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龙的“马龙六边形战士士”这一称呼

联系方式(必填)
您的意见(必填)
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的2016年结束了。历史会记住的方式是这一年他赢了一个最重要的比赛,通关了几个辉煌的title,一下子以前厚积的点点星光全部薄发了出来。全年世界第一,奥运两金,总决赛五冠,延续了五年的外战不败――马龙年之后还是马龙年。然而对寄予热望…
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的2016年结束了。历史会记住的方式是这一年他赢了一个最重要的比赛,通关了几个辉煌的title,一下子以前厚积的点点星光全部薄发了出来。全年世界第一,奥运两金,总决赛五冠,延续了五年的外战不败――马龙年之后还是马龙年。然而对寄予热望的球迷来说,这一年是从一场长连胜的终结开始的。3月科威特公开赛。刚刚下了吉隆坡团体赛场的队员都有些疲倦,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这场比赛超乎规格的关注――因为马龙在决赛中对战的是继科。这是马龙半年多来国际赛场30连胜后的第一场败绩,也使继科打破了一年半的冠军荒。输是一方面,输的过程显得并不让人那么放心。比赛节奏匆忙,状态沉闷,连暂停都没有;尽管第三局依靠坚定的正手抢攻扳回一局,整场比赛马龙显得难以集中,处理草率,打法怪异。与之相对地,是一个积极,果断的继科的逐渐苏醒。“马龙虽强当世对手唯有他,三次长连胜均止于同一人”。新闻头条纷纷这么写。后半句是一个陈述,前半句是一个判断。球迷自然不会再迷信大赛宿命的说法,然而也不得不承认:2015年太完美了,让人有点儿怕。球迷怕,能感到马龙也有一点隐隐约约的怕。像是辉煌的灯光下微不可察的阴影――大家心照不宣:那么完美的状态啊,还可以持续多久?许多人关于马龙的记忆从八月开始。而事实上,因为每一场比赛都带着备战奥运的意味,整个上半年都比平日更加的激流暗涌。1月,德国公开赛。马龙半决赛战胜继科,决赛与老萨相遇。说来也许难以想象,马龙上一次负于老萨还是2009年。然而七年的时间,并没有让那场世界杯半决赛被马龙淡忘――那是一场对成长期的马龙颇为沉重的打击。比赛本身悬念并不大,4:1,技术心理全面成熟的马龙不会犯当年那样动摇保守的错误。仿佛一种预示,马龙将以对职业生涯的一次次重新梳理来度过这最重要的一年。3月初,吉隆坡世乒赛团体。一个无心插柳的东京电视台转播点燃了整个宅文化圈的中二之魂,进而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热点狂欢。18个3:0,马龙获得了一个特殊的封号,“六边形战士”。这是戏谑,也是一种真实。那场和吉村真晴的决赛是这种真实的一个侧写――技术环节的大范围领先才能保证全面的得分点。而仅仅一个旋转迷惑性好、稳定性差的发球,是远远不够撕破马龙的防线的。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场狂欢不过是更大的狂欢前一个温和的序曲。3月末,科威特和卡塔尔,历来颇受中国队亲睐的两个巡回赛站点。全部奥运主力出动,让这两场比赛的含金量骤增。经历了科威特的输球后,马龙在卡塔尔再次上演和樊振东会师决赛的情节。比赛的过程、比分,都和去年十分相似:尽管正反手的质量优势让小胖在相持阶段的得分率极为惊人,但较为单一贫乏的前三板处理,让小胖始终难以获得足够的进攻机会。4月,奥运预选赛。阴冷潮湿的四月香港没有带来太多大赛的氛围,空荡的球馆中观众寥寥。紧张的气氛是一把双刃剑,过于宽松时,也很难调动出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在一片宽松的冷清中,这场原本因为关乎名额之争而绝对不能输的比赛,却在女线冷门迭报。奥运预选赛规则鸡肋,转播匆忙,但因为寄托了奥运的名号,使得谁都不想在去里约前留下一点心理阴影。尽管单打名额已经十拿九稳,马龙依然准备得十分充分,先后战胜了继科和小胖。比赛并不胶着,他也正式地拿到了单打的第一张入场券。四年前,带着世界第一的排名,还要打一场预选赛,还仅仅为了获取一个团体名额,还打的是一个日本的小将,还输了。故地重游,马龙又会在想什么?5月,厦门集训。长达50天的封闭集训是最后的查漏补缺,也是大赛前巅峰竞技水平的酝酿。球队非常严谨地在半程为主力们安排了两场公开赛:地理距离很近的韩国和日本。这是保持比赛的状态,也是集训成果的中途验收。一周之内,马龙在两场公开赛中均输给了许昕。许昕2014年4月转投吴指导门下,之后的两年时间里马龙获得了四连胜。奥运前师兄弟沙场重逢,这场胜利显得恰逢其时。刚刚在和继科的单打名额竞争中落败,许昕怀着格外热烈的战斗欲望,在连续两场公开赛中都打入了决赛。从第一局开始,许昕发动极快,发接发抢攻积极,身体状态也好,抢拉的弧圈凌厉质量高。不太依赖于拖入中台相持,而是主动地寻找一板打穿的机会。台内球处理丰富,挑打和假动作都主动地使用起来,以往轻飘写意的球路被规划得十分严谨――一如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期待。“还是没有强大到教练员不报我感觉后悔。”许昕后来淡淡笑道。而站在奥运门槛的马龙,带着压制的躁动,继续投入最后的冲刺。8月,球迷们在一片骄傲,欣喜,和最大的恐惧中,一步步将时差调整到里约时间。刚刚关注乒乓球的人,常常有一种感觉:大满贯好像没有那么难嘛,这个应该有,那个也应该四年八年后就是。怎么可能。历史至少可以数出十个当时人们都觉得配得上大满贯的选手,然而走到最后,个人的技术爆发再瓶颈再爆发,巅峰起起伏伏来了又走,三个的确没有凑上。因为有太多不确定。三大赛各有特性:世乒赛水平最高,赛程最长,必须要有优异的精神和体能储备,对所有主要对手的实力优势才能保证连胜夺冠;世界杯赛程短,往往不会有针对性的集训来调整状态,比赛时间尴尬,并且常常居于大赛后短暂的低谷期,偶然性大,因此是冷门迭出之地;奥运会名额竞争激烈,“错过就是永远错过”的恐惧吞噬着每一次出手的意志力,以及最重要的:因为四年才有一次,奥运年必须要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期顺利重叠。马龙很强,的确强。他对交手数量超过一次的所有现役运动员都有优势胜率,外国运动员中最主要的两个对手奥恰(0:14),水谷(0:13)甚至从未赢过他。然而历史是在一瞬间形成的。不是因为它不需要时间,而是它太需要节点,铆钉一样的节点。然后在洪流的冲刷之下,每个人终于留下一点自己的影像而不为风化。人们多懒啊,1996年和刘国梁争夺冠军的是谁?1992年输给老瓦,终于和大满贯失之交臂的又是谁?一将功成万骨枯,竞技体育之残酷在于,枯的不是万骨,是另一位天才。历史简约,经济,吝啬,残忍。对于球迷来说,最痛苦的可能不是马龙输了,而是没有太多人会知道马龙多么应该赢。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马龙见过的多,自己经历的也多:此时就是最好的机会,此时可能就是唯一的机会。奥运前赶完实验,尽全力飞回家赶直播。在机场免税店里看到一幅卷轴,“天道酬勤”。我不通书法,字也写得平庸,还是买了下来。太大了,把卷轴斜抱在怀里,一路颠来簸去,觉得仿佛抱着一个信仰。马龙不曾辜负时间,如今唯一的期望,是时间也不要辜负马龙。稳健、旗鼓相当的比赛中选手会偏向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技术,对于许昕来说,就是减缓节奏后的上旋球反拉;对于马龙来说,就是快速稳定、连续进攻的正手。而冲击更强的对手时,则会牺牲自己的稳妥技术而换取更大的攻击力,并且在奥运这样级别的赛事,还有对对手形成精神冲击的额外效益。奥运的单打之路上,韩国的郑荣植和日本的水谷隼都显然选择了后者。打破马龙的连续进攻唯有打断他的衔接,打断衔接唯有比他更快。很多人诟病过郑荣植正手动作不准,“夹”,质量差,得分效率低。然而他快速隐蔽的反手和近台截击的决心,加上对马龙球路研习后出色的预判能力,的确满足了“打断节奏”的条件。水谷拥有国外运动员中罕见的绝佳手感,但对阵中国选手时往往显得质量稍逊,球风被动,常常被压制在远台“玩”球感寻找反攻。但是背水一战的第四局始,水谷摈弃了习惯的打法,发力主动,落点刁钻。孤勇挟持着责任感,激发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竞技状态,并延续到了团体赛场上。马龙可以感谢这两场恶战。对郑荣植的一战打开了他的精神状态,从开赛以来咬着牙扛、接受冲击的被动精神中走出来。对水谷隼的一战激发了他的竞技状态,这个结果呈现在决赛中,就是一个火力全开的马龙。“平时的弱点也成强项,平时的强项...更强。”在最好的竞技状态,最大的求胜欲望下一个最没有畏惧的马龙,几乎是给全世界乒乓球迷的一场视觉盛宴。决赛结束后,一个胖友和我笑道,这样的马龙,马龙自己都无法与之对抗。登上领奖台的时候马龙没有笑,十分平静,甚至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悲伤。太沉重了,站在这种沉重之前最先涌出来的都是悲伤。泪水也没有,也许是在很多经历面前任何泪水都显得是一种太微弱的表达;也许他自己也觉得了:这就应该是他的,非常自然。团体赛的第二场马龙打得非常不好,这是对英国队的一战。欧洲传统尊崇反手,并不稀奇,但在英国的身上见识到高水平,的确有些出人意料。然而终归,即使水平不错也不应造成场面上如此明显的困难――马龙的困难更多地来自他上场后自身的约束和拘谨。“单打拿了就觉得团体更不能输。”到底是赢了。“不是你今天状态不好,就可以随随便便输掉的。”比赛结束后,我想起这句话。渐打渐开,马龙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到半决赛和决赛时已经回复。许多人疑问为何决赛中日本队的布阵有些奇怪,其实是因为中国队的布阵并不难猜――为了掌握主动权,前四场中必定要给马龙排两次单打;那么A/B位一定是马龙,所以无论主客队如何,对方的排阵都可以事先因之安排。随着吉村真晴一个接发球直接下网,马龙为他的里约奥运之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比赛结束后刘国梁向马龙笑道:你可以把国旗披身上。马龙笑笑不答,把国旗叠起收好。还没有打开手机的他并没有意识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奥运狂欢正在愈演愈烈着,而这一次,风暴的中心不是田径也不是游泳,正是被国人冷落多年的乒乓球。乒乓球寂寞,不出风头,indoor。知乎上甚至有一个问题:“乒乓球运动员都矮吗?”大众印象冷淡至此。年初去搜索马龙,十条中,四条是讨论卡尔?马龙的历史地位,四条是祖马龙香水代购,还有一条是马龙县新出台的某项十分成功的新政策。这还是在他获得世乒赛冠军,意气风发的2015年后了。回国之后从机场开始就被花和长镜头重重包围,马龙最初并不适应。像是在说“你们没事儿喜欢我干嘛”,是有点儿好笑的莫明其妙的感觉。他不明白不看乒乓球不玩乒乓球为何要喜欢他――粉丝文化曾经离乒乓球如此之远,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只有球迷,也一直只有球迷。并不仅仅是马龙,对整个乒乓球圈来说这都是新奇、陌生、难以掌握的全新的文化。而今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的确膨胀成为了无法忽视的一部分。从前就站在圈里的人们与其掩耳盗铃地否认它,隔绝它,讽刺它,高冷它,不如做一些切实的事情来引导它。8月底至9月中,是频繁的庆祝、合影、访问、采访、采访后再采访。马龙沿着一条最漫长的路走了二十年,这二十年,热爱乒乓球的人期望他,畏惧他,可惜他。热爱赢家的人戏谑他,批评他,不知道他。他的故事我讲过一遍,如今也并不太需要再讲。讲了一遍又一遍的人们分外热情地强调这是“十年磨一剑”。他的所有成就,漫长的技术巅峰期,从出道开始惊人的公开赛夺冠率,长连胜,到今天才作数起来,到今天终于开始成为优点。马龙从今天开始存在。历史还是一样的简约,经济,吝啬,残忍。9月,中国公开赛连接全国锦标赛,一场大型示范性集体梦游。所有参与奥运会的主力无一例外状态低迷,教科书般地展示了科学系统的集中备战对于运动员状态调动的重要性。许多比赛比的是互相失误谁更多,比赛过程磕磕绊绊,也没有多少分析意义。10月,乒超联赛。漫长的乒超联赛让马龙迅速恢复了比赛状态,整个赛季魏桥都表现出众,以17胜1负领跑第一阶段。淘汰赛阶段魏桥显得准备并不够充足,后奥运时代新生力量冲击力极为明显。山东魏桥折戟半决赛。12月,国际乒联总决赛。“奥运一冠傻半年”,历史上从未有过奥运冠军获得当年的总决赛,马龙却重新具备了冲击力。和去年的剧本一样,马龙再一次在重大赛事决赛对阵樊振东。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的小胖刚刚轻取许昕,获得了他第一个单打世界冠军的头衔。这是新一个奥运周期里两人第一次在大赛相遇。这场比赛的胜负对于双方来说,都会产生高于比赛本身的长远心理影响。马龙的发球一向的特点是丰富多变,而这一点在对战樊振东的时候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长期对战偏爱使用拧拉接发的运动员让马龙对自己的发球要求严苛。他的发球转,低,动作一致性好,长短、左右配合打乱对方节奏,落点丰富而精确,让其无法舒服地横移或者勉强拉出的质量不高。几个关键球甚至是让对方直接接发出界得分。另一方面,小胖的发球则显得较为单一,对战其他运动员或许不会形成明显的劣势,但对于目前的马龙,却让他失去了大量上手机会。在横板中,马龙是公认的接发球好。国内外主要对手十余个,每个对手使用的发球多至数十种,他保持对同一个对手的同一种发球有两种以上的处理方式――功夫在球外,在场外。前三局都是按照这个剧本完整地进行。3:0后,马龙稍稍松了一口气。这口气让小胖几乎完成翻盘。马龙的特点是衔接流畅,速度快――可是是真的速度快吗?作为职业运动员,马龙的反应速度并不会超过平辈到肉眼可见的地步。流畅衔接背后是刻苦的步伐练习,规范的站位还原,自小培养的标准完整的技术动作,特殊的正反手不必换握,以及最重要的――敏锐的预判能力和来球意识。因此和许多质量取胜的球员不同,马龙的状态良好常常不是由身体条件决定,而是由他精神力的专注程度决定。维持长时间的精神专注非常消耗精力,尤其是在获得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第四局开始,马龙的处理相比前三局稍微不那么谨慎。或许许多人还记得刘国梁微博中开玩笑的一句,让王皓“ 快带(小胖)回去继续练习反手抽直线吧”。现在的樊振东的质量已经足以打穿所有主力,而这并不是一个夸张:反手斜线抢先发力,相持中隐蔽地变到直线。或者干脆不断增加质量直到对方出现回球失误。简简单单的套路,明明白白地放在这里。可以撕开前十所有人的防线,也让技术全能的马龙硬生生被对比出一个漏洞来。而更可怕的是他进步的速度。对小胖,马龙在反手对抗中占不到优势,所以一直以来以控制为主要打法,力争在前三板解决问题。一旦不可避免进入相持,最优先是改变快慢、轻重造成节奏变化,寻找打乱机会。尽管应对前者依然薄弱,和2015年相比,本场比赛中小胖对这种相持节奏变化的适应能力已经显著提升。对于穿透力极强的小胖,任何程度的单一和保守都无异于丢盔弃甲。这样的翻盘,让人想起了萨格勒布的马琳和王励勤。也许比赛的重要程度和历史意义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景象何其相似。对战质量优势明显的对手,用控制和变化避其锋芒。和马琳略有不同的是,现阶段的马龙对大部分对手不需要如此程度的算计,相持,加压,未必下风。但和樊振东打,这却是生死线。就像手感是一个天赋一样,球商并不是可以后天训练的东西。但是经验却的确是可以积累的。马龙对大多数人有丰富得多的得分手段,东边不明西边明,往往不会特别紧张。所以当对某个人的克制手段相对单一时,就会显得比赛充满悬念。对于现在的樊振东来说,几番输球,其实是已经将考题告诉他,只是等待漫长的时间来帮助他完成答案。而对马龙来说,未来继续维持统治,就必然必须要出更多的考题出来。赢了之后马龙扔了拍子,仿佛是在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他差一点犯了一个走到他这个阶段绝对不应该犯的错误。胖友说,马龙怎么总是不太满意?赢了也是一样。我思前想后,回答:马龙只有一种比赛会满意,就是自己控制了整场比赛,甚至包括了自己丢分的方式。马龙今年已经28岁了,全满贯,100多个冠军。成绩可以满意,然而在技术上,他依然无法取悦自己,在苛刻的马龙眼中技术全面的马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六边形。这一板球打丢了,还是会卧槽,这卧槽的对象也是自己。中国运动员互相之间打来打去,互有熟悉互有胜负,陪练经常可以掀翻主力。但人们很难熟悉马龙。他一直在变。在一局球的尺度上,在一场比赛的尺度上,在一个职业生涯的尺度上。年末。马龙蝉联了国际乒联最佳男运动员。十佳劳伦斯颁奖时,马龙说了一段话:“ 我要感谢中国乒乓球队,在这个集体里不光教会我打球,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做人。当里约奥运会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我觉得四年当中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在这一刻都是值得的。我要在这里感谢大家。最后我要感谢我们的前辈,中国乒乓球队所有的前辈,之所以中国乒乓球队能够六十多年长盛不衰,都是用你们的汗水和努力为我们换来这些基础。所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捍卫国球荣誉和发球(发扬)国球精神。感谢你们。然后,谢谢所有粉丝们。我想说这一代我们做到了。 ”这绝不是一段客套的话。十年前中国乒乓球开始达到新一轮的巅峰时代,并且延续至今。之前世纪之交的中国队的确强,却并非不可撼动。无论是刘,孔,还是从年轻队员中挑选出的不固定的三号位王励勤/马琳/刘国正,主要对手在国际上依然存在着相当可观的胜率。大赛中甚至要选择性备战,根据对手挑选带去的运动员。这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队伍对你的要求就是不能输,无论是不是球风相克。2004年后,无论是技术厚度上,人才储备上,团队保障上,中国队都达到了一个世界乒乓球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当是之时,世界上分别代表着最传统(直板快攻结合弧圈)、主流(横板弧圈结合快攻)、先进(直板无推挡横打)的三种打法的最强球员出战在同一支队伍里,这支队伍叫做中国国家队。乒乓球的发展历尽波折。早年规则粗糙,在洪荒时代,各项技术得益于宽容的规则而野蛮生长百花齐放;到崇尚暴力美学的今天却愈加精简,到达一个提倡高效、比拼质量的弧圈球时代。然而精简和单一不过一线之隔。在二王一马的巅峰时代成长起来的马龙,技术体系建立在几乎涵盖了所有国乒科研成果上的基础上的马龙,或许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一点。球迷也好,教练也好,很多专业人士都说马龙现在的风格兼具了马琳和王励勤的影子,的确如此。马龙说单打决赛前他听到一首歌哭了,《You raise me up》,这是马琳陈^郭焱们退役仪式上放的音乐。王涛,盖亭,佩尔森,金泽洙,施拉格......许多堪称伟大的名字,被成王败寇的历史规律中逐渐地淡化,遗忘。但他们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在乒乓球的篇章上闪耀,以另一种方式在一代一代更年轻的球员身上存活下去。伴随着王皓横空出世的直板横打两面攻流传着江嘉良和刘国梁的血脉,马龙张继科们横行天下的两面弧圈,是从孔令辉们开始学习、走上的道路。从试探到使用,从使用到完善,从完善到推广。乒乓球小,不足3g,单人运动。然而它蕴含的精神,是一个比团队运动更为伟大光辉的团队精神。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轻视它,把它视作一种理所当然。ITTF报道Grand final时用了一句话:“Ma Long's run of dominance continues.” ,即使在整个乒乓球史中,这样全面、无差别的统治力都是世所罕有。马龙眼下很快还有三个可能打破的纪录:总世界第一时间,连续世界第一时间,巡回赛冠军总数。官方也好,民间也好,很多人隐隐约约开始将马龙与老瓦比较――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褒奖。对于更高的评价和荣誉,马龙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证明自己。但马龙的确让乒乓球多了一种形态。这种形态成熟,优雅,融会贯通。2016年结束了,对于整个乒乓球界这是一个圆满中夹杂着喧闹,惊喜交织着隐忧的一年。这是一个骄傲、稳妥、丰硕,又透露这不安和陌生的一年。对于马龙来说,这是梦想完成的一年。梦想在他比心的那一刻完成了,并且以后谁也不能再将它收回。但我们退回时间到日。马龙在领奖台前站立着,此时国歌未奏,国旗待升,全场欢呼的人群慢慢安静下来。淡金橙色的奖牌随着绶带柔软地躺在精致的托盘里,西装革履的颁奖嘉宾还未走过来。他汗水未干,换上领奖服,在几国官方语言混乱激动的宣读中低头慢慢听自己的名字。然后他挥手,踏上领奖台。――这一刻奥运冠军马龙意识到,从此时开始的每一步,他的梦想必须从未完成。
8月的他强如王者,不可战胜,9月的他谦逊低调,温静雅致;10月的他沉静少言,眉心微皱;11月的他言笑晏晏,春风拂面;12月的他敛尽寒肃之气,复如少年之致。 奥运归来,他是地表最强,荣耀加身,被万千人簇拥,此时的他头脑清醒没有沉醉其中;其后在过高的…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 2016 张家港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本智和评价马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