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组织落实巡视整改组要求整改的大学是不是就是双一流大学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23|回复: 19
2017年中国双一流大学的评选标准解读,这样的真相很残酷
在线时间 小时
双一流本质上是在政府主导的中国高等教育界由教育部牵头做出在211、985工程后的又一次政府资源的再分配。双一流最大的影响便是财政拨款,这从双一流名单公布后广东省紧接公布的2017年双一流配套资金分配表可以看出来:
(26.43 KB, 下载次数: 3)
10:26 上传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部推出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名单向中国高等教育界提供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以后想从政府拿钱或进行大学建设的绩效评价,就必须按照他们制定的新的双一流评选标准进行,而众多高校在接收到这个标准的信号后必然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一新的规则,以获得最大收益,从而对中国高校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这个教育部集结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大佬投票投出来的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
①一流大学:以政策延续性为主,辅以Times、US News、QS和ARWU等几个世界主流高校排行榜的中国高校排名为标准,再适当考虑对特殊地区和行业的照顾。
985实施以来高校在建设过程上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的,这从不断增加的世界性顶级科研成果和日益进步的国际排名可以看出来;另外,完全抛弃211、985另起炉灶,相当于教育部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考虑到“政策延续性”,985所有高校都拉进一流大学拟建设名单,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教育部弄了个B类高校,就是要建立一个动态调整的缓冲区,985建设落后的拉进这个名单进行警醒,甚至可能最终退出一流大学名单,并允许一流大学名单外的大学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一流大学名单,打破终身固化的身份标签,理论上是有进步的。
由于双一流有与世界接轨的想法和目的,决定985大学是进入A类或还是B类的一个选取标准就是QS等几个主流排行榜的平均排名。我们可以发现这次被拉进B类的大学无一不是在这四个榜单表现不太好的大学,比如2016年:湖大(36)、东北大学(44)、西北农林(76),可以预测下一次评估的时候比较危险的有电子科技大学(40)、中国海洋大学(41)等,虽然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大、中央民族大学等其它部委所属985其实表现也不好,但由于其中涉及国防秘密科研成果不能公开的原因(西工大、国防科大),也有发扬民族教育的政策原因(央民)等,同时也要稍微照顾一下其它部委的面子,所以仍属于A类。既然这次也被列入A类,我预计未来他们明面上的表现即使再不好也不会被降级为B类。所以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大学降级压力最大。
最后新增的非985大学的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和郑州大学就是纯粹的地区性照顾了,云大是西南边疆、新疆是西北边疆和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而郑大则是让人口众多却没有985和部属院校的河南省也能拥有一所一流大学。
②一流学科(非自定):首先综合考虑ESI学科排名中的中国高校在全球的表现、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参评学科数量和国家发展规划决定一流学科入选数量;然后以12年学科评估排名为主,确定哪些高校的学科能入选;辅以在QS学科排名(或ESI)中表现优异的个别高校学科也能入选(或按照QS置学科名);最后,五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以上、技术发明一等奖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所依托的高校学科拥有一票上位的特权。
步骤一:以ESI学科排名中的中国高校在全球的表现为主,辅以2012年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参评高校数量和国家希望重点部署的学科,来决定一流学科入选数量。
根据ESI排名2017年3月公布的数据(本轮评估中教育部所使用的版本),中国高校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各个学科数量如下:
(61.85 KB, 下载次数: 3)
10:26 上传
我们可以容易地看到,中国高校不同学科在全球范围的入选数量和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以前1‰为例:材料科学(15)、工程学(15)和化学(20)数量最多,而物理学(3),临床医学(7)较少,所以在一流学科中,教育部给材料科学与工程(30)和化学(25)学科的名额最多,而物理学(7)和临床医学(5)入选数量较少。
另外一个依据是2012年学科评估各个学科的参评数量。就以争议最大的复旦拿到机械、航空航天与制造工程,而哈工大、西工大等却没拿到航空航天工程的一流学科作为例子。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复旦和北航、国防科大拿的航天工程学科不是同一个东西,北航和国防科大拿的是教育部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偏重航天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复旦拿的是QS里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偏重基础力学研究)。在教育部学科分类里跟航空航天有关的学科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其评估结果如下:
(11.66 KB, 下载次数: 3)
10:26 上传
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学科只有11间学校参评,属小众学科,因此只给这个学科两个名额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要平衡这么多学科,所以教育部索性来个一刀切。而北大和复旦入选的是QS排名里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Mechanical andAerospace Engineering),后面再详说。
步骤二,以三个标准确定哪些高校的学科(非自定)能入选。
标准1:以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为主。
以现在热门的经管学科为例:
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的学科评估前几名如下:
(13.39 KB, 下载次数: 3)
10:26 上传
而此次双一流工商管理学科入选学校就正好是排前两名的人大、西交、清华和中大。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的学科评估结果如下:
(13.84 KB, 下载次数: 3)
10:26 上传
而此次双一流应用经济学入选学校也正好是排前两名的人大、北大和央财。
最后聊聊不能为大众理解的法学、医学类专业和新闻学入选情况。
按照上文的思路,我们可以把一些业内名校在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的排名和本次相应的一流学科名额列出如下:
&&业内名校
12年学科评估排名
一流学科(非自定)名额
新闻传播学
华东政法大学
4(不含靠QS进入的清华)
西南政法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正如上述分析,一些业内名校之所以未入选,一个原因是业内名校实在太多,导致他们在12年学科评估并不是顶尖(法学的华政、西政和吉大;临床医学的川大、华科和中南,但华科和川大的基础医学倒是表现优异进了一流学科);另一个原因是教育部给的名额太少(复旦新闻和建筑老八校)。
标准2:以QS学科排名前50为辅。
由于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有与国际接轨的目标,所以也把QS学科排名纳入评选的参考。满足QS学科前50排名的高校甚至可以按照QS的叫法自设在12年学科评估中不存在的学科名。
这个做法的争议非常大,同时也是引起大家对一些高校学科入选产生误会的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矿业工程这一学科也是争议很大的。这一专业进了6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先看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12.74 KB, 下载次数: 3)
10:26 上传
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排名前三,可以理解为教育部允许12年学科评估排名前列的学科可以入选一流学科的数量,没有争议。而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又是怎么入选的呢?还是依靠QS,看一下2017年QS学科排名: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QS矿业工程这一学科排行榜上排名42和49位,凭借这一成绩成功入选。但QS的矿业工程(Mineral & Mining Engineering)都包括什么呢?QS的矿业工程包含了中国的:地理、地球物理、测绘、矿业工程、地质等,而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这些学科较强,所以他们的“矿业工程”能在QS学科排名前50,同时也因此成功入选一流学科。
北大和复旦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Mechanical andAerospace Engineering)能入选一流学科也是同一个道理:在2017年QS排名中,北大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排21,复旦排46,所以他们能按照QS的命名方式自设学科入选。
标准3:以ESI排名前1‰或接近前1‰为辅(以2017年3月的数据为根据)。
第一个例子是中科院大学。由于中科院大学新成立不久,没有参与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吃了大亏,只能依靠今年3月的ESI前1‰排名入选了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这个标准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教育部体系外的院校未能入选双一流或表现不如意:社科院大学、南科大、上科大等也是成立较晚,未能参与12年学科评估,同时在ESI排名和QS学科排名中也没有上佳的表现,所以都遗憾落选。
标准4:五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以上、技术发明一等奖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的第一获奖单位所依托的学科拥有一票上位的特权。
比如这次能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非985/211的综合类院校只有河南大学和宁波大学两所,虽然他们入选的一流学科在在12年学科评估、QS学科排名和ESI都排不上前列,但都是凭借201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双一流学科。
第一完成人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
宋纯鹏(河南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
王礼立(宁波大学)
另外,中医药类学科由于最具有所谓“中国特色”,为了完成扎根本土的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教育部便特意适当增加了中医药类学科入选名额。
步骤三,确定“自定”一流学科。
对于所有学科都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原211高校,为了政策的延续性,教育部特别允许他们自选1个学科(群)作为自定学科,评议组给予推荐指引,所以产生了所谓“自定”学科。而新进入B类的原211高校云新郑和A类的重庆大学均没有符合上述标准的学科,教育部特别允许他们自定3个学科上报。有且只有原985、211大学有自定资格。
若是非211、985高校,又不是需要国家照顾的特殊院校,同时上述一流学科的4个标准都不能满足,则会落选本次双一流评选。
综上所述,教育部的此轮双一流评选还是有客观标准和根据的,不是相当一部分人所想的瞎评出来的。
除了985、211大学的自定一流学科特权,从整体上看此次评选还是实现了教育部评选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改革发展、促进公平竞争,与985、211终身身份固化的机制相比还算是一种进步吧,但最终落实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今日热点丨
在线时间 小时
在线时间 小时
原来这个“双一流”的背后,有这么多的门道啊
在线时间 小时
虽然对于标准的制订还是有些迷糊,但多少明白了一点儿
在线时间 小时
我母校啥时候能上一次榜呢
在线时间 小时
特色学科专业很重要啊
在线时间 小时
一切都跟拨款息息相关啊
在线时间 小时
这么看就是比较强的高校,就有更多的机会变得更强……
在线时间 小时
高等院校想要力争上游,还真是不容易
在线时间 小时
这标准,还真是挺残酷的
在线时间 小时
蛋糕只有这么大,也是不好分啊
在线时间 小时
这一划分,对于我国各大高校的未来命运又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吧
在线时间 小时
不知道对于教育整个领域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线时间 小时
学习了,很全面详细呢
在线时间 小时
技术帖顶顶
在线时间 小时
教育的竞争越发激烈啊
在线时间 小时
赢者通吃,一直是惯例
在线时间 小时
残酷的竞争,才有百家争鸣的气象
----------------------------------------------------------------------------------------------------------------
狼爪秋冬低帮户外鞋,季末清仓特价260元全国包邮最后几天!!!专柜1099元
石头色,38,39,39.5和40码。狼爪原盒包装,真皮防水专利鞋面防滑耐磨鞋底。
加QQ,微信手机看更多款式。满400元送阿迪秋冬针织帽
在线时间 小时
在线时间 小时
看热闹好了&&&新闻热线:021-
“双一流”大学不是靠“长江学者”堆起来的
&nbsp&nbsp&nbsp&nbsp――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nbsp&nbsp&nbsp&nbsp目前不少高校为了争创“双一流”,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在月初举办的教育部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与研讨会上,校长们纷纷吐槽:“最害怕听到某某某又被评上了长江学者,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盯上。”(12月15日澎湃新闻网)&nbsp&nbsp&nbsp&nbsp人才的无序流动让中西部高校叫苦不迭,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利用地理、经济等优势不断“挖”人。被掠夺的学校即使奋起自我保护,可很多老师依然挡不住优渥的利益诱惑,例如兰州大学这类西部高校就因为人才的流失出现了严重的学科断层。高校斥巨资“挖”学者的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动变得更加严重。&nbsp&nbsp&nbsp&nbsp“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我们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计划,能够入选的必然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种奖励学术人才的方式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各大高校仿佛已经把本校所拥有的“长江学者”当作了一块金字招牌,官网首页都一致强调“长江学者”的数目。诚然,“长江学者”所意味着的学术实力是一所高校完美的外在形象宣传。但高校花重金抢夺“长江学者”的行为却是本末倒置,因为这些钱买来的极有可能仅仅是一个数据的好看,而并非真正的学术实力的增长。并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状况,某些“长江学者”享受着巨额的高校津贴,心思全然分不到学校里,每学期只给学生们上一周课。那试问这样的学者又能怎样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呢?&nbsp&nbsp&nbsp&nbsp不仅是“长江学者”,还有各类人才建设计划,如果高校用大笔的钱只为买个虚名,而真正的学科建设却没有资金跟上,那真是名副其实的浪费。&nbsp&nbsp&nbsp&nbsp高校争创“双一流”,顾名思义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显然,一流大学从来都不是靠各种响亮的名号堆砌起来的。真正好的大学应当是教师潜心教学,学生钻研学习,双方在共同的努力下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方不辜负大学育人的本质,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所以高校需要“花钱”,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给予各学科充分的资金保障。有了优良的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加持,难道还怕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于人后?&nbsp&nbsp&nbsp&nbsp买来的“长江学者”并不值得一所高校骄傲,在师生共同进步的学术氛围里孕育出的“长江学者”才是高校真正的招牌。&nbsp&nbsp&nbsp&nbsp文/杜孟珊(中山大学)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双一流”大学不是靠“长江学者”堆起来的
日 00:43 来源:红网
&nbsp&nbsp&nbsp&nbsp――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nbsp&nbsp&nbsp&nbsp目前不少高校为了争创“双一流”,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在月初举办的教育部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与研讨会上,校长们纷纷吐槽:“最害怕听到某某某又被评上了长江学者,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盯上。”(12月15日澎湃新闻网)&nbsp&nbsp&nbsp&nbsp人才的无序流动让中西部高校叫苦不迭,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利用地理、经济等优势不断“挖”人。被掠夺的学校即使奋起自我保护,可很多老师依然挡不住优渥的利益诱惑,例如兰州大学这类西部高校就因为人才的流失出现了严重的学科断层。高校斥巨资“挖”学者的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动变得更加严重。&nbsp&nbsp&nbsp&nbsp“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我们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计划,能够入选的必然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种奖励学术人才的方式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各大高校仿佛已经把本校所拥有的“长江学者”当作了一块金字招牌,官网首页都一致强调“长江学者”的数目。诚然,“长江学者”所意味着的学术实力是一所高校完美的外在形象宣传。但高校花重金抢夺“长江学者”的行为却是本末倒置,因为这些钱买来的极有可能仅仅是一个数据的好看,而并非真正的学术实力的增长。并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状况,某些“长江学者”享受着巨额的高校津贴,心思全然分不到学校里,每学期只给学生们上一周课。那试问这样的学者又能怎样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呢?&nbsp&nbsp&nbsp&nbsp不仅是“长江学者”,还有各类人才建设计划,如果高校用大笔的钱只为买个虚名,而真正的学科建设却没有资金跟上,那真是名副其实的浪费。&nbsp&nbsp&nbsp&nbsp高校争创“双一流”,顾名思义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显然,一流大学从来都不是靠各种响亮的名号堆砌起来的。真正好的大学应当是教师潜心教学,学生钻研学习,双方在共同的努力下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方不辜负大学育人的本质,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所以高校需要“花钱”,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给予各学科充分的资金保障。有了优良的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加持,难道还怕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于人后?&nbsp&nbsp&nbsp&nbsp买来的“长江学者”并不值得一所高校骄傲,在师生共同进步的学术氛围里孕育出的“长江学者”才是高校真正的招牌。&nbsp&nbsp&nbsp&nbsp文/杜孟珊(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怎么选出来的?权威解读在这里
关键字: 双一流高校教育部高校建设建设高校
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日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据教育局新闻办公室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ID:jybxwb)9月21日消息,三部委有关负责人就“‘双一流’高校如何选出来”等问题作了权威解读。
一、“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稳中求进,即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平稳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如何遴选认定的?
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具体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
然后,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
最后,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三部委审议确定“双一流”拟建设高校及拟建设学科名单。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其中,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家需求、布局、区域发展以及政策连续性等因素,建议部分高校自主确定了一批建设学科,考虑到这批学科的特殊性,在名单中特予注明。(详情点击:重磅!“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三、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认定体现了哪些战略考虑?
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打破终身制,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注意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四是扶持特殊需求。对于经过长期建设、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评价中难以体现的高校予以扶持。
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在具体工作中,将做到三个同等,即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同等重视,就是一视同仁,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建设对象;同等建设,就是建设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经费等都同等覆盖;同等考核,都按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标准评估考核,一个尺子一个标准。
四、遴选认定的第三方评价是如何选择的?
对于大学、学科的第三方评价,目前国内、国际有几十种。选用第三方评价的原则: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传承中国文化,引导高校把“四个服务”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简单套用国外的标准排名,不把中国特色狭义理解等同于学科特色;
二是坚持综合性、多维度,利用各类评价,从各个侧面、多个维度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与单纯的人才指标、论文指标挂钩;
三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用。
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遴选认定制定的标准,是在现有条件下比较科学合理、共识比较广泛、负面影响比较小、相对最可行的标准。
五、遴选认定是一劳永逸吗?
三部委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
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
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六、“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建设方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经过专家论证、主管部门审核、“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最终形成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建设方案。
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通盘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和建设学科目标,统筹安排部署;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把建设学科摆在建设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时也对学校学科整体建设作出长期规划安排。
建设方案由高校另行公布。
七、下一步进入实操阶段的“双一流”建设有哪些重点工作?
下一步,“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将进一步深化。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转换到有效推进实施上来,建设高校将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化到全面落实上来。
主要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建设高校深化认识,通过座谈会、宣讲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入宣传解读“双一流”建设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交流经验,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帮助建设高校开好头、起好步、走对路,抓好建设落实。二是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和相关政策举措,通过高校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深入论证提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一方面为建设中期评价指导和周期评价作准备,另一方面把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的过程变成建设高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成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抓手,引导“双一流”建设健康发展。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如下:
原标题:权威解读:教育局财政部发改委七答“双一流”建设
责任编辑:王佳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记组织落实巡视整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