角或邻近地方,为一心修行渴求成佛的神(菩萨)建造的神宫寺,从而开辟了一条将神衹信仰与佛教信仰在系统内结合起来的独特道路。宗教的本质在于排他性。日本人在宗教问题上的“宽容”使日本人失去了系统地思考文化的想法,“有用性”成为文化价值判断与取舍的标准,最终导致了现世主义(现在主义)世界观的强化。到中世纪时,亲鸾提出,现实世界不是秽土,而是“救济”的场所,要把在“现实”世界生存作为念佛的目的。[11]众所周知,日本人普遍信奉宗教,同时日本又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很多人同时信奉两种以上宗教而不会感到彼此之间的排斥和对立,从而使得各宗教派别的信徒总数大大超过日本人口总数。日本人的这种宗教信仰特点主要得益于现世主义的世界观。加藤周一曾就此提出,在日本文化中,与“竞争的集团主义”相关的是“此岸性”也就是现世主义,对日常生活现实以外或超越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权威不负有责任,“此时此地”很重要。[12]这种趋势的延续,导致了“现在=此处”文化形式的形成。[13]这样一种世界观使得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没有上帝,没有彼世,也没有天堂地狱;人类并非生来就是罪人,不需要在一个严厉的、不朽的天父眼中救赎自己,人类只有此生此世。[14]由于现世中的善恶、是非在彼世都不复存在,因此日本人没有什么精神负担,而只关注眼前的、现实的东西,[15]最终导致了对目的合理性行为的“偏好”。  这种实用主义的战略文化对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实用主义思维不过分关注思想或行动的“体系化”,属于“问题导向型”的决策模式,这样有利于摆脱变化带来的紧张与心理压力,便于接受新生事物。近代日本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就与实用主义思维有关。与中国、印度等国家不同,日本缺乏将技术和思想、社会问题等一体化讨论的习惯。因此在面对西方殖民者的扩张行为时,由于认识到日本相对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差距,因此只要是日本人认为的“很好的”、“方便的”、“会使国家强大、追赶上世界列强的”事物,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都按照历史上养成的“择优”习惯加以引进,从而使得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与西方平起平坐。[16]因此,我们可以说,实用主义战略文化就是一种现实利益中心主义,它能够引导日本对国家战略不断进行机会主义式的调整。虽然其正面意义早为人们所熟知,但其负面的功利性、目的性和利益趋向性特征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其一,实用主义思维直接导致日本文化的相对主义正义感特征,其道德的模糊性容易引发事务评价的双重标准问题。麦克法兰强调,在日本,任何具体的思想与行为都不可能归纳为一错到底。错不错要看语境。真理和道德是在社会关系中建构的,与特定的情境息息相关。思想和行为讲究实用,受互惠原则指引。[17]而且,日本人对过去的错误不肯承担责任,也不肯直截了当地道歉,让人听个明白;对逻辑和理性时常怀有太多的不信任。伦理成了随机应变,双重标准随处可见。[18]韩歇尔也对实用主义可能导致的这种前景做了分析,指出日本神话的独特之处是避免对善恶作出道德判断。尽管某些行为被责备、惩罚,但并没有道德说教。个人行为不是依据任何明显的普遍原则,而是依据情况被接受或否定。[19]如果用一个概念对这种文化特质进行总结的话,那就是“日本式的相对的正义感”,即把当时、当场最有力的集团视为正义,进而把这个正义当做整体的正义。[20]这就意味着,一旦时空条件发生变化,必然带来“正义”内容的变化与政策的改变调整,最终导致国民行为方式的变化。二战期间,日本人与美国的战斗非常惨烈,但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日本后,进行反抗的日本人极少,就是这种“日本式的相对的正义感”所带来的结果。今天部分日本政治家对侵略历史的否认,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其二,实用主义思维使日本外交战略选择的实用性与易变性特征明显。对于战后日本建立在“吉田主义”基础上的的对美政策,人们总是不经意间将其批判为“对美追随”。其实,这是日本实用主义特色外交在战后的典型表现,它对经济发展的正面贡献是非常突出的。[21]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就会发现不仅战后,整个近代史上,日本外交的实用性都非常鲜明。正如刘宗和所说,日本近现代史上历次重大抉择的背后,体现的始终是富于实用性和功利性这一战略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就是对外部环境反应敏锐,能够针对国际局势不断变换外交方针。[22]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日本缺少资源,又是个现代世界中的后起者,从而使得它的对内对外政策容易受国际体系变化的影响,成了国际社会中的被动国家,其外交政策只能是针对国际局势作机会主义式的调整,随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而见风使舵。日本所以有这种行为,除了近代以来工业化造成的经济依赖外,还有文化、历史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23]也就是说,实用主义的战略文化是日本外交政策机会主义特点明显的根源所在。从长远来看,这种实用主义政策由于过分讲求现实,往往会使政策制定者缺乏理想及欠缺制定远大计划的胸襟,为现实主义、大国主义、新民族主义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土壤。更为重要的是,历史上,出于对等级、身份地位的高度敏感,为了获得大国地位,日本在追求强权的过程中,国家安全政策经常会呈现出非常现实的机会主义特征。[24]日本的这种实用主义外交政策使得他国不易把握日本政治走向,容易造成国际关系中的矛盾与摩擦。&& 注释:  [1] 刘宗和:《日本的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337页。  [2] [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3] [日]堺屋太一:《何谓日本》,叶琳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4] [日]堺屋太一:《何谓日本》,叶琳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4页。  [5] [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李冬君译,东方出版社,国权与民权的变奏,论明治精神结构——走向国家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儒家精神(译者代序)第11页。  [6] [日]杉本良夫等:《日本人论之方程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126页。  [7] 武心波:《“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 对日本“国家主义”的再认识》,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8]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论》,叶渭渠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9]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论》,叶渭渠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10] 贾华:《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11] [日]山本七平:《何为日本人》, 崔世广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04页。  [12]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论》,叶渭渠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13]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彭曦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14] [英]艾伦·麦克法兰:《日本镜中行》,管可秾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04页。  [15] 孙绿江:《道德的中国与规则的日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9页。  [16] [日]堺屋太一:《何谓日本》,叶琳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0-101页。  [17] [英]艾伦·麦克法兰:《日本镜中行》,管可秾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89页。  [18] [英]艾伦·麦克法兰:《日本镜中行》,管可秾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26页。  [19] [英]肯尼斯·韩歇尔:《日本小史:从石器时代到超级强权的崛起》,李忠晋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1页。  [20] [日]堺屋太一:《何谓日本》,叶琳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6-107页。  [21] [日]小原雅博:《日本走向何方》,[日]加藤嘉一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22] 刘宗和:《日本的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337页。  [23] [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24] 阎德学:《武士之路:日本战略文化及军事走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本文节选自《日本战略文化与“普通国家化”问题研究》一书  注:本文是李建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日本战略文化与‘普通国家化’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7BGJ020;结题证书号:;同名著作2015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即节选自《日本战略文化与“普通国家化”问题研究》一书第100-106页)最终研究成果“第二章 日本战略文化的构成与表现形式”的部分内容,原题为“实用主义思维”,投稿时改为这个题目,原文内容没做调整。  作者简介:李建民,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目前主要从事日本政治、日本文化研究。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专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山东省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出版《冷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1989——200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日本战略文化与‘普通国家化“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等学术著作5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孙志香)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 唯美的近义词
唯美的近义词
唯美 - 纯美
基本解释:
&唯美&即&唯美主义&的简称。&唯美主义&也称&耽美主义&&美的至上主义&
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所谓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
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图文】近义词辨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近义词辨析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与​ ​高​考​接​轨
大小:75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图文】同义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594.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用主义教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