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铜绿的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种类的物质种类至少有几种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2569111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判别,氨气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更新日期:
在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A.原子的种类B.元素的种类C.物质的种类D.分子的数量
难易度:容易
必须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答案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物理性质: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化学性质: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1. 物理性质:(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3)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性质 (4)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即还原剂)有 H2、CO、C。(5)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6)稳定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自身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的性质,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7)风化结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结晶水的性质。
物理变化: 1.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实例:灯泡发光,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碘,干冰的升华,汽油挥发,蜡烛熔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 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 实例:木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3. 现象: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时常伴随着一些反应现象,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哈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1.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2. 微观实质:分子本身没有变(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化学变化:1.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 微观实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构成新分子。
物理变化概念的理解:(1)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摩擦生热,升温,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变成了另一种物质(3)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不变(4)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
成语、俗语、古诗词蕴含的化学知识(1)成语、俗语中的变化 ①物理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木已成舟;滴水成冰;花香四溢等。 ②化学变化:百炼成钢、点石成金、蜡炬成灰等。(2)古诗词中的变化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化学变化粉身碎骨浑不怕—化学变化要留清白在人间—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1)物态变化是指同一种物质可在固态,气态,液态三种状态发生转化的过程,如下图,物态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名称和热量变化
定义:&& 氨气,无机化合物,常温下为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味,易溶于水,氨溶于水时,氨分子跟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能小部分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氨与酸作用得可到铵盐,氨气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氨气的物理性质:相对分子质量17.031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71g/L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1:700熔点-77.7℃;沸点-33.5℃ 氨气的化学性质:(1)跟水反应氨在水中的反应可表示为:NH3+H2O=NH3·H2O氨水中存在三分子、三离子分子:NH3.NH3·H2O、H2O; 离子:NH4+、OH-、H+;(2)跟酸反应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HCl===NH4Cl 3NH3+H3PO4===(NH4)3PO4 NH3+CO2+H2O===NH4HCO3(3)在纯氧中燃烧 4NH3+3O2==点燃==2N2+6H2O 4NH3+5O2=催化剂加热=4NO+6H2O(氨气的催化氧化) (4)与碳的反应NH3+C=加热=HCN+H2↑(剧毒氰化氢)(5)与水、二氧化碳 NH3+H2O+CO2==NH4HCO3 该反应是侯氏制碱法的第一步,生成的碳酸氢铵与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加热碳酸氢钠制得纯碱。 此反应可逆,碳酸氢铵受热会分解 NH4HCO3=(加热)=NH3+CO2+H2O(6)与氧化物反应 3CuO+2NH3==加热==3Cu+3H2O+N2 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实验室常用的临时制取氮气的方法,采用氨气与氧化铜供热,体现了氨气的还原性。铵盐的化学性质:(1)受热分解所有的铵盐加热后都能分解,其分解产物与对应的酸以及加热的温度有关。分解产物一般为氨和相应的酸。如果酸具有氧化性,则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性酸和产物氨将进一步反应,使NH3氧化为N2或其氧化物: 碳酸氢铵最易分解,分解温度为30℃: 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这两种气体在冷处相遇又可化合成氯化铵。这不是氯化铵的升华,而是它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化学反应: 硝酸铵受热分解的产物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加热温度较低时,分解生成硝酸和氨气: 温度再高时,产物又有不同;在更高的温度或撞击时还会因分解产物都呈气体而爆炸。硫酸铵要在较高的温度才分解成NH3和相应的硫酸。强热时,还伴随有氨被硫酸氧化的副反应,所以产物就比较复杂。 (2)跟碱反应放出氨气 实验室里就是利用此反应来制取氨,同时也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铵离子的存在。铵盐在工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用途,大量的铵盐用作氮肥,如NH4HCO3.(NH4)2SO4.NH4NO3等。NH4NO3还是某些炸药的成分,NH4Cl用于制备干电池和染料工业,它也用于金属的焊接上,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薄层。
1. 喷泉实验 && 在常温,常压下,一体积的水中能溶解700体积的氨。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试液),把实验装置装好后。打开橡皮管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 氨气检验 方法一: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有氨气。 方法二: 用玻璃棒蘸浓盐酸或者浓硝酸靠近,产生白烟,证明有氨气。    
固氮: (1)人工固氮 &&&& 工业上通常用H2和N2在催化剂、高温、高压下合成氨 &&&& 最近,两位希腊化学家,位于Thessaloniki的阿里斯多德大学的GeorgeMarnellos和MichaelStoukides发明了一种合成氨的新方法(Science,2Oct.1998,P98)。在常压下,令氢与用氦稀释的氮分别通入一加热到570℃的以锶-铈-钇-钙钛矿多孔陶瓷(SCY)为固体电解质的电解池中,用覆盖在固体电解质内外表面的多孔钯多晶薄膜的催化,转化为氨,转化率达到78%;对比:几近一个世纪的哈伯法合成氨工艺通常转化率为10至15%!他们用在线气相色谱检测进出电解池的气体,用HCl吸收氨引起的pH变化估算氨的产率,证实提高氮的分压对提高转化率无效;升高电流和温度虽提高质子在SCY中的传递速度却因SCY导电率受温度限制,升温反而加速氨的分解。(2) 天然固氮①大气固氮 闪电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一次闪电能生成80~1500kg的一氧化氮。这也是一种自然固氮。自然固氮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②生物固氮 &&&& 豆科植物中寄生有根瘤菌,它含有氮酶,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氨,再进一步转化为氮的化合物。固氮酶的作用可以简述如下:&&&& 除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外,还有牧草和其他禾科作物根部的固氮螺旋杆菌、一些原核低等植物——固氮蓝藻、自生固氮菌体内都含有固氮酶,这些酶有固氮作用。这一类属自然固氮的生物固氮。 注意事项: &&&& 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粘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为二氧化碳所中和,余下被吸收至血液,少量的氨可随汗液、尿液或呼吸排出体外。氨气泄露氨气泄露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长期接触氨气,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 &&& 室内空气中氨气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泥土添加剂。添加剂中含有大量氨内物质,在墙体中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释放出来。
&概述:&&&& 二氧化硫(化学式: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
物理性质:无色,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约为1:40)密度2.551g/L。(气体,20摄氏度下) 熔点:-72.4℃(200.75K) 沸点:-10℃(263K)化学性质: (1)SO2+H2O==H2SO3(亚硫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2)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的危险:1. 健康危害 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2.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3. &环境危害 对大气可造成严重污染。容易被空气中的粉尘催化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化学式2SO2+2H2O+O2=2H2SO4) 4. 燃爆危险 该品不自燃,有毒,具强刺激性。 急救措施: 1.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2.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3.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 食入 用水漱口,饮牛奶或生蛋清;就医。三氧化硫:先将硫黄或黄铁矿在空气中燃烧或焙烧,以得到二氧化硫气体。将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是生产硫酸的关键,其反应为: 2SO2+O2→2SO3(可逆)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当前位置: >
> 初中化学期中考试的复习资料详解
初中化学期中考试的复习资料详解
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次
篇一:初三化学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一、重要的化学概念
(一)物质的分类
1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例:洁净的空气、天然水、过氧化氢溶液、石灰水、碘盐等
2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例如:水、纯净水、蒸馏水
3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金属单质:铜Cu、汞Hg等
非金属单质:氧气O2、氮气N2、氢气H2、氯气Cl2、金刚石C、硅Si
稀有气体: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4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MgO、KMnO4、Ca(OH)2、NaCl
5 氧化物:由一种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例:水H2O、氧化铁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
(二)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宏观: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H2O、氧气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碳CO2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刚石C、石墨C、硅Si、金属(如:汞Hg)。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Na+和Cl-)。
相关概念: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表示方法:元素符号。例:H、O、Fe、S2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表示方法:化学式。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是水分子,不是氧原子和氢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不可分),实则是原子核不变,而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一定要发生变化,否则就不能生成新物质。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带正电荷如钠离子Na+,钙离子Ca2+,镁离子Mg2+,铝离子Al3+,铵根离子NH4+;
阴离子带负电荷,如氯离子Cl-,硫离子S2-,氢氧根离子OH-,硫酸根离子SO42&,
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
4原子的构成
(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显电性。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3)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会画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氯原子Cl
(4)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它们的原子核相同(即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相对原子质量相同;核外电子数(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原子呈电中性,而离子显电性。5 元素 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1)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地壳里、生命细胞中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3) 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或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或说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还决定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在1~3为金属元素、
一般在4~7为非金属元素、8为稀有气体元素(氦为2)。
(4)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上册书75页表4-6)
氢___氦____ 锂____ 铍____硼____碳____氮_____氧_____氟_____氖_____钠____镁_____ 铝______硅_____磷_____硫_____氯______氩_____ 钾_____钙_____锌____铜______铁____汞_____银____钡_____锰______铂_____ 金_____碘_____
(5) 元素符号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有时还能表示一种单质如Mg。
H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三)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镁Mg 锌Zn 铝Al 铜Cu 铁Fe 汞Hg 氢气H2 氯气Cl2 氧气O2
氮气N2 磷P 硫S 硅Si 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氧化钠Na2O3 氧化钙 氧化镁 氧化铝 氧化铜 四氧化三铁 二氧化碳 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硫 二氧化锰 氧化汞 氧化亚铁氧化铁 水 三氧化钨
盐酸 碳酸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氯化钠氯化锌 四氯化硅硫酸铜 硫酸铵 硝酸钠 硝酸铵 碳酸铵 碳酸氢铵 碳酸钙 高锰酸钾锰酸钾
1.化学式的含义(仿照水的写二氧化碳的)
二氧化碳CO2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氢、氧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2:1。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1 = 1:8
(1)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果题目中只出现了物质的名称,这时应从元素的角度回答,它是由某元素和某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2)微观:物质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果题目在出现某物质名称的同时,名称的后面跟有&分子&,则是要从微观的方面描述该分子的构成,这时应从原子的角度回答,它的一个分子是由几个某原子和几个某原子构成的。
+1价:H、Ag、K、Na、NH4, +2价:Ba、Ca、Mg、Zn、Cu、Hg、Fe(亚铁)+3价:Fe(铁)、Al-1价:F、Cl、Br、I、OH、NO3 -2价:S、O、SO4、
(1)通常H显+1价、O显-2价是推算其它元素化合价的基础。
(2)具有变价的元素,重点是Fe可显+2价(亚铁)或+3价(铁)。
(3)化合价法则: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数字的意义(微观):
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2O:两个氧原子
②元素符号右下脚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原子的个数。O2: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③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2O2:前面的2表示两个氧分子,
④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2Na+两个钠离子
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如:两个氧原子:2O(而不是O2,O2是分子); 7个二氧化碳分子:7CO2; 两个钙离子:2Ca2+
先写出粒子的符号,再在符号前面标出粒子的个数!
4. 离子符号歪戴帽,先写数字后写号,1省略。表示一个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负)电荷。价标符号正戴帽,先写正负,再写数字,1不省略。表示正(负)几价的某元素。Ca2+: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微观)。 Ca:正2价的钙元素(宏观)。
(四)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燃烧、由燃烧引起的化学性爆炸、钢铁生锈、孔雀石(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杀菌消毒、食物(蛋白质、淀粉)消化、葡萄糖在酶作用下缓慢氧化释能等。
物理变化:木棍折断、冰雪融化、酒精或氨水挥发、矿石粉碎、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滤、蒸馏、物理性爆炸如车胎充气爆胎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对热稳定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溶解度)、挥发性、吸水性等。
3.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最常见的是热量的变化,即反应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4.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还伴随有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
5、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MnO2是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酶是重要的生化反应催化剂,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五)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二种基本反应类型
&多&变&一&
C + O2 = CO2
&一&变&多&
2H2O =2H2&+O2&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化合反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纯氢在空气中燃烧 磷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汞在氧气中加热 【分解反应】 电解水 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加热氧化汞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氧气
2.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如:
4P+5O2 =2P2O5, CH4 + 2O2 = CO2 + 2H2O
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六 )常见物质的色态
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硫SO2(刺激性气味)
氯化氢气体 HCl
氢氧化铜Cu(OH)2
硫酸铜CuSO4
红磷P 暗红色
Fe2O3红棕色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P2O5五氧化二磷
氯酸钾KClO3
MgO 氧化镁
碳酸钠Na2CO3
碳酸钙CaCO3
二氧化锰MnO2
四氧化三铁Fe3O4
KMnO4 高锰酸钾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空气(混合物)
1、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方法:在密闭空间里通过化学反应消耗氧气,然后测量剩余体积。(如图)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空气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小,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的目的:使装置尽快冷却。
误差分析:
水面上升&1/5的原因:①瓶中氧气没有被完全耗尽②红磷量不足③装置漏气④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水面上升&1/5的原因:止水夹没有夹紧,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
不能用硫粉、木炭、蜡烛代替红磷,因为其燃烧产物是气体;
也不能用铝箔、铁丝代替,因为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消耗氧气。
3、物质的用途:
氧气: 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潜水、宇宙航行、燃料燃烧、炼钢、金属切割、气焊等。
氮气:保护气、冷冻剂
稀有气体:保护气、电光源
4.目前计入大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二)氧气
篇二:初三化学期中考试复习
初三期中考试复习
一. 基础概念
1.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常见的物理变化:融化,挥发,凝固,液化,榨汁,研碎,升华 常见的化学变化:燃烧,腐蚀,腐败,生锈,酿酒
物理性质:色态味两点两度三性
(熔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毒性
3. 性质:表示能力,&可以&&能&&会& 变化:表示过程
4.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空气,河水,加碘盐,过氧化氢溶液,不锈钢,稀有气体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都可用化学式表示,可以用化学式表示的一定是纯净物) 冰水混合物,液氮,铁水
判断: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答:错误,例如O2和O3。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元素为氧的纯净物。
5.化学反应类型
5.1化合反应(多变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新的物质 5.2分解反应(一变多):一种物质分解成多种新物质的反应 5.3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无必然联系!!!
生成物称为氧化物,氧气具有氧化性,因此氧气也称为氧化剂。 氧化反应分类:1)缓慢氧化:钢铁生锈,呼吸作用,酿酒,腐败 2)剧烈氧化:爆炸,燃烧
混合物空气
化合物 稀有气体例如 He 金属例如 Fe
固态非金属例如 C,S,P,Si 氧化物 &.等
6. 催化剂: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
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一变二不变)
催化剂有催化作用
注: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例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有催化作用,但在其他反应不一定
有催化作用。
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可以作为催化剂的有:二氧化锰,硫酸铜,红砖屑,硫酸亚铁
7.分子/原子的特点
1)体积质量小(用扫描显微镜看到)2)不断的运动(扩散,花香)
3)分子间有间隔(可以压缩,混合体积变小)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8.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中子(不带电)
(带正电) 电子(带负电)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一般有:质子,中子,电子(反例:H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
组成 原子构成
二. 基础知识细节
1. 鉴别题
鉴别氧气:带火星的小木条&&小木条复燃
鉴别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鉴别水:干冷的烧杯&&有水雾 鉴别氢气:燃着的小木条
综合:鉴别氧气,空气(有第三方气体)&&燃着的小木条
3.一些物质的用途
1)氧气的用途:医疗急救;炼钢;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氮气的用途:氮肥肥料;保护气;液氮冷冻麻醉
3)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气;霓虹灯,电光源(物理变化) 4) 氢气的用途:气球;最清洁的燃料
5)明矾的用途: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使之沉降 6)活性炭的用途:吸附色素,出去臭味(吸附性&物理性质)
4.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助燃性
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
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二氧化碳:
6.氧气储存于蓝色钢瓶中,工业上制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氮气的沸点低于氧气的沸点
三. 化学表达式和现象
四. 实验部分 1. 蜡烛燃烧
1.1 蜡烛的物理性质:圆柱形,乳白色,轻微气味,密度比水小,质软
(判断密度:固体:放入水中看沉浮) 蜡烛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1.2 蜡烛燃烧时
1) 蜡烛火焰的特点: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2) 检验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3) 检验水蒸气:干燥冷烧杯(玻璃片)
4) 熄灭时一缕白烟:能重新点燃,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烟:固体小颗粒;雾:小液滴;霾:两者都有)
5)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2.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比较
2.1掌握排水法收集气体:先在集气瓶中放满水,连同玻璃片倒放在水槽中,待瓶口出现大量气泡时,则收集满,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盖好,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2.2氧气的检验: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呼出气体的总体积变大)
3.红磷燃烧实验
红磷(红色)+氧气&&五氧化二磷(白色)
P+O2&&P2O5
1)产生大量白烟和放出大量的热
2)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水进入瓶中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的1/5 3.3实验步骤
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点燃燃烧匙红磷,迅速伸入瓶中盖紧瓶塞,待等却后,打开弹簧夹。
3.4实验注意点: 3.4.1 实验成功条件
1)集气瓶装水&&吸收五氧化二磷白烟,防止污染空气;快速冷却
篇三: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及习题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放热、发光、颜色变化、放出气
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判断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
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
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活泼
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3. 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摸、不闻,不尝;
②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
(2)取用方法: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粉末、小颗粒状药品时应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斜、二送、三立&
取用块状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时应用镊子夹取,步骤:&一横、二放、三缓立&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吸取。使用时要注意: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玷污试剂或腐蚀胶头;不要把滴管放在桌上,以免玷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用滴管取液体时应先挤压胶头,赶走空气,再伸入瓶中 取用较多量时,可用倾倒法, 倾倒时要注意:a.瓶塞要倒放;b.试管要倾斜且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c.试剂瓶上的标签要朝手心(防止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4.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部分加热;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①给物质加热时,若被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擦干再加热,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容器底部不能跟灯芯接触,也不能离得太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容器炸裂),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防止烫坏实验台),要垫上石棉网;②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时应先预热,后集中在有药品位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匀而炸裂试管)。预热的方法: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来回移动试管(若试管已固定,可来回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火焰固定在放药品的部位加热;③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药品平铺于试管底部,试管口一般应略向下倾斜,以免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④给液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管口切勿朝人。
5.量筒的使用:量筒放平,倒液体到接近刻度时,用滴管逐滴滴至刻度线。
读数时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视读数,则读数偏小,若俯视读数,则读数偏大,仰视和俯视读数都不准确(如图1-4-2所示)。
6.仪器的洗涤: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玻璃仪器已经洗涤干净。
7.检验装置气密性
1.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铁生锈 B.光合作用 C.水结冰 D.木炭燃烧
2.&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洗菜 B.酿酒C.碾米D.淘米
3.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
A.钢锭轧成钢板、木棍受力被折断,B.汽油燃烧、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铜绿、液态水凝成冰 D.铁受热熔化、石蜡燃烧
4.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 B.轮胎爆炸C.蜡烛融化D.蜡烛燃烧
5.下列叙述中,属于酒精化学性质的是 ( )。
A.酒精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酒精易挥发
C.酒精能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D.酒精的密比水的密度小
6.镁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导热性 C.可燃性
A.用天然气做民用燃料B.用铜做金属导线
C.用氧气供给病人呼吸D.用双氧水制氧气
8.右图表示的是某同学用50 mL量筒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操作。请你仔细观察该图,判断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实际是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5mL。
9.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放置的方法正确的是???????????() D.延展性 7、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下列物质的应用决定于它的物理性质的是()
10.图2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1.根据实验规范,图示操作中正确的是?????????????????( )
12.下列仪器中,能作为物质之间反应容器的是??????????????(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烧瓶④量筒 ⑤集气瓶
A.① ② ③ B. ③ ④ ⑤C. ② ③ ⑤D. ① ② ④
D14.粗盐提纯实验中,搭建蒸发装置时,( )
A.放置酒精灯 B.固定铁圈位置 C.点燃酒精灯 D.将蒸发皿放置在铁圈上
15.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向上排空气法收气体
1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1、物质的分类:
(如:空气、矿泉水、汽水) 单 质:如氢气(H2)、铁(Fe)、氮气(N2) 游离态 化合物:如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五氧化二磷(P2O5)
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种元素为氧元素(氧化物一定是化合物)
1.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该物质是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混合物 C. 不可能是化合物 D. 一定是单质
2.在下列物质中既有游离态氧,又有化合态的氧的是 ( )
A. 河水(溶有部分氧气)B. 蒸馏水C. 氧气D. 二氧化硫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汽水 B.大理石 C.氧气D.澄清石灰水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澄清的石灰水 B.空气 C.冰水混合物D.红墨水
5.我们熟悉的物质里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空气B.液氧C.食醋 D.牛奶
6.以下是氧化物的是( )
A.O2B.KCl C.KClO3D.MnO2
7、以下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
A、O2 B、H2OC、KMnO4D、Ca(HCO3)2 空气、氧气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B.水蒸气C.氮气 D.氧气
2.食品袋中充入氮气用于防腐,主要是因为氮气 ( )
A.没有颜色B.没有气味 C.化学性质不活泼D.不易溶于水
3.下列物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
A.氮气B.氧气 C.氦气 D.氢气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①用富氧空气供登山者呼吸、②点燃蜡烛照明、③烧煤用以取暖、④点燃乙炔(一种 可燃气体)产生高温用以切割金属、⑤用红磷作烟幕弹原料、⑥燃烧硫磺进行杀菌消毒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⑤C.①②③⑤⑥ D.①⑤⑥
5.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6.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B.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
C.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7.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右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人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
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
(2)该实验的原理
(3)该实验整个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4)实验成功必须保证。
8.用下图A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 。
(2)小倩设计了如下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
(只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
处 (填&1&、&2&、&3&、&4&),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
低,其原因可能是
相关链接题目
右图装置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有何优点?
1.试管容积为20ml,注射器目前刻度为10ml,实验结束
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注射器刻度为 。
2.某同学通过查资料了解到铜在空气中加热可以消耗空
气中的氧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该实验也可以测定空
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过程中左边的针筒固定在0刻
度,右边的针筒刻度为20,当实验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左边针筒刻度(转 自 于: 唯才教育 网:初三化学期中考试复习资料)为0时,右边针筒的读书为 。
该实验成功必须保证,,。
3.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
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
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 。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须改进的地方)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
1.以拉瓦锡为代表的早期科学家对空气研究后确认,空气中约有1/5的气体比较活泼,能与某些金属发生反应,这种气体可能是(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稀有气体
2.下列关于产生氧气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B.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C.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2 A.常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空气中的O2 B.硫在O2 里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工业上将空气液化后再进行分离来制取O2 D.加热KClO3 制O2 可用MnO2做催化剂
【初三化学】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铜绿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