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突属于地贫基因一定会遗传吗基因吗

饥饿时上腹痛的原因
我的图书馆
饥饿时上腹痛的原因
饥饿时上腹痛病因:
  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在过去20余年的时间里,十二指肠溃疡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或多种有害对黏膜的破坏超过其抵御损伤和修复的能力。直到近期,十二指肠溃疡仍被认为是一种终生疾病。不过近来这种认为多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仅对易感者发生有害作用的看法已逐渐被以下认识所取代。
  1、遗传基因
  遗传因素对本病的易感性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依据是:①患者家族的高发病率;②遗传基因标志(血型及血型分泌物质、HLA抗原、高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同胞中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2.6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指肠溃疡在单合子双胎同胞发病的一致性为50%,在双合子双胎同胞发病的一致性也增高。
  2、十二指肠黏膜防御机制减弱
  十二指肠通过特异性pH敏感的受体、酸化反应,反馈性延缓胃的排空,保持十二指肠内pH接近中性,且十二指肠黏膜能吸收腔内氢离子和不受胆盐的损伤。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这种反馈延缓胃排空和抑制胃酸的作用减弱,而胃排空加速,使十二指肠球部腔内酸负荷量加大,造成黏膜损害可形成溃疡。
  前列腺素E不仅有抑制胃酸的作用,更重要有直接保护黏膜的作用和促进溃疡愈合。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十二指肠黏膜前列腺素E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降低了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十二指肠黏膜碳酸氢盐分泌减少,可导致酸性消化性损害。
  3、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根除Hp治疗能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Hp感染是胃窦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呈螺旋形。人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是它的自然定植部位。Hp能在酸性胃液中存活是由于它具有高活性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保护层。检测黏膜组织中Hp的最可靠方法是联合细菌培养和组织学染色检查。更简便快速的检测Hp方法是内镜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其敏感度为88%~93%,特异性为99%~100%。
馆藏&3498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胃幽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论文
胃幽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简称CS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痞”、“嘈杂”、“胃脘痛”等范畴。目前,西医对症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疗效;而中医药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许多进展。导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观察,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感受外邪等,日久损伤脾胃,中州升降失调,胃气郁滞、湿邪中阻、瘀血内停所致。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在中医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下,根据治脾胃以和为本,以通为用的原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确定了胃幽汤的组成。诸药合用,健脾除湿,和胃助运,理气消胀,活血止痛,既能有效保护胃粘膜,又能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体现了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本研究共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7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予胃幽汤治疗,对照组35例予西药治疗。两组病人均常规给药,连服四周为一个疗程,每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和活检结果、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根除率和抑制效果判断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57%、68.5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对患者各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对纳呆少食的改善效果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胃脘疼痛、剑突下压之不适、舌苔异常、脉象异常、大便异常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他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胃镜有效率分别为94.29%、85.71%;病理有效率分别为91.42%、80.00%,两者对胃粘膜炎症的组织学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对Hp的根除率分别为28.13%、33.33%;有效抑制率分别为78.13%、84.85%。两组Hp根除率及总体上对Hp的抑制效果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健脾除湿、理气活血法秉承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思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学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R259.7【目录】:
中文摘要3-5
英文摘要5-7
临床研究9-18
参考文献26-3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大立;;[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14期
焦卫东;;[J];中医研究;2011年02期
王凤兰;;[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吕英;;[J];中医外治杂志;1998年03期
常红;;[J];中医外治杂志;1998年03期
刘敏波;胡钢锋;王文艳;叶俊材;范明君;俞鹏征;俞锦清;金杰;;[J];中医正骨;2007年07期
邹建飞;吕连双;;[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王建新;赵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王立福;王仲霞;杨慧银;白云峰;;[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年04期
王桂冬;高金銮;;[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理;[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漏斗胸患者一定会遗传吗
发布时间: 11:39&&&来源:&&&编辑:liuyan2
  漏斗胸这种疾病是发生子啊很多孩子身上的一种疾病,一般发生漏斗胸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孩子的长大对孩子的心里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患上漏斗胸这种疾病呢?漏斗胸疾病会遗传吗?  漏斗胸是一种先天性并常常是家族性的疾病,男性较女性多见,有报道男女之比为4∶1,属伴性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小儿前胸正中部位的胸骨、肋软骨及部分肋骨向背侧凹陷畸形,形成漏斗状,绝大多数漏斗胸的胸骨从第2或第3肋软骨水平开始向背侧,到剑突上为最低点,形成船样或漏斗样畸形,带使胸腔内的脏器受到压迫甚而移位,并导致小儿心肺发育及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男性较女性多见,有报道男女之比为4∶1,属伴性显性遗传。有家族史者漏斗胸的发生率是千分之二点五,
而无家族史者,漏斗胸的发病率仅千分之一。漏斗胸的原因不明,认为与遗传有关。  年龄小的漏斗胸患者畸形往往是对称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漏斗胸畸形逐渐变得不对称,胸骨往往向右侧旋转,右侧肋软骨的凹陷往往较左侧深,右侧乳腺发育较左侧差,后胸部多为平背或圆背,脊柱侧弯随年龄逐渐加重,年龄小时不易出现脊柱侧弯,以后患者的脊柱侧弯较明显,漏斗胸畸形压迫心肺,心脏多数向左侧胸腔移位,儿童往往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虚弱姿势:颈向前伸,圆形削肩,罐状腹。  看完上面的额文章我们应该知道了漏斗胸疾病其实是一种具有遗传因素的疾病,所以家长们最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一些检查,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最好是能够尽早的进行治疗,不要耽误了病情。
如果婴幼儿时期就出现漏斗胸的症状,而且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的话,很可能在往后的几个月或几年内漏斗胸的症状不断加重,使得患儿体形瘦弱,不好动,易得上呼吸道...
漏斗胸是幼儿常见的畸形胸壁症状,它会危害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如果幼儿患有漏斗胸,应该及早到医院进行诊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治疗漏斗胸的方法,...
漏斗胸是一种先天胸廓畸形,胸骨抬举术后要注意呼吸道的护理。患者咳痰时应先深深的吸一口气,然后轻咳,再用力将痰液咳出,咳嗽的时候家属可用双手压住患者的胸...
漏斗胸花多少钱?这是很多患者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治疗费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是根据患者的自身因素而决定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那么,漏...
漏斗胸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胸廓畸形,可导致胸廓凹…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安康胡同5号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原发性肝内胆管囊腺瘤2例报告
作者:李 忠 张东昌 于淑云
【关键词】& 囊腺瘤
&&& 胆管囊腺瘤是具有潜在恶性病变的少见肿瘤,常发生于肝内胆管。我科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 例1,患者,女,51岁。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剑突下包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边界清,无压痛,不活动。B型超声及CT扫描提示肝左叶囊性占位性病变15cm×10cm,肝动脉分支和门静脉分支受压移位,肿瘤边界清楚。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肝左内叶,游离肝脏后,行左半肝切除。病理诊断:肝内胆管囊腺瘤。例2,患者,女,19岁。右上腹不适伴包块10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发现肝脏于剑突下8cm,肋缘下6cm,边缘钝,无结节,轻度压痛。4个月前曾于外院行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术后2个月复查B超发现囊肿又恢复到原先大小。B型超声、CT发现肝右叶囊性占位25cm×18cm,囊性,内见分隔。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右叶,呈囊性,包膜完整,囊腔内有分隔,囊液为灰褐色浑浊粘稠液体,约3000ml。行囊肿切除。病理诊断:肝内胆管黏液性囊腺瘤。
&&& 2 讨论
&&& 原发性肝内胆管囊性肿瘤可分为囊腺瘤和囊腺癌,是肝脏中罕见的肿瘤,在临床上常诊断为肝囊肿或肝癌。1856年bristowe首先报道了1例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同时重点描述了伴随的肾脏的多囊性疾病。同年,michel首先报道了孤立的非寄生虫性囊肿。该病尸检率是0.15%~0.5%,见于所有年龄组,单发肝囊肿患者平均出现症状的年龄是55岁,多发性囊肿男女比例为1:2;而单发非寄生虫性囊肿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4倍。目前,大多学者认为其属于先天性,它是由于胚胎生长时一些异常管道形成的,囊肿的形成归结于这些管道的炎性增生或管道的梗阻液体潴留所致 [1] 。这种肿瘤可分泌大量粘蛋白样粘液,故又称之“粘蛋白-高分泌性”肝内胆管肿瘤。而胆管囊腺癌大多数认为由囊腺瘤恶变而来 [2,3] 。胆管囊腺瘤包膜完整,多为球形,外表光滑,直径数厘米至25厘米不等的多房性囊性肿瘤。本病可发生在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但多数发生于右肝,直径可超过10cm,囊内房腔大小不一,并有乳头样内褶,腔内液体通常为清粘液,有内出血或恶性变者为血性液体,内壁上皮细胞是立方或柱状细胞,具有分泌功能,上皮下基质增厚,内含血管、神经、脂肪和平滑肌的间质组织。有人称这种增厚的基质为间叶基质,间叶基质的存在为该病的诊断标准 [4,5]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症状轻重程度不等,亦可无明显症状。大多数病人有腹胀、胃部不适、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可触及包块。亦有急腹症表现,可能与肿瘤囊内出血有关。黄疸罕见 [6] ,主要与肿块过大压迫胆管致胆管阻塞有关,本组2例虽然肿瘤巨大,但因肿瘤位于肝脏偏外侧,故无此症状。事实上巨大的肝脏肿物也只可能发生在肝脏外周,因为如果囊性肿物发生在肝脏中央,由于受到周围大量的肝脏组织的压迫,是不可能生长得很大的。无症状的胆管囊腺瘤多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辅助检查可为本病诊断提供依据。临床上见到单发的囊性肿物而内有分隔的,要与肝包虫病、错构瘤、血管瘤等鉴别,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虽然本病是良性病变但与肝囊腺癌术前鉴别困难,治疗上要以囊肿或肝叶切除为主,囊肿开窗后有复发的可能。手术时找到囊肿的包膜,沿包膜与正常肝组织的间隙以手指钝性分离,很容易将囊肿分离切除,出血不多,也不会损伤肝脏内重要结构。
&&& 参考文献
&&& 1 Zinner,M.J.秦兆寅等译.梅氏腹部外科手术学.第十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96.
&&& 2 Wee A,Nilsson B,Kang J Y,et al.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 arisingin a cystadenoma.Acta Cytol,):966-970.
&&& 3 Ishak KG,Willis W,Cummins SD,et al.Biliary cystadenoma and Cystadenocarcinoma.Cancer,):322-328.
&&& 4 Akwari O,Tucker A,Seigler H,et al.Hepatobilliary cystadenoma with mesenchymal stroma.Ann Surg,-27.
&&& 5 Berijian RA,Nime F,Douglass H.Billiary cystadenocarcinoma:Re-port of a case presenting with osseous metastasi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Surg Oncol,-309.
&&& 6 Gadizijev E,Dragan S,Verica FM,et al.Hepatobilliary cystadenoma protruding into the common bile duct,mimicking complicated hydatid cyst of the liver.Report of a case.Hepatogastroenterology,8-1010.&
&&& (编辑林 嘉)
&&& 作者单位:300162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食管胃结合部癌23例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陈国安,李细林,周宏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癌;诊断;手术
  【摘要】& 目的& 分析食管结合部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提高早期诊断及根治性切除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3月~2005年4月收治手术的23例食管结合部癌病例资料。结果& 23例中,经左胸切口6例,左胸腹联合切口10例,经腹切口7例;行近胃切除13例,全胃切除6例,全胃加脾胰尾切除2例,探查2例;切除率91.3%,随访者中术后12个月生存率为11/20(55%)。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梗阻症状出现较晚,发病至手术时间多为6~12个月,早期确诊以纤维胃镜+活检病理为主;早期手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癌;诊断;手术&&& &&& 本院自2000年3月~2005年4月共对23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就其诊断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中,男15例,女8例,男∶女约为2∶1;年龄40~67岁,平均54.3岁。均以吞咽困难入院,其中发病至就诊时间<6个月8例,6~12个月12例,>12个月3例。早期反酸,上腹部剑突下疼痛感16例,经抗酸、消炎治疗症状缓解12例,无效4例,伴有胸骨后疼痛9例。术前全部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术后病理切片分类低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2例,鳞癌8例,腺鳞癌2例,癌肉瘤1例。
  1.2& 手术方式及结果&
  经左胸切口6例,左胸腹联合切口10例,经腹切口7例;行近胃切除13例,全胃切除6例,全胃加脾胰尾切除2例,探查2例。吻合方式:胃食管主动脉弓下吻合9例,胃食管下段吻合4例,空肠食管下段吻合8例。吻合器吻合10例,手法缝合11例。结果:本组除2例术中发现广泛转移不能手术外,全部手术切除肿瘤,切除率为91.3%,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无吻合瘘发生,2例反流性食管炎,1例吻合轻狭窄,2例全胃切除者出现贫血、消瘦等无胃综合征。随访:本组20例随访。其中生存<6个月者5例(包括2例探查不能手术者),生存6~12个月者4例,生存12~18个月者6例,>18个月者5例。术后12个月生存率为55%(11/20),切除术后7例12个月内死亡者中,5例为肿瘤复发占71.4%(5/7)为主要原因。
  2& 讨论
  2.1& 分期&
  食管胃结合部是消化道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傅仲学等[1]将食管胃结合部癌(AEG)分为三种类型,即:AEG型-远端食管癌,AEG型-贲门癌和AEG型-贲门下癌,由于病变部位特殊性,此部位癌肿治疗的预后远不及食管中下段癌和胃窦部癌。文献报告[2]贲门癌比食管癌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低1倍。本组术后12个月生存率仅为55%,较食管癌胃体胃窦癌均低。分析原因可能为由于解剖位置原因,本病症状出现晚,就诊晚,癌肿大且外侵明显有关。本组手术中发现肿块多在5cm以上,且有明显外侵。参考有关文献,此部位癌有的按胃癌、有的按食管癌分期,笔者认为均有一定局限性,是否应根据本病特点进行分期值得商榷。早期诊断以胃镜为主。早期的抗酸消炎治疗能缓解症状,是延误诊断和治疗主要原因。争取早诊断、早手术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关键。结合本组资料分析说明,本组术后生存>12个月的患者中,有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在6个月内,2例<12个月。另外癌肿性质也是决定术后生存庇护因素之一。
  2.2& 手术路径&
  对于一般情况允许,术前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者,手术治疗应为首选。关于手术入路,近期有许多胃底贲门癌经腹腔手术切除成功的报道,但笔者认为由于食管胃结合部癌早期不易发现,症状出现较晚,加上人们认识上的不足,就诊时多属晚期,单纯经腹手术难以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一方面,对食管下段浸润者切除范围极为有限,达不到肿瘤手术要求;对肉眼正常,病理证实有食管浸润者,更难保证彻底切除;另一方面,贲门癌食管下段旁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经腹手术无法清扫食管下段旁转移的淋巴结,造成转移性淋巴结残留,从而影响预后。本组经腹切口5例,术后均在12个月内肿瘤复发,笔者不主张采用此切口。本组患者大部分采用胸腹联合切口,不增加并发症。对高度怀疑腹腔转移者,可先开腹探查,必要时再做胸部切口,可避免不必要的开胸。经左胸切口,大部分可满足手术要求,可作为手术入路选择,但对胃小弯幽门部淋巴结清扫有一定困难。本组2例探查者即属于此入路,避免了盲目开胸。所以,笔者认为,食管胃结合部癌选择胸腹联合切口为宜。陈树民等[3]同样认为贲门癌应多采用左侧胸腹联合切口,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2.3& 切除范围及消化道重建&
  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一直存在争论,报道较多。遵循的原则是:在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的前提下,又能保留远端小弯侧5cm以上,大弯侧10cm者,行近端胃切除,否则应行全胃切除术。对脾门淋巴结转移,胰尾受侵者,行脾和胃尾联合切除。本组行近胃切除13例,全胃切除8例。对全胃切除手术的指针,笔者偏向于保守。本组8例全胃切除患者效果欠佳,除与病情有关外,与农村患者家庭经济条件,支持治疗不能保证有关。对此类患者,笔者不主张盲目扩大手术范围。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已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选择何种重建方式,应采取个体化原则,以术者习惯,对不同术式的领会、理解和熟练程度进行综合考虑后确定。
  【参考文献】
  1& 傅仲学,韩文妙.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外科治疗.腹部外科,):263.
  2& 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陈树民,黄一龙,李怀阳.手术治疗贲门癌194例分析.癌症,):72-74.
  作者单位: 333300 江西乐平,乐平矿务局医院外科
  (编辑:汪洋)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贫基因一定会遗传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