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配筋,同一块板,框架结构的板配筋和砖混结构圈梁配筋的板配筋一样吗?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794|回复: 3
砖混结构,圈梁17*40cm,客厅4.5*6米求板的配筋.
注:4.5与6长度的梁各一条属于边梁。。厚度确定下来是13cm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你说的我没听明白啊,你说的板跨是5*4.5啊,板厚130啊
你这个保守估计应该是底筋三级钢8@150,8@200不保险,负筋8@100,或10@200,砼按C30
最后选通长双层,底8@150,面10@150。。。负筋双向通常10@150。。。配合比土方法了,一份沙和一份石两包水泥。。。也不知道是C多少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现浇板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现浇板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摘要】:历次的强烈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破坏甚至倒塌,尤其是在最近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许多框架结构的建筑的柱端的混凝土发生严重破坏、柱端钢筋“颈缩”、柱端钢筋拉断而框架梁端完好无损等破坏现象,在框架结构中,我们通过“强柱弱梁”的设计来保证结构的延性屈服机制,但是地震灾害中,“弱柱强梁”的破坏普遍发生,究其原因,是现有的抗震规范还不能保证“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由于填充墙,现浇板,钢筋超配等因素导致了框架梁抗弯刚度的增加,使结构成了“弱柱强梁”,其中,现浇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从现浇板的角度来研究板对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屈服机制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有板框架与无板框架的模型,采用侧向位移加载模式沿模型的X轴负方向施加侧向位移载荷,在软件的后处理器中分析有板框架与无板框架边梁负弯矩端受拉钢筋的应力与中梁负弯矩端受拉钢筋的应力,通过比较,无论是有板框架边梁端负弯矩钢筋还是中梁端负弯矩钢筋都要比无板框架梁端的负弯矩钢筋晚进入屈服阶段,同时分析了与梁肋平行的板中钢筋的应力。
现浇板对框架结构的屈服机制影响因素表现在:
(1)现浇板对边梁与中梁梁端抗弯承载力的贡献程度不同。由于框架的中梁两侧都有现浇板的作用,现浇板对中梁端抗弯承载力的贡献要比对边梁端抗弯承载力的贡献大。
(2)板厚会影响现浇板对框架抗弯承载力的贡献程度。通过对100厚、150厚、200厚的现浇板的研究,板厚主要影响板底钢筋应力分布规律。板厚越大,板底钢筋的应力就越小,有效承受负弯矩的板底钢筋就越少。
(3)板配筋率影响现浇板对框架抗弯承载力的贡献程度。本文研究了0.377%、0.671%和1.047%配筋的现浇板,板配筋对板顶钢筋应力分布不大,对板底钢筋,板配筋率会影响板底钢筋应力分布,通过对比,由于板配筋不同,配筋率会影响板顶钢筋与板底钢筋对抗弯承载力的贡献程度,板配筋率越大,板顶钢筋对框架梁端抗弯承载力的贡献越大,板底钢筋对框架梁端抗弯承载力的贡献越小。
根据现浇板有效宽度的计算公式,并经过Origin软件拟合,得出现浇板有效宽度的建议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TU352.11;TU375.4【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第一章 绪论9-19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1
1.1.1 研究的背景9
1.1.2 研究的意义9-11 1.2 产生“强梁弱柱”的原因11-12
1.2.1 柱轴压比的影响11
1.2.2 填充墙的影响11-12
1.2.3 框架梁端钢筋超配的影响12
1.2.4 现浇板板筋的影响12 1.3 我国及国外规范现状12-15
1.3.1 我国规范现状12-13
1.3.2 国外规范现状13-15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7
1.4.1 国外研究现状15-16
1.4.2 我国研究现状16-17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7-19第二章 ABAQUS 软件简介19-23 2.1 引言19 2.2 ABAQUS 软件的基本特点19-21
2.2.1 ABAQUS 的两个分析模块19-20
2.2.2 ABAQUS 的单元特性20
2.2.3 ABAQUS 的材料库20
2.2.4 ABAQUS 的网格技术20-21 2.3 ABAQUS 对非线性问题[40]的定义21 2.4 本章小结21-23第三章 有板框架与无板框架的有限元模拟23-33 3.1 混凝土框架模型23-24
3.1.1 混凝土框架的模型简介23
3.1.2 在 ABAQUS 软件中建立混凝土框架23-24 3.2 有板框架与无板框架模型在侧向荷载的作用下的钢筋应力计算24-28
3.2.1 梁端顶部负弯矩钢筋应力25-26
3.2.2 梁端顶部正弯矩钢筋应力26-27
3.2.3 框架中板筋的应力分布27-28 3.3 钢筋应力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28-32
3.3.1 框架结构梁端负弯矩钢筋应力的对比分析28-29
3.3.2 板顶钢筋应力分析29-31
3.3.3 板底钢筋应力分析31-32 3.4 本章小结32-33第四章 现浇板参与抵抗梁端负弯矩的影响因素33-44 4.1 板厚的影响33-37
4.1.1 不同板厚梁端顶部负弯矩钢筋应力对比分析33-34
4.1.2 不同板厚现浇板钢筋应力的对比分析34-37 4.2 板配筋率的影响37-40
4.2.1 本文选取的板筋配筋率说明37
4.2.2 不同板配筋率梁端顶部负弯矩钢筋应力的对比分析37-38
4.2.3 不同板配筋率现浇板钢筋应力的对比分析38-40 4.3 考虑现浇板影响的有效宽度40-43
4.3.1 现浇板有效宽度的计算公式40
4.3.2 现浇板有效宽度的取值40-43 4.4 本章小结43-44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4-46 5.1 结论44-45 5.2 展望45-46参考文献46-48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8-49致谢49-5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波,李艺华;[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6期
黄华;施明君;刘伯权;吴涛;李楠;;[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邢勇;詹猛;王社良;陈洁;;[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孙勇;张志强;程文瀼;李爱群;;[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1期
郭子雄,吕西林,王亚勇;[J];工程抗震;1999年01期
李秋胜;曹宏;;[J];工程力学;1989年01期
宋晓冰,刘西拉;[J];工业建筑;2001年10期
徐善华;徐勇;;[J];工业建筑;2007年04期
石宏彬;;[J];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03期
叶列平;曲哲;马千里;林旭川;陆新征;潘鹏;;[J];建筑结构;2008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锐;[D];同济大学;2008年
石宏彬;[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阎红霞;[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毅,吴勇,罗宁,白绍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葛军,张新培;[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戴烽滔;雷劲松;;[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戴烽滔;张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肖伦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陈小川;戴烽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刘鹏飞;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宋吉荣;何世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张鑫犇;张雷明;刘西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谢新颖;尹新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晋;潘小华;殷勇才;朱江;;[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陆新征;马玉虎;周萌;陈浩宇;叶列平;;[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齐娟;程绍革;;[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程绍革;齐娟;;[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李英民;韩军;刘立平;郑妮娜;王丽萍;刘建伟;伍云天;刘阳冰;;[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苏启旺;赵世春;;[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刘斯凤;孙伟;王培铭;;[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谢益人;林树枝;;[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佳;;[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燕中;于保军;;[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海霞;[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闫培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武成浩;[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郭猛;[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彭小波;[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万海涛;[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管民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吴小勇;[D];汕头大学;2011年
杨小卫;[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张明;[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凤莲;[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梁城宇;[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巩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陈凯亮;[D];湘潭大学;2010年
张逯见;[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张静;[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崔辉辉;[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王晓林;[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曹丽园;[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马军卫;[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段炼,王文长,郭苏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3年03期
王广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0年01期
刘建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7年02期
杨伟军,施楚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曾晓明,杨伟军,施楚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3期
温增平;徐超;陆鸣;杜修力;李鸿晶;熊立红;刘爱文;李小军;周正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刘会敏;郑建锋;毛进宇;;[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尹之潜,李树桢,程志萍,孙萍舜,白玉林;[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4期
刘锡荟,陈一平,张卫东,汪培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刘锡荟,李荷,何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马玉虎;;[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善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张国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黄炜;[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刘桂秋;[D];湖南大学;2005年
姜锐;[D];同济大学;2008年
王素裹;[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胜斌;[D];重庆大学;2001年
秦鹏;[D];湖南大学;2006年
周楠;[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季方清;[J];安徽建筑;2003年03期
陈杭旭,陈伟东;[J];建筑技术;2004年08期
欧伟,徐军平,宋学臣,邓小青;[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Z1期
李建民;[J];石河子科技;2005年02期
付大伟;程孝全;朱子英;;[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3期
闫志勇;;[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2期
官保军;王晓华;;[J];山西建筑;2009年36期
尹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21期
栾婷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1期
寇振环;张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温延勋;张兵;;[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年
贾强;王子卿;李士彬;;[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贾永明;边玉龙;;[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刘金铃;丰安生;;[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胡爽;张鑫;常青山;孙浩;;[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蔡瑞平;[N];建筑时报;2006年
唐福林;[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曹巍巍 毛炬凯 张建初;[N];中国建设报;2004年
李国栋 雍军;[N];伊犁日报(汉);2005年
陈恩炳;[N];伊犁日报(汉);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立军;[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朱振华;[D];重庆大学;2010年
张亚蕾;[D];长安大学;2012年
张晓晓;[D];重庆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框架结构配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