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根据百分数乘法的意义义分析数量关系

谈谈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当前位置: →
谈谈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日期:]&&来源:&& 作者:廖铭&& 阅读: 次
&&&&&&&&&& &&&&&&&&&&&&&&&&&&&&&&&&&&&
31010320.50.524100.5110.5& 2& && 2
102-----10----10&&&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2008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许多学生在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感到难以理解,无从下手.不少老师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也因学生难以理解题意、解题经常出错而教学生套用一种列式套路:判断单位“1”已知或未知而选用乘法或除法列式.这种方法虽然暂时解决了难题,但是学生解题时生搬硬套,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感到难以理解,究其原因,是对分数的意义不理解而难以判断谁是单位“1”,对一个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不理解而不懂怎样列式.我们在教学相关知识时要教得扎实,分数的意义与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要让学生真正弄清楚,为后面分数应用题教学打下扎实基础.笔者多年任教六年级数学教学,对这一问题作过多年研究,认为在教学生解答这两类分数应用题时,只要紧紧抓住上述意义,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断谁是单位“1”,找出题中相等关系,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下面谈一谈不同类型的关键句该如何分析,找出相等关系.一、“基础型”句式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句式.如①“小强身高是小林的7/8”,②“今年产量的3/4相当于去年的产量”,③“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等.这种句式先找出单位“1”(“谁”的几分之几,这个“谁”就是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相等关系,格式:一个数=另一个数(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如①单位“1”是“小林身高”,相等关系:小强身高=小林身高×7/8 ;②单位“1”是“今年产量”,相等关系:今年产量×3/4 =去年的产量;③单位“1”是“全班人数”,相等关系:男生人数=全班人数×3/5 .二、“复杂型”句式指“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句式.这种句式以“另一个数”为单位“1”,我们可以把这种句式转换成:多(少)的部分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一个数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从而把它转化成基础型句式,然后再按基础型句式进行分析.如:小华的邮票枚数比小林少1/5 ,是把小林邮票枚数看作单位“1” ,转换成基础型句式是:小华比小林少的枚数是小林的1/5;小华的邮票枚数是小林的(1-1/5).从而得出相等关系:小华比小林少的枚数=小林邮票枚数×1/5;小华邮票枚数=小林邮票枚数×(1-1/5 ).又如:摩托车的速度比汽车的快1/12,是把汽车速度看作单位“1”,转换成基础型句式是:摩托车比汽车快的速度是汽车的1/12;摩托车速度是汽车的(1+1/12)倍.从而得出相等关系:摩托车比汽车快的速度=汽车速度×1/12;摩托车速度=汽车速度×(1+1/12).三、“隐蔽型”句式指承前省略或省略单位“1”的句式.可以把它补充完整,转换成基础型句式或复杂型句式,然后仿照上面方法进行分析.如“杨树的棵数是槐树的2/3,又是柳树的2/7”,第二句应补充完整为“杨树又是柳树的2/7”.又如“降价2/7”应补充完整为“现在比原来降价2/7”或“降价的部分是原价的2/7”,“超额1/5” 应补充完整为“实际比计划超额1/5”或“超额部分是计划的1/5”等,这样学生自然能找出单位“1”,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式解答.分析:关键句是“体积增加1/10”,补充完整是“冰比水增加1/10”,把水的体积看作“1”,冰比水增加的部分是水的1/10,冰的体积是水的(1+1/10),相等关系:①增加的部分=水×1/10;②冰的体积=水的体积×(1+1/10);③冰的体积=水的体积+冰比水增加的体积.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我的主要工作是在房屋的室内设计装潢方面的,在这方面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
 下载此文档
分数乘法重难点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分数乘法重难点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59|
上传日期: 01:03:5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分数乘法重难点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学期伊始,小学课程全部改编,拿到新的课本,有些新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教。为此,我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并让几"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分数乘法”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新学期伊始,小学课程全部改编,拿到新的课本,有些新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教。为此,我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并让几位老师在校内上研究课。听了他们讲的研究课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特别是“分数乘法”的教学总感到不尽人意,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难以实现高效的课堂。下面我从“分数乘法”这一课例来分析如何提高小学分数乘法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7121723.htm  一、优化分数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学分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内容,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各个例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内容的结合点,准确地把握分数乘法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将分数乘法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体验中更好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我把分数乘法的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并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问题。教学重难点定为:由求一个数的几倍过渡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针对我校教师在分数乘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铺垫不能铺天盖地,要与新课紧密联系。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与教师的导入、铺垫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新课的导入。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 &4×= &×4= &8×=   (2)说说下面各题中谁与谁比,把什么看作单位“1”。   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②陆地面积是地球面积的。   ③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   ④甲的相当于乙。   这样的设计,学生在复习了旧知识的同时为新课做了铺垫,在找单位“1”的题中我加入“甲的相当于乙”这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找单位“1”不能只找关键字句,而是要知道谁与谁比,是谁的几分之几,就把谁看作单位“1”。   2.新授要从旧知识自然过渡,要温故而知新。新教材的编写一大特点是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应根据这一规律,合理地利用已有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教材中从学生已掌握倍数问题:“求12升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12×3),数量关系是“一倍量×倍数=几倍量”,类推“求12升的是多少”同样也用乘法计算(12×)。因为按新教材教学参考书上的新提法也可说成倍,但通常把不满一倍的分数叫做分率,所以“12×3”与“12×1”“12×”把数量换成分数,它们的关系是一样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实现了从“量”到“率”的有效转换,进而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结合前面铺垫题中找单位“1”的基础,“倍数”变成了“分率”,“几倍量”变成了“分率”的对应量,“一倍量”变成了单位“1”的对应量,数量关系也就是“单位‘1’的对应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根据数学知识的编排应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他们观察,尽量把教材中的实例活动化。如在教学中,我将教材的例题转化为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   为了方便比较它们的异同,这一过程的板书设计如下:    1倍量 × 倍数 = 几倍量   ↓ ↓ & ↓   求12升的3倍是多少? &12 × &3 & = &36(升)   求12升的倍是多少? &12 × & = &6(升)   求12升的倍是多少? &12 × & = &3(升)   单位“1”的对应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一桶水有12升,昨天喝了,昨天喝了多少升?   单位“1”的对应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这样设计的优点是:(1)在单元伊始就把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分数乘法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二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从而对分数乘法的意义有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2)使编排逻辑更加清晰,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如何列式”,再解决“如何计算”的问题;(3)突破了过去教材中到“问题解决”部分才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限制,从而拓宽了本单元其他内容的素材选择范围;(4)是设计问题生活化,例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从而实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这一知识目标。   3.巩固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多样化。为了进一步对分数乘法加深印象,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牢固掌握,教师应由浅入深地精心设计巩固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多样化,从而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实施多样化的分数教学,减轻学生课余负担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因此,新课改下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分数乘法的教学模式,在抓好小学分数乘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大纲内容,适当地补充数学信息,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我在设计练习时将看图列式中的“求已修的是多少千米”(如下图),通过课件移动变为“求未修的是多少千米”,通过直观的图形转换,学生不仅加深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中量率“对应”的理解,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而且达到了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目的。   三、开展讨论交流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精心的准备,设计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分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如,教学分数乘法时我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并交流:求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数量关系一样,都用乘法计算,为了方便区别,一倍及以上的叫倍数,小于一倍的用分数表示,叫分率。通过讨论交流,不仅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正确、客观地看待教学中存在地问题,并且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一套适用的教学策略,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解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防止死记硬背,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责任编辑:徐新亮◇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分析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分析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分析
第二个因数是整数
分数乘法,当第二个因数是整数时,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是同数连加的简算,首先看一下下面这个式子:
相加,如果仿照整数乘法的意义列算式计算,即为
,是否会使计算简便一些呢?从这个例子就会感悟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由此我们引入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在解答分数乘整数的乘法应用题时要抓住哪些关键点呢?我们看一下下面几道例题。
例1 :做一朵绸花用
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析:题中的分数是
,做3朵这样的绸花就需要3个
相加,列式表示为
,乘法算式为
,也就是需要
例2:甲数为
,乙数是甲数的50倍,乙数是多少?
析:题中的分数是
,乙数是甲数的50倍,也就是乙数等于50个甲数相加,即乙数等于50个
相加,所以列式为
,乙数是10。
例3:1千克苹果
元,买3千克应付多少元?
析:题中的分数是
,买3千克应付多少元就是
元的3倍是多少元,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是
,买3千克应付10元。
由以上例题可知,在分析分数乘整数的应用题时,关键是找到分数在题中代表的意义,求多少倍分数是几就相当于多少个分数相加等于几,然后列出分数乘整数的式子,就能算出正确结果了。
第二个因数是分数
教育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其原有认知结构中有相应的旧知识能与所学的新知识发生联系,就能很快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理解、掌握新知识;如果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可以同化新知识的“生长点”,那么理解、掌握新知识将会比较困难。有一个因数是整数时,学生很容易就联系到了整数乘法,而当两个因数都是分数时,几分之几就很难理解了。首先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导入。
当第二个因数是分数时,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所以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也有所扩展:一个数乘分数,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如
是多少。针对
这种计算,咱们借助操作来进行探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将它的
涂上颜色(如图1)。再涂出
:把已经涂色的这1 份再平均分成2 份,把其中的1 份涂成黑色(如图2 )。被涂成黑色的
相当于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呢?咱们
接着将这张纸其余的两个
也平均分成两份(如图3
),从图3 中可以看出
是这张纸的
。 根据两次涂色的结果可以看出,这张纸
,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
。由此我们引入了分数的乘法,同时也进行了一道简单的分数乘分数应用题的分析和计算,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几道例题。
例4: 红星养鸡厂,一月份产蛋10万个,二月份产蛋是一月份的
,二月份产蛋多少个?
析:题中的分数是
,二月份产蛋是一月份的
,也就是二月份产蛋个数是10万个的
是多少呢,列式为
,这样就计算出了二月份产蛋8万个。
例5:黄花有50朵,红花是黄花的
,红花有多少朵?
析:题中的分数是
,红花是黄花的
,也就是红花是50的
是多少呢,列式为
,这样就计算出了红花有10朵。
例6:动物园里有猴子18只,老虎的数量是猴子的
,那动物园有老虎多少只?
析:题中的分数是
,老虎的数量是猴子的
,也就是老虎的数量是18的
是多少呢,列式为
,这样就计算出了动物园有老虎3只。
例7:甲数为
,乙数是甲数的
,乙数是多少?
析:题中的分数是
,乙数是甲数的
,也就是乙数是
是多少呢,列式为
例8:老师讲课一天可以用
支粉笔,一上午需要多少支粉笔?
析:一上午相当于一天的
,所以题中的分数是
,一上午需要多少支粉笔,也就是需要
,一上午需要
例9:学校有600个学生,其中男生占
,学校有多少个男生?
析:题中的分数是
,男生占学校学生总数500,也就是男生人数是600的
,学校有400个男生。
在此我们引出几个定义,将“是”、“占”、“相当于”这种在应用题中表示判断的字词称之为关键词,将关键词左边的字词称为相比量(又叫比较量),右边称之为标准量,将这里的几分之几称之为分率,这些例题都是相比量与标准数相比,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由以上几道例题可以看出,乘数是分数时,它在题中的意义由几倍变成了几分之几,无论是整数的几分之几还是分数的几分之几,在解答应用题时,都是需要找到标准量是谁,未知量是谁,当标准量已知时,直接用乘法计算即可。
两步的分数乘法
那么遇到下面这种应用题又该如何分析呢。
例10:为举行校庆,三(1)班要做180面彩旗,已经做了
,还要做多少面?
题中要求的是还要做多少面,对题中出现的两个量直接相乘得出的是已经做了
面,还要做180-150=30面。
这种应用题需要进行两步计算才能得出结果,我们将其归类为两步的分数乘法,对于这种应用题,分析方法要分三步走:首先,要找到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确定单位“1”即之前所说的标准数是什么,其次明确要求的数量与已知数量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针对此例题,
1.找关键句并将已知条件“对号入座”:“已经做了
”完整的意思是:已经做的是计划要做的
,所以原计划要做的180 面是单位“1”。
2.明确数量关系:还要做的面数=计划做的180面-已经做的180面的
,还要做的面数=计划做的180面
3.根据数量关系及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30(面)或
=30(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几道例题。
例11 :“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
,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1.找关键句并将已知条件“对号入座”:
对应的是鸭比鸡孵化期长的量,“比鸡长
”,所以鸡的孵化期是“1”。
2. 明确数量关系:鸭的孵化期对应的分率是(1+
),数量关系式就是:鸡的孵化期21
鸭的孵化期对应的分率是(1+
)=鸭的孵化期的量。
3.根据数量关系及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例12:某校有学生1200名,其男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学校有女生多少人?
1.找关键句并将已知条件“对号入座”:
对应的是男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所以全校学生的人数是“1”。
2. 明确数量关系:女生人数对应的分率是(1 -
),数量关系式就是:全校学生的人数1200女生人数对应的分率是(1 -
)=女生人数。
3.根据数量关系及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对于更难理解的一些分数乘法应用题,还需要发挥线段图的作用,强化数量关系分析,从教学分数“解决问题”开始我们就应指导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解题途径。而运用线段图作为数量关系分析的“拐棍”,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题目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利用线段图进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训练: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具体的操作,在图上体会数量关系和运算的含义,这样有利于完善有关分数乘法的概念,建立分数和分数相乘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力量,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画线段图的一般步骤:
1 、画一条适当长的线段表示单位1 ;
2 、根据题中分率的分母确定把单位1 分成几等分;
3 、标出对应分率和对应量。
例:某汽车厂去年生产汽车12600辆,结果上半年完成计划的
,下半年完成计划的
。去年超产汽车多少辆?
通过画线段图,可以很容易地列出算式12600
)=1960,超产汽车1960辆。
注:画线段图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的除法。
除数是整数
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整数倍数关系“解决问题”的扩展,而从正逆运算规律来说,分数乘法问题则是分数除法问题的基础。对待除数是分数的问题时,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例子。
例12:有一段长为
米的绸带,要把它平均分给3位同学,每位同学可以分到多长?
析:此题分数为
,平均分给3位同学,也就是平均分成3份,把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每位同学可以分到
例13:老师买了
千克的糖果,要把它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位同学可以分到多少千克?
析:此题分数为
,平均分给4位同学,也就是平均分成4份,把
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每位同学可以分到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当除数是分数时,和之前学过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只要按照整数除法的平均分配去理解就可以了。
除数是分数
当除数是分数时,表示的意义是“已知量”是“未知量”的几分之几,如某校
的学生是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50 人.求全校学生多少人?从数学算式上推导:
,从分数除法定义上分析,整体即全校学生不知道,只给了整体的
是50 ,也就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0 份,其中一份是50 人,把50
倍有两种方法,一个是
,另一个是
,再比如商店进化肥1050吨是原计划的
,原计划多少?显然原计划是标准量,原计划不知道.只给了原计划的
是1050吨.那么,根据定义可列出算式
吨。也就是说,搞清楚哪是标准量,标准量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审题关键。每遇一题,首先要看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中哪个是标准量即整体,如果标准量已知就是乘法,否则确定为除法。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题。
例14 :小瓶果汁有600毫升,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
,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
析:根据题意可知“大瓶果汁体积的
倍是600 毫升”,因此“大瓶果汁的体积”是标准量,“600 毫升”是比较量,而“
倍”是分率。标准量未知,用除法计算,就可以列出算式600
=900,大瓶果汁有900毫升。
例15 :“学校有女生200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学校的学生总数是多少?
析:根据题意可知“全校学生人数的
是200人”,因此“全校学生人数”是标准量,“女生200人”是比较量,而“
”是分率。标准量未知,用除法计算,就可以列出算式200
=500,学校的学生总数是500人。
两步的分数除法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的分数乘法,由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类似地,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几道题。
例16:学校有足球65个,比篮球的个数多
倍,篮球有多少个?
1.找关键句并将已知条件“对号入座”:根据“足球比篮球多
倍”这个条件,篮球个数是标准量(单位“1”)。
2. 明确数量关系:足球的个数相当于篮球的(1+
)倍,(1+
)是足球的分率,要求的是篮球数,标准量未知,用除法。
3.根据数量关系及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例17:白兔有60 只,比灰兔的只数少
倍,灰兔有多少只?
1.找关键句并将已知条件“对号入座”:根据“白兔比灰兔的只数少
倍”这个条件,灰兔个数是标准量(单位“1”)。
2. 明确数量关系:白兔的个数相当于灰兔的(1
)是白兔的分率,要求的是灰兔个数,标准量未知,用除法。
3.根据数量关系及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例18: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婴儿每分钟心跳约135 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约多少次?
1.找关键句并将已知条件“对号入座”:根据“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这个条件,青少年心跳次数是标准量(单位“1”)。
2. 明确数量关系: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当于青少年的
是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分率,要求的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标准量未知,用除法。
3.根据数量关系及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解题的关键是明晰分数的意义,找准单位“1”的量,确定题目要求的是不是标准量。在用分数解决问题中,要根据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来确定哪个数量做标准(单位“1”)比较抽象,难于理解。4位同学占一个小组10位同学的五分之二,占全班60位同学的十五分之一,同样4位同学,却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就是由于单位“1”不一样,怎样准确找准单位“1”呢?就是要确定哪个数量做标准。只要找对了标准量,就可以很轻松地解答这类应用题了。
对于难度更大的一些分数除法应用题,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弄清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这种题目:一群免,灰兔占
,黑兔是灰免的
,已知灰兔比黑免多20只,这群兔有多少只?思考:把一群免的只数看作“1”,黑兔只数是灰兔的
,也就是占总只数的(
),所以灰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是总只数的(
),即灰兔比黑兔多的只数的对应分率是(
)。由题意明显有:灰兔只数-黑免只数=20,据此很容易列出方程:设这群兔有
,这样要比用算术方法解:
的方法容易理解得多。因此,从降低解题时分析推理的难度考虑,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还是引导学生直接根据题意列式或列方程为好。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一个难点,需要踏踏实实做到以下几点:1、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道题。首先是一步计算的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是基础,两步及两步以上计算的问题都是由一步计算扩展而成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就是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除法意义)”。只有熟练掌握一步计算的分数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学习两步计算的问题;2、明晰分数的意义,找准单位“1”的量。用分数解决问题涉及两个数量的比较问题,在比较时就有以哪个数量为标准,或者说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问题;3、抓住关键句,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数学解决问题和语文课文一样也有关键句,也要抓住关键句,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从而正确解答。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关键要学会分析题目中的对应关系;4、根据自己的习惯,灵活选择运算方法。找准了单位“1”的量,进而正确地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就可以选择恰当的方法解答了。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难点,但通过努力,不断探索,困难就能够克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分数数量关系填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