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500左右1000字读后感

Copyright ? (美文,情感美文欣赏) 版权所有 - 常阅读,多交友!

前言:《红楼梦》是一部社会世情小说,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的人情小说发展到了顶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了顶峰。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颠峰之作,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贵族生活画卷。毫无疑问,它必然有其深刻的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基本看法。上《明清小说名著导读》这门课之前,我总是抱着消遣的态度去阅读这本小说,至上了这么课之后,我才发现《红楼梦》的故事意义并不是那么肤浅,在这里我将从两方面谈谈我对《红楼梦》的认识。

1.《红楼梦》开章首序就写了“石头神话”和“神瑛神话”两个神话,这两个神话对全书有定调的重要意义,不可小觑。两个神话最早点出了小说的主旨;点明了主角贾宝玉的前世,即宝玉是由两个神仙神物石头与神瑛共同投胎合成。两个神话拉开了此书时空背景,使此书有天人合一色彩,这也就奠定了本书的情感路线。

关于《红楼梦》的“情”,它并不像一般的世情小说那样只局限在对人物命运的盛衰之变以及人情之冷暖。从“贾雨村”这人物,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致力于对这一传统的扬弃,《红楼梦》无意骂世的涕泣悲歌,缠绵悱恻,怨而不怒。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冤缠孽结,宝玉黛玉怄气,贾母抱怨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本也是老太太说家常口吻,却说得宝黛二人心中一动,“好似参禅的一般”。这冤孽,从情节上说,却是当日赤霞宫里神瑛使者浇溉了绛珠仙草,绛珠转世,以泪还他。这个神话引出人的轮回与转世,在中国古代,即使人的生命已经终结,但是他们的前生情缘会在投胎转世中再次邂逅。

因此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宿因,注定他们两个会经历一段悲惨欲绝的爱情。从他们两个的“一见如故”到“迷眩缠陷”,标志着二人的爱情成为一曲婉唱。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另一方面是警醒人们的众生浮沉之梦。

情缘破灭,宝玉出家,这是我探究的另外一个“情”——情感。

从表面看,贾宝玉出家是由于“悟仙缘”、看破红尘。其实不然,宝玉有过精神苦闷时期,他曾经企图从道、佛理论中寻找精神解脱和寄托,黛玉的死,使他的精神寄托空前灰飞烟灭。这说明宝玉最后离家出走,不是因为看破红尘归于空门,而恰恰是抛弃他一直以来的精神寄托。

2.古典小说大部分都带有悲感的情节,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和《水浒》到最后,万木飘零,英雄凋尽,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金瓶梅》到最后更是像人间地狱,惨绝人寰。

《红楼梦》也不例外,但是《红楼梦》表现出的悲感,却相似于前者,但又异于前者。例如《红楼梦》里,贾宝玉是最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又是一个悲剧诗人。他既指创作悲剧的诗人,又指其人生充满悲剧意义(引自《明清小说导读》的人物形象分析)。他的爱情,注定是一场纯粹的精神恋爱。这种爱,不像《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愤杀奸雄那么悲壮,但也不像自然爱情那么纯真和美好,宝玉的这种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诗人性格不仅注定了他和黛玉后来的悲剧爱情结局,也给本书添加了一种特别情调的伤感。

“封建势力”的代表贾政,与贾宝玉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他们之前的情节没有多大的悲感,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恩义情谊仍在,但是在我看来贾政几乎就是一个隐藏着慈爱的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爱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欲望,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悲剧!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责任的折磨。整个社会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保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美好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读后感1500左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