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恩格斯的思想怎样指导21世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进入21世纪,我党为什么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党从成立起,就坚决有力地驳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谬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确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取得胜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21世纪的世界仍然需要马克思
我的图书馆
21世纪的世界仍然需要马克思
中国大众好书榜微信号:ibookmonthly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当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以95岁的高龄去世的时候,《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以下简称《如何改变世界》,英文版出版于2011年,同时出版西班牙文版)成为这位始终不屈不挠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员”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这本书取名“如何改变世界”,似乎要讲述以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之名进行的改造世界的实践。可是,在《如何改变世界》中,霍布斯鲍姆没有讲述俄国或者中国的革命实践,更没有提及世界其他任何国家的革命经验。相反,这本书第一部分讨论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著作,而第二部分则叙述了从19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状况,甚至使用专门两章来讨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其实,霍布斯鲍姆在“前言”中对此已经明确交待:这本书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 为什么霍布斯鲍姆要以如此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著作呢?原因显然不仅仅是提醒人们注意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最重要影响在于他的思想曾经改变了世界,而且还想通过反思马克思的思想及其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历史,重新肯定和揭示马克思的当代意义。在霍布斯鲍姆看来,最能证明马克思的当代意义的莫过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证明,“资本主义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本身”,新自由主义——无论是经济自由主义还是政治自由主义——也不可能为21世纪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证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和发展的基本分析仍然是正确的,马克思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霍布斯鲍姆认为马克思再一次成为21世纪的思想家,高呼“现在又是应该认真对待马克思的时候了。” 正因为如此,《如何改变世界》所展示的马克思的形象不是世界革命的理论家和无产阶级的领导者,而是全球化和经济危机的理论家。但是,霍布斯鲍姆也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的许多论述已经过时,“21世纪的马克思几乎必然不同于20世纪的马克思”。21世纪的马克思是什么样子的?霍布斯鲍姆在书中没有告诉我们,也不可能告诉我们。他仅仅指出了进一步思考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未来要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无疑需要建立在对各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实质性校正的基础之上”。中国大众好书榜微信号:ibookmonthly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馆藏&18148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来源: 
  【知行论坛】
  作者:董振华(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是坚持实践观点反对教条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反对经院主义、坚持理论自信反对虚无主义。
  坚持实践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反对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实践,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坚持实践观点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也就决定了它具有不断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引领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与时俱进的固有理论品质。
  坚持实践观点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经验总结。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统一,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例如,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要坚持学习和运用,但决不能脱离中国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方案。因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坚持实践观点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加快,我们就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而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反对经院主义
  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以当代实践激活马克思的文本研究。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础工作。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原典的客观、准确、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才有利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那些发人之所未见,或者拨乱反正澄清了原本普遍存在的误解的文本解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但是文本研究决不能成为“钻故纸堆”的学术游戏,从而走向经院主义,它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从而和当代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应该从当代实践需要出发,加强对文本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典中寻找回答当代实践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样才能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时代问题。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化,概要地说,我们已经从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变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从资源近乎无限供给的时代进入不可再生资源极度短缺的时代,从世界市场初见端倪的时代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生态危机、贫富分化,不仅是影响和决定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而且也是影响和决定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我们必须为探索解决这些时代课题作出思想贡献。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中国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全部实践,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不竭动力。就当前中国的现实而言,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有效破解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推进。因此,我们要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理论自信,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反对虚无主义
  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要具有理论自信,反对虚无主义。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理论自信。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封闭僵化,也没有改旗易帜,而是始终坚持“老祖宗不能丢”,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巨大活力。
  要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要一以贯之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实践。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就必须重视“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完善中国模式,提升中国共识,是摆在中国思想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运用中国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内容中国化的过程,也是话语体系中国化的过程。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党校特别是中央党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光明日报》( 日 06版)[责任编辑:孙宗鹤]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核心价值观专区
展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
·&·|·· ·||
光明网版权所有为什么到了21世纪,世界依然需要马克思?|界面新闻o文化卡尔·马克思()编者按:还会有多少人认真阅读马克思呢?自从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之后,共产主义的幽灵似乎已悉数消散,马克思的著作也被很多人认为仅具有档案价值。不过,马克思本人从来都不曾信奉&现实存在的&国家社会主义&&那是列宁、斯大林和格瓦拉的任务。马克思还明确指出,哲学家是那些面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时候却&仅仅解读世界&的人。
马克思生前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观察和解读,他是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如今,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以及它在曾经的&不发达&经济体的兴起,尤其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的&反全球化运动&越来越倾向于反资本主义,我们更加有必要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以了解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
本文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导读》(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一书的导言,由中信授权刊载。
&&既然不存在无辜的阅读,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我们属于哪一种有罪的阅读。
&&《读〈资本论〉》,路易&阿尔都塞
本书的错误在于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马克思。但是在我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之前,我会讲一讲为什么我认为在21世纪初应该读一读马克思的著作。
马克思是研究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后期众多伟大白人男性中的一位巨人。他于1818年出生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市,面临着后拿破仑时代的诸多不确定性。他死于1883年,时值欧洲列强之间帝国主义对抗的早期阶段,这种对抗在一战期间达到顶峰。
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
从19世纪40年代初直到逝世,马克思对欧洲及其以外的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最为深刻的分析,也受到了最为尖刻的批评。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话来说,马克思位列三大&怀疑大师&之中,另两位是尼采和弗洛伊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1848年)可能是除世界各大宗教经典之外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字。
但是,马克思并不仅仅是只研究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他还是研究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家。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基本要素&&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积累和危机&&视为一个由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模式组成的经济体制。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趋势是实现它的普遍化&&传遍全球。他将经济&价值&视为一种神秘的、格格不入的、越来越盛行和吞噬一切的社会形态,他将社会劳动力视为人类生产力、创造性、可能性及自由的来源。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是:人是自然的、社会的、实践的和历史的存在,而历史就是从不间断的阶级斗争。他对资本主义的看法是:它一直在自己基本形式的限制之内发展,它最终不过是人类生产的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最重要的是,马克思设想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它在现有资本主义的框架之内,但又大大超越了现有的资本主义。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19世纪的社会革命只能抒写关于未来、而不是过去的诗歌。&至少在这方面,21世纪的社会革命不会有什么不同。
青年马克思
简而言之,在20世纪的60、70年代,&晚期资本主义&是个非常时髦的词,就好像欧洲在17、18世纪的农业及工业革命所开启的历史时代已经走向终结。这种说法在现在听起来就是一个辛辣的讽刺。随着当时所谓的&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或者现在所说的历史共产主义的低落,随着欧洲帝国的前殖民社会进入全球资本流动的链条(通过生成债务),随着国家资本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快速发展,更加可能的情况是我们正处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后期阶段。
许多人认为国家共产主义阵营的解体使得马克思的著作仅仅具有档案价值。但是,马克思从来都不是信奉&现实存在的&国家社会主义或民族解放的理论家&&那是列宁、斯大林和格瓦拉的任务。马克思是当时率先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分析的人(现在仍然是),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动态以及战胜资本主义所需条件的理论家。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以及它在曾经的&不发达&经济体(比如巴西和印度)的兴起,马克思的著作与现在更加相关,而不是变得更加无关紧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的&反全球化&运动越来越自然地倾向于反资本主义(至少在字面意思上是这样),了解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也就变得越发重要。
资本主义的概念与&市场社会&的区别在哪里?受价值的制约是什么意思?在资本本身的社会形态中,固有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国家社会主义的阵营的解体预示着马克思的著作有可能在另一种意义上获得新生:对它的解读摆脱了正统观念的政治权威;在这种权威之下,马克思的著作被转变成了一种有利于政党政治目的的教育系统。这种正统观念源于马克思长达40年的合作者恩格斯的后期著作,它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展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从那里在全球共产主义运动中散布开来。
阅读马克思,摆脱正统解读的束缚
阅读是质疑正统观念的常用方法。法典的编纂需要的是这样的解读,从知识的角度永远不足以理解它借以树立权威的文字之中的微妙及矛盾之处。在针对教育改革的启蒙运动中,阅读(作为解读方式的阅读、批判正统观念的阅读)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少从马丁&路德开始是这样。经典作品为不同时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一个舞台。就这一点来说,从20世纪60年代的自由主义运动开始,阅读在人文领域的理论学科中享有特殊的地位,马克思的作品也不例外;事实上,它们堪称典范。
在西方传统中, 对马克思最具成效的阅读来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卢卡奇&捷尔吉、安东尼奥&葛兰西和瓦尔特&本雅明,20世纪40年代麦克斯&霍克海默和特奥多尔&W. 阿多诺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路易&阿尔都塞。他们的解读都是异端式的,利用马克思著作的字面意思挣扎着摆脱了那些正统解读的束缚。他们都利用了马克思著作的知识深度与丰富性反对既存正统观念&&已经变得想当然的解读。然而,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指出它的多重含义,不仅仅满足于发表不同意见;他们每一个都基于其历史状况和一系列具体问题来实现新的统一,对整体进行新的阅读,提出新的想法。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是那些当&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时候却&仅仅解读世界&的人。他还告诉我们,&有关现实世界的哲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就是自慰与性爱之间的关系&。(他其实是个修辞高手)
本书效仿这些解读来阅读马克思。同它们一样,本书从哲学及其历史现在时来解读马克思。这种说法可能会被误解。我所说的哲学解读远不是在英语世界中流行的&哲学&,后者是大学里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规范、逻辑及语言体系。从学术及学科的角度而言,马克思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哲学批评家。他在《论费尔巴哈》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指出哲学家是那些当&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时候却&仅仅解读世界&的人。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告诉我们&有关现实世界的哲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就是自慰与性爱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著作中,最令人震惊的可能是这句话(因为它最具还原性):&每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经验事实。&
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辞策略例子,列宁称之为朝相反的方向&将棍子折弯&,才能把棍子弄直。马克思在这些文章中所说的&哲学&是一种据称合理的&自给自足&的论述或探究方式,因为它假定理性可以单独存在,这样的论述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一旦自给自足的假象消失,马克思认为这块领地就迎来了另一种非孤立的哲学思想,他从&总结&的角度对其做了描述。所谓&总结&,就是基于经验和观察的探究得出的&最笼统结果&的整体化。他承认&困难正是从这里开始&。从难度更大、更具依赖性的角度来看,哲学论述是跨学科、在它们最根本的相互关系的层面上进行的。它在那些显而易见的&非哲学&领域&&比如政治和经济&&当中找寻普遍意义。它提出了新的跨学科概念,比如商品拜物、实践、生产方式和异化)。哲学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一种重要的跨学科知识实践(源于马克思著作),我在这里正是利用它去解读马克思本人。
马克思在自己的作品中试图将理论抽象同经验联系起来,因为抽象作为经验的要素获知了真相。概念抽象改变了它们所关联的经验,就像小说和视觉艺术作品改变了读者和观众的经验。这些就是马克思思想&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的问一面。马克思通过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方式去吸引他们,然后将这些现象追溯到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从而揭示它们最根本的现实意义。要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马克思,就要回复这个层面的意思,并将它同个人自身的经验(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关联起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文中惊人的意象(有些是出自他的翻译者)才如此重要:马克思著作的文学形式与哲学诉求密切相关。
我在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摘章引句时遵循的是以下原则:展现马克思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度;聚焦那些需要精读而且读者能够从精读中获益的篇章,还有那些重要但是不大好懂的篇章;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视为他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放在他更具政治性的作品之前,后者当前已不再那么重要;将马克思的观点视为从不间断的持续调查研究,而不是教条;凸显马克思作品的乐趣及力量所在,即使经过翻译之后也不会失去这种乐趣和力量。
普通读者在阅读科学及哲学文献时,专业术语通常是最大的障碍。就像恩格斯在为英文版《资本论》写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法为读者消除这种困难&,因为&科学每一个新的方面都涉及该科学专业术语的一次变革&。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时创造了自己的专业术语,同时还使用了德国唯心主义的一些哲学词汇。该传统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从具有日常含义的词语中构建专业术语。在欧洲社会,语言的双重解读&&专业的和日常的&&对这些的文化功用至关重要,在学术界的专业化语言和公共话语之间进行调节。在很大程度上,要在这样的传统里理解一位思想家,就要理解语言的双重含义。马克思就属于这种传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开发表的作品中,他也为工人运动摇旗呐喊。因此,马克思的文风就是将理论与隐喻、专业上的晦涩与政治上的直接完美地融为一体。要以最有成效的方式阅读马克思,就要同时从所有这些层面上去阅读他。
更多专业报道,请
0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