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力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发现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2014年2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发现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利用知识的类比迁移,引导学生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中国论文网 /9/view-6348912.htm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实践操作;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探究式学习作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已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实践。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质疑问难,激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的问题情境,抓住一切时机,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精心诱导学生大胆质疑,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听讲,发现问题,相互讨论、争辩,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大胆陈述自己的疑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活动就此开始,探究行为也就会主动启动。   二、类比迁移,尝试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当然,教师作为探究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加入探究活动中,并不失时机地点拔、启发,激发诱导学生交流讨论、优选教学方案,共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探究。   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校图书室原有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3/25,问:今年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1+几/几),此时,学生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接着,我把题目中的3/25换成12?,让学生观察这个题目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第二题只是把分数改成百分数,解题的思路是一致的。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应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是基本一致的,这样,既让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又增强了他们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学生探究热情一下高涨起来,有效地掌握了新知识。   三、注重实践操作,引导深入探究   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它不仅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而且极为强调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目的。为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操作,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都能猜出是180°。但是对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有待学生进一步去验证。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学生利用三角形学具,通过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等操作活动,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然后,让学生进行汇报,学生的答案让老师惊讶不已,学生验证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结果等于180°;有的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得出内角和等于180°;有的用折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折在同一条直线上,凑成一个平角,也是180°。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老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鼓励求异思维,引导独立探究   求异思维又称为发散思维,是指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多角度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或心得感受,更加透彻地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我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对问题做出有个性的反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来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发现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利用知识的类比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使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态度,促进学生独特、良好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新版.   [2] 刘 樽.《论探究式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3]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   [4] 张人红.《“研究性学习”在美国》[J]教育发展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海阔凭鱼跃—江渝小语工作室
当前位置:&&&
浅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传: 陈振帮 &&&&更新时间: 17:59:50
浅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
&&&&&&& 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现代以来国际上诸多心理学派和教育学派所共同认识并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它同时也对许多教学模式产生过巨大影响并成为其理论内核。在国内,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各种研究中,人们对其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对其与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还太少。如果我们不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论迁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一种空话。因此,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有:
一、重视自主行为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吸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吸向老师质疑、请教,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 从这一点出发,我先从道理上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更注重的是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与鼓励和肯定。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创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只要学生能够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学生根据提示确定了学习目标,并选择了每己喜欢的段落作重点学习、赏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畅所欲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效果比老师讲给他们要好许多倍。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例如,每节课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制度,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提高学生的素养,设置了&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赏析&&心灵寄语&等内容,学生轮流来讲。
&&& 二、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同时,小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 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等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为:首先是任务定向,教师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学生加以选择、接纳;其次是组内交往,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往,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小结评价。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宜过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民主性,要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分享成功快乐。
&&&&&&&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结合提示、注释、练习展开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有疑难问题,还可以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时,也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收集&桥&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工合作,收集的资料大大增加了,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辩论赛活动,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当他遇到困惑或矛盾的情况时,这种心理倾向会更强烈。少年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本能的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收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 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自己去探究文章并提出问题还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到示范性,给学生以&方法的示范&&思维的示范&设问注意环环相扣,先后有序,体现教学环节。运用这些设计的问题体现出了本文响教学环节,教师由一个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示范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自主式的创新学习时,也可以引寻学生对教材进行以下探索:欣赏课文的一个最佳处,提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引入与此文写法相同(或相反)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文章中有哪些空白是可以展开想象的,此文所用材料可否增一个或减一个、换一个等等。我们还可以结合传统教法,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多想、多说、多交流,这也是很好的探究。
&&&&&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当我们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定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局面。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欢迎您来到徐州教研网!
[01-10][01-03][12-27][12-19][11-29]
位置导航:>>&&>>“学讲方式”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讲方式”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作者:孔玉海&&来源:徐州五中&&添加日期:日&&点击量:
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由于内容多、任务重,依然普遍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一节好课的理解,教师也往往专注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分析探讨,却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多讲&情结的滋长,让许多教师模糊了教育的主体,教学的本质。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使命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随着&学讲方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再次被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
有关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从&激趣探究&,到&分组激励&,再有&三步一环&,直到现在的&学讲方式&,观念被不断更新。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走下了讲台,编制了学案,分配了小组,引入了评价奖励机制,学生开始模仿老师的模样。可是却看不到我们所期待的个人踊跃的发言,小组热烈的争论,所谓自主学讲也只是有限几个同学对试题答案的粗略重述,再然后就是教师无奈的点拨&&学生&学讲方式&的自主学习沦为了一种形式。
历数着许多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范例,本应有理由相信,没有了教师全面呵护的学生们同样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探索一条全新的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可是,在践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多数学生依然固守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依赖教师的权威,期望教师的最终解答;遇到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深入钻研的精神;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也基本流于形式,不会规划制定学习任务,不会提问,不会总结反思。更有些学生在要求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显露出抵触情绪,对自主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感到焦虑和不适。教师将学习的空间让给了学生,将学习的主动还给了学生,可为什么我们却没有看见学生们如鱼得水,畅游知识海洋的欢愉景象呢?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教师在这场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呢?
一种改变,从欣喜到迷茫,从思考才能到真正认知。没有什么理论和模式是可以生搬硬套的,就算简单的模仿与借鉴,也会遇到许多未知的问题。只有遇到这些问题,才能更深刻体会这种改变的实质,也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革新。
想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需要作为学习组织者的教师完全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自主学习的操作原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究其根本,学生的自主学习依然是不能脱离教师的完全独立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是任何课堂改革都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师既不能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也不能简单地将课堂直接抛给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自主学习呢?
{C}一、为学生充分营造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包含了自我实现的过程。有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有对独立意识的自我评价,更有对老师同学认同的渴望。从原来的&你讲我听、你问我答&,到现在的&先学后讲、合作交流&,全新的开放式学习体验,颠覆了以往的学习形式。学生们从台下走上了舞台,聚光灯下,一切毫无遮拦,尽情展现自我。高中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的学生会享受这种感觉,但有的学生也会胆怯畏缩,一切却又均源自别人对自己肯定的预期。马洛斯的需求理论认为:&尊重的需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的需求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以产生推动力。&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惜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讲述是对是错,他的表现是好是坏,只需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信任的目光,都可以让学生铭记一生,可以让学生为之倾尽所有努力与热情。教师的情绪也会极大地感染学生,有一位积极乐观、风趣随和的导师的精神指引,艰辛的学习道路也变得异样光彩迷人。
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历经体验的过程,从别人那里轻松获取的知识经不起时间的消磨。学习永远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别人的帮助只是一种辅助,要学会独立,不管是问题的分析解决,还是心理的成长成熟。为了消除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养成的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心理上逐步接受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C}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延伸的规律以及相互间的联系。数学学科的学习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兴趣的指引和保障,很难保持坚持不懈的良好学习状态。但是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往往我们的教师也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甚至无助的期望中。
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数学的发展史。伴随着生产活动、社会文化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对数学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数的世界里,神秘奇幻,又满溢和谐之美,让多少人为之着迷,为之疯狂。在课堂内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激趣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动力,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数学的研究和学习了。
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空间里的教育资源,多方位多途径地向学生传达数学的魅力信息。教学中穿插数学史的普及,中外数学家的轶事成就讲解,感受现代数学与科技发展、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选播相关视频资料,如《美丽心灵》、《骄阳似我》、《数学漫步》系列等,生动展示数学世界的多彩;鼓励学生阅读数学论著,撰写数学小论文,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让枯燥的数学变得丰富有趣,将有限的数学课堂教学引向无限的探究学习。
上小学的儿子在学校里是公认的数学天才,对于数字非常的敏感。有人说这是受了爸爸的遗传。其实,世界上哪里有天才,稍显卓越的能力也多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我承认&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种小阴谋的作用,就如同儿子对于数学的兴趣也是我刻意将数学的神奇不着痕迹的灌输到了他的脑海。每当听到他轻叹着&数学怎么这么神奇啊&,我的小阴谋也随之得逞了一回。家里的日常消费,股市的阴晴起伏,问题解决的优化,在他小脑袋里都化成了数字的模样。数学是一个大课堂,走出校园,放眼天地,处处都有数的学问,也处处可以激发出学习的动力。
学生兴趣的激发,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平常。另外,从学生的视角,体现发现过程的课堂情境设计,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数学修养,也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从享受,到喜爱,到专注。
三、做好自主学习的任务设定。
教学中强调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也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可是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水平,也不知道面对一个新的课程、一个新的问题该如何着手展开研究,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么学。任务驱动是很好的办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任务设定,甚至是课堂中具体的问题设计,类似于学案形式的问题串,指导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初体验。
在基本了解学习任务设定的原则、重点、流程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考探究过程。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提出问题,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的方式继续问题的再解决。
有了自主的任务设定,就可以抛开原先面向全体的导学案了。学生自我导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建构教学过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对于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并作出相应调整,最后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导学&法适用于具备独立思考,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教师仍需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内、小组间的互评,博采众长,让集体的智慧成为个人能力的有效补充。
班里有个学生酷爱数学。除了平时经常钻研难题,还摸索着探究教材,自行推导出更多的结论、定理,不时提出问题,做出细致的专题分析。就这样,他一边学习一边整理,几个学期下来竟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珍贵的资料。当我无意间发现他的这本学习笔记的时候,翻开扉页,引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一种思维,我将毕生探索。&正是这种意念,支持着他,引领着他,在数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付诸所有热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终身学习早已被我们认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始终是一个学习者,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成长,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即将步出校园的学生们应提前做好自主学习的充分准备,否则将会被无情淘汰。即使在大学的校园,自主学习也已经司空见惯。据说清华的学生学习能力超强,和清华导师强迫式的作业任务不无关系。一节课结束,教师丢下作业&用xxx软件设计一个xxx方案,下星期交&,留下一头雾水的学生潇洒离去。&xxx软件&是什么东西啊?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泡图书馆、查找资料、学习软件、设计调试,硬生生完成了一个个这样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教师的讲解,没有教师的指导,只有自己的意志和坚持的目标。
真正的自主学习离我们似乎很远,却又感觉那么近。
四、不要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要真正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怕学生不主动,不要怕学生没能力。在课堂改革的尝试初期,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不愿参与的惯性意识,即使接受了这种学习方式,却不懂得如何参与。习惯的改变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学生们习惯了原有的授课形式,要给他们适应调整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不仅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更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教师要做一个学习的旁观者,要有延迟表态的意识。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形成讨论,直至得出结论。洋思的&先学后教&模式很好的诠释了课堂中师生间的优先级关系。先学,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更能安心研究教材。后教,也不是传统的教师的教,而是优先进行学生的自我反思,组内组间的反馈评价。或许可以夸张点说,一节不需要教师参与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学生的优先级永远高于教师,如果学生了解到了这一点,将很大程度上激励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提倡发散式教学,避免教条式的总结归类。典型题型只是表面化的东西,数学中的理论、思想、方法才是不变的根本。变式探究,自出题、互出题的检测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也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过程的乐趣。
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在&学讲方式&的诸多环节。从课前的预习探究,到课上的分享展示、交流评价,再到课后的反馈总结,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首先自主或小组选定本节课的讲授内容,全班进行统计,将选讲题目按难度级别分类,基础题目小组轮流发言,有难度的题目自由发言。学生自主讲评,重分析轻结果,强调解题策略的生成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相应补充或提出问题。然后同组同学进行解题反思,总结方法技巧。
这样的课堂,老师需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预见到学生可能的解法,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讲解时思路的清晰,语言的流畅,即时的思考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开始学生们会有可能不太适应,黑板上没有了老师清晰工整的板书,却成了任何同学都可以随手涂鸦的画板,课堂笔记的记录也变得无所适从。当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原先的解题思维竟是如此的凌乱。当挺过了最初那段难熬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革新性的变化,尤其是当问题摆在了所有同学面前的时候,集体的智慧被发掘的淋漓尽致,几乎每道题都会有同学分享多种解法,有的解法甚至让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眼前一亮,大呼过瘾。每个人在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享受着分享的乐趣与成就。当遇到难题学生们争先解决的时候,激烈的讨论更是让人记忆犹新。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也成了一个学习者。
我们享受着这样的课堂,享受着这样的学习,享受着真正参与到教与学过程中的满足,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自己学习的主人。
&学讲方式&讲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更是对学习、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历练了心智。关于&学讲方式&的尝试与探索还将继续,甚至可以说才刚刚开始。或许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或被质疑,或被讥讽,或阻滞不前。但是我们依然会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前行,直至风雨彩虹。不管对于学生还是老师,这一路所有的执着坚持,也注定会成为我们共同成长的最美的见证。
上一篇:[ 10-17 ]下一篇:[ 10-2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