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那年冰雹灾害图片最大

莱阳北部冰雹灾害图片_莱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2,598贴子:
莱阳北部冰雹灾害图片收藏
魅族PRO 6s手机直降200元!给你多买一双新鞋、一条新耳机的理由!
谭格庄镇 邢格庄村下了接近一个小时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
是有很多地方遇到冰雹的,莱阳有几个地方有的
那么按着就目下~
好消息!价值3980元的高品质跑步机,众筹仅需2880!
那些地方的苹果咋样了啊
这么狠啊? 庄家 果树又要受害了。。。
啊!这本儿打来糜烂懵,果农那木弄啊
这有什么可精的!我去
唉呀妈呀~~ 着那么浓你说
苹果没得吃了啊
真伤了!木法过日子了.砸来稀烂.人家栖霞有关部门还给点补贴.咱莱阳也没看见.暖暖心也好啊
这是哪里啊
真伤了!木法过日子了.砸来稀烂.人家栖霞有关部门还给点补贴.咱莱阳也没看见.暖暖心也好啊
有好多夫妻两抱头痛哭。
大姚格庄也这样吗
栖霞下了两个多小时
还有的跟杏大小应 今年的苹果能死贵
这一年怎么办
今晚看烟台台的社会广角,介绍了各地的冰雹灾情,怎么唯独没说莱阳
这些辛苦的农民需要政府的帮助,却至今没有一个相关的回应,唉,农民太不容易!!!!只能看天吃饭!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新时代的主旋律&&&登海之歌
新时代的主旋律&&
莱州古邑,自古英雄辈出,群星璀璨。三山岛圣地,史载秦皇汉武求仙祈寿东巡祭神于此,人传山中有一仙女,日夜碾金米,谁得到开山之钥,即可打开山门,取宝不尽。
历史的年轮转到了公元1949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一个男孩出生于三山岛南的后邓村,他就是三十年后名闻国内外的李登海。
李登海育出了金灿灿的玉米种,金有价,种无价。
李登海从20多岁起,就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埋头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事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登海在中国最早发现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玉米高产的主导因素,率先确立了利用紧凑型是开创我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主要途径;最先找到了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玉米增产的突破点,率先将培育紧凑型玉米确立为我国玉米育种的主导方向;最早探索紧凑型玉米高产机理,提出了“紧凑型+高配合力”的育种理论;李登海用他的理论和实践,于1989年创造出了亩产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最高纪录,16年后,于2005年用“登海超试一号”再次创造出每亩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最新纪录,产量达到全国平均单产的4.1倍。摘取了绿色玉米王国皇冠上的钻石,为中国赢得了光荣,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副总裁杰克·华生赞誉说“李登海开创了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新时代。”李登海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不但在玉米育种和栽培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推进种子产业化方面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创办的登海种业先于国家号召十年进入产业化。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李登海的性格特色,也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所在。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李登海以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和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与了国家大政方针的设计规划,他为农业和粮食安全特别是《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出台而殚精竭虑,当中国的种子事业——这一阳光产业在法律的轨道上呈现勃勃生机时,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切。
三百六十五里路,李登海以热血之躯,像传说中的夸父那样,以每年3—4代的育种速度,追赶太阳,超越光速。三十载拼搏,通过每年上百万株的套袋,在只有十二万分之一的概率下,李登海育出了52个通过审认定的玉米品种。从胶东到海南,在最眷恋的青纱帐里,他用金色的年华,无怨无悔地营造绿色的生命,创造了人间奇迹,就像远古的农神后稷,造福于神州这片古土。
李登海的自主创新年轮:
从1970年开始从事农业科研至今已近42年;
从1972年开始进行玉米高产的攻关研究至今近40年;
从1973年开始搞杂交玉米的育种工作至今历经39年103代的选育过程;
从1978年冬开始每年在海南育种至今历经了33个年头;
从1990年开始探索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创高产也进行了22年的努力;
从1985年至今进行了27年的玉米种子产业化创业的艰苦历程。
李登海通过40年不间断地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1、开创出了我国玉米高产的道路,创出了夏玉米高产纪录;(七次刷新高产纪录)
2、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产量能力高限;(超不过700公斤)
3、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产量能力高限的原因;(空杆、倒伏、不耐密,通风透光差)
4、发现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潜力;(突破700公斤,最高1400公斤)
5、发现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潜力的原因;(五大突破)
6、& 研究和揭示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机理;(株型、蒸腾)
7、& 找到了在我国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前进方向;(紧凑型杂交玉米)
8、& 选育出了一系列我国杂交玉米高产品种。(掖单、登海紧凑型系列高产品种)
为了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李登海在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攻关研究领域内奋斗了近40年,从一个农业技术员到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从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到十四大、十七大党代表,从一个农村的农科队长到农业部专家顾问组成员,从一个农村青年到全国青联副主席,从一个农民到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经历了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奋斗历程。
“九五”以来,李登海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41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星火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5年被亚太种苗协会授予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2006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8年获中华农业英才奖。2009年,李登海同志再获殊荣:先后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第二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被中宣部确定为重大典型“时代先锋”。2011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李登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先后受到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副主席的接见。
李登海一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的研究,致力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的增收和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人称“紧凑型玉米杂交之父”,和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
展大地作纸,涂绿色遍九州,构画辉煌蓝图;握光阴为笔,绘金秋染华夏,拥抱新的时代,让我们跟随李登海的身影,迎着灿烂的朝霞,大步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一、从追求梦想到实践理想
小时候,李登海经历过、1961年的三年大饥荒,他挨过饿,知道挨饿的滋味,那时他还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生产队按工分定口粮,母亲是小脚,顶不得整劳力,挣不来高工分,因此,李登海家里分到的口粮总是比别人家少,粮食也不够吃,家里总是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那时候,李登海吃过野菜、树叶和玉米芯子。集体食堂时,好不容易攒了二两粮票,到食堂买回半个玉米窝头,再切开,李登海和母亲一人一半,母亲常常躲在灶间里偷偷掉泪。幼时的李登海就有一个愿望:将来一定要好好种地,多打粮食,不挨饿,让母亲吃饱饭,让乡亲们都吃饱饭。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登海的这个愿望变成了要当一名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贡献。
1966年,李登海在掖县八中初中毕业,遇上文化大革命,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当时大家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李登海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在党的教育下,在徐建春、董家耕、邢燕子等英雄模范人物的感召下,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型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时青年人的理想和抱负。1970年,李登海被选进村里的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当时的胶东农村正提倡“科学种田”,李登海的主要工作就是,引种新的粮食品种,进行高产栽培试验。
听党的话,改变家乡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是李登海搞玉米栽培和育种的起点。在农科队,李登海和村里几个年轻人整天琢磨怎么提高粮食产量。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登海从一个资料上看到美国有个先锋公司,老板华莱士也是个农民,也是搞玉米的。他创建了美国最大的种业公司——先锋种业公司,后来还当了农业部长、国家副总统。当时他的玉米产量是一亩地两千五百斤,而我们国家当时玉米的产量才三、四百斤,这样的差距太悬殊了。看到这个资料后,对李登海的刺激很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却不发达,要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靠的只能是高产。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落后,就是种子落后,就是农业科研落后。当时,李登海把毛主席的一段语录“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郑重地记在笔记本上,李登海想::“我们中国人应该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他华莱士是个农民,我李登海也是个农民,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缺鼻子少眼睛,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办到。”从那时起,李登海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立志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立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育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种子,要和外国人比比高低,要干到世界水平。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在家乡贫瘠的黄土地上,李登海迈开了自己玉米高产栽培和育种事业的第一步。&&&
当时,后邓村那里种的玉米品种是"二马牙"、"小粒红"等祖辈流传下来的农家品种,要想高产就要培育新品种,李登海排除了种种阻力淘汰了传统品种,第一次试种了烟三10号玉米杂交种,这也是李登海第一次创高产。
李登海根据当时的情况,认为要想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做到三点:
一是要有优良的高产玉米杂交种,这是内因,是关键;
二是要有好的土壤肥力条件和排灌条件,这是前提;
三是要有科学的管理技术措施,这是保证。
李登海和伙伴们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把当时所有的本事都用上了,创高产需要多施肥培肥地力,在有机肥料不足和化肥奇缺的情况下,李登海就和伙伴们想方设法挖肥源,他们了小学的厕所,掏厕所挖大粪,还把敬老院的大炕打了,把炕洞土、灰拉到地里作肥料,搞绿肥、积土杂肥等,还拆破屋,把陈旧的破屋土打碎了作肥料,用小车往田里送。“庄稼活,三大苦,挖粪打炕拆破屋”
李登海都干了。在买不到钾肥的情况下,每人每天都从家里拿筐草木灰来解决钾肥的不足。
从播种到收获,每一步农活都力争做到最科学、最先进。农药、根外施肥都是非常谨慎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出新的管理方法。1972年夏播第一次进行玉米高产攻关,李登海记得9个人1头牛在小麦收获后种了一下午,种了1.2亩地,主要是研究如何播种,如何施肥。譬如:施粪一大片不如一条线(集中施肥);玉米高产田不施有机肥,产量上不去,施有机肥,害怕有机肥烧种,在施肥时进行粪、种隔离,需要研究如何操作;化肥也宜烧种,会造成出苗不好,缺苗段垄,必需肥、种隔离。后来李登海总结出,要想做到苗齐、苗壮、苗匀,必须在播种时做到四个一致:即种子大小均匀一致;播种深浅一致;放化肥(种肥)的多少和化肥与种子的距离一致;墒情一致。
在管理上如何才能增加玉米产量,也是值得探讨的,比如:玉米去雄是一项增产措施,因为一株玉米的雄穗一般有3000万花粉粒,一亩地里有几千株,用不了这么多花粉,一个雄穗要消耗大量养分,去了雄可以促使雌穗达到穗大粒多粒重高,老百姓说“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同时玉米去雄可以减轻虫害,还可以降低株高,减少玉米植株上部重量,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所以通常我们一般采用1:3或1:4,即留一株散粉,其他3株或4株去掉雄穗。
经过精心和科学管理,像呵护自己的眼珠子一样悉心地呵护着每一棵幼苗,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玉米长得又高又大,亩产达到1024斤,突破了亩产1000斤;第二年李登海又创造出了夏播玉米亩产1204斤的全县高产纪录,全县为之震动,李登海也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两年的高产记录,让李登海看到了玉米的高产潜力,也让李登海看到了赶超美国的希望。
然而,开创中国玉米的高产新道路,是勇敢者的探索,玉米高产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李登海看了很多书,查了很多资料,还是找不到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1972年开始至1979年,李登海把在全国能够征集到的、最好的玉米杂交种(包括获得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都搜集过来种植,使用当时看起来最先进的技术进行最精心的管理,希望播种的玉米有一个好收成,希望可以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这样周而复始单调的工作,李登海整整用了8年,先后用了100多个品种,先后种植了140多块1.1亩以上的夏玉米高产地块,付出了很大的劳动代价。然而,时间上的付出并不等于结果上的等同收获,虽然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但8年当中搜选的“一流”种子居然没有一个品种能够超过七百公斤,最高的是107&525新组合获得了674.3公斤的产量,这和美国先锋公司培育出的高产量根本无法比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管理到位了,产量却依然无法突破。这个问题李登海实践了八年,也思考了八年。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崎岖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李登海把这句话认认真真地抄在笔记本上,每年都重新抄录一遍。在经过了历时8年的玉米高产攻关实践和无数次的实验分析之后,李登海发现主要原因就是所用的品种均为平展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上不去,单株产量能力有限,其表现就是叶片平展弯披,叶子重叠相互遮光,田间郁闭严重,通风透光不好,植株长得细弱由于株型结构的原因,在种植密度达到亩4000株时,高产田空杆率达10-20%以上,且出现严重倒伏现象。这启示了李登海,要想提高玉米产量,就必须解决空杆和倒伏这两个主要矛盾,改变单株玉米占有空间过大的缺点,增加种植密度,因此需要培育出一种株型紧凑、适宜密植、有更多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高产抗倒良种。
只有育出高产品种,才能创出高产。因此李登海下决心搞玉米育种,并于1973年开始学习和进行玉米育种,他深深知道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要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选育高产品种没有理论知识不行,所以李登海拼命的向育种单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
1973年冬,李登海得知莱阳农校(莱阳农学院前身),每年招收一批社来社去的学生到莱阳农校学习培训一年。李登海找到西由公社秦锡鼎书记要求去莱阳农校学习,党委书记同意后又经村支部同意,于1974年2月到1975年2月在莱阳农校学习一年,特别幸运的是遇到了全国著名的教玉米遗传育种的刘恩训教授,他是我国留美学者中国农大和中国农科院搞玉米遗传育种的权威教授专家李竞雄先生的研究生,还遇到了参入编写中国玉米栽培学并教授玉米栽培的刘少棣教授,还有教土壤肥料,植物和植物生理、病虫防治等全国有名的教授老师,一年拼命似的学习,《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和植物生理》、《病虫害防治与植物保护》等十二门功课,不但课堂学习还跟老师实习,并按照老师的建议学习《细胞遗传学》等著作,这一年的农学专业进修,使李登海系统地掌握了玉米育种和载培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方法。李登海的老师告诉李登海,这两个方面,偏废了其中任何一方面,可能一生也不会育出一个新的玉米良种。
莱农的学习使李登海长进了很多的知识。这是他立志进行科技创新,科学报国,投身于玉米科研事业进行玉米科研工作走向成功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莱阳农校的学习,知识的长进,对一个立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年轻一代来说,真是如虎添翼。
后来刘恩训教授对作出成绩的李登海风趣的说:“我对你说‘你的老师不如我的老师’,我对我的老师李竞雄先生说‘你的学生不如我的学生’”。
多年后,李登海回忆说:“莱阳农校一年的进修学习,使我初步掌握了一部分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随着知识的增加,我深刻地认识到,我才刚刚打开了这个具有深奥科学知识的农业科研事业的大门,才刚刚踏进了一只脚。莱阳农校的学习,使我从事农业科研能够沿着正确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前进,是我从事农业科研、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实现人生伟大理想追求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我一生奋斗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74年春,刘恩训老师送给李登海20粒国外杂交种,李登海视为珍宝,在五月一日放假时带回家乡种在农科队的试验田里,作为基本材料分离选育自交系。开始了新的一轮育种实验。
李登海按照自己的育种方向,在育种材料中经过自交分离、杂交组合实验后,从分离出来的2000多个株系中进行筛选,育成了107、4021等多个抗病、高配合力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
在中国北方,对农业育种来说,一年只能繁育一代,选一个玉米自交系需要七代到八代的时间,才能让这个品种稳定下来。但玉米育种成功的机率大约是十二万分之一,就是说经过了六、七年的筛选也不一定就能得到优良的品种。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六七年啊!可能一个专家或者一个育种者,在这一生当中恐怕选不出一个成功的品种来。人生能有几次博,时间对于李登海太金贵了。李登海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撑起了塑料大棚,提前几个月播下玉米。等到当地开始种植玉米的时候,李登海的玉米已经在大棚里收获了。就这样虽然一年当成两年用,可还是感觉育种的速度太慢了。
1978年,李登海利用老师教的用早代测交的方法测出了高产品种组合,并组配出了两个新品种组合,一个是107&525,一个是。当时在试验田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后来定名为掖单1号的(),表现比当地推广的丹玉6号增产41.3%,这二个品种都是半紧凑型品种。
看到这个成果李登海高兴极了,他想:如果中国农民都能种上这个品种,那就能为国家增产多少粮食、为农民增加多少收益啊!他越想越高兴,一定要让这个成果早日变为现实,早日为农业和农民的增收做贡献!这时李登海想到了在莱阳农校上学时老师说冬天可以到海南岛加代育种,这在当时好象只是一个梦想。但想到就干,他马上骑自行车到公社,公社书记在县里开会,李登海又骑自行车跑五十里路赶到县城找公社书记汇报,恳切地谈出自己的想法,要求去海南岛。在农业局考察后,经县委书记批准,农业局的老局长为李登海特批了每月20元的生活费。李登海于日带队到海南岛进行育种。
经过短暂的筹备,李登海和伙伴们带着凑起来的粮票,背着当咸菜的干萝卜丝和猪大油,凭着一股子燃烧的青春激情,辗转七、八天,终于来到了海南陵水县荔枝沟落笔洞,这里是黎族兄弟的聚居区,是一个只有11户人家的偏僻小寨。没有住的,李登海自己砍来树枝,搭起窝棚住,既遮不了风,也挡不了雨,更挡不住蚊虫、老鼠、毒蛇。遇上下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后来住进一间没有门板的小茅屋,第一天晚上李登海用整个大箩筐一下子堵门上去了。吃饭就更简单了,三块石头支上口铁锅,用干萝卜丝煮一锅汤,下进去面疙瘩,就是主食了。没有办公桌,把木薯秸子勒起来担着用泥整平了,李登海晚上在里边点个小煤油灯写材料,身穿一条短裤,整天都被汗水浸的湿透。
李登海把带来的育种材料一粒一粒仔细地播进地里,浇水、除草、灭虫,起早贪黑。为防黎族老乡的水牛跑进地里糟蹋玉米苗,他就上山砍来树枝圈起篱笆墙。砍树枝的时候,一不小心,盘踞在树上的毒蚂蚁就会落到头上、脖子里,痛痒难忍。每当扛起一捆湿木从岭上往下走压得腿都在颤颤,汗水浸透了衣衫,又热又苦又累,热带树林的荆棘扯破了衣服、裤子,身上挂出一道道血口子,李登海说:“那时候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披荆斩棘,什么叫艰难困苦。”
给玉米杂交必须进行人工授粉,必须在最热的季节进行,而且越是天最热的时候越要在地里工作,在玉米地里钻上一趟,不仅全身会被玉米叶子划得血迹斑斑,而且四十多度的高温下一般人都会中暑。玉米快收获时怕丢失,整宿伴着星星守在地里。地里有“竹叶青”、“银环蛇”等毒蛇特别多。夜半睡在田埂上,两条麻袋,头上套一条,腿上套一条。
有一年李登海的家属到海南,没地方住,就在玉米地边搭起一个木棍茅草棚子住,一方面住,一方面看玉米。因靠近水稻田,白天烈日蒸烤,夜晚蚊虫叮咬,湿露浸泡。
由于充满了强烈的事业心和对事业的追求,就是受苦也觉得非常快乐。在海南玉米育种地里搭建的看玉米的棚子较高,风一吹就摇摇晃晃,他就将这类棚子风趣地称作“风摇楼”。为此,李登海还做过一首诗:“绿叶顶天风摇楼,烈日蒸烤度白昼,蚊轰蛇巡虫鸟唱,浸泡长夜是湿露。远望五指缭绕云,近看椰树摇长风,育种田边住一宿,胜过宾馆超五星。”
当时日子再苦也感不到苦,再累也觉不出累,因为李登海胸中澎湃的是青年人的豪情壮志,是对新品种攻关的渴望,是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希望。
从1978年冬天第一次到海南岛一直到现在,连续三十多年,每年冬天李登海都在那里搞育种研究。因为有了海南育种,李登海就成了追赶太阳的人,从原来一年一代增加到了一年三到四代,加代繁育使李登海从一年只有一次拼搏的机会,增加到了三到四次的机会,节约了育种时间,提高了成功的机率。一年就可以完成别人几年的工作量。但是也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常年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海南强紫外线的照射和潮气侵袭,使李登海患上了那么多病:心脏病、痔瘘、椎间盘突出……因痔瘘,李登海动过五次手术,每次都因手术后休息不够而达不到治疗效果,以致后来出现严重肛裂、流血、大便失禁。按医生要求,患者必须静养。可李登海哪能离得开玉米地?虽然天天大把大把地吞药,还是经常晕倒在试验地里。1991年“潜伏已久”的病魔终于把李登海摔了一个跟头——脑梗塞,在济南住院抢救两个多月,语言障碍,李登海连话都不能说。出院时医生嘱咐静养,可李登海为了使研究不至中断,马不停蹄就下了海南。
李登海已经连续在海南岛玉米育种基地度过了30个春节,像迁徙的候鸟,毫不喘息地追逐着南北“两个”太阳,李登海的育种代数现在已到了97代。
二、发现紧凑型玉米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那一年。这一年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对于李登海来说,这一年也同样是意义非凡。有一天,在试验田里观察时,李登海突然发现编号“107”株系叶片上冲、株型理想,通过进行重点观察和组合培育,1979年,李登海用“107”做母本,“黄早4”做父本,首次在海南收获7.2斤珍贵的杂交种子,当年直接纳入攻关试验种植,亩产达到776.6公斤,在全国首次突破了夏玉米单产750公斤大关,创造了李登海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震动了整个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这就是后来种植了大半个中国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1982年,掖单2号又创出了亩产824.9公斤的高产纪录。到了上世纪90年代,掖单2号年最大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荣获了国家星火科技一等奖。
紧凑型玉米区别于平展型玉米的最大优势在于个体发育状况的改善,&紧凑型玉米株型紧凑,是一种高光效株型,茎叶夹角小,穗上叶片挺直上冲,穗下叶片较为平展,通风透光性能好,其叶向值、消光系数、群体光合势、光合生产率等生理化指标更趋合理,是一种特殊的株型结构。通过实践和研究,李登海发现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比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在高产因素方面的五大突破:
第一、种植密度的突破。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每亩4000株,在每亩种植4000株的情况下空杆率达到10%以上,而且倒伏现象严重,而紧凑型杂交种可以种植到每亩5000株、6000株,高者可以达到7000株以上。种植密度提高了25%-75%。
第二、经济系数的突破。平展型杂交种经济系数一般为40-45%,而紧凑型杂交种可达到50-55%,经济系数提高了22%以上。
第三、叶面积指数的突破。平展型玉米杂交种高产田的叶面积指数一般超不过4,而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可达到7,叶面积指数提高了75%以上。
第四、较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的突破。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在株的情况下一般超不过175克,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在每亩5008株情况下,可达219克以上,提高了25%。
第五、高产能力的突破。平展型玉米杂交种最高亩产650公斤左右,很难超过700公斤,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最高亩产接近1100公斤(1096.29公斤/亩),比平展型玉米杂交种每亩单产提高了近400公斤的高产能力,提高了60%左右,大大超过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能力。
目前李登海选育的超级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402.86公斤,较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能力提高了1倍。
为了充分证明这一点,李登海又进行了玉米的改型试验,探索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较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原因,证明了株型的增产作用。在山东省玉米研究所黄舜阶研究员的主持帮助下进行了将平展型玉米杂交种通过人工用线拉改为紧凑型后的试验,并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通过人工用线拉改为平展型的试验,平展型玉米杂交种我们选用了当时产量水平较高的中单2号(中国农科院育成,国家发明一等奖)进行试验。试验选用6行区,一段改型而另一段不改,结果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改为紧凑型最高增产21%。同时我们也选用我们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莱玉1号改为平展型,结果发现紧凑型改为平展型最高减产20%,说明株型确实对玉米杂交种的高产能力有较大影响。
李登海在继承我国玉米育种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根据自己的高产试验的实践提出了“紧凑型+杂种优势”的育种理论。李登海认为紧凑型是增加单位群体光合面积的基础,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根本,“用紧凑型组装成较大的群体光合面积+杂种优势”就可获得高产。同时李登海还认为,低密度下产量的增长主要靠杂种优势,高产田高密度下产量的提高主要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与杂种优势的有机结合。紧凑型玉米适于高密度栽培就是实现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登海与我国著名的玉米栽培、育种专家共同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促进了全国在玉米育种科研上由平展型玉米杂交种育种向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育种的方向进行转变。
由于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限制,为了对紧凑株型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李登海邀请了山东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黄舜阶、王忠孝、王庆成、徐庆章、牛玉贞等专家和莱阳农学院刘绍棣教授、山东农业大学董树亭教授等老师帮助进行研究,揭示紧凑型玉米高产的机理和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较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增产的原因。
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专家和李登海对紧凑型玉米进行试验的结果,于年连续在《山东农业科学》发表三期论文,分别为“玉米株型在高产育种中的作用—株型的增产作用”、“玉米株型在高产育种中的作用—不同株型玉米受光量的比较研究”、“玉米株型在高产育种中的作用—株型与叶面温度、蒸腾作用的关系”。1994年在《玉米科学》上发表了“不同株型高产玉米蒸腾作用的研究”。揭示了紧凑型杂交玉米比平展型杂交玉米高产的机理。
就在这样,李登海确立了以紧凑型替代平展型的玉米育种方向,并率先将紧凑型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紧凑型玉米育种和利用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进行高产攻关的玉米高产道路。
三、从突破到创新
在掖单2号实现亩产突破800公斤之后,李登海立即制订了新的奋斗目标。针对“掖单2号”由于不抗倒伏无法再提高产量的矛盾,要想高产突破还是要从选育高抗倒伏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入手。只有在较大叶面积指数和抗病抗倒的前提下,才能通过延长绿色叶面积持续期和增强叶片光合生产率,来增加群体“源”的供应量,同时育成的品种必须穗子大、籽粒大、粒重高,能保证光合产物有足够的“库”存贮起来。李登海提出了选育亩产1000公斤的高产品种的目标,即选用多基因控制的致矮性遗传传递力较强,根系发达,茎杆坚韧,抗病、籽粒大、粒重高的高配合力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组配成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解决了高产品种因为增加密度和加大肥水供应而引起的群体植株偏高导致倒伏的危险性,并保证在5000株/
亩时,叶面积指数达到5.0的情况下,有抗拒7-8级大风的能力。
从1983年起,李登海从全国征集优良杂交种和自交系,每年都要套袋自交和杂交十几万份材料,测配几千个组合。这是一项十分浩繁而细致的工作。李登海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套袋授粉,观察评比,每年从数万份材料中选出7-8个比较好的材料或组合,其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到1986年,李登海已拥有亩产达950公斤以上的10多个优良自交系和20多个杂交新组合。根据育种目标,李登海又经过三年六代的育种与培创玉米高产田的研究,终于选育出了多基因控制的致矮性遗传传递力强、株型紧凑高配合力的“478”自交系,育成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掖单12号、掖单13号,1989年,经过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组审定,紧凑大穗型“掖单13号”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096.2公斤的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并首次开创了我国夏玉米亩产超吨粮和一年同地两作总产1581.29公斤(其中小麦亩产485公斤)的高产纪录,实现了亩产过吨半粮的目标。而在当时,我国的玉米平均亩产也只有300公斤,掖单系列玉米杂交种,给超载的黄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78年以来,李登海改变了我国育种与栽培研究学科分立的科研状况,将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融为一体。连续不间断的进行高产试验和紧凑型的玉米育种工作,进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组装了玉米高产综合技术。李登海与全国众多的栽培专家一起共同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的高产栽培模式,提出了以“以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为核心、以播种为基础、以密度为保障、以肥水调控为重点”的技术路线,丰富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开创了一条我国玉米高产再高产的成功道路。夏玉米高产栽培模式被我国玉米主产区广泛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玉米产量的提高。
李登海通过玉米高产攻关的实践,率先认为选育高产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促进我国玉米高产的正确方向。紧凑型玉米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被广大专家和推广部门所认可,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在1989年“高产田验收报告”中指出:“紧凑型玉米是80年代我国玉米育种工作的突破,李登海的玉米高产纪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促进了作物栽培研究的发展,展示了我国玉米有很大的增产潜力,为玉米上一个新台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我国玉米栽培界和育种界专家学者经过10年的论证总结,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我国玉米育种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取代平展型玉米杂交种,是我国玉米育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大的提升,一次大的突破,一次大的跨越,开启了我国玉米杂交育种进入了紧凑型玉米高产育种的新时代。是我国玉米栽培和育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大的绿色革命。
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在多年对李登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考察和高产攻关田验收的基础上,积极向农业部提出推广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建议。
紧凑型玉米从研究闻世之日,到得到全国领导和专家教授的认可,整整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1989年,李登海的“掖单号”杂交种在日本首次试种脱颖而出,据赴日考察的“中国种子贸易技术考察团”报告:“掖单13号、12号、6号、7号分列向日本提供的81个玉米杂交种的前茅。其中掖单13号的产量、抗倒性在三井公司的千叶圃试验基地都被评为第一,同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P3352相比,生物产量每亩高出1135。95公斤,鲜籽粒产量每亩高出237。5公斤。”尔后,掖单12号、13号连续3年向日本出口达100多吨。
1990年农业部在莱州市(掖县)召开了全国玉米生产工作会议,当时农业部王甘航司长给予李登海较高的评价说,“山东莱州李登海同志育出的掖单12、13号两个品种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增产优势。……紧凑型品种具有株形紧凑、叶片上冲、适宜密植,通过增加群体密度而获高产的特点,比平展型玉米组合增产幅度大。世界玉米发展的历史证明,推广和应用紧凑性玉米良种,是实现玉米高产再高产的必经之路。”会议通过了在全国“八五期间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增产200亿斤粮食”的项目决定,
期间加快繁育推广速度,力争1995年之前,紧凑型玉米面积新增一亿亩,以每亩增产100公斤算,可增产玉米100亿公斤。八五期间紧凑型玉米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李登海选的具有亩产吨粮育能力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掖单12、13号两个品种,被确定为当时重点推广品种。这两个品种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面积高产方。项目超额完成了预定增产200亿斤粮食的产量指标。
1996年8月,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紧凑型玉米及配套技术推广会议”(观摩莱州市高产田现场),决定在全国继续推广紧凑型玉米2亿亩,确定掖单系列玉米杂交种为重点推广品种。其中掖单13号被我国11个省(市、区)审(认)定后,创下全国年种植近5000万亩的纪录,被农业部列为“八五”、“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的主推品种。紧凑型玉米的推广应用推动我国玉米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在国家粮食的增收和解决我国的温饱问题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促进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和玉米育种科研方面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和高产育种科研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与1989年相比,2007年,全国玉米单产提高了33.21%,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44.83%,总产增加了92.84%。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发〔2011〕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农作物种业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推广了超级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突破性优良品种”。这是紧凑型玉米问世33来首次得到国家最高层的肯定。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为了实现我国由“粮食大国”向“粮食强国”的跨越,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随着世界玉米生产新形势的发展,李登海又开始了超级玉米的攻关研究,并于2005年利用“登海超试一号”创造出每亩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最新纪录,将夏玉米世界纪录提高了306.57公斤(27.96%),产量达到全国平均单产的4.1倍,这一科研成果,显示了我国玉米的高产潜力,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夏玉米育种、栽培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玉米高产提供了新的标杆,将高产玉米育种定格到“超级玉米”的新时代。2007年,科技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启动了超级玉米项目,由李登海负责主持这一重点专项,联合中国农科院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共同承担超级玉米项目。农业部孙政才部长日和9月27日,分别到登海种业南繁基地和莱州试验场视察了超级玉米南繁和高产创建情况。
超级玉米是以超高产为主要目标,兼具优质、广适、多抗、易制种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农作物特殊品种。“登海”
系列超级玉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产能,它的产能接近1400公斤/亩,是平展型玉米产量的两倍,单株生产力能达到0.55公斤;二是具有较强的高抗倒伏能力,它的双亲都具有多基因控制的致矮性来制约高度,以前的掖单13号是一个亲本具有这样的能力,现在是两个亲本都具有这种能力,杂交种穗位下降,重心下移,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三是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在500公斤到600公斤的产量水平上,比对照品种增产5.1%—7.2%;在700公斤到800公斤的产量水平上,比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在900公斤到1000公斤的产量水平上,比对照品种增产20%—30%以上,产量越高增产潜力越大。
超级玉米标志着杂交玉米科技创新的一个新水平,对于我国玉米生产能力的提升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的强化,更好的玉米品种将会陆续推向市场。超级玉米将为我国玉米的高产、再高产,为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1972年开始,李登海连续38年持续不间断地开展夏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研究工作,在我国率先提出了“利用紧凑型玉米是开创我国玉米高产道路有效途径”的论点,建立并发展了超高产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耦合双增”理论体系,丰富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理论。李登海在我国玉米单产只有200公斤左右的基础上,先后突破500公斤、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现在达到1400公斤;并通过高产攻关发现了我国过去推广的玉米杂交种都是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发现了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达到700公斤的产量能力高限;同时通过玉米高产攻关的实践,在我国率先发现了紧凑型玉米的高产潜力;为我国找到了利用紧凑型杂交种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方向,并育出了我国杂交玉米的高产品种,即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先后育出了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如:掖单2号超过700公斤,掖单6号超过800公斤,掖单7号超过900公斤,掖单12号、掖单13号突破了1000公斤,日,紧凑型超试玉米新品种
“登海超试1号”
突破1100公斤,创造出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亩产达到1402.86公斤,是全国当年玉米平均产量(352.49公斤/亩)的4倍,显示了我国玉米的高产潜力,为我国玉米高产提供了新的标杆。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资料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一个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
中国人多地少,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走提高单产能力的路子。在选育出亩产可达吨粮的掖单13号高产玉米杂交种后,李登海考虑到对我国提高单产能力的需要,从1989年开始,李登海主持开展了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创高产攻关研究工作,探索小麦、夏玉米一年两季创高产的新模式。主要研究培肥地力,创造和改变生产条件;在最大限度利用光热资源的情况下,合理选用和科学安排小麦、玉米两种作物优良品种及其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提高机械化条件下的播种方式方法和合理密度等。19年来,除特殊的不可抗拒的风雹灾害年份外,一般都能实现或超过亩产吨半粮。小麦、玉米当年两季异地亩产最高达到2105.46公斤,小麦、玉米同年同地两季亩产最高达到1629公斤。攻关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当年两季同地亩产可以至少达到1500公斤以上,只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创新的品种和创新的科学技术,那么在这块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情况下,一亩地至少可以养活4个中国人。
从亩产500公斤到700公斤,李登海用了8年,掖单2号这个品种研发出来以后,玉米产量突破了700公斤。这是我国紧凑型玉米中,第一个具有突破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玉米杂交品种;从亩产7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的台阶,李登海用了10年,选育了我国第一个亩产达到吨粮的紧凑大穗型玉米掖单13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第二个里程碑;从1000公斤攀登到1400公斤,李登海整整用了16年,现在搞的超级玉米是第三个里程碑。38年的时间,每一次的杂交育种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每一次创新的结果,换来的是玉米亩产量的不断提升和玉米品种抗病、抗灾能力的不断增强。而每一次的提升和增强,都增强了李登海在农业育种科研路上科技报国的信心。
李登海率先育出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从1978年到现在,33年的时间,李登海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和技术创新手段,获得8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亲自主持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52个通过国家审定或省级审定。通过审定和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数量居国内首位,是我国拥有审定品种和植物新品种权最多的农业育种家。
在这些品种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
(1)掖单2号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的先河,开创了玉米实现亩产超过700公斤的新局面。掖单2号是获得国家星火一等奖的主要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
(2)掖单13号是开创了我国实现亩产吨粮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在我国开创了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的地块和高产方,同时开创了小麦亩产500公斤、玉米亩产1000公斤,全年亩产过吨半粮,一亩地可以养活4个中国人的新纪元。掖单13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开创了我国亩产1100公斤以上的玉米高产新局面,使我国在玉米科研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到2004年,李登海在选育新品种的数量上、推广面积上、产生的效益上都居全国首位。八五和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年最大推广面积占全国统计种植面积的43.5%,占山东省种植面积的82%。全国累计推广达10亿多亩,为国家累计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
从1973年开始至今,包括33年的海南育种,李登海进行了39年103代的育种奋斗,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和技术创新手段,先后选育出掖107、、515、5、8、478、488、DH4866等40多个紧凑型玉米自交系,丰富了我国的玉米种质资源,其中有30多个无偿地提供给了全国的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社会上的育种单位和科研人员使用,推动了全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科研工作的发展。其中478玉米自交系整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我国应用面积最大的玉米自交系,截止到2005年底,其组配的杂交种有41个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审定。目前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衍生系有61个,这些衍生系继承和发扬了478的优点,具有配合力高、抗逆性强、株型理想、自身产量高等特点。用这些二环系组配的并在生产上利用的杂交种有110多个,其中用这些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有71个已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建国以来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5个品种中有掖单13号和郑单9582个品种含有478血缘,目前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其中一个亲本郑58是从478的变异株选育出来的,是478的衍生系。推动了我国玉米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2008年9月,在登海种业的16实验场里,建起了三座玉米棒外形的雪花白玉石碑以激励自己,碑座上镌刻着三句话:“玉米高产从这里走向全国,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努力”,“紧凑型玉米从这里走向全国,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探索”,“超级玉米从这里开始走向全国,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创新”,三座碑、三句话、一个前提,那就是为了国家,这就是李登海的信念和责任。
四、成果转化和种业产业化
如何将紧凑型玉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和创新我国玉米增长的生产力,是李登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考虑的问题。
1984年,李登海转干到市科委工作,报到上班才几天,心里就感到闷得慌,李登海在玉米地里习惯了,一坐在办公室里,看不见玉米就像掉了魂似的难受。李登海找到有关领导,恳切的说:“我这一辈子只和种子有缘,我还想再回到我的玉米地去。”经领导同意,李登海回到了老家的玉米地,这时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科队解体,同伴、实验田和科研条件统统没有了,李登海成了一只"孤雁"。
回忆起当时,李登海说“当时我因为农村科研的突出贡献,被选为中共烟台市市委委员,烟台市市委王济夫书记号召党员要站在改革的前列,要做改革开放的先锋,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怎么在改革当中求发展,我从事农业科研多年,发现搞科研的不搞生产、搞生产的不搞推广、搞推广的不搞销售、搞销售的不管科研,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发与转化。李登海从国外的考察报告中得知,国外的玉米试验站和种子公司是搞产业化的,即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
李登海想:“为什么不能改革呢?我可以按照种子产业化的模式成立一个民营单位,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给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子来。”李登海把想法写了一个申请报告,同时也将想法告诉了王济夫书记,王书记同意和赞成李登海这样作。掖县县委王国民书记也表示坚决支持,李登海告诉王书记:“由党为我做后盾,我一定要作一个改革先锋。”
可是 “创业艰难百战多”,
没有资金,李登海自筹2万元资金;没有人员,他招聘了10多个农科队旧部的农村人员;没有试验地,李登海只好咬咬牙,去求刚刚“农转非”没当几天“城里人”的老母亲:“我把您老的户口再迁回村里吧,回去能分一块地。”深明大义的老母亲答应了。把母亲的户口办回农村,利用母亲的几亩口粮田和到亲戚家租地,给人家包肥料,包管理,帮人家搞玉米高产。
日,李登海组建成立了掖县试验站,房屋和试验田是租赁的,资金是自筹的,人员是招聘的。
开始创业的时候,李登海带领的是5个光棍,5个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外人看起来都很可笑,但当时李登海就是想闯出一条科研的新路来。这个路子很难走,没房子,李登海就自己盖,从设计到打地基、砸石头、搬木料、垒墙、砌瓦……全靠这双手,白天干了晚上干,一次不慎,一块木头从屋顶上落下来,砸到李登海的头上鲜血直流。为了加代育种,需要建温室。李登海自己动手挖了个地下室,才133平米,有效面积仅53平米。就这样李登海克服了种种困难,排除了无数干扰,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民办农业科技实体——掖县试验站。1987年随着事业的发展成立了掖县玉米研究所,后改为莱州市玉米研究所。
科研经费就更不用提了,分文没有。而李登海的竞争对手、也是后来的合作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的科研经费是4700万美元,但李登海不眼红而求实干。李登海靠销售种子筹款,那时一年正常的经费支出约需30多万元。并且每年还要在海南和山东为玉米套袋30多万个,还要逐个观察、记录、选择、分析,全凭人工。这样大的工作量,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在当时世界育种界也算是独一份。
但是谁都没想到,就是李登海拉起来的这支平均起来学历连高中也不到的“泥腿子”队伍,几经艰难困苦,几经奋斗拼搏,在以后的发展中,与学历高、经费足、装备精良的一大批国有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占了上风,玉米研究所的玉米新品种数量和种子产销量连年保持全国领先,这是因为玉米研究所有不断创新的种子和灵活的创新体制作保障。
玉米研究所实行民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但由于规模较小,人员不足,资金周转过慢损失了部分市场份额。针对这种情况,李登海将实行新品种经营与强化品牌战略并重,以品种、品牌、资产、商标为纽带,实施低成本扩张。1993年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1998年,组建了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组成立了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步入产业化发展和资本运作齐头并进的快车道。上市是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将事业做大。对一个科技型企业而言,既然融入社会就需要社会的支撑,通过上市融资来解决制约发展的资金问题,是一条很好的路子。登海种业上市不仅是经营成功并获得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中国农民的胜利,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鞭策下负债前行。李登海感到自豪的同时,又感到压力很大。“一个农民带着一个由农民组成的企业,昂首走进了国内资本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日的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登海种业上市的消息。 
当时李登海提出:“登海种业要健康上市,要通过上市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长远发展,这是玉米育种能够产业化发展的最好方式。公司绝不是为了圈钱,我希望所有投资者都能到登海种业来,更多的了解登海种业,了解李登海本人。我们是真正干事创业的,我想把上市公司带到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位上来。”
1996年,世界最强最大的种业——美国先锋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合作目标,锁定为登海种业。这是李登海30年的超越目标和竞争对手,现在不远万里来找自己,但对方提出条件是要控股60%,李登海在合资的谈判中提出了3个条件:“一是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中方必需控股,二是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种质资源,三是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经过长达6年的马拉松式谈判,2002年12月,登海种业与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合资建立了“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登海种业控股比例为51%,这是先锋在与其他合作者的合作过程中,唯一一次由他人控股的经历。
李登海说“跨国种业公司在经营理念、科技创新、品牌意识、服务观念和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于登海种业来说,与先锋种业的合作机会大于竞争。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充分利用先锋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良的种子胚胎和崭新的营销理念,使登海种业成为在研究、生产、示范、推广、服务、品牌和公司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代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种子生产、加工与包装、技术和服务以及农民种子施用的科技含量,为我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民收入不断的提高做出贡献。”
那年,当李登海出访美国先锋公司时,对方以升起了五星红旗的规格接待了李登海。看着在竞争对手营盘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时,李登海心中久久难以平静,“这不单单是竞争对手对自己三十余年奋斗历程的认可,更是一个世界玉米强国对中国种业技术和种业法规的尊重。”
二十多年过去了,李登海带领的这个当年只有2万元资金的“科技个体户”,已发展成为注册资本35200万元,拥有总资产19.53亿元,现有人员875人,育种科研人员300多人,公司下设4个子公司和6个分公司,在全国设立研发机构32处,是我国规模最大、科研力量最强的玉米育种企业。是全国第一个玉米种子产业化的民营高科技创新型上市企业,
2010年公司被认定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公司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国家玉米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是种子行业中唯一的国家首批农业首个“国家创新型企业”。&
但是,李登海说:“登海种业不是李登海个人的事业,更不是一时一地的荣耀,登海种业是属于社会的,既然如此,就必须真正走到农民的身边,把技术示范给农民看,把产品放到农民手边让他们自己选,把社会荣誉变成农民的经济收益,这才是真正的社会效益。建立上市公司也好,控股合资公司也好,对我来说,这个事业是为中国农业服务的,是为中国农民服务的!”这是李登海对自己事业的定位。他所作的就是加快科技成果转为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以更突出的业绩和效益回报社会。
五、高端与平凡
2009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回顾近40年创新路程,李登海自己的最大感受是“听党的话没错,抓科研没错,搞创新没错!”从莱州市的一个农村青年一步步走到全国,直至载入当今的世界玉米栽培史,李登海觉得每一次进步都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成果!
2011年7月,李登海在出席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后提出,登海种业在自主创新和发展种业产业化方面,将继续引领我国杂交玉米的科技创新,继续进行“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追求,永远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为解决中国人多地少,靠提高单产来解决粮食问题需要高产品种的科研难题,我们将努力创新选育出更好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为我国的杂交玉米的科技进步而努力,为我国成为杂交玉米科技创新的强国而奋斗!
李登海常说:“世界上什么东西最有力量而且生命力最为顽强?答案是种子。一粒小小的种子有着惊人的力量,无论是在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土地,它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变成一捧金灿灿的粮食。,就可以使千千万万的人吃上饭,吃饱饭,吃好饭。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我愿永远做共和国的一粒金色种子。”
二十多年前李登海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为了祖国的富强和荣誉,我终生选择了玉米育种、栽培这一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事业,我这辈子就是要在黄土地上做大事业,不做大官。”搞农业的都知道,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专家,就要比其他的科研专家吃更多的苦,遭更大的罪。因为多少演算纸也算不出一个良种,条件再优越的实验室也代替不了酷暑严寒,如果你不甘心做一个庄稼汉,像养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机遇随时可能从你身边溜走。搞玉米育种很难很难,光靠吃苦和撞大运是不行的。李登海这辈子是“三无”:无节假日,无星期天,无八小时工作制。玉米培育只有12万分之一的成功率,而李登海的玉米品种就是从这12万分之一中一点一点淘换出来的。
玉米高产攻关,李登海每年都在至少十几块高产地块来实行。旱、涝、病虫、风雹、低温、高温等自然灾害,最怕的是特大的风灾和雹灾,这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往往把李登海一年的希望毁灭,这在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征途中是常事。日,掖单2号长得非常漂亮,来自全国各地参观紧凑型玉米的人特别多。下午四点,在试验地的西边,突然间,远处半空中南边翻滚的乌云飞速往北,北边翻滚的乌云飞速往南,随后出现从地面连结半空乌云的粗大黄色烟柱,不多时从西半天像拉天幕一样过来,狂风大作,刮得天昏地暗,随后冰雹下得越来越大,李登海从农科队矮小的茅草屋的办公室里跑出来,捡了一个大的,量了一下,直径竟达7公分!李登海的心都碎了,他拿起笔来在旧报纸上心里非常难过地写了四个字“肝裂心碎”,一年的奋斗希望又完了。狂风、暴雨和冰雹持续了40分钟后,许多房屋揭盖,大树连根拔起,李登海急切地跑到玉米地里,眼前是一片平铺倒折的玉米。一个小时前还是那么的喜人,现在却是这个惨状场面!他站在玉米地的水沟里,面对倒折的玉米,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一年的心血,365天的希望又破灭了!为事业奋斗的磨难造就了李登海这样的个性:越是在失败和困难的时候,越冷静,越有勇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时,李登海站在地里,咬着嘴唇默默下定决心:明年再干,一定要把玉米高产攻关干下去,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事业绝对不能停止!像这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在整个37年的高产攻关中约有七、八次,每次都是对李登海身心的一个打击,但是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决心始终没有中断。正像《三百六十五里路》的歌词所说的:“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时光逝去依然执着……。”
这些年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李登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李登海对玉米高产攻关的研究从来没有变。现在,李登海兼职太多,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为了挤出时间育种,李登海有时凌晨就起床看材料,六七点钟开始给公司管理人员打电话安排工作,大部分时间就是呆在玉米地里。他说:“在玉米地里的那种舒畅的感觉,你们是体会不出来的。搞科研有时候也会觉得累,觉得厌倦,但一到玉米地里,心情就会愉快起来。满眼都是绿色的希望。”
对李登海来说,玉米是李登海的命,玉米是李登海的魂。听听玉米说话,听听玉米唱歌。这是李登海一天里最愉快的时候,因为玉米的欢笑,李登海的心里也在欢笑。到这个时候,一天的工作才告以段落。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李登海一宿都睡不香甜。玉米连着李登海的心,连着李登海的感情,也连着李登海的世界。
有一年李登海到北京出席一次表彰会议,回到山东看望母亲和孩子就要马上回海南。冬天早上5点,天很黑,李登海一手扶着年迈的母亲(因母亲是小脚,走得很慢),另一手领着儿子,来到候车点。临上车前,李登海抱起儿子再放下来,看着母亲和孩子李登海满面流泪。
李登海说:“为了事业和追求,为了玉米育种和高产,我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欠下了很多很多,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但是,一想到我培育的玉米种子能在全国提高产量,能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心里就非常高兴,我愿意作一个称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
这几年,有人喊李登海"中国科学家首富",李登海说:“我自己对钱没感觉。多年养成的过紧日子的习惯,改不了。以前革命者节约是为革命节约每一个铜板,现在我是为了研究玉米节约每一分钱,今后,我的钱也还是主要用到这里,我就是想把我的事业干下去。我觉得,人类第一财富是生命,第二财富是子女,但最重要的还是精神财富,也就是为国家作贡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李登海从事农业科研工作近40年中,有30多年的科研成果是没有品种权保护的,特别是在创建了民营科研单位以后,除承担的很少部分国家项目由国家财政支持外,95%以上的科研经费都是由登海种业自己投入的,先后累计投入了两亿多元科研费用,所创造的科研成果都无偿奉献给了国家和农民。山东省省长韩寓群视察李登海海南科研基地时说:“我很佩服你们,多年来自己拿钱搞科研,把科研成果贡献给国家。”
李登海最欣赏比尔·盖茨,因为他是一名科技型企业家。李登海本身是搞科研的,多年的知识积累使李登海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路。企业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李登海说:“人应该在他的事业中体现人生价值。登海种业有能力做民族种业的强者,积极参与世界竞争。我现在感到时间太宝贵了,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育出更多更好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将事业做大、做强,为科技的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科研无止境,同样人生追求无止境。我希望别人超过李登海,同样我希望自己永远超过别人。”
现在,社会上对李登海的称呼很多,什么农民科学家、紧凑型玉米之父、人大常委委员、亿万富翁等等,其实李登海知道,归根结底李登海仍然只是一个农民,一个醉心于育种事业,想用种子来奏响玉米高产世界最强音的农民科学家。对“农民”这两个字,李登海有感情,对“科学家”这三个字,李登海觉得是鞭策。李登海自己最清楚,他离不开土地,这一辈子就想扎根土地。李登海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科技创新永远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技创新中去。继续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这一生,最大的心愿是就是要为农民造福,要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中华民族培育出争气的种子。前半生,农业部作了统计,我们的掖单、登海玉米种为农民、为国家创造了1000个亿的效益;后半生,我还想用我的超级玉米再为农民、为国家创造1000个亿。”&&
李登海要按照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搞好玉米新品种的研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提高农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登海精神,时代的强音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科技工作者,在李登海身上永远保留着中国农民那种坚韧不服输的精神、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认准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从平展型玉米到紧凑型玉米再到紧凑型超级玉米,在玉米育种领域,李登海永不满足,还在为实现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不懈地追求着。
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视察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时说:登海的玉米研究在全国为我们青年一代科教兴国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创造了一代非常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为全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玉米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同明说:李登海闯出了我国玉米育种的一条新路;李登海在世界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中,开辟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新时代;李登海带领自己的创新团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莱州市委书记杨洪旭说:开展向李登海同志学习活动,就是要学习他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质;献身“三农”、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高贵品格和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优良作风。
中国农大校党委书记瞿振元说:“作为一个学校的党委书记,我觉得我们的大学里应该有更多的李登海。李登海先生没有特别高的学历,但是却为国家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他多生产出的粮食可以养活2亿人。在他的血管里流动着民族优秀文化的血液,他是一个富有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人。李先生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是大家的榜样。”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强调: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李登海志存高远、胸怀祖国的科学报国精神,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掌握新本领、争创新业绩;学习李登海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锐意创新精神,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宏大的气魄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学习李登海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学习李登海扎根农业、回报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指出:李登海是农业系统尤其是农业科技系统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他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怀、创新的精神、可贵的品质、优良的作风,为我国玉米高产攻关做出了重大贡献,忠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誓言,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是时代的先锋,我们学习的楷模。要学习李登海同志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报国热忱。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本职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报国热忱倾注到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中,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努力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本领、争创新业绩,自觉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学习李登海同志献身“三农”、造福农民的高尚情怀。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为基层和农民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要学习李登海同志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用开阔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审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要学习李登海同志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大力发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要学习李登海同志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优良作风。戒浮躁、戒虚名、戒空谈,切实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精心办实办好每项工作,自觉做到标准上求高、要求上求严、工作上求实,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检验作风建设的成效。
滚滚江河,腾卷五千年文明浪花;浩浩海洋,汇聚亿万代生息精灵。自汉代先哲提出“民以食为天”后,历朝历代莫不把粮食问题做为安邦治国的大事来抓。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白色革命”、“绿色革命”席卷而来,“种子革命”应运而生,顺时而动。当大地揭开二十一世纪之页,中国——这个古老的农耕之国,这片创造过辉煌的黄土地,以其坚强的身躯肩负起了13亿芸芸众生吃饭的重担。
三十年来,李登海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不拔之毅力,披荆斩棘,平障越碍,年年在海南和山东之间穿梭,在十二万分之一的成功机率中寻觅,奇迹般地创造了壮丽的华章,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在沉睡的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夏玉米高产纪录,紧凑型玉米从一无所有发展到遍布全国各地,后来居上、独领风骚,这里渗透着李登海的心血和登海种业人的汗水。创业、创新、发展,矢志不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从而为我国的农业增收,粮食安全战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古先哲云:“以天下之目视者之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之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之无不知。”登海种业自创建以来,历经三十年风雨,以一株稚嫩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其真谛在于李登海以其传奇的经历,始终如一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做顶天立地之人,办惊天动地之事,不为眼前纸醉金迷所诱惑,不为艰难困苦所磨倒。登高望远,运筹帷幄,化腐朽为神奇,变草芥为生灵,方能节节开花,层层青云。
登海种业面世很短,但天时地利人和,乘长风直挂云帆,立足于大市场,服务于大农业。伴随着一路征尘,以二万元的资产起步,发展到拥有总资产19.53亿元的上市公司。从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到股份有限公司,三大飞跃,跨越了一个世纪,发展成具有国际抗争力的中国民族种业强企,声名远播九州。
当登海种业以具有国际抗争力的民族种业新貌崛起于渤海岸畔之时,新的机遇和挑战迎面而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面向未来,任重道远,李登海与登海种业人正活跃在玉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快马加鞭未下鞍”,“风物长宜放眼量”。自信、自尊、自立、自强,奋力开拓,搏击风浪,重塑自我,升华企业,铸造“航母”,永立潮头,以更好、更强肩负起振兴民族种业的重任,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愿登海之歌唱响寰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雹灾害典型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