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扎实推进党建工作有效推进自主创新

徐荣凯:把握科技工作要点 扎实推进自主创新
您的位置:
新华网云南频道 架起云南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徐荣凯:把握科技工作要点 扎实推进自主创新
新华网云南频道 (
稿件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云南省省长 徐荣凯
&&&&深化认识,着力把握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基本要点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对新时期的科技工作应当把握七个基本要点,以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一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在提高竞争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都必须突出科技创新和发展的作用,努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科技工作必须紧紧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有力支撑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不竭源泉,把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三是必须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中央对全国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既是科技工作的方向又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自主创新"是指导方针的核心,是增强竞争力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重点跨越"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突破;"支撑发展"强调了科技的作用,发展各项事业都要加大科技含量;"引领未来"就是科技工作要面向未来,要有战略眼光,既利用现实的科技进步促进发展,还要高瞻远瞩,发挥后发优势,推动跨越式发展。四是科技工作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竞争能力为宗旨,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五是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真正把自主创新落到实处。推进自主创新,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创新体制和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搞好服务,不断激发发展的活力。六是科技创新与发展是全社会的大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仅是科技部门的事,也不仅是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的事。政府首先要担负起责任,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协作,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齐心协力推动这项事业加快发展。科教兴国离不开教育。搞好自主创新,要以发展教育为基础,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七是要加快开放的步伐。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必须要有开放的思想和意识,坚持面向国际、国内扩大科技领域的开放,大力加强省内协作,通过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来促创新、促发展。
&&&&重点突破,扎扎实实推进自主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这次会议突出了自主创新这个重点,把自主创新作为今后科技工作的核心,主要的考虑有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自主创新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点。云南地处边陲、发展不平衡、产业支撑能力较弱,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这个关键,依靠自主创新激发产业活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弥补交通运输瓶颈制约等方面的劣势,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第二,坚持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目前,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要坚持把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发展的主线。只有科技和人才要素的全面介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找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也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坚持自主创新是应对市场竞争的迫切要求。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竞争中把握机遇,甚至可能失去发展的主动权。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尽快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省委、省政府即将下发的《决定》,是云南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牢牢把握科技工作的规律,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尽快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一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有关科技规划应当充分体现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支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创造条件,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科技投入高、为地方财政贡献大的企业,要给予资金补助和支持;对不能按规定足额提取技术开发费用的企业,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政府补助。二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国内外发展经验都已充分证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具有特殊的创新活力。目前,云南省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活力和良好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他们的技术创新活动。要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交易制度,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四是企业也要把自主创新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对海信集团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作出批示: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云南省的企业都要认真学习和贯彻。
&&&&(二)把实施五项创新行动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
&&&&为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决定》提出了实施五项创新行动。一是实施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行动,通过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核心技术,保持和提升云南省在烟草、能源、医药、冶金、化工、农特产品加工、造纸产业等方面的科技优势。二是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行动,以100项重大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强现代生物及医药、新材料、光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实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行动,加强种植业、养殖业、林产业和加工业自主创新,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四是实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科技攻关,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五是实施社会发展领域创新行动,开展重大疾病、地方病防治及流行性传染病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抓紧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测体系,提升预防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及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突发疫病等突发事件的技术水平。这五项创新行动突出了云南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明确了创新工作的重点领域。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分解任务,细化措施,务求取得实效。
&&&&(三)把统筹协调区域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必须着力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形成各有分工基础上的整体合力。结合云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十一五″科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加强对区域科技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要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对区域科技发展布局的整体考虑,以科技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为主线,对区域科技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对跨地区的优势产业,省和地方要联合制定发展规划,共同研究提出科技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和政策措施,推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要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对一些能体现地方优势、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应在项目实施上给予大力支持。(完)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云南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云南分社和新华网云南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云南频道联系。
新华网搜索TA的最新馆藏[转]&(《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②)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坚持创新发展
日08:25&&&来源:
原标题: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②)――如何坚持创新发展
  日,万众瞩目的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露出“真容”。它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反映了我国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建设迈向世界前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 创新是发展的动源
  泱泱大国,悠悠万事,把握关键才能认准方向,顺应大势才能引领潮流。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发展理念”……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脉络,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关键词。
  展望未来,世界变革的时与势,我国发展的艰与险,更是将我们推到了创新发展的风口浪尖。“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这是党中央在充分考虑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抉择。
  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要追求的新目标是大而强、大而壮。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靠什么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应对问题的“良方”,更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主动。当前,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英国强调“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主动权。
  问与答
  问:何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和德国工业4.0战略?
  答: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是奥巴马政府为重振美国经济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依靠产业升级和实体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从而引领美国走出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困境,实现经济复苏。
  德国工业4.0战略,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等信息进行数据化、智能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从而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创新发展是国家兴衰的经验所得。工业化以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近代以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英国抓住第一次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霸主;德国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机遇,赶超英国;美国是电力革命的赶超者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引领者,这使它成为百余年来的世界第一强国。世界的科技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而明清时期的中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日渐落伍于世界先进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800美元,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完成这个跨越并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现代化。这些成功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正是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未来五年,只有真正用好科技创新这根有力杠杆,支撑中国经济创造更长的增长周期,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问与答
  问: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答:“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后,这些矛盾和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出来,如果应对不当,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回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无法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多方面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一般认为,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力,靠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空间有限,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潜力无限。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频出、精彩纷呈:“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今天,我国在航天、医药、生物、信息等重要领域科技实力已跻身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比如,我国科技人员总量虽居世界第一,但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仍严重不足。据有关机构统计,在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中,美国以50%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为15%,我国仅占5.4%。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不少产业还处于中低端,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出现很多“卡脖子”问题。
  面对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创新是培育经济增长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最优选择,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基础研究“强起来”。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国家原始创新动力和活力,只有夯实这个“地基”,才能矗立起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厦”。我国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技术引进门槛越来越高,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我们只能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通过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等重要举措,努力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融合迸发,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乃至颠覆性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动起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不少都来自企业,如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发明了生产流水线;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发明了尼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也形成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企业。我国今后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导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转化渠道“通起来”。现在,我国科技创新还一定程度存在着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的“孤岛现象”,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的问题。只有推动各创新主体打破壁垒开展深度合作,才能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活力。新的发展理念倡导和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完善产业创新链;倡导和鼓励加强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政府之手“活起来”。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这是科技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今后政府将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更加注重向创新链前后端延伸,更加注重优化政策供给,形成全链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国家高层次科技决策咨询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问与答
  问:什么是“阿喀琉斯之踵”?
  答: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他刀枪不入、战无不胜,但身上有一个“死穴”,脚后跟是最脆弱的地方。在特洛伊战争中,知晓阿喀琉斯破绽的太阳神阿波罗,用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导致阿喀琉斯身亡。后来,人们用“阿喀琉斯之踵”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人或事物,也会有不足或缺陷,存在失败或衰亡的危险。
  权威声音
  创新驱动发展决定国家发展命脉
  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运所系、大势所趋、时势所为。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时候,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竞争态势正在加快演化。对于我国来说,既是实现赶超跨越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三 塑造引领型发展
  2009年以前,11月11日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如今,“双11”已成为广大网民的购物狂欢节。2015年“双11”,仅天猫当天的交易额就超过900亿人民币。而半个多月后的美国“网购星期一”购物狂欢节,影响力则小得多,亚马逊、eBay等电商平台的交易总额约合200亿人民币,不足天猫一家的1/4。
  “双11”的奇迹,是源于互联网带来的“化学反应”,“互联网+”不断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深刻地看到,我国已崛起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世界级高新技术,如高速铁路、卫星发射、核电技术等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但也必须同样深刻地看到,我国不少产业和产品创新不足,仍然处于跟踪仿制阶段,长此以往,路将越走越窄。一方面,“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变,“先发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另一方面,“后发优势”的利用空间逐步缩小,亟须向更多发挥“先发优势”转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如何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一要“高”,二要“新”。
  聚集高端要素,培育发展新动力。面对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既要焕发传统动力新能量,又要通过创新培育出新动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要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从无中生有,从有中生新,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要处理好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关系,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挥出口的促进作用,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打造创新高地,拓展发展新空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目前只实现了1/3的潜力,我觉得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国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就看我们如何去挖掘、去拓展。“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网络经济、蓝色经济5个方面的发展新空间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建设网络强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等,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发展高端制造,构建产业新体系。创新的目的是形成发展优势,发展优势最终要体现在产业优势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产业集群发展,使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逐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问与答
  问:什么是“互联网+”行动计划?
  答:“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通过互联网与各行业跨界融合的一系列行动部署,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问:什么是国家大数据战略?
  答: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旨在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于2015年5月公布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十年战略规划,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3个十年规划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个规划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力争用10年时间,使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四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提到“农业”,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其实,这只是传统农业的“标准像”。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而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业好形势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定海神针”。但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个“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更加注重提升粮食产能。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约为1.4万亿斤,但实际生产能力却有近2000亿斤的缺口。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只有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提高粮食产能,才能确保我国远离饥荒。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乘数效应,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需要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更加注重优化农业结构。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积极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同时,还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分享更多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更加注重经营方式创新。“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这就需要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必须既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又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切实防止农村耕地“非粮化”,禁止“非农化”。
  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总体向好,但一些地方和领域问题隐患仍然突出,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成为我国农业的“心头之痛”。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抓“产”,就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要抓“管”,就是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保证百姓的食品安全。
  ◆创新是国与国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力,不创新只能受制于人,甚至死路一条。
  ◆基础研究是科技研发金字塔的塔基,如果不把塔基筑牢,金字塔就立不起来,立起来也会倒塌。
  ◆只有建立政府、产业、企业联运机制,才能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冲破旧有体制机制的藩篱, 挣脱传统思维的桎梏,创新才能迸发出最强劲的动力。
  五 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
  “创客风潮”,从北京中关村迅速向深圳、上海、天津、四川、贵州等地扩散。如今,北京已形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创客空间”,深圳的华强北也被视为“创客圣地”。奔涌的“创客风潮”,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激情梦想,也助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2014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在上年大幅增长基础上又新增了1200多万户,其中首次参与投资创业者多达291万人。
  有创业者说,只要打开一扇窗,屋子里就能洒满阳光。这扇窗是什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新机制,有人把它称作激发创业创新的“孵化器”。如果把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推动创新发展,既需要用事业荣誉鼓舞人,也需要用物质利益激励人。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取得更多股权期权等合法权益,更好地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科技布局,加快政府职能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向“人”,大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为此,我们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潜心研究的人心无旁骛、无后顾之忧,让创业创新的人放开手脚、有施展空间。坚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既要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创业,也要支持本土培养人才勇攀高峰,鼓励草根创新、蓝领创新人才各展其能。
  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营造这样的环境,就要在科学研究、国民教育、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鼓励创新思维,倡导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等科学精神,摒弃急功近利、学术失范等行为,破除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以真才实学论英雄,敢于让年轻人挑大梁、出头彩。还要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齐心协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众创,汇众智搞创新,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大幅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使每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都可参与创新,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新局面。
  众包,汇众力增就业,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
  众扶,汇众能助创业,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构建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众筹,汇众资促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更灵活高效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增加传统金融体系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新功能,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新渠道。
  ――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
  深阅读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日。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政府网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朱书缘)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