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的课题来源怎么写与历史研究报告怎么写总结?

在10个鸡蛋上坐了3星期后,终于成功孵化出第一颗鸡蛋。
但礼仪小姐、导购小姐依然是场内的一道风景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摘要】子夏深得孔子礼学真传,乃儒家传经之鼻祖。然子夏之学有其特质:极明外王故益偏实用,由末达本而周审治道,重礼规容以彰明规范。子夏传学于西河,为魏文侯及法术士之师,堪称先秦儒法之桥梁。对于中国传统法思想的发展,子夏及其“西河学派”意义深远:其先文后质,极重礼制,秉持孔门对传统规范体系的尊崇谨守,开启了后世儒家执经义占据制度话语权的经学谱系;其务利尚功,尊君贵势,蕴涵启示战国法思想的实用理路,预示着儒家忠孝观与法家势术论于君权意识形态的融通。【关键词】儒家;法家;子夏;经学;礼;西河学派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办学,开启儒宗。孔门弟子三千,亲炙师教者七十余人。孔子殁后,后学固阐弘儒学,然旨趣有殊。观诸《论语》,孔门弟子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各有所长,言说旨趣亦互有分歧。战国荀况独宗仲尼、子弓,贬抑“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三派“贱儒”(《荀子&非十二子》),韩非谓“儒分为八”,皆为明证。儒虽八分,但因孟荀之显耀,后人将儒家后学析分为两条线索:曾子、思孟一派求内圣、讲心性、贵仁义、重传道;子夏、荀子一系求外王、称事功、隆礼法、重传经。儒学之流变与儒法之关联者千丝万缕,尤其孔门弟子思想对战国法思想的启示意义仍待挖掘。目前法史界研究者对儒家后学颇为淡漠,以致仅能从孔孟荀与申商韩对观儒法两家之法律思想。本文将渐次爬梳子夏氏之儒的言论思想,并探讨其与法家思想之关联及其对法思想史的影响。一子夏生平及其思想特质子夏(前507年-约前420年),姓卜,名商,温人,善于文学,孔门十哲之一。在学术史上,子夏乃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经典的第一人,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隋书&经籍志》曰:“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子夏的诸多言论思想均谨持儒门教义:对“学”的倡扬,对“德”的界定,对“仁”的申说,对“君子”、“小人”的辨析,无不是对孔子思想的忠实继承。《论语》本身就记载子夏的思想言论,可以说子夏既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之一,又是传统中国经学和史学的奠基者。
  子夏像战国初年,子夏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禄,开创“西河学派”。统合《吕氏春秋&当染》、《史记&儒林列传》、《后汉书&徐防传》、《经典释文&叙录》等文献记载,子夏居西河之际,盖有弟子门人田子方、段干木、吴起、曾申、子弓、李悝、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高行子、子伯先等约三百余人。同门曾参深责之曰“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礼记&檀弓上》),子夏名声之隆、学派之盛可见一斑。结合其时政治背景观之,魏文侯师事子夏,谘以国政,西河门人趋附新魏,积极出仕,故子夏氏之儒“比较注意与统治者的合作,与子思、孟子一派的抗议精神和批判精神不同”。而据《墨子》、《荀子》载,子夏又是一个好力勇者,不乏斗争批判之独立精神,这对大刀阔斧、积极进取的士人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品格。子夏创立的西河学派中,确涌现出大批叱咤魏国政坛的治世良材,可谓战国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由于西河学派注重政治事功,志于变法改革,因而实际上构成由儒家向法家、兵家过渡转变的重要环节。对于子夏氏之儒的思想史意义,郭沫若先生独具慧眼,认为法家出于子夏氏之儒,“李悝、吴起、商鞅都出于儒家的子夏,是所谓子夏氏之儒”,甚至连黄老学派的慎到,其“明法”主张也是“受了子夏氏之儒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前期法家渊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礼制的一派。礼制与法制只是时代演进上的新旧名词而已。”根据《论语》中子夏的言行、孔子对子夏的告诫、子游对子夏门人的轻蔑,以及《韩非子&显学》中所列儒家八派中不见子夏一派等事实,郭氏断言子夏有法家精神,至战国时代已别立门户,不为儒门正宗所重视,却为法家后劲所承祧。 究子夏之学,虽深得孔子真传谨守儒门教旨,然相较曾子、子游、子张,子夏氏之儒又有其思想特质。在儒学内外之分问题上,曾子专求内圣,子夏极明外王;在儒学本末关系问题上,子游重本求末,子夏由末达本;在仪礼态度问题上,子张黜礼随俗,子夏重礼规容。“极明外王”,故益偏实用并强调事功;“由末达本”,即谨持经验主义而周审治道;“重礼规容”,则彰明规范以序差等。凡此数端,无不转为后来荀韩一系的思想特征,对战国法思想的演进乃至汉儒的术化影响深远。二重礼精神与制度话语之传承
  子夏氏之儒,常被视为儒门中极重礼制的一派。诚然,孔门弟子鲜有不重礼者,若悖反礼教,则实可另立门户,正如墨翟“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繁扰而不悦”(《淮南子&要略》),而创“非儒”之墨家学派。故能号称孔门重礼派者,对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的礼仪必倍加谨慎恪守。如果说子贡是亦步亦趋地维护孔子,子游更加看重礼的意义,则相对而言子夏认为礼的仪节和意蕴同样重要。《论语&八佾》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后素”如何解?子夏问“礼后乎”何意?注家歧异颇多。考虑到前后语境及子夏思想特质,大概子夏彰明的是“礼”对人之成就的关键意义,展露出一种重礼的观念取向,孔子从谈话中颇受启发,不吝溢美,可谓教学相长。但在另一场合,孔子却批评子夏“不及”。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孔子曾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朱熹注曰:“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可见,在对待礼的问题上,“笃信遵守”的态度使得子夏更加注重的是作为制度规范形式的礼文。《论语&颜渊》载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孔子家语&弟子行》曰:“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若商也,其行可谓不险矣。”不管言论还是行为,子夏日常行为对礼制仪节的恪守可见一斑,孔子亦偏于认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之评价,可谓其处世之一贯风格。其门人亦如此,《论语&子张》载: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旧注多以此阐明子游与子夏在教育弟子方法上的分歧,其实,这一冲突反映了子夏门徒对礼制细枝末节的重视,是子夏“先文后质”之旨趣与门规使然。子夏氏之儒对日常规范细微形式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以致后来同样“隆礼”的荀子竟讥讽子夏氏之儒为“贱儒”:“正其衣冠,齐其颜色,槿欢杖詹谎裕亲酉氖现逡病!保ā盾髯&非十二子》)有论者评曰:“子夏对礼的重视往往流于细枝末节……这在主体性的培养上便显得有所不足。”一语中的,这一偏失折射出孔门“文学”、“德行”二科之异趣,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所谓“史”者,本义“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此处兼虚浮、死板、精巧、文雅诸义。以“史”的气质理解子夏氏之儒长于文学、重视礼制之特征,更可洞识其学对传统经典与固有礼仪的谨守传承,最终也历史地成为礼学之符号,礼官之化身。荀子之前,作为孔门中最重视“礼”的一派,子夏氏之儒自然聚焦于制度规范的建构方面。这并不是说儒家他派不关切于此,即便侈谈心性学说的思孟也不乏邦国制度的规划陈说。然而,个中差异在于,重礼的学说易于赋予制度一种总括性的规范形式,并可能由此推衍出一种强调客观化、普遍化的社会规范思想。孔祥骅认为:“子夏属孔门的外观的礼乐学派,他强调通过外在的礼乐制度来约束人的言听视动。”姚中秋说:“孔门之中,子夏大约具有最为强烈的礼法意识,这构成子夏理念、价值之基底。……子夏通六经,故对历代之礼法、制度,均有较为深入的思考,这些经验,有助于设计新制度。”在社会规范的意义上,若摈弃门户之见,“礼制”与“法制”,可以理解为制度称谓随时代演进的改头换面。尤其战国时代“重礼”与“重法”之所由通,或已不在于实质规范内容之取舍,而在于系统化、制度化治理模式的强调。所谓实行新法,在涤除旧礼的同时,却需要附载旧礼系统中规范形式体系的某些要素。管仲行霸道而倡四维,子产铸刑书而述礼义,皆是如此。商鞅以前,战国政治家之理念与实践,亦未抛却这种指向规范形式的体系观念与传统话语,子夏氏之儒无疑是一个重要源泉。余英时说:“韩非、李斯曾师事荀子,是荀子弟子。但韩非、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这与子夏的两个弟子李悝、吴起也是法家人物的情况非常类似。这说明在儒学内部,如果非常强调礼和礼治的一面,很容易走上法家道路。因为礼与法原本就是相通的。”虽然子夏氏之儒是孔门中注重礼仪规范与制度系统的一派,但据说在战国之时难称嫡系正宗。秦汉以降,子夏氏之儒跻身儒学正宗,不仅成为礼教的渊源,而且传《诗》、《书》、《易》、《乐》、《春秋》,合撰《论语》,被视为孔门中唯一“兼通六艺”者。郭沫若认为,这些都是古文家们所伪造的传统。其所以然的缘故,是秦尚法而汉尊儒,法与儒在事实上已混为一家,故而后起的古文家们在方便上便大捧其子夏了。是否伪造另当别论,子夏氏之儒于汉代作为经典学术话语权之象征,却值得注意。这一过程伴随着儒家对法术思想的化用与制度话语权的掌控。此盖所谓“儒学术化”,不管就儒生的政治合作态度,还是就儒生制度建构的抱负,皆可与重礼派的子夏氏之儒在汉代的地位上扬相印证。于学统权威、礼制话语、经义诠释三端,子夏氏之儒无不渗透并支配着法律儒家化进程。首先,在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诗》、《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在法制体系转型的历史中频繁登场,这一现象的实质是一番学统承继、话语因袭的儒学发展史。学术的薪火相传,思维的代相沿袭,乃是正统官学自居之儒学与时俱进的必然。这,便仰赖子夏开启的传经系统。子夏在孔门属文学科,为孔子作春秋之左膀右臂。《春秋公羊传》徐彦疏引《闵因叙》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故“孔子以春秋属商”(《孝经钩命诀》),在春秋学谱系中,子夏上承孔子,下启三脉:一曰“左传”。刘向《别录》:“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虞卿传荀卿。”钱穆以为:“子夏居西河,晚年失明,疑左丘失明,或自子夏误传。”二曰“公羊传”。据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所引戴宏序说,《公羊传》乃子夏传公羊高;三曰“谷梁传”。据杨士勋《春秋谷梁传序&疏》,《谷梁传》乃子夏传谷梁赤。《春秋正义》曰:“孔子授《春秋》于卜商,卜商又授之弟子公羊高、谷梁赤,又各为之传,则今《公羊》、《谷梁》二传是也。”宋人洪迈已对子夏传经之贡献有高度概括,至曰“于诸经独有书”。清人陈玉澍作《卜子年谱》谓:“无卜子则无汉儒之经学……汉儒之言经学者必由荀、毛、公、谷而溯源于卜子。”古时诸儒皆深刻察见子夏氏之儒为汉学大宗,构成儒学谱系的关键一环,今人亦认为子夏堪称中国经学史上一位“导夫先路”的人物。
  《春秋公羊传注疏》其次,儒家对制度体系话语权的本能追逐,实因其为“官学”不可或缺之内核。秦朝法家独宠,“法治”话语曾笼罩着整一帝国,却随暴秦遽灭而旁落。汉初儒学之所以渐次“术化”,逐步荣登官学,一方面仰赖儒者辈出迎合帝王,故有秦汉博士制度的依托效用,另一方面凭借显扬德礼、贬抑法刑之论占据制度话语,则是儒学体系朝向法制思想层面拓充趋势。就前者言之,博士制度实导源于子夏西河学派及魏文侯政教。陈玉澍说:“为博士置弟子不始于汉而始于魏。魏有博士,文侯之为也,卜子之教也。”就后者言之,礼制话语权威实渊薮于子夏氏之儒,而盛隆于荀学。《礼记》、《孔子家语》、《说苑》皆记载子夏多次问于孔子,以至“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礼记&孔子闲居》)揆诸各处问学记录,尤以涉礼之事居多,故子夏确深得孔门礼学真传。后据贾公彦《仪礼注疏》,时人皆云子夏作《丧服传》,师师相传而为《仪礼&丧服》。于是,子夏所传丧服制度最终成为中华法系“准五服制罪”制度之渊源。所谓法律儒家化亦“以礼入法”之过程,作为礼制话语之渊薮的子夏氏之儒诚影响深远。合言之,不管从儒者的培育还是从礼学的张扬,汉儒官学化之契机皆有以子夏为其权舆者也。最后,儒家对制度原则话语权的掌控,还离不开一种“经义诠释术”。汉人谓“经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后汉书&徐防传》)可以说,子夏开启的经学,推助后儒进军制度原则话语领地。《论语谶》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唐人李鼎祚谓:“原夫权舆三教,钤键九流,实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可见子夏开创之传经系统,其旨趣在于发掘经文之微言大义,实乃一种深得儒学真谛的“以述为作”的创造诠释术。通过经典言论阐释政治原理与制度原则,恰需发扬“微言大义”的学术思维,因为它既能彰显厚实的学术权威,又能使诠释者不拘执经文而游刃有余。遍观汉晋儒者经义决狱、引经注律、以经立法之事,常以六经微言夯筑制度话语权威之基础。尤其作为经学章句的支流,汉晋律学对儒家掌握法制体系解释权举足轻重。法律儒家化进程中,汉有郑氏章句、晋有张杜律注,皆功莫大焉,诚可谓子夏氏之后劲。三功利态度与君权政治之重构孔子常对工艺末作嗤之以鼻,樊迟就因学稼、学圃而被斥为“小人”(《论语&子路》);孔子亦对异端学说颇有微词,曰“攻乎异端,斯害也矣”。(《论语&为政》)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该语虽为“君子不器”之注脚,表明君子不拘执小道的立场,但毕竟没有否定“小道”,即异端学说或工艺末作的存在价值。而据说这是子夏接闻于孔子之言,也可能反映孔子眼中子夏拘泥小道细节的缺点。后世国典《白虎通》“辟雍”篇亦宗斯言。其实,学问之经世致用以佐君王,应有周遍详尽的全局眼光。有观于“小道”,能观于“小道”,不啻为一种开放胸怀,亦是政治理论家应有的社会关怀与实用态度。孔子教导“士志于道”、“君子不器”,而子夏却揭示“道不离器”的至理。“道不离器”,正是子夏政法思想的基本姿态,在韩非对儒者坐而论道、空谈仁义的鄙夷中,也能发现神似的态度。儒法皆明治道以干世主,此其同也;而战国之际“由儒入法”的思想转型,无不呈现出从宏富广博的道德理想,缩聚专注于立竿见影的法政技术这一思想演变规律,商鞅由“帝”而“王”而“霸”便是一个缩影。子夏“观小求近”之心,其实是这一务实思想趋势在孔门后学中的反映。
  《论语》子夏氏之儒的言论和思想,确实不无些许异样色彩,呈现与儒门迥异的风格。依照孔门四科之分,子夏为“文学”而非“政事”,却道出了一句脍炙人口的经世格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在当时,学仕本无二致,“政事”既为孔门四科之一,则孔子自然不乏劝学求仕之辞,曰“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以至责丈人不仕,教子张干禄,皆无足怪。只是,孔子尚时常流露出对“学而不仕”的赞许态度。至于子夏,学仕二者相辅相成,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韩诗外传》卷五)“学”是安国保民的前提,故所学不外乎经世之道,其最终意义为谋求政治事功。这是法家的立命之本,也是后儒的仕进之心,更是古代一切实用性学说的真实本质。甚至后来子夏氏之儒皆秉持“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的交往态度,已略失孔门温厚教旨,充斥着一种功利态度。《尸子&君治》载子夏将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礼记&乐记》载子夏“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之言,皆忠实于民本德治之义。而子夏对治人内在精神状态的阐释中,则透露出一种落脚于政治事功的旨趣。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其实,儒法两家之法律思想都离不开“信”这一范畴,儒家主“信以守礼”,法家言“信赏必罚”,皆各自阐释了礼法两种规范的内在信奉或实践效果。子夏“信而后劳”、“信而后谏”之义,既不乏儒家反躬修身之意旨,又颇有执政事功之追求,尤以其弟子吴起徙木立信之事可为注脚。(《韩非子&内储说上》)至于子夏本人的政治实践,曾先后仕卫、鲁、魏。《论语&子路》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约24岁时曾任鲁国莒父邑宰,并问政于孔子。孔子倡因材施教,其教诲必有所指,盖子夏为莒父宰之时,或偏执于执政之功利效果。正如任继愈所说:“从孔子对子夏这一告诫可以看出子夏是注重功利的,表现出他有法家的思想倾向。”可想而知,在孔子的观念中,当时持功利态度之政治家的最大缺陷,就是欲立竿见影速收政效,并常辅以强硬的变法措施与刑罚手段来推动实现。晋铸刑鼎,孔子贻书,“贵贱不愆”、“民在鼎矣”之言,皆足表态。按纯儒之王道理念与长久眼光,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诚不可取,所收功效亦无非一时“小利”,不足成就仁德礼乐之治的“大事”。故孔子叮嘱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此所谓“小人儒”,即孔子所言“见小利”、“喻于利”之徒,朱熹评曰:“子夏之病常在近小。”而在子夏看来:“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如果说仁德乃儒家不二法门,则子夏对此持一种更为权变的态度,行之于政治,岂管仲、子产之徒欤!概言之,孔子屡屡箴训子夏切忌流于功利思想而拘于政刑制度,确可反映子夏的功利实用变法取向。清人黄式三曰:“赵鹿泉谓莒父下邑,政久废弛,民亦无多望于上之安全尽善者,子夏急图改弦更张,或以规近效,期小康,则迫而致之,苟而安之矣。……后世之称盛治者,辄言霸王道杂弊,亦同此无欲见小之心也。此黜霸崇王之政也。”此为一种合理之推断,且洞见子夏不及王道,近于霸道之功利倾向。结合日后子夏及其西河学派对中原变法的影响,则子夏早已表露的改弦更张、急功近利的执政态度,可谓李悝变法强魏、吴起变法强楚、商鞅变法强秦的先导。子夏近利,亦尚贤。《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夏承孔子知人尚贤之微言,以舜汤之选贤为樊迟解惑,旨在说明“仁者”是治道之基本规范,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子夏推崇不分亲疏而“选于众”。在儒家“从周”的姿态与语境中,“举贤才”有时脱离不开世卿世禄的旧制事实。而子夏于此所述之理虽然简单,却能申明选于众而得贤才的治术,与后来《孟子&告子下》那番君人举贤、士人自强的说辞或可对观,都是一种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政论言辞。子夏为魏文侯师,其贤能政治理念更与魏文侯之政交相辉映,西河学派的大展宏图,便是战国新兴之士风云际会的缩影。在社会阶层急遽流动,下层民众跃升士人并活跃政坛的战国时期,子夏“选于众”的择贤方式,与墨翟尚贤论类似,是这一时期阶层流动、士人兴起的思想反映。诸如此类涤除世卿世禄遗风之选贤理念,实为法家见劳授赏、因功予爵考绩准则的前奏。《论语&学而》载子夏云:“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服侍父母要竭尽全力,服侍君上要有献身精神。置诸传统政治虽可理解,仍不免流于移孝作忠的逻辑与奴化的尊君观。无独有偶,子夏曾与魏文侯谈论“乐”,并借题发挥肆意阐述一套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M不作而无n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史记&乐书》)这种“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的宏大治道言说,在孔学与法家之间有重要的联接意义:一方面,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义,在现实政治的运用操练中,必然淬炼为法家式的君人固势之术;另一方面,法家的尊君重势任术观,亦离不开纲常伦纪的深厚撑持。《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深明此理,故发“三纲”之绪,或蒙子夏启发。这并非臆想,因为韩非在力倡君主专制论时,就曾述子夏引“春秋弑君杀父”为鉴,阐“明主”重势抑下之术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难绝之。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简公受其祸。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说苑&复恩》载:“子夏曰:‘春秋者,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也。’”又有汉儒董仲舒以子夏之言发挥君术要义:“卫子夏言,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故或胁穷失国,R杀于位,一朝至尔。”(《春秋繁露&俞序》)叙述春秋弑君亡国之事,固为儒家学说的基本主题。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子夏传经而申明君人南面之术,皆为儒术对专制政治之贡献,后者从君王祸难中悟出“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的应对思路,更直接成为法家理论的治术进路。援引子夏之言首尾照应,韩非借用其君主禁奸除患以巩固势位的说辞,有力阐扬了君王“势”论,“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春秋》也”。法家虽反对法先王,但也能敏锐察觉传统文化中对新君政治有利的因素,这些话语又不能不从儒门卓著的传经学统与尊君理论中获致。韩非援引子夏之言,无非以《春秋》之“旧瓶”,装战国新王专制之“新酒”。故春秋君道大义,儒法所由通,清人章学诚早已洞见:“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如此看来,战国申韩之术论、势论,不乏导源于子夏氏之儒“春秋”话语与礼制思想的成分。步如飞说:“子夏在研读《春秋》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维护礼制的重要意性,……这种维护礼制的思想被荀子弟子韩非子利用,并当作自己‘法术势’学说的理论依据,成为后世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一把利剑。”于是,韩非借儒家“君君臣臣”之义,申绝奸之术以固君势,其实揭示了秉春秋大义之儒家,与极言君势之法家在国家本位、君主至上的价值观上“二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在这一话题上,韩非祖述子夏而非作春秋之孔子,着实耐人寻味。儒分为八,取舍不同,盖子夏重礼制、倡功利、明君术、授李吴,不管从思想内容还是师承关系来说,均与战国法家堪称“近亲”。故韩非宗之,必有所本。综上所述,子夏氏之儒有观小道,务求速利,尚贤选众,孝亲忠君,执势绝奸,不啻为儒家思想的创新,亦是战国法家的先声,还昭示着先秦儒法治道思想的融通性。四结语揭橥子夏法思想之旨趣,可洞明春秋战国之际儒法思想递嬗线索之二端。一方面,子夏氏之儒传学西河,佐助文侯,开战国霸道变法之盛况。魏文侯执政五十年间,任用一批勇于改革的士人,在政治、经济、法制、军事上实行重大改革,宣布一个富国强兵、以富兼人时代的来临,揭开了战国法术时代的序幕。儒家“西河学派”的弟子,以及深受改革思潮影响的士人,执政于各国力推富国强兵之变法,如李悝在魏,吴起奔楚,商鞅入秦。作为强魏缩影的西河地区,实是战国时期主张并推进变法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的诞生地和策源地。法家先驱李悝的“废除官爵世袭制”、“尽地力之教”和“善平籴”等改革措施,或许与其师子夏重视功利、“选于众”思想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孔门教旨也经由子夏氏之儒遍播三晋之地,并孕育着战国末期荀学的隆盛。严耕望说:“三晋早萌法家思想,子夏行仪又似近法家,遂下启法家之发展,而儒家之在三晋,反有声光顿息之势。”荀子虽批判子夏,但其“隆礼重法”之学实受三晋学术影响,而承继子夏氏传经系统与君势政治之余绪。故清人汪中认为:“荀子之学实出子夏、仲弓也。”合而观之,子夏氏之儒及其“西河学派”早在先秦法律思想史中便富有里程碑意义,而其所开辟一种以儒家经学礼论掌控制度话语权的谱系,一种以功利实用宗旨启示政法权变策略的理路,一种以孝亲尊君论构建纲纪意识形态的策略,对中国法思想传统之启示亦宏富深远。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分享有趣的历史文章。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据来源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