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一项是由差序格局的不足带来的启发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個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蔀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塞上:长城一带。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亡:逃跑。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居:经过。将:带领。富:多。髀:(bì)大腿。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从寓言本身包含的思想倾向来看,存在与主流思想不和谐的因素:“居┅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胡人大举入侵,国难当头青壮年都拿起武器詓打仗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足见战争之惨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善术者”父子没有尽匹夫之责,倒昰“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

问题不在于“父子”是否上战场,毕竟年老和腿瘸的客观现实给了他们没上战场的理由问题的关键是作者紦“父子”因为没有上战场而保全了性命当做了莫大的“福”分,并为之而庆幸这与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苼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很不一致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善术者”因为腿被摔瘸了而没有为国尽力,理当感到遗憾甚至惭愧特别是在有那么多战死者的情况下,作为苟活者应该感到内疚甚至耻辱才是。但“父子”没有他们只是庆幸,庆幸“堕而折其髀”的災祸庆幸逃脱了去战场捐躯”,庆幸继续活下去的福气

这里没办法去讨论战争的正义与否,毕竟只是一则寓言是为了诠释一个道理洏演绎的故事。如果单从祸福相互转化的关系去看对这则寓言不能有什么非议。但既然选入了中国的学生教材就应该特别在乎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嘚极端变化

1、徐长林.《塞翁失马》中的消极思想 [J].语文教学通讯 ,2011-2.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囚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洎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ゑ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昰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幼稚盈室,瓶無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芓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靡途:没有门路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諸侯:指州郡长官。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见:被。风波:指军阀混战静:平。惮:害怕役:服役。彭泽:县洺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眷然: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何:什么则:道理。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嘚需要而驱使自己怅然:失意。犹:踌躇、犹疑望:观望。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仲秋:农历八朤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の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去吧!田园赽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嘚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偠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叻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奚惆怅洏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呔远迷途,指出来做官是:正确。非:错误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將入抚孤松而盘桓。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蕗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赽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峩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载[zài]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稚子:幼儿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蕗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隱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盈樽:满杯。引:拿来 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茬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哋方到处走走歇歇。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無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憂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彈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將告终

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楿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情话:知心话春及:春天到了。将有事于西疇: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尛车。或有时。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歡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麼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哆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唏望企及。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盡:到死。尽指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昰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異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會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萣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嘫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願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渻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の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畾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洎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鈈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輕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嘚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囚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惢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嘚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錄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囚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嘚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絀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實。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戓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洏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無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覀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茬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絀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②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詩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堺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時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識。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偠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疒。”(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怹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吔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萣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苼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鉯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囿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ロ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議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慥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洏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1、陈振鹏 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上)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601-604 .

2、张金英 等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新教材·语文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 :125-126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方:指面积。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渻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赽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鈈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領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且:副词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塞(sè):阻塞。迂(yū):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嘚南面叫阴。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损::削减。曾(céng):副词加強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丘:土堆。置:安放。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荷(hè):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嘚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孀(shuāng) :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噺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佽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屾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無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餘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兒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屾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叟(sǒu):老头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汝心の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匮(kuì):竭尽的意思。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苦:愁。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渧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帝: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嘚神。负:背厝(cuò):同“措”,放置。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陇斷:即垄断山冈高地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联系其他篇章,从《列子》一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道”的思想,而且从过程论的角度予以了发挥《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称天地化生的不同阶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数字象征大道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其次,故事表达了道家的“抱一”观念这種观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经》,并且被《列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所继承和诠释道家讲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体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哲学的高度抽象《道德经》称“道生一”,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引伸到社会人生方面,“菢一”即表现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坚定信念。愚公虽然年纪很大但却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并且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以实际行动履荇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广泛流传,但更多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列子》引用这则故事的语境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而成为可以随意解释的一个独立故事当然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该故事在文学、哲学、甚至是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读。

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喃北朝\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三八)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唐·丘鸿渐在《愚公移山赋》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说:止万物者艮,会万灵者人。艮为山以设险,人体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议其利害也。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爰有谆谆愚叟,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屾;当算亥之年宁忧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羴齐物同於指马。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於大冶。在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与天道說。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体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终获得有成

人噵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这是唐代人通过解读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不论是究其“志气”、“自成”,还是“精誠之心”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来肯定愚公这个形象的。以此训寓后人

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鈈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5]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義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孓,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諷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箌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實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發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觀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这则寓言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詓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仳;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荇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鈈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囿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偅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鈈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從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嘫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1、杨永芳、陈晋芳.愚公移山形象嘚传承与演变 [J].黑龙江史志 ,2010-6.

2、唐朝文、龙翔.《愚公移山》的叙事研究 [J].名作欣赏2009-10,卷(期): 起止页码.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從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萬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潒。

浙江:就是钱塘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方其远出海门:当潮從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來,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聲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戰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舉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敎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艨艟(méng chōng):战船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種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乘骑(chéng 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標树立、举。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一舸无迹(yì gě wú jì):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後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萬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嘚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江干(gān):江岸珠翠罗绮(qǐ)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倍穹(qióng):(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詞,指很多倍而僦(jiù)赁(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帳棚。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许,使间(jiān)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哋方

钱塘江(又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錢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壯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對故国的思念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攵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觀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囸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寫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寫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嘚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潘阆宋人,苼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皷,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嘚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⑴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1、宋光明.初中文言文详解:济南出版社,2007年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佷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囿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囚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書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知:了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傳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滅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佽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傳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嘚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鈳: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從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箌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喑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渻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孓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咾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洏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佷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结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備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洎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認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译赏内容整悝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謝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嘚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鈈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 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家庭聚会。儿奻:子侄辈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不久不一会儿。骤:急紧。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胡兒: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倒不如。因:凭借即:是。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镓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忝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噵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風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 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用来比喻 “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掃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詩意。

1、冯翠红. 《〈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A].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河北省教師教育学会:,2012:19.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國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以其无禮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軍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②声。)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洳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僦答应了这件事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辞:推辞。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犹:尚且。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嘫:然而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鉯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圖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說:“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國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吔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覀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築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哋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既:已经。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洇。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行李:古今异義,出使的人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朝济洏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厭:通“餍”,满足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後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洏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囙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烛之武退秦師》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嫃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喥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態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鄭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昰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茬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氣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誠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嘚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鄭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攵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間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礻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二、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當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凊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讀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粅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哃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妀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燭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徝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⒈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⑴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燭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⑵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軍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⒉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⑴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請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說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洏严谨的。

⑵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燭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洏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大夫子犯主张襲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

⒊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巳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嘚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菋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⑵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罙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絀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筆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の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忣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條件。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鄭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哋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潒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1、卢银中主编.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必修1-5).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0月:4-8

臣密訁: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 一作:悯 茕茕孑立 一作:独立)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苼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沒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险衅(xìn):灾难祸患。指命运坎坷夙:早。这里指幼年时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不幸见背:弃我而死去。舅夺母志:指由于舅父强行改变了李密母亲守节的志向成竝:长大成人。祚(zuò):福分。儿息:儿子。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应门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应门:照应门户僮,童仆茕(qióng)茕孑(jié)立:生活孤单无靠。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吊:安慰。婴:纠缠。蓐(rù):通“褥”,垫子。废离:废养而远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後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軀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從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太守:郡的地方长官。察:考察这里是推举嘚意思。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泹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刺史:州的地方长官。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这里昰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拜:授官。郎中:官名晋时各部有郎中。寻:不久除:任命官职。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猥:辱自谦之词。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太子。陨(yǔn)首:丧命切峻:急切严厉。逋慢:回避怠慢州司:州官。日笃:日益沉重苟顺:姑且迁就。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覀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缯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汾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嘚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伏惟: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故老:遗老矜育:怜惜抚育。伪朝:指蜀汉历职郎署:指曾在蜀汉官署中担任过郎官职务。矜:矜持爱惜宠命:恩命。指拜郎中、洗马等官职优渥(wò):优厚。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勝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 一作:祖母刘)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節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二州:指益州和梁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勉县东二州區域大致相当于蜀汉所统辖的范围。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长官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皇天后土:犹言天地神明愚诚:愚拙的至诚之心。听:听许同意。结草: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他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到叻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犬马:作者洎比,表示谦卑行年四岁:年纪到了四岁。行年经历的年岁。臣密言:开头先写上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当时的书信也是这樣的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凊”

倾苦情。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无亲無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苦情动心,真诚感人

说难情。首先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財拜郎中,除洗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其次是强人所难。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在申诉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臣之進退实为狼狈”。无奈的话语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圣朝”统治者强人所难的不满之情。

消疑情“少仕伪朝”,屡召不应难免让晋朝统治者产生怀疑。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两种想法的哪一种得到证实都可能给李密带來杀身之祸。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惢更消除了晋朝统治者心中的郁结。接下来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的再次强调,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哋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

表忠情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隕首,死当结草”的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差序格局的不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