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州诈降事件中戈登 苏州的行为

没这么夸张  事情是这样的:苏州保卫战里的二哥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戈登,“洋枪队”(满清美其名曰“常胜军”)第三任管带,在中共历史课本里是双手沾满太平军鲜血的刽子手(“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背信弃义的大哥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晚清重臣李鸿章,时任江苏巡抚,非常欣赏而立之年的戈登少校:  “看这个英国人战斗,真是疲惫的眼看见美景,沉重的心喜获甘露……如果有什么能和曾国藩的学识一样让我敬佩,那就是这个英国军官的指挥才能。”  1863年11月中旬,苏州保卫战激战正酣。素与苏州太平军主将慕王谭绍光不和的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大天将”,跟江西赣镇总兵程学启秘密定下降约,后者承诺保证郜及部下性命,戈登居间做保,双方都认为他最讲信用。纳降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  12月4日,郜永宽刺杀谭绍光,李鸿章顺利拿下苏州,摆下鸿门宴杀了八个降将。与此同时,淮军在城内大开杀戒。与电影中表现的一样,已经解除武装的数万太平军将士被屠杀。戈登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提着洋枪到处找李鸿章,要和他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无果。  戈登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将苏州还给太平军。同时给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写信,要求英国政府干预,迫使李鸿章下台。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的彻底背叛,并警告说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会再帮助清政府,撤回洋枪队。  杀人如麻的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这点“小事”会激起老外如此强烈的反应,酿成重大的外交事件,只得四处疏通、上下打点。朝廷赏赐下来,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戴孔雀花翎。戈登向英国公使布鲁斯提交辞呈,被再三挽留。戈登拒绝接受李鸿章的万两白银的赏金,和朝庭的一系列封赏:“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抛开战争的是与非,“杀降”事件引发的满清外交危机,是两种文化观念撞击的必然结果。英国的崛起,端赖1215年制定的《大宪章》和建立在契约文化上的公民社会。没有什么比背信弃义更糟糕的事情了。

1863年春,李鸿章率领淮军攻打苏州。太平军主帅谭绍光对太平天国忠心耿耿,决一死战,但是太平军内部不和,谭绍光与部下郜云官等将领貌合神离。李鸿章得知这一消息,果断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一面派兵猛攻苏州城,同时又让手下大将程学启前去劝降,试图分化瓦解。
程学启原是太平军降将,李鸿章派他出面劝降,再合适不过。在一条小船上,程学启秘密会见了苏州守将郜云官。郜云官见太平军大势已去,早已萌生投降之意,程学启趁热打铁,转达了李鸿章的承诺,只要他肯斩杀主帅谭绍光,献出苏州城,朝廷将封他为二品武官,绝不食言。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协议既已达成,本来各自履约就行了。可是郜云官仍然心存疑虑,万一自己投降之后,李鸿章不青年文摘青春风铃兑现承诺怎么办,这可是脑袋搬家的事——在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过程中,“诈降”与“杀降”屡见不鲜。想来想去,郜云官提出了最后一个条件,必须由英国人戈登出面做保,否则免谈。
戈登虽是英国人,但他是李鸿章的亲密战友。戈登刚到上海就接管了“洋枪队”,后改名为“常胜军”,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此时,在围攻苏州的大军中,就有戈登率领的“常胜军”。
李鸿章答应了郜云官的条件,由戈登当面作证,双方折箭为誓。同样是敌人,郜云官只相信外国的敌人,却信不过中国的敌人,的确有点黑色幽默。
几天后,郜云官等八将依计行事,刺杀了主帅谭绍光,打开城门迎淮军人城。郜云官虽已投降,却没有立即解散旧部,而是向李鸿章请求将自己的部队完整地编入淮军。这让李鸿章起了疑心,杀机顿起。当晚,李鸿章先将戈登支开,然后传令宴请郜云官等八位降将,说要青年文摘在线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洋枪队戈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