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图的作者是太宗的名疏是《不克终十渐疏》还是《十渐不

you have been blocked思则务行始则务终_谏太宗十思疏_与_十渐不克终疏_比较杂谈_丁海燕9
您的位置: →
思则务行始则务终_谏太宗十思疏_与_十渐不克终疏_比较杂谈_丁海燕
阅读: 6次 大小: 0.2MB(共4页)
中学语文教学
(((((((((((()
(((((((((((()
(((((((((((((((((((((((((((((((((((((((((()
历代帝王,无不思位传万代;无不思国家长治久
―――《谏太宗十思疏》与《十渐不克终疏》比较杂谈
(((((((((((((((((((((((((((((((((((((((((()
安;无不知民犹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理。但是历史上何以治世少,乱世多&君主帝王像走马灯般换来换去。万世之思,久安之想,不过是帝王头脑中的梦幻泡影。然而魏征却要通过自己的奏疏,把历史上这个老生常谈的老大难话题,在唐太宗这位明君身上有所突破,希求,谈何容易’
一、非思之难,行之实难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通篇突出一个“思”字。而这里思字的含义,并非只劝唐太宗学会动脑筋,会思考问题,能从上理论上分辨是非。魏征在文中是把思想与行动紧密结合起来论述的,因此思字的含义是很深刻、很广泛的,同时又有极强的针对性与极高的检验标准。文章开宗明义,在第一段第一句即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明君,怎样才算是善思&那就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思虑的首位,而且还要落实到行动上,那就是“必积其德义”。坚持推行“德义”的治国之道,即坚持实施仁政,坚持“民本”思想,思之务行,才是《十思疏》中思的核心。“积”字,即强调行动,要求长久积累“德义”,而不是只在口头上喊仁义道德。第二句又从反面强调思与行的关系,“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德义的厚与薄,也是检验国君是否真正善思的标准与尺度,“德不厚”,就说明国君未能在行动上坚持“积其德义”,因此“思国之安”也是空想空思。这句已经隐示唐太宗缺德寡义,言行不一了。第三句则直言“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念”的主语是前边的“人君”,实即指唐太宗,批评他不善思,更谈不到善行。“不念”二字,用得肯定,对于“居安思危”这一治国的大道理都不去想,势必导致行为上迷失正确方向,不可能“戒奢以俭”。“戒”字、“以”字都是动词,表示行为。当上帝王,“既得志”便猖狂,于是便“纵情傲物”,对待私欲不思戒备、断绝淫奢实行节俭,对待臣民不思“竭诚以待下”,只知靠“严刑”“威怒”去镇压,久而久之,人们便“貌恭而心不服”,这是最危险的,民怨积久,就会爆发,导致“覆舟”
的命运。因此提出“十思”的奏疏,规劝唐太宗既要善思,更要善行。思与行的善与不善,便是从“德义”二字上去看。本文是经过选家删节的。原文在“戒奢以俭”之后有“德不处其后,情不胜其欲”两句;在“承天景命”之后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两句。联系开头提出的“必积其德义”,文尾点出“宏兹九德”,可见魏征始终强调“积德”,“德厚”才是善思善行的最高境界,才能达到“垂拱而治”,令国家长治久安,国君也不必再“劳神苦思”了。善于用思,然后可以无思,而无思的境界,是国君积极实行德治的结果,不是消极的“无为
魏征在《十思疏》中提到的理论,其实古已有之,历代帝王在口头上无不大讲仁义道德,但真正思与行的则是另外一套。昏君隋炀帝便是一典型之例。唐太宗曾对侍臣问道:“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唐太宗感叹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见《资治通鉴?唐纪》)看来唐太宗这位历史上的明君与昏君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他也仍旧不能摆脱“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一规律,因此思与行不能一致。如《贞观政要》卷五载:“贞观元年,太宗曰:朕观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贞观政要》卷六载:“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上述言论,可谓善思矣’但就在这位明君高谈阔论仁义道德之时,他却又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不断地到外地巡游狩猎,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乃至贞观四年给事中张玄素
中学语文教学
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慎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见《贞观政要》卷二)贞观八年中牟丞皇甫德参又上言云“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见《通鉴》卷#*+)唐太宗听后大怒,欲治德参“谤讪之罪”。唐太宗对待百姓徭役之苦还有一个谬论:“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见《新唐书?魏征传》)看来历代帝王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而是想方设法奴役百姓。魏征十思之论,核心是在劝谏太宗欲思国之长治久安就要“积德”,居安思危,要落实到“戒奢以俭”的行动中,千万不要倚仗帝王权势“纵情以傲物”,千万别激怒人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不过对唐太宗一类帝王说来,非思之难,行之实难也’
二、非行之难,终之实难
魏征的《十思疏》,唐太宗看后思想震动很大,忠言虽然逆耳,但魏征早就对他提醒过:“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资治通鉴》卷#*+)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宗采取了积极纳谏的姿态,并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谦虚地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可谓善思善行。但事隔二年“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近岁颇好奢纵,上疏谏。”这就是魏征另一篇颇为著名的奏疏《十渐不克终疏》(见附文)。它可以说是《十思疏》的姊妹篇。两篇文章的主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但角度颇有区别。《十思疏》强调善思善行,从十个方面积其德义。《十渐疏》则强调善始善终,从十个方面批评唐太宗有始无终。这个观点在《十思疏》中已提到了,如“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历代帝王在开始时大多有较深的忧患意识,能竭诚待人;坐稳天下之后便纵情傲物,因此大多不能善始善终。《十思疏》点出这一历史规律,未具体展开论述,《十渐疏》则针对太宗的具体表现,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在态度和言辞上也更刚直和激切。
《十渐疏》在结构上与《十思疏》基本相同。第一部分泛论历代帝王在治国之道上不能慎终如始。文章从“语道”“论人”“言制度”“谈物产”四个方面概括古代帝王“受命之初,皆尊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即说帝王在掌权之初,尚能遵守正确的治国之道,地位稍安稳,便“忘本(忘“民为邦本”)、“忘危”。为什么都如此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们“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
富”,于是便有恃无恐,肆无忌惮。一言一行,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公道”被“私情”淹没了,“嗜欲”损毁了礼义,如不及时醒悟改正,国家怎能不中途“覆舟”&古语说得好,“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魏征开头虽以“臣观”(与《十思疏》开头用“臣闻”一样)这种较为平和的态度,泛论古代帝王的教训,但实质也在劝谏唐太宗明白帝王之道当善始善终。
中学语文教学
尧、舜未为远。臣自擢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已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何其无畏&”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人上者,奈何不敬&”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已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则不间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
已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下转第**页(
不然,……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第六条又说:“贞观之初,求贤苦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导致朝廷“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第八条进一步指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顷年已来,多所忽略。”长此以往,“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以上批评太宗远君子,近小人,惟善是与之心以及任贤不二、敬以接下之心渐不克终。
四是对待自身道德修养的态度。以上三方面不能善始善终,归根结底还是皇帝自身道德修养不能坚持始终。魏征在第九条指出:“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致使“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即傲长欲纵,乐极志满,谦冲自牧之心渐不可终。
文章最后部分,希望太宗纳其谏言,改正上述败德之举,才能确保江山万寿无疆。否则,不管国家根基有
“多深,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唐太宗看罢奏疏,对魏征说:“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公作朕耳目股肱,常论思献纳。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反复研寻,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封建社会,有此明君与贤臣,实为难能可贵。“贞观之治”的后期,社会相对安定,与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谏疏是分不开的。当然魏征的奏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帝王的本性。
魏征这两篇奏疏,在写作方法上采用骈散相间,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与六朝骈文俪黄妃白的艳丽浮华文风迥然不同。对后世散文革新有一定影响,后来的欧、苏奏议皆用其体。今天阅读魏征的这两篇文章,无论其内容与形式对我们都有一些借鉴意义。附文:
十渐不克终疏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
中学语文教学
’上接第)!页(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义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臣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寓,十有三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比屋逾于可封,菽粟同于水火。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凶丑作孽,忽近起于毂下。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与物,易人视听,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理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c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载《全唐文》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航空技术学院
谓的“师道尊严”而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没有“代沟”,写出了老师“阿荣”的人情味,应该说这是本文最成功之处。
可是仔细读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请同学们为作者指点一二。
生一:阿荣应该是怎样一幅模样&我想像不出,只知道,他大概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文中第四段提到过一次,他的头发很少,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我想如果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形神并举,阿荣的形象会更生动。我建议,作者可以在开头加上几笔人物肖像,不要全,只要写出他的特点就行了,最好是能和同学们的“骂”相呼应。
生二: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阿荣这样的老师肯定会引起争议。班主任会对阿荣上的课“颇有微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仔细想想,阿荣除了会“侃”,还教给了学生什么呢&虽然文章最后提到,阿荣是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的老师”,可这一句话显得太单薄,也显得很突然。我想毛病可能就出在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增加一个事例来反映阿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生三:在文中,阿荣一直没有开口说过话,是不是也可以让他说上几句,从语言上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来呢&当然,不管如何改,希望不要丧失平实的语言风格。
根据同学意见和建议,作者对《阿荣》一文作了修改,主要是增补,修改稿见前页。括号里的内容为修改部分。
《《《让学生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骆驼祥子》呐喊》子夜》家》雷雨》围城》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唐?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中外名著中找出一两段写出了人物个性的文字来介绍给同学,让他们猜猜他’她(是谁,加以表演,用综艺游戏的形式在第二课堂开展。’略(
鲁迅先生说,他’创造典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外从下列中任选一个来试一试:
#*杂取中外名著中几个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新人”;
典!*杂取生活中所见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型”。
篇幅不限,主题自定,运用小说笔法。
’作者单位:江苏梁丰高级中学
思则务行始则务终_谏太宗十思疏_与_十渐不克终疏_比较杂谈_丁海燕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亡则存”什么意思?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亡则存”什么意思?
09-08-22 &
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意思是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但历史上的统治集团在进入盛世后,大多趋向“持盈保泰”、“护守成宪”,满足于维持现状,对眼前的问题小修小补,乃至自高自大,掩盖矛盾,粉饰繁华,纵情于声色犬马,陶醉于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一朝爆发,遂致不可收拾。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晚年也因滋生自满之心,无法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幸有良臣辅佐,及时提醒。贞观十三年,魏徵针对唐太宗渐好奢纵的倾向,呈上直言进谏的名篇《不克终十渐疏》,指出唐太宗的志业与贞观初年相比,在十个方面都出现了今不如昔的变化,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唐玄宗的悲剧,则直白地印证了骄纵误国、懈怠败事的道理。玄宗英武有才略,曾将武后末年濒于内乱的唐朝导向“开元盛世”,但在晚年耽于享乐,无心理政,把朝廷政事交付给外戚杨国忠之流,全然不顾政治的不断败坏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对关乎国家大计的均田之法和府兵之制日趋瓦解不事补救,坐视藩镇权势积重和中央武备的不断削弱,以至造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悲惨结局,百年基业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句出自《新唐书?魏徵传》的警句,告诫人们不管是治国,还是治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句,我们要学会思,思国家的命运与百姓的利益;思企业的发展与职工的利益。在本届所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使所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益在发生质的变化,职工的精神面貌在发生飞跃的变化,职工的生活福利有很大的提高。作为五十所的老职工,昨天,我们曾经困惑重重,人心不安;今天,随着改革深入、所的发展,我们逐步走出了困惑。一个单位的发展,目标方向定位正确、领导班子的坚强有力、队伍的团结和谐至关重要。   所的管理理念是注重人文管理、人心所向。管理的目标是注重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管理的成就是注重综合实力、和谐发展。所领导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全所职工为发展我国的军事通信事业,为提高全所的综合实力,为改善职工的工资福利不懈努力。他们思的就是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他们思的就是职工的利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抓好党建工作,夯实基础管理,抓紧队伍建设,让经济规模和效益上一个新台阶,让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使所走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成势之象是什么意思?_物理 - QQ志乐园
您的当前位置: &
成势之象是什么意思?
来源: |人气:112 ℃|时间: 04:25:04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成势之象是什么意思?"相关的问题,志乐园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成势之象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
有一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的理性审视& & “盛世”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 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庆五年,乾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 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 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汉代的盛世从文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30年;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5年,长达133年。综上可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保持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并形成无与伦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比较清明或繁荣的时期,特别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现出上升、发达的气象,但都称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不过数年、十数年或稍长而已;二是达不成全面繁荣昌盛的局面,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终没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气象。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自诩的“盛世”,但大多事与愿违,有如过眼烟云,空付笑谈中。由此可见,“盛世”是历史的评价,是大跨度的时间的结论。 & 盛世依仗强大的武备 & 自古以来,世人都期盼“太平盛世”。但绝对“太平”的“盛世”,从来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美好憧憬。所以先哲反复强调:“居安思危”,“安不忘战”,“有备无患”。没有强大国防的盛世,从来就不存在。 & 在一个幅员广大的多民族国家,欲缔造盛世,首先必须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消除内忧外患,实现和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这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在汉、唐、清三朝,都与一系列的战争相伴随。如西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远征匈奴;唐太宗征伐突厥、吐谷浑,武后讨灭徐敬业;清代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乾隆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大小金川等。这些战争的胜利,无不有赖于武备的整饬,其结果则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使兴盛局面的形成和保持成为可能。 & 反之,国防和武备上的举措失误,必然直接危及盛世的延续。以唐代为例,玄宗时均田制日益破坏,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呈瓦解之势,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逐渐遭到削弱。玄宗晚年,节度使权势越来越重,藩镇武装力量不断坐大,而与此同时,中央武备却日益空虚。天宝元年,边镇节度使增至10个,拥兵49万,仅安禄山掌握的兵力就达18万之多,而朝廷辖统的部队总共才有12万人,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内轻外重的严重局面。另外,各道节度使都身兼数职,集军、政、财权于一身,久任一方,得以大力培植私党亲兵,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藩镇拥兵自重,割据成势,进一步刺激了他们攫取更大更高权力的欲望和野心。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武装叛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虽然这场叛乱最终得以平定,但唐王朝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 盛世“盛极而衰”的内在根源 &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而且,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号称“全盛”,繁荣景象史所未见,但“安史之乱”的狂飙瞬间吹散了旷代繁华,唐朝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世。康乾盛世是何等辉煌,但乾隆刚退位就猛然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四境骚乱,清朝自此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研究“盛极而衰”这一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重要原因。 & (一)国家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和一贯的进取精神,社会意志消退和睿智的领袖后继乏人。国家的不断发展,繁荣的持久延续,需要不断地向社会注入新的动力,向社会成员提出理性而富有刺激性的新的奋斗目标,再辅以正确的政策指导,使整个社会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活力。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繁荣的。然而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在出现后,都不可避免地趋向守成,社会的主导思想逐渐由开拓进取转为“持盈保泰”,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由奋发有为而转向享受升平。国家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一旦丧失了开拓的动力,迷失了努力的方向,陶醉于眼前的繁荣,沉湎于已有的辉煌,各种问题和矛盾就会逐渐滋生和酝酿。而睿智的领袖和领导集团后继乏人,又直接加剧了这种局面。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明智的领袖和领导集团为之领航。汉有文帝、景帝、武帝,唐有太宗、武后、玄宗,清有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身旁都有一批志在高远、才具卓越的名臣襄助。这是促成盛世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封建社会,归根到底属于人治,并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实行家天下的专制王朝中,君主的素质总体上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数世之后,继位者全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才略根本不能与其太祖太宗相比,朝中则老成凋零,往往裙带风行,宦官当道。守成已难,更何言开拓进取。汉朝在武帝后期,因征发过甚,社会扰动,国家已呈现虚耗之象。武帝之后,几位君主都不免孱弱,昭、宣两代,赖有老臣辅佐,国势尚有起色,再往下,外戚擅权,朝政日益混乱败坏,贵族官僚大量兼并土地,社会矛盾愈加激化。西汉王朝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下坡。 & (二)忧患意识丧失,歌舞升平,忽视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哲一再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但历史上的统治集团在进入盛世后,大多趋向“持盈保泰”、“护守成宪”,满足于维持现状,对眼前的问题小修小补,乃至自高自大,掩盖矛盾,粉饰繁华,纵情于声色犬马,陶醉于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一朝爆发,遂致不可收拾。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晚年也因滋生自满之心,无法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幸有良臣辅佐,及时提醒。贞观十三年,魏徵针对唐太宗渐好奢纵的倾向,呈上直言进谏的名篇《不克终十渐疏》,指出唐太宗的志业与贞观初年相比,在十个方面都出现了今不如昔的变化,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唐玄宗的悲剧,则直白地印证了骄纵误国、懈怠败事的道理。玄宗英武有才略,曾将武后末年濒于内乱的唐朝导向“开元盛世”,但在晚年耽于享乐,无心理政,把朝廷政事交付给外戚杨国忠之流,全然不顾政治的不断败坏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对关乎国家大计的均田之法和府兵之制日趋瓦解不事补救,坐视藩镇权势积重和中央武备的不断削弱,以至造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悲惨结局,百年基业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 (三)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潮流的浩浩荡荡。大清盛世的缔造者,不仅忽视了国内社会的潜在矛盾和问题,而且完全看不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沉溺于“盛世”之中,最终使盛世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肇端。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表示了如下看法,大清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发迹时间相当于乾隆后期的拿破仑,则把中国称为“东亚睡狮”。确实,从1662年到1796年这135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经文艺复兴之后持续二三百年的思想解放运动,最终促成了如火如荼的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革命,经济、科技和军事踏上了不断加速发展的轨道。当此世界剧变的关键时期,康、雍、乾三朝却进一步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社会更加趋向于封闭愚昧、妄自尊大,深陷封建时代的隧道之中,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从而与西方的发展势差越拉越大。自视为“天朝上国”的大清朝,就在自我陶醉的“盛世”荣华之中,不知不觉地成了世界潮流的落伍者。落后就要挨打。乾隆退位仅仅不到半个世纪之后,清王朝就在鸦片战争的中西碰撞中不堪一击,成了不折不扣的挨打者。
||||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征进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