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QiCYCLE R1 如何选择公路自行车车

222被浏览43,087分享邀请回答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22被浏览43,087分享邀请回答1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dedd37a77523.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aa001aece41f5b6aa887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QiCYCLE
R1,可算得是最近在自行车业内,风头正热“搞出个大新闻”的一款公路自行车;纵观近年自行车业内的多次发布会,“智能配件”、“智能单车”、“众筹”、“互联网创业团队”、“PPT造车”等热门词汇早已被各家大亨所“玩坏”,不仅车友,即便是笔者在遇到与这些词汇相关的自行车产品时,亦会莫名反感。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abeb3798ec12.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d7adb8d80ab4e52ba086c5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正因为被“玩坏的互联网造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笔者亦曾错误的认为骑记会像部分网络创业团队一样,采用一些古灵精怪的设计,或者是车友熟知的“公模”,来制造出小米生态链中的这款QiCYCLE
R1;然而在与自行车业内人士的探讨后,笔者才得知QiCYCLE
R1实际上是由一群真正热爱自行车、骑行运动的爱好者,所设计与打造的;其技术总监王轩更是曾参与Cannondale
Super、Cervelo、Ridley、Scott等多个世界大品牌的主导设计与产品研发;在最近,网络上甚至亦留存一句话“近十年从车架上抠下来的重量,至少有他一半的功劳”,相信车友亦能从R1上,看到这些品牌优秀设计的影子。
  与之前的“互联网造车”相比,QiCYCLER1并没有过多花俏、低能的电子配件,而是更像“传统自行车”,简单明了;为保证整车的质量,QiCYCLE
R1基本所有生产环节都在台湾进行,由台湾TOPKEY(拓凯实业)制造、台湾永祺车业组装。
  虽然外观看似普通,但实际却是一款“耐人寻味”的大组综合公路,只要细心观察,便能发现车架里被隐藏的优秀,相信曾参与试骑的车友,以及广州高校联队UbikeU的队员亦会与笔者表示同感。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6cbb937a1c29c0e12c85.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483b29fce466e9aec29bf26278e46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曾看过笔者文章的车友,都注意过一句话——“骑得上与骑得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QiCYCLE
R1的这张几何图略显简陋,但关键的数据基本一项不少地全被载入表格当中,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码数?“REACH”(车架真实的水平尺寸/延伸量)、“STACK”(可估算出落差)、“立管角度”(可估算出坐垫设置的后移量)则是个中的关键。
  头管角度、前叉偏移和前叉拽距,三者影响着自行车的操控性(指向性、转向灵活性、转弯半径),72.4°的头管角度与50mm的前叉偏移量、53.5mm的前叉拽距搭配,能让车头拥有极为灵敏的操控。
  在国际上,衡量车架惯用的“STR”(STACK除以REACH)若接近或大于1.45,则显示车架几何偏向舒适,反之则是偏向激进,并且数字往小,示意落差越大;QiCYCLE
R1 M码1.39的STR、灵敏的车头、较短的轴距(976mm)示意着它竞技的“心”。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da7cd842d2b2bfd09ed5598.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ea0b5aee712d2a5b43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外观低调的R1F内三角截面前叉,只要将车头摆正至正向,便能发现其被精心地“打扁”,刀锋般收窄,并拥有极低向前偏移量的它,让笔者与曾参与试骑的车友均表示操控性十分优秀,指向性极佳。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4b16e705e2d3ac3cd557d143.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bb58a1afbc6f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R1F前叉上使用了特殊的碗组压紧方式,伪装成碗组盖的BLE转换器(“BLE”为低功耗蓝牙模块)与前叉内的螺纹铝套配合,除了类似膨胀吊芯压紧车头的基本作用,内置结构(向内延伸顶住前叉铝套)还能防止把立锁紧力度力度过大,而引发的零部件破损。
  虽然理论与实际上比膨胀吊芯更牢固,但这种需与把立配合的“二次锁死”压紧方式,需要仔细地控制锁紧力度;像在广州站试骑时,不少车友反馈R1的车头“很飘”,实际是因为试骑车的碗组压紧力度过大,造成车头转向不佳的错觉。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11a09c9d5c08e8e532cd1f0.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2e49c0c8b3b669c38da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前三角的设计亮点极多,上管由于并不需承受过大的应力,采用纤细扁平化设计,有助降低风阻,并且车架所采用的特殊技术也被清晰地标注在上管;而下管取向十分鲜明,前段三角化提高头管刚性,而后段逐渐转变为椭圆形,目的是创造低拖拽系数截面(降低风阻);水壶孔的位置与Cervelo的中心思想一致,低开立管水壶架,降低装载水壶时,迎面风所造成的空气扰流。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ff4f61eda40c.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b0e37ef52b2d5c736a3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车架采用了内走线方式,全车的入线均在驱动侧的上管与下管前部,入线方式成熟,穿线便捷,前、后拨电子变速电线出口外露的电线长度极短,值得称赞(特别前拨);但后刹线管则由上管底部出线,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线管弯折程度,影响刹车手感,笔者猜想,这应是对外观的妥协。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014f3b733eb270d65714.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a879fa827f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现代自行车的误区很多,
“强度等于刚性”、“小车架更硬朗”、“五通粗便硬”……多不胜数;当然,若放在十数年前,碳纤维技术仍未成熟,以上的“误区”也许会成立,回到现代,QiCYCLE
R1“瘦弱”的五通为何试骑过的车友都说硬?设计师王先生从立管、下叉与五通位置(下管实际对侧向刚性的影响甚微)的荷载进行系统性考量,不对称五通(与Cervelo
BBright有所不同)、应力分布和碳布铺垫入手,打造出这个对踩踏成至关重要角色的五通,而并非像部分老套、不思进取的厂商般,一味地加粗管径,造成极大的风阻。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7ae7880bbc3aa9cde85d.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bf4ab08f495b7c1bee22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车友熟知的大牌车架均拥有的“UCI认证”,其实它主要限定了车架的基本形状与管材规格,如管型长宽比不能超过3:1等,俗话一说便是“卷尺工验证”(如图右下)一般空气动力学车型以外的款式,均能轻松通过,而并非车架性能认证;但骑记的重金花大钱取得UCI认证,莫非打算将QiCYCLE
R1赞助至UCI赛事下的洲际车队、洲际职业车队去?在往后的日子,我们拭目以待。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fa30edce1f.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cfaa7f5c4c047daab4a35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传动方面的Shimano Di2 Ultegra
6870电子变速套件,变速手感就像点按鼠标按键般,毫无动感可言;与汽车的自动挡和手动挡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超短行程(手部)、省力、省心,正正是笔者钟爱Shimano
Di2的原因;任何时候的点按,前、后拨定能快速、可靠、准确地将链条推送至档位,让使用者对变速充满信心,无后顾之忧。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7519aac1af753dedd03b7f3.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688b203c9a1305e65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Shimano
Di2电子变速手变一直是笔者的挚爱,在上、下把的各种握持方式,优秀的人体工学手变设计都能带来极佳的操作感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n1_itc_cn/420aafc272.JPEG" DATA-ORIGIN-SRC="http://n1.itc.cn/img8/wb/recom//151956.JPEG" ALT=""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QiCYCLE为Shimano
EW-90A电子变速控制盒配装上垫圈式支架,让整体更显大方美观;但亦由于支架下沉角度、延伸长度不足,出现支架下移,碗组盖顶控制盒,支架上移,把立盖顶电线接头的尴尬。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ca59a41b0c1bc04f2198d.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17cfe25a6a7660a1db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后三角针对舒适性设计的取向十分明显,后上叉与后下叉的夹角减少5°,配合纤细打扁的后上叉设计、弧形弯曲立管设计(从底部74°弯曲至顶部73°),降低垂直刚性(亦可直接理解为颠簸感),改善颠簸路面对人车的反作用力传递,并且亦会提高五通在输出时的刚性,后上叉、后下叉以及后轮爪勾使用单个模具一体成型,避免了多次胶合所带来的重量和精度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低开的后上叉虽然提高了刚性,与改善了反作用力的传递增强舒适性,但亦会轻微降低其加速敏锐度。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cdc60d7f125b3ba30ee6ebb.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fa82f7a97c8d438bdb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异形座杆与立管的管型就像是反转的Kamm-Tail(TREK、Pinarello、Canyon、Scott等品牌都在使用的“虚拟尾翼”管型);
坐垫上下仰角为独立调整,并由齿固定,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牢牢固定坐垫,即便摔车、颠簸、不慎进坑,也不会影响坐垫的上下仰角,座轨夹头的夹紧方式的确值得点赞;然而小编在使用Fizik
Arione坐垫时,舒适的坐垫仰角则恰巧在两齿之间,出现了上一齿太翘,下一齿过低的尴尬。
  搭配了被车友戏称“车手之座”的——Fizik Arione
R7,其特色之处在于坐点区域极大,允许骑乘者在坐垫上前后移动的范围十分宽广,亦正因此原因,造成了试骑时,车友普遍反馈“车子很小”这样的错觉;然而,Arione的舒适性倒是见人见智了,笔者认为QiCYCLE
R1若在后续的版本上搭配Fizik的Antares或Aliante,乘坐感将更佳,适应车友范围亦将更广泛,何乐而不为。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fa536ed52bf4a504b34838.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f5cb0bcbd9df1830376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相信车友们在QiCYCLE R1上的关注点,并非过往仅存在高端车型上的Shimano Ultegra Di2
6870电子变速系统,而是这对贴有“QiCYCLE”的花鼓式功率计碳纤维轮组(功率后花鼓)。
  功率计,由于其高昂的售价,在国内的普及度仍然十分低;功率计对自行车训练、竞赛所带来的科学性,是其他器材的辅助所无法相提并论的,笔者身边已存在大量“功率计比赛,摔车断下叉,集团冲刺抢第三”、“2015大学城环岛自行车赛大众组第一”、“Garmin
Connect广州火炉山记录第一”……这样通过功率计训练、比赛的牛人例子,让传统低效率的心率训练,看起来就像个呆子瞎跑。当然,功率训练的这一切竞赛水平的提升,与个人的刻苦直接挂钩,而在比赛中,根据功率计反馈的数字调整输出,发挥出竞赛水平也是最直观的。
  前轮结构十分普遍,而后轮的两侧2X交叉编发则尽显趣味;引用“轮帝”——Philip-Eleven在Powertap功率计花鼓文章内的一段话“由于功率花鼓测量功率的方式,是通过测量花鼓轴心和轴心外壳的相对位移量,再通过位移量与即时速度的结合换算成功率,其轴心与轴壳的左侧相连,右侧和轴心之间是没有刚性连接的,因此其驱动侧也就相当于放在了左侧,所以后轮非驱动侧的辐条交叉数必须大于2X”。
  关于车友的顾虑,笔者身边多位朋友也正在使用与QiCYCLE相同结构的功率计——Powertap功率计花鼓,而珠三角的业余赛事并未进化到如大环赛般的后勤车跟随,爆胎往往与退赛成直接挂钩,不存在“换轮问题”。
  许多车友在试骑时反映,这对框高35mm、圈宽26mm的功率计轮组,加速灵敏度不高,除了与其自身的双2x的编法结构也有密切的关系以外(结构性决定了非驱动则张力低下),而且这对看起来“并不太运动”,自重过高、编织密度较低、路阻较大的MAXXIS
COLUMBIERE亦是当中的罪魁祸首。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9e2abec9c7c.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a97c22cd7adfab745c96c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本次功率计评测所使用的码表均为GarminEdge 810
  很多不明真相的围观网友纷纷在吐槽“有功率计没配码表,然并卵”,笔者则认为这才是“正路”;与自锁系统一致,码表市面上有百锐腾、佳明、POLAR、IGSPORT等众多优秀的品牌,怎么才能配套出每一位车友都喜爱的产品?与其硬搭,不如不搭!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508aa11aeb99f23dc801.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9462dac8c4b49bc91b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QiCYCLE功率计花鼓与Power2Max盘爪式功率计牙盘(SRAM FORCE曲柄)对照曲线图
  本次的功率计评测,则是将QiCYCLE轮组转移至一辆配装有Power2Max功率计的公路车上,测试环境定为综合起伏路的广州大学城外环进行,使用两只GarminEdge
810记录,记录的.fit文件由WKO 3.0软件分析。
  相比对照组的Power2Max而言,QiCYCLE功率计花鼓的稳定性略显逊色,由于经常出现短时断线等原因,导致最后的平均瓦数与标准化功率(NP)稍稍偏低,而笔者在码表功率显示项的习惯为显示30秒平均功率,数据即时阅读的准确度在急起急停时稍微偏高,但仍在及格水平,并没有曲线图所显示般严重。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b55b8fda8c002d6d4ed392.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f7bcce6dabbfe78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笔者在3月22日接收到这辆QiCYCLE
R1后,它便不断用其超凡的性能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笔者,看似纤细的架型,即便在极端坡度的爬升,或在平路全力冲刺,依然给予笔者“硬邦邦”的感觉;舒适性方面,R1亦早已得到笔者好评。
  人无完人,世间不存在完美的物件,时间总会暴露出缺点;Fizik
Arione坐垫与笔者的配合度太低,为了更好地体验R1,早早被换成了Fizik Antares;看似厚实的MAXXIS
COLUMBIERE,在笔者团练时也暴露出其柔弱的侧面(侧面刺穿);碗组压紧方式设计的确很理想,但到了现实却不如人意;后刹出线优化……这辆初期版QiCYCLE
R1当中的不足,笔者亦希望骑记在未来量产化版本作出更多优化,使其离完美更近一步。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_mp_itc_cn/d7d203950fb.jpg" ALT="" DATA-ORIGIN-SRC="http://img.mp.itc.cn/upload//aace237e924c4b24a2af16bae05e9a60_th.jpg"
TITLE="骑记&QiCYCLE&R1公路车&评测" />
  QiCYCLE R1良好设计的车架搭配ShimanoUltegra Di2
6870电子变速套件、碳纤维轮组、功率计,属典型的“一步到位”车型;“性价比”,顾名思义“性”打头,R1的性能早已超越国内甚至国外一众知名大品牌,甚至连笔者也对其爱不释手,成为一名忠实拥趸;而官方售价仅为19999元,也让它的“价”达至一个很高的水平,若低配版的R1上市,笔者相信市场接受度亦会再一步提高。
目前只有M码,买车记得找@单车健身菌 &我帮你去找折扣价
【来自美骑】&#8203;
&#8203;&#8203;&#8203;&#820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QiCYCLE R1凭什么通过严苛的德国EFBE测试?
品质是QC控制出来R1生产全过程的关键工序段,都有设置QC站来检测关键品质。五通内径非常重要,所以每个产品都用三点分离卡量(精确到0.001)测四次来确认产品的尺寸是否符合标准。在量产期间,为了检测产品性能的批次稳定性,要求工厂每生产100台抽测1~2台,以确保整个品质控制系统的闭环。▲车架头管强度测试▲精致的7075的后拨吊耳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不设计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流转不良品,为了车友的认可一直在努力。QiCYCLE能获得UCi的认证,并且通过业界公认的最严苛的德国EFBE TP测试认证,也是必须拿出过硬的实力才行。▲通过EFBE测试的750款顶级车架数据排名▲R1之父-总设计师王轩 全球顶尖的复合材料应用专家,2002年至今持续14年专注于碳纤维自行车的结构设计、研发和生产工作。Cannondale Scalpel、Scott CR1、Scott Addit、 Supersix EVO、 Cervelo &R/P/S系列等顶尖产品都是他的代表作。图文来源:骑记责任编辑:张大法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图片水印。)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讲道理,我是很讨厌小米的这种尿性的,用一堆高大上的词汇,显得自己很高大上,包括手机,什么什么技术,哪家自行车厂商不要这些步骤?哪家不会qc?就你有?人家都懒得提,你还在这扯这个那个(不喜勿喷)
查看回复(4)
其实这就是传统自行车和现代数码的营销方式的区别吧,小米不是为发烧而生嘛,这种宣传方式很发烧
我不但不会喷我还要赞你
确实说得好,人家做了n多年的厂家都不会动不动拿这些忽悠人。其实很多厂家都有测试,大品牌都没有问题,只是小米就最喜欢拿出来说。之前什么一块钢板的旅行,然后人家说白了就是普通不锈钢。
其实这种工艺是比较落后的。目前行业都是一体成型的车架才强度和刚性才是最好的。
查看回复(8)
碳纤维一体成型?别逗
前三角一体成型。只有四个接头。
XDS的mt山地车架一体成型,无任何粘合,,,官方说的应该不会假吧,,,,像Santa Cruz 车架介绍也是说前后3角一体成型,无任何粘合,强度更大,稳定。
查看回复(4)
活捉,合影
日常催更(滑稽)
有生之年催更
然而肯德基做的兰州拉面再便宜也不地道。全聚德精心烹饪的盐水鸭始终不如南京的好吃。这世界上并不是有钱就能做出好东西。小米真的想要用心进入自行车行业么?错了,他们只是想用钱做出一个小米自行车来丰富他们的形象。自行车上面赚不赚钱,不重要!自行车上面要不要做一辈子,不重要!可能明年行情不好了,直接当毒瘤割掉,那么买小米自行车的意义又在哪里?他们出号称顶级的专业产品的意义又在哪里?
查看回复(5)
……骑迹只是融了小米的资……总设计师又不是第一次做自行车,又一个不看完全文就出来喷的……
那就更加可疑了,自己有那么多大牌代表作。结果去去了小米,明知道小米不会成为一个好的自行车企业。还是去了小米。
……你还是不太了解这个行业啊,设计车架不需要长期聘用
还是有人一听到是国产卖这么贵就开始喷
查看回复(3)
看配置这个价格完全是超高性价比
卖低也会喷
这就是对自家东西不自信的表现罢了
哎哟,逼格高的人好多
通过UCI认证还是一大卖点,就是不知道价格如何
车架说的这么厉害,售后信息只字未提过,是因为太强了以至于根本不会骑坏吗
为什么喷小米,搞不懂?我用的小米的东西很好。
讲真还是不错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布碟刹版~
车架太普通,不买
一个正常的公司不会把这种最基本的标准流程拿出来说!
一体成形的精度不怎么高& &属于大众量产&&而这多节点的组合精度高&&可以定制不同人的需求& &属于高端车架& &比如意大利什么的&&高端的车架都是采用这样的结构方式& &以不同的小构建租车……
举报成功,管理员会尽快核实及处理
选择举报类型
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小米生态链――QiCYCLE R1公路车 评测
作者:BIKETO(Kent)
点击:50738 次
QiCYCLE R1,可算得是最近在自行车业内,风头正热“搞出个大新闻”的一款公路自行车;纵观近年自行车业内的多次发布会,“智能配件”、“智能单车”、“众筹”、“互联网创业团队”、“PPT造车”等热门词汇早已被各家大亨所“玩坏”,不仅车友,即便是笔者在遇到与这些词汇相关的自行车产品时,亦会莫名反感。正因为“被玩坏的互联网造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笔者亦曾错误的认为骑记会像部分网络创业团队一样,采用一些古灵精怪的设计,或者是车友熟知的“公模”,来制造出小米生态链中的这款QiCYCLE R1;然而在与自行车业内人士的探讨后,笔者才得知QiCYCLE R1实际上是由一群真正热爱自行车、骑行运动的爱好者,所设计与打造的;其技术总监王轩先生,更是曾参与Cannondale Super、Cervelo、Ridley、Scott等多个世界大品牌的主导设计与产品研发;在最近,网络上甚至亦留存一句话“近十年从车架上抠下来的重量,至少有他一半的功劳”,相信车友亦能从R1上,看到这些品牌优秀设计的影子。与之前的“互联网造车”相比,QiCYCLE R1并没有过多花俏、低能的电子配件,而是更像“传统自行车”,简单明了;为保证整车的质量,QiCYCLE R1基本所有生产环节都在台湾进行,由台湾TOPKEY(拓凯实业)制造、台湾永祺车业组装。虽然外观看似普通,但实际却是一款“耐人寻味”的大组综合公路,只要细心观察,便能发现车架里被隐藏的优秀,相信曾参与试骑的车友,以及广州高校联队UbikeU的队员亦会与笔者表示同感。曾看过笔者文章的车友,都注意过一句话――“骑得上与骑得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QiCYCLE R1的这张几何图略显简陋,但关键的数据基本一项不少地全被载入表格当中,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码数?“REACH”(车架真实的水平尺寸/延伸量)、“STACK”(可估算出落差)、“立管角度”(可估算出坐垫设置的后移量)则是个中的关键。头管角度、前叉偏移和前叉拽距,三者影响着自行车的操控性(指向性、转向灵活性、转弯半径),72.4°的头管角度与50mm的前叉偏移量、53.5mm的前叉拽距搭配,能让车头拥有极为灵敏的操控。在国际上,衡量车架惯用的“STR”(STACK除以REACH)若接近或大于1.45,则显示车架几何偏向舒适,反之则是偏向激进,并且数字往小,示意落差越大;QiCYCLE R1 M码1.39的STR、灵敏的车头、较短的轴距(976mm)示意着它竞技的“心”。外观低调的R1F内三角截面前叉,只要将车头摆正至正向,便能发现其被精心地“打扁”,刀锋般收窄,并拥有极低向前偏移量的它,让笔者与曾参与试骑的车友均表示操控性十分优秀,指向性极佳。R1F前叉上使用了特殊的碗组压紧方式,伪装成碗组盖的BLE转换器(“BLE”为低功耗蓝牙模块)与前叉内的螺纹铝套配合,除了类似膨胀吊芯压紧车头的基本作用,内置结构(向内延伸顶住前叉铝套)还能防止把立锁紧力度力度过大,而引发的零部件破损。虽然理论与实际上比膨胀吊芯更牢固,但这种需与把立配合的“二次锁死”压紧方式,需要仔细地控制锁紧力度;像在广州站试骑时,不少车友反馈R1的车头“很飘”,实际是因为试骑车的碗组压紧力度过大,造成车头转向不佳的错觉。前三角的设计亮点极多,上管由于并不需承受过大的应力,采用纤细扁平化设计,有助降低风阻,并且车架所采用的特殊技术也被清晰地标注在上管;而下管取向十分鲜明,前段三角化提高头管刚性,而后段逐渐转变为椭圆形,目的是创造低拖拽系数截面(降低风阻);水壶孔的位置与Cervelo的中心思想一致,低开立管水壶架,降低装载水壶时,迎面风所造成的空气扰流。车架采用了内走线方式,全车的入线均在驱动侧的上管与下管前部,入线方式成熟,穿线便捷,前、后拨电子变速电线出口外露的电线长度极短,值得称赞(特别前拨);但后刹线管则由上管底部出线,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线管弯折程度,影响刹车手感,笔者猜想,这应是对外观的妥协。现代自行车的误区很多, “强度等于刚性”、“小车架更硬朗”、“五通粗便硬”……多不胜数;当然,若放在十数年前,碳纤维技术仍未成熟,以上的“误区”也许会成立,回到现代,QiCYCLE R1“瘦弱”的五通为何试骑过的车友都说硬?设计师王先生从立管、下叉与五通位置的荷载进行系统性考量,不对称五通(与Cervelo BBright有所不同,R1使用常规BB86中轴)、应力分布和碳布铺垫入手,打造出这个对踩踏成至关重要角色的五通,而并非像部分老套、不思进取的厂商般,一味地加粗管径,造成极大的风阻。车友熟知的大牌车架均拥有的“UCI认证”,其实它主要限定了车架的基本形状与管材规格,如管型长宽比不能超过3:1等,俗话一说便是“卷尺工验证”(如图右下)一般空气动力学车型以外的款式,均能轻松通过,而并非车架性能认证;但骑记的重金花大钱取得UCI认证,莫非打算将QiCYCLE R1赞助至UCI赛事下的洲际车队、洲际职业车队去?在往后的日子,我们拭目以待。传动方面的Shimano Di2 Ultegra 6870电子变速套件,变速手感就像点按鼠标按键般,毫无动感可言;与汽车的自动挡和手动挡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超短行程(手部)、省力、省心,正正是笔者钟爱Shimano Di2的原因;任何时候的点按,前、后拨定能快速、可靠、准确地将链条推送至档位,让使用者对变速充满信心,无后顾之忧。Shimano Di2电子变速手变一直是笔者的挚爱,在上、下把的各种握持方式,优秀的人体工学手变设计都能带来极佳的操作感骑记为Shimano EW-90A电子变速控制盒配装上垫圈式支架,让整体更显大方美观;但亦由于支架下沉角度、延伸长度不足,出现支架下移,碗组盖顶控制盒,支架上移,把立盖顶电线接头的尴尬。后三角针对舒适性设计的取向十分明显,后上叉与后下叉的夹角减少5°,配合纤细打扁的后上叉设计、弧形弯曲立管设计(从底部74°弯曲至顶部73°),降低垂直刚性(亦可直接理解为颠簸感),改善颠簸路面对人车的反作用力传递,并且亦会提高五通在输出时的刚性,后上叉、后下叉以及后轮爪勾使用单个模具一体成型,避免了多次胶合所带来的重量和精度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低开的后上叉虽然提高了刚性,与改善了反作用力的传递增强舒适性,但亦会轻微降低其加速敏锐度。异形座杆与立管的管型就像是反转的Kamm-Tail(TREK、Pinarello、Canyon、Scott等品牌都在使用的“虚拟尾翼”管型); 坐垫上下仰角为独立调整,并由齿固定,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牢牢固定坐垫,即便摔车、颠簸、不慎进坑,也不会影响坐垫的上下仰角,座轨夹头的夹紧方式的确值得点赞;然而小编在使用Fizik Arione坐垫时,舒适的坐垫仰角则恰巧在两齿之间,出现了上一齿太翘,下一齿过低的尴尬。搭配了被车友戏称“车手之座”的――Fizik Arione R7,其特色之处在于坐点区域极大,允许骑乘者在坐垫上前后移动的范围十分宽广,亦正因此原因,造成了试骑时,车友普遍反馈“车子很小”这样的错觉;然而,Arione的舒适性倒是见人见智了,笔者认为QiCYCLE R1若在后续的版本上搭配Fizik的Antares或Aliante,乘坐感将更佳,适应车友范围亦将更广泛,何乐而不为。相信车友们在QiCYCLE R1上的关注点,并非过往仅存在高端车型上的Shimano Ultegra Di2 6870电子变速系统,而是这对贴有“QiCYCLE”的花鼓式功率计碳纤维轮组(功率后花鼓)。功率计,由于其高昂的售价,在国内的普及度仍然十分低;功率计对自行车训练、竞赛所带来的科学性,是其他器材的辅助所无法相提并论的,笔者身边已存在大量“功率计比赛,摔车断下叉,集团冲刺抢第三”、“2015大学城环岛自行车赛大众组第一”、“Garmin Connect广州火炉山记录第一”……这样通过功率计训练、比赛的牛人例子,让传统低效率的心率训练,看起来就像个呆子瞎跑。当然,功率训练的这一切竞赛水平的提升,与个人的刻苦直接挂钩,而在比赛中,根据功率计反馈的数字调整输出,发挥出竞赛水平也是最直观的。前轮结构十分普遍,而后轮的两侧2X交叉编法则尽显趣味;引用“轮帝”――Philip-Eleven在Powertap功率计花鼓文章内的一段话“由于功率花鼓测量功率的方式,是通过测量花鼓轴心和轴心外壳的相对位移量,再通过位移量与即时速度的结合换算成功率,其轴心与轴壳的左侧相连,右侧和轴心之间是没有刚性连接的,因此其驱动侧也就相当于放在了左侧,所以后轮非驱动侧的辐条交叉数必须大于2X”。关于车友的顾虑,笔者身边多位朋友也正在使用与QiCYCLE相同结构的功率计――Powertap功率计花鼓,而珠三角的业余赛事并未进化到如大环赛般的后勤车跟随,爆胎往往与退赛成直接挂钩,不存在“换轮问题”。许多车友在试骑时反映,这对框高35mm、圈宽26mm的功率计轮组,加速灵敏度不高,除了与其自身的双2x的编法结构也有密切的关系以外(结构性决定了非驱动则张力低下),而且这对看起来“并不太运动”,自重过高、编织密度较低、路阻较大的MAXXIS COLUMBIERE亦是当中的罪魁祸首。本次功率计评测所使用的码表均为GarminEdge 810很多不明真相的围观网友纷纷在吐槽“有功率计没配码表,然并卵”,笔者则认为这才是“正路”;与自锁系统一致,码表市面上有百锐腾、佳明、POLAR、IGSPORT等众多优秀的品牌,怎么才能配套出每一位车友都喜爱的产品?与其硬搭,不如不搭!QiCYCLE功率计花鼓与Power2Max盘爪式功率计牙盘(SRAM FORCE曲柄)对照曲线图本次的功率计评测,则是将QiCYCLE轮组转移至一辆配装有Power2Max功率计的公路车上,测试环境定为综合起伏路的广州大学城外环进行,使用两只GarminEdge 810记录,记录的.fit文件由WKO+ 3.0软件分析。相比对照组的Power2Max而言,QiCYCLE功率计花鼓的稳定性略显逊色,由于经常出现短时断线等原因,导致最后的平均瓦数与标准化功率(NP)稍稍偏低,而笔者在码表功率显示项的习惯为显示30秒平均功率,数据即时阅读的准确度在急起急停时稍微偏高;事后分析,数据差的确较大,若论码表显示的即时数据阅读方面,仍在及格水平,并没有曲线图所显示般严重。笔者在3月22日接收到这辆QiCYCLE R1后,它便不断用其超凡的性能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笔者,看似纤细的架型,即便在极端坡度的爬升,或平路的全力冲刺,依然给予笔者“硬邦邦”的感觉;舒适性方面,R1亦早已得到笔者好评。人无完人,世间不存在完美的物件,时间总会暴露出缺点;Fizik Arione坐垫与笔者的配合度太低,为了更好地体验R1,早早被换成了Fizik Antares;看似厚实的MAXXIS COLUMBIERE,在笔者团练时也暴露出其柔弱的侧面(侧面刺穿);碗组压紧方式设计的确很理想,但到了现实却不如人意;后刹出线优化……这辆初期版QiCYCLE R1当中的不足,笔者亦希望骑记在未来量产化版本作出更多优化,使其离完美更近一步。QiCYCLE R1良好设计的车架搭配ShimanoUltegra Di2 6870电子变速套件、碳纤维轮组、功率计,属典型的“一步到位”车型;“性价比”,顾名思义“性”打头,R1的性能早已超越国内甚至国外一众知名大品牌,甚至连笔者也对其爱不释手,成为一名忠实拥趸;而官方售价仅为19999元,也让它的“价”达至一个很高的水平,若低配版的R1上市,笔者相信市场接受度亦会再一步提高。小米生态链一员的它,同分享着小米的“潘咳俟狻保QiCYCLE R1性能到底是否有笔者所说的那么好?赶快报名当地的试骑体验吧!责任编辑:Kent
(美骑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与我们联系。)
产品与技术 主编
简介:公路自行车狂热爱好者、Biketo美骑网产品技术主编,从少年时代的BMX到现在的公路车,跌跌碰碰十数载,对自行车结构有清晰的理解。现带领产品与技术编辑团队参与国内、外自行车品牌产品发布会、试骑体验及相关活动,完成各类自行车产品资讯、评测、维修保养及骑行技巧等内容创作。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UCI认证的话,我觉得入门款还是迪卡侬的给力些,毕竟永久质保这四个字很靠谱
查看回复(27)
呵呵,你不知道迪卡侬是垃圾中的战斗圾吗
怪不得2012年整个中国才46家商场,2014年就已经一百多家了。。。原来是垃圾啊?看来给你很深刻的印象了。
他的经营模式就是什么都造,所以什么都垃圾。说他垃圾不是说他质量怎么差,说的是东西多又杂又平庸,说白了就是卖杂货的。自行车的话入门款都差不多的没谁刻意会去买迪卡农的,压马路用的难道会骑坏掉?只有自己不小心摔坏什么的,但这跟质保又没关系的,什么永久质保只是商家的屁话
做2万的自行车去填补做手机的亏损?
查看回复(7)
谁说小米做手机亏损的?一直都有钱赚,只是利润低
讨论自行车才对,不要提手机
made 智障 明明是自己提的 自己又打自己脸 逻辑思维杠杠的
评论区究竟是真的车友对这车的评价,还是友商的恶意攻击?
查看回复(4)
莫名其妙的,22号广州试骑挺好的,怎么到这就成垃圾了?
真评价,这地方没有多少枪手,我们这片凡知道这车的都说垃圾
你骑过真车么?在梦里?
不得不佩服biketo的写作功力,同样是试骑后看到的问题和我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佩服,佩服
查看回复(2)
不同人本来就会对同一东西有不同评价,多正常的事,被你这样一说,与你有不同见解的都是异端,都该烧死?
并不是不同见解,而是都发现了加速慢,轮组拖脚的问题,在这就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是真看不出是什么问题么
会不会出个低配版的――6800套件、无功率计版本
查看回复(3)
出的话,价格不超过10000肯定入手。哈哈
强力挖坟,R1C出来了,哈哈哈过一万了
哈哈,不买了。~~~额
装X的人终于找到地方装了,显示自己多高级了,
说实话,如果做工,性能都不错的话,我愿意选择。
落差好和谐
我看着一群功率计都没见过的人在逼逼,,,
垃圾一个 不买
说的好像是真的一样,就像看电视一不小心看调到了广告台,广告词也太NM虚了。
多个选择没啥不好吧?只是小米造自行车和造手机理念不一样,我全家用499红米手机,但估计小米的自行车俺是买不起滴,看看大伙的评论就完事了,哈哈哈。
这软文写的
一帮平凑起来的爱好者,随便鼓捣两下第一次就能设计出性能超群的车子啦?一个车架的几何,碳布的编织,材料的组合,碳布的拼合看来好简单.......
那么多大厂白混了这么多年哈哈哈!
不喷怎么让别人知道我看出来这是软文了?
不喷怎么让大家知道我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喷子们等骑过了再喷吧 再怎么也要摸过再喷吧
举报成功,管理员会尽快核实及处理
选择举报类型
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拨鼠公路自行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