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被生活上的形容细节的成语所拘束。

说明道理的成语:成语中的哲理(1) 说明道理的成语
知人易,知己难《道德经》中认为,能觉悟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者可谓高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要做到自知颇为不易。对于这一点,古往今来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而且在说到自知的不易时,常以“目不见睫”来作比喻。是啊,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能观天文,识地理,看社会,但是却惟独对自己眼皮上的睫毛视而不见,所以唐代诗人杜牧也发出了“睫在眼前长不见”的感叹。由此可以悟到。一般情况下,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和劣势较容易,而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就如“目不见睫”一样困难。难怪人们要用一个“贵”字来形容自知之明的难得和价值所在。楚汉相争,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为他歌功颂德,刘邦却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明末清初博学多才的顾炎武,在《广师》一文中说:“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石。”刘邦、顾炎武都讲了三个“吾不如”。刘邦是封建皇帝,顾炎武是饱学之士。尽管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不同,所说的“吾不如”的内容也有区别,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差不多的:共同之点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自知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中肯的警示和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有了自知,一个人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才能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学识水平、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从而能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来把握自己的人生旅途。自知能让我们不自负,脚踏实地地去经营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自知能让我们不自卑,充满自信地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美我们的人生。可悲的是,往往会有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结果在迷茫和失望中度过了一生。究其原因,就在于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弄不清楚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要么高估自己,要么低估自己。而只有“自知”,才可能知其该做不该做,以及怎么去做。只有明白自我,才能悟出做人不走弯路的道理。可以说,自知之明是通过多年人生风雨而修炼得到的一种素质。只有自知之明,人生才能进入可贵的境界。[自知之明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能够认清别人,算得上是智慧;能够认清自己,则算得上是高明了。)]跟在别人身后,只会一事无成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展现了屈原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哲学,司马迁是如此描述的:屈原到了江边,他的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唯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唯独我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世上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节操,自取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像屈原这样不随波逐流、有独特追求的人,往往是非常注重自我生命价值的人,也是不愿按照世俗流行的生活和奋斗模式进行重复的人——正是无数人长期的相互模仿和重复才造成了世俗流行,这种流行就像泛滥的潮水一样,淹没了所有加入其中的人,任何人在其中都无法明确地辨认出自己来,因为你跟别人已无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如果想要超越这种世俗生活和群体追求,那就要另辟自己人生的蹊径,在人群中活出一个异样来,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志趣追求打上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独特印迹。这样的人虽然在世俗的评价系统中会被认为大有所失——因为众人皆争皆有之利,他却放弃了,没有了,但在另一种意义和另一种境界上,他却是绝对的大赢家——因为众人皆无的东西他却独有了,他成了一个无人能够代表和代替的人了!看看我们身边,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人生哲学是衣食无忧就足矣。别人都在安逸地生活着,我为什么要那么执著地奋斗?得过且过,又有什么不好?看看那随波而流的树叶,你就会知道它的结局,它们默默无闻地来,又默默无闻地去,随波逐流,最后消失在茫茫大海里。随波逐流的人,具有浓厚的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办;别人怎么生活,我就怎么生活;我不会比别人强,但也不比别人差。随波逐流的人,深信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过,他们并不十分关爱他人的生命。随波逐流的人,也是缺乏生活激情的人,他们乐于平淡,安于平淡,喜欢无波折的生活。大喜大悲他们不适应,他们需要稳定,一点风吹草动也会让他们寝食难安。但生活中也偏偏有这样的人——他们不甘寂寞,他们逆水行舟,他们渴望有所作为,他们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他们在前进的路程中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但他们从没被困难吓倒,他们坚持地走了下去,最后终于达到了成功的彼岸。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他们希望出人头地,他们是伟大的成功者。[随波逐流 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世上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眼光决定前进的距离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爬大山的秘诀:看得远才能走得远。他们说,把目光放远一些,一是能看清方向,走得顺利,不至于总是遇到障碍走回头路;二是走起来不会觉得太累,能走得快,走得远。成语“高瞻远瞩”蕴含的正是这种“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红顶商人胡雪岩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可见,走路爬山需要眼光,经商赚钱需要眼光,而做事做人同样需要眼光。如果你目光短浅,那么你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一个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一个眼光长远的人。我国大学者王国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王国维用三句宋词形象地表达了做大学问成大事者,必定经过“高瞻远瞩,确定方向”、“艰苦探索,百折不挠”和“获得成功,水到渠成之日”这样三个阶段。其实,何止成大事业、大学问如此,社会人生诸多事情,何尝不是如此?鼠目寸光者,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徘徊一辈子。而高瞻远瞩者,却能够放开视野,先人一步地迈向事业的更高点。名模施薇的创业之路就是对“高瞻远瞩”这一人生智慧的最好诠释。施薇17岁就注册了北京欧格美模特培训有限公司;2002年她20岁时又与澳大利亚澳联集团合作。在家乡建起了施薇国际艺术学院,她要让孩子们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她的大气魄来源于她的远见和行动,来源于她的勇气。1998年,身为江西时装表演艺术团学生的施薇去北京训练,准备参加第二年的“模特之星大赛”。大赛没参加成,同学们都打道回乡了,而“往远一点看,总会有机会”的施薇却留下了。不久她又一次比赛没能获奖,但是几个月就有6家公司聘请她拍摄企业形象和电视广告。后来她终于在一次比赛中摘取了“最佳中国职业时装模特”的桂冠。一年多的周旋,她看清了模特比赛的内幕,决心自己另外再开辟一条路。小小年纪就已经具有这样成熟和具有远见的眼光,于是她迈出了与她的年龄不很相称的人生一大步,注册了自己的模特培训公司。她忍受着超负荷的压力,一步步干起来了。有远见的人都先成熟任何一个人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有些人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便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这叫鼠目寸光;还有一种人善于用头脑思考,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敢于拼搏和开拓,这种眼光叫高瞻远瞩、远见卓识。要知道,世界上最穷的人并非是身无分文者,而是没有远见的人。一个人如果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只是短暂的快乐;而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获得长久的收获。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高瞻远瞩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凡是闭塞视听,思想僵化,不能高瞻远瞩博览古今的人,就像死人一样。)〕从小事情中看出大问题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意思是说,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看到瓶中水结冰,就知道天气的寒冷程度,这是对见微知著的形象比喻。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建造了酒池肉林、鹿台琼室,过起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不久商朝就因此而灭亡了。箕子能从象牙筷子的苗头,推断出商纣王必然亡国的命运,正是见微知著、以小明大的具体体现。与上一事例类似,春秋时代的一个官员途听哭声即能纠出一宗命案来,也非常了得。一天,郑国大夫子产外出,半路听到一妇人的哭声,便停车细听,不一会儿,派人把她捉来审问,她果然招供,谋害亲夫。“您太厉害了吧?听声音就破获一件杀人案,怎么办到的?”子产的车夫好奇地问。子产答说:“因为她的哭声带有恐惧。如果亲爱的人生病了,我们会很忧虑;将死的时候,会很恐惧;死去了,会很哀痛。可是我听这妇人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哭声并不悲哀,却含有恐惧,所以这里面一定有奸情。”可见,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能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一般来说,对于大的现象与变化,人们往住是能够注意的:而对于小的现象与变化,却常常会忽视,这也许正是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的。因此,《淮南子?兵略训》中特地提醒道:“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修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就是说,下到介虫、鳞虫,上到鸿毛、羽毛,像干枝万叶一样,都贯通联系着万物百族。从根本到末梢,没有不是有条理的。只有既注重大的方面,又不忽视小的方面,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客观世界中,事物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变了一个事物,必然也牵动了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其他被牵动的事物,改变了存在的方式,也就留下了“蛛丝马迹”。“见微知著”,就是要寻找深藏在“冰山”之下的“蛛丝马迹”,并以此发现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以下两种素质:——要有超常的观察力。就是要在异彩纷呈的客观世界中,多吸收外界的各种资讯,不轻易放过细微之处,因为这些细微之处往往真实地表现了事物的本质。——有超常的分析推理能力。在获得大量资讯的基础上,必须要对这些资讯进行一番去伪存真的筛选,避免被假象和错觉迷惑了视线。接着对经过判断确定为真实的资讯,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明及暗的推理,把握问题的实质。否则也就难以达到“见微知著,见端知末”的境界。聪明人见一叶可以知秋,愚钝者往往是因一叶而障目,其中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从微小事物中把握大局的统御能力。小问题可能会带来大祸患,小变化可能引起大事件,如果你能从事物细微处窥见其特性和全貌,在其初萌时就测知其将来发展趋势,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一种生活的大智慧了。〔见微知著 微:微小的迹象。著:显明。指看到事物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有价值的线索往往并不显眼,看上去是那么细微琐碎。只有当你具备了见微知著的能力,才能从中推知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圣人可以从细微的地方看到事情的发展,见到事情的开端就知道事情的结果。)〕成功者都是从地上爬起来的百折不挠是个很常见的成语,几乎每个人都会正确解释他的含义。但是,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自由驾驭这个词汇的人却微乎其微。绝大多数的人,正是因为在这个词汇面前跌倒了,从而使自己成了一个普通的人间过客。真正能够担当大任者,都是经过艰难困苦磨炼的人,因为他们已在逆境中铸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否则“细皮嫩肉”的人爬到风口浪尖的要位上,只有速亡的结局。在这样由苦水泡出来的,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物当中,三国时期的刘备是最值得后人称道的一个。刘备是三国三巨头中蜀国的开国皇帝,但是,你可知道他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才成就了自己的帝业?他少年时,父亲很早去世,他与母亲一起以卖草鞋织席为生。汉灵帝末年,因为黄巾作乱,他率部随邹靖讨敌有功,被任为安喜县尉。结果后来因“怒鞭督邮”而丢官逃亡。此后他历任密县丞、高唐尉、高唐县令,却先后两次丢官。后来他好不容易得到了个徐州,又被吕布夺了。无奈之下,他投降了曹操,却再次被吕布打败。后来起兵反曹时,由于他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从建安元年至建安五年,刘备的战绩为:打了五仗,败了四仗,而且有三仗把自己的妻儿都丢失了。在此之后,又被曹仁、曹操打败了两次。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才发了家,这时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在汉末群雄角逐之中,他原是一个势单力薄的小军阀,被大军阀打得东奔西跑,经常寄人篱下,但他百折不挠的精神,终究使他成就了一番霸业。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字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可见,几次失败能算得了什么,“在哪儿跌倒了就从哪爬起来”。挫折是对人意志的考验,要勇敢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做一个打不倒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像刘备一样,从“百折不挠”中得到生活的奖赏。丁新是一位普通的下岗工人,他东拼西借凑了3万元,到山西运煤,没想到遇上车匪路霸,被劫去5千元。紧接着一辆车又差点翻到山沟里,修车费花去了2千元。不但没挣到钱,还赔了。丁新又去广东贩运荔枝,天热,等运回来都有些腐烂,只好贱价处理,又赔了。他又去倒卖电视机,却受骗进了一批假货,被罚款没收。从老爸那儿拿了2万元去炒股,被套牢。开店被地痞流氓砸了店,还被罚了5千元。你一定认为丁新是个天下第一的倒霉蛋,错了,丁老板现在已经是当地最大的汽车贸易公司总经理,个人资产已达两千万元。以上那些事都是他刚下海时的经历。丁新给我们的启示是失败了,跌到了,重新再来。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百折不挠。百折不挠最完美的注脚是:无数次失败之后的那一次是伟大的成功,也是成功的唯一秘诀。人生的哲学就是这样,你失败了一次,它便告诉你这个地方你走过了,不要再重蹈覆辙,你应该换一条路去走。当你换过无数次之后,成功的坦途就已经铺到你的面前了。记得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曾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进步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成功的人往往都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才有后来的成就。只有生活的强者,才可以成为担当大任的人。正如中国那句古语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磨难和失败是成功链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谁能一直走在成功的路上。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面对困难毫不退缩,保持着进取精神;失败者则是半途而废,畏缩不前。〔百折不挠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数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乔玄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简朴,有百折不挠、在重大问题上决不改变自己意志的风格。)〕脚踏实地,才能既快又稳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我们,轻浮是人生之大忌。庄子解释说:稳重是轻率的根基,沉静是浮躁的主宰,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持重守静乃是抑制轻率躁动的根本。故而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浮躁就是种种炽情,惑乱了我们的心,蒙蔽了我们对事物整体的理智识见,从而忽视或排斥了理性而任由感情发泄。言轻则招扰,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轻忽浮躁乃为人之大忌。轻浮所带来的危害,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深有体会。古代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箭,有一个人决心要拜他为师,经几次三番的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收为徒后,养由基交给他一根很细的针,要它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看了两三天,这个学生有点疑惑,问老师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射术呀?”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射术,你继续看吧。”于是这个学生继续看。过了几天,他便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术的,看针眼能出神射吗?这个徒弟不相信这些。后来养由基教他练臂力的办法。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个石头,伸直手臂。这样做很苦,那个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学他的射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做什么?养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最终这个人也没有学到射术,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如果他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射术也许就会精湛起来。(但是他并没有坚持下去,而是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导致最后一事无成的结果。事实证明,想要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建造房子一样,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发展才会迅速,大楼才会盖得既牢固又高大。)当代作家秦牧在《画蛋?练功》文中讲道:“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建造房子,这道理很浅显。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人一浮躁起来心里就像长了草,而且是没有根基的草,被风一吹,就跑掉了,结局只能是无果而终。一口吃不成胖子,道理很简单,想出人头地,需要多年的努力,求真务实才是最关键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都要凭真本事吃饭,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踏实认真,求知做事都不是短期行为,不能搞短平快,更要耐得住寂寞。现在的人都希望事业有个高起点,本无可厚非,但现实中还需要抛弃浮躁的心态,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而且,不论我们做任何事,处在任何环境之中,都要保持沉稳冷静,表现得从容不迫。干万不可心浮气躁,急切慌乱。那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乱了分寸和章法。只有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把基础夯实,我们的成功大厦才会坚久牢固。〔心浮气躁 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率就会丧失根基,浮躁妄动就会丧失主宰。)〕俭朴点儿,生活不会亏待你《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说的这番话,是对礼的本意的回答。在孔子的心目中,礼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的情感、美德,这是它的本意,礼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孔子认为,礼不必铺张浪费用以炫耀,节俭就好了;丧礼不用办得十全十美,只要能让人发起哀伤就好了。在当时,戒奢宁俭这个观念,除孔子外,老子也曾多次提到过。《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有这么一句话“俭故能广”,就是说简朴所以才能宽裕。俭,即节约。这其中包括物品和欲望。在他看来,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贪欲甘于恬淡,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乃是俭之德。由此看来,节俭不仅是一种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我们的先辈在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从历史的变迁、世事的兴衰中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性。从提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的管仲到告戒“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墨子;从主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荀况到写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有奢”的李商隐;从《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不论在哪个朝代,节俭总是被看作持家立业的根本,安邦定国的保证,一种应该代代相传的美德。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简朴,他更把节俭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节俭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节俭的人,过的是洁白朴素的生活,于人无求,于己无愧,不为物欲所羁绊,就可以把整个身心投入到追求的事业中去。很难想象,一个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人会有崇高理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纵观古今,凡是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拥有节俭这一种崇高美德。我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十分注意节俭。他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其他教授上课用的都是制作非常考究的皮包,鲁迅先生用的却是一个普通的布包。有一次,一位学生偶尔发现鲁迅先生的布包里有许多用旧信封糊制的信封,便问他是怎么回事。鲁迅先生解释说:“我平时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和出版社的信件,看完后觉得把这些信封给扔掉有点可惜了,因此我就将他们拆开,重新糊制了一些信封。”鲁迅先生逝世之后,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他却留给了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就决不能爱慕虚荣,而应该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人生追求。骄奢不仅是一条绳索,还是一个深渊,一旦被它束缚,人们就难以迈步向前;一旦掉了进去,就会丧失前行的动力。古往今来,纨绔子弟何时成就过一番事业?〔戒奢宁俭 戒:戒除;奢:奢侈;宁:宁可,宁愿;俭:节俭。宁愿节俭,也要戒除奢侈。 《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仪,与其隆重,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周备,不如悲戚。)”〕正直是立世的风骨所谓正直,就是是非分明,有什么说什么,对人对事都做到开诚布公,毫无偏袒之心。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正直看成是对人生起重要作用的良好品质。春秋时期的韩非子说:“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说:“正直无私,扬眉吐气,我不怕人,人皆敬我,就是天堂快乐之境,此为将之根本。”汉朝开国重臣周昌性格豪爽,是非分明,并且敢于直言不讳。一天,周昌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需要马上向刘邦禀报。而此时刘邦正跟宠妃(戚夫人)边吃饭边观赏歌舞。刘邦扭头看见周昌闯了进来,却跟没有看见似的,依旧娱乐不止。周昌非常生气,再加上事情紧急,性子耿直的他就冲刘邦嚷道:“想不到皇上竟是个败国的君王!”说完转身就往外走。刘邦听了不由大怒,从后面小跑追上去把他推到在地,顺势骑在他脖子上,厉声问他皇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君主。“跟桀纣一样的昏庸无道!”周昌大声回答。刘邦笑着把他从地上扶起来,并请他进屋,很认真地听他禀报事情。从那以后,刘邦在周昌面前总是一本正经,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了。那些有些小过错小毛病的大臣,对周昌更加害怕了。周昌以自己的正直和胆识,深得皇帝信赖,也为汉朝的兴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当今的社会里,如果一个人想攀登高峰、获取大的成功,同样需要是非分明的正直品格。有了它,就有如神助,一个人的能力会超水平的发挥。在某大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第一次担任手术辅助护士。手术快完成时,护士忽然告诉外科大夫,有一块纱布还没有取出来呢,现在已经取出了11块纱布,可用的是12块纱布。医生断言自己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不会有错的;现在马上缝合伤口。 “不行。”年轻护士马上抗议说,“我敢肯定,我们确实是用了12块。”“如果出了问题,由我负责好了!”外科大夫严厉起来了,“手术已经做完,立即缝合!”“你不能这样做!”那位护士激动地阻止道,“你要对我的病人负责!”此时,这位大夫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笑了笑,举起他的手,让护士看了看正握在他手里的那第十二块纱布:“你是一名合格的护士。”原来,大夫是在考验护士,想看看她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心,更为重要的是,想看看她是否正直,敢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则小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正直,意味着有很强的道德感,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正直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是非分明,使自己言行一致。只有做到正直,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我们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正直是人生的脊梁,是我们立世的风骨。在人们所具有的众多品质中,能够支撑起整个人生,使之潇洒前行的,只有正直!〔是非分明 是:正确;非:错误。正确与错误分得非常清楚,形容人正直。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圣贤的人了解事物时都能掌握来龙去脉,是和非分得很清楚。)〕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战胜人生危难的有利武器。在中国历史上,又很多有智慧的人都是在面临危险时,能够已忍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获得机会,一举成功。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现代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他们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准则中牢记住忍这一条,你定能成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甚至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为人做马夫,尝粪便,终于赢得了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业。汉朝时的韩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从一个街头小痞子一跃而成淮阴侯。忍能做大官。这是当今官场的绝对真理。如果在上司面前不能忍得,遇事就仿佛对待路人那样粗暴顶撞,绝对不可能做成大官。古代的相命学在某些角度来看不无道理。一个脸大耳圆、嘴角上翘的人夸他日后做大官八成有道理,因为这种人一看就是个和事佬,他们绝对不会在非原则的事上和上司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为上司的一点点小脾气而大动肝火,四平八稳的他们往往能以最省事的办法登上权力的高峰。忍能赚大钱。这是一个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朋友讲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忍字带来的后果。有时候,从银行贷款,就硬是要忍住审查人员的吹毛求疵。与老板谈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损失一笔大钱。如果你的确要求助于那个对你挑鼻子瞪眼睛的人,你就忍一忍吧!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忍过了之后,钱就进来了,这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们讲一个忍字,并不是劝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为进的手段。那些只是一味地退让,而不考虑自己真正的目标、不思进取的人,忍来忍去反而会让他永远不能爬起来。〔忍辱负重 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国家之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号令, 是因为我做事有准则,能够忍受暂时的屈辱,担负起重大任务的缘故。)〕真的英雄,何必气短;善始善终,方为不败!忍能保身,忍能成事。忍是大智,大勇,更是大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古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劲去碰壁,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为什么要提倡“忍”呢?这是根据某些事物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有的时候,你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无论你怎么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被你一直信奉不疑的“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似乎不再有效,这就好比手中拿着一万块钱却想通过自己的精心测算、分析来撼动股市一样。此时,你所做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凭着自己的“蛮劲”,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投入到某些前途极端凶险的股票中;相反,若你退一步,静观一下股市变化,先求其次,买一些绩优股,待选定时机再东山再起,投入到选中的冷门中,这时你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忍是一种眼光和度量,是一种修养与德行,而绝不是胆怯、懦弱的代名词。能克已忍让的人,是具有力量与雄才大略的表现。忍是医治磨难的良方,能为日后的发奋图、励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正常情况下所不能奠定的基础。欲要成功事业,就应该学会忍让,学会在忍让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心中的价值,获得永续的发展!以硬碰硬并不是明智之举老子认为,“道”正因为其柔弱而能永恒长存。与刚强相比,柔弱乃是生命的象征。比如人活的时候柔弱,死的时候便僵硬;草木生的时候柔软,死的时候则枯槁。又比如,舌头由于是柔的,故能长存;牙齿坚硬,则容易折断。同时,老子还通过水的例子证明柔弱胜过刚强。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水滴石穿的道理。老子准确地把握了世界上对立事物的普遍存在,以及它们之间既对立又转化的关系,并且把这种知识化为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看起来与常识是相反的,如常识都认为有为、刚强是好的,老子却发现了它们的诸多弊端,转而强调无为、柔弱的价值。在他看来,无为、柔弱可以达到有为、刚强不能达到的结果。《道德经》把这概括为“柔弱胜刚强”。在这方面。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的作为,最为人称道。他因成功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被赵王拜为相国后,大将廉颇不服,认为他仅靠耍嘴皮子,不应位居在自己之上,并扬言碰见他时,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廉颇这番心思后,总是避开与廉颇见面。手下人不解其故,他就解释自己如此做的目的,不是怕廉颇,而是防止出现两虎争斗、秦国得利的状况,一切以维护赵国的安全为上。后来,蔺相如的这番苦衷被廉颇知道后,廉颇深受触动,他就背负荆条,登门向蔺相如赔罪,两人终于重归于好,将相和,刚柔并济,齐心协力地保卫赵国。可见,蔺相如深明不以硬碰硬的必要性及其策略,因此,他选择了示弱,以避廉颇的锋芒,养精蓄锐,蓄势待发,其理与古人的韬光养晦、潜龙勿用的道理,是一致的,也正是老子所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即知道了雄壮刚强的欠缺,那就应守在雌伏柔弱之处,这样,才可成为汇集天下之水的溪谷。可见,柔弱、守雌的人生智慧,具有更广的包容性和更多的灵活伸缩性。这种主动“示弱”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奇妙的效果。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生活上幸运往往容易招人嫉妒。这时生气、吵嘴都没有用,而示弱则可以减少不满和嫉妒。坚持你的谦逊和内敛,时间久了,就会营造出较适合自己发展的客观环境来。〔柔能克刚 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水是柔弱的,石则是坚硬的,然而柔弱的水最终却征服了坚硬的石,以柔克刚,水滴石穿。不硬碰的理由之一:换位思考很重要,一个人戴有色眼镜、囿于自己的思路想问题是通病,也许你的想法并不高明,是个臭招,那你千万不可固执己见,屈服于真理是明智之举,否则会碰得头破血流,得不偿失。之二: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婆婆妈妈的,因小失大,意气用事去碰,只是莽撞之举,两位行人发生口角,起因是一位行人的裤子被碰脏了。双方都以为理在自己一方,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以至于阻碍了交通。遇事锱铢必较,动辄来个针尖对麦芒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而以擦伤开始以刺伤结束的情况,几成定则。之三,路见不平别莽撞,别人的地盘别擅自去做主,路见不平一声吼显现了侠肝义胆,但得分清是非曲直,同时也要考虑你是否有管的能力,首先要闭嘴把情况搞清别添乱。一位老兄碰到一男一女打架,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帮弱者,结果反倒挨了一顿挠,原来人家是俩口子。之四:摈弃意气之争,一旦发现碰硬的范围失控,有激化的趋势,聪明的办法是速速鸣金收兵,妥协与避让并非懦弱。韩信胯下受辱,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其中自有它的道理。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为人处事,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得罪了小人,他们就会用卑鄙的手段陷害你, 背后捅你刀子让你防不胜防,你原本美好的一生,就有可能会被他们完全毁掉。所谓小人,就是那种品德差、心胸狭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恶徒。他们动辄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结仇记恨,落井下石。在为人处事中,谁都不愿意和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碰到小人是难免的。所以在与小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小心。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你背后放暗箭。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得心应手,而且在为人处事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型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凭几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回到郭子仪病榻前问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她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忌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除掉,唯独对郭子仪还比较尊重,没有动过他一根汗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他对待小人的办法可以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人性的善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小心谨慎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事情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为时晚矣。〔防不胜防 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七回:“这种小人,真是防不胜防。”〕做一个真正的我人生活在世间,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客套、礼节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总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这里所谓个性,就是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文人,他满腹才学,却无心功名八股,安心做个靠教学评书养家糊口的“六等秀才”。在独尊儒术,崇高理学的时风中,偏偏独钟为正统文人所不齿的稗官野史,被人称为“狂士”、“怪杰”。他对此全不在意,终日纵酒著书,我行我素,不求闻达,不修边幅。清顺治十八年三月清世祖驾崩,哀诏传至金圣叹家乡苏州,苏州书生百余人以哭灵为由,哭于文庙,为民请命,请求驱逐贪官县令任维初,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哭庙案”。清廷暴怒,捉拿此案首犯19人,全部斩首。金圣叹也是为首者之一,自然也难逃灾厄,但他毫不在乎,临难时的《绝命词》,没有一字提到生死,只念念不忘生前的几本书。赴死之时,口赋七绝。《清稗类钞》记载,,他在被杀的当天,写家书一封托狱卒转给妻子,家书中也只写有:“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憾矣。”临死之前,他惦记的居然还是食物的吃法!由此可见,历史上凡是有思想的人都是个性十分鲜明的人,没有个性便没有创造力,更没有主见,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不会有深邃的思想。每个人的个性都会有所不同,但保持主见独特的个性,正确认识、分析自己,扬长避短,就一定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同时也会有助于你的事业。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 民国头十年他在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誉写文稿的有三个人。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仔细地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所以,做人不要看他人的眼色,我就是我,保持自我本色与特点,并发掘自我的潜力,做一个真正的我。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不足,也有自己的长处与特点。人的精力有限,你是将精力用在弥补缺点上呢,是发展优点上?弥补缺点有够使你成为什么都不弱但什么也不强的人,而发展优点能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有“中国贝利”之称的容志行,在14岁时,就表现出了足球天赋,球感极佳,技术熟练,但是他还没有一个普通孩子跑得快。不过,他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好教练,该教练力排众议将他召入了体工队。该教练说:“如果一个孩子样样都会,就恰恰没有了自身的特点。”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绝。现在的人不是追求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吗?在社会分工精细的现代社会,很难想像,会有无所不能的全能冠军。所以,只要将自己的长处发展好了,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每个人都有自己和个性、自己的特点。不要将自己变成别人的影子,在生活大舞台上,应该骄傲地展示自我。只有肯定自我,相信自我,才能成就自我。〔英雄本色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学习中要耐得住寂寞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立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可见,学习贵在细水长流,重在平时的点滴积累。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来自何方?“博闻强识”“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一挥而就”的能力来自何方?一言以蔽之,来自平时的积累。厚积薄发,苏东坡的这一关于学习的主张,即使在今天也是一个极好的治学方法。它的要点就是注重平时的积累,注重积聚自己的能量。能力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作基础,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为无源之水。学习没有速成之法,它很难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诗人白居易不满二十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完全在于他之前的点滴积累。钱钟书——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就学清华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正是这种“博闻强识”,注重背诵,注重积累,才使得钱钟书先生睿智幽默、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当然,我们倡导博览群书,并不是要你把前人的思想全部拿来,也不是说只要前人著书立传,我们就对前人的思想全部肯定。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变迁,人类思想的进步,都决定了世上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大自然如此,人的思想也是如此。这时就需要变通,而东坡先生的“约取”、“薄发”恰好可以在这时发挥作用。取前人思想的精要,慎重运用知识,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状况而加以运用,这才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真正懂得运用书中知识的人。〔厚积薄发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通过长期的量变过程积蓄力量打好基础,建立完善的稳固的实力从而得到质的突破,稳步向前,不露破绽。即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宋?苏轼《稼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要广博而善于取其精要,要有丰富的积累而谨慎得运用知识。)〕成才要耐得住寂寞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谈怎样学习成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言者不语。孤独是文学的价值,寂寞是作文的一条途径,许多人一心想干大事,却不愿经过这条路,那有什么办法呢?他这一席话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成才要耐得住寂寞。作家姚雪垠也把“耐得寂寞,勤学苦练”作为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在写巨著《复活》前,就吩咐仆人对外宣布他已死亡,好让自己能静心写作,当《复活》问世时,他也“复活”了。其实,学习成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成功的花朵要靠汗水去浇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一心想学有所成,却不愿付出心血,不肯流汗,不是扑下身子,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而是热衷于摆花架子,搞“假把式”、做“面子工程”,这样最终害的是自己。有些同志经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易受酒绿灯红的影响,往往沉湎于嬉戏之中,难耐寂寞,这样不但学无所成,而且还会走向反向,甚至走向堕落。有些人喜欢订计划制措施,却耐不住寂寞,看到别人在看电视,打扑克,侃大山,给自己找个“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学”的理由后丢下书本玩去了,不把计划付诸实践,明日复明日,结果到头来,时间也花了,什么也没学到。还有些同志心浮气躁,急于成才,想一口吃成胖子,殊不知学习成才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这种浮于表面,东—榔头西一棒子,看到别人在学书法,就拿起字帖练两笔,看到别人在学电脑,又想捣鼓两下的人,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毫无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这样漫无目标地学习,效果当然是很不的。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许多无名者往往羡慕成功者,却不知成功者的生活往往不属于自己。这恰恰是无名者难以承受的,成功者的生活便是寂寞,甘于平淡,不为名利物欲所困。耐得寂寞终能成才。效率来自专注在《孟子?告子上》中,讲述了关于学奕的一个小故事。当时,奕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奕秋讲解。另一个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学,却不如人家学得好了。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学习中的关键问题:专注。如果用放大镜在太阳下对准一张白纸,几秒钟之内,白纸就会燃烧,这是人人皆知的聚焦现象。专注,就是把所有光线集中到一点的凸透镜,是学习中最具有凝聚效力的、整合效力的品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一则轶事,很值得人们深思。抗战初期,几位清华大学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司机通知大家道:“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 冯友兰路上一致在思考哲学问题,听了司机的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冯先生还没考虑完,手臂已经撞到城墙骨折了。这则故事是同车的金岳霖先生向冯老的女儿、作家宗璞讲述的。说完,两人相顾无言,笑着摇了摇头,对此,这宗璞解释说:“父亲总是在思索,在考虑问题。”“难免有些呆气。”其实这种呆气正是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对事业的专注与执着。宗璞说:“父亲一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让哲学占据了,没有空隙再来考虑诸多琐事。”正是由于如此专注,冯友兰才能排除杂务,倘佯于哲学的海洋,去反思人类精神;也正是因为如此执着,他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不懈,做出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可见,求知是一场艰苦的赛跑。最终达到目的的人并没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大家的先天条件都差不多,他们更多的是比别人多了一份专注,一份执着。〔专心致志 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现在下棋作为技艺,只是小技艺;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就不能学到手。)〕有想法更要有实力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希望自己永远是最好的,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竞争中,许多人的心理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弱,他们经常采取一些不怎么正大光明的手段去降低别人的竞争力,却不反思自己,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这简直是缘木求鱼。春秋战国时期,梁惠王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被别的国家夺去了许多领土,原本强大的国家国力衰退,还要受到别国的羞辱。梁惠王希望报仇雪恨,重新登上强国之位,于是向孟子请教。孟子给了他四字真言:“仁者无敌。” 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一个国君来说,只有实施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努力从事生产,增加社会财富,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国家才会强大;国家强大了,自然也就能报仇雪恨。实际上,仁只是一种手段,真正无敌的是仁的结果,也就是实力。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实力无敌。孟子教给梁惠王的治国之道同样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竞争激烈,大家每天兢兢业业,诚惶诚恐,担心自己被淘汰。其实如果他们好好体会一下孟子的话,就应该知道怎么办了。一位自以为稳操胜券的搏击高手参加了锦标赛,最后决赛对打到了中途,他竟然找不到对方招式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他防守中的漏洞,他惨败在对方手下。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傅,请求师傅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师傅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转向师傅请教。师傅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师傅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在渴望成功的道路上,在夺取冠军的道路上,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去征服。人们通常走的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侧重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正如故事中的那位搏击高手,欲找出对方破绽,给予致命的一击,用最直接、最锐利的技术或技巧,快速解决问题。 另一条路是全面增强自身实力。就是故事中那位师傅所提供的方法。我们努力在人格上、在和识上、在智慧上、在实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强大,从而使许多问题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也就是说,有远大的志向、强烈的自信心、独特的想法,这些都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来作后盾,我们的一切梦想就都成了空想。〔志大才疏 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能不够。 《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孔融自视很高,立志要平定战乱,虽抱负很大但才能有限,所以没有成功。)〕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在老子心目中,“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所以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在《道德经》中,老子始终提醒人们要“师法自然”,那么我们就按照这位大智者的指引,从自然界中寻找一些有关的经验教训,看看战胜自我的重要性——观察一下战胜自我是否与生死成败密切相关,以及战胜自我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玻璃中间安放一块结实的玻璃板,一边放上些小鱼,另一边则放上一条鳄鱼。结果心理学家看到,鳄鱼一次又一次向对面的小鱼发起猛攻。最后,由于玻璃的阻挡,它不得不精疲力竭地呆在水缸的一边不动了。这时心理学家把水缸中间的玻璃板抽去,结果,这边的小鱼儿快活地游向鳄鱼的那一边,但鳄鱼却面对着自己眼皮底下“唾手可得”的“美味佳肴”无动于千衷,最终活活饿死了。鳄鱼死得确实可悲,可悲就可悲在它这个足以称雄水族世界的霸主,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挫折面前终因未能战胜自我而丢了性命。如果鳄鱼能像人一样有“自胜”的力量, 勇敢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那么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获得食物,保全性命。有的人总是抱怨命运不济,恨别人不给自己机会,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认识到最大的威胁往往就是来自自己。我们很多时候不是给别人打败的,而是给自己打败的。在我们受到各种诱惑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也是战胜自己。我们在追求人生各种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战胜的也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比如锻炼身体时做俯卧撑,别人能做二十个,你要战胜他,做二十一个,这很容易呀!但是如果想战胜自己就难了,今天你做了五十个,下次你就得做五十一个,战胜自我的结果就是不断地进步。我们身边很多人之所以到一定的时候和环境就开始堕落了,原因就是把外界、把别人当目标了,达到目标后就失去了斗志,、失去了进取。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是敌人,一生就是一个奋斗不息的历程。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时,也就是为下一个目标奋斗的开始。只有不断超越、坚持到底的人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很多不明智的人都是“与别人比高下”,智者从来都是“与昨天的自己比高下”,常自问今天战胜了“自己”的地方有几个。这就是把“自胜者强”变成实际行动的方法,也是个人走向成功必修的技能。是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私欲、偏见及其它缺点,这才叫做真正的强大。在自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时,能够鼓起勇气,重燃对生活的信心;在自己春风得意时能够保持冷静,总结经验以更好地面对未来;在自己受委屈,失去理智时,能够压住怒火,做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有这一切都是战胜自我的具体表现。人最大的心魔也是自己。而每一次对自己的挑战,都意味着自己内省反思心理的启动,都意味着自己已经意识到了局限性的存在,都意味着自己的思考层次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这才是真正的进步。当人无法自我突破与提升时,当人无法反省到自己局限性时,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因为这意味着生命已经失去了很大部分的意义。〔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以力胜人的不过是力士之流,只有战胜自我的人才走真正的强者。)〕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在这里, “无欲”不是指一点欲望没有,像个木头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说没有过分的欲望——贪欲。没有贪欲,我们就可以做到“软硬不吃”,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至大至刚。也就是说只有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才会生活得幸福;反之,如果贪得无厌,那么陪伴自己的就将只有痛苦了,而且,贪欲与痛苦还是成反比例的。古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本来是用来培养孕育生命的,但是,偏偏有些人因为贪求,过多地享受万物,而使之成了损耗他们生命的祸根。因为贪求过多地享受车辇,出门坐马车,进门乘轿舆,脚不着地,务求舒适,这些车和舆便成为招致他们腿脚生病的器械;因为贪求过多地享受美酒佳肴,暴饮暴食,通宵达旦,这些酒和肉便成了腐烂他们肠胃的毒药;因为贪求过多地享受美女淫乐,沉醉于女色和淫乐之中,这些美女和淫乐便成了砍伐他们性命的利斧。古人的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在现实生活中,贪欲的确是祸患的开始,这一点恰恰被无数人所证明。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聪明的猴子喜欢偷吃农民的大米,为此,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制服它们:用装着镇静剂的枪射击,用陷阱捕捉……这些都无济于事,因为它们反应太快,动作太敏捷。后来,一个动物学家找到了捕捉猴子的方法:将一只窄口的透明玻璃瓶在树干上固定好,放进大米。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伸手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好能伸进去),等它抓一大把大米后,由于拳头紧抓着大米,爪子怎么也抽不出来。贪婪的猴子始终不愿放下已到手的大米。第二天,人们抓住它时,它依然不愿放手……为了一把米,猴子失去了自由,这是聪明的猴子怎么也明白不过来的道理。它将手伸进瓶子时,满脑子只想着怎么将米吃进嘴,是大米迷惑了它的思维,以致危险来了它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非要将这把致命的大米送进嘴才安心。人固然比猴聪明,但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也往往缺乏理智。明明知道是圈套,却又经不住诱惑,总以为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能进退自如。岂不知在伸手的瞬间.贪婪的欲望就使他注定落入他人设好的圈套,注定了被设圈套的人牵着走。从此身不由己,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轻则弄得琅狈不堪,重则身败名裂,身陷囹圄,悔之晚矣。比如那些贪污腐败之流,他们不是败给自己的聪明,而是败给自己的贪欲。这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没有谁会无所求地捧上鲜花、美酒来博你一乐,没有谁会平白无故地陪着笑脸.唱赞美的歌……其实很多时候,多想几个为什么,就不至于利欲熏心,为糖衣炮弹所迷惑。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笑看风卷云舒。“无欲则刚”,摒弃不该有的欲望,心就能亮堂堂,照得见自己也照得见他人。由此可见,人活着,仅有聪明是不够的,还需要善于理性思考,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欲望,明辨是非,认清潜在的危险,不贪非分之利。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追求名利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欲望。因此.要淡泊名利,必须从根本入手,控制住自己的物欲。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一个人的物欲越强,他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强。如果物欲淡一些,做到寡欲,也就比较容易淡泊功名,达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境界。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摒弃对“名”或“利”的欲望。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包括名、利在内的各种欲望,尤其是正当、积极的欲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强大推动力。但是,在人生的征途中.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过分,尤其是追求金钱、享乐的欲望太过分,那就是无异于自寻穷途末路,到头来必然是欲极悲来,悔之晚矣。〔无欲则刚 没有欲望,就会变得刚强。形容没有过分的贪欲。 郑板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璧立千仞,无欲则刚。”(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刚)的晚界。)〕做个聪明的愚人聪明与糊涂对人一生的命运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的是看似聪明的人有时也会办蠢事;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说的是真正的聪明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踢给良田华屋。秦王叫他放心出征,不必担心。王翦却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也不一定能被封侯,所以趁大王赏踢他酒饭之际,斗胆请求踢给他田园,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又爽快地应允了。手下心腹劝告王翦不要过于贪婪。王翦支开左右,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的心,这样他就不会疑我造反了。”请求封赏,至多让人觉得贪婪,总比被人怀疑造反要好得多。王翦真是“愚笨”得让人佩服。说到大巧若拙,记得《孙子兵法》也说过一句话:“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难道不好吗?但是,表面和眼前的那点巧是小聪明,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就是贪了小便宜却吃大亏,而若拙之大巧却与此相反。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因为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把人毁掉。耍小聪明往往是大糊涂,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可以看到这种小聪明、大糊涂的事情。在一个招聘现场,A公司正对十余位求职者进行最后一轮面试。“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主考官突然问一位求职者。“我工作过于投入,人家都说我是工作狂。”主考官笑了笑:“工作投入可是优点啊,你说说你的缺点吧。”求职者继续颇为自得地说:“我是个急性子,为人又好坚持原则,所以易得罪人。另外,我还……”考官“嘿”了声,脸色不悦,手一挥,终止了问话。这位求职者自然被淘汰了,有谁会喜欢一个自作聪明、玩滑头的人?还有一则求职故事:某三星酒店招一名保安部长。当时,应聘的三十多人中,有警察学校的毕业生,有退役军人,还有大学生。最后入选的却是一位仅有高中文凭的貌不出众的农村青年。有人问何故,老总说道:“我喜欢他老实!”原来,老总在那一堆夹着假文凭、假履历的求职信中,发现了这位只有高中文凭的小伙子。约见交谈之后,他的朴实憨厚给老总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显然,那种自作聪明“把优点故意说成缺点”、靠“漂亮”的技巧去掩饰自己的做法,不仅显得滑头、虚伪,而且惹人反感。实际上,适当透露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考官往往很欣赏。可见,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耍小聪明。说到大辩若讷,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真正善辩的人往往喜欢沉默,抓住要害短短几句话就让人无法置喙。若是双方能够唇枪舌剑雄辩一番,那只说明双方本来就是伯仲之间的水平。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的人沉默寡言,平时不大爱讲话,可我们不要以为那个人一定很笨拙。其实寡言的人不一定是愚笨,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时他不爱发言,是因为他懂得自己的身份,适不适合讲话,在不是他应该发言的场合,他会该安守本分。一旦时机因缘成熟,是他发表意见的时候,他会慷慨陈述己见,而且务必达到语惊四座的效果,所以这种人其实才是真聪明。〔大智若愚 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有大勇的人看起来很怯弱,有大智的人看起来很愚笨。)〕安身处世要懂得进退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思想,一种以“方”为代表,好比刺猬,以不变应万变;另一种以“圆”为代表,好比狐狸,遇事灵活机智。圆,狐狸多机巧;方,刺猬仅一招。圆是天,方是地;圆多变,方稳定;圆乐观,方迷惘;圆有自由,方有信仰……可见,二者可谓优劣参半,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兼容并蓄,融二者之精华于一身呢?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处好事做好人,关键在于他把圆与方揉合得是否相互依存却又不冲突。举个例子,清朝雍正时期的田文镜,是个有名的“铁公鸡”。他办事极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但他的方式实在有些让人受不了,都是刚硬的。这样一来,朝中便没有什么人与他相交相好。可与他同朝为官的李卫就不同。他办事同样是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但他懂得方圆兼并,软硬兼施,刚柔并济,其实这才是最好的为官之道。显然,李卫的官路就比较顺达。同样地,在后来的乾隆时期,纪晓岚几次被皇帝老儿关进大牢捉虱子,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纪晓岚太好直言进谏。和坤则老奸巨猾,处世极其微妙,四面讨好,却又不失方的威严。尽管他也有几次差点被弘历关进大牢与纪晓岚一起捉虱子玩,但他都能巧妙地周旋过去,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弘历面前说好话,凸显圆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他在改正自己的错误时,非常严肃,不疏忽任何一个细节。这样,方的威力又大放光彩。因此,为人处世除了要严谨正直,也要学点“弯弯绕”, 学会曲径通幽。要善于韬光养晦,深藏不露。做人难,难做人。生活在这纷繁的世界,做人真的很难,要做得人人喜欢更难。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做人之道。知道做人何时应该进,何时应该退,何时应该发脾气,何时应该深藏不露。那些成大事者,多是方圆通达,在危难时刻总能把做人的机智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其实做人没有什么法则可遵,但做人的戒律却一定不能违犯。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自私自利,刻薄尖锐,又多斤斤计较,这种人肯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也是一个做人失败的人。方是壮士立志平天下的思想气度,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是聪明者适应社会、协调乾坤的行为准则。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做人要外圆内方,办事要刚柔相济,交友要有所选择,说话要恰到好处,沟通要讲究技巧,处世要乐观豁达。人立于世,必得在社会上行走,少不了要和人打交道。为人处世无方,会使你到处碰壁,寸步难行;为人处世得法,会使你柳暗花明,事半功倍。〔外圆内方 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也指钱币。 洪应明《菜根谭》:“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在治世中生活,行为要保持方正;但是,处在乱世时,态度一定要圆滑;假使处于末世,就要方圆并用了。)〕不要站在众人的对立面春秋时期,郑国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子驷。大夫尉止与子驷平素不和,尉止便纠集宗族的一伙人发动叛乱。他们打进宫廷,杀死了子驷等人,并将郑简公劫持到北宫。司徒子孔因为事先听到风声,所以提前作了准备。他与子产一起平定了叛乱,杀死尉止等叛乱分子。此后,子产掌握郑国朝政。子孔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不肯顺从,他准备杀掉他们。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大伙发怒就烧了它,就变成大伙当政,国家不是很为难了吗?”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伙。这样,您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吗?要知道,专权的愿望是不成功的,触犯大伙会发生祸乱。您一定要考虑到大夫们的情绪,听从他们的意见啊!”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当众烧掉了盟书,于是郑国安定下来。古话说得好:多位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千万不要四面树敌,引起众怒。当你成为众人的靶子的时候,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不要站在众人的对立面,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升官要靠贵人欣赏、提携,要靠同僚的支持,还得靠下属的努力工作;做生意要靠广交朋友,才能广开财路;就连寺庙里的和尚,还得靠广结善缘,来化缘香火钱呢!俗话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你在工作和事业干出点名堂,小有成就时,这当然是好事你也应当为自己高兴。但是有一点,如果这一成绩的取得也得到大家的帮助,那你千万别独占功劳,否则就会惹了众怒。如果成绩的取得确实是你个人的努力,当然应该值得高兴,而且他人也会向你祝贺。但你千万别高兴得过了头,洋洋得意,沾沾自喜,因为这一方面可能会伤害有些人的自尊心,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害“红眼病”的人不少,如果你过分狂喜,人家能不眼红吗?王彬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并担任下属的一个杂志的主编。平时在单位里上上下下关系都不错,而且他还很有才气,工作干得很出色。有一次,他主编的杂志在一次评选中获了大奖,他感到十分自豪,逢人便讲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同事们当然也向他表示祝贺。但过了个把月,他却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他发现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属下,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和他过不去,并回避着他。王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他犯了“独享荣耀”的错误,犯了众怒。平心而论,这份杂志能得奖,他的贡献当然很大,但这也有其他人的努力,他们当然也应分享这份荣誉。他们不会认为某个人才是唯一的功臣,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这位主编“独享荣耀”,站在了大家的对立面,当然会引得众人不舒服,尤其是他的上司,更会因此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其实,别独享荣耀,说白了就是不要去威胁大家的生存空间,因为你的荣耀会让别人变得暗淡,产生一种不安全感,给别人带来压力。而当你获得荣誉时,你去感谢他人、与他人分享,为人谦卑,他们才会心理平衡,才会心安,为人处世就是这么微妙。〔众怒难犯 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春秋时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后来季札在历史上留下了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三国时代,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虽是长辈,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这些都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圆满自在,如果人生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地向前争取。有的时候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海阔天空。”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这些都有情可原,但是,真正的智者告诉我们,做人处事更多要学会以退为进!有一种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前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浮到浅水面。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很简单:用一张十寸见方、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坠,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触入罗网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钻入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孔愈紧,马嘉鱼愈被激怒,瞪起明眸,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终于被牢牢卡死,被渔人捕获。马嘉鱼的悲哀就在于它不懂生存的进退之道。做人也是如此,面对现实要灵活,千万不要一根筋,认准一条道走到底,有时,退一步也许是你最明智的选择。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越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 ,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以屈求伸 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尺蠖的弯曲,是为了追求伸展。)〕做人不能太固执曾有人问孟子说,依礼制,男女之间连亲手递接东西都不可以;要是一个人的嫂子掉进水里,他可以用手去拉她吗?孟子说,嫂子掉进水里,不去拉她,那简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但礼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这就是一种变通。百里奚在成国时,晋人用美玉、良马向虞公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臣纷纷劝说虞公不要应允,唯独百里奚不去劝,因为他知道虞公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劝阻,劝也无用。所以他并不死守在虞国,而是去辅助秦国,因为他知道虞国无道,注定失败,而秦穆公才是一位可以与之有所作为的人。孟子不但没用儒家的观点去批评百里奚的背信弃义、投敌叛国,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并说像百里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还说:有德行的人.也不必句句都讲诚信,行动也不一定要贯彻始终,只要是与义同在,仗义而行就行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孟子所倡导的“权变”思想,主要是为起到“通”与“达”的作用。即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取舍,要求人们知法度而不拘泥于法度,明事理而不淤滞于事理;知进退,善变通;动静相宜,行止有度。孟子的这种“通权达变”的处世方式,实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权巧方便。虽然从人生的进取层面来看,为人自然应该执著和坚持;但在具体的实际行动则应遵循“权变”的原则,不应执于一端,否则东向西望难见西墙。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脑子,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牢笼。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人生一直都充满着变化,即使是相同的事件,在不同人的身上发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所以,不要用听说或看见来表露自己的感同身受,唯有亲自经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验,也才能从这样的经验中,得到真正的启发,让自己更加懂得变通。变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善于变通的人能够认识到什么是机会,并会及时采取行动抓住机会。而变通能力需要以人的洞察力和行动力为武器,要时时与自身固执的心态做斗争。在处理问题时,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但是如果我们学会灵活变通,那么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通权达变 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后汉书?贾逵传》:“ 《左氏》 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左氏》对君主有深刻的意义,《公羊》 的重点则在于变通。)〕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追求长远之策,还是急功近利?这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将“急功近利”解释为“急于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之意。其表现出来的特征,往往是只顾眼前、不管将来的短浅眼光和浮躁、虚夸的心态。这种心态,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的一大“顽症”,并已渗透到社会上的许多领域。我们说现在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其实一点都不为过。一夜暴富,一日成名的念头是不是也曾经在你的心头停留过?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被一些蝇头小利蒙住了双眼,却根本看不到在自己前面,还有更大、更丰厚的利益。在北京举行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通过全球竞聘当选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裔科学家王晓东向记者表达了一个心愿:待研究所全球招聘完成后,他自己还要关起门来搞研究,不为日常琐事所羁绊。他还强调说,“科学家应该想大事,做大事,不能急功近利。我想创造这种境界。”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能如此清醒地看到急功近利所带来的危害,并力求将其摈弃,不仅难能可贵,而且令人深思。有这样一则故事形象地展示了急功近利给人带来的损失。一个年轻人,非常羡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于是他跑到富翁那里询问他成功的诀窍。富翁弄清楚了他的来意后,什么也没有说,转身从起居室拿来了一个大西瓜。年轻人迷惑不解地看着,只见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3块。“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呢?” 富翁一边说,一边把西瓜放在他面前。“当然是最大的那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眼睛盯着最大的那块。富翁笑了笑:“那好,请用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当青年还在享用最大的那块的时候,富翁已经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块西瓜。接着,富翁得意地拿起剩下的一块,还故意在他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其实,那块最小的和最后一块加起来要比最大的那一块大得多。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每块瓜虽没自己的大,但加起来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赢得的利益自然比自己多。吃完西瓜,富翁讲述了自己的成功经历,最后,对青年语重心长地说:“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正确地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有人曾说,世上只有两种人,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把他们区分开来。假设给他们同样的一碗小麦,一种人会首先留下一部分用于播种然后再考虑其他问题;而另一种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小麦全部磨成面,做成馒头吃掉。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优秀的人,只不过通常在馒头的引诱下,我们失去了忍耐的性子。成功是需要储备的,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也才可能走得更远。成功的路是那样的遥远与艰辛,每一个在起点上充满信心、跃跃欲试的年轻人,都对这路的尽头有无限的憧憬。口袋里的馒头固然可以令他们在刚启程时跑得飞快,不过吃了眼前的,恐怕就没法指望下一顿了。馒头中的卡路里终究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没有播种我们就不会再得到粮食的保证,我们将过早地凋谢。所以说,放弃急功近利,把目光放长远是一种境界,是一个人谋事立业的内在要求,更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获取最大成功的根本。〔急功近利 近,眼前的。指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贤明之士,应当遵循正道,不应急于取利;应当恪守理性,不应急于求成。)〕不要事到临头才去想办法在古老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有恐龙,也有蜥蜴。一天,蜥蜴对恐龙说,天上有颗星星越来越大,很有可能要撞到我们。恐龙却不以为然,对蜥蜴说:该来的终究会来,难道你认为凭咱们的力量可以把这颗星星推开吗?灾难终于发生了。一天,那颗越来越大的行星瞬间陨落到地球上,引起了强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恐龙们四处奔逃,但最终很快在灾难中死去。而那些蜥蜴,则钻进了自己早已挖掘好的洞穴里,躲过了灾难。这个寓言很好地阐释了“有备无患”的价值所在。可以看出,蜥蜴是比较聪明的,它知道虽然自己没有力量阻止灾难的发生,但却有力量去挖洞来给自己准备一个避难所。面对大的动荡或变革,人们的心态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恐龙型的,一种是蜥蜴型的。而能够站在胜利彼岸的总是早有准备的蜥蜴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处在一种急速变革的时代,这种趋势是无法改变和逃避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像恐龙一样不去做准备的话,被淘汰的命运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实例。在某个钟表厂,有一位工作非常卖力的工人,他的任务就是在生产线上给手表装配零件。这件事他一干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练,而且很少出差错,几乎每年的优秀员工奖都属于他。可是后来,企业新上了一套完全由电脑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他的工作都改由机器来完成了,结果他失去了工作。原来,他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在这10年中又没有掌握其他技术,对于电脑更是一窍不通,一下子,他从优秀员工变成了多余的人。在他离开工厂的时候,厂长先是对他多年的工作态度赞扬了一番,然后诚恳地对他说:“其实引进新设备的计划我在几年前就告诉你们了,目的就是想让你们有个思想准备,去学习一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干同样工作的小胡不仅自学了电脑,还找来了新设备的说明书来研究,现在他已经是车间主任了。我并不是没有给你准备的时间和机会,但你都放弃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想被你的工作所淘汰,你就要有意识地多做准备,在工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这种提高的速度比环境淘汰你的速度要快。多一分准备,少一分风险。〔有备无患 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细节决定成败古人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可以说是经验之谈。人们常在大事上清醒慎重,而在小事上则松懈麻痹。事实上,很多失误正是从小节、细节开始的。所以,要在变化莫测、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就要牢记先贤的教诲,有益无害。有些人能够爬上高达百丈的大树,却在不到一丈的小树上失足跌了下来。攀登高处的时候,因为知道高,心里有了万全的准备,所以不容易疏忽;而小树使人对它失去戒心,心情松懈,就不免大意了。所以,所谓危险,不在树的高低,而是在精神的弛紧。比如分析工厂工人受伤的比例,会发现工作了一两年的熟手,远比初来的生手要高得多。所有的意外,都是由疏忽细节引起的,而习惯性的自信,是造成这些小小疏忽的最大原因。人们往往注意大事却疏忽细节,但谁知道闯大祸的就是那些琐碎的细节!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告诫我们,任何工作都应该从最细微的地方入手。生活本来就是由细节构成的,当代社会的竞争更是细节的竞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有些旅游景区由于不注意细节方面的管理,结果给游客们留下很差的印象。有一次,一群游客在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游玩,当地的服务者非常友好地拉着他们跳舞,可是舞蹈刚跳完,还没等游客们向服务者的“热情”表示感谢时,这些人就马上拉下了面孔向游客收钱。这种近乎讹诈的行为彻底毁坏了游客们对于玉龙雪山的美好印象,在游客心目中,美景就算值100分,一件小事处理不好,也可能就成了零分。而与此相反的是,美国迪斯尼公园的服务细节就特别令人称道。公园专门在游客的等候区域种上树木便于游客遮荫;在许多地方安置了一些木箱,这些木箱里面的电风扇能为等候的游客扇凉;公园里面始终响着悦耳的音乐,让游客不会感到沉闷和无聊。如果你想同米老鼠合个影,而又为没有人为你按快门发愁的时候,附近的员工就会马上微笑地来到你面前,问你需不需要帮忙。这种体贴入微的服务细节,令游客们如沐春风,流连忘返。迪斯尼公园的竞争优势,正是体现在这些细节当中。重视细节的完美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疏忽细节,会导致不可估量的危害;抛弃细节,更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成大事者必定以此为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却会造成很大的错误。《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易经》中说:“君子一定要在开始时就非谨镇,虽然差别可能很微小,但却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我国非常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中其实就包含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思想和智慧。用人工移去一座大山可谓是一件难事和大事,但愚公及子孙们并未被难住,他们从一锹一石这样简单而轻易的小事扎扎实实地做起——他们每次工作时并不用“移山”这样的大概念和大目标来吓唬自己,而是认为自己每天所要完成的只是把一些碎石挪个地方这样一个个小活计和小目标,但通过完成一个个这样的小目标,那个移山的大目标和难任务也就逐渐完成了。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总对小事和事情的细节不屑一顾,太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总是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只想做大事,不愿做小事。殊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就很不简单了。不要以为一省之长比村民组长好当,有其职就有其责,有其责就有其忧。如果力有所不及,才有所不建,必然祸及自身,导致混乱。所以,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人能一心一意地做事,世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谓大事小事,只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关键在做事者的认知能力。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然而,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是很难成功的。老师们教孩子,因为老师们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只要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事业,人人都应从小事做起。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大厦是坚固的,用小事堆砌起来的工作长城是强硬的。中关村一家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曾感叹道:每次招聘员工,总碰到这样的情形:大学生与大专生、中专生相比,我们也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一般比后者高。可是,有的大学生自诩为天之骄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注重细节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