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孤独的科学家是谁

他是最伟大最孤独的科学家
  /    /  
他是最伟大最孤独的科学家
中国网 | 时间:
 | 文章来源:
爱因斯坦的一个助手,即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执教的著名物理学家英费尔德(L.Infield)曾经这样说:“要与名声相抵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也许名声这个东西,对于当事人不产生影响的例子,可以说几乎没有吧。但是对于爱因斯坦,名声对他一点也发生不了作用。因为爱因斯坦能够把自己与周围的世界隔离开来,孤立起来,生活在只有自己的孤独世界里。”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我倒是注意到他在写自己的科学工作文章时,从来没有提到过他拿到什么奖,像他这样的情形在科学界里是不太多的。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附近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编了这样的歌来唱:“聪明的学生,他们全学数学,阿尔比.爱因斯坦指出了方向。虽然他很少散步呼吸大自然的空气,我们希望上帝能使他剪掉头发。”(The bright boys,they all study maths。And Albie Einstein points the paths。Although he seldom takes the air,We wish to God he'd cut his hair。)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相当了解他的英费尔德教授说:“爱因斯坦把自己的物质需求压缩到最少的限度,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扩大自己的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状态。……我们一般人每天被几百万个微不足道的小事物所奴役,甚至这种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我们成为浴室、电冰箱、汽车、收音机几百万种东西的奴隶。爱因斯坦把这些减到极少。留长头发减少去理发厅的需要。一件皮上衣解决了几年的外套。吊带、晚礼服和睡衣都不是绝对需要的东西。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解决的最小问题(minimum problem),鞋子、长裤、衬衫,皮上衣都是必需品,它们不能再减少了。”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在二十年代由欧洲赴美国的途中,人们为他准备了一套有舒适和方便的设备的房间,原以为爱因斯坦会感到满意,但他却当即强烈抗议这种特权,说他宁愿坐统舱,也不呆在这豪华的房间里。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见他在1948年《悼念麦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的讲话。)1929年3月,为了逃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  ] [  ] [ 
 ] [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13日)
&&&&&&&&&&&&&&&&&&
&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
&&&&&&&&&&&&&&&&&&&&&&&
·方舟子·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孟德尔和达尔文一样是生物学的创建者。然而,孟德尔的
研究者远远少于达尔文的研究者。研究达尔文的传记、专著、论文、评论汗牛充栋,
在生物哲学、生物学历史研究的学术期刊上,几乎每一期都少不了研究达尔文的论
文,而研究孟德尔的却难得一见。显然,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难以比拟。达尔
文是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数一数二的巨人,名字出现在所有“有史以来世界十大伟
人”的名单中,甚至在身前就已被视为可与牛顿比肩的伟人,拥有丰富的思想和无
穷的魅力,他的发现对人类社会有极其宽广、深远的影响。而孟德尔显得很普通,
甚至一直有学者怀疑他是否算得上科学天才,他的形象是被后来的“孟德尔主义者”
有意拔高的。他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当所谓“孟德尔定律”在1900年被三
位科学家同时重现发现的时候,他们都声称自己已独立地做出了同样的结果,是否
果真如此是很值得怀疑的,但他们都敢于同时如此声称,至少也说明了“孟德尔定
律”在当时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如果孟德尔不曾存在过,历史的进程不会受到什么
研究达尔文和孟德尔的文献数量如此悬殊,还有一个因素:有关达尔文的原始
史料无比丰富。他身后留下了多达172卷的著作、论文、笔记和书信,光是他27岁
之前所写的书信汇集出版时就多达702页,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生平研究
者永远不愁不会挖掘出新东西。而孟德尔在身前极少发表著述,逝世后不久其手稿又
被全部烧毁,现在所能找到的全部原始材料,不过是几篇论文和报告,一份申请中
学教师文凭时写的简历,十几封书信和两首少年时代写的诗,一天时间就可全部读
如何用如此稀少的原始史料写一部孟德尔传记,是一大挑战。一个办法是采访
孟德尔的亲属好友、同事、学生,以口述补充文字的缺乏。早在1924年伊尔提斯
(Hugo Iltis)就这么做了,他在这一年出版的《孟德尔生平》(Life of Mendel)
一书向来被视为孟德尔的“标准”传记。1996年,奥雷尔(Vitezslav Orel)收集
到了更多的资料,以现代观点写了另一本标准传记《戈里果·孟德尔:第一位遗传
学家》。在已有这两本标准传记之后,又没有新的史料问世,认识孟德尔的人也都
早已去世,还有必要再写一本孟德尔传记吗?美国专业科普作家海尼格(Robin Marantz
Henig)显然觉得有必要。她面向的是普通读者,采用的是文学写法,通过营造历史、
文化氛围讲述一个生动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孟德尔生前死后的遭遇无疑是非常
有戏剧性的,这本在2000年出版的《花园里的修道士》(The Monk in the Garden)
就干脆分成序幕、第一幕、幕间、第二幕、尾声五个部分,就象是一出富有悬念的戏。
从吸引读者阅读的角度看,它是很成功的。但是在这本奇特的孟德尔传记中,栩栩
如生地再现的,是孟德尔所生活的环境和围绕着他的发现的种种事件,孟德尔
本人反而只是个配角,原因之一还是因为有关孟德尔本人的史料太少,而作者又不
想把传记写成小说,有想象之处也一定用虚拟语气。
作者并非生物学的专家,书中偶尔可见生物学知识错误(比如把染色质当成给
染色体着色的染料),也未能深入讨论在介绍孟德尔时不能不面对的关键问题:为
什么孟德尔如此重要又如此出色的研究会被同时代的人所遗忘?孟德尔究竟有什么
独特之处,才使得他成为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超前了整个时代35年?
并不是因为孟德尔的工作是个冷门。恰恰相反,当孟德尔发表遗传定律的时候,
当时的学术界正迫切需要遗传定律。也不是因为他的工作不为人知。在1900年以前,
他有关豌豆杂交试验的不朽论文至少被人引用了十余次,引用者有的还是植物学的
权威。他也长期与当时最著名的植物学家之一耐格里长期通讯。但是这些人都不觉
得孟德尔的杂交研究有什么了不起,甚至颇为不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幸处
于巨人的阴影之下。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在生物学界引发了一
场革命,进化论的研究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从事遗传研究的人,甚至包
括孟德尔,都觉得自己也是在解决生物进化的问题--他在1866年的论文中提到,
他从事豌豆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有机体的进化史的重
要性决不能低估。”在当时的研究者看来,对进化论而言,物种间的杂交要比物种
内的杂交意义重大得多。孟德尔本人也用菜豆和山柳菊从事过种间杂交,他的这些
工作在1900年常被植物学家们提到,而他的豌豆试验,看上去不过是个琐屑的小工
作,不值一提。
孟德尔被时代所忽略的,恰恰是他的天才之处。以前研究生物遗传的学者,当
他们比较子代和亲代的异同的时候,是把亲代做为一个整体,又把子代做为另一个
整体进行比较的。他们相信的是,亲代存在一种“本质”,子代存在另一种“本质”,
遗传就是这种本质的传递和变化。子代内部的变异被看做是可以也应该忽略不计的
偏差,只有其平均的性质才有研究的价值。但是孟德尔在做豌豆试验时,却不抱这
种本质论的思想,采用的是群体思维。在他看来,子代群体是由一个个不尽相同的
个体变异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有价值,值得研究的,个体变异并不是偏差,而
恰恰是遗传的表现。因此,别的植物学家在研究豌豆杂交试验时,只停留于对现象
的概括描述:第一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第二子代两种性状又都出现了,等等,而
孟德尔却知道要挨个挨个去数豌豆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是宝贵的,不可抛弃。
孟德尔的天才之处,恰恰也是达尔文的天才之处。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们,
在研究进化问题时,抱着的也是本质论的观点,每个物种都存在着一种代表它的本
质,进化就是从一种本质到另一种本质的变化,而物种内的个体变异是可以忽略不
计。而达尔文重视的是物种内的个体变异,这些变异提供了自然选择的材料,
生物才得以进化。很难说哪一个变异更重要,现在看上去不起眼的变异,以后很可
能成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优势变异而传播开去。这种强调群体内部个体的重要性
的群体思维,可以说是达尔文的首创。
《物种起源》德语版在1860年出版后不久,孟德尔就已仔细地阅读,并在书上
做了批注。孟德尔的论文在1868年发表后,他订了40份单行本,分寄世界各国的权
威,其中一份也寄给了达尔文,但是达尔文从来没有阅读它--人们在达尔文藏书
中发现它的时候,连页没有割开。这两位生物学的创建者,如果在科学思想上曾
经有过交流的话,也肯定是单向的。但无论如何,他们是殊途同归了。
书名:《花园里的修道士》
(The Monk in the Garden: The Lost and Found Genius of Gregor
作者:Robin Marantz Henig
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Co.
出版时间:2000年硬皮版
页数:292页
国际书号:0-395-97765-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史上最疯狂恐怖的科学家 简直禽兽不如
提到科学家应该是被人敬仰的。但是接下来的十位科学家确是疯狂的,所做之事令人惊愕、让人憎恶。
1、弗拉迪米尔&德米霍夫
1954年,苏联外科医生弗拉迪米尔&德米霍夫向世界透露了他的杰作:双头狗。一只成年德国牧羊犬被嫁接了另外一只小狗的头。第二个头可以舔食牛奶,它甚至不需要其他食物,牛奶通过不连贯的食管流下脖子。
尽管最后两只小狗都由于身体排异而死,但这并没有阻止德米霍夫继续他的试验,在接下来的15多年里,他又进行了19例这样的试验。
创造双头狗
2、斯塔比斯&弗斯
在19世纪,在费城的一位医生斯塔比斯&弗斯认为黄热病并不是传染病,为了证实他自己所言,他将黄热病患者的呕吐物涂在自己的伤口上,接着有喝下了这些呕吐物。
喝黄热病患者呕吐物的医生
结果他没有生病,但这并不是因为黄热病不是传染病,而是之后证实黄热病是由血液直接传染的,如被蚊子叮咬。
(关注中国,聆听世界的声音&&&欢迎访问:)
大家都在看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排行榜
投票主页(13090)&&
&&&&&&&&&&&&
&&候选项推荐(目前有0
个推荐条目等待审核中....)&&
候选项名称:
候选项图片:
导航栏中的搜索框可快速定位某候选项在榜单中的位置。
若榜单中没有您喜欢的选项,可填写以上表格予以推荐。
上传图片须小于200K,尺寸小于像素,且为jpeg格式。
您可通过【】了解您所推荐项目的收录情况。
若有疑问,请查阅【】或【】
相关榜单:&&&&&&&&
│││││││
Copyright ,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科学家追踪世界最孤独的鲸鱼:因声波独特_科普知识_中国百科网
科学家追踪世界最孤独的鲸鱼:因声波独特
    在人类当中,有些人会因为性格或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找不到男/女朋友,有时也会很难融入到某个圈子当中去。这无疑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这种孤独感,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体会。而在自然界当中,这种情况也会时有发生。只是原因方面或许会有所不同,或者说与人类社会的复杂不同,在动物界,这样的原因往往会比较简单。在近期,科学家就公布了他们追踪的一头这样的鲸鱼。它十分的孤独,因为并没有任何一条其它鲸鱼愿意和它待在一起。而至于原因?科学家表示:是由于它所发出的声波过于特殊的缘故,而这种声波是其它鲸鱼所很难接受的。具体来说,它所发出的声波频率为 52 赫兹,而科学家们也因此为它命名为“52 赫兹”。虽然对于人类来说,这种声音也只能算是低音,但对于鲸鱼来说,这却是一种令它们难以接受的过于尖锐的声音。正是因为此,它在大海里并没有一个朋友,终年在浩瀚的海洋当中独自遨游着。科学家认为,这头鲸鱼可能是蓝鲸和其它种类的鲸鱼所生,也有人表示它有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造成的。正如歌声中所道:“孤独是诗人应该有的体会,写歌的人就该有伤悲。”也许它 52 赫兹的声音,正是来自大海深处最独特的歌声吧。
收录时间:日 11:18:53 来源:威锋网 作者:匿名
上一篇: &(&&)
创建分享人
喜欢此文章的还喜欢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