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浙江综合素质教育平台台什么时候关闭

无限趋近“核心素养”的三个追问,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
我的图书馆
无限趋近“核心素养”的三个追问,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
  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呢?
  只需点标题下“今日教育传媒 ”关注即可!
  无限趋近“核心素养”的三个追问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核心素养”有多热?从各类教育报刊的专题文章,到各级论坛、年会活动,可见一斑。人们不禁追问: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它将对学校、教师带来哪些挑战?
  核心素养是什么?
  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广邀学者自1997年至2005年进行了为期近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研究指出,素养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是个体在与情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 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是关键变量。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
  从素养到核心素养,则是对人面向未来的“关键少数”素养的凝练。人的发展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全部囊括。明确核心素养,把这些最基本的素养培育出来,其余的素养,便会在这个根素养上生发、生长出来。
  《意见》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早在2013年5月,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国内几所重点师范大学,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课题组领衔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指出,现在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它应该包含六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能力”更广。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2015年11月,林崇德教授在北京首届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上透露,课题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最终得出学生核心素养的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
  ·社会参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
  ·文化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课题组也已经开始以提炼学科素养为切入点,对核心素养每一项的具体描述展开研究。
  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
  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少教育者都心存疑虑,甚至有些人认为是在“瞎折腾”。事实是否如此?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呢?
  这就首先要回到概念产生的语境,它是对深化课程改革现实问题的直接回应。《意见》指出,课程改革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出“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现实问题。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
  其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所有核心素养指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最核心的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强调,信息化时代下,价值塑造应摆在所有育人工作的第一位。现如今开放、多元的时代使得西方世界渗透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思想比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国家认同,因此我们必须要让每一位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坚实的中华文化底蕴、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辛涛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其三,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要求。
  在日益复杂、多元、开放和强调创新的时代,互联网让知识信息变得海量、唾手可得,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既呈现高度分化、专业化特征,又体现跨界融合的特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找准、培养学生应对变动不居的复杂情境的关键能力,至关重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表示,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选取上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袁振国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其四,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
  柳夕浪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一文中梳理了素质教育的演变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以及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
  然而,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具体化的内容。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基层实践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也让中小学校长、教师感到迷茫。
  着眼于素质的可塑性,建立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借以指导、规范教育教学改革,即“走向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认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核心素养将对学校、教师带来什么挑战?
  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学校教育体现了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
  明确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才能围绕其修订课程标准,确立学业质量标准,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视行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核心素养上达成共识,是学校、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步。
  2015年11月,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上,物理学科课题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介绍,开始许多专家对“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课程形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进入学生内心很不理解,因为各学科的教学逻辑已经深入其心。后来,大家在寻找自己学科对培养核心素养的贡献和价值中,达成共识:不管哪门学科,我们都不是以培养“××家”为教学目标,而是针对于未来每个公民。比如不专事物理专业工作的孩子,通过学习物理,能给他们打下什么烙印?给予他们什么能力来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王月芬认为,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申继亮强调,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将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与考试挂钩。学科素养不只是学科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在中国教育转向对人的能力和品格关注的今天,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问题变得更为紧迫。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指出:“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
  在“今日教育传媒”微信公众平台组织的“无限趋近核心素养”的讨论中,微信网友“麦田守望”的这段话启人深思:“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濡化,是一个渐进和涵养的过程,它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环境和过程中。与其说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不如说让孩子在整个教育生活中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无形素养中,人师就是最大的素养合体,教师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彰显者和引领者,而非记问之师。”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的共同素养,但它又是一个变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又是有所区别的、变化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认为的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每个不同的个体,都有基于自身潜能的个性化的“核心素养”。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追问,可能只能无限趋近。其实,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或许就是处理好共同素养和个性素养的关系,无限回归育人的原点,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参考资料:《我们追求啥样的核心素养》,《现代教育报》;《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家》2015年12月号;《中国教育进入3.0时代——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聚焦“核心素养”》,《人民政协报》;《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中国教育报》;《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民教育》2014年10期;《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3期。
  原文刊于《今日教育》2016年2期
  重磅!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最近这份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广泛在教育界内部征求意见和建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对于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中国学生发展的这9大素养,您是怎么看的?欢迎通过右下方“写留言”,说出您的看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 ”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本文由“今日教育传媒”微信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热门阅读
  今日教育主流教育媒体 深度影响教育生活
  商务合作tel:023-QQ:
  觉得文章不错点下方广告以资鼓励,不花钱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点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优稿优酬投稿发邮件至
  长按二维码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微信“扫一扫”二维码,点击“关注”
TA的最新馆藏2016上半年巴彦淖尔初中综合素质信息化评价工作通知_中考网_3773考试网
| | | | | | | | |
&&-&&-&&-&&-&&-&正文
【】&&&&&&&&&&& &&&&&&&&&&& &&&&&&
2016上半年巴彦淖尔初中综合素质信息化评价工作通知
来源:巴彦淖尔市教育局
巴教通字〔2016〕41号
各旗县区教育局:  经研究,定于日-5月6日开展学年第一学期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评价及初三年级学生毕业综合评价工作。现就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价主体  汉语授课初中学校学生、教师、学校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二、评价内容  主要考查学生“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评价”、“审美与表现”、“社会综合实践”等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包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进取;正直守信;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社会责任感;自信自尊自强自律;环保意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计划与反思;独立探究;团队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研究性学习;体质与健康;健康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活动与表现;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  三、评价方法  每学期对上学期的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初三第二学期不评价),每次评价都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  (一)学生自评。学生根据本人上学期各方面表现,对照评价内容和评分标准分别选出适合自己的分值,并用描述性文字对自己在上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同学互评。首先班主任利用活动课、班会或课间休息时间,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对自己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本班所有同学对照评价内容,结合每个同学的介绍、自评情况和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了解的情况,相互进行评价,即每个同学对本班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三)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组由班级所有同学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从上学期任课教师中选出2名负责任的任课教师连同班主任共同组成3人教师评价组,3位教师独立进行评价,其中班主任的权重为0.4,每位任课教师的权重为0.3。教师评价组中的每位教师结合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交流协作情况等,按照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要求,分别独立地对所带班级的学生逐一进行评价。  (四)学校评价。学校评价主要分为行为规范和活动表现两部分。行为规范实行扣分法,当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有违规行为时予以扣分,扣分依据以《巴彦淖尔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扣分办法》为准,活动表现实行加分法,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表现良好、在重大公益活动或竞赛中获奖将给予以加分,加分办法详见《巴彦淖尔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加分办法》。  四、评价结果生成  (一)每学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学生自评成绩”*20%+“同学互评平均成绩”*30%+“教师评价组的加权平均成绩”*30%+“学校评价成绩”*20%。  (二)三年五次综合素质评价的加权平均成绩=“第一学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15%+“第二学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15%+“第三学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20%+“第四学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20%+“第五学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30%。  (三)初中毕业时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三年五次综合素质评价的加权平均成绩”+“政策性加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自动将每班所有学生“初中毕业时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降序排列,然后根据《巴彦淖尔市2016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方案》确定的优秀率、良好率将其转化为等第成绩,即“优秀”A、“良好”B、“合格”C和“待提高”D。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只在本班有效,不同班级成绩不具有可比性。  (四)具有我市户籍在外地就学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报名参加中考,其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依据学生在初中阶段取得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及标志性成果等相关支撑材料,须经原就读学校及所在县市教育部门出具书面证明(学校证明须经校长签字)方可有效,于5月6日前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由市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  (五)初中阶段从外地转入我市就学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不满五次的,由市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参照其现有成绩,认定毕业综合评价等第成绩。  (六)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性加分审核认定  1.加分项目  (1)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五个主体少数民族学生加5分。  (2)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烈士子女,教师子女(父母为正式在编教师且本人在本旗县区就读的考生),其中有一项加5分,不累加。  以上两项加分条件分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中,即在三年五次加权平均分基础上另加政策性加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考生,如有多项增加分数的条件,只能取其中一项分值与少数民族政策性照顾分累计。  2.审核认定程序  ⑴班主任负责初审并将符合加分条件的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平台内录入,同时将原件复印件报学校复审。符合加分条件学生必须提供本人居民户口簿、身份证、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及2份复印件(一份学校留存、一份旗县区教育局留存),户口簿复印户主及考生页。  ⑵学校指派专人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平台内调取符合加分条件的学生,对照纸质原件进行复审。  ⑶旗县区教育局基础教育股指派专人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平台内调取符合加分条件的学生,对照纸质原件进行终审。  五、评价时间和进度安排  (一)4月11日前,各旗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1.导入2015年9月新入学的初一年级班级、学生和教师信息。  2.完成学生转、休、复等异动处理和评分教师组的异动处理。  3.培训教师、初一年级学生。  4.收集学生获奖证书或其它相关材料,为“学校评价”做准备。  5.完成初三年级毕业班符合综合素质评价照顾条件学生的加分和班级初审、公示工作。  (二)4月15日前,各学校完成所有学生“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工作。完成初三年级毕业班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性加分的学校复审工作。  (三)4月22日前,旗县区教育局完成初三年级毕业班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性加分的终审工作。  (四)4月30日前市教育局完成综合素质信息化评价的数据汇总,完成毕业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的等第转换,并对成绩和等第进行网络公示。  (五)5月6日市、旗县区教育局、学校、班级各自导出数据并刻录光盘进行备份。  (六)5月27日前市教育局将旗县区教育局终审后加分学生名单在巴彦淖尔市教育网公示。  六、责任分工  (一)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和市教育信息中心负责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整体部署,及时统计和发布全市工作进展情况,处理解决各旗县区教育局反馈的问题,完成成绩汇总并进行网络公示等相关工作。  (二)旗县区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负责组织所属初中学校按时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及时统计监督学校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处理解决学校反馈的问题。  (三)学校负责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负责“学校评价”并处理解决本校师生反馈的问题。  (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教师评价”并处理解决本班学生和学生家长反馈的问题。  (五)学生需按时做好“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工作,并在规定时间查看公示的成绩。  七、注意事项  (一)旗县区教育局与学校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建设,确保评价工作公平公正有效进行。  (二)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会和学生会等形式,学习宣传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评价结果必须按规定在学校醒目的地方公示7个工作日。  (三)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责任制,将各地各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列入2016年市教育局对旗县区教育局、旗县区教育局对所属中小学的年度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中,学校要将评价列入对教师的实绩考核中。在综合素质评价期间市教育局将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八、市教育局综合素质评价技术支持  贾老师:& 电话:7917549& QQ:  王老师:& 电话:7917521& QQ:  郝老师:& 电话:7917575& QQ:  QQ群:(请旗县区教育局和学校负责综合素质评价的老师主动加入,即时解决评价中出现的问题)
巴彦淖尔市教育局办公室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上一个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综合素质教育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