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哥廷根的养老院里的3d里番健身房养老院和游泳池是聋子的耳朵

(2)(5)(1)(1)
课间玩老鹰抓小鸡
家长开放日上形体课
幸福教室幸福多
——读李虹霞及其“统合教学法”有感
李老师的“统合”教学及幸福教室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雷夫的56号教室。李虹霞年纪并不大,70年出生的,也就比我大个十多岁,她善于学习,始终行走在锻造自己风格的道路上,有自己的想法并孜孜不倦。她师从特级教师于永正,又得到很多名家的指点。同校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法”在学校备受推崇,在李虹霞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但是她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因为她视教育为生命,学习开阔视野,思考激发灵感,智慧付诸实践,坚持成就梦想,才脱颖而出,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特殊“魔力”。
一、幸福教室幸福多
李虹霞老师经过二十二年的寻找与选择,从职高到技校到中学到小学,最终她选择了小学作为自己职业成长的方向。她说:“一切的徘徊都是为找寻生命的幸福,在小学的教室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拥有了最幸福的生活。”她践行“幸福教育”理念,坚持“看一个老师,应该看他的教室,看他教室里的孩子”的观点并不断努力,实了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创造一间幸福教室,从而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能够开启自己智慧的、能够平静自己心灵的、能够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件多么完美而又幸福的事情!
二、创建统合教学法
李虹霞老师的“统合教学法”改变索然无味的课程内容和耗时低效的线性教学,沿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路径,将分散在学科内外但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统合”,改变课堂结构和重塑教学流程。统合教学法从三个维度进行“统合”:一是横向统合——包括语文教材与相关文学资源的统合和跨学科之间的统合。二是纵向统合——包括一册教材内容本身的统合和跨学段语文教材之间的统合。三是时空统合——语文与学生校园生活的统合,语文与学生家庭生活的统合,语文与学生社会生活的统合。
李老师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困惑和需要,去开发“幸福教室”的课程;转变视角,真正依据学生的发展审视课堂,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策略——让我感觉到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整体性,语文,就应该这样教,而不是琐碎的条分缕析、讲解,而这样的“统合”需要学生和老师,尤其是老师有一种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把控,需要老师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也正如李老师所说“教师即课程。教室能带给学生怎样的生活,教师是决定因素,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决定教室容量大小和幸福多少的,应该取决于这间教室里教师的视野、智慧和气度。”
三、幸福教室课程
李老师的幸福教师课程包括起步课程、慢板课程、快板课程、散板课程。其中起步课程着眼着眼兴趣的培养,促进习惯的养成,渗透方法的指导,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程一见钟情。慢板课程是指尊重规律,潜心修炼,达到一种忘我的一种境界。而快班课程则指左顾右盼,找统合点,瞻前顾后,勾连成线,内外贯通,统整一体。最后散板课程旨在解放空间走向多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推动个性,塑造风格。
李老师的统合教学法以及她这一系列的课程改变了课堂结构和组织形式,重塑教学流程,提高了效率,解放了教师和学生,简单的背后是智慧的结晶、艰辛的付出和对语文姓“语”本质规律的精准把握,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真正做到了把“教教材”上升到“用教材”的高度。李老师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语文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她由课内的教材向课外开拓、探索,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呈现方式,把有形的、无形的,社会的、自然的资源都开发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且用现代的传媒技术把遴选的、甄别的网络资源也纳入了自己的快乐课堂的行列中,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内外的资源互相补充、对接、融合,适应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
“对李虹霞来说,教育已不仅仅是饭碗甚至事业,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选择自强不息,她把语文教学融为生命的渴望;选择孜孜不倦,她把经典诵读锻造成语文素养的阶梯;选择热情似火,她对教育乐此不疲。”这样对教育事业身体力行的热爱和不知疲倦的追求,已经超出了基本的敬业,而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与理想。李虹霞始终与孩子一路同行,和孩子一起成长。她相信孩子稚嫩在眼前,美丽在后面。这样工作是不会有职业倦怠感,也不会有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随日月淡淡远去这种担心的。李虹霞曾这样形容她有幸遇到于永正,“花儿遇到春天,哪有不开放的道理!”让我们每个人在繁花似锦的改革春天里品尝花开的幸福味道吧!
由韩兴娥“海量阅读”想到的
6月13、14两天,我有幸在山东潍坊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报社主办的“韩兴娥‘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及潍坊北海学校办学经验现场会”,与会期间,共计听课6节,其中三节是分别由北海学校的韩兴娥老师及其团队主要成员王帅、王欣香老师带来的“课内海量阅读”观摩课,而另外三节由江浙地区的三位名师执教,上的也是阅读与表达,但都不是书上的某篇课文或者几篇课文,而是课外的几本书或者一些非文本的阅读材料,从中学习提取信息、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可以看出大家都很认同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思想,认同“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并且都在探索实践自己的方式和风格,不断超越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课后,我们又聆听了几位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和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的关于“语文教师如何备好一堂课”的讲座,受益匪浅,联想到自己的语文教学,想到如下几点:
一、关于“语文素养的核心”问题的思考。大量阅读对孩子们语文素养的提高确实起到了核心作用,我们确实应该把“读”置于语文教学的核心,“读”好了,学生才能听得更懂,说得更加头头是道,写得更加丰富而深刻。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简单、轻松,“读”才是硬道理。“读”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关键和重要途径。教师有较好的文化底蕴自然好,如果没有,也可以通过海量阅读和学生一起成长。韩老师的名师团队,课堂上的环节极其简单,但内涵却相当丰富,他们的模式基本就是“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用一用”,这是任何一个普通教师、任何一所普通学校都能做到的。我们所急需的是打破理念的局限,拿出勇气去尝试、去探索,正如与会专家所说“传统语文教学是最低效的,任何一种大胆的创新和改革都会更加有效”,而我们固步自封的关键是我们总是怕这怕那、瞻前顾后,没有勇气真正迈出实实在在改革的步伐。要“为学生而勇敢,为学生是最高的教育智慧”。
二、关于“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我有了更加广阔的认识,之前的认识是在依托于教材的基础上“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现在看来,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读好书,读好了书,很多字自然而然会写,而写出好的文章更不待言。我们要抓住一个突破点,集中精力去突破,而不是遍地开花。应该像韩老师那样把大量的精力聚焦在“学生学什么”上面,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层次地传递一些语文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让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有事情做。给他们编一本几页纸的儿歌小书,里面都选择他们会念的儿歌。儿歌是打乱顺序的字、词,给他们“自学”的基础,省得多余的精力无处打发。把汉语拼音编入情景歌中。学生边学汉语拼音,边读儿歌,同时认读儿歌中的生字,使学生抛弃“正确的废话,”兴趣盎然地读一些耳熟能详的儿歌等等。
老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大胆地开发属于自己和学生的课程。我们看看韩老师的阅读目标规划:低年级: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中年级: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类儿童文学读本;高年级:《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物。这个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有了低中年段的积淀,才有高年段的读写自如。
三、关于“怎么读”的思考。在我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也非常赞同大量拓展阅读,把读写说相结合,但是我还是局限于教教材,没有放开,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了教材课文的琐碎解读之中,即使有拓展阅读,也是匆匆忙忙,或者只是一篇文章的拓展,而认为在课堂上读整本书,对于参差不齐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具体的方法进行指导。而在韩老师和其他几位南方老师的课堂上,他们有的一堂课读了好几本书(当然是比较容易的绘本,我认为比较适合一二年级,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渗透阅读方法),有的一堂课读了很多非文本的非连续性的材料,有的是分好几节课读同一本书(值得赞赏的是,韩老师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的书。比如60多万字的《上下五千年》,韩老师领着学生来回读过两三遍,将书中的故事和文言原文烂熟于心,这种功力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如此等等的做法的的确确冲击和震撼了我:课堂上读整本书是可能的,也是不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关键看你老师的想法、决心和魄力、毅力。
四、关于“写字、写作业”的问题。在听课和听报告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和我有同样的疑惑:她的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不写字,那生字和作文、练习题等怎么办?我们在参观北海学校期间请教了韩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尽量降低写字的难度,这是韩兴娥识字教学的另一独门妙术。韩老师说:“在低年级用字贴来写字,在中年级做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为学生制出词语表,将这些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打牢了学生的写字基础。在理解上,以口头填空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突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少了条分缕析。平日除了阅读就是写写生字,课堂上不做任何题型练习,省出来的‘课内’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了。只要把生字写扎实,只要平日多读书,考试不再是令人畏惧的事。期末考试前,也许会让学生‘临阵磨枪’做几张试卷。”而且她在校领导支持下,彻底改革了以往的期末考试方式。语文期末考试题主要有三个题型:1、看拼音写词;2、根据前后文填空。3、连线。连线题从平日诵读的内容中出。
五、关于“学困生”的思考。有教无类,殊途同归。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的影响各不相同,学习的速度和深度也有很大差别,“海量阅读”不强求达到同一标准,韩老师根据每一本书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星级目标”,学生能达到“一星级”目标就算完成了任务。比如在低年级,一星级目标一般是读熟课文,二星级目标是认读打印出来的字词,三星级目标是理解文章的意思。而到了中高年级,理解文章大意是最低要求。因为低年级孩子擅长记诵,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强,背诵能力减弱。一级目标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人人都是好孩子。第一轮实验,韩老师用两年时间消灭了学困生,从三年级开始,考试基本上能达到100%的优秀率。第二轮实验,仅用一年时间,就消灭了学困生。供一、二年级使用的《国学启蒙》,她的二年级小弟子们仅用一个星期就全部背诵。不是她的学生比人家聪明,而是她充分利用了他们背诵的天才时光。那些“慢”孩子“懒’孩子在举“三”反“一”、举“十”反“一”中总有头脑开窍的那一天。
六、关于“课题”的思考。听了韩老师的专场,想到自己的课题,读写结合的方向是不错的,但是我的最后着眼点到底是放在写作还是阅读上呢,我迷惑了。主题单元以内容来划分一定不好吗?主题单元的划分,是直接依托教材文本还是直接甩开教材的单元划分另起门户?我的课程思路是不是可以这样:第一部分根据内容划分主题,简要概括该主题下课文中和我需要补充的语文知识要点、技能点等规律性的东西;第二部分是拓展阅读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文章(选择有代表性的成为组文),最好是整本书(给出目录自己读)作为海量阅读材料;第三部分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前后文填空和写阅读感受,这不就是阅读与表达的结合吗?
最后,让我们谨记“不爱读书的老师好也好不到哪里,爱读书的老师差也差不到哪里”,我要坚持做一名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读书的语文老师,不要“在小学把学生整死,在中学又死整学生”,而要学习韩兴娥老师“把安身立命的职场变成充满乐趣的幸福之地”。
小学语文课到底教什么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语文课到底怎么教,这是语文课程研究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实验中最为困惑语文教师的问题。不管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还是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等等,坊间讨论得更多的似乎都是“怎么教”的问题,这些都是形式方面的范畴。而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才是最原点的问题,最关键的内容层面的范畴。如果对语文课教学内容没有正确的把握,不管采用多么先进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不管老师个人多么激情蓬勃、个人素养多么全面发展,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的语文课,都是舍本逐末。
一、语文课到底教什么
关于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历来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施新课程后,更是新理念层出不穷,新流派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王尚文、李海林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更本质、更关键、更主要的东西”。而作为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王荣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新。”
语文课“教什么”,要分清什么是“课程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那些语文知识、方法或语文技能方面的内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确定了“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教好教材内容,这就叫“用教材教”。
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语文教师,我在阅读他人观点的基础上,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参考特级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依托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也结合自己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确定语文课程中语文行为集中于“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这种界定非常清晰,不仅把握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而且体现出了课程意识。简而言之,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注定是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师的本质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那语文课就要成为语言文字应用、实践的基地和舞台。不管手中的教材是什么版本,教师要有课程意识,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实践”去备课、上课、反思。
备课时,教师要能抓住教材内容的主旋律——语文知识、方法、技能,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取舍、整合、创新,发现适合所教学段孩子的语文学习切入点,形成语言拓展和运用的学习单。
从特级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利用文本形成的训练点,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方面从不准确到准确、到丰富表达;学生能
进入文本意境,喜欢交流学习文本的感受,迸发出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愿望。特级语文教师在抓住文本的表层信息,挖掘文本深层的意义,即“分析文本的方法”;在落实教学目标中对文本立体化、综合性的利用,即“用什么教”;对文本中“用件”提取后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即“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他们在语文课上不仅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正是我们从常说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还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我国近百年的现代母语教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语用知识经验可供借鉴。语用知识不能孤立、静止地学习,而是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在反复应用中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从学段、年段、单元要求出发,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聚焦教学内容,避免每篇课文都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和讲解,力求在每篇课文中用好一定的教学内容以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并能有计划地形成训练序列,在循序渐进和不断交叉训练中,使学生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其次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习课文,参与各种语文实践,学习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相关的语文知识,养成自学习惯。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二、小学语文到底教什么
关于小学语文课教什么,我结合于永正老师的看法,得出以下几点:
一、先得把字教好,实打实地教会3500个会认字,手把手地写好2500会写字,而且要写得正确、规范。实打实是功夫,手把手是责任。因为小学语文是启蒙教育,从最初的识字开始,应该首先教会的就是汉字之美。这是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教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一切都在一个读书中,书读好了,不仅留下了语言,也留下了情感、形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规定的各年级的首要阅读教学目标。朗读不仅能让学生获得语言,而且会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好的语感,才会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小学六年来,学生能把每一篇课文读熟,把要求背诵的课文背下来,再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那么,学生的语言一定十分丰富。
三、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品味。教学生学会读书作记号、加批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受用终生的读书方法,久之,自然会形成一种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要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小学语文还要教学生表达,一方面要重视平常语文课堂上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条理性,尤其要重视书面表达。
总之,小学语文课要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汉字、热爱阅读、热爱美文,热爱生活。而语文老师重点要指导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 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
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另有专家指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
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国专家谈孩子学做家务
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帮你干一些简单的家务 事的年龄,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帮助做家务的良好习
惯,来自美国的早期教育专家为您提供以下建议:
如果你曾经有过要求你的孩子收拾桌子或是他的玩
具的经历,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一个 处于学龄前阶段(3-6岁)儿童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对
大人的要求表现出不耐烦和抵制的情绪。这可能会使你 感到与其要求他去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容易。
对父母来说,刚开始时与其说是让孩子帮忙,还不
如说是给父母增加负担。但这却是培养孩子养成帮助人 的良好习惯的大好时机。4,5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用以
完成简单的家务劳动所要求的良好的协调能力,灵敏 度,和集中力。,即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意图,
对孩子来说也家务劳动是益处多多。父母要充分信任孩 子,让他们发挥自信去独立完成某件工作。同时也要帮
助孩子理解帮助他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尽管孩子们会觉得做一些家务劳动是件有趣的事
情,但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非易事。这个年龄段 的孩子渴望被人依赖。所以要求孩子形成作家务的好习 惯却非不可能。
如何让孩子轻松的,持久地养成这个好习惯
以下几点家长必须注意:
1、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迎合这阶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诉他, 他的工作对家庭带来很大的帮助,会因此节省出更多的
时间,让全家人一起娱乐。
2、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
给你的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够做的家务的清单, 让他/她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工作,这会让他/她感
到,自己拥有选择和控制的权力。从而心甘情愿去做自 己选择的工作。
3、把任务细致化,并给孩子做示范
一个整体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间收拾好”)可能会 让孩子困惑并挫败孩子的积极性。把一个任务分拆成数
个步骤(把玩具装进玩具箱里,把书放到书架上摆整齐 等等),这样他才会确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
应该亲自给孩子做示范,回答他所有的疑问直到他能够 独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即使他忘记
了某个步骤,不要批评他,高高兴兴地提醒他直到他记 住为止。
4、忘记“完美主义”
对这个年龄孩子来说,积极地参与比起结果来说更 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袜子不够干净,擦的桌子不
够亮,不要去批评他的工作,批评会挫败孩子的自尊, 更会降低他与人合作的意愿。如果某项工作要求每次都
必须完成得尽善尽美,那这绝对不是一项适合孩子去做 的工作。
5、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工具
不要给孩子一把比他还高的扫帚,给他一个小小的 扫帚用来把案板上的面包屑清扫干净。如果你想让她帮
你收拾饭桌,那末,就只让她把吃剩的饭菜帮你拿进厨 房就行了。
6、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抱怨做家务的繁琐和无聊, 这会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作家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
事。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认识到,帮助大人尽快做完这些 事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他/她一起玩。
7、不要强迫孩子
不要采用强迫的方式,给孩子留一个缓和的过程或 一点余地。比如“我可以让你玩十分钟,十分钟一到,你
必须立刻去收拾你的书桌。”这样的方式。
8、提供奖励
表扬和奖励会对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带来极大的帮 助,而 另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计
划:把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每一步骤绘制一张图表, 每当她顺利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奖励她一颗小红
星。当他顺利地完成整件任务,奖励他一件他所希望得 到的合理的奖品。
9、合理安排所有任务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重复做某件事就会让孩子感到 乏味。所以应该不断地变换任务内容,但绝不要打破传
统的习惯分工,例如让男孩子拖厨房的地,女孩子就让 她去做一些需要细心的工作。
10、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给他/她的工作,就应该给 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扩大他/她的工作范围。比如,
他应经可以熟练的完成洗衣前的衣服分类工作,那在你 的指导下,就应该让他学习如何使用洗衣机了。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 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
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可 以做哪些家务劳动?这张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或许可以 借鉴一下。
9-24个月: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 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 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挂上
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 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 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
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饭 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
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 里。
4-5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 并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
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 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
(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 要穿的衣服。
5-6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 并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
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 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
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 处)。
6-7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 并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 并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
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 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 务,并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
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 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
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 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
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 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
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战国末期,秦国邻近的韩国是国力最弱的国家,外有列强的侵略,内有小人危害。韩国公子韩非曾受教于荀子的门下,认为行法治才能使国家富强。他屡次上谏韩王,但因本身口吃,不善言谈,又受到权贵的阻挠,始终不受重视。他因此发愤著书,将自己的见解写成今日〈韩非子〉一书,畅言须实行刑术法治才能富国强兵,而时下流行的仁道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兵力强大才能攻打别的国家,也才能统治天下。但富国强兵是不能从外交上得到的,必须要由内政着手,如果内政上不实行法治,而一天到晚把脑筋花在外交上,国家是不可能强盛的。俗话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舞者如果袖子长,跳起舞来就好看;做生意的人如果资金雄厚,经营事业就容易多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国家强盛的话,可以做的事情就多;国家衰弱的话,很多事情都做不成。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力最强的秦国,十次改革中几乎很少失败;而国力较弱的燕国,一次改革也很难成功的原因了。这并不是因为秦国的政策好、燕国的政策差,完全是因为国力上的差异。韩非在文章中引用当时的俗语「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说解,后来「长袖善舞」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则易于成功;亦用于比喻有财势,有手腕,善于社交或钻营取巧。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他认为自己很可爱他说的话很讨喜,你的反应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的话来讲。
  3、从不训练他精神独立
  从小一切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由你来负责,等到他20岁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
,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这种突如其来且迟来的恩准反应会是措手不及。
  4、从不告诉他你错了
  如此将造成他日后严重的罪恶感,若我们一直避免把错字冠诸孩子的不良行为,一直不告诉他孰是孰非,待某**抵触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无法替他掩饰的罪行,他还以为整个社会都与他作对,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乱的东西
  像个名符其实的老妈子一样地跟在他后面,捡起他丢再地上的书鞋子脏衣服,帮他整理房间做东做西打理一切,养成他日后推卸责任,将别人的好意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恶习。
  6、毫不限制他的读物
  小心啊,虽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干净,脑子吃的却是垃圾。
  7、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日后父母离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为孩子麻木不仁无关痛痒的反应感到震惊与不解。
  8、当他的摇钱树
  若金钱对他们而言太容易到手,想买东西时只要他们摇一摇、吵一吵钱就掉下来了,不让孩子明白金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赚取的,如此要他们如何能了解“钱歹赚”,如何使他们能有正确的金钱概念。
  9、满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欲
  当你自始至终永远满足他的需求时,你会发现一次的拒绝,就足以对他造成伤害极大的挫折感。
  10、永远站在他这边
  站在孩子这边固然是好的,但要永远吗?当孩子真的犯错时呢?你能想象这种心态“都是别人不好他们都对我的孩子有偏见”会造成他日后一生多少问题吗?永远站在孩子这边,永远教他与邻居师长警察对立,不过是提早让他走上不归路罢了。
  11、我就是拿他没办法
  当孩子们闯了大祸犯了大错,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这句话来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借口找台阶下,孩子们以后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难道不会想,“既然没办法,那就干脆让你一辈子都没办法好了”。
我尝愤愤然: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就是一个江湖!
刘老师接话:是浆糊,不是江湖。江湖还要讲江湖道义和规矩呢!
所聚,席间有人提及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
我随口引用杜的名言: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三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刘老师接话:我们这种没本事没脾气的人算几等?
众人反应更快:应该算人上人!
刘老师回忆当年和葛老师结婚时的光景。
新婚的她烫着时兴的大包头,身穿红色连衣裙,脚登长统皮靴;葛老师在刘老师的打扮下也穿得特别时髦。
一对新人去看望葛老师的姥爷。
葛老师的姥爷是位对党无限忠诚的老地下党员,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
这位老党员见到自己的外孙和外孙媳妇的装束,当场惊呼:
“我们革了一辈子的命都白革了。资产阶级又回来了!”
刘老师的妈妈经常向人家眩耀自己小时候没受过苦,并举例说明:“家里点心随便吃。”
刘老师便深入揭批道:你怎么不跟人家讲清楚点“我们家是开点心铺的,做坏了的点心随便我们小孩子吃”。
西红柿炒鸡蛋
刘老师结婚后住了几年学校筒子楼。
生了毛毛后,也只能用煤油炉做饭给儿子吃,最常做的菜是西红柿炒鸡蛋。
毛毛刚学会说话,刘老师和葛老师带着儿子去饭馆吃饭。
毛毛坐稳后,爸妈还没张嘴,他就冲服务员拍桌子挥手道:“来盘,西红柿,炒鸡蛋!”
刘老师的婆婆和公公都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老革命,艰苦朴素一辈子。
刘老师结婚时准备打几样家具。
婆婆听道后,极力反对道:“不用,不用。你们找两个纸箱子,上面搭块木板,木板上面再放两个纸箱子,不就行了嘛!”
行下春风得秋雨
“行下春风得秋雨”,这是刘老师的父亲在世时常教诲子女的一句话。
世间凡事互为因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你敬人一尺,人还你一丈。你若小恶于人,人必大恶于你。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讲,这也说得通。
比如,在坐公交的时候,我给小孩子让座,其实是希望他们长大后,也会像我一样给老人和小孩子让座。
当我老了,有年轻人给我让座,也许他就是我年轻时让座位给他的那个小孩子。
这大概就是因果轮回,就是我们为何要行善的根本。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真是万万没有想到,经过了35年的漫长岁月,我又回到这个离开祖国几万里的小城里来了。
我坐在从汉堡到哥廷根的火车上,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难道是一个梦吗?我频频问着自己。这当然是非常可笑的,这毕竟就是事实。我脑海里印象历乱,面影纷呈。过去30多年来没有想到的人,想到了;过去30多年来没有想到的事,想到了。我那一些尊敬的老师,他们的笑容又呈现在我眼前。我那像母亲一般的女房东,她那慈祥的面容也呈现在我眼前。那个宛宛婴婴的女孩子伊尔穆嘉德,也在我眼前活动起来。那窄窄的街道、街道两旁的铺子、城东小山的密林、密林深处的小咖啡馆、黄叶丛中的小鹿,甚至冬末春初时分从白雪中钻出来的白色小花雪钟,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都一齐争先恐后地呈现到我眼前来。一霎时,影像纷乱,我心里也像开了锅似地激烈地动荡起来了。
火车一停,我飞也似地跳了下去,踏上了哥廷根的土地。忽然有一首诗涌现出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看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怎么会涌现这样一首诗呢?我一时有点儿茫然、懵然。但又立刻意识到,这一座只有10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我曾在这里度过整整十年,是风华正茂的十年。我的足迹印遍了全城的每一寸土地。我曾在这里快乐过,苦恼过,追求过,幻灭过,动摇过,坚持过。这一座小城实际上决定了我一生要走的道路。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我的心灵上打上永不磨灭的烙印。我在下意识中把它看做第二故乡,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我今天重返第二故乡,心里面思绪万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感情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重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似欣慰,似惆怅,似追悔,似向往。小城几乎没有变。市政厅前广场上矗立的有名的抱鹅女郎的铜像,同35年前一模一样。一群鸽子仍然像从前一样在铜像周围徘徊,悠然自得。说不定什么时候一声呼哨,飞上了后面大礼拜堂的尖顶。我仿佛昨天才离开这里,今天又回来了。我们走下地下室,到地下餐厅去吃饭。里面陈设如旧,座位如旧,灯光如旧,气氛如旧。连那年轻的服务员也仿佛是当年的那一位。我仿佛昨天晚上才在这里吃过饭。广场周围的大小铺子都没有变。那几家著名的餐馆,什么“黑熊”、“少爷餐厅”等等,都还在原地。那两家书店也都还在原地。总之,我看到的一切都同原来一模一样。我真地离开这座小城已经35年了吗?
但是,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江山如旧,人物全非。环境没有改变,然而人物却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我在火车上回忆到的那一些人,有的如果还活着的话年龄已经过了100岁。这些人的生死存亡就用不着去问了。那些计算起来还没有这样老的人,我也不敢贸然去问,怕从被问者的嘴里听到我不愿意听的消息。我只绕着弯子问上那么一两句,得到的回答往往不得要领,模糊得很。这不能怪别人,因为我的问题就模糊不清。我现在非常欣赏这种模糊,模糊中包含着希望。可惜就连这种模糊也不能完全遮盖住事实。结果是: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我只能在内心里用无声的声音来惊呼了。
在惊呼之余,我仍然坚持怀着沉重的心情去访旧。首先我要去看一看我住过整整十年的房子。我知道,我那母亲般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早已离开了人世。但是房子却还存在,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儿尘土。街拐角处那一家食品商店仍然开着,明亮的大玻璃窗子里面陈列着五光十色的食品。主人却不知道已经换了第几代了。我走到我住过的房子外面,抬头向上看,看到三楼我那一间房子的窗户,仍然同以前一样摆满了红红绿绿的花草,当然不是出自欧朴尔太太之手。我蓦地一阵恍惚,仿佛我昨晚才离开,今天又回家来了。我推开大门,大步流星地跑上三楼。我没有用钥匙去开门,因为我意识到,现在里面住的是另外一家人了。从前这座房子的女主人恐怕早已安息在什么墓地里了,墓上大概也栽满了玫瑰花吧。我经常梦见这所房子,梦见房子的女主人,如今却是人去楼空了。我在这里度过的十年中,有愉快,有痛苦,经历过轰炸,忍受过饥饿。男房东逝世后,我多次陪着女房东去扫墓。我这个异邦的青年成了她身边的惟一的亲人。无怪我离开时她嚎啕痛哭。我回国以后,最初若干年,还经常通信。后来时移事变,就断了联系。我曾痴心妄想,还想再见她一面。而今我确实又来到了哥廷根,然而她却再也见不到,永远永远地见不到了。
我徘徊在当年天天走过的街头。这里什么地方都有过我的足迹。家家门前的小草坪上依然绿草如茵。今年冬雪来得早了一点儿。10月中,就下了一场雪。白雪、碧草、红花,相映成趣。鲜艳的花朵赫然傲雪怒放,比春天和夏天似乎还要鲜艳。我在一篇短文《海棠花》里描绘的那海棠花依然威严地站在那里。我忽然回忆起当年的冬天,日暮天阴,雪光照眼,我扶着我的吐火罗文和吠陀语老师西克教授,慢慢地走过十里长街。心里面感到凄清,但又感到温暖。回到祖国以后,每当下雪的时候,我便想到这一位像祖父一般的老人。回首前尘,已经有40多年了。
我也没有忘记当年几乎每一个礼拜天都到的席勒草坪。它就在小山下面,是进山必由之路。当年我常同中国学生或者德国学生,在席勒草坪散步之后,就沿着弯曲的山径走上山去。曾登上俾斯麦塔,俯瞰哥廷根全城;曾在小咖啡馆里流连忘返;曾在大森林中茅亭下躲避暴雨;曾在深秋时分惊走觅食的小鹿,听它们脚踏落叶一路窸窸窣窣地逃走。甜蜜的回忆是写也写不完的。今天我又来到这里。碧草如旧,亭榭犹新。但是当年年轻的我已颓然一翁,而旧日游侣早已荡若云烟,有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远走高飞,到地球的另一半去了。此情此景,人非木石,能不感慨万端吗?
我在上面讲到江山如旧,人物全非,幸而还没有真正地全非。几十年来我昼思梦想最希望还能见到的人,最希望他们还能活着的人,我的“博士父亲”,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和夫人居然还都健在。教授已经是83岁高龄,夫人比他寿更高,是86岁。一别35年,今天重又会面,真有相见翻疑梦之感。老教授夫妇显然非常激动,我心里也如波涛翻滚,一时说不出话来。我们围坐在不太亮的电灯光下,杜甫的名句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45年前我初到哥廷根我们初次见面,以及以后长达十年相处的情景,历历展现在眼前。那十年是剧烈动荡的十年,中间插上了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没有能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初几年,我每次到他们家去吃晚饭时,他那个十几岁的独生儿子都在座。有一次教授同儿子开玩笑:“家里有一个中国客人,你明天到学校去又可以张扬吹嘘一番了。”哪里知道,大战一爆发,儿子就被征从军,一年冬天,战死在北欧战场上。这对他们夫妇俩的打击,是无法形容的。不久,教授也被征从军。他心里怎样想,我不好问,他也不好说。看来是默默地忍受痛苦。他预定了剧院的票,到了冬天,剧院开演,他不在家,每周一次陪他夫人看戏的任务,就落到我肩上。深夜,演出结束后,我要走很长的道路,把师母送到他们山下林边的家中,然后再摸黑走回自己的住处。在很长的时间内,他们那一座漂亮的三层楼房里,只住着师母一个人。
他们的处境如此,我的处境更要糟糕。烽火连年,家书亿金。我的祖国在受难,我的全家老老小小在受难,我自己也在受难。中夜枕上,思绪翻腾,往往彻夜不眠。而且头上有飞机轰炸,肚子里没有食品充饥,做梦就梦到祖国的花生米。有一次我下乡去帮助农民摘苹果,报酬是几个苹果和5斤土豆。回家后一顿就把5斤土豆吃了个精光,还并无饱意。
大概有六七年的时间,情况就是这个样子。我的学习、写论文、参加口试、获得学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教授每次回家度假,都听我的汇报,看我的论文,提出他的意见。今天我会的这一点点儿东西,哪一点儿不包含着教授的心血呢?不管我今天的成就还是多么微小,如果不是他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我这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的青年加以诱掖教导的话,我能够有什么成就呢?所有这一切我能够忘记得了吗?
现在我们又会面了。会面的地方不是在我所熟悉的那一所房子里,而是在一所豪华的养老院里。别人告诉我,他已经把房子赠给哥廷根大学印度学和佛教研究所,把汽车卖掉,搬到这一所养老院里来了。院里富丽堂皇,应有尽有,健身房、游泳池,无不齐备。据说,饭食也很好。但是,说句不好听的话,到这里来的人都是七老八十的人,多半行动不便。对他们来说,健身房和游泳池实际上等于聋子的耳朵。他们不是来健身,而是来等死的。头一天晚上还在一起吃饭、聊天,第二天早晨说不定就有人见了上帝。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如何,概可想见。话又说了回来,教授夫妇孤苦零丁,不到这里来,又到哪里去呢?
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教授又见到了自己几十年没有见面的弟子。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又是多么高兴,我无法加以描绘。我一下汽车就看到在高大明亮的玻璃门里面,教授端端正正地坐在圈椅上,他可能已经等了很久,正望眼欲穿哩。他瞪着慈祥昏花的双目瞧着我。仿佛想用目光把我吞了下去。握手时,他的手有点儿颤抖。他的夫人更是老态龙钟,耳朵聋,头摇摆不停,同30多年前完全判若两人了。师母还专为我烹制了当年我在她家常吃的食品。两位老人齐声说:“让我们好好地聊一聊老哥廷根的老生活吧!”他们现在大概只能用回忆来填充日常生活了。我问老教授还要不要中国关于佛教的书,他反问我:“那些东西对我还有什么用呢?”我又问他正在写什么东西。他说:“我想整理一下以前的旧稿;我想,不久就要打住了!”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上来看,老两口的意见还是有一些矛盾的。看来这相依为命的一双老人的生活是阴沉的、郁闷的。在他们面前,正如鲁迅在《过客》中所写的那样:“前面?前面,是坟。”
我心里陡然凄凉起来。老教授毕生勤奋,著作等身,名扬四海,受人尊敬,老年就这样度过吗?我今天来到这里,显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一旦我离开这里,他们又将怎样呢?可是,我能永远在这里呆下去吗?我真有点儿依依难舍,尽量想多呆些时候。但是,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我站起来,想告辞离开。老教授带着乞求的目光说:“才10点多钟,时间还早嘛!”我只好重又坐下。最后到了深夜,我狠了狠心,向他们说了声:“夜安!”站起来,告辞出门。老教授一直把我送下楼。送到汽车旁边,样子是难舍难分。此时我心潮翻滚,我明确地意识到,这是我们最后一面了。但是,为了安慰他,或者欺骗他,也为了安慰我自己,或者欺骗我自己,我脱口说了一句话:“过一两年,我再回来看你!”声音从自己嘴里传到自己耳朵,显得空荡、虚伪,然而却又真诚。这真诚感动了老教授,他脸上现出了笑容:“你可是答应了我了,过一两年再回来!”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噙着眼泪,钻进了汽车。汽车开走时,回头看到老教授还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活像是一座塑像。
过了两天,我就离开了哥廷根。我乘上了一列开到另一个城市去的火车。坐在车上,同来时一样,我眼前又是面影迷离,错综纷杂。我这两天见到的一切人和物,一一奔凑到我的眼前来;只是比来时在火车上看到的影子清晰多了,具体多了。在这些迷离错乱的面影中,有一个特别清晰、特别具体、特别突出,它就是我在前天夜里看到的那一座塑像。愿这一座塑像永远停留在我的眼前,永远停留在我的心中。
1980年11月在西德开始
1987年10月在北京写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健身房游泳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