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东地理有多大??

【图文】七年级地理中东(全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七年级地理中东(全部)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中东是怎么划分的有哪些国家_百度知道
中东是怎么划分的有哪些国家
我有更好的答案
犹太人,远东。具体国家包括北非的摩洛哥、叙利亚,沙特、阿联酋、巴林,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伊朗、巴勒斯坦、土耳其中东的名称来源据说是、科威特等国家。从宗教信仰来分: 主要是穆斯林和犹太人国家为主,其中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的伊拉克和什叶派为主的伊朗为典型从民族来分: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阿拉伯人人、以色列:近东,中东、埃及、苏丹以及两河流域的伊拉克: 有黑非洲(游牧民族)
采纳率:62%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吉布提、 沙特、摩洛哥、叙利亚,中东的名称来源据说是: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索马里,塞浦路斯,土耳其。而广义上的中东则还包括了阿富汗、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毛里塔尼亚、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其中,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兰国家“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埃及、 伊朗、伊拉克(专题.5度到南纬2度,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远东,约24个国家。传统上的“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阿尔及利亚,“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 中东的地理位置是东经25度到东经60度,北纬37。 “中东”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定论,但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科摩罗,图库)
中东”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约24个国家。传统上的“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 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土耳其。而广义上的中东则还包括了阿富汗、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其中,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兰国家。而在这些中东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为非阿拉伯国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东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东主要高原与两河流域的地理关系
我的图书馆
中东主要高原与两河流域的地理关系
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条呈新月形的,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在整体呈热带沙漠气候的阿拉伯半岛,这样一条连片的农业种植区,显得弥足珍贵。而从地理结构上来看,整条新月沃地,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西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以及东部的“两河流域”。依照现有的国家结构划分,地中海沿岸地区,所涵盖的国家有三个半,即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尚未能真正建国的巴勒斯坦;至于两河流域的核心区“两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则由伊拉克所控制。对于“两河”所指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相信只要接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应该有所耳闻。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苏美尔、汉漠拉比、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历史名词,都是诞生于这两条河畔。依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两河之地也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形成地。
  在探究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的地缘结构时,我们会发现,之前在中央之国所积累的一些惯性思维,会受到挑战。在解读中央之国时,平原面积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潜力,并直接影响它在古典时期板块排名。而到了干旱少水的北非——阿拉伯半岛地区,我们会发现,地势是否平坦已经不重要了,“水”才是决定人口数量和地缘潜力的首要指标。很多看起来是大平原的地区,实际上已经被沙漠所覆盖了;而很多被农业中国看成鸡肋的山地,却因为能够涵养更多的水资源,而成为了人口密集区。相比之下,两河流域的特点,倒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惯性思维,因为它核心的区域,正是在下游的低海拔平原地区。也就是说,这片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同样是因为它显著的农业属性,而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的。
  在分析沙特阿拉伯时,我们曾经说过,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地形结构,自西向东也是呈三级台阶布局的。问题是,阿拉伯半岛西侧的塞拉特山脉,由于海拔和位置的原因,从老天爷那里所截取雨水,连供给山地内部都成问题,更别说为中部高原和东侧的平原地区,提供淡水补给了。所以从之个角度看,两河文明的兴盛,其实和阿拉伯半岛本身没有多少关系的。几千年来,为这片平原提供生命之水的,是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那一系列的高原。
  我们很容易在阿拉伯半岛的北、东部,看到那处由地中海延伸到印度洋的高原带。现在,这片高原带由土耳其和伊朗所占据。通常我们在总结土耳其的地理特点时,喜欢用小亚细亚半岛来概括;而伊朗,则几乎可以和波斯高原重叠。其实上如果我们把视线单纯放在海拔高度上时,小亚细亚半岛又基本上可以和“安纳托利亚高原”划上等号。不过,如果你认为滋养两河平原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发源于这两大高原,那就错了。因为在这两大高原之间,还有一个起过渡作用的高原带——“亚美尼亚高原”,而两河正是发源于这个结合部上。
  通常我们很容易忽视掉“亚美尼亚高原”的存在,一是因为这块缓冲之地,目前大部分已经被土耳其和伊朗所占据,原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亚美尼亚人”,则被挤到了高原的东北角。从地理结构来看,所谓的亚美尼亚高原,实际上是安卡托利亚高原,和伊朗高原的边缘山脉碰撞汇集而成的。相应的,海拔也要更高些,所以也被称为“亚美尼亚山结”。这一点,倒是像是塔吉克人所占据的“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集结之处)。
  如果亚美尼亚高原象“帕米尔高原”那样高,或者周边的邻居不那么强,那么这个地理单元,还是有机会基本对照一个国家的。可惜的是,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突厥人,和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注定会争夺这块缓冲之地。如果亚美尼亚人当初选择做穆斯林的话,也许突厥人或者波斯人,会考虑扶植他们在这片高原上,以缓冲对手的压力。可惜的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的建立者(公元四世纪,比伊斯兰教创立还要早三百年),亚美尼亚人固执的在穆斯林的包围中,恪守他们的信仰,因此悲剧性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了。而本可以由亚美尼亚人来充当的缓冲角色,也交由同样信奉真主的“库尔德人”来充当了。
  尽管最终在突厥、波斯、阿拉伯三大族群的包夹之下,库尔德人并没有如愿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但从族群生存的角度看,他们还是成功的覆盖了一块,有一定纵深,在地理上勉强可以独立的地理单元,而这也是库尔德人一直认为自己有机会独立建国的地理基础。如果我们对照之前所上的《库尔德人分布区地缘位置示意图》,就会发现库尔德人的分布区,和亚美尼亚高原的地理范围高原吻合。要是按照这种地缘结构来看,这块高原更应该被叫作“库尔德高原”。不过要是哪个地理学家,敢这样命名,土耳其和伊朗肯定会首先跳出来。在他们看来,人口数量已经被压缩到300多万的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在上世纪初,对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种族清洗,并不是这些异教徒所遭受的唯一苦难),即使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不会对他们造成实质威胁。相反,如果让已经在此生活的上千年,人口数量达到3000万的库尔德人,从地理学家那里得到暗示的话,相信会更增强他们的独立倾向,并且为期待中的“库尔德斯坦”划出准确的地理边界来。
  基于亚美尼亚高原对于两河平原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土耳其还是伊朗,都没有理由放弃这片山地。特别是他们都还想重复帝国的荣光,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两河平原,直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时候。既然水是那么的重要,那我们就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及为它们补水的支流,究竟是怎么样的走向,这些河流的走向,又对中东的地缘结构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下一节的方向。
附:中东主要高原示意图
两河流域地理结构图
无论在什么文献里,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是秤不离砣的粘在一起的,以至于“两河”之名的出现概率,甚至要高于它们的本名。的确,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两条同样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的河流,流淌的路线实在太接近了,以至于人们无法在他们之中,界定出主次关系来。不过即使是孪生兄弟,也会存在细微差别的。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看看,这两条世界级的名河,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单从长度来说,相对位置偏南的幼发拉底河,要比北面的底格里斯河长。前者的上游源流,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与安纳托利亚高原交接处“东托罗斯山脉”;而后者则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南边缘的“东南托罗斯山脉”。不过从流量来看,底格里斯河却要更大些,其流域之内,所滋养的人口和城市也要更多。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地理位置。我们知道,作为一条河流来说,决定它年流量大小因素,并不仅仅是源头处的水量。一条能够在中下游地区持续补水的河流,其地缘潜力要远大于,主要水量要依靠上游来水的河流(同样长度和发源地)。在这一点上,下游地区已经没有任何支流的黄河,就是典型的例子。无论在淡水供给,还是航运功能上,现在的黄河和它的同源兄弟长江不可同日而语(年径流量,只是长江的6%左右)。事实上,滋养了埃及5000年文明的尼罗河,也是这样一条下游地区没有任何补给的河流。如果不是因为它的中上游足够长,所经过的区域雨量足够充沛的话,很难想象它能够在穿越过干旱的沙漠地带后,还有余水入海,并滋养出尼罗河三角洲这样的人口密集区来。
  当然,尼罗河的成功,更多的在于比较优势。在北非这样广袤的干旱地区。如果想发展文明的话,除了尼罗河之外,你不会有更好的选择。只不过这条严重依附于一条河流的“带状文明带”,由于缺乏足够的纵深,抗击打能力是非常弱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历史上才很难看到,埃及成为扩张性的帝国。而如果一定要在北非——阿拉伯半岛这个板块中,为可能的帝国找到一个地缘核心的话,两河平原会是更好的选择。
  两河平原相比于尼罗河下游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纵深更为丰满。事实上,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你周围有什么样的“邻居”,可能才是决定性因素。相比尼罗河下游,不得不孤独的流淌在沙漠地带,能够紧临北部的高原带,是两河流域最为重要的地理优势。单从水量补给这块来看,最起码北部的底格里斯河,在从亚美尼亚高原南麓下来之后,还能够从发源于亚美尼亚——伊朗高原的众多南流河流处,得到补给。这种流域结构,使得底格里斯河流域,整体上都成为适于文明发展的“沃土”。这一点,我们在&“新月沃地”地缘位置示意图&上就可以看出,整个底格里斯河流域(包括支流的下游地区),都被划入了这片肥沃之地,其主要城市的分布,也呈连续状态。
  对比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就显得底气有点不足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它的中游地区,还能够从左岸接受到来自亚美尼亚高原的支流补给,但到了下游的平原地带,幼发拉底河就只能指望西南部的阿拉伯高原了(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总称,核心为汉志高原)。问题是,阿拉伯高原的情况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除了中间海拔较高的汉志高原,有些相对集中的绿洲之外,它的边缘地带,早就已经沙漠化了。因此那些在远古时期,曾经汇入幼发拉底河下游,并为两河平原的形成作出贡献的河流,现在都变成“季节河”了(也就叫干河,涸河的),其中的大部分即使在“丰水”季节蓄积了一点可怜的水量,也在流到幼发拉底河之前就被蒸发了。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这种差别,让人不得不感叹,有一个好的靠山是多么的重要。也正是这点差别,我们才会发现,与底格里斯河全境都在新月沃地之中不同。幼发拉底河的中游高地,并不属于这片肥沃之地。阿拉伯高原的干旱沙漠气候,带给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缺少支流补给这一点。事实上纵横于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沙漠,已经越过幼发拉底河的中游,向底格里斯河逼近。如果不是下游可以和底格里斯河组网,共同经营出一片“叶”状的冲积平原的话。相信在沙漠的侵浊之下,幼发拉底河所能够经营出的文明地带,也会和尼罗河下游一样,只能沿干流分布了。
  分析两河之水来自何方的意义在于,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两河中下游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而言(叙利亚、伊拉克),到底是西南侧阿拉伯高原上的同族兄弟更重要,还是东北部高地之上的突厥人、波斯人更能捏住它们的命脉。在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在技术上通过水坝工程,控制下游水量。当然,如果真要这么做的法,政治上会有一系列博弈,包括所谓国际法的约束、外力的调解。问题并不在于上游国家会不会把控制水量当成武器,而在于它拥有这种不可逆转的地理优势。除非阿拉伯人有能力,控制亚美尼亚高原和伊朗高原,在他们刚刚拥有伊斯兰教这件集权利器时,这个沙漠中走出的民族的确曾经做到过这点。不幸的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水是生命资源”的道理,在干旱的阿拉伯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既然作为阿拉伯半岛,人口最为密集区的两河中下游地区,在水资源上不得不依附北部高原带。那么我们就必须仔细观察下,瓜分这片高原带的土耳其和伊朗,究竟在这方面又有多大潜在的发言权。他们二者有可能据此而直接施加影响的地区,又在哪里。
作者:潜艇海神号 
    楼主就要讲叙利亚了吧,上世纪60年代,借口幼发拉底河水分配问题,叙利亚联合阿拉伯兄弟伊拉克向土耳其发难,把美国搞的大为紧张,美国派出数个航母群,200多架战机持续不断在亚美尼亚高原巡逻。刚了解到这事时我还奇怪对付这俩残障人士美帝何以如此大动干戈,后来一看地图才明白,感情这哥俩找了一个更大个的--苏联。借着为为亚美尼亚讨公道和为库尔德人建立共和国的东风,黑海舰队可以在伊斯肯德伦湾安家了,地中海谁执牛耳就难说了。说到地中海,我认为她是大英帝国的海权中心,它的两端英国一直没有放弃,当年被美国逼着放弃苏伊士运河,英国也在塞浦路斯留下了钉子。我此前一直认为美国的海权中心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并推出海权的下个转移对象是南海,但我根据英帝国地中海海权的关键--苏伊士科威特 印度 澳大推出了利亚马来亚,又美国海权的核心海军--美元--石油,得出美国的海权中心竟然还是地中海!大英帝国没有消失,她只是被继承了!时间有限打字又慢,笼统说几句就将就看吧。楼主什么时候具体说说南洋的地缘啊,以前那个东南亚说的有点太表面,基本没有深入核心,真想有时间和楼主讨论讨论南洋啊
  ============================================
  英国在地中海的地缘优势,没有法国大的(虽然凭借帝国的余辉,保留了几处据点);反过来,法国在全球的海洋优势,也没有英国强。当年英国在地中海布局,也是出于全球海洋战略的需要,不算是在经营地中海了。现在海洋霸权归了美国了,英国更多的只能作为欧洲的一部分,来共同经营地中海。只不过这时候,法国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反正这对欢喜冤家,也如影随形那么多年了。再结伴出游,也不奇怪。只是作为欧洲三大巨头的德国,自认没有地缘优势,没太大想法成为第三方力量。而这个空间,则由同属地中海国家,又有蝙蝠身份来土耳其人来填充了。至于美国,并没有必要在地中海纠缠。基于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优势。美国人目前的海权重心,是在结构最为复杂,直接利益也最多的北印度洋上。如果美国哪一天面临欧洲背叛,巴西崛起,衰弱成一个真正的美洲国家后,加勒比海应当就是美国的海权中心了。
  南洋的事情,海权方面的情况已经解读过了。如果没有什么领土、族群渗透方面的想法的话,去分析这些岛屿内部的地缘结构,没有太大意义。就好像印度这个大家非常关注的国家,我也没有去分析它内部地缘结构一样。虽然很多朋友,对于那块近似飞地的“东北地区”垂涎三尺。当然,如果有一天,他们国内的状况,已经发展到了影响中国外交战略的时候(类似东帝汶独立这种情况),也会把视线转过去的。
    问下楼主为什么当时英国在分裂科威特时没有把伊拉克海岸线彻底封死,看楼主那张《伊拉克民族/宗教地缘结构图》貌似那段海岸线就是两河的出海口。不知道当时的英国人是怎么想的?
    相对于老毛子别有用心的封死中国日本海的出海口,英国这种做法是想让伊拉克继续保持一段海岸线,以便于海洋帝国可以对其更方便的保持影响力。还是海洋帝国相对于大陆帝国的"仁慈性"
  =================================================
  这还是殖民帝国的遗产。简单点说,就是两河流域当年是奥斯曼帝国控制的。英国人凭借海洋优势,从波斯湾切割出科威特这个点登陆,就在他们在亚丁湾切割出亚丁一样。最终,在奥斯曼帝国崩溃之后,阿拉伯地区也相继依据内部的博弈结果,而成立现代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功不可没”。那位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是因此而出名的。问题是,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海洋利益,并没有很快让出自己切割出的直接控制区,回归到它本来应该归属的地缘板块中去。这些地区,基本到6、7时年代才独立出来。这种长时间的割裂,势必造成很多现实矛盾。象南北也门的事,就是一个典型。也门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表面上让也门地区重新统一。而伊、科关系,也是如此。当年科威特只是伊拉克巴士拉省下面的一个县。伊拉克人当然有理由认为,科威特是“伊拉克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要是说没有石油的话,估计也就象南北也门那样回归本位了。现在有了石油(而且科威特的还不比伊拉克少多少),萨达姆又想据此而复兴阿拉伯帝国,美英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了。所以战争的理由,不管如何“正义”,都是遮羞布。不然同样的情况,当年北也门,吞并“社会主义”的南也门,怎么不见美国义正严词的站出来?
刚才借着有朋友提问伊、科海岸线的问题,简单说了下两国的历史渊源。这个问题,其实是归入下一节“波斯湾”的内容中的,到时候会就海湾的地缘结构,包括全世界人民所关心的石油问题,做详细解读的(悲催的油价。更悲催的是,我刚加完油,就在收音机里听到,石油寡头们“发善心”准备少赚点了)。
  有一句话,叫作“海军是钱,陆军是命”。这句话的意思延伸出来就是说,海洋是为人类获取额外利益的地方,而陆地才是安身立命的场所。所以不管波斯湾有多少利益,伊拉克人更应该关心的,不是海岸线,而是陆地上,靠那两条母亲河所滋养的土地的状况(更何况伊拉克的油,大部分其实是在陆地上的)。现实也的确如此,在美国成功“解放”伊拉克后,伊拉克内部的矛盾,也开始集中爆发了。拔开宗教和民主制度的迷雾,我们来看看这些矛盾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地缘背景。
  经常有人跟我说,这个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你的“地缘”观点,是片面的地理决定论,是本末倒置。其实“地缘”的概念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地理环境这些物理背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受这些客观环境影响,所形成了种族、民族、文化(包括宗教)等,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都是地缘解读的基础。这些地缘要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当年困守于东欧平原的俄国人,为了和欧洲人一样,通过海洋获取利益,不断的为了出海口而努力。以至于现在,没有人会只把它当成一个大陆国家。问题是这种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大部分时候,我们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种改变的结果,并反过来成为一个参考要素。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更多的是通过地缘分析,分析出博弈各方的优势和不足。有能力作为这个族群和国家的代表,出现在决策层的话,不妨以此为基础,制定战略和战术。即使在你有生之年,不能看到成果,后世的评价也不会差。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要是象现在某些地方执政者那样,不管自身地缘条件如何,一味好大喜功的树起“国际大都市”的大旗来,就不止是事倍功半的问题了。
  回到两河流域的问题上来。基于现在的世界,已经被无缝切割为一个个国家。所以在解读时政之时,大家一般都习惯以“国家”为单位,充当地缘博弈舞台上的主角了。按照这个思路,伊拉克这个热点国家,首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中。从地理结构上来看,两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都在伊拉克境内。特别是最重要的,下游“两河平原”,几乎全部归属于伊拉克。所以如果伊拉克,象埃及人那样,自认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那样,认定自己的国家,有5000年的文明史,也说的过去。虽然他们对此,未必有一些东亚国家那样感兴趣。
  当我们把范围圈定在伊拉克境内时,我们首先来看看伊拉克的地理结构。之前我们曾经说过,整个阿拉伯半岛是个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结构。但具体到两河流域情况来看,它的三级阶梯结构,更应该是由北向南,由亚美尼亚高原,向波斯湾方向渐变的。也就是说,这个三级结构的第一级,在亚美尼亚高原上,对应的是两河流域的上游地区;第二级,是介于高原和下游平原之间的高地。绝大部分发源于高原的河流,在流到沿海地区扩张冲积平原之前,总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渡区的。而两河流域中间这片高地的核心,跨越了叙利亚与伊拉克的边境,名叫“杰济拉高地”。如果不看海拔,单看它的土地状况,你也可以叫它“杰济拉沙漠”。
  最后一级,也就是第三级,自然是我们的重点“两河平原”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了。我们观察两河的相邻关系,会发现它们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靠得很近。以至于整体结果,呈一个侧卧的“8”字形。不过两河平原与中游高地的切割点,并不在巴格达,而是要更靠西北方向。在两河流淌到巴格达一带之前(城市是跨底格里斯河而建的),有部分河水会溢出、引导入一个巨大的盆地,并形成一个大型湖泊——塞尔萨尔湖。而这个位于8字形结构上夹角的大湖,本来就是中游高地与下游冲南平原的分割点。
  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来解读两河流域的地理结构,当然不是在跟大家上地理课。这些地缘因素,最终还是要通过“人”这个概念(这个“人”,不是指的个人,而是族群、社会),来体现出地缘价值来。明天我们就会看到,伊拉克的族群结构,和我们今天所分析的地理结构,有多深的联系了。
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条呈新月形的,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在整体呈热带沙漠气候的阿拉伯半岛,这样一条连片的农业种植区,显得弥足珍贵。而从地理结构上来看,整条新月沃地,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西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以及东部的“两河流域”。依照现有的国家结构划分,地中海沿岸地区,所涵盖的国家有三个半,即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尚未能真正建国的巴勒斯坦;至于两河流域的核心区“两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则由伊拉克所控制。对于“两河”所指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相信只要接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应该有所耳闻。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苏美尔、汉漠拉比、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历史名词,都是诞生于这两条河畔。依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两河之地也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形成地。
  在探究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的地缘结构时,我们会发现,之前在中央之国所积累的一些惯性思维,会受到挑战。在解读中央之国时,平原面积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潜力,并直接影响它在古典时期板块排名。而到了干旱少水的北非——阿拉伯半岛地区,我们会发现,地势是否平坦已经不重要了,“水”才是决定人口数量和地缘潜力的首要指标。很多看起来是大平原的地区,实际上已经被沙漠所覆盖了;而很多被农业中国看成鸡肋的山地,却因为能够涵养更多的水资源,而成为了人口密集区。相比之下,两河流域的特点,倒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惯性思维,因为它核心的区域,正是在下游的低海拔平原地区。也就是说,这片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同样是因为它显著的农业属性,而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的。
  在分析沙特阿拉伯时,我们曾经说过,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地形结构,自西向东也是呈三级台阶布局的。问题是,阿拉伯半岛西侧的塞拉特山脉,由于海拔和位置的原因,从老天爷那里所截取雨水,连供给山地内部都成问题,更别说为中部高原和东侧的平原地区,提供淡水补给了。所以从之个角度看,两河文明的兴盛,其实和阿拉伯半岛本身没有多少关系的。几千年来,为这片平原提供生命之水的,是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那一系列的高原。
  我们很容易在阿拉伯半岛的北、东部,看到那处由地中海延伸到印度洋的高原带。现在,这片高原带由土耳其和伊朗所占据。通常我们在总结土耳其的地理特点时,喜欢用小亚细亚半岛来概括;而伊朗,则几乎可以和波斯高原重叠。其实上如果我们把视线单纯放在海拔高度上时,小亚细亚半岛又基本上可以和“安纳托利亚高原”划上等号。不过,如果你认为滋养两河平原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发源于这两大高原,那就错了。因为在这两大高原之间,还有一个起过渡作用的高原带——“亚美尼亚高原”,而两河正是发源于这个结合部上。
  通常我们很容易忽视掉“亚美尼亚高原”的存在,一是因为这块缓冲之地,目前大部分已经被土耳其和伊朗所占据,原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亚美尼亚人”,则被挤到了高原的东北角。从地理结构来看,所谓的亚美尼亚高原,实际上是安卡托利亚高原,和伊朗高原的边缘山脉碰撞汇集而成的。相应的,海拔也要更高些,所以也被称为“亚美尼亚山结”。这一点,倒是像是塔吉克人所占据的“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集结之处)。
  如果亚美尼亚高原象“帕米尔高原”那样高,或者周边的邻居不那么强,那么这个地理单元,还是有机会基本对照一个国家的。可惜的是,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突厥人,和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注定会争夺这块缓冲之地。如果亚美尼亚人当初选择做穆斯林的话,也许突厥人或者波斯人,会考虑扶植他们在这片高原上,以缓冲对手的压力。可惜的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的建立者(公元四世纪,比伊斯兰教创立还要早三百年),亚美尼亚人固执的在穆斯林的包围中,恪守他们的信仰,因此悲剧性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了。而本可以由亚美尼亚人来充当的缓冲角色,也交由同样信奉真主的“库尔德人”来充当了。
  尽管最终在突厥、波斯、阿拉伯三大族群的包夹之下,库尔德人并没有如愿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但从族群生存的角度看,他们还是成功的覆盖了一块,有一定纵深,在地理上勉强可以独立的地理单元,而这也是库尔德人一直认为自己有机会独立建国的地理基础。如果我们对照之前所上的《库尔德人分布区地缘位置示意图》,就会发现库尔德人的分布区,和亚美尼亚高原的地理范围高原吻合。要是按照这种地缘结构来看,这块高原更应该被叫作“库尔德高原”。不过要是哪个地理学家,敢这样命名,土耳其和伊朗肯定会首先跳出来。在他们看来,人口数量已经被压缩到300多万的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在上世纪初,对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种族清洗,并不是这些异教徒所遭受的唯一苦难),即使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不会对他们造成实质威胁。相反,如果让已经在此生活的上千年,人口数量达到3000万的库尔德人,从地理学家那里得到暗示的话,相信会更增强他们的独立倾向,并且为期待中的“库尔德斯坦”划出准确的地理边界来。
  基于亚美尼亚高原对于两河平原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土耳其还是伊朗,都没有理由放弃这片山地。特别是他们都还想重复帝国的荣光,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两河平原,直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时候。既然水是那么的重要,那我们就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及为它们补水的支流,究竟是怎么样的走向,这些河流的走向,又对中东的地缘结构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下一节的方向。
附:中东主要高原示意图
两河流域地理结构图
无论在什么文献里,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是秤不离砣的粘在一起的,以至于“两河”之名的出现概率,甚至要高于它们的本名。的确,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两条同样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的河流,流淌的路线实在太接近了,以至于人们无法在他们之中,界定出主次关系来。不过即使是孪生兄弟,也会存在细微差别的。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看看,这两条世界级的名河,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单从长度来说,相对位置偏南的幼发拉底河,要比北面的底格里斯河长。前者的上游源流,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与安纳托利亚高原交接处“东托罗斯山脉”;而后者则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南边缘的“东南托罗斯山脉”。不过从流量来看,底格里斯河却要更大些,其流域之内,所滋养的人口和城市也要更多。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地理位置。我们知道,作为一条河流来说,决定它年流量大小因素,并不仅仅是源头处的水量。一条能够在中下游地区持续补水的河流,其地缘潜力要远大于,主要水量要依靠上游来水的河流(同样长度和发源地)。在这一点上,下游地区已经没有任何支流的黄河,就是典型的例子。无论在淡水供给,还是航运功能上,现在的黄河和它的同源兄弟长江不可同日而语(年径流量,只是长江的6%左右)。事实上,滋养了埃及5000年文明的尼罗河,也是这样一条下游地区没有任何补给的河流。如果不是因为它的中上游足够长,所经过的区域雨量足够充沛的话,很难想象它能够在穿越过干旱的沙漠地带后,还有余水入海,并滋养出尼罗河三角洲这样的人口密集区来。
  当然,尼罗河的成功,更多的在于比较优势。在北非这样广袤的干旱地区。如果想发展文明的话,除了尼罗河之外,你不会有更好的选择。只不过这条严重依附于一条河流的“带状文明带”,由于缺乏足够的纵深,抗击打能力是非常弱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历史上才很难看到,埃及成为扩张性的帝国。而如果一定要在北非——阿拉伯半岛这个板块中,为可能的帝国找到一个地缘核心的话,两河平原会是更好的选择。
  两河平原相比于尼罗河下游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纵深更为丰满。事实上,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你周围有什么样的“邻居”,可能才是决定性因素。相比尼罗河下游,不得不孤独的流淌在沙漠地带,能够紧临北部的高原带,是两河流域最为重要的地理优势。单从水量补给这块来看,最起码北部的底格里斯河,在从亚美尼亚高原南麓下来之后,还能够从发源于亚美尼亚——伊朗高原的众多南流河流处,得到补给。这种流域结构,使得底格里斯河流域,整体上都成为适于文明发展的“沃土”。这一点,我们在&“新月沃地”地缘位置示意图&上就可以看出,整个底格里斯河流域(包括支流的下游地区),都被划入了这片肥沃之地,其主要城市的分布,也呈连续状态。
  对比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就显得底气有点不足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它的中游地区,还能够从左岸接受到来自亚美尼亚高原的支流补给,但到了下游的平原地带,幼发拉底河就只能指望西南部的阿拉伯高原了(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总称,核心为汉志高原)。问题是,阿拉伯高原的情况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除了中间海拔较高的汉志高原,有些相对集中的绿洲之外,它的边缘地带,早就已经沙漠化了。因此那些在远古时期,曾经汇入幼发拉底河下游,并为两河平原的形成作出贡献的河流,现在都变成“季节河”了(也就叫干河,涸河的),其中的大部分即使在“丰水”季节蓄积了一点可怜的水量,也在流到幼发拉底河之前就被蒸发了。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这种差别,让人不得不感叹,有一个好的靠山是多么的重要。也正是这点差别,我们才会发现,与底格里斯河全境都在新月沃地之中不同。幼发拉底河的中游高地,并不属于这片肥沃之地。阿拉伯高原的干旱沙漠气候,带给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缺少支流补给这一点。事实上纵横于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沙漠,已经越过幼发拉底河的中游,向底格里斯河逼近。如果不是下游可以和底格里斯河组网,共同经营出一片“叶”状的冲积平原的话。相信在沙漠的侵浊之下,幼发拉底河所能够经营出的文明地带,也会和尼罗河下游一样,只能沿干流分布了。
  分析两河之水来自何方的意义在于,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两河中下游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而言(叙利亚、伊拉克),到底是西南侧阿拉伯高原上的同族兄弟更重要,还是东北部高地之上的突厥人、波斯人更能捏住它们的命脉。在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在技术上通过水坝工程,控制下游水量。当然,如果真要这么做的法,政治上会有一系列博弈,包括所谓国际法的约束、外力的调解。问题并不在于上游国家会不会把控制水量当成武器,而在于它拥有这种不可逆转的地理优势。除非阿拉伯人有能力,控制亚美尼亚高原和伊朗高原,在他们刚刚拥有伊斯兰教这件集权利器时,这个沙漠中走出的民族的确曾经做到过这点。不幸的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水是生命资源”的道理,在干旱的阿拉伯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既然作为阿拉伯半岛,人口最为密集区的两河中下游地区,在水资源上不得不依附北部高原带。那么我们就必须仔细观察下,瓜分这片高原带的土耳其和伊朗,究竟在这方面又有多大潜在的发言权。他们二者有可能据此而直接施加影响的地区,又在哪里。
作者:潜艇海神号 
    楼主就要讲叙利亚了吧,上世纪60年代,借口幼发拉底河水分配问题,叙利亚联合阿拉伯兄弟伊拉克向土耳其发难,把美国搞的大为紧张,美国派出数个航母群,200多架战机持续不断在亚美尼亚高原巡逻。刚了解到这事时我还奇怪对付这俩残障人士美帝何以如此大动干戈,后来一看地图才明白,感情这哥俩找了一个更大个的--苏联。借着为为亚美尼亚讨公道和为库尔德人建立共和国的东风,黑海舰队可以在伊斯肯德伦湾安家了,地中海谁执牛耳就难说了。说到地中海,我认为她是大英帝国的海权中心,它的两端英国一直没有放弃,当年被美国逼着放弃苏伊士运河,英国也在塞浦路斯留下了钉子。我此前一直认为美国的海权中心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并推出海权的下个转移对象是南海,但我根据英帝国地中海海权的关键--苏伊士科威特 印度 澳大推出了利亚马来亚,又美国海权的核心海军--美元--石油,得出美国的海权中心竟然还是地中海!大英帝国没有消失,她只是被继承了!时间有限打字又慢,笼统说几句就将就看吧。楼主什么时候具体说说南洋的地缘啊,以前那个东南亚说的有点太表面,基本没有深入核心,真想有时间和楼主讨论讨论南洋啊
  ============================================
  英国在地中海的地缘优势,没有法国大的(虽然凭借帝国的余辉,保留了几处据点);反过来,法国在全球的海洋优势,也没有英国强。当年英国在地中海布局,也是出于全球海洋战略的需要,不算是在经营地中海了。现在海洋霸权归了美国了,英国更多的只能作为欧洲的一部分,来共同经营地中海。只不过这时候,法国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反正这对欢喜冤家,也如影随形那么多年了。再结伴出游,也不奇怪。只是作为欧洲三大巨头的德国,自认没有地缘优势,没太大想法成为第三方力量。而这个空间,则由同属地中海国家,又有蝙蝠身份来土耳其人来填充了。至于美国,并没有必要在地中海纠缠。基于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优势。美国人目前的海权重心,是在结构最为复杂,直接利益也最多的北印度洋上。如果美国哪一天面临欧洲背叛,巴西崛起,衰弱成一个真正的美洲国家后,加勒比海应当就是美国的海权中心了。
  南洋的事情,海权方面的情况已经解读过了。如果没有什么领土、族群渗透方面的想法的话,去分析这些岛屿内部的地缘结构,没有太大意义。就好像印度这个大家非常关注的国家,我也没有去分析它内部地缘结构一样。虽然很多朋友,对于那块近似飞地的“东北地区”垂涎三尺。当然,如果有一天,他们国内的状况,已经发展到了影响中国外交战略的时候(类似东帝汶独立这种情况),也会把视线转过去的。
    问下楼主为什么当时英国在分裂科威特时没有把伊拉克海岸线彻底封死,看楼主那张《伊拉克民族/宗教地缘结构图》貌似那段海岸线就是两河的出海口。不知道当时的英国人是怎么想的?
    相对于老毛子别有用心的封死中国日本海的出海口,英国这种做法是想让伊拉克继续保持一段海岸线,以便于海洋帝国可以对其更方便的保持影响力。还是海洋帝国相对于大陆帝国的"仁慈性"
  =================================================
  这还是殖民帝国的遗产。简单点说,就是两河流域当年是奥斯曼帝国控制的。英国人凭借海洋优势,从波斯湾切割出科威特这个点登陆,就在他们在亚丁湾切割出亚丁一样。最终,在奥斯曼帝国崩溃之后,阿拉伯地区也相继依据内部的博弈结果,而成立现代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功不可没”。那位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是因此而出名的。问题是,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海洋利益,并没有很快让出自己切割出的直接控制区,回归到它本来应该归属的地缘板块中去。这些地区,基本到6、7时年代才独立出来。这种长时间的割裂,势必造成很多现实矛盾。象南北也门的事,就是一个典型。也门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表面上让也门地区重新统一。而伊、科关系,也是如此。当年科威特只是伊拉克巴士拉省下面的一个县。伊拉克人当然有理由认为,科威特是“伊拉克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要是说没有石油的话,估计也就象南北也门那样回归本位了。现在有了石油(而且科威特的还不比伊拉克少多少),萨达姆又想据此而复兴阿拉伯帝国,美英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了。所以战争的理由,不管如何“正义”,都是遮羞布。不然同样的情况,当年北也门,吞并“社会主义”的南也门,怎么不见美国义正严词的站出来?
刚才借着有朋友提问伊、科海岸线的问题,简单说了下两国的历史渊源。这个问题,其实是归入下一节“波斯湾”的内容中的,到时候会就海湾的地缘结构,包括全世界人民所关心的石油问题,做详细解读的(悲催的油价。更悲催的是,我刚加完油,就在收音机里听到,石油寡头们“发善心”准备少赚点了)。
  有一句话,叫作“海军是钱,陆军是命”。这句话的意思延伸出来就是说,海洋是为人类获取额外利益的地方,而陆地才是安身立命的场所。所以不管波斯湾有多少利益,伊拉克人更应该关心的,不是海岸线,而是陆地上,靠那两条母亲河所滋养的土地的状况(更何况伊拉克的油,大部分其实是在陆地上的)。现实也的确如此,在美国成功“解放”伊拉克后,伊拉克内部的矛盾,也开始集中爆发了。拔开宗教和民主制度的迷雾,我们来看看这些矛盾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地缘背景。
  经常有人跟我说,这个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你的“地缘”观点,是片面的地理决定论,是本末倒置。其实“地缘”的概念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地理环境这些物理背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受这些客观环境影响,所形成了种族、民族、文化(包括宗教)等,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都是地缘解读的基础。这些地缘要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当年困守于东欧平原的俄国人,为了和欧洲人一样,通过海洋获取利益,不断的为了出海口而努力。以至于现在,没有人会只把它当成一个大陆国家。问题是这种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大部分时候,我们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种改变的结果,并反过来成为一个参考要素。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更多的是通过地缘分析,分析出博弈各方的优势和不足。有能力作为这个族群和国家的代表,出现在决策层的话,不妨以此为基础,制定战略和战术。即使在你有生之年,不能看到成果,后世的评价也不会差。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要是象现在某些地方执政者那样,不管自身地缘条件如何,一味好大喜功的树起“国际大都市”的大旗来,就不止是事倍功半的问题了。
  回到两河流域的问题上来。基于现在的世界,已经被无缝切割为一个个国家。所以在解读时政之时,大家一般都习惯以“国家”为单位,充当地缘博弈舞台上的主角了。按照这个思路,伊拉克这个热点国家,首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中。从地理结构上来看,两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都在伊拉克境内。特别是最重要的,下游“两河平原”,几乎全部归属于伊拉克。所以如果伊拉克,象埃及人那样,自认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那样,认定自己的国家,有5000年的文明史,也说的过去。虽然他们对此,未必有一些东亚国家那样感兴趣。
  当我们把范围圈定在伊拉克境内时,我们首先来看看伊拉克的地理结构。之前我们曾经说过,整个阿拉伯半岛是个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结构。但具体到两河流域情况来看,它的三级阶梯结构,更应该是由北向南,由亚美尼亚高原,向波斯湾方向渐变的。也就是说,这个三级结构的第一级,在亚美尼亚高原上,对应的是两河流域的上游地区;第二级,是介于高原和下游平原之间的高地。绝大部分发源于高原的河流,在流到沿海地区扩张冲积平原之前,总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渡区的。而两河流域中间这片高地的核心,跨越了叙利亚与伊拉克的边境,名叫“杰济拉高地”。如果不看海拔,单看它的土地状况,你也可以叫它“杰济拉沙漠”。
  最后一级,也就是第三级,自然是我们的重点“两河平原”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了。我们观察两河的相邻关系,会发现它们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靠得很近。以至于整体结果,呈一个侧卧的“8”字形。不过两河平原与中游高地的切割点,并不在巴格达,而是要更靠西北方向。在两河流淌到巴格达一带之前(城市是跨底格里斯河而建的),有部分河水会溢出、引导入一个巨大的盆地,并形成一个大型湖泊——塞尔萨尔湖。而这个位于8字形结构上夹角的大湖,本来就是中游高地与下游冲南平原的分割点。
  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来解读两河流域的地理结构,当然不是在跟大家上地理课。这些地缘因素,最终还是要通过“人”这个概念(这个“人”,不是指的个人,而是族群、社会),来体现出地缘价值来。明天我们就会看到,伊拉克的族群结构,和我们今天所分析的地理结构,有多深的联系了。
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条呈新月形的,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在整体呈热带沙漠气候的阿拉伯半岛,这样一条连片的农业种植区,显得弥足珍贵。而从地理结构上来看,整条新月沃地,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西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以及东部的“两河流域”。依照现有的国家结构划分,地中海沿岸地区,所涵盖的国家有三个半,即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尚未能真正建国的巴勒斯坦;至于两河流域的核心区“两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则由伊拉克所控制。对于“两河”所指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相信只要接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应该有所耳闻。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苏美尔、汉漠拉比、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历史名词,都是诞生于这两条河畔。依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两河之地也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形成地。
  在探究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的地缘结构时,我们会发现,之前在中央之国所积累的一些惯性思维,会受到挑战。在解读中央之国时,平原面积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潜力,并直接影响它在古典时期板块排名。而到了干旱少水的北非——阿拉伯半岛地区,我们会发现,地势是否平坦已经不重要了,“水”才是决定人口数量和地缘潜力的首要指标。很多看起来是大平原的地区,实际上已经被沙漠所覆盖了;而很多被农业中国看成鸡肋的山地,却因为能够涵养更多的水资源,而成为了人口密集区。相比之下,两河流域的特点,倒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惯性思维,因为它核心的区域,正是在下游的低海拔平原地区。也就是说,这片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同样是因为它显著的农业属性,而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的。
  在分析沙特阿拉伯时,我们曾经说过,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地形结构,自西向东也是呈三级台阶布局的。问题是,阿拉伯半岛西侧的塞拉特山脉,由于海拔和位置的原因,从老天爷那里所截取雨水,连供给山地内部都成问题,更别说为中部高原和东侧的平原地区,提供淡水补给了。所以从之个角度看,两河文明的兴盛,其实和阿拉伯半岛本身没有多少关系的。几千年来,为这片平原提供生命之水的,是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那一系列的高原。
  我们很容易在阿拉伯半岛的北、东部,看到那处由地中海延伸到印度洋的高原带。现在,这片高原带由土耳其和伊朗所占据。通常我们在总结土耳其的地理特点时,喜欢用小亚细亚半岛来概括;而伊朗,则几乎可以和波斯高原重叠。其实上如果我们把视线单纯放在海拔高度上时,小亚细亚半岛又基本上可以和“安纳托利亚高原”划上等号。不过,如果你认为滋养两河平原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发源于这两大高原,那就错了。因为在这两大高原之间,还有一个起过渡作用的高原带——“亚美尼亚高原”,而两河正是发源于这个结合部上。
  通常我们很容易忽视掉“亚美尼亚高原”的存在,一是因为这块缓冲之地,目前大部分已经被土耳其和伊朗所占据,原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亚美尼亚人”,则被挤到了高原的东北角。从地理结构来看,所谓的亚美尼亚高原,实际上是安卡托利亚高原,和伊朗高原的边缘山脉碰撞汇集而成的。相应的,海拔也要更高些,所以也被称为“亚美尼亚山结”。这一点,倒是像是塔吉克人所占据的“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集结之处)。
  如果亚美尼亚高原象“帕米尔高原”那样高,或者周边的邻居不那么强,那么这个地理单元,还是有机会基本对照一个国家的。可惜的是,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突厥人,和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注定会争夺这块缓冲之地。如果亚美尼亚人当初选择做穆斯林的话,也许突厥人或者波斯人,会考虑扶植他们在这片高原上,以缓冲对手的压力。可惜的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的建立者(公元四世纪,比伊斯兰教创立还要早三百年),亚美尼亚人固执的在穆斯林的包围中,恪守他们的信仰,因此悲剧性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了。而本可以由亚美尼亚人来充当的缓冲角色,也交由同样信奉真主的“库尔德人”来充当了。
  尽管最终在突厥、波斯、阿拉伯三大族群的包夹之下,库尔德人并没有如愿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但从族群生存的角度看,他们还是成功的覆盖了一块,有一定纵深,在地理上勉强可以独立的地理单元,而这也是库尔德人一直认为自己有机会独立建国的地理基础。如果我们对照之前所上的《库尔德人分布区地缘位置示意图》,就会发现库尔德人的分布区,和亚美尼亚高原的地理范围高原吻合。要是按照这种地缘结构来看,这块高原更应该被叫作“库尔德高原”。不过要是哪个地理学家,敢这样命名,土耳其和伊朗肯定会首先跳出来。在他们看来,人口数量已经被压缩到300多万的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在上世纪初,对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种族清洗,并不是这些异教徒所遭受的唯一苦难),即使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不会对他们造成实质威胁。相反,如果让已经在此生活的上千年,人口数量达到3000万的库尔德人,从地理学家那里得到暗示的话,相信会更增强他们的独立倾向,并且为期待中的“库尔德斯坦”划出准确的地理边界来。
  基于亚美尼亚高原对于两河平原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土耳其还是伊朗,都没有理由放弃这片山地。特别是他们都还想重复帝国的荣光,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两河平原,直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时候。既然水是那么的重要,那我们就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及为它们补水的支流,究竟是怎么样的走向,这些河流的走向,又对中东的地缘结构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下一节的方向。
附:中东主要高原示意图
两河流域地理结构图
无论在什么文献里,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是秤不离砣的粘在一起的,以至于“两河”之名的出现概率,甚至要高于它们的本名。的确,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两条同样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的河流,流淌的路线实在太接近了,以至于人们无法在他们之中,界定出主次关系来。不过即使是孪生兄弟,也会存在细微差别的。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看看,这两条世界级的名河,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单从长度来说,相对位置偏南的幼发拉底河,要比北面的底格里斯河长。前者的上游源流,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与安纳托利亚高原交接处“东托罗斯山脉”;而后者则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南边缘的“东南托罗斯山脉”。不过从流量来看,底格里斯河却要更大些,其流域之内,所滋养的人口和城市也要更多。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地理位置。我们知道,作为一条河流来说,决定它年流量大小因素,并不仅仅是源头处的水量。一条能够在中下游地区持续补水的河流,其地缘潜力要远大于,主要水量要依靠上游来水的河流(同样长度和发源地)。在这一点上,下游地区已经没有任何支流的黄河,就是典型的例子。无论在淡水供给,还是航运功能上,现在的黄河和它的同源兄弟长江不可同日而语(年径流量,只是长江的6%左右)。事实上,滋养了埃及5000年文明的尼罗河,也是这样一条下游地区没有任何补给的河流。如果不是因为它的中上游足够长,所经过的区域雨量足够充沛的话,很难想象它能够在穿越过干旱的沙漠地带后,还有余水入海,并滋养出尼罗河三角洲这样的人口密集区来。
  当然,尼罗河的成功,更多的在于比较优势。在北非这样广袤的干旱地区。如果想发展文明的话,除了尼罗河之外,你不会有更好的选择。只不过这条严重依附于一条河流的“带状文明带”,由于缺乏足够的纵深,抗击打能力是非常弱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历史上才很难看到,埃及成为扩张性的帝国。而如果一定要在北非——阿拉伯半岛这个板块中,为可能的帝国找到一个地缘核心的话,两河平原会是更好的选择。
  两河平原相比于尼罗河下游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纵深更为丰满。事实上,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你周围有什么样的“邻居”,可能才是决定性因素。相比尼罗河下游,不得不孤独的流淌在沙漠地带,能够紧临北部的高原带,是两河流域最为重要的地理优势。单从水量补给这块来看,最起码北部的底格里斯河,在从亚美尼亚高原南麓下来之后,还能够从发源于亚美尼亚——伊朗高原的众多南流河流处,得到补给。这种流域结构,使得底格里斯河流域,整体上都成为适于文明发展的“沃土”。这一点,我们在&“新月沃地”地缘位置示意图&上就可以看出,整个底格里斯河流域(包括支流的下游地区),都被划入了这片肥沃之地,其主要城市的分布,也呈连续状态。
  对比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就显得底气有点不足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它的中游地区,还能够从左岸接受到来自亚美尼亚高原的支流补给,但到了下游的平原地带,幼发拉底河就只能指望西南部的阿拉伯高原了(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总称,核心为汉志高原)。问题是,阿拉伯高原的情况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除了中间海拔较高的汉志高原,有些相对集中的绿洲之外,它的边缘地带,早就已经沙漠化了。因此那些在远古时期,曾经汇入幼发拉底河下游,并为两河平原的形成作出贡献的河流,现在都变成“季节河”了(也就叫干河,涸河的),其中的大部分即使在“丰水”季节蓄积了一点可怜的水量,也在流到幼发拉底河之前就被蒸发了。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这种差别,让人不得不感叹,有一个好的靠山是多么的重要。也正是这点差别,我们才会发现,与底格里斯河全境都在新月沃地之中不同。幼发拉底河的中游高地,并不属于这片肥沃之地。阿拉伯高原的干旱沙漠气候,带给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缺少支流补给这一点。事实上纵横于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沙漠,已经越过幼发拉底河的中游,向底格里斯河逼近。如果不是下游可以和底格里斯河组网,共同经营出一片“叶”状的冲积平原的话。相信在沙漠的侵浊之下,幼发拉底河所能够经营出的文明地带,也会和尼罗河下游一样,只能沿干流分布了。
  分析两河之水来自何方的意义在于,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两河中下游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而言(叙利亚、伊拉克),到底是西南侧阿拉伯高原上的同族兄弟更重要,还是东北部高地之上的突厥人、波斯人更能捏住它们的命脉。在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在技术上通过水坝工程,控制下游水量。当然,如果真要这么做的法,政治上会有一系列博弈,包括所谓国际法的约束、外力的调解。问题并不在于上游国家会不会把控制水量当成武器,而在于它拥有这种不可逆转的地理优势。除非阿拉伯人有能力,控制亚美尼亚高原和伊朗高原,在他们刚刚拥有伊斯兰教这件集权利器时,这个沙漠中走出的民族的确曾经做到过这点。不幸的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水是生命资源”的道理,在干旱的阿拉伯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既然作为阿拉伯半岛,人口最为密集区的两河中下游地区,在水资源上不得不依附北部高原带。那么我们就必须仔细观察下,瓜分这片高原带的土耳其和伊朗,究竟在这方面又有多大潜在的发言权。他们二者有可能据此而直接施加影响的地区,又在哪里。
作者:潜艇海神号 
    楼主就要讲叙利亚了吧,上世纪60年代,借口幼发拉底河水分配问题,叙利亚联合阿拉伯兄弟伊拉克向土耳其发难,把美国搞的大为紧张,美国派出数个航母群,200多架战机持续不断在亚美尼亚高原巡逻。刚了解到这事时我还奇怪对付这俩残障人士美帝何以如此大动干戈,后来一看地图才明白,感情这哥俩找了一个更大个的--苏联。借着为为亚美尼亚讨公道和为库尔德人建立共和国的东风,黑海舰队可以在伊斯肯德伦湾安家了,地中海谁执牛耳就难说了。说到地中海,我认为她是大英帝国的海权中心,它的两端英国一直没有放弃,当年被美国逼着放弃苏伊士运河,英国也在塞浦路斯留下了钉子。我此前一直认为美国的海权中心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并推出海权的下个转移对象是南海,但我根据英帝国地中海海权的关键--苏伊士科威特 印度 澳大推出了利亚马来亚,又美国海权的核心海军--美元--石油,得出美国的海权中心竟然还是地中海!大英帝国没有消失,她只是被继承了!时间有限打字又慢,笼统说几句就将就看吧。楼主什么时候具体说说南洋的地缘啊,以前那个东南亚说的有点太表面,基本没有深入核心,真想有时间和楼主讨论讨论南洋啊
  ============================================
  英国在地中海的地缘优势,没有法国大的(虽然凭借帝国的余辉,保留了几处据点);反过来,法国在全球的海洋优势,也没有英国强。当年英国在地中海布局,也是出于全球海洋战略的需要,不算是在经营地中海了。现在海洋霸权归了美国了,英国更多的只能作为欧洲的一部分,来共同经营地中海。只不过这时候,法国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反正这对欢喜冤家,也如影随形那么多年了。再结伴出游,也不奇怪。只是作为欧洲三大巨头的德国,自认没有地缘优势,没太大想法成为第三方力量。而这个空间,则由同属地中海国家,又有蝙蝠身份来土耳其人来填充了。至于美国,并没有必要在地中海纠缠。基于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优势。美国人目前的海权重心,是在结构最为复杂,直接利益也最多的北印度洋上。如果美国哪一天面临欧洲背叛,巴西崛起,衰弱成一个真正的美洲国家后,加勒比海应当就是美国的海权中心了。
  南洋的事情,海权方面的情况已经解读过了。如果没有什么领土、族群渗透方面的想法的话,去分析这些岛屿内部的地缘结构,没有太大意义。就好像印度这个大家非常关注的国家,我也没有去分析它内部地缘结构一样。虽然很多朋友,对于那块近似飞地的“东北地区”垂涎三尺。当然,如果有一天,他们国内的状况,已经发展到了影响中国外交战略的时候(类似东帝汶独立这种情况),也会把视线转过去的。
    问下楼主为什么当时英国在分裂科威特时没有把伊拉克海岸线彻底封死,看楼主那张《伊拉克民族/宗教地缘结构图》貌似那段海岸线就是两河的出海口。不知道当时的英国人是怎么想的?
    相对于老毛子别有用心的封死中国日本海的出海口,英国这种做法是想让伊拉克继续保持一段海岸线,以便于海洋帝国可以对其更方便的保持影响力。还是海洋帝国相对于大陆帝国的"仁慈性"
  =================================================
  这还是殖民帝国的遗产。简单点说,就是两河流域当年是奥斯曼帝国控制的。英国人凭借海洋优势,从波斯湾切割出科威特这个点登陆,就在他们在亚丁湾切割出亚丁一样。最终,在奥斯曼帝国崩溃之后,阿拉伯地区也相继依据内部的博弈结果,而成立现代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功不可没”。那位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是因此而出名的。问题是,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海洋利益,并没有很快让出自己切割出的直接控制区,回归到它本来应该归属的地缘板块中去。这些地区,基本到6、7时年代才独立出来。这种长时间的割裂,势必造成很多现实矛盾。象南北也门的事,就是一个典型。也门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表面上让也门地区重新统一。而伊、科关系,也是如此。当年科威特只是伊拉克巴士拉省下面的一个县。伊拉克人当然有理由认为,科威特是“伊拉克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要是说没有石油的话,估计也就象南北也门那样回归本位了。现在有了石油(而且科威特的还不比伊拉克少多少),萨达姆又想据此而复兴阿拉伯帝国,美英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了。所以战争的理由,不管如何“正义”,都是遮羞布。不然同样的情况,当年北也门,吞并“社会主义”的南也门,怎么不见美国义正严词的站出来?
刚才借着有朋友提问伊、科海岸线的问题,简单说了下两国的历史渊源。这个问题,其实是归入下一节“波斯湾”的内容中的,到时候会就海湾的地缘结构,包括全世界人民所关心的石油问题,做详细解读的(悲催的油价。更悲催的是,我刚加完油,就在收音机里听到,石油寡头们“发善心”准备少赚点了)。
  有一句话,叫作“海军是钱,陆军是命”。这句话的意思延伸出来就是说,海洋是为人类获取额外利益的地方,而陆地才是安身立命的场所。所以不管波斯湾有多少利益,伊拉克人更应该关心的,不是海岸线,而是陆地上,靠那两条母亲河所滋养的土地的状况(更何况伊拉克的油,大部分其实是在陆地上的)。现实也的确如此,在美国成功“解放”伊拉克后,伊拉克内部的矛盾,也开始集中爆发了。拔开宗教和民主制度的迷雾,我们来看看这些矛盾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地缘背景。
  经常有人跟我说,这个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你的“地缘”观点,是片面的地理决定论,是本末倒置。其实“地缘”的概念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地理环境这些物理背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受这些客观环境影响,所形成了种族、民族、文化(包括宗教)等,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都是地缘解读的基础。这些地缘要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当年困守于东欧平原的俄国人,为了和欧洲人一样,通过海洋获取利益,不断的为了出海口而努力。以至于现在,没有人会只把它当成一个大陆国家。问题是这种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大部分时候,我们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种改变的结果,并反过来成为一个参考要素。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更多的是通过地缘分析,分析出博弈各方的优势和不足。有能力作为这个族群和国家的代表,出现在决策层的话,不妨以此为基础,制定战略和战术。即使在你有生之年,不能看到成果,后世的评价也不会差。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要是象现在某些地方执政者那样,不管自身地缘条件如何,一味好大喜功的树起“国际大都市”的大旗来,就不止是事倍功半的问题了。
  回到两河流域的问题上来。基于现在的世界,已经被无缝切割为一个个国家。所以在解读时政之时,大家一般都习惯以“国家”为单位,充当地缘博弈舞台上的主角了。按照这个思路,伊拉克这个热点国家,首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中。从地理结构上来看,两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都在伊拉克境内。特别是最重要的,下游“两河平原”,几乎全部归属于伊拉克。所以如果伊拉克,象埃及人那样,自认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那样,认定自己的国家,有5000年的文明史,也说的过去。虽然他们对此,未必有一些东亚国家那样感兴趣。
  当我们把范围圈定在伊拉克境内时,我们首先来看看伊拉克的地理结构。之前我们曾经说过,整个阿拉伯半岛是个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结构。但具体到两河流域情况来看,它的三级阶梯结构,更应该是由北向南,由亚美尼亚高原,向波斯湾方向渐变的。也就是说,这个三级结构的第一级,在亚美尼亚高原上,对应的是两河流域的上游地区;第二级,是介于高原和下游平原之间的高地。绝大部分发源于高原的河流,在流到沿海地区扩张冲积平原之前,总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渡区的。而两河流域中间这片高地的核心,跨越了叙利亚与伊拉克的边境,名叫“杰济拉高地”。如果不看海拔,单看它的土地状况,你也可以叫它“杰济拉沙漠”。
  最后一级,也就是第三级,自然是我们的重点“两河平原”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了。我们观察两河的相邻关系,会发现它们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靠得很近。以至于整体结果,呈一个侧卧的“8”字形。不过两河平原与中游高地的切割点,并不在巴格达,而是要更靠西北方向。在两河流淌到巴格达一带之前(城市是跨底格里斯河而建的),有部分河水会溢出、引导入一个巨大的盆地,并形成一个大型湖泊——塞尔萨尔湖。而这个位于8字形结构上夹角的大湖,本来就是中游高地与下游冲南平原的分割点。
  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来解读两河流域的地理结构,当然不是在跟大家上地理课。这些地缘因素,最终还是要通过“人”这个概念(这个“人”,不是指的个人,而是族群、社会),来体现出地缘价值来。明天我们就会看到,伊拉克的族群结构,和我们今天所分析的地理结构,有多深的联系了。
馆藏&14222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年级地理中东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