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抽筋不能着地还手脚发冷是怎么回事事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脚抽筋冷与麻怎么回事
脚抽筋冷与麻怎么回事
脚抽筋冷与麻怎么回事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帕金森、脑萎缩等各类神经科疾病
擅长:三叉神经痛、头痛等神经科疾病
擅长:面瘫、脑瘫、帕金森等神经科疾病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推拿针灸
&&已帮助用户:53222
问题分析:你好,脚抽筋冷与麻大多是缺钙、受凉、局部神经血管受压引起。平时可适量补钙,多晒太阳,注意局部保暖,也要注意体位的变化。也可做局部肌肉的热敷、按摩,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意见建议:另外中老年人腿抽筋也有可能是患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建议必要时可去医院检查看看。
问脚抽筋时怎么回事啊?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月经不调、阴道炎、宫颈糜烂、避孕流产、两性健康
&&已帮助用户:274643
你好,常抽筋大多是缺钙,受凉,局部神经血管受压引起.
平时可适量补钙,多晒太阳,注意局部保暖,也要注意体位的变化,如坐姿睡姿,避免神经血管受压,你也可做局部肌肉的热敷,按摩,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另外如果出汗严重导致缺钠也可能导致这个症状的,建议喝一点点淡盐水。如果还无改善,应到医院检查明确病因后治疗.
问脚抽筋是怎么回事?
职称:医师
专长:中医科各类疾病
&&已帮助用户:515000
病情分析:腿抽筋实际上是神经肌肉异常兴奋引起腿部肌肉或肌群痉挛,此时肌束的牵拉强度明显大于肌肉正常收缩时肌束的牵拉强度,因此,小腿抽筋时会有酸胀或比较剧烈的疼痛感觉.一般情况下,发作时可持续数秒或数十秒.夜间发作的小腿抽筋与以下因素有关: (1)疲劳:白天腿部的运动量过大或用力过度而造成疲劳,夜间肌肉紧张的状态未得到改善,过多的代谢产物未能及时代谢掉,它的刺激可以引起小腿抽筋. (2)寒冷:夜间睡眠时,脚和腿部受凉可以引起腿部肌肉痉挛. (3)低钙血症:当体内发生低血钙时,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阈值降低,低于正常情况下的刺激强度即能使神经肌肉兴奋,因而极易产生异常的收缩,引起小腿抽筋.这种情况多见于缺钙的孕妇和老年人. (4)血流因素:对于腿部静脉曲张或深部静脉血栓的患者,若睡觉时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腿部静脉受压,回流受阻,造成血流淤滞,当血液淤滞达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引起腿部肌肉的痉挛. 夜间睡眠时发生小腿抽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小腿抽筋,都会产生不适或疼痛的感觉影响正常睡眠.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消除能够产生小腿抽筋的因素,如睡觉时注意保暖并对下肢进行按摩等.如果发作比较频繁,就应该去医院求医,查明病因及早治疗.
意见建议:
生活调理:
问不知道怎么回事。全身发冷。脸上是一阵阵的冷。冷的有点麻。
职称:医师
专长:肛肠外科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30140
病情分析:有多种可能性,有可能是神经性的,最好是到医院检查 一下,以便对症治疗。
意见建议:
问请问,身上没力气,还有点麻肾还疼,还冷怎么回事?
职称:护士
专长:外科、
&&已帮助用户:124377
指导意见:肾脏区域疼痛建议你注意休息,并作肾脏的B超检查及肾脏的功能检测,看有无异常,必要时用中药进行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问腿有时间冷发酸发麻怎么回事?
职称:医师
专长:预防接种保健
&&已帮助用户:9442
问题分析:你好,手发麻亦可是气血不足造成,既是血虚.因为阳气虚弱,造成血虚,并且阳气无力行血,血液就达不到血管末梢意见建议:你好.手脚是人体的末梢,因此血虚会有发麻的感觉.平时注意保养,阳虚应该少吃寒凉食物
见,答非所问、敷衍、无意义回复,将会被通报!
问左边身子冷,麻木。怎么回事。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90227
指导意见:这种情况的额情况来说,往往是有神经炎疾病或是由于肾 虚、受凉劳累、气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麻木引起的。这种情况建议中医针灸活血的方法治疗,通经活络。注意不要劳累着凉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麻木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同类科室问答排行x
日累计回答人
日累计回答人
日累计回答人
评价成功!夏天了还脚腿抽筋、头怕冷?|摄取|症状_凤凰资讯
夏天了还脚腿抽筋、头怕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比如,腿脚抽筋、头畏寒症状,既可能是实症导致的,也可能是虚症导致的。简单地说,实症是不通畅,血脉不畅,易导致畏寒症状,而虚症中的阴虚,也可导致形寒肢冷等。
原标题:夏天了还脚腿抽筋、头怕冷?读者朋友们若遇到健康方面的疑问,可拨打河南商报健康事业部互动热线2,或发送电子邮件到,或登录商报健康微信或微博发私信给我们,详细说明你的症状和病史,我们将尽量邀请相关专家为你解答!河南商报记者 翁彦轲 通讯员 路瑞娜 读者李先生:我今年40多岁,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脚指头抽筋、腿肚抽筋,而且现在天气这么热了,还必须戴着帽子,一摘帽子就觉得头冷。想问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两种症状是不是有什么联系。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武月萍博士:传统的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李先生描述得有些简单,有很多可辅助判断的问题都没有点到,如气色等,所以在判断时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腿脚抽筋、头畏寒症状,既可能是实症导致的,也可能是虚症导致的。简单地说,实症是不通畅,血脉不畅,易导致畏寒症状,而虚症中的阴虚,也可导致形寒肢冷等。虽然虚症和实症的症状可能会有些相似之处,但它们的治疗方法差别却是比较大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判断对症状,才能进行相应的治疗。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建议患者去中医院看看,通过一个小调查,就可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特征,再经过一些检查,就可以确定患者的实际病症,从而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健康链接预防抽筋的11个方法1. 不在通风不良或密闭的空间做长时间或激烈的运动。2. 长时间运动之前、中、后,皆需有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3. 在日常饮食中摄取足够的矿物质(如钙、镁)和电解质(如钾、钠)。矿物质的摄取可从牛奶、绿色叶类蔬菜等食物中摄取,电解质可从香蕉、橙子、芹菜、天然食物等或一些低糖的饮料中获得。4. 不穿太紧或太厚重的衣服运动或工作。5. 运动前检查保护性的贴扎、护套、鞋袜是否太紧。6. 运动前做充足的准备运动和伸展。7. 冷天运动后需做适当的保温,如游泳后应立即将泳衣换下,穿上保暖的衣物。8. 以放松的心情从事运动或工作。9. 晚上睡觉时易抽筋者,在睡觉前需做一些伸展运动,尤其是易抽筋部位的伸展。10. 不做过度的练习。11. 运动前对易抽筋的肌肉做适当的按摩。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7175
播放数:593865
播放数:1839468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腳麻、抽筋、覺得冷...10個不可輕忽的腳症狀
作者 : 林芝安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腳麻可能跟糖尿病、深部靜脈塞住、椎間盤凸出有關;
腳抽筋可能缺鈣或磷、身體脫水、靜脈曲張……。你的身體狀況如何,腳會「說」給你聽。
老化先從腳開始,我們每天「站在」腳上面走路、工作、活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鮮少理會或觀察腳發出的警訊。
不論中醫或西醫都同意,身體是個整體,力量的傳導絕不是只有局部,一個地方有問題,長期下來將會影響其他部位。一旦離我們最遠的腳趾頭功能出了問題,因為施力點被迫改變,也會從腳、足踝、小腿、大腿牽動到腰部,甚至脊椎,久而久之,骨骼結構發生改變,肌肉與筋骨也跟著出問題。
如果你的腳經常出現各種症狀,當心,健康正在拉警報。
一、腳冰冷
手腳常冰冷,尤其晚上,甚至冷到睡不著。
■醫生怎麼說: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說,腳冰冷除了血液循環不好、走路或運動量太少之外,也很可能跟其他疾病有關,如糖尿病、動脈栓塞或雷諾氏症(自體免疫疾病「硬皮症」)的早期徵兆,如果經常手腳蒼白冰冷,趾甲從慘白變成藍色、紫紅色,要特別留意。
除了血液循環較差,也可能與自主神經的作用有關。
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解釋,神經系統除了運動神經、感覺神經,還有負責血管收縮擴張、感覺冷熱、會不會起雞皮疙瘩或流汗的自主神經,如果末梢神經特別容易收縮,即使溫度相同,易收縮的人手腳會特別冰冷,「女性特別容易這樣,真正的原因未明,我們猜測很可能是某些女性的自主神經比較容易活化起來。」
傳統醫學則認為脾胃偏涼的人容易手腳冰冷,好發於活動度低(經常坐著)、吃素(葷食偏熱,長期不吃葷容易讓脾胃偏寒)或氣血虛弱者,這樣的人即使喝杯熱茶可暫時溫暖手腳但沒多久又涼掉了,因為是靠外來東西暫時改變血液循環,自己本身氣血循環仍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指出,根本之道是提高活動度、吃活血的藥或攝取可溫補脾胃的食物。
■你可以這麼做:
◎1.用40℃熱水,泡腳20分鐘可以泡腳改善,但不要泡太熱以免燙傷,陳祺賢建議水溫不超過40℃。也不能泡太久,研究顯示20分鐘最適宜,因為我們是恆溫動物,改變體溫太久,身體會設法把溫度改回來,所以如果泡太久讓腳很熱,身體會設法製造能量把腳部的熱帶走,「反而消耗更多熱量,心臟會受不了。」
◎2.酒釀龍眼食補
至於如何溫補脾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吃酒釀,酒釀可加龍眼,可同時溫補脾與心。陳萍和有個患者去南京唸書,不習慣當地氣候,冬天時全校只有她長凍瘡,吃了酒釀龍眼,隔年冬天,手腳就不再受凍瘡所苦了。
◎3.多運動
更積極的做法,就是運動,讓氣血活絡旺盛,「少林寺的僧人吃素,但因為整天練拳,活動量大,不會一臉菜色或手腳冰冷,」陳萍和說。
二、腳抽筋
任何年齡都可能腳抽筋,尤其中老年人最常半夜腳抽筋,腳板痛,很可能缺乏鈣和磷、身體脫水、肌肉拉傷或白天坐站太久、姿勢不良,靜脈曲張,少數則跟糖尿病、巴金森氏症、貧血、低血糖、內分泌異常有關。
■醫生怎麼說:
朱家宏觀察,多數人最常發生小腿抽筋,腳部的抽筋則以腳趾抽筋較多,腳板抽筋較少見。
睡覺時抽筋,痛在腳板,可能白天走路、站立的動作不適當;小腿抽筋可能因為溫度偏低或缺乏營養素(鈣離子不平衡)或白天過度疲勞導致,當然也跟穿不適當的鞋子,腳趾頭受壓迫、拉傷有關。
當腳受到外力影響,身體感受到有危險,就會透過收縮來保護自己,「收縮過頭,就會抽筋,」萬芳醫院物理治療組組長王乾勇解釋,包括冷,也是一種刺激。
此外,半夜腳抽筋也可能是靜脈曲張所引起。白天過度疲勞、坐或站立太久,下肢的靜脈血無法順利流回心臟,「靜脈血內有很多代謝產物,這些酸性物質讓靜脈血管內血氧度降低,變成血液循環不良,」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賴曉亭強調,殘留過多酸性物質的靜脈血在腳部,會刺激神經,肌肉容易緊繃造成抽筋。
■你可以這麼做:
◎1.抽筋時別硬扳
抽筋時不要硬扳,這樣會更刺激,讓收縮更厲害,物理治療師王乾勇建議要先讓身體放鬆,將腿稍微伸直,足部略往膝蓋彎,再將腳的大拇趾往膝蓋方向輕輕扳動,讓小腿肚有被拉直的感覺。如果發作頻繁或症狀嚴重,需就診找病因。
◎2.睡覺時腳稍微墊高
為了協助下肢靜脈血順利流回心臟,減少因靜脈曲張引起的抽筋,賴曉亭建議睡覺時可把腳稍微墊高,「只要高過心臟即可。」白天工作需久坐或站的人,可穿彈性襪,除了預防也能避免小腿靜脈曲張惡化。
◎3.補充維生素B群、運動飲料、牛奶、小魚乾。
平時可補充維生素B群,運動飲料或牛奶、小魚乾。如果還抽筋,「有些人長骨刺壓迫到神經也會出現類似現象,」陳萍和主任建議這時應去看X光確認病因。
◎4.四物湯、八珍湯補肝血
如果檢查結果正常,晚上仍抽筋,「中醫認為是肝血不足,」陳萍和解釋,血虛不足以濡筋,肝主筋,肝血不足無法滋養筋就會想抽,不論男女都可吃四物湯、八珍湯來補肝血。
有時是因溫度低造成的抽筋,冬天晚上容易抽,即使夏天晚上吹電風扇也會,這時要採取保溫措施,熱水泡腳,睡前按摩腳,穿襪子睡覺,促進血液循環。
■更多相關資訊:
研究足部按摩26年的中華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協會前理事長陳明仁觀察,經常半夜抽筋、閃到腰或落枕的人往往肝臟功能低下、循環和代謝出問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抽筋發生。一旦抽筋了,不可以給強刺激避免肌腱拉傷,而應放鬆,小腿抽筋時,可以在抽筋處的上下位置輕輕用手揉捏,讓血液對流,促使肌肉伸展開來。
翹二郎腿太久、蹲廁所太久腳會麻,起來活動一下麻木感就會消退,這是「壓迫性神經炎」,但也可能是腰椎長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導致腳麻。
■醫生怎麼說:
麻,經常發生,背後可能隱含複雜病症,千萬不能用「血路不通」來看待腳麻,足踝專家朱家宏在《健康人生,從腳開始&眼鏡小醫的足踝外科診療室》書中強調,腳麻大致可分成血管(包括糖尿病、動脈硬化、靜脈塞住)與神經(中樞神經與周邊神經障礙)兩方面的問題,麻的感覺也不同。
不同地方的麻,代表不同的疾病:
◎如果腳愈外圍(腳趾頭、腳盤)麻痛感愈嚴重,同時有刺痛燒灼感,可能與糖尿病有關。
◎如果腳的脹痛感多於麻木感,很可能是深部靜脈塞住。
◎如果是帶狀性的麻,從腰、大腿、小腿到腳 都麻,又合併背痛,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屬於中樞神經障礙的麻。
「麻,不能太久,否則不只神經組織,肌肉、血管等其他組織也會遭殃,」物理治療師王乾勇提醒。他有個病人晚上醉倒在車上,手臂被頭壓了一整晚,隔天早晨,手腫了三倍大,因為缺血過久,久了會壞死,很難回復。
■你可以這麼做:
經常腳麻要找出根源,是鞋子太硬太緊還是站太久;哪種姿勢最常發生腳麻,是彎腰還是後仰。症狀持續且嚴重時,儘速就醫。
■更多相關資訊:
如果長年腳麻,沒有糖尿病史,做過化療後才發生腳麻,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辰在《康健》網站上提醒,因為某些化療藥物具神經毒性,副作用可能是神經病變如腳麻,通常會以雙腳麻來表現,建議掛神經內科或復健科;如果是單腳麻,要留意是否腰痠背痛,有可能是腰脊椎退化問題所引發,可掛骨科。
四、無法舉起腳尖
爬樓梯或跨門檻時無法舉起腳尖,易跌跤,或經常交叉腿坐(翹二郎腿)過久,引起局部急性腓神經壓迫症,導致小腿外側麻痛,腳掌舉不起來,腳尖無法朝上,這是「垂足症」(又稱叉腿型麻痺)。症狀輕微的人,走路時經常前足著地或足部拍擊地面卻不自知,很容易絆倒。
■醫生怎麼說:
只要是中樞神經、周邊神經或肌肉組織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病變,都可能造成垂足。
垂足常見於中風或周邊神經損傷患者,原因很多,像是神經性(例如膝蓋外傷、下背痛、坐骨神經病變、脊髓損傷或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肉性(如直接肌肉或肌腱傷害)與生理性(如前脛肌誘發時間異常)的病變。除了開刀治療,為了維持肌肉的彈性,還需依靠輔具,讓腳不要垂下來,萬芳醫院物理治療師王乾勇說。
■你可以這麼做:
為了預防局部急性的垂足症狀,避免翹二郎腿太久。如果確認診斷是垂足,通常要吃類固醇藥物、神經保護劑、肌肉鬆弛劑和維生素B群,促進神經肌肉組織功能恢復,消除麻木感;再搭配電療貼片刺激神經,並接受踝部背曲肌肉群的肌力訓練。
■更多相關資訊:
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補充,如果是無法踮腳跟,可能跟神經、肌肉或肌腱有關,有些人是因為受過傷;此外,如果坐骨神經痛太嚴重,會無法單腳踮起腳跟,應到醫院檢查。陳祺賢臨床上觀察到,有時病人主訴沒有力氣踮腳跟,檢查後發現是肌腱發炎,但病人卻不覺得痛,反而以無力來表現。
五、走路時腳會痛
走路時腳會痛,有些人痛在腳跟,有些則是腳底痛,有時候早晨起床或休息後一開始走最痛,甚至走一步痛一步。
■醫生怎麼說: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強調,腳跟痛和腳底痛不同,如果痛在腳跟,最常見的是足底筋膜炎。腳後跟有塊厚厚的脂肪墊,隨著年紀漸長或受力過久或體重過重,脂肪墊萎縮,走路時脂肪墊被擠壓到兩側,相對中間會變薄,腳跟著地時就會痛,愈走愈痛。
如果剛起床時腳踩地,一陣刺痛,走一走就好,這是因為「腰髖骨不在適當的位置,」北醫針傷科主任陳萍和指出,早上剛起床的瞬間,髖骨仍維持歪斜的角度,稍微走動一下、又不痛了,這是因為「髖骨鬆開了,髖骨與腰椎的距離也跟著改變,」有些人坐長途車,起來的瞬間很痛,動動身體走走路又好了,這也是髖骨的問題,陳萍和說,如果只是腳的局部問題,應該是愈走愈痛才對。
走路腳會痛還有其他原因,像是長雞眼(局部長期受到擠壓、摩擦,導致表皮增厚形成的厚繭)、疣(乳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或蹠痛(腳掌痛),當腳掌、腳趾姿勢不良或設計不良的鞋子使腳掌或腳趾承受的壓力不平均,造成足部某些地方壓力過大或蹠趾關節脫位,長期壓迫之下就會造成足部某部位的角質增生,最後形成硬底,朱家宏在《健康人生,從腳開始》書中詳述。
有些老年人關節退化,「走久下肢各關節或小腿及腳底會痛,」陳祺賢認為,走路腳會痛與老化、過度使用或解剖構造異常及腰部神經受壓迫有關聯。尤其更年期女性,容易腳底痛(類似足底筋膜炎)或全身各處痠痛,陳祺賢的臨床經驗顯示,女性停經後稍微扭傷或膝蓋退化,比較容易覺得痛,但停經後有補充女性荷爾蒙又比較不痛,但因為醫界對女性荷爾蒙仍有些疑慮,是否需要補充,仍需醫師評估。
■你可以這麼做:
◎1.常常張開、轉動腳趾
多做強化足底肌肉柔軟度與強度的運動,多伸展、轉動腳指,選對鞋,如果鞋子太硬,摩擦也會痛,如果不適合腳型,久了腳會變形、易痠痛。
◎2.找出自己的腳型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扁平足或有高足弓,經常買錯鞋(見66頁選鞋原則)。或足部已經變形了,例如有拇趾外翻還常常穿高跟鞋會加速外翻的角度,角度愈變愈大,增加摩擦,發炎紅腫,久了長雞眼,更嚴重則會擠壓到旁邊的腳趾。
「有拇趾外翻的人經常會腰痠背痛或膝蓋痛,」陳萍和說,通常足弓塌陷的人容易有拇趾外翻,因為腳長期受力不均衡,身體為了走路會代償性地改變骨頭結構,腰骨或膝蓋慢慢歪斜,從髖骨、膝蓋髕骨、膝蓋內側到小腿、腳踝,一連串的影響,「結構就會出問題。」
很多人以為扁平足就是腳平平的,錯!扁平足又分固定式(腳抬起來、放下去沒有足弓)與柔軟性的扁平足(腳不受壓力時有足弓,踩在地上時就變成平的,沒有足弓)。
陳祺賢提供簡單自我檢測的方法,腳沾水,踩在白紙上,觀察水痕。正常的水痕在腳趾與腳跟正中間的腳掌寬度應為該處腳掌真實寬度約三分之一,如果超過三分之二以上,表示足弓太低了,整個腳掌都顯現出來,則是扁平足;如果水痕面積小於三分之一表示足弓太高,則是高弓足;不論扁平足或高足弓的人因為長期施力不當,容易得足底筋膜炎。
另外,觀察舊鞋磨損程度可得知自己最常施力的位置,正常鞋跟的磨損是從外側偏後,鞋底前部應是均勻磨損;如果鞋跟磨損嚴重偏某一側,或鞋底前面大拇趾的位置很完整,第二趾的位置卻磨損嚴重,或新鞋買沒多久就嚴重變形,都可能跟走路習慣或腳變形有關。
六、腳趾甲輕微塌陷
當指甲兩端翹起,很像湯匙般中央輕微凹陷,這叫做「匙狀甲」。
■醫生怎麼說:
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莊雅慧說,有些正在學走路的小孩會有匙狀甲,多出現在大腳趾,這屬暫時性現象。如果成人有匙狀甲,通常與缺鐵性貧血有關,女性較容易發生,「但不表示每個有匙狀甲的人都有貧血。」
■你可以這麼做:
莊雅慧建議,先確定是否有缺鐵性貧血(去驗血,若有貧血,接受治療),如果沒有,請減少外在刺激,不要過度清潔趾甲,應避免直接碰觸清潔劑或消毒水。
■更多相關資訊:
中醫認為,爪甲、頭髮是血之餘,也就是血液運行到最末梢的功能,「負責營養你的頭髮或指甲,」如果長的狀況不好,表示氣血虛弱;有些過敏的小朋友手指腳趾會出現白色斑點;有些營養狀態不好的患者,指甲會有紋路變化、表面凹凸無光澤,建議補充維生素A、B以及鋅、鉀、鐵,陳萍和主任說。
七、腳趾甲片發黃變厚
當腳趾甲變色(黃、灰、咖啡色)或呈粉狀,變形,或甲板增厚,變得又厚又醜,可能得了灰指甲或乾癬症。
■醫生怎麼說:
莊雅慧表示,灰指甲的治療方式除了口服抗黴菌藥(約吃3個月),也可使用外用抗黴菌藥膏(每天早晚各塗抹一次)或抗黴菌指甲油劑(每週塗一次),建議耐心治療,畢竟指甲的吸收較慢(指甲兩週大約才長0.1公分),治療時間至少要3~6個月才能看到效果。
■你可以這麼做:
去掛皮膚科而不是自行去藥局買成藥。雖然灰指甲很常見,不表示指甲顏色變深即是灰指甲,曾有個女病人指甲發黑,自己判斷是灰指甲,去藥局買口服用藥,吃了3個月未見起色,只好求助醫生,檢查後竟然是黑色素瘤(一種惡性腫瘤)。
莊雅慧提醒,東方人的黑色素瘤特別常見於肢體末梢,像是出現在腳底或腳趾,容易以為是痣而不以為意,雖然大多數屬於良性的黑色素增生,但也絕不能輕忽,應及早治療。
「外觀不規則、顏色不均勻是兩大觀察指標,」腳底與趾甲如果出現不規則的黑色病灶(可能平平的,也可能鼓鼓的),或有破皮不癒合的傷口,趕緊找皮膚科醫師檢查,莊雅慧疾呼。
■更多相關資訊:
腳趾甲變厚變黃也可能是發炎性乾癬性趾甲,多因為乾癬侵犯到指甲,甚至出現甲床分離(指甲與指甲下方的肉出現剝離),甲床分離現象除了跟黴菌感染有關,部份也跟甲狀腺疾病有關。
八、腳脫皮脫屑
冬天到了,腳開始脫皮脫屑,很可能只是太乾燥;當心,也可能得了香港腳或汗.疹。
■醫生怎麼說:
莊雅慧說,腳開始脫皮脫屑有可能太乾燥了,建議洗完澡用毛巾把腳稍微按乾之後,就立刻塗上保濕霜(乳液或乳霜),如果等到睡覺前才塗抹,那時水分已經跑掉,腳變得乾燥,失去保濕的最佳時機。
此外,腳脫皮脫屑也可能是黴菌感染(俗稱香港腳),趾縫會癢會痛、脫皮脫屑、起水泡,嚴重還會糜爛,需擦抗黴菌的藥,「即使外觀上已經好了,還要再塗一個星期左右,療程才算結束,」莊雅慧提醒。
腳脫皮脫屑第三種可能是,得了汗.疹(類似濕疹的一種癢疹),這是一種皮膚的發炎而不是病毒感染,不完全跟流汗有關,有時壓力過大也會如此,有些人腳底會起小水泡,很癢,「千萬不要自己亂擠壓,以免細菌感染,」莊雅慧說,可吃口服抗組織胺來止癢,再加上外用類固醇藥膏。
■你可以這麼做:
平時腳要保持乾燥。洗澡後徹底擦乾腳,包括腳趾縫,再用乳液護膚。市面上有五趾襪,趾縫經常潮濕或易黴菌感染的人是不錯的選擇,可保持趾間乾爽。如果脫皮脫屑症狀持續,建議看皮膚科。
■更多相關資訊:
尤其糖尿病患者,腳一有感染或發炎症狀要趕緊就醫,以免引發併發症,例如蜂窩性組織炎。
九、腳趾關節痛
腳踝、腳趾或膝關節經常疼痛,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痛風性關節炎,需抽血確認診斷。
■醫生怎麼說:
足踝專家朱家宏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合併其他症狀例如指頭關節變形或身體其他關節也會痛、發熱,而不只有腳趾關節痛。至於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就像「骨頭裡的粉筆灰」,外科手術時一切開腳踝,痛風石(尿酸結晶)如石灰水般流出,朱家宏在《健康人生,從腳開始》裡描述。
腳趾關節痛也可能是走路走太多,腳趾過度使用,或是滑液過多(關節之間、肌肉跟肌肉之間或關節附近,動作量大的地方,因為有摩擦,會有個囊來緩衝兼潤滑)導致發炎,稱為滑囊炎。
■你可以這麼做:
持續疼痛就要找醫生,萬一是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痛的患者需服用消炎止痛藥,其中又以「秋水仙素最有效,」朱家宏說,秋水仙素可降低核酸物質分裂,迅速減輕疼痛;如果是慢性痛的患者則須吃降尿酸的藥。總之,不論急性或慢性痛風性關節炎,一旦放任不管,很可能造成「關節報廢,甚至引發腎衰竭,」朱家宏提醒。
找醫生之前先觀察何時最痛,休息時或走路時才痛,如果是風濕性關節炎可是連休息時都會疼痛不已,「不同情境的痛代表不同的疾病,」物理治療師王乾勇說。北醫針傷科主任陳萍和也說,很多病人一進診間就喊痛,希望醫生趕緊給答案,其實醫生需要更多線索來判斷。
十、骨頭卡卡響
早上起床動動身體時,肩膀或腳關節卡卡響,老人家常常形容「骨頭快要散掉了」,當心,這可是老化的表徵。
■醫生怎麼說:
傳統醫學說「筋出槽、骨錯縫」,筋跑掉了,不在該在的位置上;當身體活動時關節發出卡卡的聲音,表示骨頭在不正確的位置上。例如打電腦打很久,剛開始不會痛,後來肩頸疼痛,這是長期力量使用不正確(我們經常會忘記正確的站姿坐姿)使得骨骼結構改變,導致肌肉不斷耗損,當肌肉組織開始無力,骨頭與骨頭之間縫隙變窄,活動時容易摩擦到,筋骨容易跑掉,自然產生卡卡聲,陳萍和提醒,這是老化的特色,因為年輕人肌力強,骨與骨之間的空間也較大。
■你可以這麼做:
◎1.多運動
建議多運動,讓肌肉有力量,不論中西醫或物理治療師都同意,游泳是非常好的全肌肉訓練,此外,瑜伽也有助於伸展全身筋骨。
◎2.不要常常晚睡
不要習慣晚睡,易造成中醫所謂的「陰虧」,關節液會減少。
◎3.西醫通常做法是使用玻尿酸或服用葡萄糖胺(Glucosamine),增加骨關節內的滑液,但體質差異使有些人有效,有些人感受不到效果。
◎4.中醫通常建議要滋陰,吃些富含黏蛋白與多醣體的黏稠性食物像是山藥、木耳、秋葵、日本芋頭、滑菇、納豆、海帶芽、明日葉或豬腳、雞腳凍(如果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為了避免膽固醇過高,建議減少攝取豬腳與雞腳凍)。
美國足踝骨科醫學會(AOFAS)指出,若有以下症狀,就該找足踝科醫生求救了。
□腳持續疼痛超過72小時
□腿或腳腫脹超過24小時
□運動或走路時,腳更加疼痛
□休息時或把腿抬高時,腳會痛
□只要腳有任何感染時
□腳的敏感度減低時
□腳出現水泡或潰瘍,自己卻沒有感覺或甚至不清楚何時受傷。
文章出處:
康健雜誌134期
抽筋、症狀、腳麻、痛、趾甲
全文完,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追蹤:
延伸閱讀Related Articles
你可能有興趣You Might Also Like
最熱門文章Most Popular
人氣(2.1萬)
人氣(16.1萬)
人氣(14.4萬)
人氣(1.1萬)
人氣(1.3萬)
最新文章New Topics
活動看板Event
樂活專門店Best Buy
讀者服務專線:886-2-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9:00~17:30
最佳瀏覽器:IE9以上版本、Firefox、Chrom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脚经常抽筋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