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自己的人生三大悲哀是什么充满了悲哀和不满,是不是心理扭曲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MTU3MTE5.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您好,欢迎来到错儿网。
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
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
作者:你我他 & &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面临着各自都要面对的事,不同的生活成就了不同的色彩,各自面对的事,可能很艰辛,可能很轻松,可能很无奈。。。但是,你将怎么样去面对它们呢?与其说环境成就人才,不如说是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所持的不同的态度成就怎么样的人。问题是,我们究竟因该用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能回答的就只有你自己,因为这是属于你的人生。&&记得曾经读过一本书刊,里面有一个故事,一个从小饱受母亲虐待的孩子,虽然成天生活在阴影下,但是,他明白,自己必需争取时间,努力活下去,直到世人发现这件事的时候,他就会得救。最后他学校的老师发现了他说的话都是真的,将他送到了孤儿院,美好的生活从那一刻开始,最终他成为了一个军人。在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原来即使在漫无天日的环境下生存,只要你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你就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磨练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因为这种环境而去自暴自弃,甚至最终变成一个心里变态,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变态犯罪的罪犯,童年的生活总是充满阴影,他们无法看到希望,他们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恨,导致了他们心理扭曲。&&我自己生存的环境变化很大,小时候在妈妈的呵护下成长,六年级后开始叛逆,初一被人退学,第二年复读,成绩虽然可以说的上好,但是被班主任看不顺眼,还是被劝退。最终回到了老家读书,一开始住在二叔家,那段日子我记不得了,因为过的也不是特别好,毕竟寄人篱下,后来因为父亲与二叔的争执,便住在了三叔家。一开始以为自己的日子会好点,一直觉得三叔这家人还不错,渐渐的发现,自己错了。我开始细心的观察着这家人,三叔和三婶很多疑,又觉得自己很清高,一昧的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喜欢到处说人家的不是。三叔的孩子五年级还不懂ABCDE,考试的成绩更是不理想,思想很幼稚,却又喜欢装的很成熟,喜欢打架,却又经常让人欺负,但是人是善良的。他父母的教育方式令我感到奇怪,有时孩子做错一点小事就大骂,打也是经常。有时孩子做错事,连骂都不骂。有时有很溺爱孩子。这样的环境下,他不懂得该如何去面对,导致自己的性格变成这样,父母的打骂哭过后便无所谓了,不知道怎么去避免父母的打骂,不知道怎么去反抗,不知道怎么揣摩父母的心里。当然,他还小,他的人生还可以改变,重要的就是看他自己,按照这样下去,我想他初中上了也白上,也不像有的人有特长,他基本上是什么都不会。&&我与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从何时开始我不记得了,我只知道他们只觉得我脾气差,说不通,不讲礼貌。。。矛盾的恶化是在三婶在邻居喝酒时说我姐姐坏话,被我姐姐在阳台听到。于是,我姐姐就和三叔说了,如果不想她住她可以走,用不着背后说。后来三叔打电话问了三婶,三婶居然气冲冲的把我姐姐叫下去骂,我听了那些话实在忍不住,下去和她说:“好像我姐姐并没有对不起你们什么吧?你也用不着这样去说她吧?”她就用老家话对我大骂:“你怎么和你长辈说话的,我毕竟也是你的长辈!搞的全是我的错一样。”接下来的话语我不想多说,我承认当时我的表情上表现出明显的不满,但是我语气已经很好了,我不是那种会将自己的不满全部挤压在心里的人,我懂得要捍卫自己觉得对的事,正是因为这个性格,却使许多人感到我是一个不懂礼貌,脾气差。后来,他们便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在他人面前说我的不是,开始藏起沐浴露,觉得我用的多,好笑。接着是将洗发水放到盆子后面,也觉得我用的多,更好笑。再就是牙膏了,我太想笑。今天,已经到了餐巾纸都藏起来的地步。但是,我一句话也没说,不想再因此让我爸爸和三叔再吵一次架,之前有过一次,被他们全怪我头上。中午吃饭,更可笑的事情出现了,我三婶居然和我说:“你不是什么事都和你爸爸讲,怎么不和你爸爸讲搬出去住?”但是,我喜欢这种环境,它可以让我处处小心,处处提防,提早的明白社会的险恶,揣摩对方的心里,这是一种挑战,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我不因该选择去逃避,而该去面对,什么地方都做好,让对方无话可说,今天这点没做好,被说了,明天就一定要做好。在这种锻炼下,我可以提升自己的忍耐限度,可以让自己独立能力更强,可以让自己有一颗懂得面对非议却依然不畏惧的心。&&我想自己的成长路程会十分有趣,我经历了许多别人没经历过的事,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我人生的经验是丰富的,这将受益终生。我找到了自己面对人生应有的态度,明白了自己性格上的不足点。我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要来这样体验一把人生,我希望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因为是自己的人生,所以不因该选择去逃避,而因该用好的态度去面对,不管是险峻的也好,还是一帆风顺的,都因该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人生。不是环境去创造人生,而是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热点作文:
节日作文:
自然作文:
人物作文:
励志作文:
事件作文:
按体裁查作文:
按字数查作文:
热门专题作文推荐
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面临着各自都要面对的事,不同的生活成就了不同的色彩,各自面对的事,可能很艰辛,可能很轻松,可能很无奈。。。但是,你将怎么样去面对它们呢?与其说环境成就人才,不如说是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所持的不同的态度成就怎么样的人。问题是,我们究竟因该用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能回答的就只有你自己,因为这是属于你的人生。&&记得曾经读过一本书刊,里面有一个故事,一个从小饱受母亲虐待的孩子,虽然成天生活在阴影下,但是,他明白,自己必需争取时间,努力活下去,直到世人发现这件事的时候,他就会得救。最后他学校的老师发现了他说的话都是真的,将他送到了孤儿院,美好的生活从那一刻开始,最终他成为了一个军人。在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原来即使在漫无天日的环境下生存,只要你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你就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磨练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因为这种环境而去自暴自弃,甚至最终变成一个心里变态,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变态犯罪的罪犯,童年的生活总是充满阴影,他们无法看到希望,他们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恨,导致了他们心理扭曲。&&我自己生存的环境变化很大,小时候在妈妈的呵护下成长,六年级后开始叛逆,初一被人退学,第二年复读,成绩虽然可以说的上好,但是被班主任看不顺眼,还是被劝退。最终回到了老家读书,一开始住在二叔家,那段日子我记不得了,因为过的也不是特别好,毕竟寄人篱下,后来因为父亲与二叔的争执,便住在了三叔家。一开始以为自己的日子会好点,一直觉得三叔这家人还不错,渐渐的发现,自己错了。我开始细心的观察着这家人,三叔和三婶很多疑,又觉得自己很清高,一昧的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喜欢到处说人家的不是。三叔的孩子五年级还不懂ABCDE,考试的成绩更是不理想,思想很幼稚,却又喜欢装的很成熟,喜欢打架,却又经常让人欺负,但是人是善良的。他父母的教育方式令我感到奇怪,有时孩子做错一点小事就大骂,打也是经常。有时孩子做错事,连骂都不骂。有时有很溺爱孩子。这样的环境下,他不懂得该如何去面对,导致自己的性格变成这样,父母的打骂哭过后便无所谓了,不知道怎么去避免父母的打骂,不知道怎么去反抗,不知道怎么揣摩父母的心里。当然,他还小,他的人生还可以改变,重要的就是看他自己,按照这样下去,我想他初中上了也白上,也不像有的人有特长,他基本上是什么都不会。&&我与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从何时开始我不记得了,我只知道他们只觉得我脾气差,说不通,不讲礼貌。。。矛盾的恶化是在三婶在邻居喝酒时说我姐姐坏话,被我姐姐在阳台听到。于是,我姐姐就和三叔说了,如果不想她住她可以走,用不着背后说。后来三叔打电话问了三婶,三婶居然气冲冲的把我姐姐叫下去骂,我听了那些话实在忍不住,下去和她说:“好像我姐姐并没有对不起你们什么吧?你也用不着这样去说她吧?”她就用老家话对我大骂:“你怎么和你长辈说话的,我毕竟也是你的长辈!搞的全是我的错一样。”接下来的话语我不想多说,我承认当时我的表情上表现出明显的不满,但是我语气已经很好了,我不是那种会将自己的不满全部挤压在心里的人,我懂得要捍卫自己觉得对的事,正是因为这个性格,却使许多人感到我是一个不懂礼貌,脾气差。后来,他们便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在他人面前说我的不是,开始藏起沐浴露,觉得我用的多,好笑。接着是将洗发水放到盆子后面,也觉得我用的多,更好笑。再就是牙膏了,我太想笑。今天,已经到了餐巾纸都藏起来的地步。但是,我一句话也没说,不想再因此让我爸爸和三叔再吵一次架,之前有过一次,被他们全怪我头上。中午吃饭,更可笑的事情出现了,我三婶居然和我说:“你不是什么事都和你爸爸讲,怎么不和你爸爸讲搬出去住?”但是,我喜欢这种环境,它可以让我处处小心,处处提防,提早的明白社会的险恶,揣摩对方的心里,这是一种挑战,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我不因该选择去逃避,而该去面对,什么地方都做好,让对方无话可说,今天这点没做好,被说了,明天就一定要做好。在这种锻炼下,我可以提升自己的忍耐限度,可以让自己独立能力更强,可以让自己有一颗懂得面对非议却依然不畏惧的心。&&我想自己的成长路程会十分有趣,我经历了许多别人没经历过的事,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我人生的经验是丰富的,这将受益终生。我找到了自己面对人生应有的态度,明白了自己性格上的不足点。我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要来这样体验一把人生,我希望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因为是自己的人生,所以不因该选择去逃避,而因该用好的态度去面对,不管是险峻的也好,还是一帆风顺的,都因该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人生。不是环境去创造人生,而是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友情链接QQ: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MjIzNzI3.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p&干货长文,良心作答。建议收藏本答案,过几天会继续更新,补充大量干货。再次更新时,会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提供思路。&/p&&p&第一次更新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可落地可实操。以下是第一次更新的答案。&/p&&p&————————————————&/p&&p&我们确实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但是要找准训练的方向。即,我们要理解,决策能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p&&p&让我们进入一个案例情景:&/p&&br&&p&公司老总让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女生接手打理一个微信公众号,因为上一个负责人离职了。这位新入职的女生,她的每天主要工作就是从各种渠道(其他公众号、网站、博客等)寻找搜集文章、判断文章的价值、对文章进行适当的编辑然后发布——简单说,就是选择以怎样的形式发布哪些的文章。&/p&&br&&p&公众号每天更新,女生每天都在做决策。她的决策结果会有迅速的反馈——后面两天的流量说明了她的决策是否成功。流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微信是公司的主要影响力和销售平台,公司会在微信的文章末尾挂广告,卖微店产品。&/p&&p&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位女生一路上会遇到哪些问题?哪些东西在影响她的决策水平?&/p&&br&&p&&b&一、&/b&&/p&&p&最开始的几天,老总发现公众号的流量低于正常值,产品卖不出去,于是老总掏出手机一一查看每天发布的文章,最终得出结论:流量低是因为这些文章的质量确实不高。&/p&&blockquote&&p&老总便把女生叫过来谈话:“你对这几天的流量有什么看法?”&/p&&p&女生有点尴尬,扭扭捏捏,不好意思的说:“……比较低……”&/p&&p&“那么,你认为流量低的原因是什么?”&/p&&p&女生想了想,说:“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文章的质量不是很好,所以流量比较低。”&/p&&p&老总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不选一些质量高的文章呢?”&/p&&p&在这样的追问下,女生终于把她的真实困难反应了出来:“我当然想要选择质量高的文章啦,可是就是找不到啊!”&/p&&br&&p&“怎么会找不到呢?”老总顿了顿,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我问你,你每天的信息来源是什么?你关注了多少个其他公众号?”(微信号嘛,大家都知道,不同的号相互转载来转载去的,原创的比较少)&/p&&p&女生说:“主要是从其他微信号转载过来的,我每天大概要翻阅十几二十个同行业的公众号呢。”&/p&&br&&p&老总听了立刻就笑了:“什么!才十几个?怪不得说找不到好文章呢!你的浏览量太少了,根据之前运营人员的经验,每天浏览其他公众号至少是80+才行,而且不能忽视其他渠道,像知乎、搜狐、新浪博客等,都要适当关注。”&/p&&p&于是女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接触信息少了!于是女生回去按照老总的建议进行修正,果然,选择文章的质量和相应流量就恢复到了原来的正常水平。&/p&&/blockquote&&p&&b&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影响决策水平的第1&/b&&b&个因素了:信息数量&/b&。&/p&&p&类似的,一个股票短线交易员,每天要浏览几百几千条经济金融信息;公司老总,每当重大决策时都要纵观全公司所有部分信息;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时,要查阅所有前人的已有研究报告;找工作投递简历时,也要对比尽可能多的公司然后才选择。&/p&&br&&p&&b&二、&/b&&/p&&blockquote&&p&女生的工作开始进入平稳期,每天刷大量公众号,寻找优秀的文章。如果看平均水平,确实是比以前好了,但是老总的眼光非常敏锐,他经过仔细观察,觉得偶尔还是会出现低水平的文章,这个“偶尔”的概率还是偏高了。一旦出现个“偶尔”,公司的产品销量就会降低。&/p&&br&&p&于是他继续找到女生,询问相应原因。&/p&&p&女生说:“你说的哪些公众号和网站我全都关注了,每天都查看了啊!”&/p&&p&老总说:“但是有时候,我发现,某个公众号上出现了一篇好文章,明显是会带来高流量的,你没有选,反而选择了另一篇质量一般的。这是为什么呢?”随后,老总举了几个例子。&/p&&br&&p&女生愣住了,很委屈的说:“这个公众号我也是每天都看的,可能偶尔不小心漏掉了吧。但是我确实是很认真的在做事情,只是不可能每天都保持完美状态一个不漏啊。”&/p&&p&看起来,女生的话很有道理,毕竟每天刷80+公众号的文章,已经达到人的脑力极限了,这种高压高疲劳情况下,想要保持完美状态实在是不可能的。&/p&&p&问题无解了吗?&/p&&br&&p&老总一句话就点破关键问题所在:&/p&&p&“那是&b&因为你没有监控信息质量,没有按照信息质量进行权重排序。&/b&有十几二十个公众号,他们的质量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所以在查找信息的时候,如果你的精力顾不过来,你就应该优先查找他们,而适当放弃部分低质量的信息源。”&/p&&p&女生又恍然大悟,回去按照老总建议,选出十几个稳定高质量的公众号,按照信息质量分配精力,如此,公众号的文章质量和流量又有一定上升。&/p&&/blockquote&&p&现在,我们发现了&b&第二个影响决策水平的因素&/b&:&b&信息质量&/b&。&/p&&br&&p&一个股票交易员,当他查阅某条信息的时候,会优先去翻阅
人民网、工信部、国务院新闻发布中心等高质量核心信息源,其次才回去看新浪网、东方财富等渠道,最次是股票论坛、贴吧等;做学术研究,主要是看大咖、大牛的学术报告和书籍,精力有剩余才去看二流的研究成果。&/p&&br&&p&核心的高质量信息渠道很重。每个行业都有对应的行业网站,从中选优去差,保证自己的信息质量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选择所看的书也很重要,有傻白甜美女朋友圈曝自己的书单,尽是《心理学重要的XX条原理》《别让xx类型的朋友害了你》《通往成功的XX社交原理》之类的伪心理学和鸡汤——你觉得这位美女的日常决策水平会怎样?&/p&&br&&p&&b&三、&/b&&/p&&blockquote&&p&女生运营公众号的水平变得更加稳定了,不过,一段时间后,老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总发现,虽然日常流量稳定,但是缺乏爆款,缺少10万+的文章。他又去找女生谈话。&/p&&p&老总问道:“小李啊,你觉得最近工作怎么样?”&/p&&p&女生回答:“我觉得现在工作比较顺了,毕竟比较符合我的专业。我本来就是学中文专业的,每天看看文章,编辑一下文章,还挺顺手的。”&/p&&br&&p&学中文的做微信编辑,是不是很专业对口呀?&/p&&br&&p&老总听了一下子就着急了,立刻说:“小李,千万不要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想法!你觉得专业对口,这只是一个表象!要做好微信,不仅仅是文学性的遣词造句而已,更重要的是心理学、传播学、营销学!你在这些领域里缺乏专业知识,是不可能做得好的!”&/p&&br&&p&女生又愣住了。&/p&&p&“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微信每天流量平稳,但是却极少有10万+的爆款?我仔细研究了你选的文章,发现你的决策里面缺少专业性的传播学和营销学元素。&/p&&ul&&li&比如,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币原则,你有没有听说过?有没有在刻意使用过?&br&&/li&&li&比如,如何给文章取标题,你有没有研究过?有没有一个基于心理学和营销学的常用标题套路?&br&&/li&&li&甚至更高难度的,把广告做成产品内容,让内容本身成为广告,这样的方式有没有研究过?&/li&&/ul&&p&这些才是做好微信决策的真正专业必备知识。”&/p&&br&&p&女生听的云里雾里,回去猛补心理、营销和传播学的课,希望能够满足老总的高要求。&/p&&/blockquote&&p&到此,我们发现了&b&影响决策水平的第&/b&&b&3&/b&&b&个因素&/b&:&b&专业知识&/b&。&/p&&p&专业知识和前面提到的信息质量有重合的部分,但又有显著差异。信息质量可以再找到关键来源后快速提升,但是专业知识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度理解。&/p&&br&&p&&b&专业知识是影响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时候是刚性要求,无法通过信息质量、数量和思考能力(稍后会讲到)来补足&/b&。一个世界顶级的程序员,你给他提供最全面和高质量的金融信息,他也无法做出一个优秀的金融投资决策。&/p&&br&&p&我认为,&b&大部分的决策困境,就是被卡在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的坎上面&/b&,尤其是那些影响巨大的重要决策上。比如,衡量一个生鲜投资项目时,在物流、农产品行业事务上的专业有欠缺,就会让你的投资决策就会做的异常艰难且风险很高;考虑从3种昂贵的抗癌药物中选一种,你就不得不求助于最专业的癌症医生。&/p&&br&&p&顺带说一句,我一直认为,跨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对大部分人来说跨界基本就代表了不专业),是一件在物联网时代被夸大了作用和被轻视了风险的事情。尤其是个人职业发展和学习,乱跨界是要吃亏的。&/p&&br&&p&&b&四、&/b&&/p&&blockquote&&p&我们的关注点继续回到那个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女生上面。这一次,她无法快速解决问题了,她的学习进度很慢。比如,她查阅了关于
社交币 原则的很多资料,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常常不得要领,感觉理论使不出来。老总暗暗旁观,在犹豫是否要再次约谈。&/p&&br&&p&正在犹豫的时候,女生捅了个大漏子——在头条上放了篇观点有明显纰漏的文章。文章大致是说,中国某高考状元能力低下、心理扭曲,在国外杀了个人,由此推出,中国高分考生大多高分低能,最终强烈呼唤教育改革,放开民办教育政策。&/p&&p&老总忍不住了,决定新账旧账一起算。&/p&&br&&p&“先说说今天早上发的头条吧。你怎么看这篇文章?”&/p&&p&女生没有反应过来,说:“我觉得还可以吧,观点明确,有个性,应该可以涨一些粉。”&/p&&p&老总心里一疙瘩,说:“你觉得它的观点怎么样?”&/p&&p&女生又说:“我觉得比较合理吧。我查过,确实有这么一个高考状元,他也确实是在美国杀了个人。另外,中国的应试教育高分低能大家都知道,而且文章主要是呼唤教育改革和放开民办教育,这个主张也是合理的,所以我觉得总体还可以。”&/p&&br&&p&老总的听得一愣一愣的,仿佛一万只乌鸦从头上飞过,一会儿排成S形,一会儿排成B形。良久,叹了一口气,说:“一个观点,观点本身是合理的,并不代表它的论证是合理的,教育当然需要改革,民办教育当然需要放开,但是这个结论并不能由某个高考状元的心理变态来推导出来,这个个案不具有代表性。即便论据属实,这种论证本身也是不合理的。这篇文章的论证太弱了。”&/p&&p&老总叹气总结道:“你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p&&p&女生继续愣着。&/p&&br&&p&老总看她的样子好像一时反应不过来,就转换到另一个话题上:“对了,之前叫你学习传播和营销的,怎么样了?那个社交币的原理,弄懂了吗?”&/p&&p&女生回过神来,透露了自己遇到的难题:“理论上弄懂了,但是实际上使用的时候总感觉差点劲儿,用不出来。它要求我们帮助目标群体说话,达到朋友圈的社交表态效果,但是我不是很确定知道目标群体想要表什么态……”&/p&&br&&p&老总:“我就知道你会卡在这里,这和你平常表现出来的特质是类似的——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你应该换位思考,就把自己当做目标群体,你就是他们,你想想,他们身边都是怎样的人?他每天在做些什么事?哪些是他喜欢的?哪些是他不喜欢的?他的利益在哪里?局限在哪里?你这样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其实很容易就能明白,他想要对什么人表什么态度,而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章、以怎样的角度代他发言了。”&/p&&br&&p&女生点点头,也不知道弄懂了没有。&/p&&/blockquote&&p&这一部分,我们看见思维方式和&b&思维能力&/b&对决策的影响。&/p&&p&即便面临同样的信息,不同人也会给出不同的反应,做出不同的决策,这常常就是思维能力的高下造成的区别。&/p&&p&你有没有&b&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b&?&/p&&p&有没有换&b&位思考、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b&?&/p&&p&有没有&b&跳脱现有框架、超越局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b&?&/p&&p&……&/p&&p&这些思维能力的区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决策的水平。&/p&&p&所以在知乎上,有那么多关于思维方法的问题;&/p&&p&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强调要加强思维的教育;&/p&&p&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变革,最牛的一所学校就是纯思维导向的教育,先学会各类学科的100种思维方式,然后再去实践应用;&/p&&p&所以我开一次可视化思维的实体教师培训,仅仅一个“除了思维导图,还有哪些好用的学习工具”的标题就引来了几百报名。&/p&&p&……&/p&&p&&b&五、&/b&&/p&&p&再继续回到那个女生的情境中。&/p&&blockquote&&p&某个星期,微信流量暴跌,几篇文章出现了明显原则性错误和失误。&/p&&p&老总大慌,赶紧找女生问话:“这两天怎么回事?昨天的头条文章基调明显有问题,简直是社交币原则的反例!今天的头条也是奇奇怪怪的,既不新颖奇特,又没有实用工具性,跟目标群体的生活情景也不紧密关联,完全没有看点嘛!另外,这几天的文章标题都很平淡,明显是没有雕琢过的,原来的哪些标题策略呢?怎么不用了?”&/p&&p&女生红着眼睛憋出一句:“跟男朋友吵架了,这几天情绪不太稳定。。。”&/p&&/blockquote&&p&情绪对于决策的影响最明显,最易懂,但仍然值得单独提出来。上面提到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很大,但是这两条都是需要长期积累学习的,没法迅速掌握。而情绪对于决策的影响,却是有可能快速消除的。&/p&&br&&p&虽然,你很难短期迅速成为一个修为高深波澜不惊的人,你可能还是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阴影,但是通过一些信念和技巧的修正,完全可以做到把情绪缩小到一定范围内,并且转移到不重要的时间和空间去处理,避开做关键决策的那个重要窗口。&/p&&p&具体的技巧可以参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控制负面情绪? - 叶修的回答&/a&&/p&&br&&p&巴菲特再谈到自己的投资理念的时候,连说3遍:不要亏损、不要亏损、不要亏损……看起来像是废话,然而他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b&规避风险比追求盈利更重要&/b&。&/p&&p&这个理念在很多时候都是通用的:&b&少做明显的蠢事比多搞出精彩的花样强&/b&。&/p&&p&情绪管理之于决策就是这样类似的关系:&b&少在情绪波动时做愚蠢的决策就够不错了,因为不管平时的决策多么才华横溢精彩绝伦,其累计收获的成果有可能被一次蠢决定完全抵消掉,还有额外损失&/b&。&/p&&p&也因为如此,自我情绪管理,是我建议大部分人都可以优先学习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只要学会了一点点就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它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p&&br&&p&&b&六、&/b&&/p&&p&上面这个女生的案例是几个真实案例的混合表达,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这几点:&/p&&ol&&li&信息数量&br&&/li&&li&信息质量&br&&/li&&li&专业知识&br&&/li&&li&思维能力&br&&/li&&li&情绪管理&br&&/li&&/ol&&p&这就是影响决策的5个核心因素。其中:&/p&&ul&&li&信息数量、信息质量可以通过某些关键点的变化而短时间提高(指的是新增速率可以快速改变,但是积累总量的改变要慢些);&br&&/li&&li&情绪管理可以通过部分技巧的学习、联系和信念的改变而较快速的掌握;&br&&/li&&li&专业知识、思维能力的提升相对较慢,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li&&br&&/ul&&p&然而我要表达的态度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不管是情绪管理,还是专业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确实是可以通过刻意学习和训练得来的。即便有些东西起步时比较难、比较慢,只要你努力学习,总会有相应的提高和进步。&/p&&br&&p&不过,我还是要做一点补充说明:&/p&&p&&b&高水平的决策是可以练习和追求的,然而完美的决策并不存在,总有某些时候,你会碰到不可决策的情况&/b&。比如金融交易中的盈亏同源,你的盈利就来源于那不可消除的风险;比如高中毕业时选的大学专业,一个高中生(包括你的父母亲戚、老师等)就是不可能对社会职业有深刻的理解,怎么决策都是不完善的。&/p&&br&&p&这也是我要说的关于决策的最后一点——&b&决策后的心态。决策完了,坦然接受后果。即便错了、损失了,也不用纠结,继续把控好决策过程,准备好下一次决策就行了&/b&。我们只需要做到决策前期和过程中的尽心尽力,剩下的结果,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如果决策完了还不安分,瞻前顾后的,反而有可能让下一个决策错得更离谱。&/p&&p&比如,一个优秀的金融交易策略,有70%的准确率(这个胜率已经非常优秀,足够持续稳定盈利了),有些人偶尔一次碰到了那失败的30%,心理波动了,慌了,烦躁了,于是后面几次就不按照固有的策略去做了,结果越做越烂。这在金融交易圈里非常常见(这种心态常见,然而胜率高达70%的策略却不常见)。&/p&&p&总结:&/p&&p&&b&信息数量、信息质量、专业知识、思维能力、情绪管理,以及决策后的心态&/b&。&/p&&p&-------------------------------------------------------------------------------------------------------------------------&/p&&p&附:推荐几本书&/p&&br&上面提到的因素中,思维能力是无专业限制,所有人都通用的,也是我的研究领域,在此推荐几本思维方面的 “硬书”&br&&br&&b&批判性思维:&/b&&br&&b&《批判性思维工具》 &/b&这本书是批判性思维领域最经典的一本书了,几乎没有之一。从逻辑陷阱,到批判性思维心态,新版里面甚至还添加了如何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学习一门学科!其实已经有点延伸到学习策略的领域了。&br&&b&《学会提问》&/b&另外一本经典的批判性思维书籍,不过和上面那本书有不少内容是重复的,也可作推荐。&br&&b&《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b&这是一本既严肃又搞笑的高质量思维书籍,里面有很多测试题,非常有趣,角度也很新颖。当你认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经可以的时候,不妨做做里面的测试,会发现,真是机关重重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中招了!!可以和上面两本配套看。&br&&br&&b&创造性思维:&/b&&br&&b&《水平思考法》:&/b&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小册子,是创造性思维领域的开创性书籍。其他书籍多是讲技巧的,这本书籍讲到了根本,并且告诉你,哪些奇奇怪怪的创造性技巧是怎样从这个根本原理中衍生出去的!&br&&b&《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b&名字看上去有点水,但是内容还是很经典的。既有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又有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还提到创造性思维的心态,角度很全面,值得参考。&br&如果懒得看全书,可以看我对这本书的一篇书评和感悟:&a href=&/p/& class=&internal&&读书报告——关于创造力 - 教育微微谈 - 知乎专栏&/a&&br&&b&《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b&这本书的切入角度比较深刻,从心流的概念一直谈到富有创造力的生活状态,有点洞悉根本的意思。值得认真品味的一本书。&br&&br&&b&其他思维技巧&/b&:&br&&b&《金字塔原理》:&/b& 最基本的入门书,主要讲的是结构化思维的。虽然基本,但是很必须,值得年轻人和学生们边读边练习。&br&各种&b&思维导图&/b&的书籍,随便看一本。不多说了,思维导图现在已经常识化了。但是顺带提一句,思维导图的核心在于层级、分类、发散三个要点,其中层级与分类就是结构化。&br&&b&《六顶思考帽》:&/b& 德博诺的一本思维技巧书。重点在于全方位的思考角度。团队开会的时候可以用。所有人都可以看看,尤其推荐高中生、大学生看,想想写作文、辩论赛,或者组织社团活动的时候,搬几个相应的套路出来,足够震慑住一般外行人了。简单易行,装逼必备。&br&&b&《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b&麦肯锡系列的书籍中,我觉得这本最好。既讲了思考的技巧(如何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面对复杂问题情景等),又讲了部分脑科学的原理,让你知道这些技巧不是凭空来的,是有依据的。内容比较深刻,也比较实用。&br&&b&《穷查理宝典》:&/b&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XXX,而股神巴菲特的背后,就是查理·芒格。查理芒格最出名就是他的多元思维模型——把各个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提取出来,为一件事情(对查理芒格来说就是金融投资)进行深度服务。这个思路非常值得提倡。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也在往更加偏重思维的方向前进。比如有一个密涅瓦大学,号称是来颠覆哈佛的,他的核心特色课程,就是大一学生先要学习100种核心思维方式(可惜是保密的,每个入读的学生都要签保密协议,不得外泄),然后在学其他东西,简直是砍瓜切菜,乘风破浪的感觉。&br&&br&上面提到的书,每一本都是高质量的核心书籍,值得反复细看的。手边没资料,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了。以后慢慢补充。&br&&br&&b&决策能力的训练,非常依赖于&u&深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u&&/b&,比如,你了解各种 心理效应,理论上也能提高自己对人和事情的决策判断。但是你如何学习这些心理效应呢?你真实深刻的理解了吗?你能应用出来吗?&br&决策能力需要训练,而训练的途中也需要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我在问题&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 叶修的回答&/a&中,提到一些典型的学习策略,可供参考。&br&——————————————————————————————————————&br&&br&&p&本文说的大部分是对于事情的决策,其实,&b&如何判断一个人,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决策&/b&,可以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你有哪些独特的识人技巧值得分享? - 叶修的回答&/a&&/p&&br&&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为什么有些人很聪明?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差别在哪呢? - 叶修的回答&/a&&br&&br&&p&其他个人提升:&/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我们在将自己与他人归类时是如何选择「标签」的? - 叶修的回答&/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 叶修的回答&/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控制负面情绪? - 叶修的回答&/a&&br&&/p&&br&&p&觉得有用就点个赞吧,我的很多干货长文被压在底下了,这次能不能顶起来,就看你了!&/p&
干货长文,良心作答。建议收藏本答案,过几天会继续更新,补充大量干货。再次更新时,会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提供思路。第一次更新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可落地可实操。以下是第一次更新的答案。————————————————我们确实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
&p&很多人觉得自己计划完不成,拖延,生活中养成种种恶习的根源在于自制力不强,以为增强了自制力,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b&这个想法是错的,自制力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b&&/p&&br&&p&那什么才是呢?诸位稍安勿燥,这个后面自然会讲到,但在此之前,且听我讲一个哈佛学霸的故事。&/p&&br&&p&&u&&b&一. 75%真实的故事&/b&&/u&&/p&&p&故事主人公叫 Tal ,是哈佛大学心理系大三的学生,同时也是学校壁球队的主力。他每天很早起床去跑步,然后去学校,一天的课程结束后,他会去球场和教练进行常规训练、打比赛,在此之后,他会去健身房健身,然后回家,做作业,看书学习,睡觉。日复一日,从不间断。&/p&&br&&p&于是大家纷纷认为 Tal 童鞋是一个高度自律的学霸。Tal 童鞋也是这么看待自己的,直到寒假到来。&/p&&br&&p&作为学霸,寒假当然不会满足于过过圣诞节,看看之前很火的天朝剧《Nirvana in Fire》(琅琊榜),Tal 打算预学两门下学期的课,完成一个 Research Project,并且平均每天保持1小时以上的锻炼。&/p&&img src=&/3fe995503eeb753ec2e65f3e189e3738_b.png& data-rawwidth=&575&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3fe995503eeb753ec2e65f3e189e3738_r.png&&&p&嗯,结局喜闻乐见:Tal 童鞋跪了,他唯一的成就是如愿看完了 Huge(胡歌)主演的这部大作,哦对,还胖了四斤。啥,你问学习研究和锻炼呢?Tal 只在头两天看了10页书,加起来锻炼了一个小时而已。&/p&&br&&p&看到这里我知道有人要跳出来说:“不!这不是真的!学霸辣么自律,寒假计划怎么会失败?!一定是你瞎编的!”&/p&&br&&p&对,如你所见,我瞎编了25%的部分,但那仅仅是具体的失败细节,事实仍然没有变化——Tal童鞋的计划的的确确泡汤了。不信你看,下面是他的原话,还有视频截图为证。&/p&&blockquote&I can't wait to have the freedom without squash and just focus on my classes. Catch up on all the readings and writings and stuff. Winter holiday came. I stopped playing completely. And instead of becoming more productive, I became far less productive.&br&我等不及没有壁球的自由,以专注于我的学习,追上阅读、写作的进度。寒假来了,我不用再进行(壁球)训练了,但与高效学习相反,我反而效率变低很多。&/blockquote&&img src=&/d9da9d28dcaa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9da9d28dcaa_r.png&&&p&有些读者已经认出 Tal 了,没错,他现在是哈佛的 Tal 教授,这张图来自于他广为流传的《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第11集的39分47秒。(借机安利下,作为哈佛当年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没有之一,这门课于2010年被网易公开课收录,并取了个很鸡汤的名字,叫《哈佛幸福课》,此后长期霸占排行榜第一,累计观看数早已破千万。)&/p&&br&&br&&p&&u&&b&二.学霸们的困扰&/b&&/u&&/p&&br&&p&Tal 教授用亲身经历证明了,在寒假计划这种事上,学霸和普通人其实有着同样的困扰。有人会说Tal 是个例,但不是的,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学霸,即使是在 MIT 念 Phd 的哥们,也会面临在家睡到中午起不来,学习计划迟迟无法落实的问题。&/p&&br&&p&当然,还是有人会举手,说不对啊,我就认识那种寒假计划很充实,还全都落实了的学霸!对,没错,我们姑且把这样的人称之为“成熟体学霸&,把前面那些计划泡汤了的称为“幼年体学霸”。在你们见到的那些学霸里,相当一部分仍处于“幼年体”,仍会和普通人一样,受到自控力和拖延症的困扰。&/p&&br&&p&那么问题来了,“幼年体学霸”是如何成长为“成熟体学霸“的呢?&/p&&img src=&/5ccd97b2dce095dcee74912bcd0c4a31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ccd97b2dce095dcee74912bcd0c4a31_r.png&&&p&(上面这张图好暴露年龄啊!)&/p&&br&&p&虽然计划泡汤了,学霸毕竟是学霸,很快展现出了他与普通人的区别:&/p&&br&&p&普通人是这样的:计划失败 -& 沮丧 -& 骂自己一顿 -& 制订新计划 -& 继续失败&/p&&br&&p&学霸是这样的:&b&计划失败 -& 沮丧 -& 骂自己一顿 -& 深度思考计划为啥失败 -& 改善问题 -& 制订新计划&/b&&/p&&br&&p&当然新计划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之后,学霸会重复上述流程。久而久之,新计划中失败的越来越少,成功的越来越多,学霸也实现了幼年期到成熟期的进化。&/p&&br&&p&那么为啥计划会失败呢?明明学霸们平时是拥有高度自控力的,难道到了寒假自控力会失效?&/p&&p&这就要说到自控力的假象了。&/p&&br&&p&&u&&b&三.自控力的假象与真相&/b&&/u&&/p&&br&&p&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高考前是自己学习力和自控力的巅峰,那时候每天都要做好多题,学到很晚,但第二天还是精神抖擞,继续奋战;上了大学之后,时间宽裕了,反而变得懒散了,没有之前学习的劲头和毅力了,到了假期更是懒得一发不可收拾,熬夜看剧、晚睡晚起、暴饮暴食那都是家常便饭。&/p&&br&&p&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时间越宽裕,自控力就越薄弱?这显然不科学。那就是因为时间越宽裕,我们越容易懈怠和堕落?但这是结果,并不是原因。&b&我们以为自己的自控力曾经很强,上大学后变弱了,放假后则因为懈怠愈发孱弱——这其实这个假象。那真相是什么?&/b&&/p&&br&&p&Tal老师为我们揭示了两个真相:&/p&&br&&p&&b&1.保证我们高效运转的其实是习惯,而不是自控力。&/b&&/p&&br&&p&想想在高考之前的那种紧张的学习氛围里,我们被动的养成了很多习惯——每天规律的上课、自习、吃饭和睡觉,我们目标明确——每个月、每个星期乃至每天复习什么,老师们都替我们安排好了。这些我们习以为常,就像你每天早上起床都会自动去刷牙一样自然(说不刷牙的你走开!)&/p&&br&&p&你想想想你起床后刷牙的过程:穿衣服(好吧我知道有人不穿),拿起杯子和牙刷,走到卫生间,接水,挤牙膏,开始刷。即使你可能还睡眼惺忪,但这一套流程你仍然能精确无比、毫不费力的执行下来。这个过程需要一丢丢的自控力吗?基本不需要对不对?
&/p&&img src=&/7bef51cf2f949ff57422c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7bef51cf2f949ff57422c_r.png&&&br&&p&所以高中的那些学习,其实并不需要太多自控力&b&。&/b&而当你进了大学,课程安排变得自由了,你丧失了那些被动习惯,开始自己规划学习和生活时,才是需要自控力的时候。而此时,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第二个真相:&/p&&br&&p&&b&2.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b&&/p&&p&很多人不知道,&b&自控力和肌肉力量一样是有限的。&/b&这个结论被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大家上网搜索一下就能看到,我这里不做赘述,我只打个比方,相信能帮你更好的理解这个结论:&/p&&br&&p&想象下,当你搬宿舍、或是换教室时,你把一摞又一摞沉重的书本,吃力的从这个屋子搬到那个屋子之后,你双臂酸软,腰酸背疼,严重者可能连一杯水都举不起来——因为你的肌肉力量耗尽了。&/p&&br&&p&自控力也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桌上昨天新买的一大堆零食,双十一淘宝主页玲琅满目的商品,男神胡歌的新剧又开播了……我们要反复抵抗这些诱惑才能专注于那些重要的目标,比如学习和减肥。每拒绝一次诱惑,你的自制力就消耗一分,如果面临的诱惑太多,总会有一个时刻,我们会累到无力抵抗,任由暴饮暴食、刷爆淘宝、熬夜看剧这些行为支配我们的生活。&/p&&img src=&/924d6ecdf3c04fca0846d_b.png&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924d6ecdf3c04fca0846d_r.png&&&br&&p&当然现实没有那么可怕,肌肉酸痛过两天会恢复,自制力嘛,你睡个好觉也能回归正常。有意思的是,不同人天生力气不一样,自制力强弱也不一样,自制力超群或是弱到掉渣的,在人群中都占很小的比例,大多数人都处在中间那个状态——不好也不坏。&/p&&br&&p&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学霸就是那群天生自制力超群的人?如果是这样,那我写这篇文章也太没意思了。&/p&&br&&p&有机智的童鞋马上反应过来了:哦!既然我们可以锻炼肌肉,自制力也是可以锻炼的,对吧!我们只要把自制力锻炼到很强就可以了!&/p&&br&&p&这话没错,然而肌肉力量有极限,自制力也是有极限的。生活中,我们面临的诱惑如此之多,靠后天锻炼出来的自制力依然会不够用。另一方面,就像上面讲到的第一点:&b&无论是校园里的“成熟期学霸”,还是社会里的精英人士,其高效的学习和生活,并不像我们往常以为的那样,依赖于强大的自制力,而是得益于后天构建起来的习惯体系。&/b&&/p&&img src=&/cf3be8fbacad1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cf3be8fbacad1_r.png&&&br&&p&&b&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自制力,去构建这样一套体系,才是我最想说的东西&/b&,当年的Tal童鞋,也是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才开始了他的翻盘之旅,成功进化为成熟体学霸,最后成为哈佛教授,走上人生巅峰的。(好吧别打我,我承认后面这段是我瞎编的。)&/p&&br&&p&但是构建习惯体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原因有两个:&/p&&p&1.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有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在阻挠我们的行动,&/p&&p&2.很多人不知道,习惯背后的原理。&/p&&br&&p&&u&&b&四. 看不见的敌人&/b&&/u&&/p&&br&&p&很多人都想要减肥,想要健身,但大多数人的状况是:决定要减肥或健身后,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买了一堆装备,办了几千块的健身卡,却在去了不到三次后,将这些东西都束之高阁。&/p&&br&&p&为什么建立一个锻炼的习惯这么难呢?因为太多人不了解习惯背后的原理,更重要的原因是,&b&太多人太急了,太想在短期内看到显著的改变。&/b&&/p&&br&&p&是的,我们都希望一夜暴富,一朝成名,都喜欢看“穷小子白手起家创业成功,一年变身亿万富翁”、“胖女孩半年瘦身八十斤俘获男神芳心”的故事。但这些不是我们的错,&b&我们之所以天生短视,喜欢即时的反馈和满足感,是因为大脑里,住着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在捣乱。首先你得意识到它的存在,然后才能战胜它。&/b&&/p&&br&&p&在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茹毛饮血的时候,资源稀缺,吃了上顿没下顿,大脑需要持续的分泌化学物质,它们促使人们去寻找并摄入食物,热量越高越好,把自身的脂肪储存的越多越好;如果不是这种机制,人类很可能存活不到今天。 &/p&&img src=&/2ae88e75abda5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2ae88e75abda5_r.png&&&br&&p&可我们不是原始人,我们进化出了更高级的控制单元,所以我们学会了计划,学会了为达成长期目标放弃短期利益。&b&但原始的那部分大脑并没有消亡,它依然在时刻争夺着身体的控制权,促使我们孜孜不倦的寻求即时的满足感。&/b&&/p&&br&&p&所以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在认真学习时,忽然会冒出“学这么久了,看一集美剧吧!”的念头;为什么晚饭吃了不少,睡前还是管不住自己伸向零食的手;为什么你打开手机想要背单词,却鬼使神差的戳开了微博;这些的本质都是原始大脑在作怪。&/p&&br&&p&好了,看到这里,你意识到敌人的存在了,即大脑的原始部分;你也意识到它惯用的伎俩——即时满足感。但这还不够,要打败它,你得掌握科学的武器,也就是习惯的原理。&/p&&br&&p&&b&&u&五.习惯的原理&/u&&/b&&/p&&br&&p&习惯的养成,依赖于四个部分:&b&触机(cue)、惯性行为(routine)、奖励(reward)和信念(belief):&/b&&/p&&br&&blockquote&&b&触机:&/b&即触发习惯的原因,你可以想象成手枪的扳机,按下扳机,子弹就打出去了。习惯的触机有很多,可能是时间、地点或场景。你早上刷牙的触机是起床这个动作;去吃午饭是因为时间到了(额,好吧,还有肚子饿了);有人习惯睡前刷微博,那么触机可能是你躺下来盖上被子。触机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决定习惯好坏的,是它引发的惯性行为。&br&&b&惯性行为:&/b&之所以叫惯性,是因为它是无意识的,比如一打开电脑就先上网看看娱乐新闻;比如睡前一定要刷一下朋友圈。在建立新习惯的过程中,&b&我们的自制力,就用于修正那些引起拖延的旧行为,将其替换为新的惯性&/b&。在更正坏习惯时,你需要格外留意引发它的触机,同时关注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这一步是最消耗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可能要与旧习惯反复拉锯,因为良好惯性行为的建立不仅需要有自制力去克服旧的行为,还需要在行为结束时获得正向的反馈,也就是下面要说的“奖励”。&br&&b&奖励:这是习惯养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往往被人们忽略&/b&。为什么坏习惯容易养成且难以改变?因为它们的奖励往往即时而明显:打游戏、刷网页、吃零食这些哪个不是这样?好习惯难以形成,也恰恰因为短期的奖励不够明显。背单词、健身、练书法这些行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有些人天生能从过程中获得精神激励,但很多人不行,那我们需要人为的赋予自己奖励:比如记录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时不时发个微博鼓励下自己、达成一些小目标时吃顿好的庆祝下等等(啊喂也不要暴饮暴食啊!)&br&关于奖励,稍稍多说几句。诸如学习、健身这种事本身是有点反人性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快速建立正向奖励机制呢?这个展开能写两本书...知乎上有很多学习、健身相关的优质答案了,我这里不赘述。我想提供一种思维:&b&积极的、开放性的、成长性的思维。即多去看看那些享受学习、享受健身的人是怎么做到这些事情的,尝试去学习他们的方法,把目光放在积极面上,而不是怀疑自己能力不行,觉得自己做不好。
此外,强化你的“信念”有助于你获得精神上的正反馈。
&b&信念:&/b& 这是支撑你建立习惯的内在动力:你想要每天背单词,是为了干掉英语考试;你想要学会弹吉他,是为了能在各种晚会上一显身手;你想要规律饮食、早睡早起,是为了身体健康;你想要健身减肥,可能是想俘获女神/男神的芳心。总之,你是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b&信念能让你你在养成好的习惯时获得精神上的正向反馈,同时,你的信念越强烈,就越能忍受改变过程中的痛苦与反复。&/b& &/blockquote&&br&&p&明白了这些,可以更好的帮你建立习惯,而关于如何建立习惯,有太多的技巧,诸如远离诱惑、分解目标、建立记录和反馈机制……多的能写出一本书(事实上有很多关于习惯的书了,后面我会推荐一本),我这里想说点心态上的东西,也是我在踩了无数坑后,用斑斑血泪换到的重要经验:&/p&&br&&p&&b&&u&六. 三点心态&/u&&/b&&/p&&br&&p&&b&1.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b&&/p&&br&&p&真的,大家都是普通人,承认这一点没啥可耻的。拿我最喜欢的肌肉模型举例子吧,我始终觉得,建立习惯也好,培养能力也好,都跟锻炼肌肉是一码事:你今天只能举30斤的哑铃,下周你最多举35斤,你不能说明天我就要举60斤。同样的,如果你之前从没去过健身房,不要指望刚开始一周能去三次,更科学的计划,是从一周去一次做起;如果你之前沉迷游戏,一周打七天,不要指望明天就能戒掉它,科学一点的目标,是下周只打六天。&/p&&br&&p&承认自己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敢于面对现实,也是成熟的标志之一,不是吗?《积极心理学》中的建议是:&b&对于一般人,一个月能建立一到两个习惯就很不错了&/b&。不要太贪心,你真能做到,一年下来至少养成12个习惯,你能够爆掉大多数人了。&/p&&br&&p&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休息,在此之上,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对自己少一些苛责,多一些鼓励。&/p&&br&&p&&b&2.少一些苛责,多一些鼓励&/b&&/p&&br&&p&&b&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太过于强调严格自律和自我批评,却很少教我们如何鼓励自己。&/b&太多人放弃改变,是因为在反复的失败后,用批评和苛责扑灭了自己内心的火种。&/p&&br&&p&我大学最堕落的两年,深受这种思想所害,最后让我走出来的,不止是不甘堕落,更是每次失败后,像对待朋友,有时甚至是像对待小孩子一样,鼓励自己,哄自己:“这周计划锻炼三次,只锻炼了一次?没事,也比不锻炼强吧,是不是计划不合理?下周试试两次吧!”“今天计划要学的又没学完,下午还刷了两个小时网页……没关系,比昨天好啦!昨天刷了大半天好嘛!”。&/p&&br&&p&计划失败了,大多数人会羞愧,会痛苦,会责骂自己。&b&但少有人去安慰自己,告诉自己“没关系,你是个普通人,你总会有脆弱的时候”;少有人像鼓励朋友一样鼓励自己,跟自己说“加油,还有机会,来!想一想下次怎么可以做得更好”。&/b&&/p&&img src=&/4ee897db920dca2ebb07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ee897db920dca2ebb07_r.png&&&p&真的,在与欲望和弱点搏斗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时候是没有队友的,你只有自己给自己打气。&/p&&p&嗯,有人担心过多的自我安慰会让自己松懈,所以我要强调的最后一点,是行动。&/p&&br&&p&&b&3.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b&&/p&&br&&p&&b&无论你苛责还是鼓励自己,最后引发改变的,是行动。&/b&想做什么,现在就开始做吧,不要等到以后。在我的认知中,90%的“明天再说”等于“明天就忘” 。想看书的,今晚睡前就拿起来,哪怕只看一页;想锻炼的,今天就蹦跶起来,哪怕只是一组4分钟的燃脂训练;想学画画的,今天就画起来,哪怕就画一个水杯。&/p&&p&&b&只要你做了,无论多少,你都是在行动,都是改变,而如上一点所说:再微小的改变,都值得褒奖。&/b&&/p&&br&&p&就像虽然90%的人看了这篇回答,过两天还是会忘记。但我觉得吧,不要紧啦,大家都是普通人嘛,别苛责自己,至少这么长的文章,你都快看完了,对不对?你还是很棒哒!而且看了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从现在做起”的体现啊!&/p&&br&&p&你看,学以致用嘛,我就是这么看得开 ╮( ̄▽ ̄&)╭&/p&&br&&p&最后,送一句我爱极了的话给大家:&/p&&blockquote&Incremental change is better than ambitious failure.&br&逐步的改善好过雄心勃勃的失败。&/blockquote&&br&&p&&b&&u&End. 后记-为什么要写这篇文字&/u&&/b&&/p&&br&&p&&b&我曾是一个学渣,很渣很渣的那种:&/b&我背着笔记本去图书馆,却刷了半天的网页,又看了半天的电影,晚上我把自己骂一顿,决定明天好好学习,结果第二天又故态复萌;我曾整天翘课打游戏,晚上通宵到早上7点,睡到中午1点,起来吃碗泡面,下午继续打,这样循环了一个多学期。我不是没有想过改变,但每一次下定决心后的热血,都持续不到三天,很快就会陷入计划失败-& 自责 -& 重新计划-& 计划失败的恶性循环。&/p&&br&&p&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自控力是限制自己进步的最大阻碍,我痛恨没有毅力的自己,觉得这辈子没啥出息了。直到后来,见了很多很多人,读了很多很多书,我才明白以前很多对于自控、习惯和效率的理解都是错的。在那以后,我慢慢摆脱了诸如自控失败、拖延症这类问题的困扰,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学霸”;我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天过得忙碌而有意义。&/p&&br&&p&而为了达到今天的状态,我走了太多太多的弯路,我也看到太多人,跟我掉进同样的坑里,想要爬出来,却因为力气用错了地方而徒劳无功。&b&即使是寒假计划失败这样一件看上去很小的事,背后却隐藏着太多的学问&/b&,它们分散在不同的书与课程里,没有足够经历的人,难以一窥全貌,结果就是反复的掉进坑里,在爬坡的过程中耗尽了心力,最终放弃了自己。&/p&&br&&p&&b&我常常想,如果当年有人告诉我正确的道理和方法,我的人生会不会顺遂很多?&/b&&/p&&br&&p&所以我啰啰嗦嗦的写这么多,哪怕只对一个读者有用,就不枉我花二十多个小时,去琢磨和修改这篇东西。&/p&&br&&p&最后的最后,再送两段话给大家: &/p&&blockquote&“在生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次机会,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身上的缺陷和弱点,事实会一次又一次提醒你,你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需要改变。可人的本性是懒惰又脆弱的,大部分人选择麻痹自己,转向短期的即时刺激(上网购物打游戏,暴食社交一夜情),少数人选择改变自己,于是就会有痛苦,有反复,有成功和放弃。”&br&“没有人生来完美,每一个趋近于优秀的人格,都是经过了多次自我改造的结果。没有试图去改变的人,继续重复着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看着那些早已看过的烂熟于心的风景,而对于正在改变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blockquote&&p&这两段话来自知友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670a6aab34635a37bcfd& data-hash=&670a6aab34635a37bcfd& data-hovercard=&p$b$670a6aab34635a37bcfd&&@陈诺&/a&,我稍有改动,基本没有曲解原意,推荐大家看看她的回答,很多答案对我帮助很大。 &/p&&br&&p&&b&在改变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不懈的坚持和科学的方法&/b&,祝你们每一天都和之前不一样,每一天都是新的,大家共勉。&/p&&br&&p&&u&&b&Ref.推荐阅读 & 参考文献&/b&&/u&&/p&&p&一篇回答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这篇回答的所有重要观点,几乎都来自于下面这些书和课程,推荐给大家:&/p&&ol&&li&&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控力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li&&li&&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习惯的力量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li&&li&&a href=&///?target=http%3A///special/positivepsycholog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i class=&icon-external&&&/i&&/a&&/li&&/ol&&p&另附一篇回答,为什么期望短期内获得大幅改变的想法不切实际而且有害:&/p&&ul&&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人可能在短时间内各方面都得到大幅提高吗&/a&?&/li&&/ul&&br&&p&&b&&u&真·后记(更新)&/u&&/b&&/p&&p&这篇回答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赞,这令我始料未及。我想强调一点,这篇文章的初衷,是给大家一些启发,让大家对习惯和自控有一些正确的认知。更全面科学的解答,我还是极力推荐大家学一学上面的书和课程。&/p&&br&&p&此外,一夜顿悟从而扭转人生这样的事极少发生。&b&真正的顿悟(例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之所以能发生,源于之前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是量变的积累遇到了合适的契机,从而引发了质变。&/b&&/p&&br&&p&改变没有捷径,它是漫长的过程,它始于你的意愿,在正确的行动下得到积极的结果。《自控力》这本书很多人买了,有多少真的看完了?又有多少人长期对照自己的问题回去翻阅过三遍以上?又有多少人按它讲的方法去冥想、去运动、去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幸福课》也有很多人看过,又有多少人认真的做笔记,按课里的方法去设定目标、去挑战风险、去写感恩记录、去关注事物的积极面?&/p&&br&&p&&b&懂得很多道理只是前提,决定你能不能过好这一生的,是你的选择和行动。&/b&&/p&
很多人觉得自己计划完不成,拖延,生活中养成种种恶习的根源在于自制力不强,以为增强了自制力,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个想法是错的,自制力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那什么才是呢?诸位稍安勿燥,这个后面自然会讲到,但在此之前,且听我讲一个哈…
因为作风问题,这几年我不断和女人打交道,总结了一些经验,看了一些书,也算抛块砖,引个玉吧。&br&&br&开始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例子。&br&&br&男:最新出的那个xx电影你看没,咱们一起去看吧。&br&女:啊,我在网上听说那部电影是烂片啊。&br&男:不会吧,我一哥们去看了,他说还可以啊。&br&女:...&br&&br&这是一个错误的沟通案例,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男人不断在说电影多么好看,完全没有理解对方想表达什么,一个劲“强迫”对方接受他的观点,并且,他有可能自己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br&&br&再来看下面这个例子。&br&&br&男:最新出的那个xx电影你看没,咱们一起去看吧。&br&女:啊,我在网上听说那部电影是烂片啊。&br&男:啊,你也看网上的评论了,好像是不怎样啊。哎,明天周末只能宅家里玩了。(&b&中性回应+状态表明&/b&)&br&女:哈哈,我闺蜜新发现了一家泰国菜,味道挺好的,要不咱们明天去试试吧。&br&&br&这是一个正面的示范。我们可以看到,&b&当女方表达对影片兴趣不强烈的时候,男方的回答有两个思路:1,或许这只是女方的谦辞,女方并不想如此容易就答应这次约会,所以要判断女方是否真的对电影无感。2,引导女方说出真实的想法。接下来,我们看到男方给了一个中性回应(对应思路1)和一个状态表明(对应思路2),女方就和男方相约去吃泰国菜了。&/b&所以,女方真实的想法其实是去吃饭,而不是看电影。&br&&br&&br&下面开始正文部分。&br&&br&&br&&b&交流篇&/b&&br&&br&也许你过往的经验已经告诉你,有效的沟通方式绝不止一种。有些沟通能力强的人很外向,看起来与每个人都有话讲,而有些人又比较沉默,安静,或者讲话甚至“拐弯抹角”。这就像这个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各有不同,比如,自我揭露以及说话直快的表达方式在美国可能会行得通,但在亚洲文化里,这一特质可能被视为有挑衅的意味。所以,没有一种特定的沟通方式适用于所有人,我们要学会看人说话。&br&&br&&br&&br&&b&一、验证感受&/b&&br&&br&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受到这样的质问:“你是不是又不高兴了?”“你为什么又生我气了?”“你是不是又在撒谎了?”&br&&br&事实上,我们没有不高兴,没有生气,也没有撒谎。但被对方这么一问,心里多少是有些不愉快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b&大多数人都认定自身对事情的感受就是事实。&/b&矛盾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草草下结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避免这种情况呢?这就引出了本文第一个的沟通思路——验证感受。&br&&br&&b&验证感受包括三个要素:&/b&&br&&b&1.描述对方的行为。&/b&&br&&b&2.列出关于此行为的至少两种解释。&/b&&br&&b&3.请求对方对行为解释作澄清。&/b&&br&&br&举两个例子。&br&&br&“你说你喜欢我现在所做的改变”(&b&行为&/b&)&br&“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喜欢“(&b&第一种解释&/b&)&br&“虽然这只是我的猜测”(&b&第二种解释&/b&)&br&“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b&请求澄清&/b&)&br&&br&&br&“你这几天一回家就不说话”(&b&行为&/b&)&br&“我不确定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气”(&b&第一种解释&/b&)&br&“或许你只是这段时间工作比较辛苦”(&b&第二种解释&/b&)&br&“你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吗?”(&b&请求澄清&/b&)&br&&br&验证感受能够让交流更加平和稳定,它并不假设你的感受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特别爱面子,验证感受能以一种保留对方颜面的方式使我们在跟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至于直接威胁或攻击对方。&br&&br&当然,验证感受的三个要素不是一个定式,有时候不需要囊括所有要素就能凑效。&br&&br&”你很久没过来了,最近发生什么事了吗“(&b&行为+请求澄清&/b&)&br&”帮我照看小孩不打扰你休息吗?如果真的不麻烦的话,我的确需要人来帮我带几天孩子,但我不想因为我而打扰你的生活。“(&b&不需要描述行为&/b&)&br&&br&甚至如”怎么啦“,这种最简单的感受验证也能奏效,你可以靠着别人的帮忙让暂时混淆的行为产生意义。&br&&br&&br&&br&&br&&b&二、重新定义&/b&&br&&br&问话也是有技巧的。&br&&br&&br&假设你和朋友约定在一个地点见面,但你从来没去过那里,对方告诉你“一直朝前面走大概一公里,那里有个十字路口,左转就到了”。思考一下这句简单的话存在什么问题。&br&&br&首先,如果你朋友和你对一公里的概念不一样,一公里的概念对你朋友来说是走10分钟,那么怎么办?其次,万一前方有不止一个十字路口,该怎么选择呢?&br&&br&在你继续询问之前,最好以你自己的方式将刚才说话者的信息重复一遍。回到那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是说一直走到前面学校那个十字路口,然后左转,对吗?”这种方法叫做重新定义,这样说话很有可能会得到对方的进一步澄清。&br&&br&重新定义,这种方式反映说话者的想法而不是去评判或者分析,能够传达出你对谈话的投入,它避免的双方焦急的对话,更多的是鼓励对方进一步谈话。&br&&br&&b&那么如何完成重新定义呢?有两个技巧。&br&&br&1,改变说话人的措词。&/b&&br&说话人:现在开放二胎真是没事找事。&br&重新定义:你是说开放二胎表面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没什么用,对吗?&br&&br&&b&2,从说话人给出的信息中抓出一个例子。&/b&&br&说话人:小明在学校太不懂事了。&br&重新定义:你是说小明整天逃课打游戏,对吗?&br&&br&&br&&br&&br&&b&三、顺水推舟&/b&&br&&br&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方拿不定不注意,想请求自己帮其做决定。有点人是真拿不定主意,而有的人只是缺一个理由,希望从你身上获得支持。&br&&br&举个例子。&br&&br&A:卧槽,现在网上搞活动,苹果6s只要3000,但是只搞2天,哎,要是我买了的话就不能出去旅游了,这3000本来是打算给自己放个假,出去散散心的。&br&B:恩恩。&br&A:我想今年我也没时间去旅游吧,年底还要考个证,一大堆资料等着看......再说现在走哪都是人。&br&B:那看样子苹果6s的价格确实挺优惠啊。&br&A:就是啊,你觉得我该买吗?&br&B:我不知道,你觉得呢?&br&A:真的好难决定啊!&br&B:(沉默)&br&A:看来我得把这手机买了,现在不买,以后可就没机会了。&br&&br&当你无法帮人做决定的时候,顺水推舟的回应是一个不错的技巧。整个过程都不需要你做太多,你的沉默就是一个让别人自己寻找答案的存在,尤其是当你用真心和人交流的时候,你的非语言行为,比如眼神的接触,声调,表情,都可以显示出你对对方的关心。&br&&br&&br&&b&未完待续...&br&&br&我将要写的下一点每个人都能用,即同理心的运用&br&写这个比较费时间,如果觉得你觉得有点价值,请点个赞给我点动力。。。&/b&
因为作风问题,这几年我不断和女人打交道,总结了一些经验,看了一些书,也算抛块砖,引个玉吧。 开始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男:最新出的那个xx电影你看没,咱们一起去看吧。 女:啊,我在网上听说那部电影是烂片啊。 男:不会吧,我一哥们去看了,…
&p&看了很多答案,不同角度,不同见解,感觉都非常好。我也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写写我的看法。&/p&&p&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u&大家耐心看完下面的行为原理,再去看看各个答案,应该大致知道各位大神的建议为什么是在这样的,为什么能够有效,甚至在原理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办法。&/u&&/p&&img src=&/e2df08a29cca01cbe60e51cb0d11bca0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e2df08a29cca01cbe60e51cb0d11bca0_r.jpg&&&p&(图片来源见水印)&/p&&p&行动跟不上大脑,是有生理和心理解释的。我大概说几点。&/p&&p&1&b&.大脑的保护机制&/b&&/p&&p&大脑是会保护自己的,打哈欠,遗忘都是保护的一种类型。在行为上的保护是适当限制自己的极限,让自己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如果自己硬要挑战自己的极限,很容易猝死)。大脑占身体的重量只有2%,但是耗氧量却占25%,所以会对自己的其他比较消耗能量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尤其是自己还不习惯的事情,大脑会自动判别为让自己不稳定的事情,从而让自己选择逃避。&u&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跑步过程中觉得自己很累了,但是还能够再坚持很久,一旦过了某个时刻,就不再感觉累了。&/u&&/p&&p&&b&2.大脑的享乐主义&/b&&/p&&p&大脑是非常喜欢享乐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依然保留着非常多的原始成分,这个部分我们叫做爬虫脑或者边缘系统。而我们的高级决策中枢前额叶是后来演变出来的。而之前,很多决策基本都是边缘系统做出,它拥有更加漫长的进化历史,在原始复杂多变,朝不保夕的恶劣环境中,&u&边缘系统也进化出了低能耗的决策机制,而且决策时间更加快捷,大大缩短了应激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很快告诉你,什么事情对你当前最有利,什么事情不好处理,也就是趋利避害。再加上原始人寿命比较短,这就让他们的决策更加趋向于“今朝有酒今朝醉”。&/u&&/p&&p&&b&3.大脑的决策模式&/b&&/p&&p&&u&人的基本决策模式是:“场景模式→认知思考→记忆/经验抽取→情绪加工→决策→行为”。&/u&但是它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大脑神经系统本身就是由220亿个神经元和数量巨大的神经胶质组成。每一个过程都需要非常经过非常多的大脑特定部位,但是在每个部位都会有所加工,每条路径也都会有交叉口。但是具体走那一条,很大程度取决于最前面的两个,也就是原先的认知和记忆/经验抽取。所以,很多人对感兴趣的事情都非常不烧脑,很自然想要去做,而且可以很持久。因为自己的认知中觉得它很享受。另一个是记忆/经验抽取,&u&我们经常听过看小说改变人生的,但是很少听过喝鸡汤改变人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前者是靠大量的类似内容加深了我们的记忆,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让自己更有力量,但是后者的话,往往都过于零碎,很少能够成为长期记忆,所以也很难影响我们的行为,喝的够多也有点效的,关键在于能否记住,能否在我们决策的时候被我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u&&/p&&p&&b&4.大脑的刺激限制&/b&&/p&&p&我们高中的时候也学过,&u&对一个神经元同一个地方施加同样的刺激,动作电位会慢慢降低。最后稳定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u&这种适应机制是为了减少能耗,也是心理学效应——超限效应的生理基础。&/p&&p&如果你的大脑对同一行为,会不停释放多巴胺,你猜你会怎样?那样你就会跟杏仁体被放置电极,享受电刺激的小白鼠一样,持续亢奋,并且提前死亡。进化过程中,&u&大脑也会保护我们,不会让我们对一件事情一直亢奋的。就连嗑药吸毒,如果不加大剂量,感受到的快感也会慢慢减弱。&/u&&/p&&p&所以,当自己持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非常容易感觉乏味的,因为它不再刺激神经,产生让人愉快的多巴胺和脑啡肽等物质。&/p&&p&大概说完一些原理,一些人应该也会自己生产办法了。在这里,我也提供几点我的经验。&/p&&p&&b&1.从简单开始&/b&&/p&&p&习惯是有惯性的,在前面“大脑的决策模式”中有提到,记忆和经验的抽取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u&而习惯是一种行为记忆,它反而更加牢固,甚至已经结合了我们的正反馈系统,要想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倡导从简单开始。这样也可以避免触发大脑的保护机制,让自己更加难以决策。&/u&这也是很多商业行为在改变我们习惯的时候总是想法设法降低我们的改变门槛和成本,比如,以前滴滴快的的“0元打车”,饿了么美团的外卖优惠券等等。自己在改变自己以前的懒散模式的时候,最好也是从简单开始。那样自己也容易在成就感中培养出新的习惯。&/p&&img src=&/d0cfe110d801efa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d0cfe110d801efa_r.jpg&&&p&&br&&/p&&p&&b&2.制定计划和流程&/b&&/p&&p&关于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看得到自己的变化,给自己大脑更多的确定性,从而增大自己前进的决心。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体对恐惧和未知是最为敏感的,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够给自己边缘系统看到价值,它总是会怂恿我们退缩。每天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完成进度,能够给大脑更多的正反馈,告诉大脑,自己的行为能够带来好处,是稳定的,是可预见的。&u&并且进度的完成提成实际上就是在加大刺激的量,也避免触碰到大脑应激保护所需的阈值。&/u&&/p&&u&&img src=&/a0b43893ddf3c7463acc3845771cbc56_b.jpg& data-rawwidth=&2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0&&&/u&&p&&br&&/p&&p&&b&3.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b&&/p&&p&行为的重复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希望这种行为能够成为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能够最快提取到的部分。边缘系统的反馈和决策系统非常快速,达到应激自动化的程度,如果想要战胜它,就&u&必须也培养出一个自动化的应激行为,去抵抗自己大脑的享乐主义的决策。&/u&&/p&&p&&b&4.结合奖惩,培养监督机制&/b&&/p&&p&边缘系统的决策很多都是为了,获得多巴胺、脑啡肽,内啡肽等能够让自己愉悦的物质。但是,如果你施加负反馈刺激,让大脑产生对这种行为的反感,那么大脑就会避免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的行为总是能够得到奖励,那么自己就会在正反馈中形成大脑的应激,就像巴普洛夫的狗。套用以为知友的话就是:&u&大多数行为都是可以成瘾的,关键在于正反馈。&/u&&/p&&p&这里的话,建议大家去看一本书&b&《游戏,让学习成瘾》&/b&。里面有各种让自己对好的行为成瘾的办法。懂得利用,也能够以此戒除自己不好的习惯和行为。&/p&&p&&b&5.学会休息&/b&&/p&&p&一个人处于疲劳的状态,是非常触发大脑的享乐主义的,因为大脑会觉得“你快不行了,那就多玩会吧”。其实,更多的是,大脑在睡眠的时候会排毒,大脑睡眠不足,很容易造成一些毒素(β-淀粉样蛋白)堆积,大脑在工作的时候还要费些劲去排毒,很容易造成困乏。我想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的行动力能够保持在高水平状态。&/p&&p&&b&6.改变环境&/b&&/p&&p&行为的发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这也是色彩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的理论基础。比方说,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没有噪音的时候睡觉,所以当我们去图书馆,周围很安静的时候,我们会经常犯困,这个时候“享乐主义”也很容易趁虚而入,拿起手机,半天过去了。所以,当自己觉得容易分神和犯困的时候,找个人比较多,但不是很吵的地方看书,&u&利用好他人在场和社会形象认同,反而能够让自己的行为更加持续有效。&/u&&/p&&p&&b&7.提供威胁&/b&&/p&&p&前面说道,杏仁体是非常敏感恐惧和未知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每天都坚持刷牙,除了它已经成为习惯了,很大原因是我们害怕。害怕待会让同事猜到自己昨天吃了什么菜而咯咯大笑。害怕喜欢的女孩闻到不好的味道等等。而其他方面的威胁,最简单的就是告诉自己(心理暗示):如果不努力,自己将拱手让出这个世界给自己鄙视的人。&u&这也是前面有人提议“设定deadline”的原因,因为明天的威胁是挨上级或老师的批。想想就有动力啊!&/u&&/p&&p&&b&8.切断后路&/b&&/p&&p&大脑是会保护自己的。破釜沉舟实际上就是削弱了保护作用。你会在觉得累的时候玩手机,会在无聊的时候想看电影。大脑不想让自己太大压力,怕自己因为压力过大疯掉。这很正常,但是,大脑很多干预实际上是过度的。所以,我也提议大家适度地切断自己的后路。&u&比方说关机或者不带手机,卸载自己电脑的游戏,提高自己享乐行为的成本。&/u&我记得,歌德的《浮士德》是在自己扔掉衣柜的钥匙后,没法跟朋友出去游玩后专心写的。&/p&&p&&b&如果觉得有帮助,收藏后不吝点个赞吧,我的很多答案收藏都远多于点赞,自己四五个小时写的答案被淹没,偶尔还是会心痛的,谢谢。&/b&&/p&&p&&b&还有一些办法我在我的其他答案有写到,我就不再重复了。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b&&/p&&p&&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 卫蓝的回答&/a&&/b& &/p&&p&&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不太会说话,怎样提高说话的技巧? - 卫蓝的回答&/a&&/b& &/p&&p&&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制定一份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 - 卫蓝的回答&/a&&/b&&/p&&p&&b&——————————&/b&&/p&&p&不到一天饭钱,却可饱食一生的自我提升类书籍《反本能》,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点击购买链接:&a href=&///?target=http%3A///.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卫蓝)》- 当当图书&i class=&icon-external&&&/i&&/a&&/p&&p&&br&&/p&&img src=&/v2-f732a59c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f732a59c3_r.jpg&&
看了很多答案,不同角度,不同见解,感觉都非常好。我也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写写我的看法。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大家耐心看完下面的行为原理,再去看看各个答案,应该大致知道各位大神的建议为什么是在这样的,为什么能够有效,甚至在原理的基础上生成自己…
&p&《影响力》这本书其实已经介绍了不少,这里我稍微总结一下:&br&&/p&&p&&b&人类的一些行为模式:&/b&&/p&&p&①固定行为模式&/p&&p&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说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p&&p&书里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来验证理由的威力:&/p&&p& “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啊?因为我有急事”&/p&&p&给出一个模糊的理由,有94%的人同意让实验者先复印。 &/p&&p&“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啊?” &/p&&p&不给理由,有60%的人同意让实验者先复印。&/p&&p& “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啊?因为我要复印几张纸”&/p&&p&给出一个根本不算是理由的理由,结果仍然有93%的人同意!&/p&&p&②对比原理&/p&&p&如果两样东西很不一样,那么我们认为的他们之间的差距会比实际上的差距更大。&br&&/p&&p&&strong&比如:强东&/strong&今天下午去相亲了,他先见了一个妹子,惊为天人,外表谈吐性格什么的都满分(&strong&“&/strong&&strong&小天是我见过最纯洁的人!” &/strong&)然后又见了一个有点邋遢的妹子。如果&strong&强东&/strong&是在平时见到邋遢妹子,可能也就觉得还行了,但就是因为先见了天仙妹妹,邋遢妹子也许直接就被打到了负分。&/p&&p&这个原则在商业上的应用很多。&strong&比如:&/strong&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如果先看到一些很贵的东西,然后又看到了一些比较便宜的东西,就很容易觉得第二类东西非常超值。有些售货员,就会先给客人推荐一些又贵又差的东西,然后再推荐一些便宜的商品,这时候客人就很容易觉得后面的东西很不错。&/p&&br&&br&接下来介绍影响力六大原则:&br&&p&&strong&1、互惠原则&/strong&&br&&/p&&p&人的心理会主动避免“负债感”,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会不喜欢“欠别人的”,一旦欠了就会找机会投桃报李。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自然地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很多时候,即使是不经意间口头的赞扬,也能换来对方尽心尽力的帮助。&/p&&p&这一点其实在很多商品营销中都可以观察得到,&strong&比如:&/strong&我家小区楼下便利店的阿姨,我偶尔路过去店里拿瓶水什么的,永远不收我钱。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只好时不时去那里多买点生活用品,即使我完全可以在沃尔玛买,而且我还会特意多买一点,免得她又给我免单= = 阿姨未必心里想得那么功利,但她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了这个心理学原则。&/p&&p&&strong&“拒绝——退让”策略&/strong&&br&&/p&&p&这个策略是一个很高明的策略,在无数的谈判场合都可以用到。&/p&&p&假设&b&小天&/b&想让&b&强东&/b&答应一个要求,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b&小天&/b&大大提高其成功率: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有可能会被拒绝的要求,在&b&强东&/b&拒绝这个要求之后,再提出一个&b&小天&/b&自己内心真正的要求。&/p&&p&这个策略其实是互惠原则的延伸:如果第一个要求和第二个要求提得恰当,那么对方会认为第二个要求是你做出的让步,因而觉得自己有义务做出相应的让步。&/p&&p&&strong&比如:&/strong&如果你想买套房子,对方出价为150万,你的心理价位是120万,那么你绝不能出价120万。基本上在谈判中,彼此都会预设一个空间,如果你的第一出价是120万,那么对方会认为你的底线在130万或更多。这个时候,如果死咬住120万,那么很可能谈判就会告吹。所以合适的做法是,先出个100万,看看对方的反应,然后慢慢让步。&/p&&p&这里的150、120、100只是个说法,不要太在意。&/p&&p&但Cialdini也提到,使用“拒绝——退让”策略有一个注意点,就是你的第一个要求必须合理。一旦对方觉得你的第一个要求不是真诚的,那么它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这个case里,你说你要5万买这房子,对方可能直接拂袖而去……&/p&&br&&p&&strong&2、承诺-一致原则&/strong&&/p&&p&一旦我们做出某种承诺(或者表态),来自内心和外部的立场就容易迫使我们采取相应的行动。&/p&&p&这种原则的应用,很多时候可以称之为是“诱敌深入”。&/p&&p&&strong&比如:二狗&/strong&想找&b&楼下包子铺的老板小胖&/b&借钱,那么他可以先问问&b&小胖&/b&:“最近包子铺生意厚唔厚啊?” &b&小胖&/b&说:“不错啊,套餐卖得挺好的。” 这个时候&b&二狗&/b&再顺水推舟:“我想报名夏威夷吉他培训班,你能不能借我八千?”&b&小胖&/b&因为刚才已经说了生意不错,这个时候不借就等于是打自己脸了,只好多少拿点出来……&/p&&p&值得注意的是,承诺-一致的原则有几个特点:&/p&&p&①书面的承诺要比口头的承诺力量更大;&/p&&p&②公开的承诺要比私下的承诺力量更大;&/p&&p&③履行一个承诺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这个承诺对许诺者的影响就越大。&/p&&p&如果一个承诺是在没有受到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作出的,那么一个人就会发自内心地对这个选择负责。&/p&&p&书里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家机构想要使居民节约能源。这时,他们先答应把答应节约能源的居民的名字公布在报纸上,居民面对好名声的诱惑,承诺会节约能源。后面,机构又告知这些居民,表示他们的名字没有办法登上报纸了。但跟踪回访显示,这些居民反而更加坚守节约能源的承诺。&/p&&p&因为在这个例子中,登报表扬是唯一的外部因素。取消这一条件后,反而铲除了阻碍居民成为关心公共利益和能源问题的公民的唯一障碍,节约能源这一承诺变成了居民不受到外界压力(诱惑也是一种压力)之下的选择。&/p&&br&&p&&strong&3、社会认同原则&/strong&&/p&&p&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这一原则来自于一个发现:只有5%的人是原创者,而其他95%的人都是模仿者,所以,其他人的行为比我们所能提供的证据更具说服力。&/p&&p&&strong&比如:&/strong&在募捐的场所,如果我们看到里面已经有钱,我们就会更有可能往里面放钱;如果里面没有钱,我们反而更不可能往里面放钱。&/p&&p&这背后的心理活动就是:里面有钱时,我们会告诉自己,别人也觉得这个东西该捐钱,我不如也捐;里面没钱时,我们会告诉自己,这个东西别人都不捐,估计不靠谱。&/p&&p&我个人觉得,社会认同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来自农业时代的影响,因为那个时候需要抱团取暖,关注、模仿群体的行为会使生存几率大大提高。&/p&&p&然而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生活里最能看出社会认同影响的地方,大概就是股市了吧。全民追涨,全民被套,其乐无穷:)&/p&&br&&p&&b&4、喜好原则&/b&&/p&&p&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p&&br&&p&如何让对方喜欢自己呢?书中提到了以下这些技巧:&/p&&p&&b&①长得帅/美&/b&(为什么写到这里突然心好痛= =)&/p&&p&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导致了一个人的某一正面特征会主导人们对这个人的整体看法。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外表好看的人就是比较容易让人觉得优秀。而从民意调查的结果来看,颜值较高的政客确实一般也都较受欢迎。(奥巴马、马英九、韩正、季莫申科等看到这里,情不自禁点了个赞)&/p&&p&&b&②相似性&/b&&/p&&p&人们都比较容易喜爱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人。这种共同点可以是性格、背景、观点、穿着等等等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所以有一些情商较高的人,也会在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语音语调,这样在潜移默化之间无形就拉近了和对方的距离。&/p&&p&&b&③赞美&/b&&/p&&p&人们非常愿意帮助赞美自己的人,即使这种赞美很明显地带有目的性。需要注意的是,赞美并不需要正确/准确,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p&&p&&b&④熟悉感与合作&/b&&/p&&p&对某种事物的熟悉会让人产生对它的喜爱之情,所以如果想获得别人的帮助,“混个脸熟”是十分有必要的。&/p&&p&而合作的氛围,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共同的目标,因而也能产生互相帮助的意愿。&/p&&p&&b&比如:&/b&(我编的,别当真)中国和俄罗斯本来存在着不少敌对情绪,因为老毛子做事情不是很厚道。这时候,美国突然活跃了起来,今天去俄罗斯偷偷鸡,去中国摸摸狗。中国和俄罗斯共同作为受害者,对美国产生了同仇敌忾的心理,宿怨就被暂时搁置了。&/p&&p&也就是说,竞争双方的敌对情绪,可以通过创造一种对竞争双方都有害的外部环境来消除。&/p&&p&&b&⑤关联性&/b&&/p&&p&人类天生有一种直线思考的脑筋,很容易将线性的东西联系到一起。比如,人们因为讨厌听到坏消息,往往也因此连带来坏消息的人都一起讨厌。所以,尽可能当好消息的传声筒,也会让你变得更讨人喜欢哟~&/p&&p&书里还提到了一个“午餐策略”,人对于在吃饭期间接触的人和事都会有分外的喜爱,这是因为进食本身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事情都是在饭局上敲定的,真不是因为我大吃货国嘴馋...&/p&&br&&br&&b&5、权威原则&br&&/b&&br&人们通常都会觉得自己有责任或义务接受权威者的要求,这是因为从小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就告诉我们要服从权威。在我们国家,这一点可能还要更为严重一些,所以更要时刻警惕权威原则对我们产生的影响。&br&&br&而最典型的权威特征有三种:&br&&b&①头衔&/b&&br&“某某大学教授”、“某某研究所”、“某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全国牙防组”什么的(咦,似乎混入了奇怪的东西)&br&值得注意的是,身高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身份地位,所以长得高的人容易让人感觉到权威和力量。(写到这里为什么心又好痛……)&br&&b&②衣着&/b&&br&这里的衣着主要指两种,第一种是和职业相关的制服。&br&如医生的白大褂,警察叔叔的警服等等。所以电视上也经常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最悲哀的三件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