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黑天鹅事件件是什么 2017黑天鹅事件件归纳问题分析与思考

2014股市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事件是怎么回事
& 2014年即将过去,今年A股的黑天鹅事件似乎比往年更多,在最近一两个月里,接连有成飞集成、獐子岛、比亚迪三家公司中招。而在整个2014年时,A股市场的类似事件就更加多了。以下为证券时报网整理的2014年A股市场十大黑天鹅事件。
  1、成飞集成终止重组
  事件:经历约一年的重组筹划后,成飞集成12月13日公告,因主管单位国防科工局&形成行业垄断&等表态,终止购买评估价值158.47亿元的战斗机等交易资产的计划,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成飞集成此前的重组预案堪称蛇吞象,公司停牌前的市值仅52亿元,拟获注的军工资产价值却高达158.47亿元。本次重组终止后,成飞集成因影响巨大成为年度最大黑天鹅事件之一。
  股价表现:公司复牌后连续三天一字跌停,随后仍然未见底,再度震荡下行,累计跌近20%。目前仍在探底中。
  融资盘:成飞集成连续一字跌停前融资盘高达13.04亿元,目前已降至3.46亿元,大量融资盘割肉离场。
  或中招基金:其三季报中有两只基金,-富国中证军工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建设银行-中小企业板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分别持有135.75万股、50.42万股。
  2、獐子岛近8亿元扇贝消失
  事件:獐子岛10月31日公告,因受北黄海冷水团异常影响,公司调查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决定对受灾害影响的105.64万亩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同时对部分受波及海域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合计影响净利润76325.2万元,全部计入2014年第三季度。预计公司2014年全年业绩亏损。
  公告称,獐子岛在10月初进行例行秋季海底存量调查时发现亩产下降,调查发现,存货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所在海域的北黄海冷水团发生异常致使底播虾夷扇贝遭灾。
  股价表现:獐子岛复牌后连续两天一字跌停。经短暂反弹后,股价继续下跌,期间最大跌幅接近20%。
  融资盘:獐子岛一字跌停前融资盘达到1.26亿元,目前仅剩下不足6000万元,数千万元融资盘在低位离场。
  或中招基金:獐子岛三季报中有三只社保基金,全国社保基金四一四组合、一零八组合、一一零组合分别持有1049.94万股、799.96万股、758.67万股。此外,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险分红也持有445.40万股。
  3、比亚迪莫名暴跌
  事件:比亚迪12月18日午后股价离奇暴跌,A股股价尾盘跳水,收盘封住跌停,H股股价盘中更是一度暴跌逾40%,截至收盘跌幅收窄至28.84%。
  不过消息面上,比亚迪并无明显利空消息,公司方面也回应称一切正常。对于比亚迪股价离奇暴跌的原因,有多种猜测,比如有市场人士推测,可能与油价下跌及港股的做空机制有关。此外,17日在港上市的吉利汽车也因卢布贬值等原因股价重挫16.99%。
  比亚迪随后也对上述各种传言进行了否认,公司暴跌原因至今仍未明。
  股价表示:经过单日暴跌后,比亚迪A股与H股股价仍在低位横盘,未有明显反弹。
  融资盘:&两融&数据显示,从12月18日开始,比亚迪A股的融资余额不断减少,显示融资客在其股价暴跌及股价反弹时均有减仓。融资余额从18日的13亿元减少至最新的11亿元。
  或中招基金:比亚迪三季报中,农业银行-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1215.32万股。
  4、伊利股份遭遇光大证券看空研报
  事件:今年6月3日,伊利股份股价暴跌7.92%,事件源于光大证券对伊利的看空研报。光大证券称伊利股份未来5年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实质性冲击,给予伊利股份卖出评级,6个月目标价22.70元。
  不过,伊利股份有关负责人对光大证券看空的三个因素进行了反驳;另外,机构间的观点也有分歧,仍然不乏券商看好伊利股份。
  股价表现:伊利股份遭唱空当日股价暴跌,但股价经过震荡后不久就收复失地,最大反弹涨幅近40%。
  5、宋林被查冲击华润系股价
  事件:受华润集团前董事长宋林因遭举报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而接受调查并被免职的消息影响,华润系香港上市公司股价4月22日全线遭遇重压,宋林事件以来,华润系5家香港上市公司市值累计共蒸发290亿港元。
  4月22日,香港复活节假期后首日开市,华润旗下香港上市的子公司遭遇重挫。其中,华润电力下跌9.62%至18.98港元,继上周二微博认证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首席记者王文志再次实名举报宋林以来,累计下跌约12%,市值蒸发123亿港元;饮料和零售综合企业华润创业下跌4.16%至21.9港元,开发商华润置地下跌2.98%至16.26港元,燃气分销商华润燃气下跌2.75%至23港元,华润水泥下跌4.12%至5.82港元。据记者计算,华润系5家香港上市公司市值自上周二以来,累计共蒸发290亿港元。
  此外,宋林调查事件给华润燃气近期的项目收购以及旗下医药公司赴港上市蒙上疑云。有投行分析师认为,人事变动带来的不明朗因素,对依赖收购兼并的公司尤其不利。而曾由宋林亲自&领军&的华润电力则遭多家投行大大削减目标价。
  6、闰土股份董事长意外逝世
  9月29日晚间,闰土股份公告证实,公司董事长阮加根不幸于日晚意外逝世,享年55岁。
  公司公告称,目前公司董事会成员为8名,人员组成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合法有效。董事会决定:在选举新任董事长之前,由公司副董事长阮加春先生代为履行公司董事长的职责,董事会将尽快组织召开董事会选举新的董事长。公司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一切正常,无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事项。
  公司股票于日开市起复牌,当日大跌5.85%,目前股价仍在低位震荡,未收复失地。
  7、三精制药董事长被查后坠地身亡
  三精制药5月19日晚间公告,公司于5月18日接获黑河市检察院通报:公司董事长刘占滨于5月16日被立案侦查。5月18日早饭后,刘占滨称感觉不适。同日上午,在逊克县医院检查身体过程中,于三楼卫生间摆脱监护法警,从窗户跃出,坠地身亡。
  三精制药5月20日股价跳空低开,跌2.42%,不过,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后,股价随后连续大涨,累计最大涨幅接近翻番。
  8、海南海药现&人工耳膜&黑天鹅
  海南海药1月2日盘中发布公告,因公司发生对股价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没有公开披露的重大事项,公司自日即时停牌。待公司刊登相关公告后复牌。
  据央视新闻微博报道,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遭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等。王宇澄称王正敏至少57篇论文涉抄袭,还&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央视记者调查发现,王正敏团队以各种名义报项目,仅2012年就获经费4000多万。
  报道称,王正敏自称&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其实是仿制国外公司的产品。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拿到国家经费2000多万元,将产品上市,但前期试用者中,不少人的耳蜗2年就坏了,甚至还会漏电!
  据悉,上海力声特是上市公司海南海药控股子公司,上海力声特的人工耳膜于2011年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文,但海南海药此前称该公司销售业绩一直不理想。
  海南海药在数日停牌后,于1月8日、1月9日连发两则澄清公告,认为包括央视等媒体的质疑性报道不属实。
  股价方面,海南海药1月2日股价跌停后临时停牌,随后继续连跌4天,不过随后快速反弹,目前股价已较暴跌前高出近4成。
  9、海翔药业身陷&赌债门&
  海翔药业5月12日发布公告,澄清有关公司控股股东股份转让的媒体报道。公告主要澄清公司原董事长罗煜竑&为还赌债贱卖公司股份&以及此次收购是否涉及信息披露违规的传闻。
  海翔药业在公告中明确否认了公司原股东罗煜竑转让公司股份是为了偿还赌债的传闻,罗煜竑表示转让公司股份是出于个人投资规划及产业布局的考虑,不存在为偿还赌债而被迫出售股份的情况。
  股价方面,海翔药业5月12日低开高走,收跌1.64%,随后继续调整了数个交易日,一个多月后即收复失地。
  10、南风股份中枪王亚伟&调查门&
受股东王亚伟不久前被约谈的传言影响,5月13日南风股份午后跌停。当日在王亚伟因南风股份交易而被监管部门约谈的传闻打击下,该股跌破这一整理平台,午后快速跳水,仅半小时就由下跌1%而坠至跌停,报32.54元。
  股价表现上,南风股份5月13日跌停后,调整了数个交易日,随后快速反弹,V形反转收复失地。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白银投资那么火,还不开个户?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均由网络转载收集,与可可黄金网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某些 新闻影响到事件本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或者修改。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预测:中国爆发黑天鹅事件的两大导火索
  这是(,)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在(,)(mysteel)举办的中国钢铁金融衍生品国际大会上的发言。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上海钢联的活动,正好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想法。首先我讲两个自己的亲身感受,你现在在上海如果找一个精致一点的餐馆吃顿饭的话,大概比日本的东京要贵40%。上个月我去了一趟台北,他们跟我订的是凯悦,订的是行政套间,住了三个晚上,最后他们结账的时候,总共不到一万两千新台币,包括这三天的吃饭,大概是五个新台币换一个人民币,这个价格,大概杭州凯悦大概只能住一晚上。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问题现在还是非楚的,就是整个产业现在托不起昂贵的,也就是金融地产在经济中所收的租太高了,把整个产业耗干了。
  把经济分成两个部门,一个可贸易品一个不可贸易品,不可贸易品对可贸易品的价格非常贵。当年日本也是这个情况,用日元计价的国内的财富,那时也可以把全世界很多东西都买回来。
  当然接下来日本20年经历了一个非常深的一个资产通缩的过程。这20年日本有运气好的一面,也有运气不好的一面,从运气不好的一面来讲,日本刚好赶上了一个全球化的周期的高点。在20年中不断有新兴经济体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间,最开始是东亚的四小龙四小虎,然后是前苏联,当然最主要的是2001年之后中国的入世,这么大一个要素的经济体融入到全球的经济的范围之内。
  它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呢?就是全球在这二十年中间,可贸易品的生产率提高非常快,所以它可贸易品的价格,在这二十年中间是不断的往下走的。某种程度,放大了不可贸易品相对价格的扭曲,某种程度也加剧了日本这20年资产通缩剧烈的程度。
  当然日本也有非常幸运的一面,日本做得很好的是什么?
  它的资本输出做得非常好。实际上它某种程度上讲,从宏观上讲,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宏观对冲的交易结构。它在这20年中间,大量的资本输入到几个新兴经济体,包括东亚、中国为中心的这些蓬勃发展的地区。最大限度的吸取全球化扩张的红利。某种程度上有效的对冲了国内的收缩。所以日本的GNP在20年来没有萎缩。
  虽然跟整个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来讲,稍微差一点,但是也不弱。你可以看到日本经常项目的盈余,一直到2012年,经常项目的盈余还是非常健康的。当然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的直接因素是中国经济的衰退。但是总体来讲,日本的GNP,它整个经济,因为它有一个庞大的在海外,实际上有另外一个快速增长的日本经济,两者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对冲。
  当然中国未来面临的情况没有这么幸运,包括我们过去的这么多年,我们国有体制的对外的资本投资的体系,我就不展开了,恐怕我们未来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负担,更多的是透支我们未来预算财政的赤字,而不是收获红利的过程。当然这是中国可能面对的压力。所以中国面对的核心问题,其实跟当时的日本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不可贸易品,对于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非常高。集中的体现就是汇率和人民币计价的国内资产价格出现了严重背离。这两个东西只能保一个。
  所以从大的方向讲的话,中国未来的方向,包括当前政策方向的选择的话,是努力的去纠正汇率和国内资产价格之间背离的状况。拿两者尽可能走向一个收敛。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这可能是中国从中长期来讲的话,所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目标。汇率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冲突的话,从本质上讲,它根植于实体上是实体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报酬率。与资产价格之间严重冲突。
  如果你靠金融杠杆托住国内昂贵的资产价格的话,抬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成本的话,同时又想获得一个实体资本回报率向上的趋势的话,这相当于一个人站在地球上提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一样,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除非出现一个杀手级的产业革命,一个整体性的新兴产崛起,但是这样的场景很难想象。
  从全球历史的经验看的话,汇率和资产价格之间的调整过程来看的话,全球有两个极端的个案。我们看日本的情况,日本在90年国内的资产泡沫以后,资产通缩发生以后,资产负债表衰退以后,这20多年中,日元对美元一直可以说是一个强势货币的状态。日元对美元基本上80-120这样一个区间,被限定在这样一个区间波动,没有偏离这个区间。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资产通缩。
  另外一个极端是的例子,俄是2011年的时候,最繁荣的商品周期顶点的时候,莫斯科的房子换算成美元来看的话,在全球国际化大都市中间,应该说非常的贵。
  到现在,莫斯科的房子,莫斯科的房价,以卢布计价的莫斯科的房价,比2011年又上涨了10%。但是卢布兑美元的价值,汇率,在过去四年中跌了50%。中国未来将怎样实币的价值和国内资产价格背离的状况,中国会走向什么样一个路径呢?一个是名义汇率要往下贬一点。然后国内的资产价格要出现一个价值的通缩。最终两者找到一个新的均衡。中国会偏向于哪个方向,我觉得是目前整个市场大家最集中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名义汇率角度上来讲,中国因为处在全球老二,所以某种程度来讲,本国的货币不是自己说了算的。特别是今年经历了去年的8.11,以及今年1月4号两次人民币汇率闯关之后,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全球性的万亿风险释放之后。所以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未来的人民币的名义汇率,某种程度上讲,不在是由自己说了算了。
  当然市场有很多传言,特别是二月份,说中美之间,有一个关于汇率的默契,根据事后市场的演变来看的话,这很有可能是一个事实。我个人知道的信息,现在大洋彼岸的另外一方,应该对中国有明确的要求,也就是说未来人民币的每一步动作,或者每一个想法,都必须和我进行事前的沟通,然后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机制和方法。这应该是有非常明确的信号。
  也就是中国不和市场沟通,像去年8.11或者是今年1月4号那样,进行汇率市场化闯关,从未来场景来看,这个出现的概率基本上没有了。今年人民币整个市场汇率运行状况来看,我觉得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你们看今年美元很软,人民币和美元相勾住。某种程度上讲,今年上半年,人民币也释放了一定的贬值的压力。
  我们看到人民银行所计算所参考的货币指数。今年贬值了7%,同期美元的指数,也贬值了6.6%,两者大体相当,所以这样一种美元弱势,可能是双方的新的汇率关系,双方都可以接受。
  如果美元未来进入一个上升波段的话,我想人民币与美元在一定程度进行脱勾。前提是一定不能出现全球的货币竞争性贬值。也就是人民币的价格人民币指数必须保持相对稳定。这个可能是形成的一种所谓的默契。这个在今年的状况下来看的话,应该是非常突出。
  这么一个默契,说明中国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可能作为一个主要的调整方向。也就是货币价格和本币价值之间,未来寻找均衡点的过程会拉长。意味着我们讲的中国未来作面临的资产价格的通缩可能不再是一个方向的问题。这个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再讨论。
  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未来集中讨论的是什么?是这种调整的资产通缩,未来调整的方式方法时间和节奏的问题。
  应该讲,我们参考以前的西方经济体的债务周期调整规律来看的话,还是有明显的共性的。大体上会符合一个调整节奏的逻辑。第一步,就是整个债务周期调整的一般路径第一步都是从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系统内部杠杆结构开始的。这个逻辑非常好理解,因为你可以看到,在一个经济体经历一个债务周期末端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表征,就是国民经济中间,政府、企业、金融,只有金融部门在拼命的加杠杆,这是共同表征,非金融经济杠杆,其实是处于被动上升的状态。可以简单看一下2008年前面5年的经济各个部门的债务率的变化。
  特别是最后5年,一年中间整个债务率的上升的贡献,金融部门内部所增加的杠杆,达到了70%。非金融部门的贡献只有30%。其实某种程度上讲,中国2012年之后,我们所谓金融自由化加速的进程,跟2008年之前,前面5年美国所走过的历程,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就是我们看到的金融的空转,就是大家通俗的讲,资金在脱实入虚。金融开始独自的繁荣。
  年开始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到今天,是琳琅满目的披着所谓金融创新和马甲的金融财富管理平台以及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交易的结构。
  金融同业的交易合衍生的交易,在整个金融部门的资产形成中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为什么整个宏观金融管理者开始有一些害怕有一些担心呢?
  是因为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它特有的特征,也就是说金融部门的自身杠杆上升的状况,真实的状况,现在宏观金融的管理者来讲,它不能实时的掌握,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银行做一笔10个亿的围外的话,管钱的机构,可能底下要做一个40亿的产品。
  结构化的产品,才能把这个围外的交易结构,它委托的成本才能对冲掉。否则根本做不平。但是领导看到的数据可能就10个亿,看上去很多金融交易的结构非常的正常,就是金融同业之间的交易,银行对非银。但是实际上底下都有很多灰色的管道衍生出来,通向第三方的财富管理平台,或者所谓业内非常流行的嵌入式投资顾问的管理,杠杆很快就加上去了。
  去年股灾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信号,警示的信号。因为报给领导参阅的数据非常正常,我们看到的就是银行对于非银的收益权转让的结构,不到三万亿。但是一旦进入杠杆清理的时候,发现杠杆越清越多,最后导致股票市场出现系统性的崩溃。
  因为中国金融体系有自身非常强烈的体制性特征。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二元经济的体系,国有企业和政府的经济组织,有非常强的吸附金融信用资源的强大的吸引力。低成本的大量的占用了大量金融信用的资源。所以在这样一个体制下面的话,如果不进行主体属性的改造的话,推进金融自由化的单边突进的话,造成的后果一定是混乱。
  造成的直接的结果,就是把国有企业和政府的经济组织变成一个又一个的资金的掮客和影子银行。过去2012年之后的中国金融自由化的膨胀,一个加速的过程,很清楚的反映了这个事实。这个数据应该从总量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我们看到2012年之后,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大概膨胀了81%。而整个名义经济的总量只上涨了39%,中间差不多有一倍的落差。
  所以金融既然不能从实体的回报中获得足够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只能通过金融的交易来创造价差。通过增加杠杆,通过加大错配,通过有意识的低估金融的风险,在一个越来越烂的地基上面靠金融交易的积木搭建起来一个越来越高的资产楼阁。
  所以今天曾经金融改革的推动者面临着与大的压力。因为我们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我们今天都不避讳讨论一个问题,中国今天金融运行的状况还是不是一种金融压抑、金融供给不足,还是一种严重的金融供给的过度?
  当事人的压力非常大,因为这关系到对过去5年甚至过去10年中国的一个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国金融改革的整体的评价。应该来讲的话,从事后来看的话,目前整个宏观管理层来讲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金融部门的杠杆累积,他们不能有效真实的掌握第一手的情况。
  整个债务调整的一般路径,第一步一定是金融系统内部的杠杆结构开始。这种金融内部杠杆的结构,金融降杠杆的过程,会逐渐引致资产价格缩水的压力和债务通缩的压力。这种压力下才有可能促使非金融部门进入一个实质性的债务重组的进程。
  这个道理应该非常的简单。比方说我们大家都在讲去产能,如果你的产品的价格是在一个不断上涨的趋势中间,哪个工厂愿意率先关闭自己的产能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债务重组也一样,如果我能够在这个融资市场上非常低的利率,非常便利的借到大量的钱,我的资产市场还在高位,我的土地拍卖非常的流畅。怎么可能把债务合约的相关利益人都请到谈判桌前,大家一起来商量缩减债务的事情?所以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展开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逻辑,应该说整个逻辑下来的话,这是按照一个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走。首先金融部门的压杠杆产生的通缩的压力,会促使非金融部门进入实质性的债务重组的谈判。
  这种非金融部门,当然对于中国来讲,对于西方来讲可能主要面对的是私人部门家庭去杠杆的问题,债务重组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讲,是国有经济部门和类政府的实体组织的债务充足的问题。这种债务重组的话,一定会产生越来越大的经济下行的动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宏观风险。
  怎么样应对这样一个宏观风险呢?
  对于大萧条之后的整个的全球的宏观政策层来讲,大家最后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一整套避免经济陷入长期箫条的所谓超常规的货币和财政的方法。所以现在市场,大家对于所谓中国式的QE,中国式的量宽有很高的期待。
  但是为什么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在过去这几年中间往背后缩,不出手呢?我觉得核心的问题是时间窗口没有到来。因为你的整个资产还在高位的时候,大家没有压力的时候,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是不可能跑到前台的。因为这个价格它谈不拢,大家谈判的成本非常高,价格的打折,利益的出让,这方面的事情根本是谈不拢的。所以对于中央政府来讲,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决策者来讲,未来的腾挪的空间,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整个资产市场的价格缩水的状态和程度。
  所以这样一种调整的话,对于金融杠杆,对于整个资产来讲的话,我觉得这个选择的方向来讲,是非常明确的。因为我们过去的各类资产的价格,到今天这个位置,靠的是我们金融杠杆和负债边际不断的上推。现在可能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反过程。资产的价格是由边际的力量所决定。
  如果金融杠杆上升的力度开始衰竭的话,比如说整个金融部门在一季度,整个资产膨胀的速度是18%,如果这个18%的速度不能提速到20%的话,那意味着整个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将不再上涨,就涨不动了。如果从18%,未来可能要跌到17%,跌到16%,甚至跌到15%以下。意味着所有的资产都将面临系统性压力。这实际上是个反应过程,是个货币消灭的程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金融空转的钱是会消失的。
  当然风险情绪降低的时候,货币会随着信用敞口的了结而消失,这个是个挤泡沫的时间,是一个由虚回实的过程。是重整资产回报率的阶段。
  对于中国的实体来讲,中长期来讲,洗净铅华一定是好事情。少一些浮华的话,金融市场的认定会显现出来。只要中国不选择一个撞南墙的宏观的方向的话,其实中国的经济个人认为不用太担心。如果把市场放长一点来讲,未来整个资产价格的政策宣传的话,可能光靠当下的金融监管技术的加强,以及金融宏观政策的调整,数量和价格的调控,我觉得是很难实现的。
  未来从我们讨论的,目前所讨论的方向看的话,未来中国资产价格的调整,可能要更加依重于结构性的公共政策的选择。就是税收。只有选择结构性的政策,可能才能最终解开目前这个结。
  很大概率,我个人推测很大概率,未来对于过度繁荣的金融交易合资产持有的税收,这样公共政策的选择的出台,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中国应该说目前已经进入到整个债务周期的调整的第一步,就是金融的整肃,这个过程在四月份之后逐步的展开,某种程度上讲,这是2012年以来逆金融自由化的过程。由繁杂浮华到简单朴素,甚至向原始回归。
  我们讲的现在有个理论,叫金融的不可能三角,就是金融稳定、零道德风险和金融创新或者是金融自由化之间,这三者之间只有两个成立,这三个不能放在一起同时成立。从现在的宏观选项来看的话,无疑金融稳定和降低整个系统的导致风险,成为政策的选项,那么金融的创新和金融的自由化就会搁置在一边。
  未来整个资产,中国资产通缩的一个场景的路径的猜想来看,我个人判断,我们那天在聊,用了一个词叫闷骚,我觉得闷骚式的状态,可能发生的概率可能是最大的。也就是在中国现有体制中间,资产价格通缩的过程,一定会不时遇到各种各样非市场力量的干预出清。比如说资本项的管制,把门关起来。
  比如说阶段性的释放流动性,平滑价格出清的压力,比如直接入场进行价格干预。比如今天的股票市场一样,若隐若现,经常出现所谓频繁的国家队的声音。但是整个趋势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的。
  资产的重估或者是资产的调整,虽然价格的表现上来讲,可能表现比较迟缓,但是趋势的力量会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交易频率的显著的下降,交易从高频向低频走,变成一个确定性的趋势。流动性显著变差,让时间成本消耗价格。我们看到信用债市场,今年4月份以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目前股票市场也在发生类似的场景。
  可交易的标的越来越集中,大部分的股票换手率向历史低水平回归。流动性溢价,我们大家知道A股估值重要的基础,权重最大的是流动性溢价。A股有交易的价值,有博弈的价值,没有投资持有的价值。如果确定性的向低频率回归,那么流动性溢价会进入一个耗损的状态,对于估值的终数来讲的话,我觉得这个方向是非常确定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重估的方式。
  当然中国会不会发生一个黑天鹅的状态?大方向讲的话,通常的导火索主要是来自于两个,一个是内部的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崩溃,再一个全球性外部的冲击。从目前的状况来讲,内部的问题正在主动进行清理,但是外部的问题可能不是由中国自己能够把握的。也就是今天外部世界的状况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因为我们今天再一个从来没有进入过的领域运行。就是负利率。
  那天我看到整个的国债已经进入负利率的状态,感到非常惊讶。因为2012年的时候,作为欧洲五国之一,意大利国债曾经是6%的收益。现在也进入负利率状态。全球有10万亿美元的资产进入负利率状态。对于金融交易者来讲会越来越害怕,因为会改变他们的信仰,就是靠中央银行不断的推动资产价格的上涨。如果信仰动摇的话,会导致整个资产市场剧烈的震荡,剧烈的波动,对于中国来讲,我觉得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压力(完)。
  (刘煜辉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责任编辑:孙建楠 HN010)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预测:中国爆发黑天鹅事件的两大导火索》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啤酒黑天鹅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