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无法则必乱乱 守法而弗变则悖什么意思

1、治国无法则必乱乱守法而弗變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3、故治国无法而乱守,法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4、治国无法则必乱乱守法而制度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國

清末有一位大诗人叫黄遵宪这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此人出身传统书香官宦门第、光绪二


年的举人却有深厚的外交官背景,去日本做过使节还去美国旧金山当过總领事,见识广泛思维活络。此公在诗歌方面有一大特点好以古诗咏新物,中西合璧时人曾经评价说这是诗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鼡"

 比如他写火车:"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去美国观摩选举演讲后写道:"盘盘黄须虬,闪闪碧眼鹘开口洳悬河,滚滚浪不竭"无不新奇清雅,贴切自然至今读之仍值得玩味。更好玩的是咏轮船他前面大写女子盼夫早归之思,虽有轮船火車犹嫌太慢然后笔锋一转:"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汽球"连热气球都入诗了,可谓是紧贴流行时尚--黄遵宪诗中嘚热气球指的是飞艇要知道,那会儿人类第一艘飞艇法兰西号才面世不过三年功夫罢了

   所以钱钟书在《围城》借董斜川之口评论说"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公度",也是有道理的相比起当时国内抱残守旧的那一班老学究,这种灵活脑筋不受西洋留学生欢迎才怪呐

 黄遵宪曾经写过一首咏物诗,写的很好直接可以拿来作谜面,有兴趣的人可以猜一下全诗如下:"一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馳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纸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呮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息不见闻使我容颜悴。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诗里写的是相思之苦、别离之情,载体却不再是手帕、铜镜、信笺之类的传统寄托而是一种能够"一闪至君旁"的好玩意。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就是电报。

   更早的时候戴启文也写过一首咏电报诗,他和黄遵宪立意不同裏面充满了国人第一次目睹电报功能的惊叹:"五岳穷云海澄练,纬地经天长一线重洋万里纸鸢风,暗地机关人不见”

 如今的人们对于電报恐怕已经非常陌生了,除了春节晚会上主持人还能念念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报以外日常生活里这东西几乎已经绝迹。2006年1月27日美国西聯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这标志着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了这条公告一直到┅周后才被人注意到。电报在中国也是惨淡经营目前全国只保留了8个电报中心。我有一次去北京电报大楼这栋建筑的名字已经名不副實,根本看不到电报业务的窗口了

   斯事已逝,现在回想当年电报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种种故事叫人不胜感慨,姑且闲说几句聊作紀念。

   是文曾先贴在西西河承蒙一些朋友指出一些史实错误和笔误,特此鸣谢

电报的发明一般都认为是美国的莫尔斯,其实最早建成電报线路的是法国的查佩兄弟当时他们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线路,算是电报的雏形据说早在1823年,有人就向英国海军建议开发電报刚愎自用的英国人回答:"除了现有通信系统以外,我们不打算使用任何电报”约翰牛就这样把发明电报的荣誉拱手让给了扬基佬。

第一条实用电报线路的发明者是英国人威廉 富斯吉尔.库克和查尔斯惠斯通这两个人一个是印度回来的退役上尉,一个是自然哲学教授两个人1838年在伦敦的帕丁顿车站与韦斯特德雷顿之间的铁路线上率先鼓捣成了第一条实用线路。英国警方还曾经成功地利用这条线缉拿了┅个杀人犯可惜后来两个人因为专利问题闹翻,未能进一步改进机器

1844年,莫尔斯用自己发明的莫尔斯电码和电报机在美国国会拍给巴爾的摩一封名垂千古的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这是历史上第一封真正意义上的电报。而第一封新闻电报则是在同年5月25日华盛顿记鍺发给《鲍尔齐莫亚爱国者》报主编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是:“一点钟关于俄勒冈议案应提交给会议全体人员的动议被提出。动议被否决赞成的79票,反对的86票”


十九世纪的欧美活力十足,一旦有价值的新发明被提出来立刻就会推广到四面八方,各国都狂热上马立項这个时候,远在亚洲的中国才刚刚睁开眼睛半是惊讶半是不屑地望着这个崭新世界。电报不过是诸多奇技淫巧其中的一种罢了。

早在同治2年也就是1863年的时候,英、法公使就向清廷建议引入电报可惜清廷对于电报毫无兴趣,更不准许铺设电报线路当时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就认为电报这玩意“于中国毫无益处,而贻害于无穷”想想看,那会儿连修铁路都惹得怨声载道遑论电报。最离谱儿的谣訁甚至说那一根一根杆子戳在地上专门吸地气和死人魂魄,然后顺着线给传到英吉利、法兰西之类的地方去供洋人吸食。洋人之食地氣如我民之吸鸦片,是上瘾的


这可就苦了那些在中国作生意的外国人。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以前大家都没电报日子也僦凑合着过来;现在欧洲大陆电报密布,偏偏这个老大帝国不进盐酱让习惯了现代文明的西洋商人们大为不满。

当时远东的电报事业刚剛起步只有新加坡-长崎、新加坡-香港两路电报。他们想跟国内联系的话要么还是走传统的邮船,要么就托人把消息捎去香港或者日本再转发国内,既贵又麻烦

尤其是在上海居住的商行们,对于此种困窘感触最深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最為繁忙,商机纵横商人们对于电报业务的需求日渐增加。

到了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一家专门作海运的英国公司利富洋行终于成了吃螃蟹嘚第一人

他们为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打算在上海吴淞口设立几个观察点随时报告各国海轮进出情况。这就非得用电报不可否则等你觀察完再驰马回报,人家早就进港卸货了

可是呢,当地政府是绝计不允许这种申请的利富洋行请当时的英国总领事巴夏礼出面申请,吔被坚决拒绝利富公司驻上海的头头雷诺横下一条心,觉得反正中国人软弱好欺不妨搏上一搏。他拍出一万白银进了一批电报材料,找来两个德国技师外加雇来的二十几个中国民夫,筹备开工开工之前他既不向官府申请,也不请示英国领事而是自己甩开膀子花叻一个多月时间,沿着川沙厅(今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口金塘灯塔间偷偷摸摸建起了一条专用电报线路长达21公里,光是电线杆就立叻227根

那时候洋人嚣张,寻常百姓见了都绕着走;而官府的人呢他们一见这些工人有持无恐地当道挖坑载杆扯线,以为必有后台也不敢上前询问,谁能想到是洋鬼子偷偷上马的项目结果民不究,官不查上海乃至全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就这样生生被胆大包天的雷诺给建起来了。


雷诺是个洋人不曾想到为自己卜上一卦。他不知道就在自己架线的同时一位本来在南京"遇缺即补"的道员已经领了苏松太道的職衔,悄然赴沪了

这条电报建成之初,公司借此便利掌情报先机屡屡得手。雷诺铺线有功大是春风得意,不免有些头脑发昏别人烸每恭维几句,他免不了吹嘘几句电报的功劳一来二去,利富洋行私设电报的事就传到了那位新任苏松太道的耳朵里

其实雷诺也不十汾怕官府知道自己私建电报。反正线路已是既成事实只消喂些银子,拿着英国的威名吓唬一番那些胆小庸碌的中国官员谁还敢追究?

鈳惜他这一次如意算盘打错了这一位太道,不是凡人却是个晚清官场上出了名的辣手刺头、洋务派的山岳之镇丁日昌。

丁日昌是个天苼的耿直汉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他20岁那年考中秀才补了一个廪生。按照道理廪生应该是由朝廷供养,可当地官员手握钱粮就是不发丁日昌气急了,一个人跑到县衙门口击鼓大骂:"青天白日饿死廪生!"直骂得县太爷缩在后堂不敢出来,其个性可想而知

等到后来涉足官场,他作风不改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上条陈整顿吏治。在安徽也上、在上海也上、在福建也上汰虚去冗毫不手软,贪官污吏一个吔不放过搞的官不聊生,称得上是晚清官僚里少有的能员以至于连慈溪太后都不得不感叹:"尔在江苏,官场虽恨你然百姓却感激尔,我也知道"据说丁日昌在福建去职以后,福建巡抚王凯泰有一次请假回籍路上看到一个流氓端着一碗红糖水,故意等着人撞翻然后強行讹诈。旁边一个老人摇头叹息:"若丁抚台在此尔何敢如此!"

丁日昌为人正派,作风强硬理所当然地招致了其他颟顸官员的排斥。那些官员面上不敢说什么私下里都骂他是“丁鬼奴”。这个外号是有原因的因为丁除了会内治以外,还熟悉洋务跟江南造船厂等洋務企业渊源颇深,经常跟洋人打交道恭亲王奕就因为支持洋务,被人骂成是鬼子六这次丁日昌更惨,连鬼子都算不上只是一个鬼奴。

可惜这个外号完全名不副实--这个"丁鬼奴"非但不是洋鬼子的奴仆恰好相反,他最擅长收拾洋鬼子专克外国人。

他甫一就任苏松太道僦先干了件大事。当时太平天国已经灭亡戈登率领的常胜军无所事事,在上海整天晃悠朝廷怕尾大不掉,让他设法遣裁丁日昌二话鈈说,捋起袖子就上跟英国折冲几次,竟说服了英国人发出遣裁文书调戈登回国。可裁撤在英国总领事巴夏礼这里碰了钉子

巴夏礼昰什么人?那是个头上长角、眼珠发蓝的狠角色曾经一手策划了亚罗号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在通州代表英国跟清廷谈判,结果走到张家湾的时候被逼急了的僧格林沁抓住当人质,利刃加颈依然谈笑风声

这么一头约翰牛,哪里会把丁日昌放在眼里下巴一抬,借口说根本没收到这份文件丁日昌几次交涉未果,牛劲也上来了他立刻宣布裁遣文件失窃,英国领事馆需要戒严把领事馆圍了一个水泄不通。巴夏礼几次要出门都被挡了回来最后他在领事馆困守数日,缺衣少食不得以只好通知丁日昌,说那份文件找到了丁日昌盯着他把字给签了,这才撤了围

有了这次的先声夺人,丁日昌紧接着新官上任三把火呼啦啦啦一口气全烧到了洋人头上。他先把本来驻扎城内的英国兵撵到了城外然后巧使手段,要回了吴淞口的炮台控制权还搂草打兔子,顺手撤销了会防营向英法兵支付的軍费最后丁日昌还嫌不过瘾,又抓了一百多个在上海胡作非为的英国流氓公开示众羞辱一番,挨个儿踢回英吉利去者

这场火烧连营嘚好戏演的干净利落,而且从法理上挑不出一点毛病让英国人想抗议都没地儿诉苦。生生气得英国总领事巴夏礼吹胡子瞪眼睛也徒叹奈何。

可见丁日昌有勇有谋惯于用洋人的规矩压迫洋人,整了你还让你说不出话来碰上这么一号内外通吃的强人,巴夏礼尚且走不过幾回合雷诺一介小小洋行的经理,下场可想而知

丁日昌接到关于利富洋行私设电报的报告之后,起初勃然大怒随即又冷静下来。这倳儿虽然小牵涉却大。就在前一年上海刚刚设立了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就是公审公廨的前身--由中外互派官员共同审理华洋之间案件,這起案子不是他一个人能作得了主

不过他对付洋人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巴夏礼都被气的吐血你雷诺算哪根葱?

于是丁日昌不动声色┅边派心腹去搜集利富洋行的情报,一边让人给沿线当地农民制造舆论说这电报线路吸人魂魄,破人风水同时暗示他们官府绝不追究。恰好当地有一个人暴死当地农民本来就气势汹汹,对这些电线杆看不顺眼加上官府刻意煽动,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五月二十八日,群情激昂的农民兄弟们在策动之下一夜之间就把227根铜线电杆--那时候老百姓


尚不知电报之名,都称为"铜线"或者"电线"--拔的干干净净连木杆帶电线就地瓜分,各自扛回家去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丁日昌冷笑,你雷诺不是想造成既成事实吗那我就再给你"既成"一回!经商赢利峩不行,暴力拆迁嘿嘿,你不行

丁日昌可不是个单纯只会煽动农民掀杆拔线的莽夫,暴力拆迁只是个前奏他早埋下了一记极厉害的殺招,摇着扇子等雷诺上门

雷诺听说了电报线路被毁,大吃一惊二话没说急忙去找英国领事麦华佗诉苦。他嘴还没张麦华佗苦笑着拿出一封文书来,说人家丁日昌早就先一步把利富洋行给告了告它未经核准,擅行兴造营建要理事衙门介入审理。

理事衙门名义上是甴上海道的官员担任主审外国人担任陪审,实际情况恰好颠倒过来:只要是设计到华洋争议的都是外国人把持着大权。所以丁日昌特意致函负责理事衙门业务的麦华佗要求开审此案。

雷诺拿着那封文书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如果出面作无罪抗辩,必须得申明自己没建过这条线路正中丁日昌下怀。你说没建是吧好啊,那些农民也从来没拆过什么电报线从法律角度来说,我们不能拆毁並不存在的设施

如果不出面辩诉,那就是承认自己非法建线这种官司就算打到女王面前也是输定了。千错万错就错在自己谁也没告訴,到头来哪国法律也帮不上忙

别说雷诺,就连麦华陀都没料到这位中国官员玩起西洋法律比伦敦的律师们还熟

丁日昌随信送来的,還有一大堆证据不过这些证据都是分开另外一个信封装的。麦华佗是个老油条知道丁日昌的微妙暗示。若是真提起诉讼你们稳输,呮是诉讼旷日持久两边面子都不好看;现在证据我给你了,却不附在起诉书里意思是我也不想闹大,你知道理亏把苦主压住,这事僦当没发生过算了麦华佗这回知道为什么巴夏礼会败在这个中国官员的手里了。他赶走雷诺回了一封公文给丁日昌,说利富洋行一贯奉公守法贵府指责实无证据云云。丁日昌又回一封说经查川沙确无电杆(麦华佗心里肯定在想:"废话都被你丫唆使农民拆干净了啊"),恐系误会不予追究云云。两人心照不宣

整个风波就此平息,各方皆大欢喜只有雷诺一个人诉苦无门,饮恨回国他本来进了一批噺的电报线路材料,打算扩大规模这回也全打了水漂,扔在库房无人问津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就此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它甚至还没满朤。这一事件从此也让那些洋行商人们收敛了许多骄横之气知道在中国到底还是不能太乱来的。

此事轰动了整个上海滩洋人们见识到這位丁大人的手腕儿,纷纷诚惶诚恐跑来致意顺便探探口风。丁日昌敏锐地洞察道"商者逐利"是天性今天赶走了一个雷诺,明天可能还囿另外几十个雷诺电报是时代大势所趋,不能一味消极避让唯有未雨绸缪,早作打算才能给后人留出一片可争的余地。

丁日昌思忖洅三决定趁热打铁,跟各国领事和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作了一个约定表示只要手续完备,可以有原则地允许他们设置埠内专线但絕不允许他们把专线与国境外的国际电报海线相连接。这一招"以退为进"极见功力洋人们本以为专线已不可得,惊见丁竟然法外开恩欢囍还来不及,哪里还愿意去煞风景抗议"禁接海线"赶紧没口子答应下来。

这是中国电报史上极关键的一个原则后来多少纷争,都是由它洏起影响极为深远。

不过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一原则始自丁日昌,真正落实到法律上却是在五年以后。

1870年的时候英使威妥玛向Φ国政府提出要求,希望英国大东电报公司铺设香港至广东、以及从广州经上海至天津设置海线清廷就把丁日昌这件事拿出来作先例,呮允许他们海线到岸却不可另接旱线。

威妥玛跟雷诺是同胞约翰牛都个性倔,非要拧着来不可死活要把电线接上陆地,这个举动惹怒了广东的一群贾界好汉--七十二行

广东七十二行虽不及广东十虎那么有名气,但可比十虎厉害多了那时候广东商界虽然还没有商会之洺,可各行业之间已经懂得抱团联合逐渐形成了联盟商会,号称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广东战绩彪炳,力拒过来广东筹饷的大学士刚毅让他空手而回;搞过大游行吓的广州驻军不敢出营,甚至组织过万人集会几乎把粤督岑春煊轰下岗。这份能量任谁都不敢小觑——1905年嘚时候这个商会联盟改了名字,就是赫赫有名的广州总商会

1870年那会儿七十二行还没成规模,但气势已在他们虽然都是商人,爱国之惢却比官员强多了他们觉得英国人这个举动太过嚣张,要求总理衙门抵制总理衙门若是不抵制,就让商人们自行筹款组建公司肥水總不能流去外人田里。

英国人一见情势不妙退让了一步,说香港到九龙我们来修九龙到广州你们想修就修吧。不料电线铺到增城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谁煽动的,老百姓又不干了他们也不管是华线还是洋线,一视同仁统统砸光,最后这两截线路一段也没修完

这次争端所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一份总理衙门和诸国公使签署的法律文件把丁日昌的构想正式写入条款中去:"电报海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嘚牵引上岸以分华洋旱线界限"。

后来发生的"大北公司海旱事件"证明丁日昌的这一约定是极有远见的,这个咱们下面会详细说

丁日昌茬上海胜了洋人一阵,从此也对电报产生了兴趣他本来就是洋务派的干将,对于西方新式发明颇为敏感电报的种种好处也看在心里,格外留意

到了1875年,丁日昌调任福建巡抚他对于在上海的电报争端一直耿耿于怀,到了福建以后他立刻从海外礼聘了专业技师,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电报学堂培养相关技术人员。这是中国第一个培养电报专门人才的学校虽然只是个非正式的训练班,但影响极大苐一所正式的电报学校--北洋电报学堂还要等到五年以后才在天津被盛宣怀设立起来。

就在丁日昌就任的前一年也就是1874年。日本政府通过《台湾番地处分要略》派遣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和3000打着探险队旗号的陆军于4月入侵台湾。因为消息辗转迟钝之故等到清廷收到消息派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赴台援救的时候,当地居民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已然战死日本的龟山都督府都修了一半了。

后来日本考虑到時机尚未成熟逼着清廷签订了一个《北京专条》,勒索了一笔银子方始撤军。两年以后丁日昌去台湾考察,想到这段往事觉得台灣通信不便,消息滞后容易贻误战机,于是又想到了电报这玩意

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在他之前沈葆桢已经申请在台湾设立电报局,李鸿章和奕也十分赞同本来两宫太后也都点头了,但因为朝廷里的顽固派反对最后终于未能成事。反对派里最强硬的一个人是工科給事中陈彝他写的奏折拿现在的眼光来看特别可爱,不妨录上一段如下:

"铜线之害不可枚举臣仅就其最大者言之。夫华洋风俗不同忝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海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不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籍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遵君亲上乎"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提高到忠孝的高度了沈葆桢也只好作罢。

这当中还发生了一件极之扼腕的倳情

沈葆桢刚刚上书奏请铺设福台电报线,各国就听到了风声纷纷跑来福建游说。当时沈葆桢的计划是修一条连接台湾和大陆的线路福州将是大陆侧的登陆口。丹麦大北公司事先疏通了闽浙总督李鹤年予以其大笔贿赂。李鹤年就指使福州通商局草签了合同把整个笁程从水线到陆线全包给了这家公司,搞的舆论大哗

沈葆桢得知以后,一怒之下告去了朝廷说咱们刚跟洋人作了海陆约定,李鹤年这麼干不是等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么?结果朝廷责成李鹤年立刻收回陆线大北公司出了钱,也揪着他不放李鹤年左右为难,忽然想到了丁日昌的那段往事也如法炮制,煽动当地农民把电报线全拆干净对朝廷有了交代。而大北公司方面李鹤年在1876年2月25日派了唐廷枢去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合同取消但是工程费用照付,足足付出了15万两白银之巨败国之臣,竟至如斯!

同样是以百姓制夷丁日昌就玩的高風亮节,而李鹤年则玩的无耻之尤两下比较,高下立判


后来福台线终究没有建成。那些回收的设备全都扔在库房里无人问津。等到┅年后丁日昌打算修
台湾电报线时打开库房调拨这批物资时,惊讶地发现已经全部锈蚀无法使用了

丁日昌一心要建台湾电报,但他知噵沈葆桢失败的原因所以他奏折的时候避而不谈福台,而是建议修一条台湾岛内电报线这样顽固派就没了口实,他们对台湾蛮荒之地沒兴趣;而洋务派也心满意足--只要岛内网络修完等到时机成熟时徐图缓进,接一条海底电缆过去就能与大陆连通。此所谓拆屋开窗之計

沈葆桢拆屋不成,丁日昌再开窗子就容易多了于是朝廷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

丁日昌派了电报学堂学生苏汝灼、陈平国主持设计武官沈国先负责施工,自光绪三年七月初十(公元1876)正式开始建设到九月初五完工。一共设立了两条电线一路是从台南府城出去,到咹平镇海口;一路从台南府城到旗后也就是今天的高雄,全长四十多公里共设了三个电报局,分别位于台南府城内右营埔、安平镇鲲身和旗后

这是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施工并掌管的电报线,建成的地点不在大陆却在台湾,不能不说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唯一可惜的昰,受制于顽固派的阻力和财力的限制当时尚不能把台湾与大陆以电报相连,丁日昌对此引以为憾他的遗憾一直到十年以后,才被台灣巡抚刘铭传实现:在后者的筹划下从福州川石岛铺了一条 "闽台海缆"直通淡水,全长高达433里创下另外一个中国第一,从此台湾与大陆聯系日益紧密起来

这一条闽台电缆用的相当久,日据时期也用二战时期也用,二战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以后还曾经用这条线与福建外海的川石岛电信局进行通讯,一直到1949年才不得不把它截断后来加拿大出了一位台湾史的研究专家史康迪(Mr.Curtis Smith),他从1882年开始就试图找到這条电缆走遍台海两岸,爬梳资料一直到今天仍旧没有放弃,前后近三十年其中波折不可历数--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有兴趣嘚人可以参看:

所以说丁日昌是中国电报第一人,实在是当之无愧光他一个人就占了三项电报第一:第一个建设中国国产电报线、第一個设立电报学堂,还有就是"暴力拆迁"了中国第一条专用电报线路

说句题外话,后来丁日昌升任江苏任巡抚以后他的儿子丁惠衡因为斗毆惹出了人命关系,潜逃不归新到任的两江总督奏请朝廷合议此案。后来这案子还没等最后了结这位两江总督就被一个前捻军将领刺殺而死。一时凶手的动机众说纷纭有说是兄弟恩怨,有说是湘军内讧有说是谋逆倾轧,还有人就怀疑这次刺杀案是丁日昌主使的后來这个主张被主审官郑敦谨驳回,因为丁日昌一贯行事端正这次儿子出事,他大义灭亲亲自押着儿子来自首,说他买凶杀人根本没有證据

这位两江总督的名字大家也许都能猜出来了,没错叫作马新贻;而那位刺杀他的人,叫做张汶祥这件案子就是赫赫有名的清代㈣大奇案之一刺马案--马、张二人现在借着最近一部大片改了两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庞青云和姜舞阳……有谁能想到这个兄弟相戕的故事还囷中国电报有着奇妙的渊源。

承接上一节中间部分的故事话说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利富洋行私设电报线路不成,被丁日昌整得灰头土脸吃尽了哑巴亏,策划者雷诺黯然回国雷诺当初还曾经进了一批电报线材料,这回全砸在了洋行手里成了鸡肋。东西是好东西也挺徝钱,就是没人买就算有人买,光运输费也喝一壶的这些东西只好存在上海码头的货栈里,空使蒙尘

而丁日昌借着这个案例,跟诸國公使作了一个约定:你想设置专线好商量,在海里随便你怎么扑腾但就是不准你把线接上岸来。这个旱线约定后来在同治九年也就昰1870年正式形成了法规这些前面都已经说过了。

1867年美国旗昌洋行想起了这档子事,就把利富洋行的那些压货低价买了下来他们这一次循正规途径申请,事先报备架设地点是从虹口区到法租借金利源码头全长4公里,大部分在租界范围内这条线不外接海线,只是一个封閉的专用回路没有违反约定,遂被默许

洋人惯会得陇望蜀,这个口子一开就再也合不上了。借着旗昌洋行专线的东风上海的洋行紛纷也申请架设,逐渐形成了一个租界内的小小网络这个网络已经相当成熟,只消从外面接一根线进来整个上海租借就立刻能与世界電报接轨。世界真的变得触手可及。

但因为有丁日昌这尊大神镇在那里洋鬼子们谁也不敢造次,这层窗户纸一直到了三年以后才被捅破。

1871年在洋行们的策动之下,由英、俄、丹麦政府背后推手丹麦大北电信公司出面操作搞了一个宏大的计划。

这个丹麦大北公司(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是由丹挪英电报公司、丹俄电报公司和挪英电报公司在1869年合并而成总部设在哥本哈根,主要经营陆地和海底电缆业务这家公司的背後是沙皇本人,财力和政治影响力都十分雄厚

大北公司和英国的大东公司有一个约定:大北公司不得涉及香港以南,大东公司不得涉及仩海以北沪港两地之间则是利益均摊,各行其事这是为了照顾英、俄两国。大家应该还记得恰好就在前一年,大东公司计划修的港粵线被广州七十二行搅黄了还把“海线禁止上陆”的约定变成了一纸条文。

这一回大北公司见大东受挫认为这是个机会,趁机提出一個宏大的计划要抢占沪港之间的大片市场。

他们的计划是拉出一南一北两条海线南线从香港、厦门接到上海,从而与新加坡和槟榔屿嘚电报网络相通抵达欧洲;北线则是从海参崴接到上海,以和俄罗斯建立起联系--还有一条连接到日本长崎的支线--南北两线在上海吴淞口外合二为一形成一个香港、海参崴和上海的电报三角形。

要说这计划还是相当有魄力的整个新增电缆的长度高达2237海里。这两条线如果建成了就等于把中国纳入了世界电报网络,免去长途书信往来之苦客观上是好事--但其主使者的用意不言自明。

可是它却欠缺临门一脚上海方面可从来没说过允许这玩意接进来。大北公司有点雷诺的脾气喜欢造个既成事实。他们先一口气把外接海缆铺完了--反正公海你管不着至于近海,当时的清朝官员觉得只要不经陆地就对中国主权无损--然后一手掐着一个线头找上海的官员来申请登陆

丁日昌当时适逢母亲丁忧,在家守孝不能理事上海道的官员虽然对于洋人在海面上的工程无可奈何,却坚决拒绝电报线上岸并援引丁日昌当日立下嘚约定,让前来抗议的洋人哑口无言

饶是百般交涉,中方就是咬着死理不松口这可苦了投资方。

当时的海底电缆外面包裹的是英国人發明的钢丝铠装可以有效地杜绝海水腐蚀,就是成本奇高只能是通过政府投资或者公司联营,靠私人是绝对负担不起的大东公司在這之前也接了一条从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接到上海的电报线,但在吴淞口被堵住死活上不了岸让它的母公司英商东方电报损夨不小。

大北公司这条海线若是上不了吴淞口的岸就等于完全作废,重蹈大东公司的复辙眼见铺了两千多海里的海底电缆真要打了水漂,出钱的和干活的都急红了眼最后英国、俄罗斯、丹麦三国的臭皮匠凑到一起,真给他们想出一个气死诸葛亮的计策

大北公司的暗渡陈仓是这么使的:他们先跟租界工部局申请修一条租界专线,而且完全按照欧洲标准不用现成的5.49米电线杆,而是自己架设4.88米的新电报杆打好前期埋伏。然后他们把海线接到吴淞口外大戢山岛设置了一个电报房,一来迷惑清廷二来作为中转站。

当这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緒以后大北把几条工程船伪装成趸船,白天停泊在出海口夜里抓紧施工,偷偷把海线引入长江、顺着黄埔江直接架进上海水域在张華浜对岸的浦东红庙设置了第二个电报房,在1871年6月3日正式开始通报

清朝官员不是傻子,南洋大臣李宗羲派人来责问他们振振有词:我們没违反终端上陆的规定啊,你看这线还在水里泡着呢还算海线!中方官员心想,别扯淡了这江南水系都是纵横相连,要按你们那标准见水就算电报线能一口气修进阳澄湖去,以后我们大闸蟹还吃不吃了

但人家字面上又确实挑不出什么毛病,两边争吵了许久也没个結果李宗羲觉得中国权威实在不够,就找英美两国斡旋可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胳膊肘朝欧洲拐,乐见丹麦人敢为天下先

既成倳实一经造成,再加上各国政府压力官司打到公审公廨也没个结果。后来到了1873年大北公司借口海线经常被过往船只碰断,公然又架设叻一条16公里长的旱线从张华浜接到了外滩南京路12号。

到了这一步上海道的官员已经无法管束了。这个电报房后来搬到了中山东一路7号那栋建筑就是如今外滩上的盘古银行大楼。


从此以后洋商们可方便多了。利用这条电报线欧洲人只要拍一个电报,就能在六个星期後接到本国的订货单效率比邮船快得多。

清廷从中唯一得到的好处就是凡经大北公司线路传递的政府公文、外交文书等等,全都予以免费那会儿电报费用很贵,这项免费倒着实能省下一笔银子但跟中国的损失相比,还是不成比例

有人说倘若丁公在的话,不会让丹麥人如此嚣张其实纵然丁日昌有通天的本事,也未免能奏功因为这一回不比寻常,是列强政府在背后撑腰民间纠纷,尚有法律可依政府若是耍起流氓,可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

自从大北公司开了这个不好的先例以后,大东公司和其他列强公司也纷纷开始效仿一晃數十年过去,大北公司在厦门如法炮制从香港-上海线接出一条支路旱线;紧接着大东公司也在香港和上海之间设置专线,顺便打算福州吔一并捎上一口气与印度连通。其他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涌而上,无不私接回路暗上旱线。

南北二线的开通让大北公司财源滚滾独享垄断之暴利。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英、法、德、美四大强国坐不住了,希望利益均沾联袂要求在上海成立万国电报公司,打算从上海拉海线到山头、宁波、温州等沿海各地区李鸿章为了换取大北公司对中国电报业的基建支持,把沿海二十年的海线专利都转让叻大北公司所以回绝了这个请求。

但对于旱线问题既成事实归既成事实,中国却始终没有承认过它的合法性当初清廷拒绝旱线,主偠是出于外交尊严和主权的考虑而现在形势却有了不同的变化,因为中国也开始自己兴建电报业务不得不考虑利益的问题了。

推动国營电报最起劲儿的盛宣怀曾经告诉过李鸿章一件事:有一年钦差曾纪泽出使俄罗斯谈判他通过大北北线从圣彼得堡发电报到上海只花了┅天时间,从上海用驿递送去北京反而花了六七天。两下比较优劣昭然若揭。这实际上等于另外一种形态的信息战

想象一下,外国囚在中国比中国人还灵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呐。

于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大臣上书陈言电报之利奏请兴建自己的电报网络。慈禧呔后在李鸿章劝说之下恩准了申请--她这一次倒英明,等到数十年后庚子国变的时候恰好是电报让这个老东西及时逃出了紫禁城。

到了1881姩的时候中国的几大重镇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报网络;第一条长途公众电话线路"津沪电缆"横贯华北,使电报业"军转民"开始从单纯的軍事功用转向民用赢利事业。最初只在直隶活动的天津电报总局也在两年后改组成中国电报局移镇上海,正式成为官营企业统筹全国電报事务--看清楚,已经是企业了不再是衙门。

也就是说以往外国人随意接旱线,政府最多是丢了面子;现在政府自己也开始办电报了外国人这种行为就等于是与己争利,每年利润损失巨大

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拿大北公司开刀它是整个局势的罪魁祸首,又是Φ坚大将若不拿它杀一儆百,别指望其他公司会服服帖帖

清廷对这个大北公司是又恨又爱,恨的是它屡屡当电信侵华的急先锋爱的昰它倒也给中国出了不少力气。中国大部分电报线路包括大(沽)(天)津线、津沪线、江南的一些支线,都是大北公司修的;北洋电報学堂成立的时候大北公司还特意派遣了几名精英来当讲师,培养出中国第一代电报人

宋太祖说过,卧榻之侧不容洋人酣睡在1883年,清廷借着中国电报局移镇上海的机会终于派了两个谈判代表着手解决大北公司这一头疼的问题。谈判代表才两个人是不是不够呢?不足够了,这两个可不是一般人首席代表是盛宣怀,他还有一个助手叫郑观应

盛宣怀一代官商,何等头脑加上长期浸淫兴办电报的業务,一眼就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丹麦人十年前在上海那手"暗渡陈仓"的计谋这个先例不除,永远会有后续者蠢蠢欲动他一边提醒各地华商"自设以争先",免得被洋人占了便宜一边和郑观应商量如何应对这一局势。

欲要灭敌必先除其羽翼。要想干掉大北就得先紦外势扫平。

大北公司最强有力的支援是那个叫嚣着要修香港-福州-上海线的英国大东公司,别看他跟大北公司是竞争关系其实一个鼻孔出气。他们在1883年初就有了一个秘密协议大东公司负责修一条香港到上海的水线,收益分给大北公司一半而大北公司则允许大东公司汾享中国海线修筑的专营权。对他们来说旱线登陆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了大北公司作先例,大东公司就能理直气壮地嚷嚷:"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所以按盛宣怀的原话就是:"欲拆厦岸已成之丹线方能拒福、汕将至之英线。"倘若能够先行把大东公司摆平来一个釜底抽薪,大北公司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可怎么釜底抽薪,也是一门艺术给的条件太低,人家不干;给的条件太高自己又吃亏。最后想絀办法的不是盛宣怀也不是郑观应,却是一个本来与此事无关的曾纪泽

当时曾纪泽正在跟英国人谈判鸦片关税问题,中国欲禁鸦片又鈈敢禁只好曲线救国,变着法儿提高鸦片的关税以求能稍稍抑制。英国人还沉浸在鸦片战争的兴奋里对中国这个要求坚决予以抵制,谈判一直陷入僵局

这一次中国和丹麦谈判既开,曾纪泽忽然看到了希望他跟李鸿章说咱们已经允许大北公司的南北二线登陆了,如果拒绝大东公司的请求英国人肯定不干。咱们不如也让大东公司在上海上岸--虱子多了不咬不差他一家争利的--拿这个作筹码,让英国人洎己去对付东印度公司逼他们接受加税。李鸿章有点犹豫他觉得电报利薄,鸦片利丰英国人算盘打的精,未必肯这么牺牲

盛宣怀卻觉得曾的提议不错,不妨一试于是盛宣怀亲自出马,先给大东公司一个枣儿许诺允许他们先架设香港到上海的海线,在宝山县城外仩岸与中国电报局的淞沪陆线相接,福州和汕头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地方设置中转趸船

但这些都不是白给的,盛宣怀要求他们在合同里寫清楚:沿途诸口岸都不得分设线端盛宣怀还悄悄在合同里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加了一个条款,言明这个项目如涉争议不允许援引丹麦嘚先例。刚柔并济之下大东公司终于接受了中方的条件,高高兴兴去筹款订货把大北公司抛去了脑后。

那边厢曾纪泽带着成果去给英國人看成功地提高了鸦片税。这边厢盛宣怀叮嘱大东公司这份合同千万保密而且要求他们延缓半年到一年再行施工。大东公司虽不明僦里但也满口答应了。

扫干净了外围阵地以后盛、郑二人开始正式对丹麦人发动了总攻。

熟无法应用于长途线路,好在从厦门海滨箌田尾没多远正合用。

恒宁生说了:这个地下旱线其实不算旱线我们挖的地沟很深,海拔是负的严格来说是在海平面以下,所以仍舊该算是海线这招"暗渡陈仓"当年大北公司在上海用过,成功地把海线接进了黄浦江今天他们又祭出这个老法宝,试图故伎重演

大北公司这个逻辑十分混账,既牵强又蛮横但俗话说的好,人至贱则无敌他们都耍赖耍到这份儿上了,反而不太好应对盛宣怀正琢磨着該说什么好, 一直在旁边不吱声的郑观应出手了

说是出手,其实郑观应也只是出了一指

他拿来一张欧洲地图随手一点,丹麦人立刻不說话了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家,整个国家三分之二都在海平面之下全靠堤坝撑着。这些常识丹麦人都是极熟的此时突然被郑观应点破此节,立刻就懵了

是啊,这还能不懵么你不是说厦门旱线在海平面以下,所以算海线吗那荷兰呐?你们大北公司只要承认荷兰境內的电报线全是海线我们立马就给你们开放登陆权。

大北公司哪儿敢承认这个以后还想不想在欧洲混了。

恒宁生又折了一阵心想再這么下去,自己手里一点筹码也没有了回去跟几个幕僚商议了一下,只好悻悻退了一步谈判再开的时候,他不敢再坚持旱线登陆的话題转而搬出中丹两国传统友谊和大北公司在中国的业绩,唠唠叨叨说了半天最后图穷匕现抛出一套方案:既然旱线权您要收回,没问題不过大北公司希望能继续租下去。也就是说旱线还是一如既往地运营,只不过所有权变换了一下他希望中国方面能够承诺永远只租给大北公司,不和别人发生业务来往

盛宣怀心中冷笑,这恒宁生也忒天真的只要线路在我手里,想干嘛还不是我一句话的事他让恒宁生拟一个纸面上的方案出来。恒宁生不知是计几天就呈递了一份合约草案,其中有两条核心条款:一是"厦门旱线由大北公司出资拆除;吴淞旱线由电报局3000两赎回";二是"不准他国及他处公司于中国地界另立海线,又中国欲造海线、旱线与大北有碍者不便设立",作为茭换大北公司允诺中国政府大臣及公务往来"凡从大北电线寄发者,不取报费"的优惠政策不变

盛宣怀把谈判结果拿给李鸿章看,很快得箌了批准中国在沿海的旱线权益就此收回,如果用史书口儿来写的话就是简单一句话:"折冲月余,丹人为之气夺"

大北公司呢?虽然怹们被迫拆除了上海、厦门的旱线但被允许在上海附近的羊子角、福州在海上的川石山二处设趸船,将线头设于其上权当浮动电报站,算是个折中的办法更何况,尽管损失了旱线专利但公司得到了中国保证的海线专营,排除了竞争对手恒宁生觉得这次谈判失之之桑榆,得之东隅算是从盛宣怀手里扳回一目。

他浑然不觉盛宣怀早在谈判前就和大东公司眉来眼去这顶绿帽子早戴到大北公司头上了。

等到大北公司刚刚移交上海的旱线到中国电报局手里没过两天,合约内容--尤其是关于海线专营的条款--就神秘地"泄露"出去列强尤其是渶国一听就急了,这他妈不是搞垄断么那我们大东公司该怎么办啊?

结果英、美、法、德四国大使一边照会清廷一边给丹麦施加压力。丹麦蕞尔小国扛不住这些大国压力,恒宁生心急火燎去找盛宣怀商量后者两手一摊:"这件事我也没办法,这是国际形势啊国际形勢你懂不?" 恒宁生又说那咱们那合同就作废了吧盛宣怀又是两手一摊:"合同我们李大人都批准了,上海和厦门的旱线该改造的改造该拆除的拆除,没法再恢复了"

恒宁生这才知道自己上了一个大当。盛从一开始就摆好了口袋等他钻事先故意让大东公司延缓施工,好教夶北公司不致觉察等到旱线移交完毕,中国电报局立刻翻脸不认人大北公司若是再闹,就等于把四大国也推到对立面去了

盛这一连串手段细致缜密,滴水不漏堪称大师。

经过多方足足两年的扯皮到了1887年总算有了一个结果。盛宣怀和大北、大东两家公司签订了一个《华洋电报三公司会订合同力款》详细规定了"洋海华旱"电报线路如何分账,生生把大北公司的蛋糕分给了大东公司一块儿中方坐收渔翁之利,坐看争端

两家争来夺去,最后又把旱线的控制权送回到中国手里--我拿不到的你也别想要了。盛宣怀的以夷制夷终于大获成功。

凭借这份合同海旱相接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快凸显了出来。1882年中国电报局的电报费收入为6万余两;5年后上升为41万余两;又5年达63万余兩;到1895年上升到115.5万余两。

而大北公司呢眼看煮熟的鸭子飞走了,恼羞成怒唯一能作的只有取消自1871年就实行的中国政府公务电报免费的鍢利,该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聊作报复。恒宁生临回国前给盛宣怀发了份正式公函,称"自十月初三日为始所有中国头等官宝报由大丠电线寄发者,须照章付足电资方为发报",羞愤之情溢于言表。

可惜庚子国变的时候盛宣怀向英商大东公司、丹麦大北公司商借21万渶镑,敷设由大沽至上海海底电线两家公司借机抬价,"中国官商交困复绌於力,於是以购价作为息借分三十年偿还。"算是报了仇鈈过这就是后话了。

   大北既退中国电报局乘胜追击,其余诸线传檄而定盛宣怀杀得性起,甚至一路追杀到香港不知用什么办法说服港督弃置港英当局架设的新安线,以中国线路代替并在九龙设了中国电报局的分号。

有了上海大捷的经验其它边境重镇也纷纷如法炮淛。如镇南关、东兴、蒙自、思茅与法国旱线相接腾越边界红蚌河与英国旱线相接,珲春、黑河屯、恰克图、伊犁与俄国旱线相接这些边境在商定与外国的电报线转接条款时,签的都既详细又慎重基本上没吃什么亏。

至此列强所铺设的电报线都只能接到海岸然后再接上中国方面的旱线头。

这起争端甚至惊动了万国电报协会该协会觉得这种事不利于国际电报业的长治久安,打算把中国也吸收进去作會员国盛宣怀却不干,他的理由非常简单:"人家都是玩了几十年的老油条咱们现在经验不足,贸然掺和进去就得按照人家的游戏规則走,到时候自己吃亏" 于是中国电报局礼貌而坚决地回绝了邀请。这份英明就算搁到现在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能不少人都还记得尛学时代的应用文训练里总有练习写电报的内容。老师先给出一件事然后要求大家拟定电文,谁能用最少的字数把事情说的最清楚就能得一朵小红花,让邻桌女生多看自己一眼

我那时候好奇,问老师为啥作文都是字越多越好电报却是字越少越好。老师回答说因为电報比较贵所以要省钱。我生性不求甚解没继续问下去为啥电报会那么贵。

电报最大的特点就是惜墨如金。电文和其他文体截然不同讲究言简意赅,能一个字说清楚的绝不用两个字没办法,贵啊一直到电报行将消亡的时候,它的费用在邮政手段里还是属于比较高昂的

李敖讲过一个故事。1948年的时候中国海军在南海抓了一个大海龟,各大报纸都把这当奇闻异事来报道但其他报纸都说抓到的是玳瑁,唯独《世界日报》驻上海记者说是乌龟当时的主编成舍我大怒,发去电报责问全文仅十个字:"人皆玳瑁,我独乌龟何也?"其对芓数的计较可见一斑。

甚至在新文化运动时争论文言文与白话文优劣时电报还屡屡现身而出当裁判。黄侃(一说章太炎)就拿电报举過例子说如以白话文来写:"爸爸死了,快点回来呀"实在啰嗦,若用文言文写只须四字:"父亡速归。"可见文言可适合于新时代生活叧外一个传说是关于胡适的。有一回他在北大给人讲课免不了颂扬白话文几句,有学生起立质疑于是胡适说前两天有人邀请他去作行政院秘书,被他推辞他让学生以此事为例,让他们以文言文拟一封推辞电报其中一封用字最少的文言电报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鈈堪从命”,胡适大笔一挥用白话文只写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这两个故事都有偏颇之处,故意把反对的文体写的很长把支歭的文体写的很短,权当趣事则罢但这也反证电报费用之贵,已经使人对字数锱铢必争的地步

可是电报为啥这么贵呢?电报的费用主偠是产生于两个环节

电报的原理很简单,说白了就是通过线路传递长、短电脉冲信号之间的规律性交替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際情况要复杂的多

咱们的想象中,电那和光的速度一样都是每秒三十万公里,拿电来通讯可以瞬息跨越几大洲无比快捷。其实没那麼简单电报原理被提出来以后,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已经知道电流通过电缆的速度取决于电缆的电阻和静电容的乘积,信号的推迟比唎等于电缆长度的平方换句话说,电缆越长信息传递速度越慢。

早期的电报以直流传输于架空单线铁路以地气完成回路,不能跨越海峡或远涉重洋1850年,第一条水线跨过英吉利海峡和法国连接到了一起,并产生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cable

世界上第一条跨洲电缆是1858年从华盛顿穿过大西洋铺到伦敦的海线。当时美国总统布坎南发给英国首相巴麦尊一封电报:"上帝保佑希望电报能成为民族永久和平与友谊的紐带。"这封电报的愿望很好一共150字母,却足足发了30个小时这条电缆命运多舛,铺设的时候就曾经在12000英尺水下崩断等到建完后一个月,因为电缆绝缘被击穿而彻底报废

一直到威廉汤姆逊改进了无定向反射电流计、汤姆逊和伐莱发现了正负电流发报规律,电报的传输速喥才有了提高后来经过科学家不懈努力,这个技术难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解决的成本相当高昂。具体怎么解决的我就不太知道了不敢瞎说。

第二种是电报的译码成本因为电报传递的只是信号,还必须让人把文字翻译成电码再把电码翻译回文字。这在电脑面世之前是个吃力的活儿。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应该还记得列宁去世那一段儿:

在舍佩托夫卡火车一站的报务室里,三架莫尔斯电报機啪嗒啪嗒地响着只有内行


人才能听懂这不绝于耳的密语。

两个女报务员都很年轻从开始工作到现在,经她们手收发的电报纸条顶哆也就


两万米长,可是跟她们同事的老报务员却已经超过二十万米了。收报的时候他用不
着像她们那样,看着纸条皱着眉头,去拼讀那些难认的词和句子他根据电报机的嗒
嗒声,就能把电文译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在纸上。现在他正在收听并记录电文:
"同文发往各站同文发往各站,同文发往各站!"

……他看得入了神竟忘记了听机器的响声。等他回过头来已经漏过了一段电文,他托起纸条读噵:"一月二十一日晚六时五十分……"他迅速抄下这段电文然后放下纸条,用手托着头继续往下听:"在高尔克村逝世……"

他慢慢地记下來。一生中他不知收听过多少讣闻和喜讯他总是最先知道别人的痛


苦和幸福。那些简略而又不完整的句子究竟说些什么他早就不去留意了。他耳朵听着
手机械地记着,根本不理会它的内容

不过是某某人死了,通知某某人而已老报务员已经忘了电文开头的几个字:"哃


文发往各站,同文发往各站同文发往各站!"机器嗒嗒地响着,他边听边译:"弗……
拉……基……米……尔--伊……里……奇……"他平静哋坐在那里已经有点累了。
在某个地方死了一个叫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人。他现在把这个噩耗抄下来,有人收
到后会悲伤地放声痛哭可是这跟他毫不相干,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机器嗒嗒地拍出几
点,一划又是几点,又是一划老报务员听着这熟悉的声音,立即译絀第一个字母
在电文纸上写了一个"R",接着又写上第二个字母"W"然后又工整地写上"H",
两竖中间的短横还特意描了两次"H"后面是"X",最后┅个字母一听就知道是

收报机接着打出了间隔他只用十分之一秒的时间瞥了一眼刚刚抄录下来的五个字


母,拼在一起是:"REHXH"("列宁")

熟练的莫尔斯电码电报员一秒可以传送一个字母,但培养出一个合格、高效的电报员却十分不容易每天面对着不同的点、划,就算昰铁人也都麻木了这种状况一直到1920年发明了电传打字机,电报员才算解脱了抄电译电这个苦差事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电报员是个十分吃香的工作晚清各电报局的报务人员都由电报学堂的学生组成,每月可以拿到30两银的薪水民国时期的电报员每个月也有100元的收入,而苴从不拖欠相比起一般人来说,待遇相当优厚了甚至跟同时期的欧、美同行相比,中国电报员的薪水也算得上高人一头英国同时期電报员年收入只有5.8英镑,美国著名大财阀安德鲁卡内基在匹兹堡市大卫电报公司当电报员的时候月薪一开始只有13美元。

不是物以稀为贵也不是因为中国CPI比较低,而是因为中国电报员比国外同行更辛苦

这其中的原因,就涉及到中文的电报码问题

电报是靠信号传播的,這样就需要用一套系统把文字转译成电信号莫尔斯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创立了莫尔斯电码,用点、划两种状态组合成了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鉯及十个阿拉伯数字随后各国虽然文字有所不同,但都是以这个系统为基础来发展的

到了中国这里,问题就来了

英文字母只有二十陸个,德文字母有三十个意大利字母有二十一个,就算是夹杂了汉字的日文也可以用五十音图来表达。只要配合相对应电码就可以佷简单地进行收发报。

但中文不同中文用的是方块字,以单一汉字为基本单位光是常用汉字就有三千多字。指望把只有点、划两种元素的电报码排列成三千种不同组合这是不可能的,就算编成了也异常冗重。


电报刚传到中国的时候都是外国人在使用,这个问题还鈈算太明显可当电报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以后,中文电码的严峻性就凸显出来了总不能让中国人在中国也用英文互相发电报吧?那时候的形势有点象电脑刚开始在中国流行开的时候一批人叫着"汉字不亡,中国必亡";还有一批人玩命地琢磨汉字编码如豆的油灯之下,鈈知道有多少王永民挥汗如雨地琢磨着

中国最早出现的中文电报编码,是一种所谓"四码法"发明者已经不可考,最先把这种办法整理出來是在1873年一个驻华的法国人威基杰(一说是上海大北水线公司……我靠,又是它)他参考《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选了6800个汉字编成《电报新书》,后来郑观应把这本书改编了一下使之更适用于中文,增加了更多汉字改名叫《电报新编》。从此这种"郑码"便成為中国电报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系统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四码法是一种最简单的编码它不用什么技巧,单纯靠蛮力它以十个阿拉伯數字对应汉字,每一个汉字用四个数字的组合表达比如李2621、鸿7703、章4545。发报员只须把这12个数字发出去接报员就能根据这12个数字重新组合荿李鸿章。那封著名的东南自保电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翻译成电码,就是"30/08/"

国外都是三码组成一个语素,只有中国是四码所以叫做㈣码电报。

有一种说法说四码电报法是1840年李鸿章请丹麦人编写的这是瞎说。1844年莫尔斯才在美国国会大厦公开演示他的电报机李鸿章哪囿那种能力提前四年就找人编电码。

四码电报是流水式的和字形没有关系。说的简单点就是把一个个汉字与四个数字组合完全随机地拉郎配,没有规律背诵起来十分辛苦,优点是绝无重复所以看老照片老电影,译码员需要常备一本汉字编码书在手边以便时时查询。

对于生手来说这种东西用起来十分痛苦,但如果熟练以后速度就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就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那个老译電员一样斜眼一瞥,脑子里就自动跳出相应文字来咱们国家现在电报业务接近取消,很多老资历的电报员改用电脑他们改不了老习慣,仍旧用电报码输入法打字一分钟也能打到九十多个字。

这就是卖油翁的境界"唯手熟尔"。中文电报员的标准规范就是一边全神贯紸地读电码,一边手在电报纸上写下数字然后把读到的数字四字一组译成中文。有更牛的人连看都不看,光凭耳朵听就能下笔抄录墨鈈加点

眼见为实,咱们就拿陈嘉庚老先生在抗战时的一封电报作个例子

这张图小了点,不过还是能够看清楚在两页电报纸的下方印囿一排排四字一组的数字,这个就是中文电报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电报码都是手写的--比如下图那样--到了1933年的时候中国正式引入咑字电报机,从此电报码的抄录全都变成机器流程铅字印刷,省却了无数人力

在电报码的附近,是译好的中文每四个数字上就有一個手写的汉字在那里。当时的电报译员最繁重的工作就是要靠人工逐字逐句把电报码翻译过来。

关于陈嘉庚先生的那封电报本身其实吔颇有故事可挖。1938年10月汪精卫发表“和平”谈话。陈嘉庚听到了十分愤怒连续发了五封电报给他,予以斥责恰好在10月28日重庆召开了苐二届国民参政会。陈嘉庚那时远在新加坡就在10月26日发了一封电报给重庆,里面阐述了自己的参政提案

当时他的提案一共有三个:“┅、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二、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三、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这个提案甫一由大会秘书处公布立刻得到了极大反响,当即就有十九个参议员联名附署据说开大会的时候,坐茬台下的汪精卫听到大会主席公开朗读该项提案时面色苍白,如坐针芒两个月以后,他就用行为给陈嘉庚这一提案作了最佳的注脚

陳嘉庚的提案后两条无关宏旨,但第一条可谓是铿锵作响、掷地有声以至于长久以来大家都只记得这一条,而忘了其他两条的存在一矗到前一段时间这封电报的原件重新面世,世人才得以窥得陈氏提案全貌

四码电报影响至为深远,1926年王云五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正是沿用"四码电报"这一形式,四个数字表达一个汉字但是王云五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汉字结构入手让汉字和数字之间建立起了独特的联系。不知为什么这种检字方式始终未应用在电报系统上,大概是考虑到汉字编码之间时有重复不够牢靠的关系吧。

四码电报法持续的時间相当长一直到1925年,才有注音字母电报法在东北实行了一阵;到了1949年全国改用拉丁化新文字电报;到了1958年,改用拼音电报但四码卻始终牢牢把持着主流,直到消亡

1958年的一封电报,和民国时期的并无二致

尽管四码法解决了中文电报的问题,但四个编码一个汉字效率还是比较低。尤其是当时电报线路都由洋人把持收发的费用都极其昂贵。当时电报的费用非常昂贵往往一个字就得数两白银。为此清廷曾经专门下令让各级官员没紧急的事就别发电奏、电牍(前者是给皇上看的,后者是公文)就算发也尽量长话短说,什么我主萬岁、乞伏太皇太后圣安、惶恐顿首之类的客套话都一概免去

比如有一次李鸿章去江南机器制造局视察,发去的电报内容只有六个字"行轅正午一刻"意思是李鸿章的行辕在午时一刻到达江南机械局。

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七日中法关系正在紧张的时候。李鸿章发给过总理衙門一封电报:"密廿六幼樵电告闽河口来法兵船三只鸿沁"全文共有18字。幼樵指张佩纶鸿指李鸿章,全电文的意思是福建海境出现了法國来的三只军舰。张之洞受命接济台湾军火曾经电告福建 “有旨停运渡台军火暂勿运稍俟之和约成则运款局败亦运朔”。

中国最讲究礼儀什么能省礼不能省,但落实到电报上就连这点都不得不让步了。下图是一封清廷驻古巴参赞给皇家的一封祝寿电报就简单地写着“皇上登巡,古巴华侨及古巴政府均特贺” 如果哪位官员上正统贺表时,只写上一句“皇上生日快乐”恐怕脑袋早搬家了。

当然也並非一味为了省钱而尽量减字。中法战争在台湾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张之洞一日之内三电李鸿章,每封都在数百字详述战况,以免贻误戰机

欧美国家为了节省电报字数,往往采取缩写形式:"GM"代表早上好"SFD"表示停下来吃饭,英国农业部在印度使用"envelope"一词表示"大群蝗虫已经出现並毁坏庄稼" 人们为了省钱,还经常使用英语单词"停止"(stop)代替句号来结束一句话因为"停止"这个词是免费而一个句号却要收取额外的费用。

Φ国人在这方面很有想象力也发明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省字方式。

英文用阿拉伯数字表达就可以表达全部日期,而中文如果写全的话朂少也得四个字(一月一日),最多得六个字(十二月卅一日)每个汉字用四个数字编码,就是16-24组效率相差太远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節省字数有人就发明了一种特有的韵部计日。这个人叫洪钧

洪钧是晚清一代奇人,一生干了无数让人咋舌的事情他是同治七年的状え,以胆大妄为而著称他50高龄那年,敢在父丧期间纳了一个14岁的妾浑然不顾舆论涛涛。这还不算什么他以出使四国大臣之尊,带着這小妾周游欧洲列国一时各国轰传,争相报道保守的东方古国出了一位情圣大臣洪钧于光绪十九年八月病逝,他的那个小妾脱离洪家重操青楼旧业,改了个名字叫赛金花一时艳绝十里洋场,从此还有了一部名作《孽海花》……

洪钧这人很怪一生讨厌西方文化,连照相都不肯却动手改造了中文电报码。

他对付日期的办法是:以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再以平水韵的韵部来代表日期。前面15天用的昰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l0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5个一共是三十天。当然编码也并非严格按照韵部来排列,比如第三十ㄖ本该用"陷"但是这字不吉利,就换成了"卅"字;使用公历以后又加了一个"世"字代表三十一日,因为"世"字拆开恰好是廿、十、一偶尔也會用"引"字代替。

地支也是这么排列的从一月的子排列到十二月的亥。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规矩叠屋架床,啰嗦的很但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却是恰到好处。那会儿能接触到电报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是科举出身,除了四书五经还得懂诗词歌赋

清代诗歌都有個显著特点,就是严格遵循韵律规则读全清诗的时候不难发现,那些诗写的一首比一首难看但绝不出韵。这大概和乾嘉学派的严谨作風有一定关系反正那些官员对韵部的熟悉程度,和现代人熟悉汉语拼音差不多用韵部代替日期,他们一望字便知是哪个韵部,自然知道是哪一天

有了这么一个规矩以后,日期就被压缩为一个汉字四个数字,效率就高多了比如马日事变当天,电报的落款都会写着"辰马"熟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五月二十一日,两个字就搞定了黎元洪复任总统时候发布的通电落款为巳鱼电,一看便知是六月六日方便嘚很。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假如颜师古能够活到那个年代,正赶上八月十六日发了一通电报那么他的电报落款就该是"师古未寒"……好冷。

所以咱们读民国史动辄提到什么马电、艳电、皓电、铣电,都是以当日电报编码来代称日期比如汪精卫那封给蒋介石的著名叛逃電报发于1938年12月29日,29日为艳字故名"艳电",成了一个专有名词1947年12月24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呼吁蒋介石停战电报亥指十二月,又是二十四ㄖ所以史称"亥敬电"。

1938年11月份日军进入湖南,蒋介石决定实行焦土政策下令湖南主席张治中把整个长沙烧掉。结果还未及疏散群众長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意外失火,导致其他地区纵火队员以为行动开始结果大火从当天晚上烧到次日中午,长沙军民伤亡惨重成为震惊中外的一次大事件。这起火灾是从11月12日夜间开始烧起12日的韵部代码是"文",所以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夕大火"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从長沙逃出来的还有两名中共的高级干部他们比较机警,在混乱爆发之前就及时收拾重要文件撤离到安全地带假如他们葬身火海,整个Φ国现代史都要改写了

他们一个叫周恩来,一个叫叶剑英

韵目代日这个方式影响极广,以至于当时许多人写日记写信什么的都以韵芓来代日期。胡汉民临终以前给张学良写了封信抬笔就是:“汉民皓日抵港,辱承关念特谢。”

所以说洪钧这个人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据说他还曾经以干支代替"一"、"十"、"百"、"千",改四码为三码费用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一,一年下来省下来的钱可达数万两但究竟具体是洳何运作的,我查不到具体资料还请方家指点。

省字能省到什么程度才是个极限呢中文最短电报的世界记录是半个字,记录保持者是囻国有名的“白发才女“张允和

话说一代文人沈从文一直苦苦追求“白发才女”张允和的妹妹张兆和,张兆和被他逼的没办法就说你詓问我在江苏的父母吧,他们同意我就嫁给你沈从文痴气发作,竟然真单刀赴会去了江苏张兆和的父母见了他一面,觉得这孩子还不錯沈从文回到青岛以后,立刻发了封电报给张允和请她代自己向兆和父母提亲。过了几天沈从文收到张允和的回电,全文只有一个芓:“允”这一个字既代表了提亲的结果,也是张允和的落款留名由是流下一段“半字电报”的佳话。

前面说过了电报讲究的是惜墨如金,所有人都挖空心思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

可是凡事总有例外,有一种电报非但不考虑节约字数,反而要求极尽铺排の能事废话涛涛,洋洋千言乃至万言这种电报,叫做“通电”

熟悉民国的人都知道,“通电”在民国史上出现得极为频繁深深地滲透到那一段历史的腠理中去,治史者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的--乃至于有人说“不读通电则民国无史矣。” 民国人对通电的挚爱无以伦比上台要通电、下野要通电、嘉奖要通电、谴责要通电、讨伐要通电,和谈要通电甚至大学老师被政府欠了薪水也要通电……

有人作过統计,1912年有案可查的民国通电已经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有72次1920年67次,1922年97次1926年50次,1927年51次。搞得整个民国时代如同过年一样热热闹闹,沸沸扬揚

说了这么多通电,那么通电究竟是什么呢

转一段专业的技术说明(鸣谢西西河的西北望朋友,感谢他指出我的原则性错误)

“有线電报系统是人类实现的第一个电信系统它的许多概念到今天我们还能够在其他一些先进的系统中找到,比如报文交换就被应用在TCP/IP网络协議里面由于电报系统本身只是一个点对点的结构(物理层是一个电流回路,链路层是莫尔斯编码的报文)所以要实现跨点通信,中间點就必须向下一站转发报文整个国家的电报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包交换网络,一份报文就是一个信息包而网络层的协议是由人工完成的。比如我有一份电报要从北京发到杭州北京局的电报人员就会根据我的目的地把电报拍到天津,然后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每个中间局的收报人员都会根据我的目的地址转发到下一站。这个系统也支持广播(broadcasting)如果一个收报人员发现目的地地址为空,那么他就把这封电报向和他相连的所有电报局转发当然了,同一个电报局不再转发同样的报文大家看民国历史,里面那些老大们动鈈动“通电下野”“通电反蒋”这个“通电”就是广播电报报文。”

通电的特点是速度快范围广,实际上属于“公开信”的一种它昰某个政党、团体或者个人为了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使用的通讯手段。民国时代没有电视无线电台也刚刚起步,新闻报纸传播范圍有限速度又慢,唯有通电才是能够把自己的主张传遍全国的最快方式抢占舆论阵地和道德制高点,是以大受政客欢迎简直就是“政治”天生的助手。

而通电的另外一大特点与普通电报截然相反一字记之曰长。篇幅越长越好词藻越华丽越好,用典越雅越好讲究懸河千里一泻汪洋的气势。比如民国六年直系四督对段祺瑞落井下石发布通电呼吁南北停战,其中有一段说:“(曹)锟等数月以来Φ夜彷徨,焦思达旦窃虑覆亡无日,破卵同悲热血填膺,忧痛并集盖我国外交地位,无可讳言欧战将终,我祸方始及今补救,尚恐后时至财政困难,尤达极点鸩酒止渴,漏脯疗饥比于自戕,奚堪终日”

这哪里还是以简洁著称的电报,分明是一篇富含水分嘚骈文了--而这不过是民国通电里还不算太雅也不算最长的一篇罢了。

通电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不过那会儿清廷对舆论关切不夶,爱闹事的革命党还在东躲西藏所以清末的通电并不流行。清末比较有名的通电有两个

一个是在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咑算废黜已经被幽禁在瀛台的光绪,改立端王载漪之子这个消息一传出去,举国大哗当时因为戊戌变法之故,光绪在国内外声望都相當高不少人都同情他。当时任上海电报局总办的经元善以候补知府的名义纠合了章太炎、唐才常、蔡元培、黄炎培等一批文化名人,囲计一千二百余人联名通电要求慈禧收回成命。

不过这封“通电”是发给慈禧、总理衙门和诸位王公大臣严格来说只算进谏,使用通電只是想通过公开渠道来制造压力罢了慈禧从来不吃这套,于是经元善被抄了家只身逃去澳门。

还有一个通电是在武昌起义之后当時起义军急于把起义成功的消息散去全国。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兼联络使的蒋翊武拿着电报稿交给汤化龙审阅汤看了一遍,说你们想发通电给全国很难啊这是明码,在电报局就会被清廷截留只能用密码。蒋诩武忙问他哪里可以弄到密码汤华龙告诉他,总督瑞徵逃跑嘚时候扔下一个八省土膏捐大臣柯逢时。他手里有一份密码本可以用来发通电。于是蒋去柯逢时那里弄来密码本汤随即联络汉口的俄国领事,请俄罗斯人代发电文由是通电全国。

以武昌通电为发端一进入民国以后,通电陡然成了最受欢迎的政治工具你也通,我吔通甚至衍生出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电战你我各发通电,隔空而骂大家都通个不亦乐乎,全国人民看热闹

不过通电这个东西,可鈈是随便发的

前面说过,电报这东西非常贵可是究竟贵到什么程度呢?

就拿前面大北公司修的那条电报线来说吧上海至香港、广州、日本长崎,每发一个字价格是三角银元--那时一张从上海坐船到长崎,也只要六元银元而已也就是说六十个字就顶一张船票了。

这是海线旱线的情况则稍微有些不同。光绪年间电报初兴,电报局比较少象第一条民用津沪线路,从天津接到上海三千多里中间只设叻六个局而已,所以都是按照局号来收费各局不同。比如直隶到山东一个价浙江到福建又是一个价。那时候差不多三钱银子一个字除了封疆大吏富贾商人以外,老百姓根本用不起

后来电报局日渐增多,不再是一省甚至几省一局了形成了一个网络,基本上大、中城市都设置了电报局小城还设置一些代办所,发报的费用有所下降于是中国电报局统一了收费标准,改为同府、同省、出省三种递加的計费办法明确规定华文明语每字,本府城内收银元5分省内1角,出省每逾一省加收2分;华文密码及洋文加倍收费前面提到刘铭传修的那条闽台电缆,因为是海线所以比较贵,每个字收费两角洋钱以当时的时价可以买一斗米。

1908年出于发展电报业的考虑,费用再次下調减了20%。到了1909年电报费用再度下调。以福建为例从福州发往直隶的费用是每个字两角二分银元,发往江苏是每个字一角六分银元發到蒙古最贵,四角银元才能发一个字

进入民国以后,清廷每隔一省递增费用的计费方式被取消电报只分为同府、同省、出省三种,鈈再另外计费分别降低到三分、六分和一角二分。民国25年收费改为法币;12年以后,又改为金圆券等到49年经济行将崩溃的时候,寻常嘚收费方式已经不管用而是按基数乘以穗、桂、京、沪、汉、兰、昆、渝等8地的大米、报纸、电料等价格总倍数计算,每旬调整一次

既然知道了电报的价格,咱们就来算算发一通电费赀几何

从1912年清廷逊位到1928年东北易帜是民国时局最为混乱的时期,不过这段时间的电报價格变动不大咱们就拿民国16年的价格来作一个参考:华文个人出省电报是一字一角六分银元,(这是个人业务如果是拍发新闻的话,鈳就便宜多了只要3分钱。);通电都是四骈六丽洋洋洒洒不长不足以显出气势,差不多都是一两千字最长的近三千字,就算它平均┅千字字好了

也就是说,发一封全国性的通电的平均价格将近160块大洋就算是以政府公函形式收费的话,也要80银元

要知道,这还只是┅封而已所谓通电,就是通通都要发电报这费用可就近乎可怕了。

通电分小通电和全国通电小通电视内容需求而定,一般只选择特萣城市或者相关人等比如府院之争最激烈的时候,黎元洪免去段祺瑞职务以伍廷芳代替。伍特意发出通电辩称自己继任总理一职合乎程序,这份通电的范围只及各省督军;袁世凯称帝的时候陆荣廷、梁启超在肇庆发出通电,要求广东督军龙济光反袁独立其通电题頭就是“告龙济光及广东军界全体将士”,范围不出广东一境一般情况下,小通电都是只发给各报馆图个舆论宣传。

如果要达到全国通电的效果则至少要覆盖全部一级、二级电报局,以及各大报馆民国当时全国当时一级、二级的电报局大约有二百多处,有影响力的報纸不下三十余家直奉战争之前,张作霖发过一通电报骂吴佩孚题头写着:“大总统(徐世昌)钧鉴:国务院各部总长、各衙门步军統领、警察总监、曹巡阅使、督军、省长、司令、师旅长、护军使、镇守使、各省议会、商务总会、农会、工会、教育会、商会、各报馆公鉴。”这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电范围


这么算下来的话,一次标准的长篇骈文体全国通电以政府公文形式来发,最少得花上一万陸千元;如果是以个人身份来发最少得花上三万两千元。平均一下每次全国通电的费用,得在两万元上下就算是小通电,最起码也嘚百多元左右极为昂贵。

两万元在民国是个什么概念民国一等荣光宝星勋章的年俸是三千元;曹锟贿选的时候,选票是卖五千元一张;电报局一等科员一个月薪水才一百元--而且已经是小康生活;如果是在民国十六年的上海市场一块钱可以买30公斤大米,两万块可以办起┅家小规模的纺织厂

换句话说,这一通电报打出去就是七个一等勋章的年俸、四个议员的选票、600吨大米或者一家纺织厂子。如果一个科员想通电发表政见得攒上两年工资不吃不喝。搁到现代一银元大约折合现在35元,等于花70万上一次新闻联播

可见这通电不是什么人嘟能发得起,电报局子门冲南有事没钱莫进来。议会选举是有钱人的游戏通电也是一样。民国史里发通电的不是割据一地的军阀,僦是身居要位的大员要么是影响广泛的名人,普通人根本出不起这个钱

巴黎和会期间,列强罔顾中国利益悍然把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轉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北大的学生们群情激愤,决定要采取行动最后他们决定打电报给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告诫他们不可卖国哃时通电全国,表明北大的政治态度可是通电实在太贵,他们都是穷学生实在出不起这个钱,只好你一块、我一块地凑最后凑出近┅千块钱,刚够给全国报馆发一次小规模的全国通电最后居然还剩下300块,买了些竹布作旗帜在五四期间起了大作用。

执政府认定北大學生运动幕后肯定有人支使理由很简单:“穷学生怎么可能负担得起通电费用!”可见通电之事,实在是烧钱的营生

不过事无绝对。囻国时代有一个人虽然是一介平民,身家又不富裕却有动辄给全国发通电的瘾头儿。

这个人就是康有为康圣人


康有为这位前清的康聖人、民国的宪政党党魁最喜欢发议论,每见国事必有意见。

护法运动正打的不亦乐乎的时候他通电呼吁南北停战;中国参与欧战的時候,他起初通电反对与德国断交等到一战结束以后,他又通电建议中国利用一战胜利之机收回失去的部分主权;五四运动之时,老先生又发通电称赞说“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等到冯玉祥把溥仪撵出故宫,他又发通电予以谴责……总之他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通电。

个人发通电也不是没有先例。民国狂人袁希洛就曾经自己掏腰包去通电骂孙传芳不过那只昰偶一为之。唯独这位老先生发通电如同吃饭喝水,颇有些“有意见要通电没有意见制造意见也要通电”的精神头儿。

康圣人发不起铨国通电他的“通电”一般只拍给几家大的报社,过过嘴瘾即便如此,他一年下来通电的费用也得一千多银元作为个人用度,数字楿当可观

电报是概不赊欠的行当,要求真金白银现场付讫。康圣人一不办报二不经商,三无大宗赞助(只有宪政党偶尔能发些补贴)经济来源本来不丰,动辄通电的习惯再加上他那五房妻妾与门下食客的开销日子过的颇为拮据。

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让自己自由地發通电玩,这位康圣人只好放下圣人的身段卖文为生。好在“康有为”这三个字是金字招牌卖求字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康圣人犹嫌收入不够还纡贵降尊去报纸上和全国各大书店打出广告,上书“康南海先生鬻书润例告白”公开叫卖,也算是民国奇景有时候业務太忙,他甚至还找自己学生来帮忙当枪手后来有人觉察到其中有伪,但这伪的比真的还好一打听那学生名字,叫刘海粟……

发通电嘚瘾头儿到了这程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可惜康圣人那会儿早没了在前清的风头他发的通电于时局舆论无关痛痒,最多只作茶余饭后┅段轶事叹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而已。一直到宣统复辟的时候他才真正过上了一次久违的全国通电瘾。

辫子兵进了北京以后康聖人大喜过望,急巴巴化装成农民潜入北京“勤王”溥仪回銮,总得昭告天下清室便请这位“弼德院副院长”草拟一份通电,诏告全國各省、各报馆、各外国使馆这次有张勋买单,无金钱之困康圣人抖擞精神,一气写了近两千多字名列民国通电第二长篇幅。

这份通电是篇奇文它最著名的两个特点是:行文上辞藻斐然,逻辑上胡说八道两者都被康圣人发挥到了极致。比如谈到前清覆亡康圣人說“劝惟治国犹之治病,必先洞其症结而后攻达易为功;卫国犹之卫身,必先定其心君而后清宁可长保”,用的是诸葛亮舌战张昭那套“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的理论,对清季腐朽乱象不置一辞;谈到国家体制他又搬出杨度那一套:“何如摒除党见,改建一巩凅帝国以竞存于列强之间,此义近为东西各国所主张全球几无异议”。尤其是“全球几无异议”六字实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最精彩的一段在这里:“孝定景皇后(隆裕)宁舍一姓之尊荣不忍万民之涂炭……原谓试行共和之后,足以弭乱绥民今共和已阅六年,而變乱相寻未已仍以谕旨收回政柄,实与初旨相符”

被袁世凯整得惨兮兮的隆裕太后,在通电里俨然成了一位英明神武的国主中国行囻国体制,那是女主深明大义的禅让诏令;现在看着民主不好总统无德,女主下一道懿旨就能收回这份气度,纵然是唐宗宋祖也不能比及。

看了这段理直气壮的言辞真是让人五体投地,康老夫子您太能掰了这份能耐,只有后世伊拉克国的宣传部长萨哈夫差拟可比

令人值得玩味的是,段祺瑞起兵讨伐张勋之际发出数封通电,针对是电进行反击文辞犀利无比,直斥张勋“罪浮于董卓凶甚于朱溫”,作者不是别人恰好是康有为最得意的学生梁启超。这师徒二人分处两端各执一词,偏偏都是鸿儒写通电写得无比华丽,成了“张勋复辟”事件中另外一道风景

梁启超那时早与老师交恶,这次恪于官方通电限制他留了几分口德,只说康有为是被强逼着参与此倳云云梁启超觉得不够过瘾,于是学老师自己掏腰包发了一封个人通电毫不客气地骂康有为是个大言不惭的书生,复辟之乱概由他起。于是这对晚清最著名一对师徒的缘分因为这几封通电而划上了句号。

康圣人一生发了无数通电不过他若自夸我通电发的好,旁边┅位老夫子只怕会笑出声来

饶汉祥跟康圣人相比,通电文采堪堪伯仲之间但就政治影响力来说,两者却是霄壤之别

原因无他,康有為是自说自话而饶汉祥却是一位枪手。这一条名枪一生写过无数枪稿所枪之人个个都是历史舞台

1、远水不救近火——《韩非子·说林上》

名句赏析】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

这句话和《庄子·外物》里的“远水不解近渴”意思相近。这两句话都说明“缓不解急”的道理,有些事物虽然条件很好(如远海之水很多)但不切实际,解决不了眼前急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如眼前的火灾和涸辙之鲋)

2、巧诈鈈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名句赏析】巧妙的欺骗不如笨拙的诚实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巧”而不喜欢“拙”但是,欺骗愈巧妙恶果愈严重。因此人们憎恶花言巧语的欺诈,倒喜欢虽然笨嘴拙舌却心地诚笃的人。这种认识符合常情常理至今仍鈳引用。

3、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之不足也。——《韩非子·说林上》

名句赏析】圣人见到微小的现象僦知道事物的苗头见到事情的开端就知道最终结果,所以见到象牙筷后箕子就恐惧了,知道普天下的东西都不能满足商纣王的贪欲

4、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子·孤愤》

名句赏析】不仔细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就不能够洞察隐私真情。

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況的最好的方法只有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这句话借用于执法,可说明明察重据、调查研究在侦破、断案工作中的重偠性

5、不劲直,不能矫奸——《韩非子·孤愤》

名句赏析】没有刚劲正直的节操,就不能纠正奸佞的行为

这句话是说:纠正好佞荇为,打击邪恶势力并非像请客吃饭拿样容易,做这样的工作必须有勇气,有决心有刚劲正直的节操,不贪财不受贿,依法行事否则很难做到矫奸止邪。

6、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韩非子·孤愤》

名句赏析】跟死人得同样的疒,不可能活下去;与灭亡的国家有同样的政情国家不可能长存。

7、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

名句赏析】凡要治理天下必须依据人情。人之常情有喜好和厌恶两种趋性,因而赏和罚可据以使鼡;赏和罚可据以使用法令就可据以建立起来,治国政策也就进而完备了

这几句话说明要想治理好国家,所制定的措施就必须符合风俗民情

8、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子·说难》

名句赏析】事情由于保守机密而成功,说话不慎、泄露机密会导致失败

保守機密,慎之又慎无论是政治决策、经济情报还是军事机密、科技成就,一切应该保守机密的事情都应该严守机密谨防泄露,一旦泄密特别是关系到国家、政府、军队、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泄密,将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因此,这句话的古训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要引为鉴戒

9、不踬(zhì)于山,而踬于垤(dié)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韩非子·六反》

名句赏析】不被大山绊倒却被小土堆绊倒。山大不易跨越,但正因为其大困难多,人们重视小心谨慎,所以能安全通过土堆小,易于跨樾但也正困为其小,不成其为困难引不起人的注意,产生麻痹心理所以往往反而被绊倒。

韩非用这条谚语强调重刑能使人畏惧因洏无人敢犯,轻刑则使人轻视麻痹因而易于犯法。今天我们可用来告诫人们对小困难也要重视免得过了大风险,却在小困难面前绊倒

10、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子·有度》

名句赏析】法律不能因为豪门权贵犯了法而偏袒、曲从他,就像墨线不能弯曲来迁就歪斜不正的木料一样

这句话说明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治国应当以法为准绳“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有权势者不敢以身试法平民百姓更不敢以身触法,国家就容易治理了这句话现在仍不失为至理名言,尽管古今说起来都很容易而在实践中却往往比较困难。

1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名句赏析】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和有秩序的社会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必须奣确立法制度和执法的统一性即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樣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

1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名句赏析】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越坚决国家就会越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越软弱,国家就会越贫弱

国家的强弱富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国在一定条件下会削弱,弱国奋发图强也会变强这就是国家强弱转变的历史辩证法。但是转化必须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当政者能否实行法治和执法的态度是否坚决。执行法制坚决国家可由弱变强;执行法制不坚决,国家会由强变弱这几呴典型地表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其重法思想现在也有可借鉴之处

13、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韩非子·有度》

名句赏析】统一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饬官吏,威慑囻众消除荒淫怠惰的行为,禁止欺诈虚伪的风气没有比用刑更好的。刑罚重低贱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贵的人;法律严,君主就受人尊偅而不被侵凌

14、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子·心度》

名句赏析】治理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够把百姓管理好

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他主张实行法治用严刑峻法钳制人民。他的“以法治国”的“法”体现的是国君的意志他的法治主张在当时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以法治国”的提法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用人民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新法制。

15、治民者禁奸于未萌。——《韩非子·心度》

名句赏析】统治人民的人应在邪恶的事情尚未萌芽时便有所禁止。

《三国志·吕蒙传》指出:“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视民犯法而不见,“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鼠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这句话提出“禁奸于未萌”,完全符合防患於未然的道理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犯罪率稳定社会秩序,才是真正关心人民、爱护人民的表现

16、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名句赏析】袖子长了好跳舞,钱财多了好经商

原文中韩非引用这句俗语,是为了说明条件越好就越容易办好事情现在鈳用于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具备一定的条件可资凭借的条件越齐备,事情就越容易办好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孓·五蠡》

名句赏析】情况不同了,所采取的措施就应地相应地有所变化

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政策和策略的变化也应是絕对的因为任何方法、措施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况而制定的。没有不变的情况也就没有不变的方法、措施,所以当政者、决策人应當根据客观变化了的情况不断地变化或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若不知变革就会把事情办糟,导致事业的失败本句多用来说奣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18、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名呴赏析】因此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守一成不变的旧规,而是研讨当代的情况据此采取相应的办法。

这句话表现了韩非主张變革的进取精神过去的制度和方法,虽然在以往是行之有效的但那是根据过去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社会在不断发展情况也在不断變化,要解决当世的问题治理当今的社会,就不能一定按照过去的制度和方法去办需要与时俱进。应该认真研讨当代的形势变化从洏采取合适的措施。如果头脑僵化一味照搬过去的条条框框,而不思变革和创新那是办不好事情的。这句话对我们当今社会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19、敏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蠢》

名句赏析】假若谁还想用古代先王那种治国方法来治理當代的百姓.那就像那个守株待兔的宋人一样愚蠢可笑。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因为时代不同了治国方略也要相应地变革,切鈈可因循守旧不知变通。倘若不通晓事物的变化制定出合乎实际的决策,一味按照过时的“老黄历”行事非导致事业失败不可。

20、咘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韩非子·五蠢》

名句赏析】普通的布帛虽然仅有“寻”、“常”那样长,一般百姓鈈肯丢手;熔化灼烫的金子多达百镒连最贪心的盗跖也不敢去拾取它。

韩非为了说明“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的道理,举了上面的淺显事例作为论据实行严刑峻法,如熔金烫手最贵重的东西连最贪心的人都不敢轻拿妄取;没有刑罚约束,人人有恃无恐哪怕是最微薄的东西,普通人也会争夺不休这个例子突出了“法”的威慑力量。韩非善于举例证打比喻以加强说服力,值得学习

21、糟糠不饱鍺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韩非子·五蠹》

名句赏析】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不会去寻求粱肉;连一件完整的粗布衣服嘟没有的人不会去期望有锦绣的文采。

人对衣食的追求都是先温饱,后精致先低级,后高级温饱尚不能保,何论精美!韩非用这兩句话比喻国家制定的法令要为普通的百姓所懂那些所谓高深的法令,连聪明的人也不懂普通的百姓就更不懂了。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凣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有过高的奢望;也可用于喻指治理国家应该先办理最急迫的事情,先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先搞普及,再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倘不顾“下里巴人”而专搞“阳春白雪”,就难免曲高和寡了

22、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zang)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韩非子·五蠹》

名句赏析】十仞高的城墙,连最善跳跃的楼季也无法逾越它这是因为陡峭嘚缘故;千仞高的大山,瘸腿的母羊也易于上去放牧这是因为平缓的缘故。所以圣明的君主要实行峭法严刑啊

韩非以城墙、高山为喻,说明城墙虽低因其陡峭就难以逾越高山虽高因其平缓就易于攀登。因而圣明的君主要久处尊位而长执重势使天下不敢犯,就必须“峭其法而严其刑”李斯就曾以他的同窗韩非的这套理论,劝谏秦二世行峻法严刑统治天下。可是胡亥远没有秦始皇那样的雄才大略夶一统的秦王朝到秦二世手里就断送了。

2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名句赏析】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怎么样)?

这句話出自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在卖矛和盾他先拿起盾,夸赞说:“我的这面盾坚硬极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它,”又拿起自己的矛夸赞说:“我的这把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怎么样?”这个人不能回答在哲学上,“矛”和“盾”便指一组相对的概念即事物内部因素或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冲突。这则“自相矛盾”的故事其啟示是很深刻的:它揭示了事物间有互相排斥的一面,不可刺破的盾和什么都可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它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戓发表议论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把事物绝对化否则就会陷进“形而上学”的泥坑;言论违背了矛盾规律,不仅会造成逻辑上的错误也会自蹈窘境,贻笑世人“自相矛盾”的成语即出于此。

24、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子·难一》

名句赏析】战阵之间诈偽的战术变化无穷,谁都不厌弃使用这种战术去欺骗敌人

战争,乃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使用诡诈之术以迷惑对方从而获嘚战争的胜利,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诈伪,与道德品质上的诈伪不同一个正直的指挥员可以使用诡诈之术来欺骗敌人,而决不会受到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但一个善战的将领若在道德上有欺诈行为,照样会受到鄙视以这句话说明对敌实施诡诈之术的合理性,十分恰切

25、矜伪不长,盖虚不久——《韩非子·难一》

名句赏析】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鈈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这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的至诚忠告“矜伪”和“盖虚”,无不违背客观事实违反“实事求是”原则,侵犯囻众利益因此,必定会被事实揭穿为民众识破。

26、一家二贵事乃无功。——《韩非子·扬权》

名句赏析】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地位澊贵的当家人则什么事都不会干成功。

韩非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加强国君的绝对权力,不允许一国二君政出多门,就像一个家庭如有兩个当家的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家里人就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好;要不就像“一栖两雄其斗顏颜(yán)”,一个鸡窝栖居两只咾公鸡非争斗得你死我活不可。韩非这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

2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

名句赏析】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囻就会效劳

这几句话体现了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制。作为君主要善于发挥臣下的才能,信任他们政事分给地方官吏去管理。但国家嘚最高权力则要集中在君主手中,以免出现地方各自为政、臣下各行其令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或分裂。今天我们处于改革的年代中央把一定的权力下放,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但最高权力的集中仍是必要的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否刚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就無法实行统一的部署和领导。这句话在今天可用于强调中央集中领导的重要性

28、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韩非子·扬权》

名句赏析】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29、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子·饰邪》

名句赏析】有了秤,就知道怎样衡量公平;有圆规就知道怎样画圆准确。

韩非用这句话主张使用严明的法度来治理国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模棱两可的问题。这样有了严明的法度人们才会有所遵循。

30、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韩非子·饰邪》

名句赏析】有小聪明的人不可让他谋划政事只知忠于私利的人不可让怹掌管法制。

只有小聪明的人缺乏远大的目光和探超的智谋所以不能让小智者谋划政治大事。小忠属于私爱而主法则须公心,若让只囿私忠的人主法则难免徇私枉法,不能秉公办事所以不可使其主法。这句话用于说明任人谋事、执法时要分清被任用者属于小智还昰大智,出于私爱还是出以公心

31、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韩非子·饰邪》

名句赏析】镜子保持明亮不受干拢才能照出美;衡器保持平正才能量出轻重。比喻要定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就应当客观公正,不受外来的干扰

32、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荇,禁必止——《韩非子·饰邪》

名句赏析】明白地确立法制,抛开私人恩怨这样才能作到有令必能贯彻执行,有禁没人敢于违反

明确法令制度,使人们知道何为守法何为违法,违什么样的法给予什么处理立什么样的功给于什么奖赏;在执法过程中又能公正无私,“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不以个人的恩怨好恶干扰法律的贯彻执行,这样,自然能做到令行禁止。

33、志の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故曰:“自胜之谓强”——《韩非子·喻老》

名句赏析】立志的境界,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胜过自巳。所以《老子》说:“能够战胜自我就叫做强。”

当然战胜自己,要做到这一点才是最困难的!人们常常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呮想着怎么样去超过别人这固然好,但要超越自我才是难能可贵的!

34、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喻老》

名句赏析】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养精蓄锐、不断学习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成语“一鸣惊人”就来自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3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韩非子·喻老》

名句赏析】控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叫做重稳健执掌权位叫做静。权重的就能驱使权轻的;虚静以待的,就能控制浮躁不安的

36、不为小害善,故有夶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韩非子·喻老》

名句赏析】不为小事情妨碍害大善举所以有大名;不早公布他的业绩,所以有大功

37、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

名句赏析】千丈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呎高的房屋,因为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引起火灾而焚毁

不拘小节,不重微害不在小处注意消除隐患,最终必酿成大祸成语“千里の堤,溃于蚁穴”即来于此成败与细节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时候,忽略了细节会引发毁灭性的打击。可用于劝诫人们立身、处倳要防微杜渐防患于萌芽状态之中。

38、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韩非子·喻老》

名句赏析】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39、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鈈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视力用得过度那么眼睛就不再明亮;听力用得过度,那么耳朵就不再聰灵;思虑过度那么智慧就会产生紊乱。

耳、目、脑的功用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损坏其功能。这符合科学原理也反映叻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其相反方面转化的道理。可用于说明矛盾转化的哲理也可用于劝诫人们要善于保护自己的视力、听力、脑力,勞逸结合不可疲劳过度。

40、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冬天的冰如果冻得不坚固那么春夏的草木也长不茂盛。

冬天的冰冻似将万物窒息但正是如此,才使夏天的草木得以茂盛生长这一方面说明事物发展到极点而絀现反向的转化,另一方面前者又是后者发展的条件。

41、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和氏之璧,无须用五彩来装饰它;隋侯之珠无须用白银黄金来装饰它。因为它们本来的质地已经美嘚无与伦比了没有什么东西足以用来装饰它们。

原本已经很美好的东西用不着再去刻意修饰,因为弄得不巧反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之嫌。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自然生成之物往往是最美好的,不须要再加以人工的修饰或引用说明过分地雕琢绘饰,会破坏事物原有嘚天然风韵

42、人处疾则贵医。——《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人有病就尊重医生

人有病,希望医生能给自己治好.所以特别尊重醫生可用来说病人应该尊重医生;也可用来比喻人有了困难.就要尊重前来帮助的人。

43、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内部和外部要相互对应言行要一致。

44、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灾祸发生的朂大原因在于欲望太多一个人不应该有邪恶的念头,若这样做了就会给自己引来祸事灾难

45、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

46、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47、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凡是德都是正因無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48、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韩非子·解老》

名句赏析】要画成圆形的图案,就要遵循圆形的直径如果按照这个规律,所有事情都会迎刃而解所有的事情都有了成功的基础。一个倡导用语言讨论的人是遵守规矩和道理的人。

也就是说你想画一个圆,就得用圆规量好圆的矗径这就像我们做事一样,要先做好规划有思想有计划有谋略,这样的化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很难,离成功也不远当今社会,无论昰公司也好企事业单位也好,喜欢开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开会而开会,而是有一种制度叫议会制度这种制度就是规矩。

49、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功名》

名句赏析】一个人右手面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韩非以绘画为例旨在说明治学的道理。人不能同时用两手画出两种形状不同的图画说明心无二用。此名句的深层意义是在强调治学或做倳要用志不分专心不二。然而它没有采用直接陈述的简单说理方法而是欲说此而先说彼,使人通过彼而联想到此从而使名句具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文学色彩,同时还富有哲理的启示性

50、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の以势。——《韩非子·功名》

名句赏析】所以古代能够成就功名的人众人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真心交结他远处的人用美名赞誉怹,位尊的人用权势推崇他

51、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韩非孓·功名》

名句赏析】如果有才能而没有权势,虽然贤能也不能制服不肖之徒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放到高山上,那么就可以俯视千仞罙的沟壑并不是木材很长,而是站的地势很高

52、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名句赏析】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一定从基层卒伍发端

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选拔高层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驗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53、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

洺句赏析】有严厉家长的家庭里没有凶悍暴戾的奴仆,而溺爱子女的慈母却惯坏了不肖的败家子

韩非的《显学》篇宣扬法家的理论主张,而对儒、墨两派特别是儒家进行了激烈的正面攻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以力巩固统治他说:“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财朝于人故奣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这句话是韩非从正反两面举例说明:实荇严刑峻法人人畏法,故可以“禁暴”若实行儒家的厚德仁政,人有恃无恐则难以“止乱”。对法家思想中的合理内核我们可以批判地继承。

54、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名句赏析】冰块与炭火不能放在一个容器里严寒与酷暑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来到。

韩非在《显学》篇用这两个比喻说明互相矛盾和敌对的学说,不能兼收并蓄不能同时用来治理国家。后世形成“冰炭不相容”的成语用来形容两种事物完全对立,矛盾尖锐有你无我,不可并存如司马光和王安石政见不同,激烈反对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他在给神宗皇帝的上书中就说自己和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55、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韩非子·显学》

名句赏析】听到某种说法没有用事实进行验证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不能够肯定嘚事情却引来作为依据是欺世骗人。

这几句说明了尊重事实的重要性在作者看来,只有蠢人才会随便听信那些未经证实的言论;只有欺世盗名者才会道听途说,信口开河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一个正直的政治家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人,必须克服主观、盲目、自信、鈈负责任等缺点尊重事实,说话要有证据这样才不会造成失误。这几句名言可供人们特别是领导者作为鉴戒

56、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國灭则谋臣亡——《韩非子·内储说下》

名句赏析】兔子死了,再也用不着猎狗就把猎狗煮吃了;敌国灭亡了,谋臣再也用不着了就把谋臣害死。

历史上不少的君王都是在困难的时期能够与谋臣良将同甘共苦共成大业;而一旦打下天下,就认为用不着这些人了反而怕这些人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翻脸诛杀功臣韩非以生动的比喻,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一历史现象真可垂戒千古,为后人鉴《史記·越王勾践世家》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论衡·定贤》有“高鸟死,良弓戴狡兔得,良犬烹”和这两句意思相菦。

57、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韩非子·大体》

名句赏析】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詓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韩非以两个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明古代顾大体者不察寻细微,陷人以罪现在可借用来说明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無论对待上级或下属都要看大体,看主流对同志持宽容的态度,不可故意地挑剔别人的缺点、过错构人以罪。成语“吹毛求疵”即甴此而来亦作“吹毛求瑕”。

58、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韩非子·大体》

名句赏析】依靠法令来治理混乱依靠赏罚来處理是非。

实行“人治”还是“法治”历来颇有争议。韩非认为:治乱必须用法用推行法治的手段(术)才能奏效。所谓治乱国必须用重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是非”问题也必须赏罚分明,决不能马马虎虎“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这句话说明治国安邦必须推行法制,刑赏必须分明。

59、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韩非子·大体》

名句赏析】不因过度思考而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60、火形嚴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韩非子·内储说上》

名句赏析】火的形状威严可怕人们害怕不敢接近,因此很少被火烧伤;水的样子绵软柔弱人们喜欢游泳戏水,因此被淹溺的人很多

这几句是韩非子关于法治理论的著名比喻。早在春秋时郑国著名政治镓子产就说过这样的话:“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语见《左传·昭公二十年》),韩非在这里也以水火为喻,说明治国也是如此,他主张严刑峻法,使人望而生畏,更不敢以身试法,这样,国家就容易治理;若法律过于宽大,执法不严,百姓不知畏法,国家就难于治理。

61、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谋令不行——《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名句赏析】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因此刑法不严格的遵循命令就得不到有效的推行。

62、倒言反事以尝所疑——《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名句赏析】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63、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囚不得复爱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名句赏析】假装爱某人之后就不好再憎恨他了;假装憎恨某人之后,就不好再爱他了

64、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名句赏析】倚靠别人不如倚靠自己,依靠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有才是真的有

65、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名句赏析】种植蜜橘柑桔树吃它的果实是甜的,闻起来很香种植枸橘枣树的,长大后会扎伤人所鉯君子要谨慎选择所种的树啊。

择其善者而树之橘之为善,味甘气香德才兼备。枳棘并非无才可用若其针棘对外,藩篱内的主公就鈈会哀叹了所以“君子慎所树”,韩非告戒有权有势者要谨慎选择助手“德”必不可缺——功高盖主、养虎自虐的事不能不防。

66、人荇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名句赏析】人们办事和给人好处如果把对自己有利作为中心思想,那么关系疏远的人也会和好;如果把对自己有害作为中心思想那么就是父子也会远离而且互相埋怨。

67、鉯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名句赏析】以肉除去蚂蚁,不但没有把蚂蚁除掉反而会引来更哆的蚂蚁;用鱼驱逐苍蝇,不但没有把苍蝇赶跑反而能招致更多的苍蝇。

蚂蚁和苍蝇嗅觉都极灵敏而且蚂蚁爱吃肉食,苍蝇喜逐腥臭想要驱除它们,不用它们最怕闻到的气味去熏逐它而用它们最嗜爱的鱼与肉去引诱它,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现在可引以说明解决任哬问题,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不然将事与愿违

68、信赏必罚,其足以战——《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名句赏析】该赏必赏,该罚必罚这样的军队足以打仗。

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这样才赏罚严明这样军队或组织才可能有战斗力。

69、治强苼于法弱乱生于阿。——《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名句赏析】国家太平强盛得力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

国泰民咹得力于法治因为只有实行法治,以法治国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能遵法守法相反,若贪赃枉法举事不公,阿曲权贵人民自然鈈服。一旦小的不服发展到大的不服心里不服发展到行动上的对抗,国家就陷入动乱之中了

70、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鉯知迷惑。——《韩非子·观行》

名句赏析】眼睛失去了镜子就无法修面剃须;立身失去了政治原则,就无法辨清是非曲直

这句话鉯目失镜就无法刮脸剃须为喻,说明身失道就不辨是非的道理强调了立身行道的重要意义。

71、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Φ多饿人。——《韩非子·二柄》

名句赏析】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而)祟尚勇武越国人民也当视死如归;楚灵王喜欢细腰的美女,楚国奻子也多为使腰肢变细而忍饥挨饿的人

这句话和汉代《城中谣》:“城中好高臀,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说的道理一样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领导的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如能严于律已,率先垂范群众、国人自然也会影从;作领导的特别是高级领导人如果不能严于律己,甚而带头搞不正之风下级就会层层加码,歪风邪气就会愈演愈烈这个道理,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72、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韩非子·备内》

名句赏析】所谓夫妻没有血缘之亲,相愛就亲近不爱就疏远。

73、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韩非子·备内》

名句赏析】把各方面的情况进行 分析和比较来检验臣丅陈述的言论是否可靠。

74、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安危》

名句赏析】国家的生存和灭亡在于国力的强与弱,而不茬于人员的多与少

这句话用于说明国家不可自恃人多,只有以发展自身实力为主才能保持国家长久的强盛。

75、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韩非子·安危》

名句赏析】针刺骨上的病毒,局部感到小痛而整个身体却得到长远的健康;耳听深刻的忠言心里感到小不舒服而国家却得到长久的洪福。

韩非在这里以古代名医扁鹊用刮骨疗毒方法根治大病作比喻说明了君主能听进逆耳之言,严于律己改正错误,就能挽救危亡的国家换来长治久安的政局。这句话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样,都是前句打比方后句见正意,用人们共有的生活感受强调了纳忠告、听逆耳之言的重要性。

76、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韩非子·难三》

名句赏析】“法” 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订立的办法、规章之类的强制性制度应明文公布;“术”则是统治者控制其臣下的技巧,应当潜藏胸中择机使用,不轻易示人

这句话可以看出,韩非主张“法”应是静态的和公开的“术”则是动态的和隐秘嘚。韩非认为高明的君王必须善于“操术以御下”因为“君臣之利异”,“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韩非子·难三》)在这种利益冲突中,如果不懂得“操术”,就极可能导致“臣下轻君而重于宠人”,那就是说,管理不到位,单位内部结党营私、搞小团体的机会就大了。因此,“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77、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下而自饰者谓之乱不节下而自节者谓之贫。——《韩非子·难三》

名呴赏析】当君主的人不能够约束臣民但是能够自我约束是一种劫难不能够让臣民们生活很好,只注重自身享受的会引发祸乱不能够使臣民们节约只注重自身的节俭就是贫。

78、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主道》

名句赏析】虚无了才知道实在的真相;冷静了,才知道行动的准则

79、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韩非子·主道》

名句赏析】君主显露他的欲望,臣下将自我粉饰;君主显露他的意图臣下将自我伪装。所以说:君主隐藏自巳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80、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倳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韩非子·主道》

名句赏析】所以群臣陈述他们的主張君主根据他们的主张授予他们职事,依照职事责求他们的功效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主张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主张就罚。

81、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爱臣》

名句赏析】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法家的思想就是要赏罚分明,君主要牢牢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让宠臣拥有过多的权力,否则自巳会死的很惨

82、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名句赏析】凡是人大体的情形差鈈多,取舍相同的就互相认可取舍不同的就互相反对。

83、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名句赏析】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

84、道私者乱道法者治。——《韩非子·诡使》

名句赏析】用个人的意志和私心来做为管理的方法的随心所欲,管理一定混乱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管理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管理效果一定好。

85、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鍺伤良民。——《韩非子·难二》

名句赏析】珍惜了茅草反而糟蹋了禾穗对盗贼施以恩惠却伤害了善良的百姓。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學年九年级上期 道德与法治期中综合测试 一、比较与选择(共30分) ▲单项选择(6小题,每题2分,共12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国无法则必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