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根我心中的语文手抄报”的倡导者是谁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董一菲 |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首届全国语文十大学术领军人物、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首届全国中语会十大教改新星,获第五届语文杯全国大赛一等奖、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
  在语文不断被功利化、技术化、习题化,被肢解、被扭曲,被现实的烟火烤灼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我想和大家聊聊我所追求并执着的“诗意语文”,一起发现语文的诗意。
  一、诗意语文的几种描述
  首先,我要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描述“诗意语文”。
  第一种描述,“诗意语文”就是诗意地理解语文。走进语文的路径有千万条,我选择了诗意的路径。我用诗意的方式理解语文、理解教育的过程,进而理解人生。诗意语文要给学生带来什么?“她”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粒精神的种子。诗意语文的特质就是温暖而有人情味。如果说“人情味”三个字的重点是落在“人”上,那么“书卷气”这三个字的重点自然应该落在“书”上。用语文的诗意美好,塑造孩子人生的诗意美好,因为在教育中,最具核心、最有价值的因素是孩子,孩子的人生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语文的各种性质中,去及时、切实地发现诗意。诗意语文追求深沉的诗的意味。
  第二种描述,诗意语文崇尚真实自然、富有神韵、简洁质朴,不束缚于“我执”和“法执”的课堂设计。“我执”是指教师对语文的一种单一的、自我的理解。一般而言,每位教师都会给语文课堂打上自己浓重的精神印记,但是绝不可以执着于这种印记,不可以变为“法执”。诗意语文有独特的课堂设计,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成的、动态的、成长的。那么,教师就应该追求“真”与“灵动”,追求课的境界,让课堂充满诗意、充满审美、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激趣、充满执教者热烈的情感、充满孩子生命的成长。简言之,就是我一直追求并执着的那份“热烈的情感”和那份“生命的成长”。
  如果一定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诗意语文,我认为第一个就是“美”,美的魅力是让人无法抗拒的。我曾去俄罗斯旅游,那里的美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不论是圣彼得堡的夏宫还是东宫,它们都已不再象征彼得大帝的权势和野心,也不再彰显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攀比,它们给世人留下的是不尽的珍宝带来的心灵震撼,它们以美的姿态穿越时空 。台湾大学有一位学者曾说:“美是看不见的精神物体。如果语文课堂缺少美,尤其诗意语文缺少了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缺少了灵魂。” 所以,我觉得“美”是诗意语文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二个关键词是“情感”,“以情感人”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诗意语文更是追求一种热烈的情感。
  第三个关键词是“哲思”。我想,没有思想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美”。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呈现“哲理和哲思”呢?我觉得课堂中的“哲思”,应该用一种隐晦、曲折的方式去呈现,而不能直抒胸臆。课堂如果缺乏哲理,就缺乏了深度,也就缺乏了深入人心的力量。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永恒,没有爱也就没有诗意的课堂。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没有宗教参与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那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从何而来呢?是从五千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灿烂文化里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幸存至今的国家,所以我们拥有着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从宗教角度去观照,我们这个民族倡导的是“诗教”。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以诗为宗教,以美为宗教,这将是我人生的乐事。我甘愿做一位虔诚的传道士,向学生传布我的“诗教”。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到“兴与诗”。“兴”就是起,“诗”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起点。那我们的精神终点是否也是“诗”?对此,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哲学、科学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就会见到“诗”的光辉。
  常言道:“安身立命”,而诗意语文的使命是“安心立命”。“安身立命”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追求。但是“安心立命”则不同!“吾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的愿望。在语文课堂上,让孩子们安放自己的心灵,是诗意语文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语文不仅要让孩子们“安身立命”,而且要让他们在“安身立命”之后,拥有一种胸怀,即“安心立命”。
  许多作家写过很有诗意的句子,可以作为追求诗意语文者的参考。
  第一句是“语文像一棵大树,一方面向天上伸展,另一方面也向地下延伸。”向天空伸展的部分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称之为语文有用的部分。但是向地下延伸的部分是我们看不见的,可以称之为语文无用的部分,它是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它可以沟通情感、培养审美能力,涵养人的心灵。今天,语文教师应该坚守的便是这地下的部分,孩子们在学习语文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也应是这地下的部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文之根,它关乎每个学生心灵的成长。
  海明威称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即使在文学艺术之都的巴黎,也有人感慨世风日下,人们不再尊重艺术,不再尊重诗。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就不难发现,其实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这样的感慨。清代作家张灿曾说:“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改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有一种无奈,一种苍凉,一种嘲讽。同时,这也应该是一种警示的钟声。听了这番话之后,语文教师的心也会有所触动吧!我们的语文课上已经没有了“书画琴棋诗酒花”这种精神层面的审美,只剩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应试的格局。
  诗歌是美丽的。我非常信奉朱光潜先生的话,“诗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铀。”假如给语文初学者一把开门的钥匙,最好的莫过于诗。诗歌是最高明的,它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基廷说“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出发得太久了,已经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了。而基廷告诉我们的正是:我们的生命中应该有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叶嘉莹先生说:“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真身就是自我。”这句话阐释得愈发深刻。因为在希腊神话当中,阿波罗太阳神庙的门楣上均刻着这样一句话“人们啊,请认识你自己”。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叶嘉莹先生告诉我们,诗可以照见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认识自我。如果人一生当中,对自我的认识能够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那么他离圣人、神人也就不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在这里应该有所担当。
  二、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元素:语言结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诗意语文就是围绕这四个维度展开的。
  首先,诗意语文对教学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有这样一句话:“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并不简单地把语言表达当作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工具,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思维的路向与生命体验的精神符号。”正因如此,诗意语文的课堂语言要求有文学气质。它是一个书底,既要站在书的高度上,还要渗透个人的理解,表达个人的情趣和品味,浸染独特的感觉体验和情感,点燃与激活诗性思维与生命激情,凝结成无形的精神。它要有一种浪漫主义和精神向度,要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坚守美的信念。
  其次,诗意语文与人的境界。《宋史》里记载刘忠肃常用“士以器识为先”来告诫自己的弟子,意思是说读书人应当把器量和见识放在最重要位置上。这里,他没提到才学也没提到知识,而把“是否是士”作为衡量知识分子的第一标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是士,怎能期望培养出具备“士”精神的人呢?所以,我们要“以器识为先”,我们做人要做得有意境,有风姿。只有人生富有诗意,世界才能最终走向审美化。如果语文课不能胜任诗意的担当,那么我们的人生怎么去实现一种诗的意境?
  再次,诗意语文与人的情商。卡耐基认为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智商,而是取决于情商,情商占了成功因素的80%左右。情商从何而来?其实也是源于语文教育中凸显诗意的那部分内容。《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只猫爱上了一个年轻人,请求爱神维纳斯将它变成一个姑娘,让她得到年轻人的爱慕。维纳斯对猫动了怜悯之心,真的把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年轻人对她一见钟情,立刻把她娶回家。猫感到幸福极了。这是有智商的一种表现。后来,维纳斯想检验一下猫是否已经改变了原来的习性,就在她面前放了一只小老鼠。这是对情商的一个考验。此时,猫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敏捷地从椅子上跳起来,扑过去抓住老鼠,一口就要吞掉它。维纳斯很失望,只得把她又变回了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猫虽然拥有了人的外型,却没能拥有人的情商,所以它终究只能是一只猫。这是精神层面的上的一种缺失。
  最后,诗意语文和中国传统浪漫精神。二者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浪漫精神讲究“灵性”“灵气”“温柔”“静敬”,追求“无用之用”,追求百年大计,追求对世界作出圆融的解释。这也是诗意语文与中国传统浪漫精神相契合的部分。
  此外,诗意语文与教育的四个维度: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密切相关。只有实现了这四个维度,才能完成诗意的栖居,完成人类精神的超化。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仅仅完成了对孩子智力的打造,却忽略了对他们意志、品德、气概的培养。我们应该在这三个维度有进一步的思考。
  诗意语文有四义:文辞、抒情、想象和爱。诗意语文不能仅仅定位为诗,诗意的渗透与弥漫也绝不是诗歌元素的简单植入。诗的境界是混融一体的艺术氛围,所以诗意语文应是不论讲什么内容都要富有诗意。
  诗意语文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读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从他写的文字中就可知道他读过什么书,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姿态。读书应是一种伴随终身的生活习惯,就像我们需要天天吃饭一样,我们也需要天天读书。关于读书,古人有这样的观点:“只有变成读者之后才能变成学者。”首先得是读者。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读者?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不是说要焚香净手,然后找一个舒适的环境开始今天的读书。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此话,极为犀利。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真正践行了这句话。长征过程中,在敌军穷追不舍、炮火连天的情况下,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了海量的书。真正的读书人就是如此,他们是见缝插针地读书,是随时随地捧起书来阅读。有这样一组数据显示:从10%的整体阅读角度来说,7%的书是要略读的,3%的书是需要详读的,7%的书是要做笔记的,3%的书是要读一辈子的。毛泽东一生中最喜欢的书籍是《红楼梦》和《红与黑》,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这两本书;他一生中最喜欢李贺的诗,他也读了一辈子李贺的诗。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尚能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如此。读书的我们,可以永远将自己的思想与书做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我们诗意语文的立身之本。
  三、诗意语文的建构
  最后,再谈一下诗意语文的建构。
  诗意语文,居于首位的就是文本解读。诗意语文的文本解读追求充满诗性与哲思的个性解读。文本解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更是语文团队孜孜以求的目标,要在文本中读出别样的自我及文学的自我意识、自然、人生。我们读书时,既要读出最为大众化的、广博的内容,又要读出有个性的、有深度的理解。当然,我们不追求剑走偏锋,不是一定要表现出与众不同。此外,文本的解读也涉及到问题的设计,要善于运用含蓄蕴藉、言在此意在彼的曲问。
  第二,诗意语文的课堂美学特征是追求一种重峦叠嶂、花团锦簇的千姿百态之美。当然,这可能也是一种局限,毕竟每个人的讲课风格不同。
  第三,诗意语文的课堂语言追求绚烂缤纷与沉静深刻相结合,既要简洁大方又要蕴藉深远。
  第四,诗意语文追求的课堂境界是打通、圆融、和谐共生的。一定要打通的是课堂界限,像高考作文,现在有一个大的走向,从较长远的阶段来看,就是由原来受题材限制到现在的题材不限的一个转变。那么语文课也是如此,要打通很多的界限,甚至文史哲的学科界限。然后是圆融,就是课堂教学要做到浑然一体,不要有斧凿的痕迹。和谐共生是指文本、教师、学生三者要实现和谐共生。
  第五,诗意语文在课堂细节上,追求一种精致,一种意味,一种机智,一种生成。智慧生成的课堂,会让我们的孩子悟得更深、更透、更远、更广。
  本期编辑:吕丹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教师》总第274期)
  (欢迎关注中国教师公众号 ID zgjszz)
  《中国教师》杂志社官方网站: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教师》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北师大主办的教育类综合期刊...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我的教学主张
让语文在心根处蔓延--《新课程(综合版)》2007年04期
我的教学主张
让语文在心根处蔓延
【摘要】:正多年实践与研究,我发现语文教育的沉沦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骛驰于外界"(黑格尔语)。语文改革,宜"转向心灵",诉求于儿童内在心灵的实践。因此,我提出并倡导"心根语文",希冀语文在儿童的心根处蔓延,为他们滋长出美好的心灵,葱茏出枝繁叶茂的人生。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2【正文快照】:
多年实践与研究,我发现语文教育的沉沦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鹜驰于外界”(黑格尔语)。语文改革,宜“转向心灵”,诉求于儿童内在心灵的实践。因此,我提出并倡导“心根语文”,希冀语文在儿童的心根处蔓延,为他们滋长出美好的心灵,葱笼出枝繁叶茂的人生。一·一、终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智贤;[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林崇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高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孙卿;[J];人口与经济;1980年02期
徐兵;[J];人口与经济;1980年03期
如三;[J];安徽教育;1980年01期
;[J];安徽教育;1980年02期
杨晓兰;[J];安徽教育;1980年03期
如三;[J];安徽教育;1980年04期
李君霞;[J];安徽教育;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小珂;;[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王柠;幕容慎行;吴志英;余龙;盛瑗;;[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刘桂英;段玉良;郭淮;徐淑琴;徐路生;刘爱云;熊萍;;[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马天真;齐玲;;[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苏渊;徐通;王永午;赵璐瑄;须倩;;[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姜传禹;张振璧;王恩庆;;[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许丽雅;吴军;;[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许蕴碧;陈路;朱燕;蒙晶;宋海华;黄月梅;;[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曹建平;吴福生;芦秀英;;[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魏跃如;卢树华;王海云;王洁芬;沈晓云;李国良;蔡玉芳;薛银绨;刘月芳;包水娟;王克利;高燕宁;邓春勤;;[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通讯员
刘亚群;[N];安徽日报;2000年
李景练;[N];安徽日报;2000年
辛华;[N];安徽日报;2000年
任诗芹;[N];安徽日报;2000年
李孜;[N];北京科技报;2000年
李思源;[N];北京日报;2000年
中新;[N];北京日报;2000年
艾方容;[N];北京日报;2000年
戴申生;[N];北京日报;2000年
陈雪寒;[N];北京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尧书;[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袁媛;[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张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张全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莫宝庆;[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吴航;[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姜海行;[D];广西医科大学;2002年
刘壮;[D];广西医科大学;2002年
许红梅;[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胡燕;[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鸿雁;[D];广西医科大学;2000年
巫静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江凌晓;[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张英;[D];新疆医科大学;2000年
高磊;[D];青岛大学;2000年
胡友主;[D];暨南大学;2000年
夏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徐璇;[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王雁;[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李鹏;[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城市分站:
温馨提示:如需咨询小升初一对一辅导/小升初补习提分课程,请直接拨打京翰教育全国免费电话400-810-8982,听到语音提示后请与咨询老师直接通话。感谢您的来电!
当前位置: >
语文教学论文:教师的心灵参与是教育的“根”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京翰教育校区查询
a href="/html/Maps/532.shtml?p=8982" target="_blank">白云校区
  一九八八年巴黎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议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从19世纪末开始,从事教育渐渐成为一种职业。成人走进学校就象走进工厂、商店获得一份工作,只为获得衣食之资。那些被称作教师的年轻人虽然大多已在师范院校接受了2年以上的专职培训,但他们既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也很肤浅,他们拥有的充其量只是对某些学科知识的一般了解而已。至于其道德修养、人格成熟程度是否够的上为人师表的水准,实在很少有人作认真的考察。
  科学成为教育内容的主要成分,人文学科的内容一度成为一种点缀,一件装饰品。班级教学的课程是由甲老师还是由乙老师来组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师知识的多寡,至于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等,只要不逾矩,便可少有人考虑。这与以往的教会教育或封建教育大有区别。过去,教师的形象是道师、经师、人师。在西方,真正的人生导师乃牧师或神父,其道德修养、人格力量、社会地位是很重要的,而不仅仅是一教书匠的角色。封建社会的中国,一乡村塾师在地方上便具有极高的声望。现代社会的教师还有资格接受这样的尊崇吗?
  现代教育的职业化根源在于受教育人数在短期内急增,班级教学制度广泛推广,教师需求量骤增。但是,今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由于过分注重学科知识、学习技能、职业技术的训练,反而使人格的陶冶与公民素质的醇化成为不了之事。现代人物质生活水准普遍提高,但生命品质却下降了。当空虚、孤独、郁闷、狭隘等不良品质轻而易举的降临到现代人生活中的时候,思想家们就开始检讨当代教育的失误了。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说:教育如若沦为职业性的训练,那人无疑成了接受训练的动物和奴隶,因为他们将被迫被塑造为工业机器中的齿轮。
  我们不得不产生疑问,教育到底为了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者是人,研究教育的也是人。我们的教育在轻重缓急之间,在寻私利与寻大道之间在逐末与追本之间,如何明辨是非如何选择方法呢?有关教育的学问看的浅一点,它是一门有关课堂教学技法技巧的学问;看的高深一点,它涉及到社会与人生的教化问题。这样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直接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的爱恶和修养影响他对世界的知觉,&境由心造&此语不昧。比如,两位教师,一位视教学为换取衣食之资的工具,一位视教学为教化天下的神圣事业,他们对教育教学的追求与体验定会大不相同。
  心的觉悟与提升,成为中国传统教育之鹄的。亦正因为此,中国历代学者对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策略、术巧并不多么重视;他们探讨的重心往往是学校与国家应推行怎样的教化理想,教师应养成怎样的人格与觉悟,而不管我们的学生是在菩提树下(佛)三清圣境(道)或是沂水之滨(儒)接受教育,也不管学生是良家子女还是盗跖之徒,是班级教学还是个别指导。反映在《礼记&学记》、韩愈的《师说》及清代张学诚的《师说》之中,便是教育重道而不重器,譬如师傅带徒弟,教徒弟如何做伙计,这仅是&小技&,惟有训导他如何做人,才算大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其最高目的应当是化育天下。
  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同样遵循了课堂教育环节设计的规律,两位教师的课上的同样精彩,毫厘不差,课堂教学气氛几乎同样活跃,可是学生接受与掌握程度却大不一样。其关键原因常常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一位教师的言语敲击在学生的心灵上,另一位教师的言语却仅仅撞击在学生鼓膜上。教师言语的穿透力取决于学生对该教师的信赖程度和教师在教育与生活中有意无意所显现出的襟怀。教师的人格魅力、胸襟情怀是与教师对万物根本道理的涵濡,对于内在德行的自我修养分不开的。教育中带有很强人文性的学科,像语文、历史、古典艺术、哲学等课程,其目标已远远超过了知识的授受,根本上带有强烈的传道性质,因为宇宙的理念与觉悟等是这些课程的核心。教师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势必影响他见道与否,深浅如何,所传达的道理是深刻还是浅薄,是宽阔还是狭隘。即使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所传达的道理也有深浅之分。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机械决定论,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达尔文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斗争哲学,还是当代生物学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温和哲学?
  教育给了人类以维持生存的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策略,而且还给人们以安生立命之根本。尽管教师教学技巧、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接受知识只存在快与慢、多与少的问题,而不存在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如果条件具备,我们完全可以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会微积分。但是,有关我们安身立命的信念与理念,则承赖于教师本人那颗超尘拔俗逃逸物障的心灵,那种磊落澄明的觉悟,否则他就不可能把知识转变为人生哲理,并以真挚的情感把内心实证实修的经验、境界示现给对方。这安身立命的学问乃传道授业的&道&。
  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课堂就会如没有雨水的春日,燥寒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教育研究就会如行将干涸的一潭死水,沉闷而无活力。对道德没有真情,对自由没有内在感受,教育就可能失去人情味,失去与崇高、美妙人生的对话。所以从根本性上考虑,笔者认为,教育是塑造心灵、安顿人生的崇高事业,教育研究应以教育的实践本性为第一基石。许多同仁多年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虽没有一本著作甚或一篇文章刊行于世,但再枯燥的内容经过他们的梳理,学生也会觉得饶有趣味。他们深爱着学生,用全身心的投入使真理的传播获得了艺术的方式;他们自己树立榜样,使道德的说教成为莘莘学子永久的人生信念,蒙昧的得到开导,迷途的因而知返。他们虽然不知道赫尔巴特、巴班斯基的理论为何物,但他们自身教育教学的艺术、智慧与信念却具有极重要的实践意义。他们实际上是最后方的教育科研者。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正的智慧源于忧患,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有儒者的忧患意识,关怀人生,关爱生命,以自己的心灵参与为当代中国教育立&根&。中国传统教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借鉴,也启发我们思考,当代中国教师应追求什么?当代教育的最终归宿何在?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深层次问题。
  教育不是一界限分明的学科的简单集合,而是一种综合的实践艺术;教育部只要传授一些知识与技能,而且欲达成宇宙人生的智慧;教育活动也不只是为人的身心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客观规律所左右,同时还受到人类文化传统延续发展的制约。这些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找寻教育活动的民族文化传统根源。一般的人,只是从教学的层次把中国传统教育理解为教学的技艺,这方面的材料当然汗牛充栋。然而欲问中国古代的圣贤哲人是怎样看待教育的,不如直接问他们是如何直接看待人生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尤其是宋明大儒,他们刻意追求的不是教学的技艺,而是人生的充实与磨练。一个人的生命如得不到落实,人生追求没有高表的境界,那他又怎能成为令人崇敬仰慕的人师?生命的光辉,人格的魅力,是最大的教育力量。教育的艺术归根结底是生命的艺术。
  古代中国学艺教育既然旨在于塑造完善的人格,故多讲求从行动、实践中去磨练,即所谓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知识、技能的训练是不占优势的。古代中国所推崇的圣人,或在行动上创造了丰功伟绩,或在生命中体现了至高无上的仁德,而不是或不主要是什么学问家或新知识的倡导者。
  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自身。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典范人格的熏陶,不是知识的授受,所以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故而在中国亲师取友、尊师重道得到了非同一般的强调,伟大人格总能垂范于当世,并且穿越历史变幻的无常而闪烁出永恒的光辉。人格教育就是在爱与实践基础上,唤起学子对伟大人格的认同,使其灵魂日日得到砥砺与洗礼。
  中国文化最感人的地方,是在超越世俗的崇高境界赞美天地自然、宇宙人生,并据此发掘出人格心性的光辉。儒、道、释三家各以孔孟、老庄、释尊为典范来教化众生,虽其路数有别但本质却有惊人的相同处:用完美的人格提升人、净化人,培养文化的大师、精神的使者、道德的巨人。从《礼记&学记》不难看出,儒门的教育目标很明确,就是化成天下、移风易俗;禅道更是欲引天地自然纯净之气流布人间,让百姓率性而为,以求醇风习习,人性返朴归真,其精神意趣更在儒门之上。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
  从内在的蕴涵看,中国传统教育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特征,是关怀人生、关爱生命上的精神意义上的人格主体教育。她贯穿在一切文化活动之中,强调文化活动教化社会的价值与责任,强调对宇宙人生、道德人性的尊重,以及由此感悟到的人生的大智慧。对当代社会而言,那已是失落了的教育,不过其教化精神却常常引发我们无尽的乡愁,让我们发自内心的产生崇敬和仰慕!
  古已有之一直是我们的习惯和传统。许多现代性问题乃至后现代性问题,人们都往往要从古老的文化中寻出根源,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自大的病态表现。但是,在科技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为教育发展的民族化、本土化问题困扰,竭力为当代中国教育寻&根&的时候,回望淳朴敦厚的中国古代教育,使人不得不产生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启迪。有史以来,天地自然、宇宙人生,往往会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最终却难逃一个折中&&折中能综合极端认识中的合理因素,&&因此,折中是融取舍于一体的扬弃,折中即是发展。
京翰一对一提分课堂
京翰一对一高效提分课堂
小学1-2年级:
小学3-4年级:
小学5-6年级:
400-810-8982
小学1-2年级:
小学3-4年级:
小学5-6年级:
                                  
小升初专题
小升初政策
新闻资讯排行
高分经验排行
精选试题排行
热门专题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语文燃烧的心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