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诗经六义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方面的特征

您的位置: &
《诗经》现实主义特征之表现
优质期刊推荐发布时间: 17:05:00
发布者:吾爱
微信号:wuaiyazhu.
第三讲 《诗经》
教学目标:
1、《诗经》的编订与体制
2、《诗经》的思想内容
3、《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风、雅、颂分类标准及特色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
一、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二、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三、作者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墉风&载驰》据《左传&闵公二年》所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难确考。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种臆测。现在可以断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有上层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层的&士&,&风&类诗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同时这类诗歌大多是集体创作的。
四、产生的地域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周颂》出于镐京,&二雅&乃王畿之乐(西周都镐京,东周都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十五国风&,其名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豳风》和&二南&(《周南》、《召南》)尚难确指。总之,《诗经》产生的地域甚广,大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及当时的中国大部。
五、产生的时代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三颂&最早,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 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 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s宫》 体裁近乎雅诗,《有》、《o》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
六、《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诗经》实包括了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的乐歌。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 和编定的一些消息。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 的。《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 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 存下来的宗教了宴飨中的乐歌等。
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七、《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风》诗共有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诗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八、用诗和传诗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实例(举《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秦穆公和重耳赋诗的例子)。在诸子百家著述中引诗也屡见不鲜(举《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中齐宣王引《诗经》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等例)。孔子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曾以&诗&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有独到的见解: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聚集,犹现在所说的&团结&、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的实用价值。
《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三家诗&后先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作《毛诗传笺》作疏为《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都是《诗经》研究的权威读本。
九、关于《毛诗》和《毛诗序》 
相传荀子《诗》学承自孔子弟子子夏,毛亨承自荀子,毛亨在西汉初年开门授徒,著《诗故训传》,后简称《毛诗》,传于赵人毛苌。东汉流传的《毛诗》,在305篇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的简略文字,简述诗的题旨、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诗序》又有&大序&、&小序&之分。&大序&是列在《关雎》题解中总论全经的一大段文字,是一篇价值很高的文学理论文献。&小序&即列在每篇诗题下的文字。关于《毛诗序》的作者,众说纷纭,研究者多认为&大序&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毛公所作。
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讲授《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婚姻爱情诗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 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 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诗经》中的情诗,从单相思至初恋、热恋、成婚或分手,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写单相思的《周南&关睢》,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末二章, 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又如写热恋中情人的约会。如 《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 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 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郑风&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 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躇徘徊,&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这种对爱情的执著专一, 在《郑风&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直接说出: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尽管在东门之外,有众多的美女,诗人却并不动心,想到的仍是自己所爱的 那个素衣女子。
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著,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 折,就感到特别痛苦。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 教的压制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齐风&南山》)了。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 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 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 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 如《周南&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 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 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
在婚姻生活方面,《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 为数不少。《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谷风》 中那位妇女初来夫家时,家境贫困,经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 变了心,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
《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 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 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 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二、颂歌和怨刺诗 
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其中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和乐工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德。在《雅》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毛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汉书&礼乐志》也说:&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如揭露和嘲讽统治者丑恶行径的《新台》:
新台有,  新台倒影好鲜明,
河水,  河水洋洋流不停。
燕婉之求,  本想嫁个美少年。
cX不鲜。  不料嫁了癞蛤蟆。
这首诗是卫国人讽刺卫宣公荒淫乱伦而作。卫宣公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子名场吵ご蠛螅佬溉⑵肱灰蛐履镒邮歉龃竺廊耍佬愀谋渲饕猓诤由细咧绿ǎ哑肱亓粝吕矗晕河校褪呛罄吹男N拦硕孕乃魉翟诳床还撸惚嗔苏馐赘柰诳嗨
三、农事诗
《豳风&七月》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这首诗就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料病F咴铝骰穑旁率谝隆4喝赵匮簦忻指E窜部穑癖宋⑿校记笕嵘!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帧R苑ピ堆铮⒈伺! 七月鸣V,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q,献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c,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T,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全诗8章,首章总写农业社会的两大主题:织与耕,即衣与食。前半写&衣之始&,后半写&食之始&(朱熹语);2&5章承写衣,6&8章承写食,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首创&四季歌&的形式。在叙事中写景、抒情。通过诗人的娓娓动听的叙述,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四、感伤诗 
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写一位东周大夫的故国之思。长于心理描写。全诗用赋的手法,直赋胸臆,写主人公看到过去曾经是繁华的都市现在是一片满目的荒凉与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的情状。开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即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那种&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及呼天喊地的神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讲授《诗经》的内容。
五、战争诗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 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 月》、《采芑》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江汉》是写宣王命召虎领 兵讨伐淮夷,很快平定了淮夷,班师回朝。宣王册命召虎,赏赐他土地、圭、 鬯等,召虎乃作召公簋,铭记其事。《常武》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如第七章写王师行进迅猛异常,势不可挡,用一连串的比 喻,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又如《小雅&六月》写尹吉甫奉宣王之命,北伐N狁并取得胜利的事迹。另外,秦风中的《小戎》、《无衣》 等,也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如《小雅&采芑》写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N狁扬威,荆蛮因此闻风丧胆,皆来请服。《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 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 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 同的风格。
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 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 是出征N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N狁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 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N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N狁而非周天子。 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 戌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如末章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 悲,莫知我哀。
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凄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 说《采薇》还是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豳风&东山》反映 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 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 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 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 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 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 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 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 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 体现。  
如果说在战争诗中,除了厌战思乡之情外,还有少数激奋昂扬之作的话, 《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无论是大夫为天子、 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唐风&鸨 羽》第一章: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W,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 有所?
由于&王事靡W&,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耕作以奉养父母,怨恨之极而 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 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云: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地 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六、周部族史诗。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 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 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 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徒到豳(今陕西彬县、 旬邑一带),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绵》写古公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今陕西岐山县)之周原,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 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皇矣》先写太王、 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 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 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因此,它们与后 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如《生民》这样写后稷出生时的神奇经历:
厥初生民,时维姜。生民如何?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祀,居然生子。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厥声载路。
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姜弃子的原因歧说很多。这种描写,使后稷的诞生,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他是感天而生,一出世就经受了种种磨难。后五章写后稷懂得耕作, 栽培五谷,在农业上取得很大成就,又创立了祀典。全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周人始祖后稷一生的事迹,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其他祭 祖颂歌,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 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
这一节课,我们讲授《诗经》的艺术特点。综合起来看,《诗经》主要有以下主要艺术成就:
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或是艺术技巧。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对于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他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序》)
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可见用赋之广。当然,在《诗经》中更为出色的还是比兴。
先说比。在《诗经》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时单用比,有时用博喻,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种写法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并为后世文人多仿效,如曹植《洛神赋》中用了&惊鸿&、&游龙&、&秋菊&&春松&之喻写洛神体态之轻盈,盖借鉴于此。
再说兴。&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
(1)、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起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
在《诗经》中,又常常是比兴兼用。这一点在讲具体作品时再详细了解。赋、比、兴这三种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第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诗经》多重章迭句。《诗经》中的重章,许多为整篇中同一诗章重迭,每章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迭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诗经》中多用迭句、迭字、双声迭韵。《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迭字、双声迭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还有句句用韵的方式。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偶,如《谷风》&就其深兮,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文字变化多姿,声音和谐美妙,语句婉转流畅。夸张,正如刘勰所说:&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刀,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心雕龙&夸饰》)指出《崧高》、《河广》、《云汉》等诗恰当地运用夸张,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产生了让人感觉更真切、更强烈、更深刻的艺术效果。其它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顶真、呼告、拟人、借代等灵活运用,表情状物,不胜枚举。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这一节课,我们向大家介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面向现实的传统
总而言之,《诗经》 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 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 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 画卷。《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 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 &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 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 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 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 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 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抒情诗传统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 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 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 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 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 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 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 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 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 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 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 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 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 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 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四、比兴的垂范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 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 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 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 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 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 歌中的兴象、意境等,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 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 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 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 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 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 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 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 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 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阅读欣赏《诗经》中的经典作品《关雎》和《蒹葭》。
关 雎[1]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参 差 荇 菜, 左 右 流 之。窈 窕 淑 女, 寤 寐 求 之。求 之 不 得, 寤 寐 思 服。悠 哉 悠 哉, 辗 转 反 侧。
参 差 荇 菜, 左 右 采 之。窈 窕 淑 女, 琴 瑟 友 之。
参 差 荇 菜, 左 右 毛 之。窈 窕 淑 女, 钟 鼓 乐 之。
[1]关 雎 : 篇 名。 它 是 从 诗 篇 第 一 句 中 摘 取 来 的。 《诗 经》 的 篇 名 都 是 这 样 产 生 的。
[2]周 南 : 西 周 初 期 周 公 旦 (公 元 前 1063-前 1057 年) 住 东 都 洛 邑 (在 今 河 南 省 洛 阳 市), 统 治 东 方 诸 侯。 &周 南& 是 周 公 统 治 下 的 南 方 诗 歌。 《关 雎》 是 一 首 情 歌, 写 一 个 贵 族 男 子 爱 上 了 一 个 采 荇 菜 的 姑 娘, 思 慕 她, 追 求 她, 想 和她结婚。
【作品分析】
此诗依郑玄分为五章,每章四句。
首章,以雎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幽闲的好姑娘,她正是君子适宜的配偶。
次章,以采荇为喻,采到如意的荇菜不容易,求得&窈窕淑女&也不容易,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追求她。
三章,接着二章递进一层,求之既不可得,则更加深了对她的思念,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想她(&服&,怀也)。这思念是如此悠长,以致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了。
四章、五章,复以采荇为喻,想象一旦求得她,则必以和美的音乐迎接她,使她高兴。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和平正中含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
(1)《毛诗序》&后妃之德&说。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里所谓后妃指周文王妃太姒。《毛诗序》认为《关雎》的主题是颂美后妃之德,她见到窈窕淑女便寤寐思求,以配文王,毫不纵恣己色以求专宠。
(2)申培《鲁诗故》&讽刺康后&说。曰:&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认为这首诗讽刺康后不遵礼法,以致康王晚起误了朝政。薛汉《韩诗章句》也认为&诗人言关雎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毛、鲁、韩三家对此诗的解释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与王、妃有关,是一首关乎政治教化的作品。这种解释一直被承袭下来,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固然是如此,宋朱熹的《诗集传》也是如此。
(3)《诗集传》&歌颂文王夫妻恩爱&说。曰:&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朱熹以淑女指文王之妃太姒,认为《关雎》是宫中之人颂美她和文王相与和乐而恭敬的关系,这与毛诗的讲法大同小异,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汉儒解诗有很大的弊病,他们主观地认为《诗经》都是为圣道王功而作,是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所以对诗的解释多有穿凿附会之处,而且常常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牵扯,于是许多作品被曲解了。
(4)闻一多情歌说。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余冠英《诗经选择》说:&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苗条形象使他寤寐不忘,他整天地想;要是能热热闹闹地娶地到家,那是多好!&北大中文系所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也说:&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显然,这种解释比汉儒、宋儒的解释更切合实际。
3、 &君子&解。
(1)人君,汉儒的解释。
(2)贵族男子。如果释为贵族男子,则此诗是一个公子哥在思念一个乡间姑娘,也未必妥贴。
(3)有才德的人。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荀子&劝学》:&故君子结于一也。&《礼记&曲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我看《关雎》里的&君子&就是指这种人。那位&窈窕&的&淑女&是配得上一个&君子&的,而&君子&也正思念着这样的姑娘。娶这样的姑娘必须有隆重的仪式,弹奏琴瑟以表示亲爱(琴瑟友之),敲钟打鼓以使之欢乐(钟鼓乐之),岂能轻易就得到她呢?那么,&窈窕淑女&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呢?《毛传》:&窈窕,幽闲也。&即幽雅闲静的意思。《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曰窕。&秦晋与《周南》地理位置不合,《方言》著于汉代,&窈窕&又是联绵字,似不宜拆开解释,所以此说可以不取。
4、淑女解。
《毛传》:&善也。&意思是说她是个好姑娘;&窈窕&形容她怎么个好法,她不是轻簿放荡之辈,她有高尚的品德。&淑女&配&君子&正相宜,所以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的配偶)。&  
那么,这&淑女&是不是正在采择荇菜呢?我看诗的原意并非如此。这与《采葛》不同,《采葛》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明明用了一个&彼&字,指出是思念那个采葛的姑娘。在《关雎》里并没有类似的提示。我看,与其说采荇的是淑女,还不如说是那君子,或者说这只是一个比喻。我们不要忽略&参差&二字,&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样子。还不可忽略&左右&二字,&左右&有到处寻找的意思。那&流&字释为&求&,似乎暗示并不易得。那&采&字和&d&字,都有择取的意味。
采荇,是要从那些参差不齐的荇中采到那最好的荇;求女,是要从众女中求到那&窈窕淑女&。一般的女子是不值得为她&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诗一开头的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水鸟名,俗称鱼鹰,相传雌雄有固定的配偶。然则这里的&关关&就是雌雄求偶相和的鸣声了。这两句既有&比&的意思,又有&兴&的意思,妙语天成,原是不待修饰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雷枨矣摇K萦未又鹪谒b。
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作品分析】
1、体裁:我国最早一首朦胧诗。朦胧诗的三个特点:一是主题朦胧;二是景物朦胧;三是意境朦胧。
主题朦胧:有人说是爱情诗;有人说是哲理诗,理想与现实之间、结果与期望之间的矛盾;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等。主题不确定。
景物朦胧:从夜晚到凌晨的芦苇荡之景,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
意境朦胧:朦胧的爱与朦胧的失落,一种难以表达的心绪。
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3、艺术手法
(1) &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2)以时间、空间的推延与诗人情感的逐层加深相统一,特殊的时空转换来表现诗人内心的等待与无奈。白露从霜&&到&&再到已。时间的延长来表现诗人一直在苦苦等待;苍苍&&凄凄&&采采,空间的转换来写出天越来越亮,视觉效果越来越清晰,既符合生活经验,又忖托内心的失望。当朦胧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美就渐渐在消失。
(3)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远,就有距离,写出距离即美的美感效果。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这一节课,我们阅读欣赏《诗经》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的《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赂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品分析】
1、结构: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结构图一: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3、艺术分析  
(1)对比手法。《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⑴婚前婚后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⑵爱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恋爱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⑶&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来即我谋&,&信誓旦旦&。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2)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典型情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乘彼垣,以望复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情感特征: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的决绝。  
(3)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这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4)弃妇形象分析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关系到对《氓》中那个男子(士)的形象的理解:  
⑴&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⑵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A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⑶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⑷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第⑴⑵中较为准确深刻。《氓》中的&士&可能为商人。  
女性形象分析: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女人因年老色衰而被抛弃,不仅是古代生活中的现象,及至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弃妇,成为中国文学一大题材。这一点,也看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一节课,我们阅读欣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N(xiǎn)狁之故;不遑启居,N狁之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戌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W(gǔ),不遑启处。忧心也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jj(ku&)。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⒅。岂不日戒,N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作品分析】
1、主题:《采薇》描述久戍在外的士卒在回家的途中的情景。诗人一开始就交待了回家的时节,正是岁暮,而从与N狁作战的战场上归来,又是何等的有幸。自然会在战后的归途中回忆当时戍边作战的艰苦,忍饥挨饿,不遑启处,战事频繁,形势危急。抚今追昔,诗人借景写情,感时伤事,表现深沉的行役之思。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回家时心中边走边想;
第四、五章,回忆同N狁的战争。
第六章,抒情,照应前文。
3、艺术分析
(1)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
(2)以植物的生长,写出时间的延长,薇:作&&柔&&刚。以时间的逐渐延长来表现心中痛苦的逐渐加深。思想感情的变化十分细腻。
(3)末句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造成强烈的对比。乐景与乐情对比,哀景与哀情对比,深刻揭示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
(4)重章叠唱,反复渲染。符合&歌&的特点。
【思考与练习】
1.《诗经》内容有哪些方面?
2.&诗六义&
3.什么是《诗经学》?
4.《诗经》对后世现实主义精神有何影响?
【阅读书目】
1、《诗经原始》,方玉润,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1年版
3、《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找教案&&微信号
微信:wuaiyazhu.
周一至周日 8:00-20: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诗经六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