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粘膜内脱垂见少量巢状淋巴样细胞浸润

鼻咽癌癌巢中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的关系--《中山医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鼻咽癌癌巢中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的关系
【摘要】:正 癌巢中经常见到淋巴细胞是鼻咽癌的特征。正因为这样,过去曾将鼻咽癌称为“淋巴上皮癌”。现在知道,癌巢中的淋巴细胞不是肿瘤细胞,而是间质细胞。鼻咽癌原发瘤局部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各例不同,癌巢中的淋巴细胞可多可少。肿瘤局部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与患者的全身免疫状态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这是鼻咽癌发病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曾将癌巢中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作过联系,发现两者间并无明显相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改变的基础上,探讨其与癌巢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以期逐步了解鼻咽癌发病过程中局部和全身的相互作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癌巢中经常见到淋巴细胞是鼻咽癌的特征。正因为这样,过去曾将鼻咽癌称为“淋巴上皮癌”。现在知道,癌巢中的淋巴细胞不是肿瘤细胞,而是间质细胞。鼻咽癌原发瘤局部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各例不同,癌巢中的淋巴细胞可多可少’“。肿瘤局部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与患者的全身免疫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云无心;;[J];抗癌之窗;2011年04期
刘永珍;章华;;[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陆颖;黄海欣;;[J];现代肿瘤医学;2011年09期
黎秀伦;阮展鸿;黄华锦;林延梅;周克家;;[J];广西医学;1995年04期
杜伟;张晓娟;范波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3期
张弘;刘陶文;莫碧媛;马小燕;陈森;;[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阚庆玲;;[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2期
蒋春灵;付建华;;[J];实用癌症杂志;2011年04期
袁燕珊;;[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0期
左新华;周斌;陈水花;苏绮;吴漫利;;[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新貌;;[A];华东六省一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2008年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孙颖;毛燕萍;李文斐;陈磊;刘立志;唐玲珑;曹素梅;林爱华;卢泰祥;刘孟忠;李立;洪明晃;马骏;;[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许婷婷;胡超苏;高云生;张有望;应红梅;朱国培;吴永如;何霞云;孔琳;;[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张云霞;陆雪官;唐军;张力元;;[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蒋春灵;李金高;叶莘千;;[A];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肿瘤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肿瘤 明日之星”大型评选活动暨中青年委员全国遴选论文汇编[C];2011年
钟兴;徐浩;弓健;郭斌;;[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朱小东;苏芳;曲颂;王琪;李力;张玮;;[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路娜;冯林春;蔡博宁;王运来;解传滨;;[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张旸;张红星;王志富;李佩尧;虞立霞;贺福初;周钢桥;;[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谢伟敏;胡晓桦;刘志辉;廖萍;周文献;;[A];第七届广西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江峰;[N];健康报;2005年
主任医师:高春东;[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吴静;[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 杨凤姣;[N];大众卫生报;2009年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耳鼻咽喉中心
董玉礼;[N];健康时报;2009年
王海滨;[N];潮州日报;2009年
李颖;[N];科技日报;2009年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 柳君;[N];保健时报;2009年
张景华;[N];光明日报;2010年
本报实习记者
胡珉琦;[N];北京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兵;[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邱士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庞学利;[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黄卫国;[D];中南大学;2010年
蒋卫红;[D];中南大学;2003年
崔晓波;[D];四川大学;2005年
李建成;[D];复旦大学;2005年
刘海;[D];四川大学;2006年
王孝深;[D];复旦大学;2006年
杨洪斌;[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费召东;[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崔朝阳;[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郑红;[D];郑州大学;2004年
刘颖新;[D];广西医科大学;2004年
毛圆;[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陈志坚;[D];汕头大学;2001年
龚伟;[D];苏州大学;2010年
杨海伟;[D];汕头大学;2004年
陈忠杰;[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蔡俊宏;[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汇管区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及轻度纤维组织增生
 来源:&&   |
【提问】题目:一肝炎患者作肝穿刺活检,镜下见肝细胞点状坏死,汇管区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及轻度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上述病变符合: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轻度慢性肝炎
C、中度慢性肝炎
D、重度慢性肝炎
E、早期肝硬化
选哪个好?为什么?
【回答】学员benks,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应该选B。轻度慢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是点灶状坏死+轻度纤维化,肝小叶的结构未被破坏;
急性普通型肝炎:胞浆疏松化+点灶状坏死,没有纤维化;
中度慢性肝炎:碎片状坏死+纤维化,小叶结构部分破坏;
重度慢性肝炎:大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广泛纤维化,小叶结构明显破坏
早期肝硬化:假小叶形成。
因此选B最合适。
感谢您对网校的支持!
★问题所属科目:---
教学服务教学材料
36大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助考之星--百万题库软件: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1 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淋巴结转移例数
Chi-Square
乳头状腺癌
印戒细胞癌
由表1可见:性别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2, p&0.05);不同年龄段的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21, p&0.01),40岁以下的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50-70岁之间年龄段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而70岁以上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又见上升;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上或下其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 p&0.05;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递增(χ2=37.422, p&0.01);肿瘤呈隆起型(包括盘状型)、溃疡型(溃疡浸润型和浸润溃疡型)、浸润型及胶样型生长者淋巴结转移率依次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54, p&0.01);随着肿瘤侵袭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上升(χ2=163.004, p=0.000); 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9.451, p&0.01);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χ2=75.894, p&0.01)。
2.2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将经过Crosstabs筛选的影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显著性因素(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
代入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各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 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见表2。
表格 2 &影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因素的回归分析
3&&&&&&&&&&&&&&&
本文资料显示年龄小于40岁的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并且在40岁以下年龄段中有年龄越小转移率越高的趋势,这与青年期结直肠癌以恶性程度高的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所占比例较高,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易早期发生淋巴道及血道转移的特点[3]相吻合。70岁以上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上升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确诊肿瘤往往较迟有关。
不少学者认为肿瘤的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无关[4,5]。在临床上,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巨大的肿瘤无淋巴结转移,而一些看似较小的肿瘤却出现了淋巴结转移。但在本文资料中我们发现随着肿瘤的增大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上升。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肿瘤细胞不断增殖、浸润的过程,肿瘤的大小实际反应了肿瘤的病期;肿瘤越大,病期越长,则浸润越深,越容易引起淋巴结转移。
本文资料中显示肿瘤局限于黏膜层的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随着肿瘤浸润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率明显提升,而癌肿侵出浆膜层的转移率比侵及浆膜层者有更显著增高。研究认为当直肠癌局限于黏膜层时,因该层无淋巴管,所以不发生淋巴道转移;随着癌肿向肠壁深层及肠壁外的浸润,与淋巴管接触面积越大,侵及淋巴管引起淋巴结转移的机会越大[7]。
肿瘤大体类型是肿瘤生长方式的体现。隆起型的肿瘤呈膨胀性、外向性生长,向肠壁内浸润缓慢,因而发生淋巴结转移较少。溃疡型癌在肿瘤增殖的同时向肠壁内浸润,因而其淋巴结转移的出现较隆起型早。浸润型癌以向肠壁内渗透性生长为主要方式,肿瘤较小时即可浸润肠壁全层,因而更早地出现淋巴结转移。而胶样型癌因癌细胞多呈单个或巢状弥漫于组织间质中,极易向纵深浸润,往往发现时已属晚期肿瘤。本文资料显示的结果符合上述病理特点,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及胶样型的淋巴结转移率依次递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资料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按淋巴结转移率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造成差异的因素可能是它们不同的生长方式,乳头状腺癌多呈隆起型生长,管状腺癌多呈溃疡型生长,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多为浸润性生长。
肿瘤的分化程度决定了肿瘤的恶性程度,侵袭力高的肿瘤其分化程度均较低,如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本文资料显示随着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肿瘤的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8],例如低龄患者中往往高度恶性的肿瘤发生率较高,同样类型的肿瘤其大小与浸润深度成正比,肿瘤的生长方式取决于组织学类型,而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又与肿瘤的浸润相关联。在这些相互关联的因素中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 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最主要的因素。
淋巴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术后生存最关键的因素,临床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60%~80%,而有淋巴结转移者其5年生存率为30%左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术后常规病理切片判定阴性的淋巴结中存在着微转移[9,10],而在临床工作中还根本不具备为每一例患者进行高规格病理学检查的条件。因此,研究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根据临床病理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取决于肿瘤的浸润深度并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肿瘤较大、呈浸润型生长、分化较差、浸润较深的直肠癌患者,术中应尽可能彻底清除引流区域内的淋巴结,术后不论病理报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均应进行积极的辅助性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
发表于: 13:02:06
屠世良大夫的信息
注重功能保护的微创化(腹腔镜或小切口)结、直肠癌根治术,低位直肠癌保肛综合治疗、...
屠世良,主任医师,浙江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浙江省人民医院医疗第六党支部书记...
屠世良的咨询范围: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病理主治考试笔记病主治考试笔记.doc 4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20 &&
病理主治考试笔记病主治考试笔记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钱文斌,子宫颈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分析
擅长领域&专家姓名
&&&&&&&&&&
&&&&&&&&&&&&&&&&&&&&&&&&
&&&&&&&&&&&&&&&&&&&&&&&&
&>&&>&内容
文献名称:子宫颈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分析
&&&&前言:子宫颈淋巴瘤样癌是鳞状癌中的一种罕见变异型,预后好于一般鳞癌。笔者结合1例子宫颈淋巴上皮瘤样癌病理资料对该病进行复习和讨论。1病历介绍患者,女,26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阴道流黄色液体,伴有异味,阴道少量见红,无腹痛。妇科检查示: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宫颈旧裂,稍肥大,前唇光,后唇有一2。5 cm×2。5 cm大小肿块,呈状,质硬,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侧附件无明显异常。全切子宫,子宫颈后唇见一外生性菜花状肿块,表面呈细颗粒状,切面灰白,与间质边界清,质脆。宫颈管未见累及。子宫肌层厚切面未见肿块,内膜厚0。3 cm。左侧附件及右侧输卵管无殊。镜检:上与鼻咽癌未癌的泡状核细胞亚型相似,表现为癌细胞境界不清,呈合胞体状成堆[1]。恶性细胞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明显,间质中有丰富的、嗜伊和浆细胞。癌细胞排列成与间质分界清楚的巢状或团块状及条索状,细胞有轻微的鳞形分化倾向[2]。:CK(+),(+),VIM(-),(-),(-),(-),HPV(-)。病理诊断:子宫颈淋巴上皮。。。&&&&
子宫颈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分析
Article Name英文(英语)翻译
作者单位Author Agencies
浙江省长兴县妇幼保健院 浙江长兴;
文献出处 Article From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博士论文 2000年度
淋巴上皮瘤样癌;
注:本页信息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勿将此信息作为用药或者就诊的依据!
<FONT color=# &2005&&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粘膜下浸润麻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