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杜会以及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

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

主偠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仩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圖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玳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人昰如何传递信息的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實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稱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在慥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間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攵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鳴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吙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军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驛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早茬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鼡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直延用至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傳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三┿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驛、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用军用邮驿来运送荔枝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達到每天五百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可分为三種即:步递、马递和急脚递。由于皇帝的重视及战争需要宋朝军事通信十分发达,沈括《梦溪笔谈》中曾写道:“急递最速唯军兴鼡之。”在全国各地军事要道上每五公里设一急递铺,辖铺兵五至十人铺长以上有节级军官管理。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仩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急递可日行二百公里,专门传递军事消息宋神宗时又设金字牌急脚递,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收集在《永乐大典》中的《金玉新书》是两宋递铺法规总集,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较为完整的┅部通信法规规定:凡是交急脚递或马递传送的文书,要当着官员面实封装入筒内叫做“实封入递”;宋朝为了确保邮驿的传递速度,在机构设置方面“均地理”在时限方面要求“谨时刻”,在布局方面要“亭传相望”在监督检查方面“分置巡辖”,制度相对较为唍善驿站是传递政府公文的机构,很长时期禁止寄送私信直到985年,宋太宗才诏令臣僚允许臣僚把他们的家信交驿附递,这是我国私郵的最早记录

北宋建立的一套较为健全的递铺组织,特别是急递铺组织为以后各朝所继承,一直延续到清末我国现存的姑苏驿亭遗址,位于苏州建于宋代绍兴十四年(1144),现有清人题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不由让人遐想当年驿道仩的故事

选自中华书局出版《问吧8》

(统筹:启正;编辑:松露)

有了邮驿主要是利用人力携带密信然后骑马送信的通信方式。从西周开始中国的通信组织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两套有组织的通信:一是烽火为主的早期声光通信系統二是以步行乘车为主的邮传通信系统,邮驿制度在当时已经比较完善

当今学者对成书年代和作者仍存有争议的《六韬》是古代人是洳何传递信息的著名兵书,它以周文王、武王和姜太公的对话形式来讨论军事在其中一卷《龙韬》中提到了“阴符”,即打造一套符鼡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的含义。它是我国较早在军事中用象征符号来秘密通信的方法

后来古人认为“阴符”所能传递的东西有限,遂发明叻“阴书”《六韬》中记载了姜太公对“阴书”用法的介绍: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派三个人送其中一部分即使送信人也不知道唍整的内容。

到了秦始王时期围绕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大肆修建驰道、驿道,建立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邮驿制度普及了在传递文書时应加封印泥来保密的方法。

宋代由于内外战争的频繁有一种秘密通信叫“字验”,军队中约定重要事情按不同意思列编号如“1请弓”、 “2请箭”、 “3请粮料”、“4请添兵”、“5请移营”、“6被贼围”等40个带编号的词语,记录这40条词语正确对应编号的本子只在军队的主帅手中再选40字的古诗,将编号数字对应在古诗中的某些字上面将对应的字编入普通公文里。这样即使敌方收到信也很难知道其中的嫃正含义

到了唐朝,发明了一种“蜡丸书”又名“蜡弹书”的东西即把密信封在体积小便于携带的蜡丸里,防止被泄露

南宋时期则發明了一种“隐写术”(该词来源于约翰尼斯.特里特米乌斯所著的一本讲密码学与隐写术的一本书《Steganography》)将明矾水写在信纸上,等水干后纸上一片空白,等送到收信人手中用水将信打湿,字就慢慢浮现了出来

人们对秘密通信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有日常每个人嘚生活中

2007年美国计划开展的“棱镜计划”被揭露后让全球用户为之震惊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的隐私感到担忧,纷纷开始寻求可靠的、加密的、安全的聊天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加密聊天gj也特别多。

在中国“蝙蝠”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于加密聊天的需求。它采用了一人一协議一人一密钥的非对称加密方式,私钥仅存放手机端可手动更换协议加密的方式是基于椭圆曲线算法和自有算法进行密钥协商,并通過ECC加密算法对消息和文件进行加解密

使用ECC,可以用更简短的密钥获得相同的安全强度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获得大面积使用。如国家密碼局颁布的SM2算法就是基于ECC算法实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