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官网》

如何评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如何评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本不错的书,说明了未来的商业竞争中产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成败,另外也说明了产品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人人参与,
电商及o2o操盘手
一群想最产品充满着不同见解的人来到一起,吹吹牛,有捧场的,有拆台的,有打酱油的。人各有志。谢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结网》的书评【一个人的满腹牢骚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贴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结网》的书评
我为什么要读这两本书?      1、2004年3月份至2005年8月份,我担任产品经理,负责ERP产品制造模块的车间部分,作为一个曾经是产品经理的人,我希望了解产品经理这一职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复习和验证;      2、我的部门,也有产品经理这一职位设置,站在招聘的角度、管理的角度、互联网的角度,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互联网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有共性,也有行业性,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有一些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个性化);      3、作为一名作者,我对这两本书的营销非常关注,希望从中学习;      4、无疑的,站在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角度,我都希望从这两本书中了解作者的视点,尤其是苏杰的成长历程,这本身来说就是学习和成长的很好范例。      这两本书,我先读了《结网》,再读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虽然有点偶然(我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但正好看到同事有《结网》,我先被这书的装帧吸引,所以和同事作了交换,而我看书的速度较快,等我看完了,同事还没看完,于是我从其他同事手里借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阅读),但我看完两本书后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顺序,而且,针对同一主题,最好是不间断地阅读,这样,知识会更加系统、连贯,并且可通过对照、印证有利于对同一主题加深认识。      据《结网》的作者王坚说,这书的设计本来就是让人一口气读完,我觉得这个设计颇为巧妙,事实上,我也的确是一个晚上读完。《结网》211页,《人人都是产品经理》326页,站在我之前列出的几个读书角度来说,《结网》对我更有用,而如果是0至3岁的产品经理,可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更有用,但是前一本也不可少,所以,两本书一起购买和阅读应是较好的搭配。      《结网》的阅读体验很好,脉络清晰,结构分明,语句简洁,排版考究,能够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立刻建立起对产品经理的认识:产品经理是什么?产品经理做什么?产品怎么做?这个知识结构好在简洁,简洁之所以重要,乃在于,过大的信息量,有时候会让人晕掉,从而徘徊门前不入,我看阿石在我微博上,在看了我说两天内看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介绍了读的方法后,回复说回头他也试试这个方法,而之前他的感觉是“写的细,看得很疲,甚至让人懒得翻了。”我觉得,这是写书人需要警觉的点,如果说书也是一种产品,那么,作者应该象导演一样(王坚语),能够控制读者的感受才好。      简洁的知识结构,让人能够快速地入门,没有认知上的难度,从而容易接受。我阅读完《结网》之后,立刻做出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在脑子里想这个结构,也比较清晰,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后来发现,如果做一张思维导图,势必很大,那是大结构里套小结构,而有些细节,是不好进入结构的,这更多来说是经验和教训,适宜线性笔记法,在这点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更象是工具书,也不用做笔记了,就是放在手边常翻,直至形成牢固的技能。      对于完整的学习来说,仅有知识结构(骨架)还不够,还需要血和肉,否则,在看完一本书之后,感觉清晰了,动手时发现,糟了,还是不明白用户调研怎么做、线框图用什么工具、团队怎么分工,而知识的最终作用体现在动手性,因此,在了解框架之后,还要学习一些基础性的事务,这是层层拆解的know- how,就目前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说,并没有专门培养产品经理的专业,产品经理往往是半路出家,在学习机制完善的大公司里,容易在导师的带领、公司的培养之下快速成为合格、优秀的产品经理,但对于大量的不具备此种环境的人来说,如果想要成为产品经理,往往是半路出家、自我摸索,因此,通过书藉(不只是这两本书藉,两位作者都给出了不少荐书)、培训等进步成长的方式必不可少,阅读,我一直认为是更加系统的方式,只是自然,这也要看读者的悟性。      两本书都写得很诚恳,我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时,弥漫一种感动。按说,一个毕业才四年的人,很难写出这样的一部书,很多人不要说毕业四年,就是毕业十几年,也未必能够做出这样的总结分享,苏杰的成长历程,非常有代表性,或者说,这本书是苏杰的成长史,这里面关于产品经理的摸索,适合于半路出家、从零开始的人们,而我想,这里面最宝贵的,其实就是一种学习、钻研的精神,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能够原谅和理解苏杰的罗嗦:),细节层面的东西,是要在碰到的时候才显示出其可贵性,不过,如果事先能够了解,因而避免,那也是提前搬开了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所以,站在成长阶段的产品经理角度,这种罗嗦也许有其必要性。鉴于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产品经理而是为了了解,所以对我来说最有用的是第6章《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一法通、万法通,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世界,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王坚作为八年的产品经理,自有其老到和精炼。作这样的对比,感觉特别有意思,一本书,当然是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种种,包括背后的很多东西,如出版社、出版和营销等。要论营销手法,可能苏杰做得更多,在博客、豆瓣、微博的预热和各类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我也在学习借鉴。《结网》其实也不低调,或者说,是 “低调的华丽”,这种华丽,体现在字里行间、全书装帧等各方面,属于渗透型的。全彩的印刷虽然提升了成本,也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购买力(想让读者大人掏银子是不容易的事啊),但是整本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很强,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侧重实用性,未走艺术路线(或者是走了,我没看出来)。      我另外特别欣赏《结网》一书的创新设计:两页空白页很出彩,另外鸣谢的形式设计得别出心裁,书目的推荐我也很欣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对于书的推荐太多,太多未必是好,在让读者膜拜作者的同时,也可能会让读者产生畏难情绪,单只是书目的列出而无推荐理由和其他资料(同一本书往往有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不同的译者,版本众多),也会造成寻找和阅读障碍。信息爆炸、日趋碎片化的今天,可能更适宜“多不如少”。      从名字方面,我觉得《结网》不算明了,这点上不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虽然副标题可以作为补充,但最好还是从书名中直接显示。      以上仅是一己之见,浅薄的看法。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a 当前位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苏杰:大神级产品经理必经的7层修炼
&苏杰 o  来源:馒头商学院 E1672
来源:馒头商学院 ID: mantousxy
导师:苏杰,阿里8年产品经理,馒头商学院特约产品导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作者。
▌编辑、排版/大大萌
10年之前,尚无产品经理
首先我们看看十年前的互联网是什么样子。
十年前腾讯还不到2块港币,今天已经在150块左右了,所以你十年前买了一点腾讯股票的话,几乎翻了一百倍,腾讯最高170多块。
十年前,阿里的淘宝还没有购物车,淘宝是2003年成立的,到2006年已经过去3年了,你可以想象吗这个网站前三年都没有购物车,要买东西只能立刻购买。
没有购物车意味着淘宝是没有订单的,我们在线下商场常见的促销手段,比如满减,而没有购物车是没有办法做满减的,那时候淘宝是没有这些营销体系的。
也是在十年前,2006年,馒头商学院院长王欣,她出版了中国产品经理界的第一本书《产品经理实战手册》,不过我估计在座的年轻朋友很多都没看过,因为这本书还是有点偏IT行业的产品经理,它和互联网的产品经理还不是完全一样。
十年前我也工作了,当时的岗位是需求分析师,那时候业内还很少听到产品经理这个词。所以我和大家比起来的话,还是没那么幸运的。
我们在十年前的荒蛮时代慢慢走了几年,一群人经常聚在一起,大家渐渐意识到自己好像是在做&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我也渐渐意识到,产品经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岗位,它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是那个阶段学校里根本不教的,但那些才是商业环境里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些能力,于是我在2009年初的时候提出了这个口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当时也没有人知道我,也就没有人觉得太有问题。
但随着那本书渐渐有人知道以后,就有很多人来喷它了,比如@Fenng就说&我还以为人人网的员工都是产品经理呢&。
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正确解读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句口号还不错,比如原来网易的产品总监纯银,他对口号的理解和我的理解是非常一致的。
当然有些人也认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就是纯扯淡的,只要技术强、设计强一点,他就根本不需要这个岗位。所以产品经理岗位,也是在不断的争议中一点一点起来的。从整个业界的关注度来说,这个岗位真正是从2010年左右才算慢慢火了。
产品经理火,要感谢这个丰饶的时代
这个是百度指数的截图,如果同学们也想看看其他大趋势的话,完全可以在百度指数上去搜一下关键词,你能看到一个跨很多年的大势。所以你会发现,虽然这个岗位的争议那么多,但是它的热度还是不断上升的。
为什么产品经理这个行业这么火呢,我其实是要感谢互联网的,有一个词叫丰饶时代。人类自古以来,都处在一个匮乏状态,那些时代,产品从整体而言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
所以我们只要把产品做出来,就不愁没有人要,
因为那时候我们解决的是很刚需的问题,所以在二三十年前都会有一个更火的岗位,也叫PM,叫做项目经理,他只要有执行力把东西做出来就已经很牛逼了。
但你发现现在是一个超级丰饶的时代,比如看天气,我可能有上百选择,他们功能的差别是很少的。
比如我要去酒店,我想用地图搜一下,我的选择就有很多,百度腾讯高德Google。 又比如女生自拍要修个图,她的选择也很多。
所以目前如果你还仅仅把精力集中在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怎么在众多做出来的产品中脱颖而出?这个时候就要求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更加深刻,以及创造新的推出新的解决方案。这个丰饶时代,基本需求都已经满足了,我们开始满足了一些比较高级,比较虚的需求了。
&一个岗位越成熟,岗位定义就越清晰。&
到了最近三五年,这个产品已经明显进入爆发期,产品经理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了,这时候你再说自己是一个产品经理,别人已经不知道你具体是干嘛的了。
所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可以开始了细分,产品架构,你要做产品的定义和规划;产品设计,你到底要把产品做成什么样子;产品运营,产品做出来之后你怎么获取用户;产品管理,你要去组建团队、管理项目去一个个迭代之类。
还可以从产品类型的角度去细分,今天不展开。
产品经理的7层修炼
随着岗位的渐渐清晰,我们也开始去定义一个职业的成长路径,大家也看看你自己到底走到了哪一步了,以及到达下一步需要做到哪些关键的东西。
? 第一层,需求细化与研发跟进
产品经理的第一层
如果你的工作整天都是写PRD,画原型的话,那基本你就是刚刚入门。你接到的是一个相对明确的任务,写写文档做些原型,所以你要懂点设计和技术,因为文档是写给技术看的,原型是画给设计看的,
所以这些技能一开始我们就要具备。
然后你会觉得自己有点像一个监工,就在那里盯需求,很考验自己的催功。因为时间有限,我不能展开讲,这里我就讲一点可能有帮助的,关于新人如何入门,或者你要如何带新人的3个方法
1.做客服,熟悉用户
阿里它培养产品经理就很简单,你先做3个月客服,回来之后就什么都明白了。你看了再多数据你也没法切身体会到那个痛,可当你接了3个月客服电话每天被骂的狗血淋头的时候,你已经坐不住想动手干了。现在,大家成长很快,很多时候耐不住性子,
我建议大家不要着急, 哪怕每天抽出两个小时来做兼职客服,对你帮助都会非常大。
2.写TC(test case),熟悉产品
大家都知道产品经理很关注优先级和性价比,产品经理的思路其实是抓大放小的。但新人反而应该对产品方方面面的细节都非常了解,而测试岗位就正好符合,他是主要关注细节,比如产品的分支流程,边界条件,
异常的处理。 所以一开始你能耐下性子写一份详细的测试文档的话,是会比跟着产品文档看是会更加细致的。
比如某次需求评审会的时候,大方向产品经理可能把握的比较好,但细节都忘记了,但当你能说出来这些细节的话,大家会对你刮目相看的。
3.请吃饭,熟悉团队
因为产品经理是团队的中心位置的,当你有需求要找技术实现的时候。有时候技术就会回答:&这个做不了&或者&你去排资源吧!&,或者&我加班帮你做一个&。这区别就是你和他是不是朋友了,
如果你和他有很多非工作上的交集的话,很多小问题就会非常顺利。
如果你是个产品经理,工作的时候还一个人去吃饭的话,这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你一定要拉一个技术、设计、市场、运营都好,胆子大也可以拉老板,但千万别一个人吃饭。
? 第二层,主动挖掘与项目管理
产品经理的第二层
第一层你练过以后,就进入了第二层,最大的区别就是你开始从被动变成主动了。你开始去见用户,挖需求。你也不再是一个盯项目的人了,你开始主动发起项目了,这时候抢资源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当你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很好,抢资源就会比较容易。你也不再是一个项目中的需求人员,会有一点变成一个项目经理的角色。
从一些小现象就能看出你是第几层。
如果你经常见你产品的用户,那你就是第二层面的人了。
开会的时候,如果你总是参加者那你就还是第一层的人了,如果是会议组织者,就是第二层的了。
又比如,优化文档和流程,第一层我们更多是遵守文档。到了第二层,你对产品和文档很熟悉的时候,你会说我想优化一下项目管理流程,比如加个评审环节。或者需求变更流程不是很合理,要怎么改一改之类。
同样在第二层,我讲一个Y模型,是需求上从被动到主动的跨越:
第1点,用户需求: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who,用户是谁,where when,在什么情况下,what,碰到了什么问题。
第2点,用户目标:why,用户为什么有这个需求。
第3点,产品功能:how,如何去满足他的需求,以及witch,优先做哪个,还有how
many,这些功能我们做多少,因为每一个产品我们都不可能无止境的堆功能,所以在下一个版本做多少呢,是我们要定的。
第4点,马斯洛需求,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一层的产品经理是被动的,前面的部分已经由他的老板想清楚了,他做的是2到3的部分。可进入第二层后,就开始做完整的1到2到3,甚至往4去挖一挖。
我们举个福特的例子,用户说,想要更快的马,这是用户需求,但用户需求经常以一种不靠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叫做用户自以为是的解决方案。如果比较差的产品经理呢,就想我要怎么研发新的饲料,训练方法,让马跑的更快更久。而好的产品经理就会想why,是更快的到达某地,于是产品经理利用自己的领域知识,给出了他认为更靠谱的答案:汽车。
这么老的故事为什么我还要讲呢?因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会发现,当你在一个空白领域,比如汽车市场还很空白的时,只做123是玩得转的。但今天你再做汽车的话,你会发现123大家都满足了,因为丰饶的时代嘛,市场成熟的时候,你还要脱颖而出,要出彩怎么办?
比如现在我要去机场,有5万的吉利和500万的宾利让我选,速度差不多到,但你发现为什么有人买宾利,因为有不一样的东西,这时候,第4点的价值就开始展现出来了。
一个市场成熟了,往往就出现很多细分市场,我们拿中国宝马奔驰这个级别的豪华品牌举例,这些品牌背后,用户想要的需求肯定不是代步,而是偏人性层面的需求。比如为了获得尊重和更好的社交。
那我们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给宝马奔驰的用户做细分的话,你第一个维度会想到怎么分?你可以把它叫用户细分,或者用户切片,那我们第一刀应该从哪里切?
应该从用户角色上看。比如淘宝的卖家买家,滴滴的司机乘客。类比,宝马车用户的第一个维度,应该是开车的和坐车的。一个产品的用户是多种多样的,只是有主次之分。
所以,那你觉得豪车品牌应该先满足谁的倾向?
答案应该是坐车的。不过不同的汽车品牌,对这块是有偏好的,有句话叫开宝马坐奔驰,其实就是品牌对不同用户需求的优先级是有偏好的。
在中国,尊客坐哪里? 都坐后面。你会发现外国车在中国有关本地化的功能点,就是&加长&。
你发现奥迪宝马奔驰,在欧美是没有加长的。
有这么个段子,当时奥迪被选为中国官车,奥迪工程师就问中国的工程师:我们准备改款了,你们有什么需求?中国工程师就说:把轴距拉长,把后排做宽敞点吧。奥迪工程师就说:你别闹,我知道你们中国人的身材,我们德国人都觉得后排够坐了,为啥还要加长?
中国工程师就说:你不懂。因为奥迪在德国就是一普通的家用车,但中国它是官车,宽敞就会显得更有面子,所以就要加长,于是有了A4L、A6L,卖的非常好,于是其他品牌也都纷纷跟进。
你会发现,加长这一点就已经深入了人性价值观层面。在一个充分竞争市场内,一款产品必须在这些层面满足,才能够脱颖而出。所以说要见用户、挖需求、看人性。
举例:项目管理的最简监控点
我觉得真正的高手,其实是要把事情做简单的,要简化项目管理流程。 我们发现,简化到最后只有这
4个节点,不能再少了,&节点&的意思就是必须所有相关人员都在场:
1.立项:告诉大家,我们打算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点必须达成一致。
2.需求评审: 关注细节,我们具体怎么做。
3.功能评审:技术已经做出来了,我们看看是不是想要的东西。
4.发布:上线了,大家快去用一用。
当然,随着团队变大,产品越来越复杂,我们又会慢慢增加节点,比如加一个&预发布的环节, 又比如加入&设计评审&到需求和功能评审之间。
? 第三层,完整产品与大局观
你发现,前两层,你都还在做东西,是一种做加法的感觉。这里我有一句金句送给大家:
完美,不是无一分可加,而不是无一分可减。
1.做取舍,砍需求
所以,少即是多才是真正牛逼的地方。第二层你可能是负责一个模块或者功能,到第三层,你开始负责一个完整的产品了。这时候,其实你首先要考虑是我不要做什么,要做取舍,砍需求,你会想的更多的是性价比问题。
举个例子,第一层,你可能负责是滴滴里面有一个小按钮是&我的&,里面有个部分是&我的积分、账户&之类东西,你的老板让你做&登录注册&,&忘记密码&的功能点。
第二层:你可能完整的负责一个功能模块,比如这个& 我的& 的全部模块,都由你做。
第三层:你开始负责整个打车的客户端了,你负责整个产品,形成了用户的价值闭环。
2.有时间大局观,规划与迭代
这时候你需要大局观,第一个是时间大局观,
你需要考虑整个产品发展过程,比如开发在做1.0版本的时候,你就开始考虑1.1的事情了,规划1.2到2.0版本都要怎么做了。
我有个好办法去培养时间大局观:上app
store,看那些明星产品的更新日志,你去他们看看从1.0-4.0,微信,淘宝,支付宝,这些产品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有条件的话,你找到内部产品经理去验证你的想法就更棒了。
3.有空间大局观,借力市场和运营
第二个是空间的大局观,你要意识到,成功不是只靠产品经理的,很多职能部门也是非常重要,比如市场,运营部门,你要开始推动团队。
关于大局观我分享一个图:一个产品从零到牛逼有这么3个环节,
1.创意设计:问题正确,解决方案靠谱
2.研发生产:做的出来,不断优化。
3.运营销售:卖得出去,赚得到钱
这是反应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用户:
第一批用户,尝鲜者,极客。他们对你要尝试解决的问题毫不care,他只是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甚至还有竞争对手的产品经理和业内人士。这群人是对你要解决的问题不care的,千万不要被他们带到沟里。
第二批用户,早期采纳者,种子用户,他们往往是受你要解决问题困扰最深的一部分人,你会发现他们相对比较好满足,但你把他们服务好以后,并不意味着你能占领主流市场。在他们和主流市场之间,还有一个鸿沟的存在。因为早起采纳者饥不择食,主流用户却很看性价比,主流用户是实用主义者。不过只要你跳过这个鸿沟,就进入到了第四个市场品牌阶段,你已经是一个很牛逼的产品了。
我们拿小米手机举例子:早期他们是一群发烧友,对应的产品是小米手机。而到中期主流市场阶段,他出货量最高的是红米手机。而且为了配合这个阶段,有很多产品和口号上的变化,一开始是&为发烧而生&,到最近,&每个人都享受到科技的乐趣&。
但这个阶段是不能跳过的,比如小米一开始就做红米手机,大家是什么感觉?是山寨机对吧,大可乐,小辣椒,之类的。
? 第四层,产品线与带团队
第三层的产经理,已经开始跨时间,关注迭代,关注生命周期了。然后跨空间,作为产品经理反向的驱动市场和运营团队共同达到目标,已经很牛逼了。
而再往下,第四层的产品经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产品已经足够复杂了,我光靠自己已经不够了。他已经要开始负责产品线了,开始带团队了,要开始养新人了。比如滴滴打车,一开始就是打车嘛,但后面你发现车不够嘛。于是我就开始做快车,提高车的数量。
然后你发现交通拥堵,也是出行的很大问题,于是我开始提高利用率,出现了顺风车,拼车,等等。
你要规划一个产品内的几条产品线,分而治之。还有一个角度,滴滴的总负责人眼里,这个产品不仅仅只是这一个客户端。
这产品最起码有3个端,乘客端,司机端,平台后台端。 有很多时候,产品往往是冰山一角,比如淘宝尤其如此,买家看到的很少,但后面多了去了。
我们看看老马是怎么解构淘宝的:
B2B:阿里巴巴
C2C:淘宝,阿里express
C2B:聚划算
而仅从淘宝网站这一部分,又分为很多线,淘宝有一个巨大的产品团队,上百人,这就非常考验你怎么分了。比如交易线你又会分为正向交易,付款交货;逆向交易,退款退货;以及购物车,购物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品,它要完成订单的结算和很多营销的叠加。
? 第五层,成功案例与影响力
我指的案例是操盘过一个牛逼产品的才算,而不只是参与,这个真有些要靠运气,我也没办法教大家怎么做出一个成功的案例。其实绝大多数的产品经理这一辈子都做不出一个牛逼的产品。再牛逼的产品经理,让他从零开始再做,他都不一定能成。
所以只能送大家一个词,随缘。
? 第六层,业务理解与跨职能管理
你发现周鸿祎、马化腾、雷军也都说自己是产品经理,你信他们是产品经理吗?他们就算这第六层的产品经理。
&完整的产品&和&商业闭环&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就算你滴滴是产品总监,你负责了乘客端,司机端,大后台都是你负责,你可能负责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但你并没有接触到商业闭环,你没有考虑商业市场赚钱,养活这几百几千个人,并且创造社会价值的。这叫从&用户价值&到&商业价值&到&社会价值&。
在第六层,你会从&人&和&物&,上升到&人&、&财&、&物&,多了一个&财&。&财&首先是创造收入,不过很多有收入的产品还是在亏钱的,你还得考虑去盈利。
所以一个牛逼的产品经理,他为什么要出去创业。因为他已经能看到全貌了,但分工使然,我并不能决定所有事情,事情的成功与否不是我能决定的,我旁边还有个市场总监和一个销售总监。我很难从产品突破到收入盈利那一块,而一个产品总监又很难直接跳升事业部总经理,因为事业部也少嘛,所以只好出去创业了。
我讲到第六层都已经把周鸿祎,到马化腾的都扯进来了,那第七层做什么?
? 第七层,自己成功到助人成功
前6层我们做的都是一个牛逼的产品,而第七层要你想到一件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而我认为真正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它不是一个产品实体,而是一种理念,它是在助人成功,这是比商业价值更高的&社会价值&。
我觉得馒头商学院就在做类似的事情,虽然他们也在做牛逼的产品,但却是一个助人成功的牛逼的产品。到了第七层,其实是要你想得明白才能活得通透,去找到自己改变世界的方式。我就找到了一个方式,或者说叫一个杠杆原理:
好的产品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产品经理是可以改变产品的。
我们来改变产品经理 。
外加一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7层已经讲完了,大家可以找一下自己到了哪一层。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只有一句话需要每天不断念叨的话,就这句话就够了:
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它不仅是产品经理思维方式,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将成为社会的推动力。什么是用心听?是充分的接触用户,了解需求是在
什么场景下、背后的动机。而不照着做,是用户的解决方案并不专业,我们利用自己的领域知识,去做出一些新的东西。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中国的社会有种low low的感觉,这主要源于两种思维方式:
第一个问题,人们只会照着做,这样社会就没有创新了,就死掉了。
但比较可怕的是&只会照着做&还是一种被赞扬的传统美德,从古代的&君君臣臣,三从四德&,到近代&一颗革命的螺丝钉&。
第二个问题,这个社会上,有一群不用心听的人。 网上有很多愤青,在国家制定一个政策后,他马上就不分青红皂白的骂 。
他并不理解社会是怎么运转的,他看到30块的衣服卖300块就去骂,但不考虑衣服之外还有人员、店铺等等很多成本。其实每一个环节上的人,只获得了应得的利润。
&你可以骂,但你要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阿里的内网就有个很好的环境。曾经有个CTO叫王坚,他就一直在被骂。后来,公司觉得总这么骂也不太对,只是在吐槽增加负能量,所以加了一条很好的规则:你可以骂,但你要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正好是我说的那句话&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为什么说10年后再无产品经理?
因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已经逐渐的成熟了,被抽象化了,前3层的产经理是可以被培训出来的,意味着它们将不值钱。所以大家要尽快的上到至少第四层,开始负责完整的产品,或者第五第六层,负责整个的商业。而这样的岗位,其实和原来的老板或者外企的GM又有什么区别?
也许&产品经理&作为一个词,10年以后已经不会有人提了。因为可能一个公司的所有成员都在做一个大产品经理的某件事情,所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也就不会有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以产品经理为业,但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是一类人,他做事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
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一个需求,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起一批人,将这个任务完成,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那么,你就是产品经理。
至少,你已经是自己的产品经理,这才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真谛。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馒头商学院的邀请。童鞋们可以继续关注馒头商学院公众号(ID:mantousxy),获取更多有料、有趣的互联网干货内容。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前瞻网官方微信
发现趋势,预见未来!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相关阅读RELEVANT
文章评价COMMENT
还可以输入<em class="orange" id="emCmtLen" maxlen="个字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前瞻产业研究院
Copyright (C)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