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足球俱乐部的官网建设,可以用到哪些传播学或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相关理论?

传播学理论 【范文十篇】
传播学理论
范文一:理论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1】付晓静、温睿,《“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以深圳卫视“饭没了秀”为样本》,《东南传播》,2012年第7期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 世纪四十年代,形成于七十年代。这一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不同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1受众的需求动机,既有受众在接触大众媒介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兴趣、环境等因素,又有他们的社会动因,包括他们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群体归属关系等众多因素。2根据D.麦奎尔等人1969年开始的对电视节目调查的成果,各类节目满足受众基本需求有四种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3
传播学者D.麦奎尔等归纳出电视节目具有“心绪转换效用”,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4
D.麦奎尔等人认为,电视节目能使受众从两方面达到人际关系效用,一是“拟态”人际关系,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二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5
二、符号聚合理论
【1】李翔、李敏,《电视真人秀节目价值取向构建策略分析——以《梦想合唱团》为例》,《新闻知识》,2013年第05期
符号聚合理论也被称之为想象—主题分析(fantasy-theme analysis),是由厄内斯特·鲍曼、约翰·克里甘和唐纳德·希尔茨发展起来的关于在传播中如何叙述的相当完备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有关现实生活的形象受到一些故事的引导。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小规模群体的符号互动中创制出来的,并且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故事链”。6
符号聚合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1)想象性主题:包括人物、情节线索、场景、公认的中介人。人物可以是英雄、恶棍和其他的配角;情节线索是故事的主要行动及其发展过程;场景就是布景,包括地点,道具和社会文化背景;公认的中介人是使故事合法化的源泉,这一故事可以是某种权威,它可以让这个故事具有更高的可信度。(2)修辞性视野,即对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深层结构:“道义的比拟”——试图告诉人们如何以符合道德的方式生活,什么是好与坏;“社会性比拟”——告诉人们如何与他人进行联系;“实用性比拟”——告诉人们如何做事情,提供符合实际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厄内斯特·鲍曼等人认为修辞性视野(rhetorical vision)是对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状态的看法,在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的、只能通过符号再现来了解的那些领域,修辞性视野构建着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80-182页 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06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82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80-183页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80-183页
6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三、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
【1】吴雁,《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传播—以江苏卫视文本为例》,青年记者
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等人。与早期符号互动理论重点强调“符号”不同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8
戈夫曼认为,表演的目的是为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9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
1对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选择:根据角色要求对前台背景进行选择;隐藏:表演时隐去不利于自己表演的部分;掩饰:对表演中的差错的掩盖。 2对非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预防: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防;神秘化:保持演员与观众间的必要距离。补救:对于表演中出现的事故、意外,需要所有参与互动的人进行补救表演。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
根据戏剧分析要素,戈夫曼将表演的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 前台,就是演员、行动者在表演(行动)时的“形势”,这种“形势”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发生作用,为那些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前台包括“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前者是指表演的场景部分,后者是指与表演者自身系为一体的那些项目,又可以分为“外表”与“举止”。后台,是指演员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
如戈夫曼所言:“这里存在着一种个人和角色的关系。这种关系要符合互动系统—框架,正是在这种互动系统或框架中,角色被扮演,并可以窥见到表演者的自我。”10真人秀节目传播交往的过程,实际也是人们依据自己对情境的定义通过符号互动来展示自我的过程。
社会学家E·戈尔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了自接影响。他认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和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对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称为新闻框架。11
8【美】戈夫曼著,徐江敏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美】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美】戈夫曼著:《框架分析》.剑桥出版社,1974年版
11潘茜、田建霞,《老人和孩子:灾难性事件的一个新闻图片框架分析》,《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范文二:1. 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 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 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 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 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 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 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 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9. 媒介霸权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范文三:大众传播下被妖魔化的中国城管
[摘要] :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城管执法与部分群众之间的矛盾却有所加深,“城管”又是面向社会时常被媒体监督的政府公权力的一种,而一些网络、电视、报纸又不时出现城管执法不当,发生冲突事件的报道,有损城管队伍的形象,在大众传播的对城管妖魔化的刻画下,城管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城管在公众心目中逐渐成为暴力的代名词。
关键词:城管 大众传播 妖魔化的刻画
北京时间8月19日,前世界拳王泰森发微博向中国粉丝们问好,并询问中国粉丝,谁是中国最能打的人?殊不知此条微博引来了不少网友的“神级”回复,网友戏称:中国最能打的人是城管。随后前拳王更是饶有兴趣地追问:“Who is Chengguan?A tough man? I've never heard it.”(城管是谁?是个硬汉?我从没听说过)。城管真的那么能打吗?在百度上搜索“城管打人”关键词,信息量高达4,540,000个,囊括文字、图片和视频。在新浪微博,仅仅关于“瓜农事件”“延安城管打人事件”“夏俊峰事件”的评论与转发,每天就可高达几千条,只看这些内容,或许会让人以为,城管队员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打人。
城管的工作究竟是否就是“天天打人”?城管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建设部市政公用专家委员会专家、扬州大学教授王毅的话来说“城管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政府机构。”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被打破的国家机构还未完全恢复、建立,而经济改革加速了城市发展,各地政府面临的市容、卫生等城市环境问题却越来越多。在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北京等城市率先设立环卫监察大队来维持城市的脸面,该做法被各地纷纷仿效。环卫监察大队便是如今的城管前身。199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北京市宣武区成立城市管理监察大队。由此,全国第一个城管组织正式诞生。城管组织一般可分为:市城管局、区城管局和街道城管办,不走寻常路的城管,并没有中央级和省级的主管单位。按当前体制,街道城管办属事业单位,而城管部门又归地方政府管理,,至于它到底是事业单位还是行政单位,没人说得清楚。那么城管究竟管什么呢?城管组织由各地政府自己成立,辖区情况不同,城管权限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会有工商行政、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城市交通和环境保护七大权限。简单的说,乱扔垃圾、违章乱建、黑车黑导游、街头售卖盗版盘、无照经营烧饼摊和晚上十点以后的噪音污染等等,他们全都能管。但城管的工作并不仅限于管,还在于罚。城管局是一个主要行使处罚权的机构,如:处罚无照经营的流动商贩。正是由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互相博弈,各部门经常将较易规范的工作留给自己,而把管不好、不好管、直面弱势群体的工作交给城管。于是城管就成了许多地方社会矛盾的导火线。
日,国内首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在武汉出炉。报告选取的2010年与城管相关的180条新闻中,负面报道占44.2%,正面报道和中立报道则分别为32.6% 、22.7%。而根据报告的分析,城管的负面新闻更容易被网络媒体转载,其相关报道量达 696 条,占总相关报道量的 40.16%,多于正面和中立新闻的26.6%、33.24%。其中,与暴力相关的新闻是城管负面新闻的主要来
源,占负面新闻的65%。在报告中还选取了十二家国外主流媒体,包括BBC、CNN、《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国际媒体,发现有九家关注过中国城管。从2008 年到 2010 年合计27 条相关报道中,24条是对城管负面新闻的报道。可见城管也是以负面形象走进国际视野的。国外媒体之所以开始关注中国城管,与两件暴力致死事件相关:2006 年北京小贩崔英杰刺死城管李志强、2008 年魏文华拍摄天门市城管暴力执法被殴致死。对于这两起事件,特别是魏文华事件,外国主流媒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而在2009年,“城管打人要不见血”的“城管手册事件”曝光后,“chengguan”成为不少外媒报道的热门词,作为新的中文英语也为国人所知。谈到城管的网络形象,还不能不提起新浪微博,根据资料2011年期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城管”,相关讯息有580万条,搜索热词包括“城管打人”、“城管挡不住”、“城管威武”、“钉子户大战城管”等负面内容。城管的负面形象至今仍没有改善,非旦没有变好还更是每况愈下,微博上关于城管的讨论数量由580万条上升至5900万条。热词更更新为“城管打死瓜农”“城管打死人”“城管杀人”等负面内容。
腾讯网的一项“你如何看待中国城管”调查中,更是使用了“一群暴力狂、没人性的家伙”、“执行工具 体制的牺牲者”等选项,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人选择了这两个选项。认为城管是“一群暴力狂 没人性的家伙”的腾讯网友接近60%。
对于城管负面形象的形成,除了城管执法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之外,我个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负功能也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之一。一些媒体,在选择报道城管的新闻时,为了获取更高的新闻价值,博取读者的眼球,利用读者对于弱者的同情,在报道新闻的时候总会报道一些城管的负面新闻。如今年国庆期间,南方都市报的一则《“城管打环卫工”陷入罗生门 官方否认打人》的新闻,给读者描述的城管就是一个贪婪、暴力的组织。这条新闻出来以后,又再一次引起了普通百姓对城管的反感。媒体对城管负面新闻的宣传,让受众对城管形成了刻板的印象,在受众心理,城管就是一个暴力、欺凌弱者、满很嚣张的形象。当然,今年的国庆,媒体也为城管报道了正面新闻,如石家庄的一则《石家庄城管委节日不休降尘战霾》但是正由于受众对城管已经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所以受众通常只会看到负面新闻,而对正面新闻采取“过滤”。而且,正是这样的刻板印象形成,当有关于城管的正面新闻报导的时候,也十分容易遭到二次解读演变为负面信息,譬如一条“城管执法时发现 “瓜农发烧主动帮其卖瓜”的新闻,就容易让受众认为这是在炒作,是条假新闻。在受众心理,城管只会打人,而是不会去帮助人的。
[1]谷华.新传媒时代城管执法的机遇与挑战[J].城市管理,2010(3)
[2]张蕊.“城管”媒体形象分析-以新浪网的相关报道为例[j]
范文四:赖利夫妇模式
1959年,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① 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
② 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定义: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民主参与理论:(受众参与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
基本特点:要求大众传媒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
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主要表现:美国学者巴隆1973年出版《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等。
主要观点:①任何民众个人或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评价:其理论的提出及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媒介垄断到来的社会矛盾,但由于种种原因,实施的力度非常有限。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同时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较全面的提出了传播过程互动模式。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传媒接近权: 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
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
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反映了资本主义媒介制度下社会成员一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与媒介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巨大矛盾。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研究者霍夫兰,控制实验证明:信源可信性与说服效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霍夫兰)
一面提示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是在提示已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方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一面提示对原本就持赞成态度的、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比较有效;两面提示对原本持反对态度或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比较有效。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拉姆斯丁等认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沉默的螺旋
德国学者 诺依曼 最早见于1974 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1980以《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出版,对此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它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做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知沟理论 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知沟假说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
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主要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即大众传播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缩小。
信息主权:简言之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本国信息资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依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2)信息主权产生的背景: 信息主权是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家主权面临着新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来的。
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信息系统的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麦克卢汉所指的媒介不仅是传播工具,而是包括人们发明创造的一切使用工具。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最重要的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按照媒介发展地进程,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三种类型:口语媒介对应的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对应的脱离部落化社会以及电子媒介对应的重新部落化社会(地球村)。
(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的功能)一种思辨推论
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在口语媒介对应的部落社会时代,人们的感觉能力是平衡的;在文字和印刷媒介对应的脱落部落化时代,人们的视觉能力得到突出发展,造成了感觉分离。一方面推动了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深层的认识,另一方面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下降。而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能改变人们的受视觉支配的状况,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可见,麦克卢汉对电视媒介作出了十分乐观的评价。
(3)“热媒介”与冷媒介
所谓“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的媒介,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工具和技术具有的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已经得到证实;“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而关于“地
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局限性:麦克卢汉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①他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②过分强调媒介技术和工具的主宰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③以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来解释人的全部社会行为,忽视了人的理性,这是片面的。
议程设置功能
美国传播学家 麦库姆斯和D.L肖 于1972年在 《舆论季刊》 上发表的题为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的论文。.
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播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来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路的目的。
2.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认知层面的效果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研究:1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2独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意义: ①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真正意义,正在于为研究这些资产阶级学者力图掩盖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8.议程设置理论的不足
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到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②从一般意义上讲,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将它的效果绝对化。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意义: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把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②它提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局限: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②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提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③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的,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媒介依存症”的特点:
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虚拟的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封闭的社会性格;
他们之所以足不出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甘愿为了自己的爱好而放弃休息和娱乐,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当他们随着年龄增大,不得不承受来自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动漫和网络世界便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暂时忘记压力的避风港。所以说他们其实是一个将成长和追逐梦想的过程延缓的群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终究会从那个虚拟的世界中走出,选择直面真实的人生。
是内心孤独但又渴望交流的人,他们从虚拟世界走出的过程是艰难的,需要得到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帮助。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放弃对子女的过度保护,鼓励其走出家门,结交朋友或者找工作;学校作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基地,也担负着塑造学校性格、培养学生做人的责任和使命,授课之余应多组织一些社团或集体活动,在扩展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多一些机会互相了解、相处、合作,建立彼此的友谊;学生自己也应该避免一个人长期呆在寝室,可以尝试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与人接触、交流,锻炼社会交际能力,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充实的感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把关人,应该做出更多健康、积极、正面的引导.
宏大效果理论
从60年代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受到人们的质疑。进入70年代,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知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释码研究等,虽然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点。进入九十年代,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突出热点是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
2.大众传播的特点:
①其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④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发表)中,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功能说”:①环境监视:②解释与规定:③社会化功能④提供娱乐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
对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4)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范文五:《传播学原理》 教学大纲
一、 理论教学内容 传播学原理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9 大众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二、 实践内容 传播学原理
通过让学生们讨论传播的发展史,联系现实生活的传播活动; 实训2
对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运用传播理论进行讨论分析;
在学习大众传播理论之后通过分组完成某种特定的信息的传播,以加深学员对大众传播概念的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的传播要点。
三、 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40,其中理论教学为34学时,实践教学为6学时。
《传播学原理》教学大纲说明
一、 本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会展管理与策划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院在工作与生活中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教授给学生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各种传播活动和传播规律。
二、 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传播理论是构成其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了解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揭示传播学的发展历史、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
四、 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传播学的基础理论部分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传播与传播学、传播学研究的演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本章要求学员了解传播学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初步掌握传播学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能够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社会的作用、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的关系。
传播学的兴起及学术源流部分需要学员了解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过程、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初步掌握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的内
涵。重点了解重点在传播历史上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
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要求学员理解传播过程、理解各种传播模式以及各模式的联系、能够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了解传播过程基本模式的论述,掌握传播理论、模式及方法三者之间的联系。
传播学研究方法部分包括的知识点有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要求学员理解传播学为何是一门科学以及经验学派的研究理论基础;记忆并理解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法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方式;重点掌握抽样与内容分析,以及控制实验的原理。重点是抽样与内容分析,以及控制实验的原理。难点在于对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法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方式的理解力。
五、 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1、 教学内容
(1) 理论课内容: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大众传播、大
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大众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 实践课内容:通过让学生们讨论传播的发展史,联系现实生活的传播活动;对
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运用传播理论进行讨论分析;在学习大众传播理论之后通过分组完成某种特定的信息的传播,以加深学员对大众传播概念的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的传播要点。 2、 教学重点
传播的含义与类型、符号的含义;人类语言符号的基本特性及语言的误用、经典传播模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媒介规范理论、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阶段;“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思想。 3、 教学难点
传播学四大先驱和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主我与客我”;“镜中我”理论、大众社会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抽象、复杂、多元,注重理论的思辨性,与社会现实结合地更加紧密。它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强的理解力、分析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给
众多学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全面牢固地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所在。
六、 具体教学要求
1.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2.1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2.2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2.3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3
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3.1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3.2一般掌握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认识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3.3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 4
4.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
4.2一般掌握拉斯维尔、施拉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掌握信 息环境、拟态环境的定义。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
4.3了解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 5
大众传播媒介
5.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者的概念及其特点,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我国的媒
介规范理论的主要方面。
5.2一般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规范理论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及其背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要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理解“把关人”理论及新闻媒介“把关过程”的实质。 5.3了解受众对传媒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6 大众传播的受众
6.1重点掌握大众、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 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的基本类型。
6.2认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理解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以及“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正确认识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6.3了解“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及其含义,以及“使用与满足”的不同类型。
大众传播的效果
7.1重点掌握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 7.2一般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
7.3认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说,认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掌握“培养分析”的基本观点,以及“知沟”假说及其现实意义。 8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8.1 重点掌握国际传播的概念,全球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
8.2一般掌握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信息主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认识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8.3了解信息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及其性质, “世界信息新秩序”论争,冷战后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 9
大众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9.1点掌握几种主要随机抽样方法和问卷设计原则,内容分析的目的、特点、原则及量化表示方法,控制实验的特点、条件及方法。
9.2 认识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传播学调查研究一般分哪些阶段。 9.3了解文化指标与大众传播内容的关系。
七、 其他教学环节的必要说明
本课程的实践课为6学时,主要是通过课堂互动让学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八、 推荐采用教材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5.《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
今天我听了一个关于心理学的电视讲座,听了后我感到受益非匪浅,其中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传播心理学,我对这个还是比较陌生的,请简单的介绍一下传播心理学的情况可以吗?想得到帮助: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关于传播心理学的情况可以吗?
专家意见:
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传播者的心理条件、信息接受者(受传者或受众)心理、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言语传播渠道和非言语传播渠道)的心理作用以及有效传播策略的选择,等等。(林向前撰匪蛋国审)传播心理学(e。mmunieationpsyehology)研究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科学。它是传播学和心理学交叉结合部上的一门综合科学(或称边缘科学)。它既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心理学中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次级分支学科。
非典型麻疹
病情描述:非典型麻疹
专家意见:
[非典型麻疹]
(一)轻型麻疹见于1岁以内婴儿,免疫尚未消失,接触麻疹后被动免疫者或曾接种麻疹减毒疫苗者及第二次得麻疹者均为轻型。
潜伏期长,可达20天以上,症状轻,低热2~4天可为唯一症状;或伴少许皮疹,2~3天消退,无色素沉着,无麻疹粘膜斑或粘膜斑不典型,为细小白点,无红晕,1日内即消失。极少有并发症。
(二)重型麻诊由于病毒毒力较强或机体抵抗力低,或因严重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可为中毒性,休克性,出血性等。
病人起病后即有高热,体温达40℃以上,伴谵妄昏迷、抽搐、紫绀、呼吸急促等严重中毒症状。皮疹呈暗红色,融合成片,或为疱疹样,可融全成大疱;也有呈出血性,同时伴内脏出血;有的患者皮疹稀少,颜色暗淡,迟迟不能透发或皮疹未透骤然隐退,并出现循环衰竭。本型麻诊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三)异型麻疹(atypicalmeasles)主要发生于曾接种麻诊灭活疫苗者。多出现于接种后6个月~6年再感染野麻疹病毒或接种减毒活疫苗时。其机理多认为是一种Arthus反应,也有人认为灭活的麻疹疫苗不能剌激机体产生抗-F1蛋白抗体。仅能产生抗—HA抗体,因而无法阻抑病毒在细胞间传播。由此产生的病毒抗原剌激机体产生继发抗-HA抗体,所以该病人有高效价抗—HA抗体反应。
本型临床特征: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体温高,多达40℃以上,热程长,约半月左右。起病1~2天即出皮疹,皮疹从
四肢远端开始,渐向躯干、面部蔓延。此疹多样,呈荨麻疹、斑丘疹、疱疹或出血疹。多数无麻疹粘膜斑及呼吸道卡他症状。常伴肢体水肿、肺部浸润病变,甚或有胸膜炎症渗出。血清血凝抑制抗体可急骤高达1:1024,也有高达1:100000。
(四)成人麻疹成人患麻疹时,一般中毒症状较儿童为重,但并发症较少。
(一)肺炎是麻诊最常见的并发症。
1.原发性肺炎由麻疹病毒侵犯肺部引起。多发生在前驱期及出疹期。患者可有轻度气促,肺部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部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点片状浸润。疹退后上述症状也渐消失。细胞免疫缺陷者,可形成麻疹巨细胞性肺炎(Hecht’sgiant-cellpneumonia),死亡率较高。
2.继发性肺炎易发生于营养不良,体弱儿童,病原菌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多见,也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肠道病毒引起。常为皮疹出齐后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复升,咳嗽加剧,呼吸急促紫绀,肺部罗音增多。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心力衰竭或循环衰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易致脓胸、脓气胸、肺脓肿、心包炎,病死率较高。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喉炎易发生于1~2岁的儿童,病程各期均可发生,可为麻疹病毒所致,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时发生,表现声嘶、喘咳、失音、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发绀,烦躁不安,甚至窒息死亡。
(三)心血管功能不全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常发生在出疹后5~14天内。由于毒血症、高热、代射紊乱、肺炎缺氧、心肌炎,心肌营养不良等原因所致。临床特点为患儿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气急发绀、心率增速,心音低钝,四肢
厥冷,脉细速,肝进行肿大,皮疹隐退,心电图可见低电压,T波低平,传导异常。
(四)脑炎发生率为0.01~0.5%。系麻疹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对麻疹病毒抗原超敏反应。多发生于出疹期,也偶见于前驱期和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惊厥,昏迷,少数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及肢体瘫痪。脑膜剌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与一般病毒脑炎相似,少数也可完全正常;多数经1--5周痊愈,约30%左右患者留有智力障碍、瘫痪等后遗症,15%患者在一周内死亡。麻疹脑炎多见于2岁以下幼儿。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sclerosingpanincephalitisSSPE)本病少见。大多在2岁前有麻疹病史;少数有麻疹活疫苗接种史,但这些儿童先前有无亚临床麻疹感染尚不清楚。本病系慢性神经退形性变。发病原理可能是麻疹急性期病毒未被彻底清除,潜在某些细胞呈抑制状态,以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病毒在急性期潜伏于脑部,呈慢性感染状态。目前研究认为,与患者脑细胞不能合成M蛋白,造成缺损麻疹病毒持续感染有关。从麻疹到本病的潜伏期为2~17年,发病初期学习下降,性格异常,数周或数月后出现智力障碍,嗜睡、言语不清,运动不协调及癫痫样发作,最后痴呆失明、昏迷、去大脑强直。血液及脑脊液麻疹抗体明显升高,但缺乏抗-M蛋白抗体。脑电图出现慢波节律,每秒2~3次,多数病人发病数月至数年后死亡,也偶有自行缓解者。
(一)流行病学易感者(未出过麻疹,亦未经自动免疫),在病前3~4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凡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应疑为麻疹,
如口腔查见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确诊。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后留有色素沉着,其它症状相应减轻,则诊断更加明确。
(三)实验室检查仅用于不典型的疑难病例或久无麻疹地区的首发病例的确诊。
1.鼻咽部、眼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染色查找多核巨细胞(含核5~80个)。前驱期及出疹期均可发现,出疹前2日阳性率最高,有早期诊断价值,尿沉渣镜检可发现单核细胞浆内包涵体。
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取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淀物涂片,以荧光抗体染色,可在脱落细胞内查及麻疹病毒抗原,阳性率更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3.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麻疹抗体IgG,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一)风疹(rubella):多见于幼儿,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炎症轻,起病1~2天即出疹,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1~2天退疹,无色素沉着及脱屑。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其显著特点。
(二)幼儿急疹(exanthemasubitum,rosedainfantum):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本病的特征。
(三)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斑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四)肠道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发生皮疹。多见于夏秋季,出疹前有发热,咳嗽、腹泻,偶见粘膜斑,
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形态不一,可反复出现,疹退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五)其它:应与败血症、斑疹伤寒、药物疹、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呼吸道隔离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二)对症治疗高热者可用小剂量退热药,但体温不得降至39℃以下,或适量镇静剂防止惊厥。忌用强退热剂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响皮疹透发。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应给复方氯丙嗪、鲁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药,前驱期症状严重者,早期给予丙种球蛋白肌注,以减轻病情,重型麻疹有DIC者应及早用肝素或输新鲜全血治疗。对皮疹迟迟不透者应注意有无并发症发生,并作出相应处理。
(三)并发症治疗:
1.肺炎:原发性肺炎一般给予对症支持疗法。细菌性肺炎应选用1~2种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红霉素,也可参考细菌药敏选用。中毒症状重者,可予氢化考地松静脉滴注,疗程1~2天。缺氧者及时吸氧,不进食者,酌情补液,巨细胞性肺炎可试用干扰素,转移因子治疗。
2.喉炎:缺氧者供氧;蒸气或雾化吸入,每日2~4次,重者可每小时2~3次;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重症者可使用皮质激素,强地松口服或氢化考地松静脉滴注;喉梗阻严重,应用上述治疗无效时,予气管切开。
3.心血管功
能不全:如病儿烦躁不安,心率超过160次/分,呼吸率超过40~60次/公,肝脏呈进行性肿大,应按心力衰竭处理。选用毒毛旋花子甙K0.007~0.01mg/kg加于10%葡萄糖液10~20ml缓慢静注或西地
0.03~0.04mg/kg,首剂1/2~1/3量,稀释于10%葡萄糖液10~20ml中静脉缓注,余分1~2次必要时间隔2小时给予,情况好转后改用维持量。地高辛0.01~0.015mg/kg,每日1次;心衰严重者可加用酚妥拉明0.2~0.3mg/kg静注,1--2次/日,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同时应用速尿等利尿剂,有一定帮助。另外也应加用皮质激素。
4.脑炎:与乙脑治疗基本相同。一般对症治疗,并及早采用干扰素,转移
因子,胸腺肽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目前无特殊治疗。
(一)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二)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三)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可在流行前1个月,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2~6个月逐渐下降,但可维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续4~6年,反应强烈的可持续10年以上;以后尚需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
对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因其影响疫苗的功效,应推迟接种。有发热、传染病者应暂缓接种。对孕妇、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动性肺结核均应禁忌接种。
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担心大街上行走被人拍胳膊会传染艾滋?
医生您好!因我有强迫症,遇事总紧张担心。我上班的地方在火车站不远的地方,中午下班路上接近天桥附近人相对多些,行走间突然感觉左胳膊被拍了一下,听见有女人声音说:先生您好!我扭头一看有位三十多岁女子对我说话,我瞪着她说:干什么?接着她便说了一串外省话,好象江浙话,我听不懂,便转身走了,同时也看见那女子往相反方向走了。事后我有些担心,因为这些地方听说有吸毒的,我担心那女子拍我胳膊时我没注意,她是否会拿针
专家意见:
病情分析:你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性、血液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并且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的环境中很难存活。指导意见:你好,根
据你的描述,你的这种情况不会感染艾滋病的,请放心吧,不必担心的。
专家意见:
病情分析:艾滋病主要以性及血液为传播途径,指导意见:可以在高危性生活三个月后行HIV检测,另外洁身自爱、保持忠贞单一的性关系是可以有效的预防的。
专家意见:
病情分析: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指导意见: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交谈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知偏见以及适应问题。我个人认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帮助强迫症患者康复的两条腿,心理治疗也非常重要。
文献检索浏览器/ 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浏览器
范文七:——不同的传播类型及其互动关系(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
再现的媒介系统。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
机器媒介系统。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把关与把关人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决定是否允许某种信息通过叫把关。任何一个传递信息的人都可以是一个把关人,层层把关的结果,有可能使得信息最终带上特定的色彩,并形成明确的导向,宣伟伯是这么说的: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没有把关人。其中包括记者,他们确定一场法庭审判,一件事故或者一次政治示威中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包括编辑,他们确定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包括作家,他们确定有哪些类型的人物事件值得书写,什么样的人生观值得反映;包括出版公司编辑,他们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应该出版,他们的原稿中有哪些部分应该删除;包括电视、电影制片人,他们确定摄影机应该指向哪里;包括影片剪辑,他们在剪辑室内确定影片中应剪掉和保留哪些内容:包括图书管理员,他们确定应该买些什么书籍;包括教员,他们确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和教科片;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他们确定应该把哪些情况向上级汇报;甚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他们确定当天在办公室发生的事情中,有哪些应该告诉妻子。
——二级传播与舆论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研究美国总统大选中媒介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还发现这么一个意外的情况:“观念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流向人口中的不大活跃的部分。”这种情况作为普遗定论虽然过于简单,作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它的启发意义还在于:舆论领袖亲身的人际传播,其影响力往往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他既传播大道消息,也播送“小道”消息,甚至,在没有消息来源时,还必须“制造消息”。舆论领袖填
补了信息的真空,丰满信息的形象,并对之作出有影响性的“判决”。
——有限效果与中介因素。
劝导性的大众传播与公众的影响主要起“强化固有观念”的作用,改变观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中介因素的存在。对受众既有思想倾向与价值观,团体规范,选择性的注意和理解,一对青年人谈恋爱能否成功,决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要看各自背后的“支援力量”如何动向。结婚了,要不要生孩子?要男孩还是女孩?要几个?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大众传媒的劝寻与传统观念有矛盾,结果也是很复杂的。
——使用与满足
人们为什么看报?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没有报纸仿佛自己离开了世界;有的说:是一种习惯,有的说,没有报纸只能看着妻子,没法消磨时间;也有的说:只看报上的讣告,,,,这就是说,大众的个人需求多种多样,使用传媒,是为了满足(或部分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一些精神垃圾的制造者也可能将此过度张扬,宣称自己是在满足公众的需要。 正视公众的需要,是对的。因此而放弃导向,是不对的。
——创新与扩散
一种新观念、新事物通过媒介劝服而为人们授受的过程。新事物总是通过传媒先为少数所知晓和接受,他们的成功加上人际的接触则可能引发扩散的大众冲动。
比如,美国某社区推广玉米混合新种,共用 16 年时间。前 3 年,速度缓慢,只有少数冒险者试种;后 4 年,受前面成功的影响,采用新品种的农民激增到 80%;又后 4 年,社区的农民全部采用新品种。
创新——扩散论是美国埃弗雷特·罗米斯在 60 年代提出来的,中国人所熟悉的“解剖麻雀”、“以点带面”等等,在某种意义也可视为相类似的劝服技巧,而且是卓有成效的。
——议程设置论
你也许不曾想到,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起初只是《华盛顿邮报》内页报尾的一条小消息,一个普通的窃案,极不显眼。后来,记者穷追不舍,愈挖愈深,引起几乎所有大众传媒的争相报道,从而吸引全美人民的注意和议论。最后,事件影响越来越大,竟然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一位总统赶下了台。
确实,大众传播媒介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思考,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客观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应该引起我们讨论?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改变我们的态度。这就是大众媒介的“确定议程”的功能。
它是由马尔科姆·麦库姆斯等人在 1972 年提出来的。大众媒介仿佛提供一份菜单,一般情况下我们总在它的范围内点菜。
——媒介人物和媒介事件
大众媒介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人物。在狄更斯时代,他在美国报刊上的小说连载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一样引起轰动。纽约的读者为了知道主人公的命运会坐小船到港口去迎接轮船,向
甲板上的人大声打听故事的发展。这还是电影电视尚未出现的年代。如今,哪个火爆的电视剧不引得全城空巷,孙悟空、猪八戒作为神话传说小说也有几百年了,可出现在银屏上依然吸引着观众,,,,
所有这些,都可称之为媒介人物,靠大众媒介而在传播世界享有根高的知名度。媒介人物当然下限于纯粹的艺术创造。演员扮演的角色可以成为媒介人物,演员本身也可以成为媒介人物,可以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任何一个出现在报章上、屏幕前的政治家、实业家、军人、教师也都是媒介人物。
范文八:大众传播心理学
一、 论述。
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
关于人本主义,百度百科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提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这里我们可以结合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的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人本主义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一切以人的需要为中心和衡量标准。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衣食住行的最基本的物的需求到安全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多层次特点。与此相对应,人的多层次需求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和最常见、是实用的报道角度。但是随着媒介间竞争的加剧,在名利的驱使下,一些误导公众价值取向,降低公众审美情趣的报道屡见报端,这种表面上关心人的 “人文主义”报道,实际上陷入了“伪人文主义的泥潭”。
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陷入“伪人本主义呢”? 1,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平性。前几年的“杨丽娟事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杨丽娟疯狂追星,为了去香港见刘德华一面,他的父亲卖肾,当到达香港会见无果后,杨父跳海自杀,一时间,
杨丽娟母女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个别媒体为了独家新闻,出钱让杨丽娟母女住宾馆,条件是其他媒体采访必须经过他们同意。还有的媒体出钱让杨家去香港,促成新闻事件的后续报道,这种策划出来的新闻有什么真实,客观可言。在大家开始反思并且批评杨丽娟的疯狂行为时,媒体又从她身边一个一个的离开,带着口诛笔伐离开。“你们利用完我,就一个个离开了。”杨丽娟如是说。在对待当事人上,媒体占上风,对杨丽娟无公平可言,其实,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2、加强媒体从业者的人文修养和行业的道德自律。杨武案发生之后,媒体把杨武妻子遭深圳联防队员杨某强暴的视频放在各大网站的视频版头条,各种评论新闻接踵而至,说杨武是最窝囊的老公,最懦弱的男人。一家报纸的标题竟打出“伤杨武,你怎么不去死!”在一阵阵的骂声中,我们应该沉下心来思考,杨武也是个受害者,如果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谁会让自己的老婆受这样的侮辱。媒体把视频放到网上,又去杨武家里采访,让她的妻子一遍遍回忆那些能引起大众感官刺激的细节,这根八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没有媒体去采访那个联防队员,是怕被“强暴”吗?为什么没人去发现联防制度的弊端,联防队员的角色怎么从安民变成了扰民?媒体这样做是同情了弱者,还是成了恶人的帮凶?这种对当事人的二度伤害,体现了我们现在的媒体工作者人文修养,人文关怀,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欠缺。
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一部电影
《爱德华大夫 》(1945)原名是《迷魂咒》,也叫《意乱情迷》,是电影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二战”后在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悬疑片。 讲述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爱德华大夫接任某精神病疗养院的院长,他与年轻漂亮的比特森大夫一见钟情。但比特森大夫不久便发现他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他的真名叫J.B,他患有失忆症,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甚至还妄想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J.B逃离疗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比特森大夫相信他是无辜的,为了解除他的犯罪情结,她去饭店找到了他,一起避开警察的追捕,躲到她的老师埃里克森教授家。深夜J.B病情复发,老教授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使他安然入睡。次日,通过分析他的梦境,他们解开了他的内心深处的犯罪情结。比特森大夫还从他的梦境和默奇逊大夫的失言之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是默奇逊大夫,原来他因嫉妒心作怪而对爱德华大夫下了毒手,最后默奇逊大夫服罪,举枪自杀。
这部影片用一种直观和通俗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
1、“犯罪情结”体现出无意识论和梦论。《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的核心在于“犯罪情结”,主要体现出弗洛伊德理论中无意识论和梦论的基本理论。在影片中,始终未出场的爱德华大夫就是一位有名的精神分析学专家,他最有名的著作是《犯罪情结之谜》,而这恰恰表达出影片的核心主题。除此之外,埃里克森教授作为比特森大夫的老师,可以说就是弗洛伊德的代言人,他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一出场就
是带着眼镜,留着小胡子,拄着拐杖,俨然一副权威者的形象。在给J.B释梦时,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结构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童年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经历潜藏在人的无意识之中,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与行为方式具有重大的影响,这表现在影片中,就是男主人公的犯罪情结J.B小时候误伤弟弟致死,这使他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产生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 当他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显得很紧张,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种经历虽然暂时被遗忘,但是却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成为他后来陷入精神错乱状态的根源。后来,经历了入伍后的空难后,他遇到了精神科医生爱德华,爱德华大夫准备给他做心理治疗,约他一起去滑雪,可是在滑雪场爱德华意外地掉入悬崖,这时,他的潜意识发挥作用而产生犯罪妄想,认为自己就是杀人凶手。精神防御机制使他再次把此事遗忘,于是他自认为是爱德华大夫,忘记自己的身份,产生了严重的失忆症。但是,他对线条、白色、火车轨道等感到紧张和恐惧,因为这些刺激物使他想起了过去的创伤经历而陷入痛苦。其实,这一切都根源于童年时期的犯罪情结。
2、梦的潜意识的巨大作用
梦境反映出一个人的本性。过去经历过的事情或者见过的人,或许我们觉得已经忘记了,或许认为不重要,可是,有些影像会在梦里不停的出现。这种无意识常让人们重复犯错误,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人,但,其实在心底可以分裂成几个人,情绪也在支配着个人的
行为。所以,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分析梦中的事物,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个体在过去的行为以及人的本性。当然梦境不是完全写实的,往往经过了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成为了梦境。约翰的梦中他与一个人在玩21点,其实真实的是他们在21点俱乐部,而且他梦见凶手拿着车轮,其实预示着是一把手枪,梦者能回忆出来的是显梦,而显梦背后的隐梦式要精神分析家分析的,电影中的彼特森就分析了约翰的显梦,从而找到了凶手和犯罪手法。
三、 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近期的传媒事件或媒介事件
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只有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孩子救起。路人的冷漠成为了争议焦点,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一下分析。
1、 责任分散效应
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
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在小悦悦出事后,有十几个路人依次经过但都没有对其进行救助也并未打电话报警,尽管这一行为是陆续发生的,但这种心理也源自“别人都没做我也不会做”
2、 刻板效应
我们在头脑中都有关于某人或某种现象的刻板印象,并且这种刻板印象对我们对其他同类事物的判断产生很大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
大家应该还记得彭宇案。彭宇救了倒地的老人,反被诬陷为撞人,彭宇做了好人,反倒输了官司,赔了钱。到我们普通老百姓这里 ,它就是一个做好事的反面教材。我们得出了一个“做好事就要吃亏的结论”。路人怕担责任,就没有人救可怜的小月月了。
3、 自我中心效应
人类心理一方面依存于群体,另一方面又极其在意自己的利益,看似十分矛盾。但人类对群体的依存,正式为了更有效的维护自
己的安全和利益,这一点在进化的角度无可厚非。古语“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然这种利己主义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但这点人的本能自我中心效应一旦占据了上风,指导人们的行动,也就有了小月月事件的悲哀。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学理论》
适用专业:新闻传播学
一、 复习要求:
要《新闻学概论》作为整个新闻学的基础理论,阐述的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学习《新闻学概论》,一要准确系统地了解新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二要正确把握新闻、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三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指导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应用能力。
学习传播学理论主要是了解人类与生俱来的传播活动规律;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对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及国际传播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概念清楚,掌握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和教育传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成果,我国传播思想的发展轨迹、主要内容和成果。重点掌握:传播及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以及学术源流、相关理论以及传播模式;传播五个环节的相关理论,包括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传者研究以及传播效果研究;我国传播思想的主要源流,近现代传播思想的变化,当代传播思想研究。
二、主要复习内容:
A: 新闻学复习重点
(一)新闻学与新闻
1、 世界新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 中国新闻学的发展状况。
3、 新闻学研究的对象和三大学科结构(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
4、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新闻定义。
5、 新闻的特征(1)真实性;(2)新鲜性;(3)及时性;(4)公开性。
(二)新闻起源与发展
1、 西方学者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
2、 新闻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
3、 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4、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5、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体制;
6、 技术、政治、文化对新闻事业发展的制约作用。
7、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三)新闻传播
1、新闻的本源:(1)新闻源于事实;(2)信息与新闻信息;(3)符号与讯息;(4)新闻编码、译码。
2、新闻的传播:(1)新闻传播的要素;(2)新闻传播的流程;(3)新闻的选择
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提高新闻价值、增加信息量
4、新闻传播要求: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
(四)新闻传者与受众
1、传播者:(1)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2)新闻从业者的权力和责任;(3)新闻从业者的素质要求;(4)把关人。
2、受众:(1)基本概念及含义;(2)受众心理;(3)受众分层;(4)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5)受
众的接受;(6)从众心理。
3、传受互动
(五)新闻传播媒介
1、 媒介的概念。
2、 大众媒介的一般特征。
3、 媒介发展的历史过程。
4、 西方媒介理论
5、 新闻文化与媒介文化
(六)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构成:(1)基本概念;(2)新闻价值的要素;(3)新闻价值的实现。
2、新闻的社会功能:关于新闻社会功能的不同观点;新闻社会教育。
(七 )新闻舆论与宣传
1、 新闻宣传与舆论导向;
2、 新闻引导舆论的方式和途径;
3、 新闻的舆论监督。
4、 新闻宣传的基本规律和规则
5、 新闻宣传的党性与阶级性;
6、 “政治家办报”方针
(八)新闻原则与规范
1、 新闻自由的概念与实质;
2、 新闻自由的由来与发展。
3、 新闻法制;
4、 我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
5、、新闻伦理与道德的基本内涵。
(九)新闻传播效果与调控
1、 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
2、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途径;
3、 新闻的负面效应与调控;
4、 传播致效原则;
5、 新闻调控的意义;
6、 新闻调控的规范与途径。
(十)新闻批评
1、 新闻批评的特殊含义;
2、 开展新闻批评的基本规则;
3、 新闻批评的方法。
B、传播学复习重点
(一)传播学是20世纪兴起学科
1、 传播学兴起的原因。
2、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研究传播学人社会需要。
(二)我国的传播学研究。
1、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视角。
3、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轨迹与主要成就。
(三)传播学
1、 传播学是什么?
2、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3、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
4、 传播学的奠基人。
(四)传播
1、 什么传播?
2、 传播过程与要素。
3、 传播的社会功能和负功能。
4、 传播主要类型。
5、 大众传播的特征。
6、 组织传播的特点。
7、 内向传播的意义。
8、 艺术传播的本质特征。
9、 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
10、国际传播特点。
(五)新闻传播
1、 新闻与新闻传播。
2、 新闻传播系统学说。
3、 新闻要素。
4、 新闻价值要素。
5、 新闻传播特征。
6、 报刊的四种理论。
(六)传播自由与控制。
1、 传播自由的基本概念。
2、 传播控制的形式。
(七)传播结构与模式。
1、 结构功能理论和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2、 什么叫传播模式。
3、 线性模式。
4、 拉斯韦尔模式。
5、 香农模式。
6、 守门人。
(八)传播者与受传者
1、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类型与特征。
2、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权利。
3、 传播者的职业道德。
(九)传播的信息理论。
1、 信息、传播与新闻的关系。
2、 信息污染
3、 信息饱和。
(十)传播符号
1、 语言符号。
2、 结构主义理论。
3、 行为主义理论。
4、 关于“意义”。
5、 非语言传播。
(十一)媒介
1、 语言媒介的特征。
2、 印刷媒介的发展简史。
3、 电子媒介-----特征与特点。
4、 网络----特征、优势、问题与趋势
5、 麦克卢汉。
6、 英尼斯。
7、 媒介文化。
(十二)传播效果
1、 效果研究的学术传统。
2、传播效果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
(十三)定量研究理论
1、定量研究的特点
2、经验社会学与定量研究
3、心理学与定量研究
(十四)程序与设计
1、定量研究的基本步骤
2、课题与研究设计
3、工作定义
(十五)实地调查
(1) 问题设计
(2) 抽样设计
(3) 实地访问
2、实地调查——问卷法
(1)问卷类型、结构
(2)问卷的制作
(3)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3、实地调查——观察法
(1)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2)参与观察
(3)非参与观察
4、实地调查——访问法
(1)结构式访问与无结构式访问
(2)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3)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4)访问法的特点
(十六)内容分析法
1、内容分析的特点
2、 内容分析的应用
3、 内容分析的步骤
(十七)控制实验
1、 控制实验目的
2、 实验的特征与控制
3、 实验的实施
4、 实验设计
(十八)个案研究
1、个案研究的意义
2、个案研究的特点
3、个案研究的实施
4、个案研究报告
(十九)抽样设计与实施
1、测量的含义、尺度
2、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3、抽样与抽样调查
4、抽样的术语与程序
5、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
三、参考书目:
1、《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等著 新华出版社 84年版
2、《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传播学通论》戴元光 金冠军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范文十:你若无情,休怪我无义
--------解剖,挖掘与反思
每件事情重要的影响力不是该事件的过程有多么的惊心动魄,或者结果多么的匪夷所思。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事情发生过后的全方位的反思与思考。
-----题记 提到她,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她是中国的第一美女车模、超级模特、足球宝贝她因其清新的气质和魔鬼般的身材备受关注;而同时她又是在2010年第一个被称为程度堪比陈冠希“艳照门”事件的艳照事件——兽兽门的主角。她就是翟凌,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兽兽。
而现在,每每提到兽兽,我们不仅仅只想到的是她这个模特,而是她背后的事情和和这些事情的影响,因不雅视频蹿红网络的兽兽翟凌,再度成为网上热门话题人物。“兽兽翻脸门”被热炒,在不雅视频被曝光后,曾经的车模、足球宝贝,现在的网络红人兽兽再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上。事情的大致经过是,星空卫视节目“LADY呱呱”邀请其做节目,约定不谈艳照和情事只谈时尚,可该节目主持人温雅不但违反承诺追问翟凌“从艳照门中获得多大利益”,而且在翟凌表示了反感后,以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绑架翟凌,节目中揭翟凌的伤疤并逼其表态,翟凌翻脸拍案走人。
面对她背后如此浩大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大家心里肯定都会有个疑问,到底是谁炒作了谁?
自翻脸门事件发生后,网上吵得沸沸扬扬,对于温雅更是骂声一片,而对于艳照视频当事人之一的兽兽都表示支持。各门户网站贴吧的多数网友的留言都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似乎是要把事件的发起者骂得无地自容,后悔生在这世上。也有极少部分网友对主持人温雅的行为表示支持,但都受到了更严重的人身攻击。 在这里我不想说我支持谁,因为我知道自己没资格评价这一事件,我只是想通过兽兽的翻脸门事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从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分别是①在电视节目中,传授者对参与者应该“以人为本”,传授者对于参与者也应是“以人为本”的态度,两者是相互的。②浅析一下现在电视节目的社会职责,节目的制片制度的规范。③主持人的操守。
第一:“人本主义”的泯灭。在整个档节目中,主持人温雅问及“兽兽门”事件,导致节目录制数次被其经纪人打断,最终以兽兽翻脸离席告终。与其说这是一档访谈节目倒是不如说这是一档“审问试”的做法。而且刻意的触及对方的伤痛,这是一种典型的喧宾夺主的做法。在我们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强调的是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其实用句很直白的话就是“把人当做人看”。它以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潜能和自我实现。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有传者、受着、和采访像。尽管他们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平等的。一名主持人要把自己当成“听众”。不是自己想知道什么,而是听众想知道什么,主持人要把自己当成听众,他的提问才会让听众满意。主持人要把自己当成“听众”。很显然,温雅一再地强调是自己想知道关于兽兽门的真相,但是转过来又用大众想知道,媒体想知道为自己开脱。温雅一直打着大众和媒体的幌子,将兽兽逼到一个无法言语的绝境。这样的主持人显得特别不专业,也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没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来采访参与者。
第二:从电视节目组的从最初的无信到故意揭别人伤疤的无人性到最后借此故意炒作的无德,他们节目组就是在制造噱头炒作。这次“翻脸门”除了让温雅走红,让兽兽再次成为焦点以外,也成功地为改版后的《Lady呱呱》打响了第一炮。
很明显节目组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而故意制作的噱头,来炒作,赢得收视率。女主持矢口否认是台里领导的教唆,坚持承认是自己想问的问题,美其名曰为了节目更好看,难道这就能成为一个揭别人伤疤的理由?任何人发生了这种事都不好受,当事人肯定承受了旁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姑且不论这是否是一种炒作行为,但是揭露这件事情的权力不在你身上,这是警察的事。
现在,各大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竞争也越来越大。很多电视台为了节省制作成本,选择从影视制作公司购买节目播出。影视制作公司为了卖出好的节目,则必须绞尽脑汁制造看点。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品味不高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而制作公司与艺人联手炒作的情况也会经常出现。
因此,各个电视台,各个节目组应该反思,要制定出来一定的制度加以规范。
第三:作为一名主持人最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身为一名主持要懂得自己的职业操守,还有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节目性质,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言多必失的道理大家都应该知道吧。温雅对于兽兽的访问一直围绕着兽兽门事件连连“发炮”,翟凌都表现得很淡定从容,但是主持人的提问却显得极为弱智,也很不专业,对于嘉宾兽兽更是没有做到起码的尊重。而原本约定的关于时尚的话题,温雅一字不问,还不断质疑兽兽。兽兽对于主持人的不合理逼问也表现得极为大度。而作为主持人的温雅在提问质疑的时候却完全没有进行换位思考。这样的主持技巧实在让人汗颜。因此,我觉得她不是一名合格的主持人,她要做的是反思,反思自己身上的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
最后,不管你觉得是有人做娱乐做到了“丧失人性“还是觉得兽兽“无心”,温雅“有意”,觉得这场秀充斥着炒作的味道。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是从整个事件中跳出来,纵观观察,横向分析,解剖事实的真相,完后得到一定的思考。
新闻学院10级2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学和传播学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