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氢弹有半径1公里以上的氢弹吗

《氢弹的爆炸范围》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氢弹的爆炸范围
氢弹的爆炸范围
范文一:氢弹意外爆炸了氢弹意外爆炸了西班牙,位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界处,面积50万平方千米,人口 3000 万。故事发生在1965年。按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一旦发生核战争,美国不仅要从本土向前苏联发射洲际核导弹,还将从处于前苏联周边的美国盟友的基地上起飞核轰炸机,对前苏联进行多方位的核打击,使前苏联防不胜防。根据战备要求,美国在许多国家设立了军事基地,西班牙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些基地的核轰炸机不时升空,进行空中警戒飞行,以备一旦需要,可随时进行核攻击。1965年二月15日上午,美国空军驻西班牙的一架战略轰炸机B52 正在空中执行飞行任务。大约 10 时 10 分,轰炸机燃料即将用完,驾驶员根据事先接排,前往空中加油区进行燃料补给。轰炸机飞到加油区时,一架KC135 型空中加油机已在空中盘旋等候。两机减慢速度,开始靠近,不一会儿,两机加油系统完成对接,加油机开始输油,两机保持相同速度,低速飞行。突然,不知什么原因,两架飞机在空中猛地撞在一起,登时空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这M 位都是庞然大物:B52 轰炸机重达sl吨左右,起飞重量达233 吨;而KC135 起飞重量也达几百吨。再加上KC135 携带了大量航空用油,更是一个空中火药库。二者相撞后,KC135 当即坠毁爆炸,B -52轰炸机伤势也不轻,它翻滚着向前冲去,像一个大火球。4 名空勤人员跳出飞机,打开降落伞逃生,另外3 人不幸遇难。不一会儿,B52 也触地爆炸。在B52 坠落过程中,相继有4 枚氢弹掉出舱外。美国驻西班牙军事基地的指挥官立即向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作了汇报,战略空军司令随即将此事报告给国防部,美国政府很快通知了西班牙政府。事关到千万人的生命安全,两国政府立即进行氢弹寻找工作。美国紧急从国内调集技术人员和装备,以最快速度前往西班牙协助开展寻找工作。15日下午3 时许,搜索人员便在海边附近发现了一枚氢弹,幸运的是,氢弹上的引爆炸药没有发生爆炸,氢弹完好无损。搜索人员继续寻找其它3 枚。由于轰炸机与加油机相撞后还飞行了一段距离,因此那些氢弹不是坠落在同一地方,但这一天余下的时间里,搜索人员没有再找到其它氢弹。第二天,两国搜寻人员分小组继续寻找,并根据轰炸机飞行航迹,扩大了搜索范围。功夫不负有心人,16日下午,一架直升机在空中搜索时,终于发现了第二枚氢弹。这颗氢弹掉在一块农庄的田园里,也没有发生爆炸。不久,另一组人员又传来喜讯,他们在西红柿地里找到了第三枚氢弹。不过,这枚氢弹发生了一点意外,当它坠地时,正好撞在石头墙上,巨大的撞击力使氢弹里面的炸药发生了爆炸,但幸运的是没有引发核扳机,只是把弹壳炸裂,把里面的核弹芯炸了出来。毫无疑问,这片农田受到了核污染,美国专家不得不对现场进行清除工作。看来,这块地一段时期种不了西红柿了。4 枚氢弹有3 枚已经回收,看来搜寻工作很快就要结束了,搜寻人员心中的不安和惊慌也稍稍得到缓解。然而,剩下的一枚并没有如他们预期的那样很快找到。过了好几天,一批批人员一遍遍地仔细寻找,就是找不着那最后一枚。谁都知道,这枚氢弹的威力是巨大的,其核当量达2500万吨左右,一旦发生爆炸,方圆15平方千米内的一切将全部被摧毁,大地将化为一片焦土。两个月过去了,搜索队还是一无所获,氢弹就像钻人地缝一样踪迹全无,两国政府对此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之际,有关人员开始进行现场目击者调查。最后终于从海上渔民那得到证实,得知事发当天有一物体从空中掉人大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美国开始调海底探测船、潜艇等先进装备进抵西班牙沿海,并很快在事故海域确定了那枚氢弹的位置。随后,美军开始了艰难的打捞工作。此时的环境对打捞极为不利,风高浪急,舰船无法稳定操作,加上海底地形和水流都很复杂,打捞工作一度无法进行。为了尽快排除隐患,美国不得不调集一些更加先进的打捞船前来支援。4 月8 日,美国舰只使用了潜水打捞机器人,终于从帕洛玛雷斯海底把这枚氢弹托出了水面,此处海水深度为368 米。人们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几个月来的惶恐不安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差一点引起外交纠纷的核事故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原文地址:
范文二: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十大秘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十大秘闻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 打印 ] [ 大 中 小 ] [ 关闭 ]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三十多年过去了,试验全过程中的困难、艰辛、风险与酸楚,时时犹在眼前。请让我只写出其中一些大家最想了解而未曾披露的所谓秘闻吧。从蛛丝马迹中探索氢弹的奥秘当今世界,原子弹、氢弹在各国都属于国家绝对机密,再友好的国家,对此也是守口如瓶。50年代前期,我们当时称为“老大哥”的前苏联,对此也是滴水不漏。自日下午3时成功地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后,科学技术人员激发出向研制氢弹奋斗的极大热情,但当时也只知道氢弹的一般原理,即用原子弹当扳机,先将原子弹起爆,爆炸产生的百万度以上的高温,将使氢弹的热核材料产生剧烈聚变,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温度和压力极度升高,因而产生更大当量的爆炸。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和方案当时还不知道。怎么办?科学家们在讨论中认为,美国人自日爆炸了第一颗湿式氢弹装置;前苏联人自日爆炸了第一颗干式氢弹装置;英国人自日爆炸了第一颗实验氢弹原型。距当时已有10年左右,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术技术报道中,总会出现某些讨论和炫耀的文章。哪怕是从侧面的点点滴滴的报道,对我们都会有所启发。于是科技人员对国际上有关的论文、杂志、学术报道等刊物进行全面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线索终于在一篇有关氢弹的科学技术报道中出现了只言片语。字是不多,但启发价值很大。专家们在此启发下,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无数的计算,终于将氢弹原理方案的奥秘揭示出来。当然,只言片语的启迪,不能作为成功的主要方面。最主要的是,当时我们的研究队伍称得上是人才济济,大家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后人难以想像的。前些时候,有部电影,描写核武器研究设计的科技人员,为了计算某个数据,每人一把算盘,几十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那只是电影的表现手段,实际上算盘是无法计算这么复杂而烦琐的算式的。当时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从前苏联买回一部小容量的计算机,但大部分计算工作还要依靠当时我国唯一一台最大容量的上海J50计算机。国家明文规定,此台计算机首先保证核武器研究计算,其他研究项目都要让位。有关研究人员,编完计算程序就往上海跑,计算完了回北京,再编下一个计算程序,来来往往,直到把氢弹的计算数据准确地算出为止。此台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核武器方面立下了不小功劳。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氢弹的方式我国科学家一开始就提出要用空投方式将氢弹投掷到新疆的罗布泊上空。这就是说,我国要实现的第一颗氢弹,是真正的氢弹,而不是一个装置。因为装置不是武器,只是为了做实验而用的。美国人于日,在比基尼岛试验场爆炸了地面上的实验性氢弹装置,直到日,才首次由B-52型轰炸机运载,在比基尼岛上空空投下一颗氢弹。我国科学家提出一次到位试验氢弹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仍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因为当时我国拥有的轰炸机的最大载重量小于10吨,氢弹的设计总重量也必须小于10吨。又例如:原来的飞机没有会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问题,现在执行这个任务,轰炸机就需要改装,必须防止人员和飞机在投掷氢弹以后,绝对保证不受到放射性污染。想当年,当轰炸机投掷完氢弹返回基地后,驾驶员、领航员、机务人员列队向聂荣臻报告:“任务已完成!”聂荣臻问他们:“你们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投下这颗氢弹?”飞行人员回答说:“是!”他们回答时是那么严肃却又兴奋,自信而又腼腆。在场的人,看到他们所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不禁从内心中产生一种敬佩和喜悦的心情。我当时是中央专委办公室的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参谋,目睹这一大场面,兴奋和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但当我面对平静而勇敢的飞行人员,我冷静下来,问清了飞行员的名字,准确地记录下来,带回北 模拟氢弹投掷时,主降落伞撕破在正式投弹前,必须要进行模拟氢弹的投掷,所谓模拟氢弹,就弹体的外形、重量都和真的氢弹一样,而内部是配重——“死膛”的。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1967年年初,投掷模拟氢弹时,悬挂模拟弹的主降落伞在空中撕破,而且破得很严重。我心急如焚地赶到当时负责生产氢弹降落伞的南京降落伞工厂,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时工厂的头等大事是“文化大革命”,工厂已完全停产,若大的生产厂房,空无一人。新降落伞的生产十万火急,而厂里却是如此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壮着胆,硬着头皮,找掌权的几个年轻人谈此事的重要性、急迫性,对国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请他们立即恢复生产。奇迹发生了,他们居然同意了。生产出合格的新降落伞后,用专机紧急送到了新疆基地,与真正的氢弹进行了装接。装接前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折叠降落伞。把降落伞打开,铺在地上,有中型会议室那么大。我们选派了几名优秀的工人。叠伞的过程中,他们拿掉身上和口袋里的所有东西,包括身上的像章,并且不断地检查自己衣服的扣子有没有脱落。如果有任何一件硬东西掉在伞里,后果不堪设想。蘑菇云按照氢弹试验中制定的精确工作程序规定,飞机飞到核试验靶场上空,围绕上空飞行第一圈为检查仪器、观察地形、心理准备等;飞行第二圈,操作各种程序,将氢弹投下。但飞机飞到第二圈,氢弹并没有投下来。飞机飞到第三圈,才将氢弹投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日早晨,试验场上空,天气晴朗。所有人员,各就各位。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轰炸机,在蔚蓝的天空,拉着白烟,飞了过来,绕过靶心上空飞过一圈,指挥所的喇叭里传出口令:注意了!第二圈将要投弹。但看着飞机飞过第二圈,毫无动静,怎么回事?难道是,,,,?指挥所从喇叭里发出口令: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同意再飞一圈,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当时,指挥所重复发出这样的口令,无疑是要稳定飞行员的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但是当时就我们而言,心已提到了嗓子眼,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恐怕已到了极限。飞机飞到第三圈,突然天空出现了极强的闪光,紧接着轰鸣之声响彻云霄,巨大的蘑菇云升上蓝天,巨大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呼声在这个大沙漠的天上和地下响成一片。我们成功了!
后来了解到,飞机多飞了一圈,主要是飞行员太紧张了。执行这项任务的一位飞行人员和我有一面之交。当年我们在一次谈话中,我问他投掷氢弹的前一天夜里睡着了没有?他说:说老实话,一分钟也没睡着。我说:那为什么首长在投弹前问你们昨天都睡好了没有,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睡着了,睡好了!”他微微一笑,向我敬了一个礼,没有回答,就走开了。
氢弹享受了国家领导人的“待遇”氢弹的研制基地在青海,最后组装和爆炸试验在新疆,研制好的各种元件、器件、部件、弹体等,要从青海运到新疆。这些材料的特殊安全性,不能用飞机运输,也不能用汽车运输,只有用火车运输。而这种火车是一种特殊的专列,从外面看上去,是一列普通旅客列车,但它比一般旅客列车每节车厢多了四个轮子,这是为了增加列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和国家领导人的专列车厢是同等水平。这一特殊专列从青海出发后,铁路沿线就加强了警戒,沿线的铁路部门都被命令以高级领导人的标准对待此列车,却不知道上面载的这位高级“乘客”就是这颗氢弹。有一次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的试验室有基建施工项目,从外面请了几位建筑工人。为了保密,派了几个解放军战士站在他们旁边看着。施工的师傅特别不满意:你们这个单位太少见多怪了,北京许多大干部的房子我们都修过,都没有像你们这样保密,这叫什么事儿呀!
60年代初,从包头运来一小部分试验性核材料。这些材料由我和保卫处的一位领导去西直门火车站接站。当时西直门火车站安全警卫之多和紧张状态绝不亚于某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访。我们带了几名武装警卫,一到火车站,将车站内的所有人员撤离。不久,一节货车缓缓进站,货车上插着一个三角形内一个9字——这是最高级别的爆炸剧毒品的符号。从货车上抬下的是一个小型木包装箱,警卫持枪紧随其后,寸步不离,直到将此木箱装上汽车后,警卫又把汽车包围住。这种场面,今天只有运钞车可以看到类似场面。京,在一次上报中央的简报上,我把他们的名字全部上报了中央。他们应该载入史册。 赵尔陆上将在氢弹爆炸试验前期突然去世在办公室赵尔陆上将是一位老上将。当时的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是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部、造船工业部、导弹工业部的主管部门,所以赵尔陆就是这六个军事工业部的主管领导,他的责任和担子有多么重大,就可想而知了。1964年上半年,当得知青海核研制基地正在紧张研制、组装第一颗原子弹,赵尔陆决定出差前往西北,亲自了解情况。当时我是中央专委办公室主管核试验的参谋,组织上决定让我跟随前去。最后一站,我们到了青海,那里海拔高度近3000米,当时,他因患有肺气肿和哮喘病,明显感觉呼吸困难,出不来气,即使在此情况下,他仍坚持工作、察看现场、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忙碌到晚上,他终于支持不住了,一连吸了几次氧,也缓解不了,一夜只能躺下一个多小时,过一会儿,就得坐起来喘会儿气。跟随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甚为钦佩和不安。1966年,正当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紧张的研制中,“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时罗瑞卿已经被打倒,矛头自然就对着赵尔陆了。一小部分人抄了赵尔陆的家,而一大部分人围住了国防工办的办公大楼,用高音喇叭广播:赵尔陆出来!赵尔陆出不了大门,每天只能听到外面愤怒的喊话,他十分焦虑,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束手无策。1967年初的天气特别寒冷,办公室的暖气到夜里就没有了。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老人,为氢弹的各项工作焦虑,心情压抑,而他又身患多种疾病,在寒冷的办公室里,连呼吸都困难的,身边却没有医护人员和亲友。在无人帮助、无人救治、无医无药的情况下,于日凌晨,只有62岁的老将军在办公室里哮喘病突发,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令人尤感痛惜的是,就在日早晨8点,周恩来的办公室打来电话,通知赵尔陆去中南海休息。当时让老干部到中南海休息是一种保护领导干部的措施,但赵尔陆离开人世已有几个小时了。美国人数月前就知道中国要进行核试验1967年初,我国从收集到的美国通讯社和其他有关报道中,不断看到有关中国在不久将要进行一次核爆炸的报道。这个极为绝密的大事怎么传到美国人那里。开始我们不理解,是不是我们内部出了问题?随着调查了解工作的进展,通过分析研究,秘密泄露的真相明白了。中国人谁也没泄密,而是核试验基地的现场被美国侦察卫星侦察到了。参加氢弹爆炸效应试验的装备、器材非常多,而美国人的侦察卫星,经常定时地由头上飞过。我在罗布泊时,不止一次地看到闪亮的卫星由头顶上空飞过,而且飞行的轨迹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国侦察卫星上的摄像技术当时已甚为高超,它把地面壮观的场面摄取并发送回去,自然能判断出中国将要在这个核试验场进行核试验了。1966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带有热核材料的爆炸试验,美国、日本等国派出飞机在太平洋上空取回爆炸后的大气尘粒。经美国人分析后,里面确实含有热核材料成分,这也为美国人的判断提供了证据。在离氢弹爆炸试验的靶心十多公里的位置,有一排半人高的观察战壕。在战壕里有一部专线电话,此电话专线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的办公室。在试验前,不准任何人使用。日早晨7时左右,聂荣臻等各部门领导人在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的陪同下,提前来到了核试验场战壕。我当时很荣幸地站在聂荣臻身边。7时多,核试验基地的第一把手张司令员报告,载着氢弹的飞机已由基地机场起飞,正向试验场上空飞来。不久,指挥部的喇叭里广播,飞机已快接近试验场。接着,一架银白色的轰炸机拉着白烟飞到试验场上空,载着氢弹在我们头顶上盘旋,进入第一圈飞行,进入第二圈飞行,进入第三圈飞行。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氢弹爆炸,那巨大的蘑菇云不停地在空中翻滚,越滚越大,越壮丽。就在这壮丽场面映照大地的同时,聂荣臻拿起战壕里的专线电话,向周恩来报告:试验成功了!周恩来第一句话就是高呼:毛主席万岁!聂荣臻也跟着高呼:毛主席万岁!氢弹的大政方针,许多都是在周恩来亲自操心确定下而实施的;许多问题也是由周恩来主持的无数次的“中央专委会”上研究确定的。但当他听到试验成功的消息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贡献,而是高呼“毛主席万岁”。他的虚怀若谷,令人赞叹;另一方面,呼这样的口号,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极端兴奋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返回距靶心地区还有十多公里的临时宿舍时,非常吃惊地看到,宿舍的所有门和窗户都被撕裂般推开。如此远的地方,氢弹的冲击波的威力居然仍有这么大。星岛环球网 >> 战争风云 >>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十大秘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十大秘闻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 打印 ] [ 大 中 小 ] [ 关闭 ]李觉副部长被迫当了“八级瓦工”李觉原是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50年代末期调到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担任第一任院长,后来又调到核工业部担任常务副部长。他既不是核物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也不是其他专业的技术干部,那他是怎么领导的这些专家?他的领导艺术又是什么?一是他非常关注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和问题,但从不指手画脚,放手让科研人员和各级主管科研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他总是在关键时刻说上几句恰到好处的话,稳住阵脚。例如:有时试验不成功,大家的情绪受到影响。他就在分析会上说:“试验,试验嘛,就是这个道理。”大家明白了,应该锲而不舍地试验下去。三是身先士卒。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爆炸物理试验场,人们经常看到在组装炸药和插雷管时,李觉拿着一个小凳子,在边上一坐,既不说话,也不动手,微笑沉稳观之。工作人员看到他在最危险的现场陪同大家,心里就塌实多了。四是实实在在关心人。在国家困难时期,科研人员每餐一碗清水菜汤,一个馒头,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浑身浮肿没力气。李觉组织人员在青海湖捕鳇鱼,在山上打黄羊,在草原种土豆,然后用火车运往北京,改善大家生活。用他的话说叫做“前方援后方”。五是启发大家谦虚谨慎。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他就说:“我们大家都不要当演员上镜头啊!”意思是不要表现自己,要谦虚。但是,这位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时就是研究院第一把手的元老,“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开始是不停地检查检讨,后来甚至没办法工作,氢弹试验时也找不到他,再后来,人们都说他当上了“八级瓦工”。在“文革”时代,不管哪个单位都有两派,每天打派仗。这时候,李觉表现出了独特的性格和超常的睿智。他有意识地主动当上了“八级瓦工”——就是“高级和稀泥工”。和来和去,还真和出了一些效果。有一次,在李觉和稀泥后,居然有一派对另一派提出:我们先暂停争论,这一段先把科研项目搞出来以后再谈。后来,有人评价说,除了李觉,别人谁也和不了这个稀泥。今天,人们回忆此事,大家都普遍觉出李觉当年的处境是多么困难。在两派之中,他不能带有一点倾向性,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不能流露出来,否则,就会被揪出来打倒。外孙女迎接聂帅归来日上午,氢弹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决定随即由核试验现场乘小型运输机返回核试验基地,我们也跟随他回了基地。在核试验现场,每个人可能都会减肥,减的多少取决于他呆的时间长短。因为核试验现场的生活条件相当苦,吃的馒头是砂夹馒头,咬起来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泡出来的茶是苦涩味,因为罗布泊地区的水是苦碱水——多年来,司令员就用这种水泡他的碧螺春,也不知是什么味道;一到傍晚,蚊子追着咬人,每个人头上套着一个网罩,要是不说话,都不知道是谁;还不时在附近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饿急了的老鼠在啃电缆的外表皮。我们回到核试验基地,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息,就接到通知,第二天上午乘聂荣臻的专机回北京。我们立刻紧张起来,马上准备回北京的汇报材料。这颗氢弹爆炸试验的汇报材料可不是那么容易写的,比如氢弹爆炸成功的依据是什么?这次氢弹爆炸的当量是多少梯恩梯当量?依据是什么?这都需要数据来说话。于是我马上搜集现场几位知名专家总结的数据,估算出这确是一颗氢弹爆炸,而且威力在百万吨级梯恩梯当量。6月18日,参加试验的科学家和各部门负责人搭乘聂荣臻的伊尔-18型专机,由新疆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飞机停稳后,第一个走上飞机的“首长”是一个长得又白又胖可爱的小姑娘,原来是聂荣臻的外孙女。聂荣臻看见她,很高兴,亲了亲她。我们参加试验的人员的车队进了北京,只见满街的大标语“我国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看到这些标语,不能不让我想起我在降落伞厂抓新降落伞生产时的情景。这样的标语,实在让人感到具有讽刺的意味。今天,我们希望留住那个时代美好的回忆,而那些荒唐事再也不会在现在发生了。阅读详情:
范文三:当年苏联试验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氢弹爆炸日,苏联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上空击落了美国一架U—2侦察机,活捉了飞行员鲍尔斯。赫鲁晓夫抓住这一机会,多次扬言要“给美国点厉害瞧瞧”。正值此时,苏联在阿尔扎马斯16号秘密城的绝密实验室里完成了研制1亿吨TNT当量超级氢弹的庞大工程。这种氢弹的威力要比美国投向广岛的原子弹大1万倍,比在比基尼岛爆炸的氢弹大10倍。1961年夏天苏联的超级氢弹已经制造出来,剩下的只是试验问题了。最后决定在新地岛试验场实施爆炸。试验场占据了整个新地岛,面积为8.26万平方公里。然而,当设计者们计算出爆炸威力的半径为1000公里时,感到为难了:离新地岛750公里即有城市和人口稠密居住区。他们直接请示赫鲁晓夫后决定把装药量减少一半,为5000万吨当量。氢弹的体积和原设计一样,直径约为2.5米,长度约为12米,尾部安装了由3个降落伞组成的降落系统,其主伞的面积达1600平方米。日,氢弹非常费力地装上了图—95战略轰炸机,图—95战略轰炸机的投放极限高度是15000米。氢弹是在4500米高空爆炸的,轰炸机飞离爆区的时间只有17分钟。这架亚音速轰炸机,以最大速度逃离投放点,氢弹爆炸时飞机已飞出200多公里。但爆炸发出的使人目眩的白色光芒仍照亮了整个驾驶舱,幸亏机组人员及时戴上了墨镜,但冲击波还是很快就迫了上来,使飞机如同波谷浪尖上的一叶小舟般被抛上落下。就在那道映亮了天地的白色光芒中,试验区内3米多厚的冰层被熔化,躲在200公里之外地下室里的试验人员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闷响被震了起来,顿感地球末日的来临,有的经不起这强烈的刺激而神经失常。为试验而放在爆区内的坦克被炸得七扭八歪,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爆区内做试验的动物,总数达15000头,当时还活着的寥寥无几,大批死亡的动物连皮毛都找不见了。特别是在试验人员地下掩体之外的那几个大铁笼子里的一些猩猩们,脑浆飞溅,肝肠涂地的惨状,让人不忍卒睹。这是核试验史上动物死亡最多、最惨烈的一次。这次实际当量为5800万吨的空前绝后的大核爆,确实把美国吓了一大跳。赫鲁晓夫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他在一次针对“美帝国主义”的讲演中说:“我们还有更大更好的家伙,但我们不想试验它,因为担心把自己房间的玻璃窗都震碎了。”苏联通过那次空前绝后的氢弹试验获取了暂时的核优势,但他也尝尽了苦头。核爆炸后,4000平方公里内的飞机、导弹、雷达、通讯等设备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称,这枚氢弹空爆后,苏军整个通讯失去联系的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指挥系统失灵后,部队处于无法指挥的混乱状态。苏军正在飞行的作战飞机难于与基地进行联系,尤其是在空中观察核爆炸情况的苏军高级将领乘坐的伊尔—14运输机通讯完全中断,专机一时成了与外界隔绝的“孤岛”。一些防空雷达也被烧坏,无法探测天空的飞行目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次空爆,美军也莫名其妙地遭了殃。因为方圆4000公里范围内的飞机、雷达和通讯等电子系统受到轻重不等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最靠近苏联国土的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美军驻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上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的电子系统大都受损,雷达无法操作,通讯中断。全世界都知道了新地岛发生的事情,超级氢弹的爆炸瞒不住人,所有的地震站都有纪录。赫鲁晓夫对爆炸结果感到满意。从军事角度讲,制造这么大威力的氢弹也难以让人理解,它只会让地球遭到灭顶之灾。但这种胜利有谁需要呢?如果这种氢弹发生爆炸,那么海啸引起的高达1公里的海浪就会漫过整个美洲大陆,从而把“帝国主义的堡垒”永远消灭掉。阅读详情:
范文四:当年苏联试验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氢弹爆炸当年苏联试验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氢弹爆炸.txt什么叫乐观派?这个。。。。。。就象茶壶一样,屁股被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生看一个女人是不科学的,容易看出病来。日,苏联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上空击落了美国一架U—2侦察机,活捉了飞行员鲍尔斯。赫鲁晓夫抓住这一机会,多次扬言要“给美国点厉害瞧瞧”。正值此时,苏联在阿尔扎马斯16号秘密城的绝密实验室里完成了研制1亿吨TNT当量超级氢弹的庞大工程。这种氢弹的威力要比美国投向广岛的原子弹大1万倍,比在比基尼岛爆炸的氢弹大10倍。1961年夏天苏联的超级氢弹已经制造出来,剩下的只是试验问题了。最后决定在新地岛试验场实施爆炸。试验场占据了整个新地岛,面积为8.26万平方公里。然而,当设计者们计算出爆炸威力的半径为1000公里时,感到为难了:离新地岛750公里即有城市和人口稠密居住区。他们直接请示赫鲁晓夫后决定把装药量减少一半,为5000万吨当量。氢弹的体积和原设计一样,直径约为2.5米,长度约为12米,尾部安装了由3个降落伞组成的降落系统,其主伞的面积达1600平方米。日,氢弹非常费力地装上了图—95战略轰炸机,图—95战略轰炸机的投放极限高度是15000米。氢弹是在4500米高空爆炸的,轰炸机飞离爆区的时间只有17分钟。这架亚音速轰炸机,以最大速度逃离投放点,氢弹爆炸时飞机已飞出200多公里。但爆炸发出的使人目眩的白色光芒仍照亮了整个驾驶舱,幸亏机组人员及时戴上了墨镜,但冲击波还是很快就迫了上来,使飞机如同波谷浪尖上的一叶小舟般被抛上落下。就在那道映亮了天地的白色光芒中,试验区内3米多厚的冰层被熔化,躲在200公里之外地下室里的试验人员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闷响被震了起来,顿感地球末日的来临,有的经不起这强烈的刺激而神经失常。为试验而放在爆区内的坦克被炸得七扭八歪,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爆区内做试验的动物,总数达15000头,当时还活着的寥寥无几,大批死亡的动物连皮毛都找不见了。特别是在试验人员地下掩体之外的那几个大铁笼子里的一些猩猩们,脑浆飞溅,肝肠涂地的惨状,让人不忍卒睹。这是核试验史上动物死亡最多、最惨烈的一次。这次实际当量为5800万吨的空前绝后的大核爆,确实把美国吓了一大跳。赫鲁晓夫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他在一次针对“美帝国主义”的讲演中说:“我们还有更大更好的家伙,但我们不想试验它,因为担心把自己房间的玻璃窗都震碎了。”苏联通过那次空前绝后的氢弹试验获取了暂时的核优势,但他也尝尽了苦头。核爆炸后,4000平方公里内的飞机、导弹、雷达、通讯等设备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称,这枚氢弹空爆后,苏军整个通讯失去联系的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指挥系统失灵后,部队处于无法指挥的混乱状态。苏军正在飞行的作战飞机难于与基地进行联系,尤其是在空中观察核爆炸情况的苏军高级将领乘坐的伊尔—14运输机通讯完全中断,专机一时成了与外界隔绝的“孤岛”。一些防空雷达也被烧坏,无法探测天空的飞行目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次空爆,美军也莫名其妙地遭了殃。因为方圆4000公里范围内的飞机、雷达和通讯等电子系统受到轻重不等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最靠近苏联国土的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美军驻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上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的电子系统大都受损,雷达无法操作,通讯中断。全世界都知道了新地岛发生的事情,超级氢弹的爆炸瞒不住人,所有的地震站都有纪录。赫鲁晓夫对爆炸结果感到满意。从军事角度讲,制造这么大威力的氢弹也难以让人理解,它只会让地球遭到灭顶之灾。但这种胜利有谁需要呢?如果这种氢弹发生爆炸,那么海啸引起的高达1公里的海浪就会漫过整个美洲大陆,从而把“帝国主义的堡垒”永远消灭掉。阅读详情:
范文五: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战史今日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发布日期: 10:39 来源:新华网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个飞跃。 从蛛丝马迹中探索氢弹的奥秘当今世界,原子弹、氢弹在各国都属于国家绝对机密,再友好的国家,对此也是守口如瓶。50年代前期,我们当时称为“老大哥”的前苏联,对此也是滴水不漏。自日下午3时成功地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后,科学技术人员激发出向研制氢弹奋斗的极大热情,但当时也只知道氢弹的一般原理,即用原子弹当扳机,先将原子弹起爆,爆炸产生的百万度以上的高温,将使氢弹的热核材料产生剧烈聚变,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温度和压力极度升高,因而产生更大当量的爆炸。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和方案当时还不知道。怎么办?科学家们在讨论中认为,美国人自日爆炸了第一颗湿式氢弹装置;前苏联人自日爆炸了第一颗干式氢弹装置;英国人自日爆炸了第一颗实验氢弹原型。距当时已有10年左右,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术技术报道中,总会出现某些讨论和炫耀的文章。哪怕是从侧面的点点滴滴的报道,对我们都会有所启发。于是科技人员对国际上有关的论文、杂志、学术报道等刊物进行全面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线索终于在一篇有关氢弹的科学技术报道中出现了只言片语。字是不多,但启发价值很大。专家们在此启发下,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无数的计算,终于将氢弹原理方案的奥秘揭示出来。当然,只言片语的启迪,不能作为成功的主要方面。最主要的是,当时我们的研究队伍称得上是人才济济,大家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后人难以想像的。前些时候,有部电影,描写核武器研究设计的科技人员,为了计算某个数据,每人一把算盘,几十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那只是电影的表现手段,实际上算盘是无法计算这么复杂而烦琐的算式的。当时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从前苏联买回一部小容量的计算机,但大部分计算工作还要依靠当时我国唯一一台最大容量的上海J50计算机。国家明文规定,此台计算机首先保证核武器研究计算,其他研究项目都要让位。有关研究人员,编完计算程序就往上海跑,计算完了回北京,再编下一个计算程序,来来往往,直到把氢弹的计算数据准确地算出为止。此台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核武器方面立下了不小功劳。 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氢弹的方式我国科学家一开始就提出要用空投方式将氢弹投掷到新疆的罗布泊上空。这就是说,我国要实现的第一颗氢弹,是真正的氢弹,而不是一个装置。因为装置不是武器,只是为了做实验而用的。美国人于日,在比基尼岛试验场爆炸了地面上的实验性氢弹装置,直到日,才首次由B-52型轰炸机运载,在比基尼岛上空空投下一颗氢弹。我国科学家提出一次到位试验氢弹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仍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因为当时我国拥有的轰炸机的最大载重量小于10吨,氢弹的设计总重量也必须小于10吨。又例如:原来的飞机没有会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问题,现在执行这个任务,轰炸机就需要改装,必须防止人员和飞机在投掷氢弹以后,绝对保证不受到放射性污染。想当年,当轰炸机投掷完氢弹返回基地后,驾驶员、领航员、机务人员列队向聂荣臻报告:“任务已完成!”聂荣臻问他们:“你们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投下这颗氢弹?”飞行人员回答说:“是!”他们回答时是那么严肃却又兴奋,自信而又腼腆。在场的人,看到他们所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不禁从内心中产生一种敬佩和喜悦的心情。我当时是中央专委办公室的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参谋,目睹这一大场面,兴奋和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但当我面对平静而勇敢的飞行人员,我冷静下来,问清了飞行员的名字,准确地记录下来,带回北京,在一次上报中央的简报上,我把他们的名字全部上报了中央。他们应该载入史册。模拟氢弹投掷时,主降落伞撕破在正式投弹前,必须要进行模拟氢弹的投掷,所谓模拟氢弹,就弹体的外形、重量都和真的氢弹一样,而内部是配重——“死膛”的。 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1967年年初,投掷模拟氢弹时,悬挂模拟弹的主降落伞在空中撕破,而且破得很严重。我心急如焚地赶到当时负责生产氢弹降落伞的南京降落伞工厂,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时工厂的头等大事是“文化大革命”,工厂已完全停产,若大的生产厂房,空无一人。新降落伞的生产十万火急,而厂里却是如此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壮着胆,硬着头皮,找掌权的几个年轻人谈此事的重要性、急迫性,对国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请他们立即恢复生产。奇迹发生了,他们居然同意了。生产出合格的新降落伞后,用专机紧急送到了新疆基地,与真正的氢弹进行了装接。装接前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折叠降落伞。把降落伞打开,铺在地上,有中型会议室那么大。我们选派了几名优秀的工人。叠伞的过程中,他们拿掉身上和口袋里的所有东西,包括身上的像章,并且不断地检查自己衣服的扣子有没有脱落。如果有任何一件硬东西掉在伞里,后果不堪设想。按照氢弹试验中制定的精确工作程序规定,飞机飞到核试验靶场上空,围绕上空飞行第一圈为检查仪器、观察地形、心理准备等;飞行第二圈,操作各种程序,将氢弹投下。但飞机飞到第二圈,氢弹并没有投下来。飞机飞到第三圈,才将氢弹投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 日早晨,试验场上空,天气晴朗。所有人员,各就各位。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轰炸机,在蔚蓝的天空,拉着白烟,飞了过来,绕过靶心上空飞过一圈,指挥所的喇叭里传出口令:注意了!第二圈将要投弹。但看着飞机飞过第二圈,毫无动静,怎么回事?难道是,,,,?指挥所从喇叭里发出口令: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同意再飞一圈,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当时,指挥所重复发出这样的口令,无疑是要稳定飞行员的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但是当时就我们而言,心已提到了嗓子眼,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恐怕已到了极限。飞机飞到第三圈,突然天空出现了极强的闪光,紧接着轰鸣之声响彻云霄,巨大的蘑菇云升上蓝天,巨大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呼声在这个大沙漠的天上和地下响成一片。我们成功了!后来了解到,飞机多飞了一圈,主要是飞行员太紧张了。执行这项任务的一位飞行人员和我有一面之交。当年我们在一次谈话中,我问他投掷氢弹的前一天夜里睡着了没有?他说:说老实话,一分钟也没睡着。我说:那为什么首长在投弹前问你们昨天都睡好了没有,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睡着了,睡好了!”他微微一笑,向我敬了一个礼,没有回答,就走开了。阅读详情:
范文六:氢气爆炸实验的改进氢气爆炸实验的改进斑竹园中学
陈刚在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教师演示实验,氢气与空气混和气体的爆炸。这个实验按教材上的操作是这样的:取一个去盖底部钻有小孔的塑料筒,用纸团堵住小孔。用排水法收集一筒氢气,倒置时筒下垫木条使筒的下边缘一端稍稍抬起。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燃。 经过数次试验,我发现此试验有以下不足之处:1、 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危险,当用燃着的木条去小孔处点火时,可能会马上发生爆炸,筒被高高的抛起的同时将手炸伤,而这恰恰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忌讳。2、 可能出现实验效果不佳或失败,实验测定氢气的爆炸极限为4%——74、2%,当氢气体积占总体的29%时爆炸效果最佳,此实验无法有效控制氢气的体积百分含量,可操作性差。3、 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繁杂,且可观察性、直观性不强。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对此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1、 取一容积为500ml 左右的矿泉水瓶,在其瓶盖中央处钻一个直径为5毫米的小孔。2、 在瓶内装入约3/1体积的水,盖上瓶盖,并旋紧,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取下瓶盖,放好。3、 制取氢气,让氢气排出瓶内的水,(此时,瓶内氢气的总体积30%)盖好瓶盖。(注意!瓶盖不能旋紧,使瓶盖不脱落即可。4、 用指拇堵住盖上小孔,倒立着拿出矿泉水瓶,并将其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5、 点燃火柴,让火焰接近小孔,此时,混合气体爆炸,发出砰然巨响。通过改进,此实验具有如下优点:1、2、3、 操作简便,实验器材易得 更安全,因为小孔在下面,点火时,绝对不会炸伤手 实验效果明显,此实验能轻易控制氢气在瓶中的体积百分含量4、 增加了直观性,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阅读详情:
范文七:氢气瓶发生爆炸的原因氢气瓶发生爆炸的原因氧气是一种活泼的助燃气体,是强氧化剂。增加氧气的纯度和压力会使氧化反应明显加剧。金属的燃点随氧气压力的增高而降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具有放热的性质、当压缩的纯氧与矿物油、油脂或细微分散的可燃粉尘(如碳粉、有机纤维等)接触时,由于剧烈的氧化升温、积热,能够自燃,是构成火灾或爆炸的原因。多孔性有机构,如碳黑、炭、羊毛纤维等浸透了液态氧,在一定的冲击力下、就会产生剧烈的爆炸。氧气几乎能与所有的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液体的蒸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具有很宽的爆炸极限范围,其爆炸危险性是很大的。氧气瓶发生爆炸事故的原因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气瓶材质或加工的缺陷导致气瓶爆炸。1)制造高压气瓶的钢坯轧材,存在缺陷,如钢材轧制后,因冷却不当,材料内部存在有微裂纹、夹渣、夹层等严重隐患。2)气瓶壁厚度偏差过大,薄厚不均,局部过渡有应力集中而影响气瓶强度。3)无缝钢管加工制造的气瓶、因瓶底加工收底操作工艺不良,使瓶底漏气。4)气瓶在热处理中,因温度过高产生过热,使晶粒度粗大或组织不均匀,硬度不一,使金属脆化、冲击值低,影响气瓶韧性。5)有缝气瓶的制造,焊缝未焊运,有夹渣、缩孔及裂纹或弧坑等。(2)由于保管不善,气瓶受腐蚀破坏(均匀腐蚀、局部集中腐蚀、晶间腐蚀、断裂腐蚀),造成机械性能降低,承载能力不足,而导致气瓶爆破。(3)气瓶内部压力突然上升而引起爆破。1)违反规程克装过量。即违反了《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22条规定的“气瓶在充装压缩气体时,充装终了时的压力不得超过气瓶的设计压力”的规定,其中“设计压力”系指温度在60℃时,瓶内压力不超过设计压力(或最高工作压力)。而现场规程规定的“气瓶工作压力”均应低于设计压力。充装终了压力即使温度达到60℃,也不应超过工作压力,否则,充装过量超过“工作压力”甚至“设计压力”就可能引起爆炸。实践证明,氧气瓶在盛夏阳光曝晒下,瓶壁温度可升至160℃以上。若充装氧气时温度为20℃,压力为14.7MPa,根据公式P=14.7×[(273+160)/(273+20)(MPa),可计算出温度由20℃升至160℃时的压力约为21.7MPa,这已是气瓶的极限压力,随时可能引起爆炸。2)违反“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中有关“气瓶不得靠近热源,可燃、助燃性气体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10m”及“夏季要防止口光曝晒”的规定,使气瓶受日光曝晒、明火、采暖设备热辐射等作用而致使瓶温过高,压力剧增,直至超过瓶体的材料极限压力而发生爆炸。(4)氧气瓶内混人其他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而发生爆破事故,这种事故常有发生。(5)在使用维护氧气瓶中,违反《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导致气瓶爆炸。如氧气瓶瓶阀或其他附件沾有油脂而引起着火事故;操作不当开启气瓶阀太快,瞬时速度过大使温度急骤上升而造成事故;开气速度太快,气体含水珠、铁锈等微粒,高速流经瓶阀时产生静电火花;错误的用明火烘烤冻结的气瓶阀门而造成事故;由于气瓶涂色有误错装气体而造成爆炸事故;气瓶中混入水份,使气瓶长期积水而造成事故;气瓶未按期进行技术检验,或检验不合格又继续使用造成事故;气瓶与电线或接地线相触;开启氧气阀门没有使用专用扳手而使用其他凿子或锤子等造成事故;氧气瓶与乙炔瓶等可燃气瓶同车运输或同储存一个仓库;储存氧气瓶仓库内采用不防爆照明灯具、电气设备;气瓶瓶阀由于没有瓶冒保护,受震动或使用方法不当,造成密封不严、泄漏、其至瓶阀损毁,导致高压气流冲出等。(6)夜运输和搬运过程中违反《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规定,如使气瓶强烈冲击、碰撞、震动、高空坠落、倾倒或滚功等,而导致气瓶爆炸。(7)氧气流经调节阀出口或发生泄漏时。高速气流与瓶阀、器壁摩擦产生静电,特别是当氧气含有水珠、金属微粒和尘埃时,静电电位可达到V,如管子接地不良,就会产生静电火花,引起氧气燃烧甚至爆炸。氧气瓶防爆措施(1)为了保证安全,氧气瓶在出厂前必须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规定,严格进行技术检验。检验合格后,应在气瓶的肩邪、球面部作明显的标志,除工作压力,检验压力等项外,特别需要强调指出,“下次试压日期”一项的字迹应清晰,并且要求打印在明显易见的部位,字迹不得模糊不清。氧气瓶应涂天蓝色,用黑字标明“氧气”字样。气瓶使用和保管中严禁改变气瓶的涂色和标志、以防止造成误充气。(2)充装氧气瓶时,必须首先进行外部检查,看是否与涂色和字样一致,安全附件是否齐全良好,同时要化验鉴别瓶内气体成份、不得随意充灌。严格控制气瓶充装压力,充装终了压力,不应超过气瓶的工作压力(20℃时不超过14.7MPa),严禁过量充装。气体充灌时,气体流速不能过快,否则将使气瓶过热,压力剧增,造成危险。(3)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气瓶剧烈震动和冲击,尤其在严冬和低温情况下,金属材料容易发生脆裂和爆炸事故,必须遵守《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中应该遵守的有关规定。1)运输小应旋紧瓶帽,轻装、轻卸,严禁抛滑、碰击和滚动,禁止用起重电磁吸盘直接吊运钢瓶。气瓶运输应使用专门的抬架和手推车。2)气瓶装在车上应妥善加以固定。瓶间使用木架或橡皮隔离,以防互相接击。汽车装运气瓶一般应横向放置,头部朝向同一方向,装车高度不得超过车箱高度。3)夏季要有遮阳设施,防止曝晒。4)车上严禁烟火,并应配有灭火器材。5)易燃品、汹脂和带有油污的物品,不得与氧气瓶和强氧化剂气瓶同车运输。乙炔瓶不得与氧气瓶同车运输或同仓储存。6)不同介质互相接触后,能引起燃烧、爆炸的气瓶,不得同车运输,不被与易燃物品同车运输。7)气瓶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必须将瓶颈上的保险帽和气门侧面连接头的螺帽盖盖好,并戴有瓶护圈。8)严禁对充气实瓶进行喷漆。(4)储存氧气瓶的仓库应为独立的单层建筑,应符合一、二级耐火等级的要求;气瓶库房应设置有足够泄压面积的泄压装置;门窃应向外开;地面应平坦不滑,砸击时不产生火花;储存气瓶仓库与其他气瓶仓库和生产厂房距离应不小于25m(≤1500瓶)或30m(>1500 瓶);与住宅的距离应不小于50m;与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氧气瓶不准与乙炔瓶或其他可燃性气体的气瓶储存于同一仓库;库房内照明和电器设备必须是隔爆型的;仓库内不准有取暖设备,通风应良好;仓库周围10m以内不准堆置可燃物、明火作业和吸烟;氧气瓶应垂直立放,并应置于架子上。(5)预防氧气瓶直接受热。夏季用车辆运输或在室外使用气瓶时,应加以遮盖,避免阳光曝晒。使用气瓶时,应远离高温、明火、熔融金属飞溅物、乙炔气瓶和可燃易爆物质等,一般规定距离应在10m以上。(6)氧气瓶使用时,首先要做外部检查。检查重点是瓶阀、接管螺纹、减压器、压力表等是否有缺陷。如发现有漏气、滑扣、表针动作不灵或爬高等,应及时报请维修,切忌随便处理。禁止带压拧紧阀杆,调整垫圈。检查漏气,应使用肥皂水,不得使用明火。气瓶与电焊在同一工地使用时,瓶底应垫以绝缘物,以防气瓶与电线相碰带电。与气瓶接触的管道和设备要有接地装置,防止产生静电、感应电而造成燃烧和爆炸。冬季使用气瓶时,瓶阀或减压器可能出现结霜、冻现象。可用热水或蒸汽解陈,严禁用火焰烘烤或用铁器敲打瓶炯。也不能猛拧减压器的调节螺丝,以防气体大量冲出造成事故。禁止使用无减压器的氧气瓶。减压器与氧气瓶连接后,在开启氧气瓶阀门时,开阀应缓慢,应监视压力,以免气体冲破减压器。减压器如发生自动燃烧,应迅速把氧气瓶的阀门关闭。氧气瓶压力降至0.196MPa时应停止使用,并标写“空瓶”标志。(7)氧气瓶和阀不得粘有油脂。不得与矿物油、有机油料、可燃粉尘、有机纤维及易燃易爆气体接触或共同存放。焊工不得用粘有油脂的工具、手套或油污工作服去接触氧气瓶阀、减压器、氧气软管等。瓶网、减压器、氧气软管沾有油脂,应清擦干净才能使用。(8)严防气瓶阀门泄漏或者开气速度过高,以防高速气流与瓶口摩擦产生静电和产生静电火花。(9)氧气瓶必须根据《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每3年进行一次22.5MPa的水压试验,如发现有严重腐蚀、损伤或其他有影响强度的缺陷,应提前进行技术枪验和水压试验,超期未作水压试验或试验不合格者不准使用。(10)气瓶应做到专瓶专用,不得随意改装其他气体。如需改装,必须经鉴定部门同意,并进行检验、校核、清洗、改变棕色,并应更换符合要求的附件。气瓶档案应严格管理,改装后应认真进行档案登记。(11)氧气瓶库房和氧气使用现场应备有氮气、二氧化碳、1211和干粉等灭火器材,附近应设置消火栓。阅读详情:
范文八:氢气爆炸的实验改进文章编号:(2-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对于氢气的爆炸实验,主要是由于危险性较强,在课堂上老师都不会演示给学生看,更不会给学生分组实验。一般都是采用观看视频或者讲解实验。如果将装置进行改进,将危险性降低,就可以将氢气的爆炸实验走进课堂,并且趣味性也较强。一、 实验改进1.仪器: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2套,Y型管,橡胶管,大烧杯。2.装置:3.步骤:4. 注意事项:(1)在反应时,要严禁烟火。(2)要控制好两种装置反应的速率,当气泡开始冒出来时,调节活塞,减缓反应速率。(3)大烧杯中要充满肥皂液。(4)要把导管伸入大烧杯的底部。二、实验进一步改进在这个实验中还可以采用1L左右的食品袋,将产生的H2和O2的混合后进行收集,并把塑料袋扎紧口。用燃着的木条戳向塑料袋,会听到爆炸的声音,并发现塑料袋被炸的粉碎。我们也可以采用1L左右的食品袋充入空气,扎紧袋口,插入导管后压出一半气体。将导管连接H2的发生装置,一段时间后,食品袋完全膨胀,抽出导管,用橡皮筋系紧口。用烧着的木条去捅食品袋,随着“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三、实验改进的优点此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能把这种实验装置带入课堂,学生的参与面较广,并且实验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还能够激起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动脑,动手。充分发挥想象力,增强动手能力。使老师更爱教,学生更爱学。阅读详情:
范文九:氢气爆炸实验的改进摘 要:氢气爆炸实验,因为存在较大的危险性,为了安全、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很多教师对该实验都进行了不少改进。本人在进行该实验教学时,在确保安全性的条件下,经过反复讨论、试验、对比、研究,对氢气爆炸实验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验效果。关键词:初中化学 氢气爆炸实验 改进经历了数年的教育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况与过去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长期以来,教师深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氢气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惊险刺激,有些教师不敢做,怕出事。其实,只要能选材恰当,是很安全的,我做过几十次,都很成功,没有一次失败,而且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效果很好,知识记得牢。一、实验改进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找一个一次性纸杯,在其底部中间擢一小洞,然后用透明胶带密封,优点是纸杯为纸质,极易取材,加工方便。2.用锌粒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氢气,注意锌粒大小和酸的浓度,使反应平稳。3.氢气经验纯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纸杯氢气。4.实验方法:把纸杯倒放在平台上,然后用木片垫起瓶口,使之倾斜,这样空气容易进入,最好要倾向无人的一方。然后用小木条火焰接近透明胶带,透明胶带受热熔化,小孔被熔开,氢气逸出被点燃,气体燃烧,最后爆炸,纸杯向上弹去。5.捡起纸杯,观察内壁有细小的水珠生成。二、几点说明1.纸杯的小孔以直径3mm为宜。太小燃烧时间过长,反应太慢。太大反应时间过短,只见爆炸过程不见燃烧过程。2.封小孔的透明胶带要薄,贴一成就可,这样易熔化。3.所收集的氢气应先验纯,这样才有先燃烧后爆炸的现象,否则只爆炸不燃烧。4.一般用木片垫起纸杯,使之倾斜,空气进去容易,最好要倾向无人的一方。、5.开始时,透明胶带熔化,氢气逸出点燃,安静地燃烧,小孔变大,黑暗的环境下可见火焰。随着空气从底部的进入,氢气的纯度下降,安静的条件下能听到燃烧的爆鸣声,且越来越响,当达到一定比例时,即爆炸极限时,氢气爆炸,里面气体向外冲出。虽然纸杯本身是倾斜的,但是方向向上,不会碰到人,同时由于纸杯会变形,吸收能量,不会破裂。我做过几十次没有过破裂。万一破裂,纸片也大,由于纸片密度小,面积大,空气阻力也大,吸收能量,也没杀伤力,安全可靠。书中用材(塑料桶制成)可能会碰到学生,而且书中的用材取用不方便,用过一两次后上面的孔燃烧变大,就没用了,要找一个新的塑料桶重做,很麻烦。最好的塑料桶是装洗洁精的桶,但它还是有一个缺点,底部是凹进去的,点燃很不方便。而一次性纸杯到处都是,甚至可以用喝过水的,脏的都可以。三、现象及得出的结论1.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2.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为水。3.氢气与空气(氧气)达一定比例时,在点燃条件下,会爆炸。总之,面对新课改,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墨守成规,开拓进取,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多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取他人长处,积极探索,做一个热爱教育的有心人。多思考、多反思,解放思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断去创新、改进,不能一概地模仿,要发扬首创精神,逐渐总结出一套更好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的教学品位,加强自身魅力,做一个优秀的教育设计师、实施者、缔造者,在教育战线上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真正地把化学实验改进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裴新宁,化学实验的情景教学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5).[3]李明,变式化学实验与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J],中学化学,2007(03).阅读详情:
范文十:氢气的着火、燃烧与爆炸氢气的着火、燃烧与爆炸氢气的着火、燃烧与爆炸是氢气的一个重要特性。通过以往事故事例分析可知,大多数事故发生是因为操作者对氢气的特性了解不够,思想上不重视,麻痹大意,操作不安规程所造成的。所以只有充分认识及掌握了这些特性,工作中正确操作,就可以避免事故,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一、氢气的着火任何物质的燃烧都有一个着火点。氢气在空气中的着火点温度是585摄氏度,但还需要给它一个能量才能着火,这个能量仅为20 J(微焦),所以非常容易着火。化学纤维摩擦所产生的静电火花的能量,都比20微焦大好几倍。所以经常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就可能引起氢气的燃烧,而且压力和温度高时更容易着火。二、氢气的燃烧氢气的燃烧是着火反应的继续,是在不可能引起爆炸、爆炸现象的安全条件下进行的。纯氢燃烧呈蓝色火焰,只是点火初期的瞬间有轻微的爆鸣声。工业中应用的氢氧焰焊接金属就是典型的氢气燃烧。三、氢气的爆炸通常所说氢气的爆炸是爆燃、爆轰的合并现象。氢气的爆燃是氢气燃烧的瞬间啊,由于扩散而且在扩散的范围内的连锁反应,燃烧供给的氢气不继续,爆燃时有爆鸣声,爆燃时火焰的速度是音速范围。 氢气的爆轰是爆燃的进一步扩大,首先是氢气的量要比爆燃充足,其次环境是应使冲击波有反射的条件,在恒定体积内产生爆轰压力可猛增20倍,如氢气系统运行某些玻璃监测仪器往往在爆鸣中炸的粉碎。氢气爆炸时量要比爆轰更大,由上可知氢气与空气、氧气混合状态的存在是危险的,尤其是在一定的绝对密闭状态下更危险。由图16-2和图16-3可知,氢气的浓度升高,环境压力升高,环境温度升高爆炸区域都会扩大,因此实际工作中规定了安全界限如下。氢气加氧气混合的上限为96%H2(4%O2);下限为5%H2(95%O2)。 氢气加空气混合的上限为73%H2(27%O2空气);下限为5%H2(95%O2空气)。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仅有的30枚氢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