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分手,该怎样做个了结

如何分手能不伤害对方 - 壹心理
如何分手能不伤害对方
发表于 08:00:59
壹心理导读:分手影响着双方能否走出阴影,继续生活下去和追求新的爱情。那么如何分手能不伤害对方呢? ——
分手是令人伤心的经历,可以重创一个人的自我。一段感情注定要成为双方永恒的回忆,因此分手还影响着双方是否能走出阴影,继续生活下去和追求新的爱情。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克利福德-纳斯称:“面对面地提出分手总是很难的,但缺乏社交技巧令分手更难。” 分手难就难在,既要明确地结束,又不能伤害双方的自尊。毕竟,彼此曾经满足过对方最深层的需要。但是,很多人在分手的处理上完全是个白痴,导致甩对方的恶劣行径比比皆是。
结果,远程发送电子信息来提出分手的方式备受欢迎,但这欠被甩者的一个了结。美国调查了一批13岁到17岁的年轻人,其中24%的人认为分手的时候仅发送文字信息是完全可以接受的,26%的人承认自己正是这么干的。
无怪乎,对分手过分敏感的情况逐渐增多,跟踪对方的行为也越来越多——美国每年有300万人声称受到跟踪的困扰。这说明,太多人不懂得如何给恋爱关系一个“善终”。
生理上,分手如同戒烟戒毒
美国罗格斯大学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发现,在分手初期,每个被甩者的反应正如戒毒者、戒烟者的戒断症状:在最初的数天到数周,只要一想起甩自己的恋人,人们大脑的几个关键部位就会兴奋起来:与爱恋有关的中脑腹侧背盖区,与渴望和成瘾有关的伏核、眶额叶和前额叶皮质,与痛楚和忧伤有关的岛叶皮质和前扣带。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娜奥米-艾森伯格也有类似发现:在社交中遭到别人拒绝,会激活大脑前扣带,产生痛楚等不良反应。分手激起痛苦的意义,是让人们知道,社会联系对人类生存很重要,警告人们不要轻易切断。
痛楚驱使一些被甩的恋人跟踪对方——他们为了消除痛楚,什么都能干得出来。费舍尔相信,这是因为分手激活了大脑的成瘾中心,使他们难以放弃恋人,于是产生了跟踪行为。
心理上,分手导致精神幻灭
幼年的依恋习惯影响着人们的分手行为。如果一个人从小得到周到的照顾,在有需要的时候父母就会来到身边,就能形成对别人的信任,即安全的依恋模式。这些人在自己的感情发生变化时,会考虑对方的感受,注意不伤害对方。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萨维称,这些人如果是被甩的一方,会承认失恋的伤痛。这是合情合理的,分手后难免要经历一段幻灭的过程,但他们很快就能康复。
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就逐渐形成焦虑不安的依恋模式。他们往往舍不得已经失败的恋爱关系,不愿承受痛楚。萨维称,他们较少主动提分手,往往拖下去,自己变得越来越愤怒。如果他们是被甩的一方,则很难放手,很容易出现跟踪对方的行为。他们还常常用心理防御来对付痛苦,拒绝承认关系已经结束,总是在懊悔失去的爱,导致自己总是不能康复。
分手后,一个人是走出阴影,还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还取决于他对自己的看法。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关于在线约会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在遭到拒绝后会想不开,往往责怪自己,抱怨对方。
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急剧升高。他们分手后一到晚上就闷在家里,即使与新的恋人交往,也难以再打开自己的心扉。相比之下,高自尊的人也不能幸免失恋的痛苦,但他们往往不会把分手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这些人能够看到分手积极的一面。
1.不要逼对方先提分手
如果你的感觉或需要发生改变,想法发生分歧,或者彼此的人生方向完全相反,请不要刺激你的恋人,迫使对方提出分手。推卸责任是狡猾的小人行径,只会造成混乱。这些操纵对方的手段包括,回答对方问题的时候总是只说一两个字,迫使对方发怒。你的恋人也许不知道你想提出分手,于是自我检讨:我是不是没有价值?我不吸引人了吗?这也许会让他们怀疑别人的忠诚,从而影响未来的恋情。
2.分手只能在当面提出
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提供安抚的功能。我们从中可以体验到很多非语言暗示,让我们知道自己实际上还是值得爱的,例如拍拍对方的手臂,说你仍然是一个很好的人。面对面以外的任何分手方式都意味着:“你无足轻重。”
一些甩掉恋人的人以为,通过发邮件、短信甚至在社交网站留言的方式与当面提分手相比,会没那么残忍。但这种远程发送的模式实际上会给对方留下心理创伤——当你得不到任何解释,你就会花很多时间思考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这些苦思冥想可以造成抑郁。美国芝加哥大学神经科学家约翰-卡西奥普称,缺少直接的接触,失恋就会特别痛。这同样会给对方的未来恋爱制造障碍,使之不能投入新的感情。
3.提分手要维护双方尊严
分手时难免情绪激动,须提前预防自己口出怨言——维护了恋人的尊严,也就是维护了你的尊严。“我不再爱你了。”——这样说是没问题的,但也可以说得婉转一些,不一定要毫无保留。如果你私下觉得,恋人床上功夫很差劲,最好就不要说出来。也不要在提分手时包揽一切责任,因为这种泛泛的解释一听就是不真诚的,流露出不尊重。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哲学家约翰-波特曼说,你有义务维护对方的自尊,不要伤害对方,以免他们日后很难开展新的关系。
你应该给恋人一个坦诚的解释,哪怕是很短的一句话,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能继续下去。可以重温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并表达你对彼此的愿景无法实现而感到失望,这样可以表达你对对方内在价值的肯定。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罗伊-鲍美斯特建议,分手最好说“你不是我要找的人”,这样既表达清楚,又不会暗示是对方有错误或者缺陷。
4.避免争论和报复
如果你估计对方会反应过激,切莫喋喋不休地争论,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况且争论并不能达成一致,例如对方总是不同意你提分手的原因,来回争辩只会导致吵架。如果你说不过对方,还可能把你拉回一个你想结束的不良关系里。
更加要注意不要策划报复,这不仅浪费精力,还会让你对前度恋人想得更多,从而延迟你的康复。
5.切莫“以后还可做朋友”
不要祈求对方重新考虑这段感情。对于被甩的人来说,加快情感的愈合,最好就是接受这段关系已经结束。海伦-费舍尔在其神经影像学研究中发现,被甩者戒毒般的反应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退,说明正在逐渐康复。但这种康复的过程是脆弱的,一旦发生回心转意的事情,就会重新“上瘾”,例如突然收到对方的电子邮件。为了加快康复,建议双方不要再进行任何接触,包括通信和打电话。
不要为了缓冲分手对心理的打击,就提出“以后还可以做朋友”。鲍美斯特称,这也许能够让提出分手的一方减轻自己的内疚,但对被甩者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这可能误导他们以为日后还有机会复合,结果阻碍双方开始新的感情生活。
6.不要以为失去了“灵魂伴侣”
结束一段长期的恋情,经历一段哀伤期是必要的。波特曼称,爱让你很容易受伤。越早面对痛苦,痛苦就越早消失。
鲍美斯特称,不要告诉自己,你失去的恋人本来是命中注定永远在一起的。爱让你把对方神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还有很多人和你是相配的。分手的后果也许很严重,但你还有很多机会找到新的恋人。
原题:情侣好聚好散的6条建议
心赖寺不懒:
人们总说时间和新欢是治愈失恋的良药,但有些事,如果可以想通,一秒就是所有,有些事,一生想不通,一生亦是禁锢。毕竟→ &。
→&邮箱订阅:
打卡学习: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
成都慧爱心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治疗师。有长达十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擅长领域:亲密关系、人际交往、人格障碍、抑郁症、儿童及青少年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等。长期为成都电视台、华西都市报等媒体担任嘉宾,提供心理学专业支持;为国企、高校、教育机构提供心理培训。
年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学本科毕业
年 四川大学
应用心理学研究生进修
北京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硕士在读
长期接受专业的个人分析和案例督导。
接受过结构性家庭治疗、沙盘游戏治疗、儿童心理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危机干预、叙事、绘画心理分析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400.00元/50分钟
qq_Wa37Rkuu
永远不要信女性的话
婚恋专栏·壹心理
壹心理小编,qq:
账号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慢慢来_慢慢遗忘慢慢爱上-疾风资料库
慢慢来_慢慢遗忘慢慢爱上
发布时间: 07:43&&&&发布人:
慢慢遗忘慢慢爱上
其实,我是安静的,甚至在爱情上,我是寂静的少女。
在友人的眼中我是快乐的,永远不知愁为何物。久而久之不知道是为了配合他们,还是为了掩饰自己,在外我永远像是小孩子一般的天真。
喜欢上这种感觉就如同迷上罂粟,不明白的是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有时候想想觉得自己很莫名其妙,要强如我,竟然会依恋别人!他说这并不是什么错误,仅仅是想在累的时候找一个肩膀而已,这是天性!
我是个不相信命运的人,我始终认为命运是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我一直很坚强,很坚强。这一两年接二连三的失去自己的亲人,使我变得更加坚强,甚至忘记了什么是哭泣!我想我会慢慢地忘记他所说的话,一个人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走下去的。
与他相遇可能是生命中错误的开始。那是一双能看透世人的眼,就如同透视镜一般,有时恨他如此直白的说出我的痛处。但我无可奈何,生命中就是因为有了这双眼才让我永远的面对现实,不存任何幻想&&
我在慢慢遗忘他,遗忘生命中所有的不幸。我似乎从未改变过自己的路,但这一次我决定放弃坚强,找一个可以让我软弱的地方躲藏起来,让所有的人都找不到我,直到我全部忘却那伤痛,最后完全的快乐起来,重新面对我的人生、社会以及未来。
爱上了那种快乐,爱上了那个人,爱上了有那个人的生活,爱上了那种致命的感觉,爱上了那个可以依恋的心&&
再深再痛的伤也会消逝,先是变成一种遗憾,继而变成怀念,最后被快乐所抹平。人生,从此没有伤痛。
【慢慢来】爱情,它都是慢慢来的
世上有所谓的“一见钟情”吗?也许有,但不常发生。因为喜欢,所以有爱;因为喜欢,所以想要在一起。这是人之常情,不过光是喜欢是不够的,必须把喜欢化为爱的关怀,用时间来证明一切。很多爱情都是慢慢来的作家马克林说:“我不是不相信有‘一见钟情’,但我相信应多看一眼。”很多爱情都是慢慢来的,想急也急不得。根据研究显示,恋爱与交往的时间愈长,婚姻成功的机会也愈大。想要拥有真正的爱情,就必须通过时间的考验,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通常一年要比半年好,两年比一年好,三年比两年,四年比三年,五年比四年好。当然,并不是拖得愈久,代表结婚后会愈幸福,也许有人因为交往时间太久,双方炽热的感情渐渐冷却下来,到最后反而连婚都结不成。有个统计数字,发现交往“五年”而结婚的夫妇比一般的夫妇来得幸福美??满。不过,显然很少人有耐性花五年时间去交往,总认为两人已经情投意合了,或者双方家长也不反对了,甚至都到了适婚年龄,既然彼此都想安定下来,那么就订个日子结婚,何必拖拖拉拉。我们的自我太过脆弱现在的爱情也是,急的不行,男人遇见姑娘,急着上床。姑娘遇见男人,急着迅速掀底,人们都忘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太过脆弱,以至于无法控制(包容)激情的结果。心理学家雪梨鲁斯曼认为,这是由自我的架构不够健全所造成的。若情侣双方或单方的自我架构不健全,他们就会相互推离,因为他们无法做到同时维持两个人的紧密关系,又不致于失去自我。要维持极度的热情,双方的相互认同是非常需要的。因此,情侣间总是需要在实际的生活层面建立情感的联系。这就是为何情侣要花时间在一起,在各方面认识彼此,以产生与热情同样坚固的友谊。如此一来,靠心灵境界的最高层次——本我及亲密关系,便可维系他们之间的热情。爱情就该慢慢来,在我刚刚遇见你的时候,你也刚好爱上我,就在一起吧,想厮守一辈子了,管它嫁妆房子,有你就好,结婚生子,顺其自然,孩子有它的童年,就像我们有过的童年一样,事情本来就该慢慢来,可是现在的时代,都提前了,屁股上都着火了,可是谁都找不到灭火器。“不成熟”的建议:一起去露营吧!说到结婚,只要两人点头,一切都很容易,困难的是婚后的相处问题。美国社会学博士雷.萧特曾提出一个不成熟的大胆建议:“两个人至少要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相伴到野外露营。在露营之前,不要结婚!”因为在一次露营中,你所学到或看到的东西,会比你在各自表现最佳一面的多次约会中,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可以清楚看出对方面对困难处境的反应。假设,晚上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对方忘了在营帐四周挖一道排水沟,使雨水渗进了你的睡袋,然后你醒来时又冷又湿又饿,这时你会不会发脾气?摆着一付臭脸?或者责骂他人?例如,他在钓鱼时不小心滑倒,臀部重重的碰到石头,泡在冷冷的水里,又丢了一尾大鱼,连心爱的钓竿也不见了,这时他是不是把这些倒楣事怪罪于你?会不会发怒或诅咒运气不佳?或者对你恶言相向?其实,从这些反应都可以看出对方的生活习性,如果彼此不能接受,那么还是不要勉强,毕竟想改变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性,而且不一定成功。作家海雯说:“恋爱不但不需要急,而且绝对不可急。”记住,恋爱的时间愈久,得到幸福婚姻的可能性愈高,虽然成功的机率是一半一半,但如果两人不愿意花这些时间好好交往,未来又如何安于现状。婚姻不能急,一定得多花些时??间思考和多点耐心等候,当你们通过时间的考验后,将会比别人享受更多的甜蜜。给你的爱情笔记□ 恋爱与交往的时间愈长,婚姻成功的机会也愈大。□ 在露营之前,不要结婚!□ 想改变对方,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性,而且不一定成功。□ 恋爱与婚姻都不能急,要多花时间思考彼此是否合适。□ 不要因为年纪或别人都这么做,便仓促决定自己的爱情与未来。(资料来源:《学会爱自己: 32堂学习爱的笔记课》;林庆昭著)你,有听真话的勇气吗? 期待完美情人,你收获的除了失望就是愤恨!恋爱心理学:分手,该怎样做个了结? 你是结婚型还是交往型?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中文(简体)
中文(繁體)
中文(台灣)
中文(新加坡)
中文(香港)
知道何时该求助。分手可能引发抑郁症,你必须懂得识别自己和别人的自杀行为。如果出现以下征兆,请立刻拨打防自杀热线(马来西亚03-、新加坡4、香港、台湾、中国北京),他们能帮你联系最近的防自杀中心和精神科专家:
有自杀想法
进食和(或)睡眠障碍
行为突然改变
避开朋友和(或)社交活动
对学校、工作或爱好失去兴趣
想着立遗嘱或安排身后事
冒不必要的风险
老想着死亡和临终
大量饮酒和(或)服用药物
试图自杀过
实际地评估这段感情。真正健康的关系一般不会突然结束,不妨从各个方面反思这段关系,了解它为何没有结果。
也许这段感情一开始就错了。也许你和伴侣的人生目标不一样,或者这段关系一直都欠缺了某个要素。
了解一段健康浪漫关系的构成要素。许多人选择分手,是因为他们不能发展健康的关系。一段感情必须保持以下要素,才能让双方都满意:
相互尊重:把彼此当作珍宝来对待。
同情心:真诚地关心爱人。
同理心:敞开心扉体会对方的感受。
谅解:理解对方的感受和行为。
容忍:接受彼此真实的自我。
诚实:感情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信任:愿意让对方了解你私下的想法、感受和生活各个方面。
沟通:在这段关系中能够畅所欲言,懂得如何关切地接近对方。
体贴:时刻留意爱人和你本身的需求。
契合度与共同兴趣:享受及珍惜相同的事物,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要求同存异。
个人诚信:保持信念和自我意识,愿意为这段关系投入时间及注意力。
展现脆弱的一面:彼此没有隔膜,愿意让对方看见你也是一个人,容易不顾后果而犯错。
想一想你们的分歧。为了深入了解分手原因,想一想你和伴侣是否经常在以下方面出现分歧:
休闲和共同兴趣
事业目标或展望
悼念这段感情。走出分手伤痛需要一个悼念过程。不管我们失去什么,都会感到伤痛,这是一种自然反应。分手是痛苦的经历,你失去的不只是一段感情,还有两个人共同的希望和承诺。当你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伤心、愤怒、疲惫、困惑或焦虑都是正常的反应。
适当地处理个人情绪。别让自己沉浸在痛苦中太久,但也别试图忽略这些情绪。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允许自己不需要处于最佳状态,可能在短期内工作效率不高,或是不能像以往一样关注别人。
花时间确认自己的感受,好好处理它们。
即使很难,也要试着和别人谈一下你的感受,不要一个人独自承受痛苦。
提醒自己你的最终目标是放下一切,继续前进,未来还有无限新希望和梦想,可以代替旧的梦想和希望。
让内心的批评声音静下来。如果分手伤了你的自尊,内心很可能有一把声音过度批评自己,认为你必须为分手负责。你要知道人都会犯错,都不完美,但不要贬低自己。
如果内心的声音一直在批评自己,尝试阻止它,把这些负面想法写下来,然后把它删掉,改成更具建设性的想法。
举个例子,删掉“我太粘人了”,改成“我会努力更信任爱人和自己”。
比如说,删掉“我总是会把关系搞砸”,改成“我会继续寻找对的人,努力建立亲密牢固的健康关系”。
利用日记了解这段感情和最后的结果。透过文字反思分手,被证实可以帮助人们接受分手这一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这段关系,你会更明白为什么它不能开花结果,并与自己和别人交流想法。
你也可以透过日记,更了解自己想从下一段关系中得到什么。
边记录边分析。在复述这段关系的过程中,仔细探讨分手经历,这样日记才能起到疗伤作用。完整地叙述整个过程,有开头、中间及结尾。完整的结构有助于理顺思绪,使你更容易找出分手的具体原因。
有头有尾地写完整个故事,或许可以帮助你做个了结,开启人生的新篇章。一旦弄清楚整件事,你更能掌控分手后的恢复过程,应对自己的情绪,从而提升自尊心。
开始写日记。了解写日记的重要性后,是时候动笔了。如果你更喜欢打字,可以用电脑写。如果你更喜欢手写的私人信息,则可以亲自动笔。
按时间顺序排列这段关系的所有细节。按顺序排列这段关系中发生过的所有事情。确保故事连贯。
为了弄清楚这段感情无法开花结果的原因,故事必须清晰、合理,让别人也可以读懂(当然,你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日记)。
确认前因后果。按顺序叙述故事,使前因后果显而易见。提供具体例子说明分手背后的动机,帮助自己理解这段关系的最终结局。
把你和伴侣当成故事里的角色。按这段感情中发生的事情的前因后果,来塑造主要角色。
尝试了解每个角色对所发生的事有什么感受和态度,尽量找出每件事的意义。
确认你想从爱情中得到什么。在日记的另一个部分,写下你心中的完美爱情。提供具体细节,想一想双方需要付出什么,而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将分手故事和你日后想要的完美关系作比较。刚结束的那段感情是否健康、令人满意?你们是否在许多重要事情上出现分歧?你希望日后的新感情有什么不同,以及有哪些共同点?
反思分手。写分手日记使你对这段感情有一种掌控感,对分手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自主感,从而帮助提升自尊心。
做让你觉得自己很能干及成功的事。你最擅长什么?是否可以帮助自己爱的人做一些事?做你可以胜任的事,感觉自己被别人接受、认同及支持。参加可以发展潜能,或是需要发挥自身优点的活动,可以大幅提升整体自尊心,使你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的状态更好。
成为慈善团体的义工。做义工有许多好处,比如可以转移注意力,不再去想分手这件事,使你自我感觉良好,还能帮助别人。找一两个好朋友加入你的行列,义工体验会更有意思。
多运动。经常运动令人更开心。你会感到身体更健康,更有活力和动力。运动还能改善体形,衣服更合身、更舒适,瘦下来后自信心也会增强。
不一定要做剧烈运动,或是办健身房会员卡,才能获得运动的好处。不妨每天在户外走30分钟,或参加感兴趣的课程,像是舞蹈、瑜伽或立桨冲浪。
吃健康、有营养的食物。高纤维、低加工成份和低糖食物使你更健康,气色更好。不擅长烹饪?不妨参加烹饪班,自由地烹煮自己喜欢的食物。
均衡饮食包括一大部分的水果和蔬菜,一小部分的蛋白质(精瘦肉)、谷类和乳制品。
花时间打理个人仪容。保持仪容干净、整齐有助于提升自尊心。事实上,一段长远的关系结束后,人们经常会换个造型,或起码剪个新发型。不一定要改变整体风格,也能显得体面漂亮。在疗伤期间,每天都好好穿衣打扮,不要穿运动裤出门,要穿适当的鞋子,别穿拖鞋。
多和支持你的人在一起。虽然只有你可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但和支持、关心及愿意聆听你的家人朋友在一起,能帮助你走出分手的伤痛,进而提升自尊心。
写下你全部优点,记住这就是让你引以为傲的自己。
到健身房健身,或和朋友一起跑步。和你喜欢的人一起做运动乐趣更多,而且能转移注意力,不再去想分手这件事。
Rhoades, G., Kamp Dush, C., Atkins, D., Stanley, S., & Markman, H. (2011).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The impact of unmarrie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o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5(3), 366-374.
Spanier, G. (1976). Measuring dyadic adjustment: New scale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and similar dya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38(1), 15-28.
Koenig Kellas, J., & Manusov, V. (2003). What's in a 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completeness and adjustment to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3), 285-307.
Koenig Kellas, J., & Manusov, V. (2003). What's in a 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completeness and adjustment to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3), 285-307.
Koenig Kellas, J., & Manusov, V. (2003). What's in a 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completeness and adjustment to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3), 285-307.
Koenig Kellas, J., & Manusov, V. (2003). What's in a 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completeness and adjustment to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3), 285-307.
Koenig Kellas, J., & Manusov, V. (2003). What's in a 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completeness and adjustment to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3), 285-307.
Koenig Kellas, J., & Manusov, V. (2003). What's in a 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completeness and adjustment to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3), 285-307.
Koenig Kellas, J., & Manusov, V. (2003). What's in a 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completeness and adjustment to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3), 285-307.
Dubois, D., & Flay, B. (2004). The healthy pursuit of self-esteem: Comment on and alternative to the crocker and park (2004) formul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3), 415-420.
本页面已经被访问过2,009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