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取之适当而为是什么意思思

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义之财莫取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法院
  当前位置: ->
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义之财莫取之发布时间: 12:02:28第六十四期&&&&二○一一年九月七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义之财莫取之&&&&近日,杭锦旗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盗窃案件,先后多次实施入户、砸车盗窃的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5000元。&&&&26岁的陈某,曾因放火罪、盗窃罪先后被判处过刑罚,但是,陈某却不知悔改,在今年刑满释放后,再次在我旗疯狂实施入户、砸车盗窃,盗窃现金及财物共计14000余元。法庭审理中,被告人陈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生命,在监狱服刑却已近十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震动。审理这件案件的审判员说“我们应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做好每一份努力,避免陈某有破罐破摔的念头,要让他勇敢的面对未来的人生”。遂根据案件情况,作出上述判决。经过庭审,陈某的态度迥然不同,在给陈某送达判决书的时候,他说“我已认识到错误,一定汲取教训,好好服刑,回归社会时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刑庭&&文洁&&供稿)第1页&&共1页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阶段.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璀璨夺目的成就.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朱熹:卷十七.材料二苏轼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阶段,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璀璨夺目的成就。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七,《读大纪》材料二苏轼在《论书》中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也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他还曾在诗中写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材料三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考一道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文学、绘画等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两宋时期的主要成就。(2)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3)请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说明两宋时期文化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
(1)主要文化成就:科技: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或北宋发明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 文学:宋词;绘画:文人画(或风俗画等)。(2)思想观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理”生生不息,没有始终。(3)原因:政治上:北宋国家局部统一实行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南宋偏安一隅;经济上:北宋城市商业繁荣;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兴起等。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太平治迹统类》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上下相制,尽收天下之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宋初改革措施的评价如何?你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扼要说明你的看法。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摘自《中国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三我们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材料四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摘自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分别代表哪一派别的观点?(2)根据材料三,两位先生指什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学的认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判断题
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理性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奥斯曼帝国,它的阿拉伯属地几乎全部为英军控制。英国占有中东的心脏地带巴勒斯坦面临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是声称自己在此地有最大传统利益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法国,二是以魏兹曼为首的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者,三是以费萨尔为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阿拉伯人反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的一种现代社会政治思潮)者。为了对付这三个对手,日,在英军向巴勒斯坦迅速推进之际,英国政府正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但必须清楚地理解,绝不应使巴勒斯坦现有非犹太社团的公民权利或宗教权利或其他任何国家内的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受到损害。”——《从〈魏兹曼一费萨尔协定〉看大英帝国所主导的犹、阿“合作”》材料二1918年11月,费萨尔和魏兹曼双双到达伦敦,以“阿拉伯人的好朋友”著称的T?E劳伦斯为阿、犹合作积极奔走┉┉1919年3月,《魏兹曼一费萨尔协定》在伦敦正式签订┉┉其中第3条款的内容是“在制定巴勒斯坦宪法和行政管理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应该保证英国政府日的宣言得以有效执行”。第4条款的主要内容是“所有应该采取的必须措施是,鼓励和促进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并尽可能地通过密集定居和精耕细作把犹太民安置在土地上。在采取这些措施时,阿拉伯农民和佃农的权力应该受到保护,应该帮助他们尽快地发展经济。”——《从〈魏兹曼一费萨尔协定〉看大英帝国所主导的犹、阿“合作”》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犹、阿矛盾产生的原因,说明《贝尔福宣言》关于犹、阿矛盾解决方案的实质。(2)据材料二回答,《魏兹曼一费萨尔协定》的签订是否有利于犹、阿合作的实现并说明理由。你认为要实现犹、阿合作,国际社会应该怎样作为?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判断题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判断题
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单选题
以下各项与“七十七国集团”无关的是A.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新国际经济秩序宣言B.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C.60年代建立,80年代其成员增加到110多个D.推动东南亚经济振兴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判断题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且直言之谓也,不然,夫实圹什虚,也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其徒不失岂所以攻乎?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假使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请Q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曰:“此爱于无也,故不如以先与之有也。。”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有以亡其徒乎?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三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_商君书_爱诗词
诗词名:商君书& 作者:商鞅 &出处:徕民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且直言之谓也,不然,夫实圹什虚,也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其徒不失岂所以攻乎?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假使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请Q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曰:“此爱于无也,故不如以先与之有也。。”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有以亡其徒乎?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三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注解与赏析]
有方圆百里的地方,假如山、丘陵占国土的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国土的十分之一,薄田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二,良田占国土的十分之四,可以用这些土地养活约五万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其中的山、丘陵、湖泊、沼泽、山谷河流可以供给各种原料,城镇道路足够它的民众居住,这就是先古帝王制定的划分土地的定律。
现在秦国土地有五个方圆一千里的地方,可是能种庄稼的田地还不能占到十分之二,井田数不到一百万,国中的湖泊、沼泽、山谷、溪流、大山、大河中的原材料、财宝又不能全部被利用,这就是人口与广阔的土地不相称啊。成秦相邻的国家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秦国想要用兵攻打的是韩、魏两国。这两个国家土地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他们的房屋杂乱地交错在一起;其中经商之民向上不能填报自己的姓名,在下面又没有土地和住宅,却领带狡诈的职业经商、从事手工业来维持生活;人们在山北山南和湖泽的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过半数。这些国家的土地不够供养它的民众生存,似还超过了秦国民众不够用来住满他的国土的程度。猜想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也确实没有,秦的田地等有多余也是一定的。像这种情况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进入秦国,原因是秦的士阶层忧愁而民众辛苦。我个人认为大王的官吏虽然聪明,而见解却错误了。他们所以不去争取三晋的人民,是吝惜爵位和重视免租免役。他们说:“三晋所以弱的原因,是由于三晋人民追求快乐,朝廷又轻易准人免租免役,轻易给人爵位。秦国所以强的原因,是由于秦国人民甘愿劳苦,朝廷又不轻易准人免租免役,轻易给爵位。如果我们也多给人民爵位,延长免租免役的时间,就是放弃秦国所以强的原因,造成三晋所以弱的原因了。”这就是大王的官吏重视爵位、吝惜免租免役的说法。我个人认为这种话不对。我们所以叫人民吃苦来加强兵力,是为了攻打敌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兵法说:“敌国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是说我们没有失掉进攻的条件,敌人就失掉自卫的条件。现在三晋战不胜秦国,已经四代了。自魏襄王以来,他们野战打不过秦国,守城必定被秦国攻下,大小战争,三晋割给秦国的土地及其它损失,是数不过来的。像这样,他们还不屈服,是因为秦国仅能取得他们的土地,而不能夺去他们的人民。
现在大王发布大的优惠政策,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不用参加作战。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洼湿的土地,十年不收赋税,并把这些都写在法律中,足够招来上百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先时我说:“猜想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也确实没有,秦的田地等有多余也是一定的。像这种情况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进入秦国,原因是秦的士阶层忧愁而民众辛苦。”现在赐给他们田地住宅,又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这就是给他们想要的,又不让他们干讨厌干的事。这样,秦以外六国的民众没有不向秦来的。况且这不只是说空话,实际也是这样的。因为从各国来的民众充实了荒芜的土地,开发了那里的天然宝物,使一百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所创造的好处很多,难道仅仅是不丧失进攻的力量吗?
秦国的担心的是发兵去讨伐敌国就会贫穷,安定下来务农敌人就得到休息。这就是大王所不能将两方面都办好的事。过去三代国君都打了胜仗,可天下诸侯国却不服气。现在用秦原有的民众对付敌国的军队,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军队虽然住在国外上百天,国境内也不会耽误一点农时,这就是富国强兵两方面都能成就的功效。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要调查清楚国境内所能供给军队的粮食和草料。天下诸侯国有不服从的,那大王用这些军队在春天包围他们的农田,夏天去吃他们贮藏的粮食,秋天夺取他们已经收割的粮食,冬天挖出他们藏好的粮食,用强大的武力动摇他们的国本,用宽厚的文德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如这么做,十年以内各诸侯国中会没有与秦国不一条心的吗?大王为什么还要吝啬爵位,舍不得免除役赋呢?
伊阙和华阳之战的胜利,秦国军队砍了很多人头后又向东进攻。向东边进攻没有什么好处也是很明白的,而大王手下的官吏认为能建立大功勋,原因是这样能损害敌国。现在我们用没有开垦过的荒地招来韩、赵、魏三国的民众,再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对敌人的破坏同战胜敌人带来的破坏有同样的效果,而秦国又获得韩、赵、魏三国民众种的粮食,这不是进攻和生产两个方面都能做出成就的妙计吗。况且秦国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多少呀?秦国原有的民众和招来的民众因战争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又有多少啊?我个人认为没有办法计算了。假如大王的臣子们当中,有人运用这些兵力,只使用这些兵力的一半来削弱韩、赵、魏三国的实力,使秦国强大,像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一样大王一定会增加赏赐。现在我所说的方法,是让民众不服一天的徭役,官府不浪费多少钱,可是它却能在削弱韩、赵、魏三国的实力,使秦国强大方面远胜过那三次战役,大王却认为不可行,我就真的愚昧到了不明白的程度了。
齐国有个叫东郭敞的人,理想远大,希望自己能拥有极多财富。他的徒弟请求他救济,他不给,说:“我打算用钱财争取获得一个爵位。”徒弟很愤怒,离开他到宋国去了。有人说谎:“这个人爱惜没有获得的东西,因此还不如将钱先送给他现有的徒弟。”现在韩、赵、魏三国有民众而秦国还吝惜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这也是爱惜他们没有的东西,反而失去已拥有的徒弟吗?上古的时候有尧舜,当时被人称颂;中古时候有商汤、周武王处在君主的位置上而当时的民众都信服。这四位帝王,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称赞,但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却不能被以后的统治者拿来使用。现在如免除三代的徭役的赋税,那么韩、赵、魏三国民众就能全被招来了。这招来三晋民众的事不是靠大王您的贤明地在现在确立,而让后世的人替大王采用吗?那么看来不是圣人的说法特别,而是听从圣人的教导很难啊!
[的其它相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顺势而为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