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什么耐心,有很多想法简直天马行空,也想锻炼自己去学习怎么与人

凤凰语文论坛[推荐]《成长》家教类已发表文章导读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推荐]《成长》家教类已发表文章导读
&P&为了给投稿者提供了解《成长》的窗口,为了起到投稿指南作用,我特在此转贴出一些在《成长》发表的家教类文章,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如要投稿,请作者发到指定的帖中。&/P&
&P&1、&b&《育儿育在点滴中》&/b&&/P&
&P&& && && && && && && && && && && & 作者:周海霞推荐编辑:醉梅&/P&
&P&& && && && && && && && && && & ——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10期&/P&
&P&& && && && && && && && && && && && &(一)
今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给她提了一个问题:“可可,一只眼睛能看,一只耳朵能听,为什么偏长两只,而嘴巴却只有一个。其实,它至少要长两个的,一个管说话,一个管吃饭,如果爱哭,再长一个管哭。能谈谈你怎么看妈妈提的问题吗?”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样美观,如果长两个嘴巴,就变成魔鬼了。一只眼睛,就变成独眼龙了。如果只有一只耳朵,那侧着睡时,别人叫你,就听不见了。”
“可可说得挺有道理。你想不想听听妈妈的看法啊?人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就是告诉我们听话要两面听,看东西要两面看,这样才能听得全面、看得全面。一个嘴巴是叫人讲话不要两面派,因为嘴巴很忙,又要忙吃,又要忙说,可能还要忙哭,所以要少哭,话也要少说,说了就要算数。”
&FONT color=#61b34d&&B&点评: 抽象的道理形象说,复杂的概念简单说。说理也要说出趣味来,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本文就在这么一个“瞎编”的解说中,让孩子或多或少有所领悟了。当然,这种“瞎编”不能违背科学真理,更不能对孩子的成长形成误导,遇到客观问题还是要有依据的。&/B&&/FONT&&/P&
&P&隔了一会儿,孩子似乎有了新发现,她说:“妈妈,我知道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和耳朵了。因为两只耳朵,能听到左右两边传来的声音,两只眼睛能看清楚两边开来的车子。小朋友就可以更安全地过马路了。”我说:“对啊,可可越来越爱动脑筋了。妈妈告诉你一个成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你说的这个意思。”
&FONT color=#6f916f&&B&点评:引&/B&&B&发了孩子的思考,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其实就体现在对话中。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来自于对周遭事物的发现与思考中,而孩子会思考则是大人的引导之功。此例中,孩子还顺便记住了一个新的成语,可谓一举两得。&/B&&/FONT&&/P&
&P&&B&&FONT color=#6f916f&&/FONT&&/B&
我顺着孩子开始说的“美观”的观点继续跟孩子讨论。“其实人总是沿着更合理的方式进化的。但因人还在不断进化中,所以总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让你来设计的话,哪些地方调整一下会更加恰当?”也许因为平时这种“游戏”玩的不多,她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我暗示她说:“我们把鼻子倒过来设计会怎么样?既能呼吸又能在你写完字后当笔筒用,多方便啊?”这样她的兴趣一下来了,她说:“不好,要是哭了,眼泪不是往鼻孔里流了?还有,要是下雨了,雨水不都往鼻孔里掉了?”我又接着问:“可可,想想看,有没有不重要的东西?我们把它删掉?”她想了想说:“好象眉毛没有多大作用。”“那我们就把它理掉好不好?”她不同意,原因是在我的提示下,她明白了眉毛长着既美观,又可以保护眼睛,汗水、雨水就不会直接流进眼睛。
&FONT color=#77aa55&&B&点评:凡事皆可问,&/B&&B&找到发问的突破口才是关键。问有三个层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第三问已进入事物本质,这便是古人说的“凡事皆有因”,问题就藏在这个“因”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这个。&/B&&/FONT&&/P&
&P&&FONT color=#77aa55&& && && && && &&/FONT&& && && && && && &(二)
放学路上,可可对我说:“妈妈,这双凉鞋的底很不好,要褪色的。我的脚底都被染成彩色了。你能不能再给我买一双啊?”我本想马上拒绝说“不行”,因为她脚上的凉鞋买来还不到2个月,这明摆着是一种无谓的浪费,但转念一想还是没有说出口。见我没回答,顷刻间她的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下来。我对她说:“可可,你可以保留意见,妈妈也保留意见。”
&FONT color=seagreen&&B&点评: &/B&&/FONT&&FONT color=seagreen&&B&“你可以保留意见”代替以往我惯用的“不行”,结果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我有意不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一方面是让孩子明白不是什么要求一经提出就得执行的,另一方面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尤其是我不想同意的事情,以免一出口就伤了孩子。&/B&&/FONT&&/P&
&P&&FONT color=seagreen&&FONT color=#000000&不一会儿,可可就止住了眼泪,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妈妈你看这样行不行?我把这个月的棒冰费省下来,每天2元,一个月就60元。等你有空了,就带我去买,好吗?”我笑笑,不置可否。过了一会儿我说:“可可学会用积极的方法跟妈妈商讨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支持你!就是万一你想吃棒冰的话, 怎么办啊?”“我自制白糖棒冰,就是水费电费白糖你要提供的。”“好,那就请可可记住今天的日期,一直到哪一天才能吃买的棒冰。”小家伙一点不含糊对我说:“7月22号。对了,如果买30元一双的凉鞋还可以省下30元呢!”&/FONT&&/FONT&&/P&
&P&&FONT color=seagreen&&B&点评:这个“暂停”,是“缓冲”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二是民主,孩子是人,是人就得尊重,少一些服从,多一些选择,便是给了孩子自主,教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B&&/FONT&&FONT color=seagreen&&B&“妈妈支持你”,其实支持的不是省钱买凉鞋,而是支持她解决问题的努力,孩子把“哭”转变成“点子”。60元买来如此“飞跃”,其价值已超过钱本身。&/B&&/FONT&&B&&FONT color=seagreen&同时让孩子“自制棒冰”,既卫生又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FONT&&/B&&/P&
&P&&FONT color=#ff0066&&B&&/B&&/FONT&&/P&
&P&&FONT color=#ff0066&&B&编辑评点:具有生活气息及很强操作性,文章事例非常好。&/B&&/P&
&P&&/FONT&
2、&b&&FONT size=2&曲线整治儿子上学的“小问题” &/FONT&&/b&&P&& && && && && && & -------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10期&/P&&FONT face=宋体&& && && && && & 作者:故事姐姐推荐编辑:小蜻蜒 &/FONT&
今年六岁半的儿子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好动顽皮贪玩。这学期他上了小学一年级,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尽管早在幼儿园里就接受过如火如荼的幼小衔接训练,但在孩子上学后却还是出现了诸多“小问题”——他属于好动型,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比较弱,新环境对于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乐园。在众多新环境的刺激下,孩子很难长时间地注意在老师的讲课内容上,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动手摸摸前面的东西。上课开小差是经常的事。如果我们做家长的板脸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孩子还可能会出现消极抵触的情绪。
  为了避免和儿子之间造成意见分歧和情绪冲突,我通常先仔细分析原因,再采用曲线整治的办法,处理过程中多费点口水多用点脑子,修理孩子(这里的修理是没有贬义的)的效果就特别显著。 下面就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大家分享。
 &B& 问题显示:&/B&儿子开学才两天,老师就向我告状了:“他真是爱管闲事,隔他好几张桌子的同学用啥本子都要他插手去管,全班小朋友都听到他在喊:‘不是课文本,写拼音要用拼音本子!你知道不知道!’真是没办法。”
  &B&行为分析:&/B&孩子热心,喜欢帮助别人,但在课堂上提醒别人,就属于不适宜的行为了。
  &B&我的招儿:&/B&孩子放学时,我赞许地对儿子说:“我听老师说你是个很热心的孩子,上课的时候都为别的小朋友着想,还特地提醒坐得很远的小朋友,是不是?”听了我的话,儿子显得很自豪:“是啊,我看到他的本子拿错了,他自己都没发现呢!”“你上课这么大声说,不仅人家那个小朋友听到了,连全班小朋友都听到了,这样不太好吧?你这么聪明,一定知道用别的方法告诉他,是吗?” “当然了!” 儿子想了想:“我可以下课再告诉他,我还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让老师走过去告诉他!”我及时表扬:“你真棒!”
  &B&问题显示:&/B&放学时,老师说:“您家孩子上课时屁股坐不稳,老是两边或四边晃的。”
  &B&行为分析:&/B&除了电脑游戏和看电视以外,孩子还没有过连续坐过40分钟以上的记录,让孩子手脚放端正地坐着听课,生理上的疲倦不能排除。
  &B&我的招儿:&/B&回到家我没直接问他上课受批评的事,只是我问他:“乖乖,你的屁股是不是有小虫子了,上课时老师看你坐不好,还担心你的健康呢?”儿子着急地说:“不是不是,我的屁股里没有虫子,只有大便,我急了,又不敢对老师说,老师说过上课是不许去厕所的。”原来这样,“如果能忍住,你下课了去呀!如果实在忍不住了,你也不要摇屁股,上课也可以向老师报告的,大家都不喜欢教室像厕所那种味道呀!”儿子皱着眉头说:“下课我去了,学校的厕所很臭很臭,没拉就出来了。”“还能忍呀?”“能呀!一放学我就跑回家拉大便。”我笑了,难怪每次回家都像百米冲刺呢!“如果真能忍得住,那就不要上课的时候扭屁股让老师担心了,老师看到你扭屁股,她讲课也会分心的,知道吗?”儿子明白了。
  如此忍便不是办法,适应环境还是需要的。我就说:“儿子,如果你在厕所里闻到红烧鸡翅的味道,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走错地方大便了!哈哈!”儿子大乐,还特地为在学校上厕所,学习了一整套边用纸巾捂住鼻子边解决问题的规范动作。
  &B&问题显示:&/B&老师说儿子上课的时候不专心,上拼音课时甚至还会打瞌睡。
 &B& 行为分析:&/B&小学初期学的知识大多和幼儿园相同,有的甚至是从头开始,甚至还没有幼儿园时学的东西深。这样,对爱新鲜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都是属于没有吸引力的东西,加上手脚的动作受到了限制,由单调无聊带来的疲倦就爬上了孩子的眼睛。
  &B&我的招儿:&/B&我问孩子:“你下午是不是很累呀,我看你的眼睛里面很红呢!”儿子无奈地说:“中午我睡觉了,不过下午还是打瞌睡。”“为什么呀?”儿子懒洋洋地说:“老师说的数数1到10呀,a,o,e呀,这些我都知道了。真没意思。”我说:“老师现在说的这些都是你会的,很多不会的就在你会的这些的后面,你上课的时候睡着了,不认真听,怎么知道后面有好东西呀?”儿子的表情明朗多了,我又接着说:“就像看电视一样,好节目之前都要播广告的是不是?”见儿子点头,我继续说到:“广告放完了,好节目就出来了,不是吗?如果你放广告的时候睡觉了,好节目可能就跑掉了,多可惜啊!上课也是这样。所以一定不要瞌睡哦!”
  &B&问题显示:&/B&老师反应,孩子上课时手脚不停,不是动动铅笔就是动动书包或小朋友。
  &B&行为分析:&/B&孩子不知学习程度的深浅,孩子自认为拼音在幼儿园学过了,在小学再学一遍的感觉就像炒冷饭,自然就有了骄傲和自满的消极情绪,也就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漠不关心了。为了打发上课那漫长的40分钟时间,他只好在上课时摸东摸西。
  &B&我的招儿:&/B&我问快乐地走在上学路上的他:“你喜欢做机器人吗?”儿子笑着回答:“当然了!”我又问:“机器人是啥样的呀?”儿子思考了一下:“机器人上了发条就动,不上发条的时候就不动!”我夸张地说:“你连机器人的动作和运动原理都知道啊?太厉害了!那你就在上课的时候扮演机器人吧!”儿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又说:“你做个没上发条的机器人,小手小脚都不动,眼睛一直看着老师,老师一定不知道有一个机器人在一年级的教室里上课,对不对?”儿子的眼睛很亮,看来是进入了游戏状态,他坚定地说:“对!我就做机器人!下课了我才上发条!哈哈!”我怕儿子得意忘形,刚提醒他:“记住——”他已经压低声音悄声说:“不要让人家发现……”
  放学时,儿子一见到我就大声喊:“老师今天表扬我进步了,我真高兴!我真是厉害!真的没有人发现我是机器人……”
  &B&问题显示:&/B&孩子贪玩,每天做作业的时候都想着做完作业以后玩什么玩具,速度和数量是上去了,完成作业的质量却下降了。
  &B&行为分析:&/B&检查作业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但单调枯燥的程序却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这个游戏可以帮孩子消灭掉粗枝大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提高孩子检查积极性和作业的质量。
  &B&我的招儿:&/B&儿子自小有“官瘾”,喜欢做点“小官”,对管管小动物、小玩具、小朋友这类职务格外感兴趣,每当我看到他污迹斑斑的作业本子时,我就会皱着眉头说:“动物园管理园!动物园管理员在吗?有情况!有情况!”儿子听到我如此“专业”的呼声,迅速地从自己的玩具堆里跑出来,行着军礼斗志昂扬地出现在我面前:“请问园长(他是管理员,我当然就是园长了!)有什么指示?”孩子已经进入角色,我指着作业本上被涂得黑糊糊的痕迹,煞有介事地说:“动物园里来坏蛋了,他到处乱丢垃圾,想把我们可爱的动物园变成垃圾堆呢!请你把扔垃圾的坏蛋和那些垃圾,全部清理出去!”儿子果断地回答:“知道了!管理员保证完成任务!”儿子说完,立刻找来橡皮把黑斑点一个个仔细地擦去;儿子的数学作业本里出现了计算结果的错误,我又指示了:“动物园管理员,有几个游客买票参观孔雀的,却走到老虎山里去了,请你快快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参观地点。”任务才下达,儿子就立刻瞪大眼睛,细心地找出“走错路”的游客,并把重新演算过的答案填写在正确的位置上;拼音a的小尾巴拖得长长的,使得与它一起组成的复韵都变得不完整:“管理员!有只淘气的小兔子扮成小猴子在吓唬可爱的小白兔呢,请你把它的假尾巴去掉,变回乖巧的小白兔好吗?”儿子小心地擦掉a后面的尾巴,一个个小猴子很快就变成了小白兔。
  有时发现儿子的作业错了,我们大人也都不直接帮他指出,只是点出他写的最好看的那几个,然后夸张地说:“你瞧,多秀气多干净的字呀!它的朋友也想和它一样好看。”先让他找出自己觉得一样好看的那些,再让他自己去发现哪个可以更好看一些,儿子很愿意这样干的。
  配合老师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是我们每个家长的职责,说理教育虽然可以解决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让孩子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却不容易。其实,教育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其实根本不用大动干戈,只要费点口舌用心地去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找到一种可以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要求上进的途径,就可以轻松地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难道你还想整天和孩子竖着各自鲜明的旗帜战斗到底吗? 
&P&&FONT color=#000000&《童 心 感 悟》
作者:馨香盈袖& & 推荐编辑:叶不开&/FONT&&/P&&P&&FONT color=#000000&& && && && && && && && &——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9期
          
  一、把平常神秘化
  某日小儿在看电视,我在洗衣服。忽听小儿喊:“妈妈,这个男人喜欢这个女人,他们要结婚了,他们在亲嘴。”我一听,扔了衣服,出来一顿训:“什么男人女人亲嘴的,以后不许说。”“为什么?”小儿一脸茫然。“为什么?”我一时语噎,但马上给出了“理由”:“小小年纪,懂什么男人女人,把频道换了。”小儿极不情愿换了,一种迷惑却真切流露脸上。
  说实在连我自己都觉得可笑,仅仅因为“小小年纪”这理由让他换频道;仅仅因为现实中本就存在的“男人、女人及亲吻”训斥他一顿。而在他纯洁的小脸和眼睛里,分明没有丝毫的“污浊”感!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不能够摆正心态、正确认识,不能用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味逃避,甚至戴上有色眼镜,看见男女月下谈天,便以为有伤风化。我们自己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把平常的东西神秘化,把神圣的东西低俗化,把与吃饭、穿衣、睡觉没啥两样的一些东西认为不能拿到桌面。于是,我们自己把自己裹足于形形色色的“不准……,禁止……”中。更有许多的所谓的正派人士认为这一切是肮脏龌龊的欲望膨胀的附产物,为传统道德所不齿。满脸的理直气壮,自以为是在为他人着想,是在为大众服务,是在为崇高的信念而奋斗不息。对于这种现象或许只能发出:“好人没做出什么‘好事’,反而处处太‘好事’ ”的感叹。
  一些极普通的生命流程,基本属于自然现象一类,别把它神圣化、神秘化!
  二、把简单复杂化
  一次烧菜,不小心油锅着了火。火苗窜起一米高,厨房满是烟气。我赶紧关了煤气,但火苗依然不见减弱。此时,小儿大喊:“把锅盖盖上。”那?莨腺踩灰晃弧靶〗保艺瞻炝恕;鹈绻槐恢疲唐ハ?
  事后问他怎会告知此方法?原想一定是他在电视或课外读物上得到的知识。盖上锅盖使氧气隔绝,缺少燃烧条件而使火熄灭。谁知他竟回答:“锅盖是铁的,当然不会烧着。盖住火苗,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烟气了!”
  想想也真是,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单层的事情横搞一下,竖搞一下,结果要么复杂到谁都不懂,要么就变成具有某些特殊背景和特殊含义的大故事,恰恰忽略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和道理。原本轻易可以解释、轻易把它理出个头绪来,可就因为你缠一下,我绕一下,你插一手,我来一脚,一个简简单单并不复杂的问题搞得没有了头也没有了序,更加剧了人们对于生活认知的茫然和生活态度的颓靡。
  一些事物及现象尽可以从比较简单、比较直观、比较现实的经验来研究,看到其简单的一面;不一定都得从理论的高度来研究,最后看到一个复杂无比的东西,从而又提出一套复杂无比的理论。大多时候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出理论。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都在研究世界,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三、不同的存在价值
  周末带小儿与同事一起去钓鱼。上午结束后大家吃中饭,席间众人嘻笑不绝。一说某人钓了
八条真厉害;一说某人一条也没钓上,真没用。那钓上八条的“意气风发”,那一条没钓上的苦着脸,自我解嘲的“呵,呵”声实在勉强。
  正吃饭的小儿转头对那钓了八条的同事说“你真能干!”同事的笑容更灿烂了!忽又想起什么似的,转头对一条没钓上的同事说:“你放过了所有的鱼,你真好心!”说完小儿又管自己吃饭。顷刻,席间发出掌声一片,那一条没钓上的同事乐得搂住小儿直亲!
  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曾说 “一种深刻真理的反面并非谎言,而是另一种深刻的真理。”也正是因为承认每一个人“不同”的价值,才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以有效发挥,既造福于自己,也造福于社会和他人。即使你有不同的意见、观点,尽可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继一种观念后,每一个行为、每一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每一种评价,都有一个特定的尺度;每一种尺度,都会有与众不同、无可替代的价值!而当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人都能够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定势、自己的逻辑,对同样一种事物不受干扰地作出自己的独立评价的时候,我们已经打开了多元社会的多元价值之门!
  一切垄断的声音、垄断的价值观、垄断的信息,恰恰是造成社会阻塞落后的渊源。
  四、感恩和回报
  小儿开学伊始,带回通知:晚上开家长会。对小儿语:“我是为你去开这会的!”大有一种值得儿感恩戴德的自豪!小儿却头一扬,“振振有辞”:“你若不是我的家长,一样也是别个孩子的家长,不是一样得去开?”我哑然!
  对于一些生命或事物中的必然,我们往往冠以许多美丽的解释或“光环”,以期别人理解甚至感恩。即使明明知道这些所谓的“恩”并不是特意施予某个人或某件事,只是不以某人或某物为转移的必须履行或不得不做的行为或事。
  如孩子所言,不是他我照样还有别的孩子存在,我照样逃避不了做这些。更何况,孩子亦不是一味接受着我的施舍和给予。孩子在小的时候,已经用他的存在,给父母带来了全新的人生意义,那种对生命从未有过的感悟和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回报。这,其实已经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孩子,实际是种很自私的行为。我们不必苛求孩子心存感激,不必苛求孩子长大后孝顺与否。
  不指望别人报答,那样如果我们偶然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如果得不到,也不会为这点难过。卡耐基曾提出他对恩怨的第一个要点:人类的天性是容易忘记感激别人,所以,如果我们施一点点恩惠都希
望别人感激的话,那一定会使我们大为头痛。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注,当这一切称之为“感恩图报”时,那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感恩和爱,因为我们去要求它,认为那些是我们该得的。世界上这样的人不知有多少。这些人都因为“别人的忘恩”、孤独和被人忽视而生病。他们希望有人爱,可是在这个世界唯一能够被爱的办法,就是不再去要求,而开始付出,并且不希望回报。
&/P&&/FONT&
&b&因为习惯 &/b&
&FONT color=#000000&作者:汪骏  推荐编辑:醉梅&/FONT& &p&&FONT color=#000000&——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2期& &&p&&/FONT&&p&&p&&p&&p&&p&陈达初三了,初三的陈达长相当壮实。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种营养过盛的样子。 &p&&p&陈达说幸福也幸福,爸爸是某公司的老总,陈达从不曾有过想要什么而得不到的感觉,但陈达也不幸福。不幸福的原因是在家专职作贤妻良母的妈妈简直让他烦透,他很奇怪,妈妈仿佛长着火眼金星,总能看到他做的不好的地方,挑刺水平简直一流。陈达的火爆脾气就这样一步步被培养出来的。只要妈妈一表现出要挑刺的样子,他的心就开始狂乱,有时候,他甚至用拳头来砸墙,直到手上出了血,心里才觉得舒服一点。 &p&&p&陈达和妈妈闹得最凶的时候,他死活不肯上学。妈妈只好求助于赏识教育。但改变总是个漫长的历程。 &p&&p&有一回,陈达和同学去打篮球,打篮球是陈达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玩得尽兴,回家便晚了。 &p&&p&妈妈在家做了一锅的沙拉等着儿子回家享用,谁知左等右等,不见人影,只好怀着一肚子气自己先下点面条吃了。 &p&&p&陈达回来时,妈妈便这样“赏识”了他一句:“儿子你回来得太早了,再晚一点就更好了。”陈达听着不对味,但自知理亏也没滋声。 &p&&p&沙拉照样给他吃,陈达一听妈妈自己只吃了面条,很感动,立刻表示将功赎罪,替妈妈洗碗。 &p&&p&妈妈的脸上柔和了不少。 &p&&p&一柔和不要紧,老生常谈便又开始了:“不是妈妈说你,你今天也太不自觉了,你想想,都初三了,做完作业,你还得复习一下……” &p&&p&陈达的脑“嗡”的一声就大了,妈妈还在一边唠唠叨叨,陈达的火也越积越多,吃完饭他把碗一推就看起电视来。 &p&&p&妈妈也火了:“:你怎么一会是人,一会儿是鬼神,说话不算数。” &p&&p&母子僵持的结果是陈达不但没洗碗,第二天连学都不肯去了。 &p&&p&我后来对他妈妈说:“那时候让他洗碗,等于是让他去打碗。”陈达在一边插话:“你说的太对了,那时候我真想冲上去把碗都摔掉。” &p&&p&&p&&p&这是在建立与孩子良好的沟通习惯的一个案例。孩子的母亲下了很大的决心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点,她甚至每三天去逛一次书店,将书店里新出的教育书家长买回研究学习。在和她交流有关的教育话题时,她能滔滔不绝谈上两上小时,不知情的人决对想不到这是个家教不成功的母亲。 &p&&p&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p&&p&这就是习惯。 &p&&p&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力的发展建立在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当有问题出现时,人们在寻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隐藏在最底层的习惯心理,潜意识的作用。 &p&&p&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p&&p&第一次,他们把一只活的青蛙丢进一个水已沸腾的铁锅里,在生死一线的时刻,青蛙以超凡的速度跳出了铁锅,免去了被煮熟的恶运。 &p&&p&第二次,铁锅里放的是冷水,青蛙被放进去后,伸展四肢,在铁锅里游来游去,逍遥自在,心理学家给铁锅慢慢加温,水中的青蛙却浑然不知,当它感觉到浑身凝固,想奋力挣扎,早已失去了挣扎的力气。 &p&&p&这样的一个过程,令人不寒而栗,却常常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一点一滴的加温,却又无声无息令人毫无防备,总有一刻,量变达到了质变,犹如加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煮熟了那只青蛙的最后一股热量,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它一直存在。 &p&&p&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便接受着环境的熏陶,良好的环境与恶劣的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失去了最初的清醒与辨别。 &p&&p&这个逐渐渗透的过程,便形成了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习惯,生活的习惯、学习的习惯、思维的习惯,教育的习惯……每个人都逃不脱习惯的控制,于是心理学家们认为:习惯成性格,性格成命运。 &p&&p&习惯何其重要。 &p&&p&父母在习惯中进行自己的教育,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中形成自己的习惯,终于有一天,父母们再也无法忍受孩子身上的各种不良习惯,企图改变时,却往往难以贯彻下去,因为,他们改变的其实是两种习惯:自己的和孩子。 &p&&p&改变的过程是艰难的,不谛于那只想要从逐渐沸腾的铁锅里跳出的青蛙的艰难。 &p&&p&当一个人在大脑中有观念形成的时候,并不代表他就能成为了想象中的人,他必须把自己的观念转化成行动,只有将行动多次重复,才能形成习惯。国际上有一条衡量习惯形成的标准:一项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连续不断的重复。 &p&&p&千万不能小看这二十一天。 &p&&p&二十一天中你要面对的敌人是无形而巨大的,可能是外界的干扰,也可能是来自自身的惰性。 &p&&p&笔者曾经做过几次建立一项新的习惯的试验。 &p&&p&第一次,每天早晨起来空腹喝一杯开水。 &p&&p&行动进行到第三天,平安无事,谁知到第四天,胃里万般难受,要喝下那杯水简直千难万难,放弃只在一念之间。几天后,再重新开始,仍然是到第四天时,遇上周末,一觉醒来已近中午,腹中空空,漱口后,第一件事便是找东西吃,吃到一半方才想起白开水的事,后悔不迭。 &p&&p&真的是“黑色的第四天”。 &p&&p&试验不了了之。 &p&&p&至于晚上跑步的决心是在春天时下的,可似乎第二天总有不能去的理由,或者是工作忙要加班,或者是天下雨,或者是心情不好懒得动,计划从春季挪到夏季,却发现夏天根本没有可能——天太热。 &p&&p&自己体验过,方才知道其中的艰难。 &p&&p&但这并不代表父母们迈向成功的希望渺茫,恰恰相反,从习惯入手,正是父母们走向成功的出路。 &p&&p&父母们大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自己的教育习惯。 &p&&p&从孩子生活的重心——学习入手,通过在咨询中的统计发现,父母们需要面对最频繁的是以下几个问题:有关学习习惯和家庭作业,有关学习能力的注意力不集中,阅读习惯以及记忆力差等;有关学习中人际关系的和同学、老师相处。正确处理孩子在学习中中出现的问题,是家教中关键的关键,总的原则,通过培养在学习中的习惯来塑造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时习惯,孩子在大脑中形成时间观念、自我控制、条理性、勇敢等习惯。 &p&&p&其次,从生活的角度来看,父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重建自己的习惯:个人生活,孩子的兴趣爱好,理财,交友,爱心,家庭决策等几个方面。总的原则是:给孩子合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整个过程中培养孩子坚决。 &p&&p&高楼大厦也建立在重多支点上才稳固,人也一样,各支点发展平衡,人生才好稳定向前,家长切记要培养孩子习惯,以便它能本能一样自然而然在发挥作用。 &p&&p&如果说培养孩子的学习方面的习惯在于教孩子如何做事,培养孩子生活方面的习惯是基于教孩子如何做人,那第三个方面:建立亲子之间的良好关系则是前二者的平台,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着他们在面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水平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教育态度,也因此,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p&&p&不管是哪一种教育,最佳的结果应该是“不管孩子”。如一段话所言: &p&&p&三等父母用大量的时候管孩子; &p&&p&二等父母用少量的时间管孩子; &p&&p&一等父母教会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p&&p&而孩子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也正是他各方面好的习惯形成的过程,当然最根本的是父母们教育习惯贯彻的过程。 &p&&p&路就在这里。 &p&
&b&&FONT color=#111111&和孩子说话吧 &/FONT&&/b&
&FONT color=#000000&&b&&FONT color=#000000&作者:&/FONT&邰霞推荐编辑:醉梅&/b&&/FONT& &p&——发表于《成长》2004年期(反思类稿) &p&&p&&p&下课后,总喜欢留在教室里,看孩子们嬉闹、游戏,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洁,那甜甜的目光,那纯真的语言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p&&p&那天,他走过来,很自然地依着我站着,静静地笑眯眯地看着我,眼睛里是一种春天的明媚。我总是惊叹上帝对他的垂青,五官完美得像鲜活的雕塑,漂亮得像天使,表情纯纯的让人欣喜。我抱他坐在我的腿上,抚摸着他软软卷卷的头发,他享受着我的爱抚,温顺得像一只晒太阳的懒猫咪。我问他:“告诉老师,你最喜欢谁呢?”答案一般不外是:我喜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类的,也有说“喜欢老师”的,没想到,他想了一会儿,扬起灿烂的小脸,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我喜欢和我说话的人!” &p&&p&噢,“我喜欢和我说话的人”!多么绝妙的答案,它像一道强烈的光透过我的心,让我有一种明亮透彻的感觉!“只要和我说话,我就喜欢!” 多么明确而又简单的理由啊!只有孩子才有这样真实的回答,也只有孩子才能有这样天真的表达! &p&&p&那天我的脑子里一直装着这句话,沉沉地压着我的心。 &p&&p&我一直在想,孩子为什么说喜欢和他说话的人,因为和他说话的人不多啊。我们的孩子不孤单吗?在学校里,孩子自由交流的时间,也只有课间的那点。有些孩子为了这点时间,宁愿忍受老师的责备,也要在上课铃响后才匆匆去厕所!在家里,又有多少父母能够丢下所有的事情,把整个身心都给孩子,和他说话,听他说话的呢?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看书、复习、做作业。然后就是发展没有兴趣的“兴趣活动”:弹琴、画画、书法、舞蹈、象棋等等,等忙完这些,我们的孩子已经困了!不是吗, &p&&p&想到我的女儿,我问我自己:“我是让她喜欢的和她说话的人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敢回答。那个一直留在厕所里的小凳子告诉我,我不是!曾几何时,女儿不会讲话的时候,我天天为她讲故事、念儿歌。可是,女儿一天一天长大,知道要求爸爸妈妈为她讲故事的时候,我却不再那么殷勤了,好多时候我会对她说:“宝宝,妈妈这会儿忙,马上再讲,好吗?”要不就是:“动画片到了,快去看。”要不就是:“宝宝,妈妈放碟片给你看。”……女儿喜欢看电视就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也许女儿实在太懂事了,也许女儿失望得太多,她再不要求我们为她讲故事了,总喜欢一个人坐在那里,和她的玩具说话,现在想起来,她孤单单和玩具说话的样子,我的心就酸酸的。不过,女儿也有她的绝招:每次看到我上厕所,她立刻就会说:“妈妈,宝宝陪你。”然后,不管你同意与否,她就拿了一本故事书,搬一个小凳子在我的面前坐下来,直到这个时候,她才会说:“妈妈,讲故事。” 哦,上厕所竟然成了我女儿的一种用心的守候!她小小年纪就懂了如何去对付家长的借口,真的难为我的女儿了! &p&&p&现在听到我的学生这样的回答,我真的有一种深深的心痛:我女儿多么喜欢为她讲故事的妈妈呀。现在,当我想去珍惜的时候,才发现女儿的童年已经被岁月收藏了,才发现在灯光下为女儿读童话故事的日子也被生活带走了,才发现女儿已经不再需要我为她读故事了,才发现,这就是生活,当你懂得要珍惜的时候你已经在失去!我好自责,我问我自己,我那个时候究竟在忙什么?我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借口? &p&&p&是的,我的女儿是不需要我为她讲童话故事了,但是,我还是能成为认真听她说话,和她说话的人啊。看过一个故事。一个明媚的星期天,小男孩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你今天能陪我去玩玩吗?”可是,爸爸说他要加班挣钱。孩子问他一天能挣多少钱。爸爸说:“二十美元。”不知过了多少天,又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小男孩的爸爸又要出门。这时,小男孩双手捧着储钱罐,“啪”的一声,在他爸爸的面前摔碎了,一边哭着一边说:“爸爸,这是二十美元,今天我买下了你的星期天!” &p&&p&这仅仅是一个故事吗?它不是告诉我们长大的孩子同样喜欢和他说话、陪他玩的人吗? &p&&p&其实,我们不也希望和人真诚的交流,“喜欢和我们说话的人”吗?只是成长的经历让我们不再能够这样去奢望,奢望有人“喜欢和我说话”,也不再能够像孩子一样率真地表达“喜欢和我说话的人”了。 &p&&p&其实,只要我们懂得珍惜,只要我们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借口,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忙碌……我们都会成为孩子喜欢的“和我说话的人”,成为别人喜欢的“和我说话的人”! &p&&p&&p&
蹲下来放开手竖拇指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作者:& &&/FONT&王卫国推荐编辑:醉梅 &p&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2期 &p&作家丰子恺在《儿女》一文中写道: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而今,当代的三口之家中,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玉洁冰清的天使。教育好子女,使他们成为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已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工作。笔者结合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感悟、体悟和顿悟,整理成篇,与大家共享。 &p&&p&一、鼓励篇——竖拇指,为其成长喝彩。 &p&&p&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对表扬的作用作了精辟的比喻:“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地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连根除掉。”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坚持鼓励第一的原则。 &p&&p&著名画家本杰明·威斯特小时候,在家里照顾妹妹莎莉时,无意中发现了几瓶彩色墨水。母亲不在家,好奇力使他忍不住打开瓶子,开始在地板上画起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地,他把各处都洒上了墨水污渍,家里变得脏乱不堪。当母亲回来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地说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墨迹。她惊喜地说:“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弯下腰来吻了她的儿子。他常常骄傲地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p&&p&象这样在父母的激励下打造人生辉煌的案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胜枚举。明智的表扬对孩子的作用如同阳光对于花朵(罗素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需要这样的阳光——适时的鼓励、恰且的期许。这些竖拇指的行动会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潜在智慧,使他们始终对美好的明天都充满憧憬,会使他们的人生的列车始终动力十足;会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使知、能、意、行均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最大限度的开挖她们的潜能,走向卓越。 &p&&p&及时的赞扬——太好了!如犹如春风化雨,会温暖孩子们的心胸,使幼小的嫩苗拔节吐叶茁壮成长; &p&&p&高声的喝彩——你真棒!会似一抹艳阳普照,使她们笑容灿烂,信心百倍去的打拼! &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p&二、倾听篇——蹲下来,听花开的声音。 &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 &/FONT&心理学家认为,聆听是一种对他人的情感、语言表达的反应方式和增强对他人的情感、心理体验的理解的手段,可以帮助人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倾听是一种当今父母必备的修养,学会倾听应该成为现代父母必备的素质。 &p&&p&蹲下来集中全力的听孩子的倾诉,我们会听到鲜花在阳光下缓缓的盛开的声音,会听到小草在吸吮露珠,迎风悄长的声音;我们静静的聆听吧,这样会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想所悟、所觅所惑、所痛所欣,及时恰且的给与帮扶、点拨、导引,使她们能高高兴兴的走在和谐健康发展的路上! &p&&p&学会倾听,关键是要我们父母一定要耐心、专心、悉心地做作孩子的倾听者,决不武断猜疑,决不轻易打断孩子的倾诉,以免造成听不清、听不全、有遗漏,就忙下结论,容易造成误解。我们在倾听时,先把自己的意愿放到一边,包括给孩子的建议、意见、评价等,先鼓励孩子说,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这样我们才能听出弦外音、言外意,这样就给我们了解真情和恰当的做出反应留出了余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p&我在《广州日报》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听的艺术》: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去访问一位小朋友,问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小朋友天真地回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林克莱特接着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小朋友想了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为什么要这么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他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p&主持人林克莱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这让林克莱特听到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 &p&&p&我们为人父母者对待孩子的述说,要给予真诚关注,要有蹲下来亲切平和听完的耐心,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如果教育者要从一切方面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而这要始于倾听,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期待、是分忧解痛、是相携共进,在倾听中,我们是在与一个宏大的世界对话,我们会感到生命的律动,会点燃上进的火把,会激发不懈的动力。 &p&&p&三、践行篇——放开手,创新天地无限。 &p&&p&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经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她们大胆的去尝试;解放孩子的双眼,让他们有自己的眼睛去洞察大千世界;解放还得的双腿,让她们行万里路,感悟自然的伟大,体悟生活的真谛;为孩子们的跨越是持续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平台。 &p&&p&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习是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家庭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是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首要机构。为人父母者要着力将我们的家庭创建成学习型的家庭,营造书香家园。 &p&&p&笔者的做法是:父母首要率先做学习的表率,远离浮躁,静心地与经典为伴,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再者,家里要商定一个读书时间,创设一个读书天地,我家“法定”每天晚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为读书时间(我本人在学校里读),妻和女儿在家里读,女儿读她的《米欧,我的米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列那狐传奇》、《青鸟》、《美丽的乔》等经典童话(最初时是妻子给她读,现在她认识字较多了,开始自己阅读),妻子看一些教育著作或期刊等;最后,我们每个人定期把自己看过的书刊的感受写成札记,在周末交流,大家在互相讨论、切磋,如笔者爱女读完《七色花》后,建议我读,我读后写了一篇散文《假如我有七色花》,该文发表在《黑龙江教育》上,女儿也写了一篇,我把两篇连接在一起,写成《七色花芬芳我家》,上传《教育在线》,与网友共享。在学习型家庭中,家庭成员互相学习,均为学习的主体,在共同建构学习型家庭中共同成长。 &p&&p&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聆听自然界的鸟语虫鸣,观看大自然的花开花落、潮起潮退,用心感悟世界,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在行走中增智长慧,砥砺意志。记得有一年暑假,我们举家去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参观,在那里女儿亲眼看加了许多书本上介绍的动物,如东北虎、非洲斑马、长颈鹿等,并在那里与大象、孔雀等合影留念,在哪了解了许多动物的习性,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女儿都做“动物园”的游戏,有几组玩具,组装成各种动物及其她们活动的园区,并且女儿回来后还祥看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动植物卷,对《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爱不释手;在那次活动中,还锻炼了女的的胆量,到后来敢在园里给小山羊喂树叶,与可爱的山鸡合影等等。让孩子们走向广阔的天地吧,因为在那里她们可以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感知世界的奇妙和瑰丽! &p&&p&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她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卡罗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胡珀语)。放开手,让孩子在游戏中的海洋中徜徉,游戏自有“黄金屋”,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促使孩子成长、发展和学习的一种有价值的活动。华东师大的华爱华教授在其《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一文中指出:游戏在孩子们认知发展中、社会性发展中、情感发展中及动作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游戏是孩子们发展自己头脑和肌肉、发现自我和自己能力的方法。游戏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动力,是其情商养成的培养剂。笔者在节假日闲暇时间经常和女儿一起做游戏,我们一起演些家庭剧,如演龟兔赛跑、小鹿班比等,在活动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培养孩子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发展其动作协调性,同时对故事的改变和加工,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我们一起玩各种棋类,如象棋、陆战棋、跳棋、飞行棋等,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锻炼孩子的思维的变通性、敏捷性、独创性;我们还一起玩螺丝螺母的组装物件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锻炼动手能力,在自然状态下内化创新精神。游戏是孩子们最好的自我教育,让孩子们在玩中,放飞的思想,收获成功。 &p&&p&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鼓励是阳光,照耀孩子充满自信的成长道路;倾听是雨露,滋润着幼苗健康成长;践行是翅膀,让孩子们翱翔广阔的的碧空。让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学会鼓励,学会倾听,学会让孩子自主践行,让她们不断的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体会成功,打造辉煌! &p&&p&
&b&孩子,谁为你的童年颁一张证书[原创]&/b&
&p&江苏省& && && && && && &作者: 许丽推荐编辑:醉梅& &
&p&——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2期 &p&  其实你很优秀。报纸上写,才上小学五年级,你的怀里已经揣着44本证书了。
  当我在这个年纪的时候,曾经为自己获得一个作文比赛的鼓励奖而高兴得做梦都在笑。就是爱因斯坦,他那时还在不停地摆弄着自己的小板凳呢。
  你是你父母的骄傲。所有的骄傲,都凝聚在这些琳琅满目的证书上面。
  家里来客人了,这些证书会引来啧啧赞叹。
  考新的学校了,这些证书会变成重要的砝码。
  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证书,以及鲜花和掌声。
  有很多人羡慕你。另一位五年级的小学女生有27份证书。面对一大堆红色证书,小姑娘不满足,说:“这算什么,我表哥的证书比我多多了。”
  可是,有谁为你仅有一次的童年颁一本证书?
  你琴声悠扬,但你也许不知道小河边的蛐蛐是怎么歌唱的。
  你轻舞飞扬,但你也许不知道在地上画出的房子里也可以蹦蹦跳跳。
  你编程奇妙,但你也许不知道安徒生那个老头儿是怎样编故事的。
  你数学敏捷,但你也许不知道漫天飘落的雪花每一朵有几瓣。
  你外语流利,但你也许不知道公园里的小鸟也会和你打招呼。
  你妙笔生花,但你也许不知道雨后的彩虹没有一个大师可以描摹。
  你的父亲介绍你,从三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以来,参加的各式各样的演出和比赛已不下百次。当记者问“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时,他苦涩地笑了笑说:“我们不想失去任何一个孩子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因为每一份证书的取得对孩子都会有所帮助,相信孩子会明白我们的苦心的。” 
  在中国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浸透着一种无法去除的“望子成龙”的情结。家长对孩子都有一种“超值期待”,从生下孩子的那天起,就希望孩子是个“天才”。
  可是,他们问过你真正的兴趣吗?
  一些艺术门类,其本来的目的是锤炼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重视人们内在的收获,而不是最终外化为几个证书。
  你知道吗,你和那些考场里的同伴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考证族”。你放学后书包都来不及送回家,就要赶去另一个地方,“兴趣班”,“培训班”……双休日也不休息,有时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孩子,当你背着那么多的证书离开一个又一个考场时,你的心是否和你的腰板一样挺直?
  翅膀上系上了黄金的鸟儿飞不远,泰戈尔说。
  有时候看见学生呆呆的望向窗外,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就想,我的学生在想什么呢?他是不是不快乐?还是沉浸在无法支配的快乐当中呢?
  我常常怀念自己的童年,那高高的大榕树,那院子里的小伙伴,那跑得满头大汗的夏天,那堆雪人的冬天……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童年,我想那应该是快乐。
  没有人能阻止童年的快乐!只有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才是教育者人生最大的快乐。童年,每一个人都会拥有它,也会失去它。珍惜孩子过这个节日的权利,要知道,一旦失去这个权利,就只能如同我们一样用回忆去体味那时的心情……
  孩子,谁为你一生仅有一次的童年颁一张证书?
  我是多么希望让山山水水记录你的足迹,让太阳月亮加盖两个圆圆的印章。
  让你回忆起的不仅仅是一个门里的、窗里的童年。
&b&比的学问&/b&
作者:孟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推荐编辑:醉梅&/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1期 &p&&/FONT&&p&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家长:你看人家谁谁谁!
孩子:他是他,我是我,我为什么非要跟他一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p&&FONT face=宋体 size=2&家长:人家谁钢琴都过了九级了,你呢?&/FONT&
&FONT face=宋体 size=2&孩子:这能比吗?他什么时候学的,我才学了几天!他妈妈还是工程师呢,你是吗?&/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2&家长:你叔叔家的谁又考了全校第一,可你连一个班级第一也没考过。&/FONT&
&FONT face=宋体 size=2&孩子:你净拿我跟那些好的比,好多人还不如我,你怎么就不说呢?&/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2&家长:你的英语怎么还这么差,你看人家谁的英语说的多好。&/FONT&
&FONT face=宋体 size=2&孩子:我已经有进步了,你不会让我一天就赶上人家吧!
通过比较来激励孩子上进是家长们无可厚非的善良的愿望,而比较也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2&。问题在于我们的比较是否正确。没有原则的比较,不仅使孩子极度厌烦,更重要的是由于孩子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不科学的比较往往演变为模仿和追随,甚至盲从,这会导致个体的削足适履、无所适从,必然破坏孩子的心理平衡和自我悦纳,并直接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试图通过比较来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比较的规则。&/FONT&
&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 & 那么比较的基本规则是什么呢?
& &(1)以尊重孩子的特点为前提。
& & 父母在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时,很多时候是盲目的随波逐流,忽视孩子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从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家长的眼睛总盯在别的孩子身上,人家进步了自己就着急,人家落后了自己就松上一口气;人家学钢琴,也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人家练书法,也让自己的孩子练书法,丝毫不顾及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不去观察了解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而是一味地攀比,造成精力、时间的浪费,得到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这种盲目的比较是十分有害的。
& & 其实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人类的智力类型有七个领域,它们是逻辑智力、文字语言学智力、空间机械学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在力量(个人知识)智力。不同智力类型的孩子其擅长领域是不同的,我们不应该简单地随意把孩子与别人比较。要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需要细心的观察和分析孩子自身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对孩子提出相应的期望。其次孩子的学习特点彼此差异很大。比如说学习生物钟,有些孩子在晚上学习效率比较高,而有些则更适合在早晨学习;再比如孩子的记忆特点,有的擅长视觉记忆,有的擅长听觉记忆,我们不能因为听觉记忆不好或者视觉记忆不好就否定孩子。再次是孩子在性格上的差异。孩子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奔放还是内敛,差异都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说哪种性格更好一些,每种性格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总之,不尊重孩子个体特点的趋同式的比较只能损伤孩子的个性并磨灭孩子的天资,尊重孩子的个体特点是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前提。
(2) 找到比较对象之间的可比性。
& &找到可比性,是比较的另一个必须遵守的规则。在此我介绍两个规则:
& &A:比较要在同一个层面上比较。
& &比如说,中国队参加了世界杯,通过与国外强队的比较,会更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这种比较是十分有价值的;但是,假使让我们某个单位的业余足球队去参加世界杯会怎样呢?他们不会受到太大的触动,他们会说跟人家没法比。一般来讲,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分析事物发展的阶段,要了解两个对象之间差异形成的背景,放在同一个层次内比较,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差距不要过大。比如你要提高自己孩子的英语成绩,不要找班上的英语尖子做比较,而应该找原来和自己孩子英语水平相当但是现在已经超出自己孩子的学生来比较。
& & B :找到具体的可比点。
& &有的父母看到同事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他就会对孩子说:你看你某某叔叔家谁谁考上了清华,你也好好学习,将来也考个清华给你爸妈争口气。这种比较就不是很有意义,因为,孩子无法了解那个孩子具体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以及实力水平,何况其中还有许多偶然性因素起作用。这让孩子怎么“看”人家,怎么学人家呢?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请参看下面一段话:
& & “腾腾,你不要过于低落,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其实在情理之中,咱就说你和凡凡吧,你和凡凡刚升入初中时成绩差不多,而且老师说你们的智力水平也不相上下。可是,自从你上初中以后,你每天的课外学习就限于完成作业,而且有时候还不太认真,而人家凡凡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每天除了完成作业以外,还要学习两个多小时。人家每天早上都起早学英语,现在人家英语都超过你了。同样的基础,差不多的智力,不同的努力程度,当然结果就大不相同了。腾腾,只要你鼓起勇气,凡凡能做到,你就能做到!你要是比凡凡更刻苦,你就会超过凡凡!”
& &(3) 把激励作为比较的目的。
激励是比较的目的,父母们在比较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比较是为了干什么,是激励孩子,是增强孩子的信心,是让孩子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许多父母在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仅仅处于一种虚荣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让你脸上无光,你就去骂孩子不争气。孩子越是处于劣势,越需要父母的接纳和鼓励,责骂和斥责就像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 &父母们常常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表现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大家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为了自己脸上有光,就去期望孩子如何如何,就把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所以,他们在给孩子定目标的时候往往偏高,而在选择比较对象时往往又忽略了对象之间的差距,使比较因缺乏可比性而失去意义,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孩子与自己的虚荣的目标的期望差距过大,他们往往给予孩子否定性的评价,从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妄自菲薄。这种心态是必须克服,孩子从很小的意义上讲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孩子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的生命,而绝不是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
& & 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不应该挫伤孩子的锐气,而应该激励孩子产生出进取的决心和勇气。比较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因为差距而产生压力,相反是让孩子从比较中产生希望和动力。
& &(4)要善于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
& &目前学校教育一个很严重又很难克服的弊端就是,只注重横向比较,不重视纵向比较。在学校的各种排名和评比中,都是横向的社会性比较。单一的横向比较,而没有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自我纵向比较,这种情况极不利于那些各方面表现不太突出的学生的发展,比如说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很努力,而且进步也很大,但依然不能改变他在班级上落后的名次,那么学校的排名就不能给这个学生以鼓励,没有及时的鼓励性的反馈信息,这个学生就有可能丧失前进的动力。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 &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中考时,在班上考了第一,依然没能考上重点高中,最后还是通过走关系上了重点。有一天,这个朋友向我抱怨,说孩子在初中时一直是尖子生,可一进高中就不行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以前在班上每次都是前三名,可现在只是个中游。我当时就笑了,我说,你应该高兴才对呀,孩子考高中时没考上,在班上的基础应该是最差的,现在居然到了中游,进步这么快,怎么你还抱怨呢?
& &善于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起来是科学的作比较的重要经验。仅有横向比较,不均衡的差距往往导致我们要么因为落后而沮丧,要么因为领先而骄傲,而仅有纵向比较,又不免有闭门造车之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既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差距,又能让孩子看到原来的基础上发展的进程,既不会因为一时的领先而骄傲,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落后而沮丧。&/FONT&&/FONT& &p&
&b&生活中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挖掘潜能 &/b&
&FONT face=宋体&作者: 戚绍斌推荐编辑:醉梅&/FONT& &p&&p&&FONT face=宋体&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1期& &&/FONT&&B&
&/B&& && &&FONT face=宋体&有人认为,在家中小学生主要是玩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课堂教学的任务,或者说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而不是生活中的主要任务。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认识到,生活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课堂、大课堂。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在生活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及挖掘孩子的各种潜能。&/FONT&& & &FONT face=宋体&以前,我们按常规方式,要求上五年级的女儿背课文、听写、默写生字等等。但因为形式单一,久而久之,她渐露厌倦神情,学习缺乏积极性。我曾问过她,学习好玩吗?有趣吗?她说,学习没有多大意思,整天就是背书、听写、默写,看图画书、看故事书才好玩呢。女儿的话引导起了我这位当老师的爸爸的深思,我才发现我们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于是我想方设法在家中改变女儿的被动学习方式。我运用以下“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收到良好效果。&/FONT&& && &&FONT face=宋体&一、角色转换——家长做学生,孩子当老师。&/FONT&& &&FONT face=宋体&小孩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另外,孩子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我们一般不直接向女儿解她在学校学习的情况,也不直接检查她的学习效果。空余时间,我们请她当小老师,我们夫妻俩当“学生”,要她模仿老师给我们“上课”。开始,我们看着女儿一本正经的威严样子忍不住心里偷笑,但我们还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危襟正坐地听“小老师”讲课。在家庭模拟课堂中,我设置了提问、回答、举手抢答等等情境,有时还故意答错,给她制造点小麻烦,看她如何处理,这样可以培养她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着实让了她得意了一阵,而且乐此不疲,接下来连续几天都要做“老师”。由于要给我们回家上好“课”,在学校自然很认真地听老师上课了,学习兴趣也大增。&/FONT& &FONT face=宋体&为训练孩子英语“说”的能力,我们鼓励她将把在课堂学的句子念给我们听,我们夫妻俩竞相翻译孩子英文会话的意思。其实,我们的英语听力水平也很有限,但我们不耻下问,不懂的地方我们就请教孩子,孩子因此而增加了自豪感。开始孩子还有很羞怯的,经我们一段时间的耐心鼓励,孩子终于用英语说话了。当孩子大方地说出第一句英文时,我们着实激动了一番。这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孩子最有效。&/FONT&& && &&FONT face=宋体&二、互动学习——互相讲述,提问,回答,评价。&/FONT&& && &&FONT face=宋体&孩子常常都要家长讲故事。我为女儿讲故事有一个规矩:我讲完一个故事后,她必须回答我提出的和故事有关的一、两个问题;同时也要求她讲故事,她提问,由我回答。这样的互动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来听故事,并且在听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思考,不然就很难回答问题。让孩子提问题,让孩子“作主”,不仅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孩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始,我们提的问题都比较简单,但慢慢地我们开始提比较深入的问题。有一次,孩子给我讲了灰姑娘的故事,然后提问我:“最后国王为什么去吻灰姑娘的水晶鞋?”我故意说:“那是因为国王很喜欢那水晶鞋。”“不对!”我反问为什么,她于是给我解释国王吻灰姑娘的水晶鞋的多层含义。孩子的思维就在学习互动中渐渐开启了。&/FONT&& && &&FONT face=宋体&为训练女儿遣词造句的能力,我们常常在玩耍中,针对某种情景,各人出一个词语,并对同一个词语分别造句,开始可以模仿,后来不准模仿别人的句子,要自己构造独特有创意的句子。最后大家评价谁造的句子更好,好在哪里。比如,我们曾以“美丽”来造句,我说:“春天很美丽。”妻子接口:“我们的家装饰得很美丽。”孩子说:“心灵美的人才美丽。”每个人造的句子其实都对,但孩子造的句子包含着哲理,更有特色。但是,我们同时也向孩子提出问题:外表美丽的人就不能算美丽吗?于是我们和孩子讨论起“外表美与心灵美”的问题来。在造句活动中,我们巧妙将学习活动进行了扩展,其教育功能就不仅仅是培养兴趣的问题了。&/FONT&& && &&FONT face=宋体&三、生活中学——玩中学,用中学。&/FONT&& && &&FONT face=宋体&小学的学习内容不是很复杂,也不是很难,所以许多孩子在小学期间的学习成绩都不会太差。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分数,那是很不够的。一方面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挖掘孩子的潜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孩子要真正领会学习的知识,使知识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经验,必须要在“活动中学”。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在住房的楼顶玩,我看到上面铺着的一块块“隔热砖”,问女儿,如果我们要弄清楚这里有多少块隔热砖,你有什么办法呢?女儿说:“数一数不就知道了?”我说:“那么多隔热砖,你一块块数,这办法是不是太笨了?”后来,我和女儿一起进行了平面的划分,使用乘法原理、分析了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还在和女儿打扑克牌的过程中,根据大家出的牌的牌面的数字,抢答加法运算结果,有时我故意慢些回答,让孩子抢在前头,让她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我还故意出错,看她能否快速发现错误。总之,在玩中学,在用中学,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挖掘了孩子的各种潜能。&/FONT&& && &&FONT face=宋体&真可谓生活处处皆学问,学习当中有乐趣啊。 &p&&p&&/FONT&&p&&FONT face=宋体&----[编后语]:不要把学习当作学习,而要把学习当作玩耍,模糊学习与玩耍的界限,结合生活实际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孩子的潜能,深化补充孩子的知识。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是孩子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FONT& &p&
与子同读乐无穷
&P&——和儿子一起读书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 && && && && && && && && && && && &作者:&/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徐冬梅& &推荐编辑:醉梅
&P&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4期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亲子听读&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FONT&儿子读书是从听读开始的,或许是初为人母,望子成龙的心切,或许是自己是一个语文教师,好为人师的积习,自儿子一出生起,我就成了一个唠叨的女人。在哄他入睡的时候,在他大吵大闹的时候,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我的口中总是念念有词,其实无非是&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森林里,静悄悄,小小鸟儿,睡着了&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天上星星亮晶晶,一眨一眨像眼睛&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之类的儿歌,没有背过古诗,更没有诵过经典,有时候就是在床边放一本儿歌选之类的书,翻一翻,选一选,再边哄他边吟诵。还有读过师范的经历使得自己会唱几首很经典的摇篮曲和小夜曲,嗓子并不动听,但儿子是不会嫌妈咪的声音难听的,或许他是根本就以为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乐音吧,儿子总是在我的唱诗中或是歌唱中安然入梦。&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仔细回想起来,儿子或许是在最初的听读中得到了最基本的语感。韵语的节奏和简单和谐的旋律给了他最重要的语言启蒙。语言就是吟唱,所有的民族的母语的基本形式就是民谣和童歌。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亲子共读&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FONT&儿子什么时候开始用眼睛读书,我已经记不起准确的时间,只是非常早,这是肯定的。有了儿子,当然就定了一些杂志(那时,我对儿童文学也知之甚少),也买了一些认字的卡片(要是现在让我重做母亲,我是不会买的,一定要买精致而有意韵的绘本)。一般的卡片都是正面是字,反面是实物。我一般选择摄影的图片,因为这样反而逼真些。这些卡片和杂志我是当作玩具给儿子玩的,他才四五个月,当然不会说话,但我非常有耐心地、一遍遍地读上面的字给他听,并让他看反面的画。所以他很早就对文字感兴趣,很敏感。六、七个月的时候,他认得很多动物,不会说,拿出经常玩的书,我说:&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太阳&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他会很快乐地指着太阳,老虎、狮子、猴子这些更是不在话下。某种程度上,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表演&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的时候,也得到了一种虚荣心的满足,但实实在在的,孩子在认读的过程中,得到了记忆力的锻炼,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阅读的最初的兴趣。他说话并不算早,最初会说的字是&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灯&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真正开始说话是到了十四个月的时候,但他一开口之后,似乎根本没有像一般孩子那样有一个很长的适应期,慢慢的学会一些词,再学说一些句子,他是突飞猛进式的,我想这一些并非天赋,主要得益于他在&FONT face=&宋体, MS Song&&1&/FONT&岁以前我们之间的日积月累。&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1&/FONT&岁以后,识字卡片当然就不能满足他了,给我很大帮助的是两本书,一是《婴儿画报》,那时对儿童文学的了解非常可怜,我的老师当初教我们现代汉语,而非儿童文学,至今引为憾事,甚至&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怀恨在心&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害得我第二次做学生。那时的《婴儿画报》每期一个故事,大多是一些世界著名童话,内有很精美、富有童趣的图。印象最深的有《狼和七只小羊》、《拔萝卜》之类,虽是老掉牙的故事,但儿子是百听不厌,每一期的杂志是我读了&FONT face=&宋体, MS Song&&10&/FONT&遍不止的,迄今为止,这本杂志在我所有定过的杂志中的使用率都是最高的,它给了儿子和我共同的、最好的、最初的儿童文学的精神食粮。&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FONT&另一本书是《实用儿童故事大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其实这是一本很普通的书,但收集了很经典的一些儿童故事,是按照各个主题分类编排的。各个民族的流传最广泛的童话和故事大多包含其中。例如《朋友和熊》、《盘古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等等。&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故事越来越长,每天睡觉前要讲,吃饭时候要讲,不讲就不吃饭(儿子小时候吃饭很不好,一顿饭吃一个小时是常事,没辙,&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再不吃就不讲了&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这是我喂饭时的口头禅、杀手锏),而我已经休完产假,早就不再是专职母亲,最初做母亲的喜悦已经过去。真有点烦,有些累,便学会了偷懒,买了些磁带,如《鞠萍姐姐讲故事》,让他自己搬个小凳做在那听。好多故事听了无数遍,他已经会讲,晚上一家人,便坐在沙发上,听他讲给我们听。这也算是他最初的发表吧。有些故事是他听来的,有些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他自己的创造。&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FONT&上幼儿园以后,他开始看动画片,自己看一些图画书,因为故事大多讲过几十遍,其实大多都已经会背了,他还是要缠着我讲,有时是我刚开个头,他就接着讲(背)下去了。这样读完的书(也就是&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我讲&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他听&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他听中背&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我讲&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他讲”)很多,大多是和电视中的动画片同步的阅读,如《葫芦娃》、《黑猫警长》、《狮子王》等等,也就是一些电影连环画,而他往往是看过动画片、听过故事(磁带)又看过书,听我读过很多遍,自己又看了很多遍的。&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我曾经很奇怪孩子为什么在这个时期绘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就是自己已经很熟悉甚至都会背诵的故事他们却还有兴趣一遍遍地阅读和欣赏,而且这不是一个个体的现象,很多孩子都有这个时期和过程。实际上,人们学语言有一个潜在的过程,这个时期是孩子积累最基本的语言模型的重要阶段,表现在学习形式上,就是沉迷于不断的重复,而现在很多的低幼文学仍然保留着这个时期语言学习的影子,从材料上说,很多故事以及一些叙事性的作品往往结构很类似,三段式,《小猴子下山》、《要下雨了》,三打白骨精等等,表现为平面结构,而不像成人作品或者高年段的孩子阅读的作品更多的采用线性推进结构,其实这是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心理的。&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在这不断重复的阅读中,他掌握了很多经典故事的情节,语言的模式,甚至认识了很多字,我的朋友们经常问我,袁鸣谦认识这么多字,你们是怎么教的?我总是说,没有教,他自己认的,别人不信,但事实确如此,我从未专门教他识过一个字,除非他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来问我。大多数的字都是他自己根据自己记下来的意思顺出来的,多阅读多面对,必然会认识,这是我一直坚持&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语文学习从阅读开始&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而不是从识字开始的根本原因。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亲子比读&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 &P&到上一年级时,儿子明显地显示出了比一般孩子旺盛的阅读欲和求知欲。他已经不满足于读一些短小、单篇的故事,而对一些结构宏大、有一点思想含量的作品产生了兴趣。这个时期阅读最认真的作品是《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这些大部头的中国文化名著的内涵不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完全理解的,但却有他需要的魔幻、神奇和力量。他当然也不是直接从纯粹的文字版的阅读开始的,我为他购买了这些名著的图画版,从最简单的故事精选,到连环画,还有电视的助阵。&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到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发现他捧起了我学生时代购买的原著《三国演义》,大约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他读完了整本书。但这里对我来说,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我的这个三国的版本不是很好的,是最初的岳麓书社的名著普及本,价格很便宜,一本,字体很小,而他当时才一年级,每天不分时间的捧着看书,不太注意光线,也不太注意姿势。后来,到了二年级上学期,我发现他的眼睛似乎有点问题。现在,我向孩子们推荐图书的时候,很重视版别和字体问题,书当然要读,但不能让孩子的眼睛受到损伤。这是家长们在为孩子选购书时一定要注意的问题。&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从他能自由地阅读开始,我几乎很少、甚至没有读书给他听过,后来随着亲近母语的推广,我的工作越来越忙,我陪着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他的阅读的速度和范围、兴趣越来越扩展,早已经超过了我能准确估计的范围。&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FONT&但对儿子的阅读的指导也还是存在的。例如我一直鼓励他买书,在他取得一系列的成绩的时候,总是奖励他一段时间内买想得到的书。后来,为了便于研究,我一下购买了大量的儿童图书,并且一发现好的书,立即买回家。各种畅销的童书,例如《哈里&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波特》、《魔戒》之类也登堂入室。现在更有了亲近母语少儿书吧,更有条件为他选择优质的、正版的图书。&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FONT&除了让他有书可读,鼓励他读书,我们还经常比着读书。说实在的,尽管我心很急,愿意把最多的时间花在阅读作品上,但毕竟杂事缠身,还有毕竟不像孩子读书心无旁鹜,能很快地进入语言角色,我阅读儿童文学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儿子。他把《哈利&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波特》、《魔戒》当圣经,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而我怎么也看不进去,他从架子上一本本地拿下浙江少年儿童的那一套&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少年经典文库&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FONT face=&宋体, MS Song&&32&/FONT&本,他已读了近&FONT face=&宋体, MS Song&&20&/FONT&本),读得有滋有味,而我至今才读完其中的六本。但每当他又拿起一本的时候,我总是说,&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不许拿,我正准备读这一本&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而一贯喜欢恶作剧的他就会很开心的很得意的抢着读完,不过这个方法不值得推广,因为容易培养他们的自私。&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FONT&还有,我们经常讨论具体的作品。当然有两种情形:一、他读过而我没读过,或者我读过,他没读过,二、我们都读过。第一种情形,往往是我们遇到读的很精彩的地方会高兴的告诉对方,儿子喜欢大声的读给我听,我喜欢讲故事情节;第二种情形最好,往往是我们交流感受的好载体,他经常会问的问题是:你喜欢谁?你愿意做灰先生的朋友吗?你怕不怕?&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FONT&一直想给他做一个统计。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有了多大的阅读量,一直没时间去统计,或者说没有去做,但粗略估算了一下,上千万的阅读量是没有问题的。其实很简单,将他读过的书的字数相加一下就得到了。几个大部头的就已经很可观了。&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FONT&阅读给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他的语文水平,口头表达、作文、思维水平、认识能力的帮助也是很明显的。也许有的家长会担心,他这样的阅读会影响他的其他各课的成绩吗?没有,到目前为止,他的数学、英语成绩再班级都是比较突出。他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尤其是体育,什么球都打,什么体育赛事都关心,说得出我闻所未闻的球星甚至赛车手的名字。&FONT face=&宋体, MS Song&&& && && & &/FONT&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阅读建议&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 &P&1、相信阅读会给孩子一生的帮助。
& &文凭不是最重要,学历也只是参考,重要的是,你的孩子是否能面对自己未来许许多多能力的挑战。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在许多事情的想法上一定比较成熟,一个对阅读有兴趣的人面对自己人生的许多挑战,一定可以过关斩将。
& & 2、给孩子一个可以静静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和足够多的书。
& & 在孩子可以自由阅读的时候,给他一个房间,房间内可以有一些玩具,更重要的要有一个书架、一个书桌,一些可以激发他兴趣的书。
& & 3、和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好时光。
& & 如果你的孩子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那么能否请你每天关掉一回电时,把你精心挑选的孩子可能会感兴趣的书读给他听。哪怕一天15分钟,这个阶段不会很长,也许一个学期,也许三个月,也许一个月,但你会发现,孩子的阅读兴趣会很高渐渐地被调动起来,而你一定还有另外的收获,是什么,需要你自己去体会。
& & 4、给他足够的鼓励,并和他谈阅读后的感受。
& & 如果你经常因为他学习有进步、表现好带孩子到肯德基去,那么你可以说,今天我们到书店去,在他阅读的时候,给他尽可能多的鼓励,如果可能,和他谈谈你和他共读一本书以后的感受。
& &方法有很多,信念只有一条: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
&P&我给女儿当哥哥(亲情类)
作者:何金钟推荐编辑:衣奎伟&/P&&P&——发表于《成长》第*期&/P&&P&  孩子长得真快!好像送女儿上学还是前年的事情,而今,她都上初三了。
  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她是独生女。每天上学放学,来来去去的和邻楼的一个女孩儿结伴,如影随形,亲姊妹一般。我和她妈妈在楼上窗子后面,看着并排的身影,很是欣慰。现在的孩子和她们当年的父母相比,物质富足,而她们再没有先辈孩提时代的那种手足相扰、亲情融融的幸福感受了,也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屋里屋外被几个孩子弄得一塌糊涂的嬉闹场面。
  童年的幸福回忆里,可以忽略贫穷,但不可以省略有趣的故事。
  角色多,自然生出许多的故事。我兄妹三个,女儿的妈妈更幸福,有哥哥妹妹弟弟各一个。我们俩一起的时候,常常谈起各自的童年,谈起童年的兄弟姊妹之间发生的事。所有记得住的都成了故事,即便有些当时很赌气的细节,也成为一生津津乐道的收藏,甚至成了支撑生活信念的幸福源泉。可现在的独生子女再没有那样的一些故事了。
  现在的孩子,偶尔也和邻家之子在一起,也有游戏,嬉闹,但几乎没有争斗。那样的伙伴关系平和而脆弱,就像没有淬火的薄片。孩子的交往中过于友好,夹杂了太多的家庭、成人之间的尊重成分,没有了纯粹意义上的小孩子之间的摩擦,平淡的日子里没有痕迹,也就没有留下童年的故事。
  既然女儿没有手足相伴,就让爸爸妈妈替补扮演这一角色吧。可她妈妈不习惯当女儿的姐姐,我呢,倒是乐意当女儿的哥哥。女儿懵懂不知我们的良苦用心,倒是很欢喜我和她格外的亲近。除非她淘气时候,妈妈警告无效后,那故作姿态的一声呼唤,我再变回父亲的角色。
  每天一回家,女儿总是兴冲冲跑到我跟前撒娇,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全是她的世界里的故事和语言。我始终保持着倾听的姿态,尽管有些我感兴趣,有些我不感兴趣。既然我不能给她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也就不能给她一个小小的听众,那就让爸爸来充当一下吧。总有一天,她蓦然意识到,爸爸不是适合的倾诉对象,我或许清静了,可肯定也就没有这份天伦之乐了。
  午饭摆在桌上等待女儿散学,一听到楼道里那熟悉的脚步,我就溜到门口蹲下,贴在门上,保持与女儿平齐的高度,做出一个夸张的嘴脸。她一拉门,在最近的距离看到那么一张大丑脸,神态变化的短促而丰富是可想而知的了。这招用了两次自然就不灵了,那就改钻床边吧!一进门就听她叫,家里有人吗?头不敢抬,呼吸都不敢重,一直到有人拍后脊梁,起来吧!早看见了。那就再换吧,再有什么招呢?对了,在门上放一个枕头?一推门,哈哈!
  这两年,那个话都说不清楚的周杰伦,迷糊了几乎所有初中生,我的女儿也在其列。妈妈给她的随身听,除了英语光盘和周杰伦的唱片,几乎没有第三种类的了。女儿推荐给我们听,她妈妈听了大呼听不清楚听不明白。我夸张大叫:知音呐知音!你算真明白了!要是听清楚听明白了,那就不是周杰伦了!女儿很欣赏我的音乐评论,立马转向投靠了我,我被荣幸选中一起欣赏。于是,许多许多的午后,女儿午休之前,她把耳麦分一半给我,渐渐地,我把音量调到最低,为她掖好被角,轻手轻脚地逃走。
  刚上初一那会儿,女儿还小,学校离家有一段路。晚自修后,路灯在寒风中总是不够亮。我去接她,门卫不在,骑车溜进校园,要她上座,她不肯,声明学校的纪律--校园里不可以骑车的。我说,吓唬谁呀?天冷,快些上车回家吧。就在这时,黑暗里一声大吼,胆子不小!哪个班的?我把套头帽子一拉,飞也似的逃走!毕竟我也是校长哟,门卫认出我可不羞煞人也!等女儿追上我,笑得气都接不上了。都过了多少天了,她还模仿门卫那口吻,冲我一瞪眼:胆子不小啊!哪班的?    
  女儿爱读文学名著。我很自豪,曾对人自夸女儿的天赋,小学三年级就达到六年级的儿童文学阅读水平。而今,许多初中的孩子文学营养先天不足,《三国演义》里曹操与谁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样的常识都少有人回答,《荆棘鸟》这样的重磅书籍里女主人公梅吉·克利里的生父究竟是谁更是无人可以探讨?一天,她和我谈起这个话题,于是我们俩一起分析,她很高兴,我和她不约而同地注意到梅吉的妈妈言行上的一些反常的细节,由此推断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答案。
  我想,只要肯学习,随同女儿一起成长,乐意认同和接纳青年的时尚元素,也就老得不那么快。纵使女儿长大成人,或许都不会疏远这个老“哥哥”了。&/P&&P&------
评点:语言亲切自然,流畅,简洁。浓浓亲情流于淡笔之中。&/P&
&b&花儿也会疼》
&/b&&P&&FONT face=宋体&选稿人:醉梅作者:云舒& && &信箱稿。
&P&&/FONT&&P&&FONT face=宋体&花儿也会疼的
&P&&/FONT&&P&&FONT face=宋体&----从两则案例谈家教
【案例描述】:
&P&&/FONT&&P&案例一:一个穿着花裙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突然,她不知被什么东西拌住了,一下子倒在旁边的花丛里。后面的妈妈心急火燎的赶上来,一把抱起自己的孩子,心疼地问:“摔疼了没有,宝贝?”小女孩摇摇头:“妈妈,我不疼,花儿一定很疼。”小女孩指着地上那株刚刚被她压倒的花说道。那位年轻的母亲听了孩子的话,一脸认真的回答她:“宝宝说的对,我们得先看看这朵花,她一定伤得很重。”她放下孩子,轻轻的俯下身来。于是,在一双大手和一双小手的一番配合忙碌下,倒地的花儿又重新站了起来,尽管她的腰杆已经不再像原来那般挺直。
&P&&P&案例二:一位母亲带着小孩去幼儿园的路上,孩子不小心把脑袋撞在了树上,立马哇哇大哭。家长走过来,揽过孩子一边揉着他的头,一边大声唾骂那棵树:“都是你,该死的,碰疼了我家宝宝。”她抱起孩子,又恶狠狠的向那棵树踹了两脚,终于引得孩子破涕为笑。
&P&&P&&FONT face=宋体&【反思】:
&P&&/FONT&&P&&FONT face=宋体&& & 如果你就是案例一中那位爱子心切的母亲,你会怎么办?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这句童言当真,要么继续不放心地检查孩子身上到底有无伤痕;要么庆幸地把孩子带走,没有谁真会去理会那株无关紧要的花儿。然而,案例中的情景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我想,即使这株花儿再也不能活过来,她也一定是含笑离开这个世界的,因为,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受到了最好的照顾最真诚的关怀。而我们,不仅亲眼目睹了这株花儿生命中最后的欢娱,而且无意中瞥见了两颗晶莹剔透美好如水晶般的心灵。&/FONT&&FONT face=宋体&& & 同样都是母亲,面对几乎同样的情况,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毫无疑问,在对孩子的疼爱程度方面,两位母亲是没有任何分别的,天底下没有哪个母亲不疼自己的孩子。然而,我们是否考虑过,一旦我们的爱走错了方向,会是怎样的结果?
& & 现在的孩子大多已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俨然就是“小皇帝”、“小太阳”,一家人围着他一个转,马不停蹄地侍候着,掏心掏肝地疼爱着。在这样的蜜罐中长大的孩子,本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受不得半分委屈,如果再不注意辅以合理的教育,只怕他慢慢就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且天长日久,根深蒂固,再难拔除。
& &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你涂上什么颜色就会留下什么样的色彩。的确如此,家长没有原则的过分溺爱,会导致孩子眼中只有他自己,别人仅仅成了满足他需要的工具。而在他和树木花草的偶然冲突中,家长如果处理不当,为了哄骗孩子而把无辜的花草树木当作谋害孩子的“假想敌”来击打责骂,更会在孩子的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使他在对花草树木的轻视和不屑中渐渐丧失掉对一切事物的悲悯之心。&/FONT&&FONT face=宋体&相信为人父母者,谁也不想用一生的辛劳换来如此结局。那么,我们就要换一种思路来反思一下,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FONT&&FONT face=宋体&& & 让我们回过头来剖析一下案例一那位小女孩妈妈的教育方式。以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来看,恐怕没有几个理智的大人会认同“花儿也会疼”这句无稽的稚子之言,然而这句话却在小女孩妈妈那里受到了极其严肃的对待,她以作为母亲的实际行动对女儿的说法做出了最好的肯定。从这位母亲的身上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发。
&P&&/FONT&&P&&FONT face=宋体&一是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
&P&&/FONT&&P&&FONT face=宋体&& & 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一切事物,在孩子眼里可能都是灵动的,充满生命的存在。在他们幼小的心里,认为星星会眨眼睛,布娃娃会跟她对话,房子会在夜晚唱歌,花儿也会落泪。在他们的世界里,想象没有边际。他们会为流星坠落而感伤,他们会为小猫小狗而掉泪,这一切皆因为他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童心。佛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最接近佛性的。基督教认为,孩子的天性犹如天使。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道家一直希望人可以复归于婴儿,认为婴儿的心最纯朴,最接近道。所以,大人不见得比孩子更具有知识上和道德上的优势,有句话说“善心看世界,世界皆善。”
&P&&/FONT&&P&&FONT face=宋体&& & 孩子的直觉和见地往往会让你觉得睿智的惊人。有个典型的小事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雪融化之后是什么?老师心里设计的理想答案是水。结果一个孩子却毫不犹豫地写下自己的答案“春天”,多么美妙绝伦充满想象力的回答,它让你的思维一下子进入了一个真正的自由境界,那里没有任何的定势、规则和羁绊,你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
&P&&/FONT&&P&&FONT face=宋体&& &可见,当我们的思维习惯和孩子发生冲撞时,我们不妨试着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所谓成人的标准,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很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