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的作品有关李贺的文章题目?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八年级语文教科书《滋味》作者·张抗抗 课后阅读...1.课文写了哪两件“同感觉有关的”的事?你觉得它们各有什么“滋味”?2.“我”是怎么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画出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细细地体味作者的感情.请:不要复制的,没意义.希望是大家自己揣摸出来的.答案简洁明了.另:如回答完美,无懈可击,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名校联盟]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2013届九年级中招模拟语文试题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扫码支付,立即下载或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 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瞭望/料想
角逐/角色
襁褓/强聒不舍
和颜悦色/ 曲高和寡
B.缜密/慎重
剽悍∕肥膘
媲美/陟罚臧否
颓垣断壁∕亘古不变
C.机械/亵渎
诅咒∕咀嚼
烧灼/弄巧成拙
猝不及防/鞠躬尽瘁
D.陨落/吮吸
分歧/祈祷
对峙/脍炙人口
韬光养晦∕滔滔不绝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来源:ZXXK]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
B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
C 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来自e网通客户端]
审核人:网校通专供
来源学校: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有关洛阳的散文—连载_洛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99,842贴子:
有关洛阳的散文—连载收藏
【现代】 散文诗 洛阳行洛邑故郡,肴函帝宅。八关都邑,十省通衢。半城花雨启丝路,九曲运河带京杭。鸟瞰兮六河归宗,俯仰兮日月玄黄。河图洛书通天兆,八卦九畴示心房;紫薇光耀环帝都,天罡遥指佑雒阳。胭脂雪,秦汉月,素瑾鸳鸯黯宫阙。洛浦秋风吹皱起,铜驼暮雨点哀乐;芍药朵朵暗香动,九微片片飞花琐。瑰姿艳逸舞残阳,流风回雪柔瓣落;芳泽无加动京洛,铅华弗御天下绝。云翥日熙色益妖,草野苍黄衬华浓;不比荣曜低秋菊,难言华茂艳青松。贴花黄,朱唇启,西窗烛剪眼离迷。自古花重满城絮,汉魏文章半洛阳。墨香馥郁湿层纸,砚磨渐瘦暖春华。左思妙笔生珠花,三都鼎立绝纸笔。叔宝客死难遂意,谁歌《玉树**花》?君愁似春水,一江汪洋东流逝;君貌似洛神,一朝天地难寻觅。疏影横,春雨绵,锦瑟韶光黛眉敛。回廊转,露滴芭蕉残红乱;月重霜,酌酒弄影凭朱栏。湖心水动影双单,帘外牡丹色深浅;墨染岁月起涟漪,弦断秋雨扑眼帘。怎忆重城十二楼,泪湿青衫为谁留?八音迭奏七弦断,鱼肚尺素长水游。霜晨露,鸢尾束,波心荡摇笛声促。丝弦弄音焦尾弹,都邑歌飞广陵散;满目玉树亦青葱,盈耳曲调声声慢。泪洒归途悲炎凉,七步成诗若临崖;金樽歌罢空对月,任它烟柳好韶华。花落无期水无意,空余痴心,絮尽衷肠话;岁月无端情始乱,谁在叹息,几寸相思发。尘如水,夕影阑,月华拂袖冷华满。洛阳雨飘飒飒残,长安雪落寂寂寒;望断秋水解情殇,一朝怎断相思难。黄泉碧落两峥嵘,故国难望, 蓦然回首,一场浮华若春风。红尘紫陌多情劫,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次情殇轮回梦。
海运集装箱 锦江航运
洛阳午夜醒来,暗香袭人,推开窗扇,春风正从这座城市吹过。夜色中,小区路灯的光晕里翻卷着落絮和飞花……
二十年前,也是春四月,因为工作需要,我调到这个称为“洛阳”的陌生城市,迎接我这个伴着黄河风沙长大之人的,是那“接天花朵无穷碧”的一城繁花。
在当时的市委大院,我第一次看到了被誉为“万万花中第一流”的牡丹。说句不讨好的话,这种被誉为“国色天香”的花给我的印象是:惟其太美,所以它显得比小时候家里一块被面上印的牡丹花更假。无数次在花海和落红中游走,我认识了樱花和棠棣,认识了紫荆和碧桃,认识了丁香和木芙蓉,认识了榆叶梅和海棠,更看到了无论是色彩还是花朵都比别处要鲜艳和漂亮得多的月季、百日红、大丽花。我诧异,这座城市怎么会有这么多、这么美的花?!真真是“四色变而为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在一次次花开花落中,这座城市、这些繁花,对于我似乎有了某种特殊的韵味:我赞颂“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繁盛,犹能体味“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的哀婉。
洛阳,因地脉而生花,因花香而多情。洛阳人之爱花,可谓根深蒂固,这是一种风气。一个城市若沾染了一种风气,住在这里的人会不可抗拒,以至于每年花期,我打长途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来看花吧!”语气中透着反客为主的随意。
做为这座城市的移民,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二十年前的一个春夜,我第一次坐着人力三轮车从东花坛顺着这座城市最有名的中州路一直走到谷水时的情景清晰如昨,当时恍惚觉得自己是顺着这座城市的主动脉在流动、前行……永无止境,但一闭眼似乎睫毛又能触碰到时空的尽头。那时的城市远没有现在这般嘈杂,定定神就能感觉到它的心跳和律动。
无论是城东的穆斯林建筑,老城的仿古建筑,西工的现代化建筑,还是涧西的俄式建筑,中州路两侧无疑一个建筑博物馆,它们形态各异,都在诉说着同一个话题: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更迭。
刚到洛阳那几年,我喜欢一个人在涧西的建设路、中州路、西苑路之间横亘着的那一条条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漫步,尤其是飘雪的冬夜和细雨的春晚。一行行浓密的行道树、一排排整齐的俄式建筑簇围着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的心脏。厂区到生活区之间有绿化带相接,神脉贯通,开朗舒展,错落有致,这种布局连绵数公里,气势壮观。注视着这些出自俄罗斯设计者之手的三、四层红砖楼,你似乎能看到从偶而一个街角透出的那一丝异国情调,似乎能听到从楼宇深处传来《三套车》和《喀秋莎》那令人遐思和伤感的旋律。
这里的大街小巷串起来一个个明显是泊来品的“街坊”,在这里工作和居住的大多是那个火热年代到这个城市搞建设的移民,有上海人、广州人、江浙人,也有来自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城市的东北人,这些移民在这座城市曾经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曾几何时,各色方言充斥在市场和街头……。虽然他们已经死心塌地的居住在这里了,但当骨子里有一些东西终不能被同化,当一切都不足以解开“思乡”这个“结”时,涧西便有了以广州市场和上海市场命名的百货大楼,有了江西路、武汉路、南昌路这些明显带有地域特色的路名。
我一直为洛阳这座城市的大气和包容而感动和感激。不论你是何方人士,不论你是为了什么目的到这里来,不管你是工作、经商、定居还是偶尔路过,这座城市都会给你礼遇和款待,不像有些城市对待外来者天生一种带着距离的客气或者干脆予以排拒。这些,从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商住楼,从鳞次栉比的店铺,从一个个高速公路出入口,从邙山机场,从越建越宽敞、越建越漂亮的车站、广场都可以得到求证。
“没有水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对于洛阳人来说,洛河一直在他们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我曾不止一次长久地注视着穿城而过时而混浊、时而清澈的洛河水,真切地感觉着这座城市的灵魂在跃动。当它两岸的洛浦公园在一公里一公里延伸的时候,不仅给洛阳人提供了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休闲场所,也使我们这些客居他乡的流浪者和孤独者有了精神家园。
我喜欢到洛浦去,经常一个人散淡地坐在那里,有时自晨至夜、不吃不喝,无视晨练、散步或者高歌的人们,就这样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看着洛河上架起一座座崭新的桥梁……
二十年来,我的交通工具一如既往的朴素简单:街心花径安步当车,林荫大道自在骑行,更多的时候是与这个城市普通居民一样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穿行于城区各处……正是这些平凡的生活经历,才使我有机会抚摸到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肤,也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更直观的了解。
我曾天真的猜想,这个城市的每一户人家和每一个外来的游客应该都到老城吃过水席,因为那些无论豪华还是简陋的店面总是一天到晚熙熙攘攘。不单为款待客人,不单为品尝汤汤水水的饭菜,单是到“真不同”坐坐,你就能感觉到洛阳饮食文化无处不在。
我曾对外地客人自豪地说:“西工饭庄是洛阳人的厨房”。这个简朴素洁的平民饭店,几十年来,无论节假日,无论下雨刮风,无论黑夜白昼,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从不歇业。我不止一次在午夜采访回来或凌晨下车后,来这里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浆面条和两个热腾腾的包子,那种便当、随意和简侈由人,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
二十年的时光,在这些细节中倏忽地就过去了。看看眼前这座愈来愈繁华的城市,翻翻自己采写过的一篇篇琐碎文字,我为自己担当了这个城市二十年变迁的见证人而感到幸运,也感到一份责任。
二十年前,刚来这座城市时,我还是个20多岁的青年,如今已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了。为了生活,我依旧在这个城市奔忙着,并将还要再继续奔忙下去。闲暇时,我依然会去洛浦听风,去王城广场听戏,去涧西追忆昔日的繁华,去洛南体味现代文明的安逸,去廛河和老城看那一街两行的风情民俗……
我自诩是棵无根之木,也就无须叶落归根。
洛阳,你就是我的故乡!
我爱你,洛阳!
三十年过去,我再次来到龙门石窟,算是故地重游,心生如下感叹: 佛和许多护法都坐在那里,岁月带走了太多的过去,沧桑叠加着的日子,或许被想起,或许被忘记。生命有着很多形式,谁敢轻视你们石头雕琢的身躯?那日我来的时候,看到过很多无头的躯体,那是岁月的铭记。被疯狂者斩首,被扭曲的畸形主义。只有天是蓝的,彰着无尽的黄土,无边的记忆。你坐了多少年?你还会坐多少年?你经历了多少膜拜,你经历了几多遗弃?其实,我们一直在追寻着有关信仰的阶梯,却一次次的拆掉,却一次次的冷遇。洛水早已经流尽了过往,却依然带不走心中的唏嘘。一两字天边过雁,百千重山河崎岖。伤情者叹息着雨雪霏霏,绝望者追忆着杨柳依依。 我凝望着你,你宠辱不惊,你威武不屈。我凝望着你,你善目微笑,睥睨着苍生大地。其实,香火算得了什么?其实,膜拜却又何必?
有风吹过,卷起长云,任年年落花飞絮。洛水带走的是千古,留给我们的是叹息。我知道,每一尊佛造像都是一段故事,都是一段历史,我知道那是一种虔诚的打造,成就了这样的传奇。
时间真的很快,三十年弹指过去,当我再一次踏入白马寺的寺庙的时候,恍然之间,觉得自己落入了一个错落的时空之中,三十年前来白马寺的时候,我是一个青春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我已然老去,但是,却好像依稀记得当年,那日参观白马寺之前,我曾经在嵩山少林寺门前买了一把龙泉剑,我带着这把剑进入白马寺的时候,一个后来告诉我已经年逾七十的老尼,让我把剑给她,于是我们一行几十个人围出一块场地,老尼很潇洒的挽了一个剑花,脚下灵动的为我们舞了一套剑,看得我们如痴如醉。收了剑势老尼气色匀称,不喘不累,让我们佩服的不得了。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二十二代的帝王住在这里。半城汉魏文章,大运河在这里开始它的旖旎。洛阳永远是一个可以叫做历史的地方,它存留着太多记忆无法忘却的东西。走进白马寺,感受到的是携着千古神秘,万古信仰的佛教带给你的一种虔诚。
白马驮经,跋山涉水,传递的是一种信仰。帝王梦佛,遣使西天,靠的是权力。但是,当尘埃落定,归寂圆满以后,注定成为文章。千古文章天下事,多少兴亡文字中。不知何处 越王台,却看残阳斜下,牡丹花开。“二僧墓”下葬高僧,修行非得凡人功,芸芸众生莫浮躁,万法归一天地同
空中庭院清凉台,古柏苍苍,金桂沉静。高僧在此下榻,在此译经,所以,这方天空都充斥着一种神圣的气息。当年触摸过的老树依然在,而更加苍郁,三十载的年轮,三十载的见证。有点伤情,不想也大概寻不到当年舞剑的老尼,无论死还是生,对有信仰的人来说都是两个字:永恒。 天王殿内的佛龛里,欢喜佛还在,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笑了这么多年,世相依然让他笑不够,笑不完这苍生。
寺门外,两匹分列两边,负重的青石马,看起来膘肥体重,驮着经书千百年,姿态不改,不食草料,这种任劳任怨的牲口哪里去找?在这个到处吹嘘神马都是浮云的时代,看看这两匹石马吧,这两家伙才是真的神马。
“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其实和今日我们所看到的也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时空更迭了而已。
白马寺的钟声曾被称为“洛阳八景之一”,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
北望邙山,多少英雄?青史南柯,白骨西风。
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不幸的是它只能让我们回望过往,看不到未来。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江枫似火,远峰凝碧,秋色美得可以入画。在暖意融融的秋日,造访九朝古都洛阳,想一睹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的芳容,追寻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的身影。     到了洛阳,自然得去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风景区游览一番。     为了避开游览的高峰时间,我们特意一大早就出发了。迎着微凉的秋风,我们一鼓作气攀上了龙门东山的香山寺。莫到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们到达寺中时,果然已有捷足先登者了。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就是由此而来。香山寺正门两侧,镌刻着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朋友们相视一笑,似有所悟。始建于北魏的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环境清幽,景色迷人,大批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把酒赋诗。武则天曾驾临寺中,留下了“香山寺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寺中文化气息浓郁,精彩的对联俯拾即是,“有容乃大东海胸怀,居高以谦泰山气象”,仅此一联,就让人心悦诚服。连小小的一个水池旁,都镌刻着“稽首礼古佛,掬水洗尘心”的禅语。呼吸着山上清新的空气,朝阳下我们意气风发步履轻快,连陡峭狭窄的青石小路也变得可爱起来。     白园,是白居易的墓地。古筝琅琅,绕耳不绝。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浓密的树荫下,半池枯萎的荷叶,茕茕摇曳风中,脑海中闪过李商隐的名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穿过历代名家真迹的诗廊,来到诗人的陵冢。绿荫掩映,石冢萧索,一代风流才子,终成一抔黄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诗,并无险韵,通俗易懂,与当代诗人的故作深沉,晦涩枯燥,截然不同。也许正因如此,他的《长恨歌》、《琵琶行》才会传唱千古吧。         伊水之畔的龙门石窟自北魏开凿,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工匠在两座山上凿窟建寺,把这里变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40余座。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 30余米,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凿的。此窟的非凡之处,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堪称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 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卢舍那在佛经中意思是光明普照。据说这是按照女皇的真实相貌雕刻而成。大佛,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睿智雍容,不经意间流露出盛唐的霸气与一代女帝的威严。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卢舍那大佛旁肃立着弟子阿难、迦叶,菩萨、力士、天王随侍左右。慈祥虔诚的菩萨,与面目狰狞的天王力士,惟妙惟肖,相映生辉。     万佛洞、莲花洞、宾阳三洞、摩崖三佛,荟萃无数石刻艺术精品,精湛的雕刻技巧,令人叹服。     龙门风景区内,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人声喧杂却不混乱。山脚下,一眼珍珠泉,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掬饮一捧泉水,水质绵软且甘冽,沁人心脾。         不久之前已经游览过龙门石窟的山水郎,连日开车颇感疲倦,他把我们送到风景区后,就开小差儿回去休息了。在游览期间,他时不时打来电话,遥控指挥。当他得知香山寺与白园已经对游客开放时,懊恼得捶胸顿足,哇哇乱叫,以至赌气拒绝喝我们特地为他带回来的珍珠泉水。这家伙还很小人心态地扬言“你们等着拉肚子吧!”为了给这个乌鸦嘴一点小小的教训,在他口渴向我们要水喝时,我故意把装在农夫山泉瓶中珍珠泉水递给他。一向老奸巨滑的他居然没有起疑,就这么一股脑地喝了下去。然后,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四处翻找那瓶泉水,当然是找不着了。于是朋友们断定泉水被他喝了,都格外关心他的肚子是否异样。他脸上的表情,真是千变万化气象万千,简直比变脸的绝活儿还精彩呢。
         在嬉闹中,已经来到关林,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巍峨宏伟,气势非凡,被人们视为朝拜关公的圣域。     进入关林,仪门左侧镌刻着一幅《竹叶图》:“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二十个字镶嵌于竹叶之间,构思极其巧妙。这是是关羽赠别曹操的礼物,借此向一向礼遇他的曹操表明心迹。右侧是岳飞的真迹,阴刻着横刀跃马的关公。文武兼备,内外双修,古人的修养与学识,让吾辈望尘莫及。     在关林里,“气壮嵩高”匾与“威扬六合”匾非常特殊,这是慈禧太后朱笔亲提。字体遒劲有力,并无女子的纤细,更像是老成男子的笔迹。     古柏千章,葱茏回合,树身上系满了鲜艳的红丝带,那是爱子心切的父母为孩子祈福用的。山水郎同志一路小跑,雀跃着把特地为他家宝贝儿子请来的灵符,系于柏树的最高处,洋洋得意地向我们炫耀了一回父爱。可怜天下父母心!     穿过一条长长的石狮通道,直到大殿。这些可爱的石狮子,想必与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一样都见证了沧桑的岁月变迁。殿前的供桌上摆满了各色精美的供品,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忠义之士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古人曾云不可关公面前耍大刀,劝戒世人要谦逊。殿侧的那把青龙偃月刀,引得大批游客跃跃欲试。七八十斤的铁家伙,我用尽全力,它却纹丝未动。憨厚的小潘连忙跑来帮忙,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撼动此刀。只能怪自己力气太小令此行抱憾,否则我一定要在大殿前耍弄几下,以示对这位所谓义薄云天的关圣大帝的不以为然。     坦白说我并不欣赏关云长。他的确有万夫莫敌之勇,可以“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但是骄矜过人,自视甚高,在联吴抗曹的大背景下,竟然对前来联姻的吴使口出狂言“虎女焉配犬子”,激怒孙权,以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至于他的忠义,我更怀疑其真实性。他顾念昔日的情分,而放走蜀国的心腹大患曹操,置国家民族的大义于不顾,难道这就是他的忠与义吗?分明是狡兔三窟,为自己预先准备了后路。果然,投桃报李的曹操以王侯之仪厚葬于他,看来关公还真有先见之明啊!器量甚小刚愎自用的他,居然被后世尊崇为“武圣人”,真是匪夷所思。     本应是庄严肃穆的关冢,却成了今人敛财的工具。许愿投币,“叮叮当当”,升官发财,皆大欢喜。敢于开发墓地的经济意识,紧跟时代的步伐。料想关老爷泉下有知,也应该可以宽宥一二吧!毕竟这是个经济挂帅的时代,离开钱寸步难行啊!     在即将步出关林时,憨厚老实的小潘大大地出了一回风头:高大魁梧的他披挂上关公的服饰,煞有介事地手持一把木刀,龙骧虎步,美髯飘飘,还真象那么回事儿呢。接着他又突发奇想,摘掉假胡须,冒充一回年少愤青的关羽。我们一边大笑,一边忙给予掌声鼓励。         洛阳的另一处名胜是白马寺。提到白马寺,受野史毒害颇深的我,立刻联想到了与女皇有染的那位白马寺主持。其实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求佛法,敕令修建了这座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命名该寺为白马寺。因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历来被中外佛教界誉为“祖庭”和“释源”。素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彩旗招展,横幅飘飘,正在热热闹闹地庆祝国庆节呢。看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目瞪口呆,原来佛门也可以赶这样的热闹场,真不愧是“官办”的寺院,拳拳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穿行在新近修葺的庙宇中,倍感无趣。抚摸着斑斑驳驳的宋代石马,让人徒叹岁月的无情与时间的冷漠。     一向热爱家乡的山水郎,忿忿地为他们河北南宫的普彤塔抱不平,言之凿凿地说普彤塔比白马寺修建的时间还早一年呢,论资排辈也轮不到白马寺称中国第一古刹呀!我们强忍着笑,听他高谈阔论,彰现宝贵的爱乡情操。忽然,他四下嗅了嗅,冒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来:“哪儿来这么多女人?”小潘与小楼弟弟大惊失色,惟恐这个口无遮拦大放厥词的家伙会被寺中僧众乱棍打出来;而我和妹妹则笑得天翻地覆肚子发痛。     彼时刚过中秋,幽幽的桂花香气袭人,误导了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山水郎。不过,在寺院里找女人,真亏他想得出来。用心险恶,分明有栽赃陷害之嫌。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在洛阳,因为错过了花期,并没有欣赏到艳冠群芳的洛阳牡丹,颇为遗憾。不知道明天春天是否有暇,可以重拾年少轻狂,邀上三五知己,来此赏花赋诗把盏言欢不醉无归?    
牡丹之美:洛阳徽章之美
  一座城市的美就像一个人的美一样,美的东西如果丰富而宏大,那是他的全貌;美的东西如果醒目而小巧,那是他的徽章。  牡丹之美,美在可以佩戴,美在可以盈握,美在可以用手指轻轻一拈,就别在了我们的胸前——看!我来自洛阳!牡丹是我的徽章!所以说,自1983年我市开始举办牡丹花会以来,你外出坐在火车上,那些陌生的旅客一旦知道你是洛阳人,他(她)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大脑里“处理你”的第一信号,便是把你和牡丹放在一起!  原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在被外人认知时,对方参照我们的第一份背景材料,竟是一朵牡丹花!好浪漫,好新颖,好骄傲!  徽章的美学原理,首先是点名佩戴者的出处。洛阳的出处是古都,是花城。而且这个花城,是牡丹花城,是国色天香。古人曾说“洛阳人惯见奇葩, 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这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惯见奇葩的洛阳人,根本不把杂花异卉当成花,洛阳人只认牡丹花,这是多么霸道又多么高贵的赏花标准啊。所以我想,几年前把洛阳的个性气质规范在“千年帝都,牡丹花城”8个字内,这是很准确的,因为单从赏花标准上看,京都洛阳人与那些蕞尔小邦的赏花标准完全迥异,洛阳人赏花确实具有贵族气质,“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的这两句诗,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所以徽章是一种炫耀,是一种品级确定,是一种摘不掉的荣誉。  怕是每一个从洛阳走出去的大学新生,入住高等学府时,都会被室友另眼相看,“将来去你们洛阳看花啊?!”要不了三天,怕是所有的来自洛阳的大学新生都听到了这句话。  到这时候,这些走向全国的洛阳后生们,才真正开始为这座城市骄傲。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经意身边的牡丹花,而且觉得牡丹与自己隔得很远,觉得那些牡丹,不过是在王城公园里,在牡丹公园里,在国色牡丹园里......却从来没有想到牡丹就在自己身上。到这时他们才明白,牡丹其实就是自己胸前的一枚徽章,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们,就把你看成牡丹故乡人了,就死活约定要来洛阳看牡丹了。  想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又是多么自然的事情啊。牡丹能与洛阳结缘,真乃天工造化,厚赐洛阳。而洛阳能通过一届一届的花会,用20多年的光阴强调了这种缘分,也属毅力惊人,感动了上苍。而这牡丹花的形状,硕大而艳丽,芬芳而醒目,正好是做徽章的材料,但正所谓“牡丹画儿好,不上外人墙”,这牡丹也固执,偏记得“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牡丹也争气,永远是“洛阳牡丹甲天下”,所以这枚徽章,只有洛阳最有资格佩戴,此独美也,乃最美也。  看看,这是多么机缘巧合!牡丹花的美学意象,就是富贵、兴盛、吉祥,这也正是我们华夏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也与这个时代的整体走向一致。富贵吉祥牡丹花,幸福日子万年长,试问谁不想佩戴如此灿烂的徽章呢?自古以来的祥瑞文化中,牡丹从来都是不卸妆的主角:金雕饰,银图案,皇宫的木雕,百姓的剪纸,都把牡丹当作祥瑞的标识。但这种对牡丹的喜爱,基本上以一种“泛爱”的形式彰显,星散于烂漫的文化星空中,而以一个城市为载体,把牡丹死死地焊在它的坐标上,唯有洛阳。  既是这样,洛阳也就当仁不让地要戴好这枚牡丹徽章了,而且要好好呵护牡丹徽章。不是佩戴上它就完事了,还须有佩戴它的精气神!得有配佩戴它的资格和资历。因为徽章的光荣和底气,都来自这个佩戴徽章的人,来自洛阳不断生长的经济总量和文化含量,来自这个城市高贵而又平实的魅力。  牡丹之美,徽章之美,也是珍惜之美啊。 
洛神,永远的美神
  上古有许多关于女神的传说,其中以美著称的,当推洛神。传说洛神就是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儿,嫁给了上古洛阳地区有洛氏部族首领洛伯。宓妃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她美若天仙,能歌善舞,有河氏的首领河伯垂涎于她的美貌,为抢夺宓妃,不惜大动干戈,洛伯战败,宓妃不堪受辱,投洛河自尽,天帝封她为洛神。  宓妃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她聪明、理性、坚贞,而且还在于她脱俗的美艳。据王逸注《楚辞·天问》,当年后羿在世的时候,曾经在梦中与洛水女神宓妃相爱。这一传说强化了宓妃的爱神语义,令她成为众多文人心中的美神、爱神。洛神作为爱与美的象征,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中身影随处可见,“洛神”成为女性美的代名词。  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诉说政治失意的同时,回顾了他单恋宓妃的心路历程。当年他曾命令云神丰隆乘云驾雾,去寻求宓妃。  曹魏诗人曹植在洛水边上写下《洛神赋》,形容宓妃外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远看去,就像是太阳从朝霞里升起,又像是芙蓉站在绿色的波纹上,双肩瘦削,小腰婉约,秀颈修长,皎洁如玉,发髻高耸,丹唇娥眉,明眸皓齿……在她身上几乎堆砌了一切赞美女人的词汇。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书法家王献之也深爱洛神,爱写《洛神赋》。他写的《洛神赋》书法,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这样,洛神之美,又通过书法、绘画得到进一步解读。  牡丹之美与洛神之美是相通的。唐代诗人徐凝的《赏牡丹》诗云:“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诗人怀疑洛阳牡丹是宓妃亲自设计和创造的伟大作品,因为牡丹的美丽香艳,很像是宓妃本人的化身。  洛神作为洛河和洛阳的守护神,数千年受到洛阳人民的尊敬和崇拜。一代女皇武则天多次祭祀洛神,并亲作大型乐舞《唐大飨拜洛乐章》。在洛阳民间,对洛神的敬仰历代不衰,人们用歌曲咏颂洛神,在舞台上演绎洛神。“洛神有灵逸,古庙临空渚。”曾位于洛川街洛河岸边的洛神庙更是屡坏屡修,香火鼎盛。  洛神守望的洛水是中华民族的圣河,洛神守望的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圣城。洛神之美,实际上是洛河之美、洛阳之美的代表。她凝结着厚重的历史之美,诠释着河洛儿女对美的感悟和追求,承载着千年帝都的文脉风流,隐含着泛爱众生、厚德载物的精神情操。她是洛阳,也是巍巍中华永远的美神。
洛阳山川之美 尽在栾川八百里伏牛山
  洛阳山川之美,在伏牛山。  自西而东的八百里伏牛山,由于其所处的纬度、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亘古时期强烈的造山运动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无数的山水胜景。伏牛山的山水,既有北方山水的雄伟大气,又具南方山水的灵秀与婉约。加之洛栾快速通道的修建,交通的便利,美味的山珍,淳朴的民风,说栾川和嵩县是洛阳的后花园、市民休闲度假的胜地,毫不为过。  山之美,在登高而望。曾看央视版《笑傲江湖》,主题曲里二句“莽莽苍苍兮,群山巍峨;日月光照兮,纷纭错落”,不很理解。及至登临龙峪湾的鸡角尖,站在伏牛山最高峰西望,那重重叠叠的群山,一道道连绵的山峰,或陡峭,或厚重,或如巨龙腾飞,或如猛兽追逐,或如列兵布阵,或如众仙来朝,在白云的翻腾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可真是苍茫巍峨,错落有致,宛如到了瑶池仙境。大山所孕育的金、钼、水晶等丰富的矿藏和老子炼丹、梨花养子等传说,不仅使山区人日渐富裕,也使大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水之胜,在重渡沟。大山丰厚的植被林木及含水层,涵养了无数的流溪飞瀑。特别是重渡沟的水,更是西南景区之冠。它们或飞流而下,咆哮深潭;或喷雪溅玉,恣意张扬;或蜿蜒曲折,涓涓而流,有似神龙探海,有似仙女梳妆。其清澈,其纯冽,令人称绝。重渡沟的青苔也是一绝。光与水的滋润,使得瀑布边的青苔浓厚、稠密、苍翠、旺盛。洁白晶莹的泉水,似珠帘,似丝线,或翻腾,或平和地挂在碧绿的青苔上,美轮美奂。  可别小看了这一个个的深潭小溪,它们共同汇集成了一条三千年的伊河,滋养了南部山区的人民,也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伊洛合阙”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胜景;也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陆浑水库。今天,洛阳市区很大一部分市民饮用的自来水,就是通过陆浑水库引来的伊河水,也就是这些清冽甘甜的伏牛山的溪水。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八百里的伏牛,三千年的伊河,构成了洛阳的山水经典。  我爱伏牛山!我爱伊河水!我爱洛阳!
关林:民族魂魄圣地之美
  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总面积百亩左右。关林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  关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已经千年之久,是中国人心中集勇敢、智慧、忠义于一身的神话般人物。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崇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之楷模,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近十几年,前往关林朝圣之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坡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关羽勇武异常,冠于三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表现了他的神勇和仁义。至于他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讲到关羽的形象写得成功时,称其“义勇之概,时时如见”。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佛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之魂。关羽这种浓缩了中华民族精神之美的仁、义、智、勇直到现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现代的洛阳在发展中更加具有了以上这些美好的精神。来洛阳旅游和寻根问祖,领略洛阳厚重文化,不可不到关林游览一番,领略一下中华民族精神之美……
龙门莲花,厚重的文化之美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之美,美在名山秀水,更美在石窟艺术。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圣地。莲与佛教结有不解之缘,佛教把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龙门石窟,是莲花世界,这里随处可见的莲花雕刻,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将“宝花降祥,蔽五云之色”的佛教道场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佛祖降生、步步生莲的佛传故事,也可以看到端坐莲花宝座、头戴莲花宝冠的菩萨,手捧莲花的供养人像。可以说,龙门石窟将莲花之美丽和圣洁用艺术的语言作了完美的解读。而将莲花与造像衔接得美妙绝伦的当数开凿于北魏时期的莲花洞中的莲花,其直径大有丈余,整个洞顶以莲花为宝盖,花心正圆,上生莲子,外有一轮大莲瓣,大莲瓣间夹着小莲瓣,花态饱满丰润,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北魏时期的洞窟里,藻井(即窟顶)装饰图案以莲花为构图中心是很普遍的现象,而像莲花洞藻井如此硕大、以高浮雕莲花图案为主体的,却较为罕见。通常,精雕细刻的藻井、背光等基本上是作为烘托主像,为渲染洞窟气氛而出现的,而莲花洞的藻井图案,除了有力地发挥烘托、渲染作用外,还增添了莲花洞与众不同的景观,其本身也具有较高的独特欣赏价值。  唐代莲花雕刻更多,万佛洞的主佛坐于八角形束腰莲花座上,主像背后雕有52枝莲花,借以表现阿弥陀佛52身。这52枝莲花,莲茎、蕾、叶、花、蓬相间,是唐代莲花雕刻中的神品。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趺坐在双重莲瓣的八角形须弥座上,背光中的莲花更是雄浑丰丽。  洛阳是一个花城,自唐宋以来,洛阳牡丹名扬天下。但此前,莲花却是这个城市的“花王”。莲花别名甚多,如荷花、芙蕖、芙蓉等。像牡丹一样,河洛地区也是莲花的原生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莲子的出土。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述河洛地区“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在赏莲吟诗之中,莲花已与河洛文化结缘。  东汉永平求法,佛法东来,首传于洛阳,佛教哲学家根据洛阳的赏莲文化之俗,强化了莲花的哲学内涵和佛教象征,称莲花有“在泥不染”等四义,有“香、净、柔、爱”等四德,这样借助于本土的莲花,佛教哲学与儒、道哲学实现了成功的对话,莲花在百花之中最先脱颖而出。  汉魏的洛阳,莲花成为最重要的观赏植物。东汉灵帝的西园,有叶径一丈的夜舒荷,西晋武帝司马炎修筑种有望舒荷的池苑。曹魏诗人曹植《芙蓉赋》云:“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他认为莲花乃百花之王,而当莲花开遍洛阳城的六月,“观者终朝,情犹未足。于是狡童嫒女,相与同游,擢素手于罗袖,接红葩于中流”。西晋洛阳才子潘岳《莲花赋》云:“游莫美于春台,华莫盛于芙蕖。”可见魏晋的洛阳,莲花甚盛,赏者甚众。  西晋灭亡,汉人南迁,把莲花文化传到南方。北魏迁都洛阳,厉行汉化,开凿的龙门石窟中,莲花成为石刻中最重要的花卉,借助于雕塑语言,莲花文化遂大行于世。  洛阳为华夏文化之源,正是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佛教才能在这里完成本土化,成为中国佛教;正是有了独步天下的洛阳雕刻艺术,龙门石窟雕刻艺术才能彻底摆脱外来的风格,成为石窟艺术的里程碑;正是有了积累千年的莲花文化,才有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龙门莲花雕刻。龙门莲花雕刻,是瑰丽的河洛文化惊鸿之一瞥,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见证。那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之美,中华佛教的神圣之美,博大精深的哲学之美,都通过冰清玉洁的莲花得以解读,因为她是集众美于一身的文化之美。
上海豪昂检测
洛阳 四季如歌
  没有哪个城市能像洛阳这样,四季清晰得如舞台上换场的帷幕。  在洛阳,春的季节是明丽而华贵的。一阵春风,便会给洛阳抹上一层翠绿,也会把姑娘们身上过冬的衣裤一层层剥得单薄,如春日里蝴蝶的彩翼。绿如铺毯,从洛浦长堤绿到路畔,绿到园林,绿到庭院。洛阳城便在那一阵阵的春风里,鲜活而多情起来。桃李的芬芳、樱花的迷离,对洛阳人来说都只是春天的序曲,人们等到盛装登场的,是名甲天下的洛阳牡丹,是她把仲春的洛阳变得热烈,变得典雅,变得不同凡响;是她把春天变得可爱,变得灿烂,变得绚丽。  随着牡丹的凋谢,洛阳人便不再有春季的从容。一夜的南风把郊野上的麦垄吹得金黄,一场透雨又把夏苗从腾着热气的土地里拔起。洛阳夏天的雨是有性情的,时而弥漫挥洒,时而挟雷倾注,有诗意的曼妙,也有淋漓的豪情。  洛阳夏天的热,是那样痛快而酣畅,不像南国沿海的夏天湿闷如蒸笼;也不像北方的一些城市,活活把夏天隔过就进入了秋日般的凉爽。而在洛阳,白天的炎热炙烤似火,一到了晚上,习习晚风吹过,凉意沁人心脾,让人平添几分惬意来。  城里人先是不经意间,发现洛浦堤上的杨柳把几片黄叶舞在人们的脚前,这时不用谁问,就会听到身边有人在说,昨天立秋了。洛阳人多情的思维与诗意的浪漫,对秋天的到来是那样礼待。似乎没有哪个城市能把风当成景观的,只有洛阳,把“洛浦秋风”当成了城市一景,令多少人神往和陶醉其中。  洛阳的农谚把秋天的到来说得更加形象:“早上立罢秋,晚上把扇丢。”可见季节的交替在洛阳清白和干脆了许多。城里人自是难以感受到庄田里沉甸甸的诗意的,但公园里的秋菊耐过了三季的寂寞,在这霜近风凉的早晨从从容容地舒展开孤傲的容颜,用她们最后的缤纷和着洛阳西山上如染的红叶,去迎接风雪飘舞的冬日。  洛阳的雪曾几何时变得羞怯了不少,已是很难见到厚雪堵门的慷慨,但飘飘洒洒的轻曼与千树万树的梨花还是每冬必至。若遇冰封河面,洛河就成了孩子们和年轻人的世界,看着那一团团红的白的身影,如飞如梦,似飘似旋,在他们的心里,早已告别了冬季,他们用使不完的热情,随时准备拥抱又一个春天。  “居天下之中”的洛阳,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更有如歌的四季让这座古城显现出她永恒的魅力。
唐三彩:穿越时空的艺术之美
  泱泱中华,以陶瓷文化享誉世界而被冠以“China”的美称,而古都洛阳则是陶瓷文化的故乡。从裴李岗文化,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陶器制作的进步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从商周青瓷,历宋代汝瓷,到明清民窑瓷器,洛阳瓷器见证了中华历史的兴衰沉浮。我认为,最能体现时代文化的要数唐朝的陶瓷艺术——唐三彩。 
唐代都城洛阳,是诗的国度、艺术的国花园,而唐三彩正是中国唐代洛阳的艺术精华。唐三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多以红、绿、黄为主,故后人称其“唐三彩”。三彩是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唐三彩显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唐代这种艺术珍品,大部在洛阳发掘出来,并在洛阳地区发现了烧制遗址,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公元657年,唐高宗迁都洛阳,中经武则天称制,武周帝国,到开元盛世,中国历史在洛阳书写了灿烂的篇章。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显示出空前的强大,文化、艺术领域亦出现了群星灿烂、盛极一时的局面。展现着大唐世界动人风貌的三彩陶俑,款式、造型、装饰、纹样及烧制工艺所显示的高超艺术和深厚表现力,为闪烁着自由和欢乐的盛唐文化,奏出了高昂的强音,是大唐雕塑艺术的又一张名片。  唐三彩人物俑,是赋予泥土以“生命”的艺术。它们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有曹衣出水的风貌,也有吴带当风的韵味,再现着大唐世界的历史真实。它是历史老人留给我们的形象化的史料,感性地揭示了隋唐文化的面貌,再现了它的真和美。  在唐代陶俑中,夭矫跋扈的唐马、骑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唐朝盛行重马之风,唐朝铁骑天下无敌,宫廷舞马,画家画马,诗人写马言志,出外盛行骑乘等场景不足为奇。洛阳才子、诗圣杜甫就是一位喜马的诗人,杜甫一生咏马诗就达11首,提及马的诗近两百首。“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这正是大唐的气魄。“态度曲画各不同”的唐陶马、三彩马,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成为大唐帝国璀璨历史的载体和直接物证。黑马和白马是三彩马俑中的珍品,1971年出土于关林的黑陶马,通高66厘米,雄伟刚健,英姿骏逸,双耳后抿,颈若弯弓,翦鬃挽尾,额、蹄似雪,通身彩色以黝黑为主调,鞍具则衬托以黄、绿、白三色,唯头部及踝蹄施以白釉,极得其浑重而绚丽的色彩效果。1966年关林出土的白釉鬃马,高55厘米;1972年洛阳谷水出土的白釉剪鬃马,高38厘米。一个长鬃一个剪鬃,长鬃潇洒飘逸,剪鬃精神抖擞,形象外貌截然不同。但洁白的釉色所赋予它们的活力,却使它们同样的神采毕聚,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洛阳与骆驼有不解之缘,“铜驼暮雨”使人想到那屹立在汉魏洛阳城街头铜驼的雄姿。在唐三彩中,骆驼的形象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素材。当年来往于“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由洛阳启程,源源不断地将丝绸运往印度、波斯和大秦。1962年出土于洛阳南郊的骆驼、牵马俑,骆驼昂首扬颈,作朝天嘶鸣状;与骆驼同出的牵马俑,深目高鼻虬髯,典型的胡人形象,展现了丝路花雨、文化交融的历史风情画。而这种文化交流,无疑为唐代陶艺实现历史超越提供了广阔空间。 
艺术无国界,从伊拉克的沙玛拉遗址到苏丹红海沿岸的埃扎堡,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列岛,都发现了唐三彩器物。正是远去的驼队,带走了丝绸,或带走了唐三彩,唐三彩的艺术之美也征服了世界。  唐三彩经受住了时间老人的无情考验。千年一梦,岁月的风雨已使昔日的宫阙荡然无存,但无法剥蚀掉那个时代的艺术品位。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时间老人毕竟遇到了三个永不屈服、永不举手投降的强大对手,这就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唐三彩之美,恰似长夜的星空,令人迷醉,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之美。
洛浦公园:一道实用的风景线
  如果说洛阳是一位美女,着一袭长裙,那么洛河就是她系在腰间的白绸。  那绸带上大块大块的绿色翡翠和数不清的点点珠宝,自然就是美丽的洛浦公园。  这个长达14公里沿河舒展芳姿的公园,从西到东,日日夜夜不倦地凝视着洛河水,悠然地向东流去……  老洛阳人都知道,昔日的“洛河滩”,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一条长长的“排污河”。从1997年5月开始,经过洛阳人辛勤的劳动,“洛河滩”变成了水面宽阔、道路通畅、绿树成荫,芳草铺地的园林风光带。  她不仅吸引人们前来休闲、锻炼,也引得众多水禽到此栖息,人与自然在此得以和谐相处。  如果单说漂亮,洛浦公园大概不是最美的,但是在洛阳人的心中,她的确美不胜收,因为她给洛阳人带来的,不仅仅是风景。  对洛阳人来说,洛浦公园更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实际的:  有了洛浦公园,多少人健身有了好去处,不分季节,不分早晚,总会有人在洛浦公园里锻炼身体。老人们可以慢慢地倒着踱步,不用担心有车辆挡住他们的路,年轻小伙子可以拉个单杠一试身手,说不定就此能捕获一颗芳心。  洛浦公园,为小朋友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环境。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阳光和清风,可以结交很多小伙伴。  那一对对情侣,也在洛浦公园找到了互诉衷肠的幽会地点。在洛浦公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仅仅是一句古诗,而成了真正的浪漫和诗意。  洛浦公园里,没有汽车尾气,没有机器轰鸣,草绿、花香、天蓝、水清……完全是一个清静的世外桃源。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愿望,和一个朋友一起在洛浦公园散步,慢慢地、悠闲地,从西一直走到东,将洛浦的美,细细品尝。  真的有一天,一位外地朋友前来,出乎意料地没有要求去龙门石窟之类的景点,而是要求看看洛浦公园。  我带着朋友,从牡丹桥下来,沿着公园往东走。那是初夏的一个傍晚,从五点到七点,人渐渐多起来。我们走累了,就坐在电视塔附近的长椅上,一对白发老人正在耐心地教小外孙走路,三个学生一起讨论着他们的青春梦想,我们就对着洛浦的夕阳聊天……  当傍晚的雾色渐渐弥漫洛浦的时候,那种轻松、平淡而美好的情绪就像雾气一样,将心慢慢包围。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没有忧愁,淡淡的快乐的情绪,一点一点牵引我们的嘴角,那自然流露的笑容就是洛浦公园带来的幸福。  在那迷离的情绪中,我似乎看到绝色的洛神从洛水中,款款涉水而来……  若你有心观察,洛浦公园的建设是与洛阳的历史分不开的。从西到东,“河图洛书”广场、“定鼎九州”广场等等,各种被赋予历史含义的广场一个连着一个,让你游览一遍洛浦公园,就像走了一遍上下五千年。  如果你只是带着一颗轻松的心到此,那宜人的景致绝对让你难以忘怀。  记得洛浦公园上空的风筝吗?在这里,风筝不是春天的特权,只要有风,在洛河上空,就有一只只纸鸢在翱翔。长长的线隐在空中看不见,那空中飞翔的静物却让你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抬头。  还有四月的白牡丹。春天,在牡丹桥两侧的洛浦公园,那是当时全洛阳城最香的地方,数千株白牡丹在风中散播着典雅高贵的气息,阳光下,她们素洁的容颜让人眩目、惊心。  除了风景,还有可爱的小生灵。不知从何时,洛河水上多了成群的野鸭子。是它们在夕阳下,不知疲倦地追逐水面的粼粼金波,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小身影,当你泛舟靠近的时候,便会忽然轻盈地游走。  最爽的,还是洛浦秋风,它能荡涤你的心灵,吹尽你所有的烦恼和忧愁。  洛浦公园,已经深入洛阳人的心,毋庸置疑,她是咱洛阳最实用的一道美景。
大运河悠思
  一条洛河弯过了洛阳,把整个厚重而多姿的古城装扮得富有了诗意;碧水烟波划城而过,让整个城市浸润在了灵秀之美的氤氲里,成了中国北方城市里不多的城市水景。今天早不见了洛水之上头尾相衔的舟船帆影,和让隋炀帝身败名裂的水殿龙舟,这一切也都成了远去的旧梦。但穿城而过的洛水,无时不在吟唱着她的天籁长歌。  但当你打开洛阳市区地图,就会清晰地发现洛河之水是向北绕了个大弯,绕进了洛阳城区。这是巧合,还是先河而后城?其实无需多问,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条世界上开凿最早、通航里程最长的古运河,她的中心就在洛阳。中国的这条古老而伟大的人工河,长度是世界上著名的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巴拿马运河的33倍,冠世界古运河之魁,而她与洛阳这个名字古来密不可分。今天她也没有藏匿,没有消隐,而是还完完好好地在河洛大地上呈现着她的瑰丽与丰盈,呈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她就在洛阳人伸手可掬的城市中心,就是今天被人们叫作洛河的市区段。  若把中国的史书翻到7世纪初,有一个声名狼藉的帝王使中国的历史难以把他忘记,他就是把隋朝迁都洛阳的隋炀帝。这个人究竟如何,该褒该贬,千年争论不休。有道是明人皮日休的一首诗《汴河怀古》,读来让人感觉多了几分客观来。他在诗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诗中所谈的“此河”,便是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动用百万工役人工开凿的大运河。这条运河有通济渠(南)和永济渠(北)以黄河分界,南达苏杭,北抵涿郡。而这条人工开凿的大运河其实际意义,功可比天。所以诗人拿此比大禹之功也决不为逊。就是这样的一条河,其主要的组成部分通济渠和永济渠,两条渠的龙头(渠首)都在当时为国都的洛阳。  在今天人们谈起大运河时,宇文恺的名字不应该忽略不记,1000多年前,是他把隋炀帝的奢想变成了现实。在他的设计下,把流经洛阳南部的洛河水,从洛阳的上游人工筑渠,把洛水改道引流至洛阳城中的皇宫殿宇之下,这样隋炀帝登船巡幸就免去了不少繁琐,走出皇宫便可上船。渠水穿城东出向南拐去,再进洛河河道,这就是今天洛阳人看到的洛河绕洛阳城而过的原因所在。今天人们说的洛河市区段,就是冠世界运河之最的、中国大运河隋唐时期的枢纽中心,人工开凿出来的永济渠渠首,而非洛河故道。  叫洛河也好,叫运河也好,这五十里水面千百年来实实在在地滋润着洛阳古城,成了洛阳人难以离弃的城市之魂。更见今天的洛水两岸,绿阴布道,芳草四季,花醉长堤。东西贯城的浩浩水面,把秀美与典雅,开阔与王气给洛阳人以不尽的自豪与惠恩。古运河曾经有过的繁华旧梦早已离洛阳远去了,但洛阳人与大运河的情结已经化进了记忆深处。运河的水连着洛阳,连着洛阳人的血脉与外婆的歌谣。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东城桃李多妩媚,桃红李白伴隋唐。西苑池塘泊往事,一汪碧水诉风流。
相见恨晚———初晤龙门卢舍那大佛
洛阳是我的生生之地,但我刚牙牙学语时便离开了那里,一去便是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悠悠。待到五十多年后的高秋旧地重来小聚半日,彼此却都已相见不相识。我已深悔自己姗姗来迟了,穿城而过直去伊水之滨香山之畔的龙门石窟,隔着龙门大桥隔着清碧的伊水隔着一千多年的苍茫岁月,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从半空从岩壁远远向我递来一朵永不凋谢的微笑,一瞥之下,我心中更是怆然暗惊。伊水亿万斯年前从西南奔来,到这里将阻路的石灰岩山撞开裂为两扇,东面的叫香山,西面的名龙门山,合而称之“伊阙”。公元四九四年,北魏从山西平城(大同)迁都洛阳之后,于此继续营造石窟。工匠的斧凿丁当之声从北魏一直响到北宋,龙门石窟终于和大同云岗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我也终于有幸来这个宝库观礼,它会赠我以怎样的财富?龙门石窟南北长达一公里,两山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佛塔四十余座,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多品,佛像十万余尊。来去匆匆,我怎能一一趋前瞻拜?刚才我在伊水东岸时,已隔水将卢舍那大佛递来的那朵微笑接住,惟此而独尊,我只能目无余佛了。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半山腰,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六七二年)创建,历时四年竣工。它南北宽36米,东西深41米,主座为高达17.14米的依壁而开的卢舍那大佛坐像,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美的代表性杰作。我沿着弯弯的山边石级攀援而上,跨上它的平台刚刚举目仰望,顿觉眉睫不胜重负。人生苦短叹而佛像永恒,在无可抗拒的时间与不朽之前,我如同被高手点穴般地镇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虽然已经与一千三百多年的伊水一起流逝得不知去向,护卫佛像的奉先寺庙宇也早已无影无踪,但卢舍那大佛却岿然独坐在伊水之滨,虽然北魏的洛阳共有佛教寺院一千三百六十七座,但除了建于汉代的白马寺的钟声从远古一直敲响到今天,其他寺院的钟声都早已荡入历史,今天均已经沉寂无闻,而卢舍那大佛却安然静坐在半山之上;虽然北魏之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以及唐宋元明清如同走马灯,灭了又明,明了又灭,可是卢舍那大佛却依然独坐在今日参拜者的瞳仁之中。在我之前一千多年的天宝三载,寄寓洛阳的年轻的杜甫曾经来过这里,流传至今的《杜工部诗集》的开篇,就是《游龙门奉先寺》一诗:“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阀像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剩”杜甫当年曾借宿于此,我寻寻觅觅,只见熙来攘往的游人,却再也找不到他的身影。他说闻晨钟而深有省悟,他“深时的是什么呢?我再也无法听他述说了,而我想告诉他的,他还能听到吗?伫立在卢舍那座前的这一块清凉净土,我虽然六尘犹染,是一个小根小器的凡人,但我想告诉杜甫:千百种人,就有千百种人生,用以维生的财富和用以维心的名望,都比不上清净澄明的智慧,作为他一千年后的学子,我要握紧手中这支年华虽已向老然而却仍旧奔流热血的笔,去书写无愧于一己的生命也无负于社会的人生。但是,如同我已听不到他的解答,他也无法听我倾诉我的感悟了。在不胜低回中抬起头来,目光向上攀升,猛然间发觉慈眉善目的卢舍那大佛在高处微微俯首,似是侧耳倾听。啊,在华严宗中本义是“光明普照”的卢舍那,目如秋水,眉如新月,丰准宽唇,垂耳及肩,法相庄严而慈祥。她看到过人世间太多的争斗和苦难,黎明的露水凝在她的眼角时,是不是她悲悯众生溢出的清泪?她也听到过人世间芸芸众生太多的祈愿和许诺,她的唇边总是漾着微笑,那是不是一瓣时间的风也永远吹不落的莲花?我不敢向前牵衣相问是否听清了我的心音,我深恐自己一介凡夫俗子,亵渎了超尘脱俗端坐半空的高远与宁静。一千三百多年,对于卢舍那不过是一场小寐,而浮生几何的我却无法久留在这琉璃净土,我就要返回南方的红尘。不知何时才能千里再来?当我在伊水之滨频频回首,塞满心中的只有一句话:相见恨晚,卢舍那!
神州大地- 洛阳欢迎你
永远的洛神你从天上坠落,奔腾咆哮走来,你是黄河;你从商洛的岩峰石壁中缓缓流出,汇集甘甜的清泉而成浩荡巨川,滋润着河川两岸的沃土,你是洛川。黄河洛川之间的邙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她叫洛阳,曾经是十三朝古都。如果追溯得更遥远一点,越过商周遗留在地下的王城,可达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时代。伏羲的女儿宓妃在洛河游玩,不慎落水丧失了年轻娇艳的生命,被封为洛河水神,也即洛神。洛神继承了父亲伏羲的智慧,母亲华胥夫人的美丽动人,既为神,她不生不死永远守望着洛阳这名胜之区。数千年来,生命停留在青春靓丽的豆蔻年华,悠游于洛阳的青山翠岭间,或洛川的清波绿涛之上。穿越秦汉,汉高祖刘邦创立的西汉基业,由于外戚王莽篡位,汉室行将倾覆。斯时,沦为了一介布衣的刘邦九世孙刘秀,揭竿而起,仅仅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歼灭王莽势力,在洛阳孟津建立了东汉王朝。黄河南岸的孟津,是洛神父亲伏羲获得黄河龙马驮来“河图”之地,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这是《周易》源头。大禹时,洛河中浮现神龟,背上驮着“洛书”,献给大禹。禹王依此治水成功。大禹王划天下为九州,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奠定了“河洛文明”的基石。洛神宓妃再一次引起世人的追捧,情男怨女的唏嘘,既出偶然,又有其必然性。孔子编《诗经》,开卷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娇美迷人的窈窕淑女,令君子求之不得。另一首著名的《蒹葭》,那“在水一方”的清纯女孩儿,更让历代男子消魂,辗转难眠。洛阳的女子美而不妖,据说窈窕淑女所在的“在河之洲”,就在孟津的黄河洲头。洲头上蒹葭苍苍,秋来芦花如雪,溯游而上,宛在水中央。溯苍苍的蒹葭,涉如雪的芦花,穿越黄河逝波回到东汉初年。英雄一世的刘秀,却养了个不听话的儿子刘庄。老爸说东,他道西,指南他走北。刘秀驾崩时想埋在洛阳北的邙山,那山有帝王之气。他揣摩不听话的儿子说:“朕死后埋葬在黄河边。”黄河在北,邙山在南,说埋葬黄河边,混蛋儿子就会将他埋到南边的邙山。这叫正话反说。殊不知混蛋儿子最后听了一回老爸的话,真把开国皇帝刘秀埋到了黄河岸边。也许因为这一失误,未得邙山帝王之气,到东汉末年的献帝刘协,竟被曹魏胁持,曹操“和平演变”,将大汉王位传给了他儿子曹丕。曹操有个文采四射的儿子曹植,大哥曹丕做了魏文帝,先是夺走弟弟的恋人甄逸女,杀了曹植的两位哥们,还想斩草除根。这才逼曹植七步成诗写出“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 的名句。曹植捡了条小命,贬为安乡侯(后升甄城王)。黄初四年,当他在洛阳朝见过他的兄长皇帝,心情抑郁地返回藩地,“背伊阙,越轘丘,经通谷”,到达景山。已经红日西斜,车马劳顿,只得停下来歇息。他在神思恍惚中,远眺波光潋滟的洛川。发现一个瓌姿艳逸的女子站立在对面的山崖上。他问御者:“你看到没有?那是谁?竟如此美艳!”驾车的仆从回说:“那可能就是洛神,伏羲氏的女儿,因溺死于洛水而为水神。”于是,一部堪与屈原的《天问》、《离骚》攀肩比美的《洛神赋》,应运而生了。曹植谦虚地说他因想起宋玉的《神女赋》而作《洛神赋》,然而宋玉只刻画了巫山神女的外观美,未涉及恋人双方的感情波澜。曹植笔下的《洛神赋》,洛神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光彩如秋天的菊花,青春焕发如春天的茂松。恍若轻云之蔽月,飘颻似流风吹起的雪花。远远望去,皎洁得如太阳升朝霞。走近了细看,妖冶得如盛开的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绿波之上。简直是美不胜收,目不遐接。这位伏羲之女宓妃,身材适中,垂肩束腰,天生丽质,不假粉饰。她云髻修眉,唇齿鲜润,明眸笑靥,容光焕发。加之罗衣灿烂,佩玉凝碧,明珠闪烁,裙裾拂动,更显得“瓌姿艳逸,仪静体闲”。美过《诗经》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赞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也美过宋玉对东邻女的称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接下来写洛神天真活泼的举止,细腻丰富的感情:她身穿鲜亮的绫罗衣衫,耳戴华美的佩玉。头戴翡翠的饰物,身上点缀着闪闪发光的明珠。脚底踩着饰有花纹的文履,拖着薄雾般的丝绸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漫步徘徊。忽然纵身腾起,遨游嬉戏,伸出素手采撷急流边的芝草。我们仿佛闻到洛神走过传来的阵阵芳香,看到她采芝水畔的天真模样。“余情悦其淑美兮”,难怪曹植为眼前这位美貌的女子深深打动,生出绵绵爱意。洛神也被他的爱情感动了,以至“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一会儿耸身轻举,似鹤立欲飞;一会儿又怅然长啸……洛神的哀吟唤来了众神,在洛河上翩翩起舞。忽如疾飞的水鸟,在烟波水面徘徊飘忽,行踪不定。只有那顾盼含情的目光,欲言还止的唇吻,在倾诉无穷的眷恋和哀怨:“恨人神之道殊兮”!人神之恋隔着阴阳两界,不可能有结果啊!这只能是西方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神圣而渺茫。临到离别时,洛神还信誓旦旦:“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即指曹植)。”她终于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曹植怅怅地望着洛神逝去的方向,恍然若失。他驾着轻舟,溯水而上,希望能追上爱人,再次看到她的倩影。然而,烟波渺渺,长夜漫漫,徒留遗恨。天亮后,不得不“归乎东路”了,但仍“揽騑奱以抗策”——他惆怅徘徊还是不想离去啊!洛神和曹植还是远去了,正于东汉王城早就埋葬在“河洛”之间的黄土中。然而“河洛”之间的洛阳古都经过近两千年历史风雨的洗礼,变得越来越美!春暖花开时节,我和夫人千里迢迢来洛阳赏牡丹,牡丹初谢,芍药正开。虽然有些许的遗憾,但朋友陪我们来到龙门石窟,却获得意外补偿。在龙门石窟奉先寺,看到那尊盛唐时代留下的“卢舍那”大佛,我被深深震撼了,久久吸引了,站在那儿不忍离去,不愿移步。这是一尊凝固在岩石上的洛神,永远的洛神,是东方的第一美女,东方的美神维纳斯。龙门石窟大佛,虽有佛的衣饰,但面相,神采,骨子里是一个世俗的东方美人。她从宓妃走来,窈窕淑女走来,从华夏四大古典美女中走来。她是黄河东岸山西的貂蝉、西岸陕西的杨玉环完美的结合。请你停住脚步,站在凝固的洛神、世俗的大佛下,细细看吧!她面容丰满圆润,娥眉若一弯新月,双目宁静含蓄,嘴角内陷,略作微笑,神态庄严又不失妩媚。微凸的下巴,脖子上三条若隐若现的美女纹,鼓起却并不唐突的胸脯,你不觉得陌生,她就生活在我们之中。是我们亲爱的姐妹,是姐妹中的美人!是美女中耀眼的明星!洛阳人说,“卢舍那”大佛是依照美貌无比的武则天雕刻的,这自然无从考证。依我看,应当是古代雕刻工匠比照曹植笔下的洛神,四大古典美女再综合所有东方女性之美,完成的一幅伟大石窟艺术造像。大佛之美,如诗如画,是用线条、块面、明暗对比谱写的又一曲《洛神赋》,永远镌刻在岩石上,历经千百年风雨神采依旧。与古罗马、古埃及最杰出的雕像相比毫不逊色,有过之而无不及。伏羲之女,曹植的诗魂与盛唐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留下了黄河洛川的美的精灵。漫步在伊水河边,眺望对岸东山上白居易住过的精舍,他的坟墓,耳边又响起《长恨歌》绵绵不绝的哀怨歌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美人含恨走了!红颜薄命的悲歌自古亦然,唱到了今天。红颜祸水就更可畏了,鲁迅讥讽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婵害死了。”兴亡毁败怪女人,那是男人的阿Q心态。且看现今落马的高官大吏,大都与美女有关,真能怨美女吗?洛阳无妖女,美女是天赐尤物,一道亮丽的风景。回到洛神与曹植的人神之恋吧,那是无功利,没欺诈的恋爱,就如今天走在洛阳宽阔的,绿荫夹道的大街上、洛河休闲区的青年恋人,一双双情侣。纯真的爱如一杯叫人心醉的美酒,从过去饮到现在,一饮数千年。数千年,就在滚滚滔滔的黄河波涛上,洛川的平静水波上,轻轻滑过。我们还能感受到大河的激情,洛川的温柔,洛神的顾盼留连。
『散文天下』 洛城    没有见到牡丹里的洛阳,我也释然了。太过华贵和丰满的都城,除了让我们成为企图穿过时光隧道进入一座国都的虚荣外,没别的什么。你该幸灾乐祸了,尽管你同很多伪现代的人一样,占据了那么多的伪命题,而且还褒有捂着自己的伤口、极力嘲笑或揭开别人伤疤的德行,可喜的是,你不属于洛阳,仅这一点,业已足够。  这座城市即使在今天业已在民间落户,不再被看成是都城的选择之地,但它仍然在平静和苍凉中透露出一股王者大气,与黄土尘灰一起涌了上来,这与西安给人的印象几乎一致。它的现代建筑远远没有其他城市那么多,沿着大街行走,眼眸所及,都是属于洛阳的那种古朴,厚重与沧桑。尽管过往人等已经是当代人的气色,衣着打扮无不透露出时代气息,商业的繁荣依旧不让盛唐,街巷的韵味照旧是寻常的,但我毕竟在这些形形色色之中触及了历史,看到了远年盛开的牡丹,闲杂人等与风流人物都在其间出没,那是一部线装书里的历史所眷顾的洛阳,我几乎也跟着古色古香起来。  王城公园是必须去的。你别撇嘴巴,我走进一座城市,确实厌恶去公园游览参观,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如果是体现在那些真真假假的公园中的话,我倒宁愿永远避开那些人群和吵闹。确实,我确实这么对你说过,但洛阳不同于其他城市,王城公园也不同于那些单纯为了市民休闲健身谈恋爱的公园。你先休息吧,还有一站就到了,热情的洛阳人的指点是我此生碰到的指路者最热情最详细生怕你走错路线的人,我相信这是洛阳最美的风景之一,是洛阳历史积淀的最重要元素之一。王城公园在涧河两岸,因建造在东周王城遗址上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遗址公园,占地近四十公顷,牡丹花会年年在此举办,只可惜我只能等待来年或更远的以后来此观摩了。说它是河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我倒很理解,但据说它又是豫西最大的动物园,我就很惊讶了,动植物结合的公园在全国并不多,我也见过一些,但洛阳的王城公园能不能给人足够多的知识和审美享受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洛阳虽然贵为都城,又以牡丹闻名于世,因而便有了牡丹文化的说法,这和当今我们的各个地方,尤其是高校叫嚷的这个文化那个文化相呼应,倒也见惯不怪了。由此可见,洛阳王城公园是集古都文化、牡丹文化、自然园林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公园,最有名头的当属“牡丹精品、周鼎雄踞、河图洛书、凤阙迎毂”等王城景观。但我向来对人文景观兴趣不大,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嗤为“伪美”,因而我不可能去儿童乐园、滑冰场等休闲之地去转悠,而动物园委实有没什么特别之处,倒是可以多认识几只已经被驯化得没一点脾性的动物。在金鱼房、狮虎山、熊猫馆等地方,我拍了几张照片。蓦地,我想起了宠物,便想到当今人士对待他们的宝贝宠物的细致、周到和感情赋予,远远超过对待他们的亲人,以及动物驯化者兴许也是伺候动物甚于对待同类,便觉得做人的可悲……在绿叶婆娑的牡丹园里,牡丹花事已谢,就像一个美人小睡去了,我不可惊扰。但等这小美人醒来,便摇身而成牡丹仙子,但见她雍容端庄,兼有淑女和少妇之美,使我又一次想起了盛唐,甚至想起了武则天,当然,也得想想杨贵妃和你,我把你们联系一起,你们都是我文字里和公园里被精工雕刻的牡丹仙子了。但我不喜欢牡丹阁,尽管它是牡丹花会的主会场。在结束游览时,我的注意力被刻在石碑上的“河图洛书图”吸引过去了。传说在伏羲时代,有一匹龙马跃出滔滔黄河,它背上背着一幅“河图”;同时,有一只神龟出现在洛水,它背负的就是“洛书”。伏羲见状,灵感大发,对“图”和“书”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研究,没多久便画成八卦,后来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补充和演绎,就形成了河图与洛书。但这从导游和书上所得的一点知识,也仅仅是知识了,记得与否,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人们对知识文化的尊重与否,继承与否,很显然,洛阳人做得还不错。
   王城公园看完了,下一个目的地就是龙门石窟了。如果不看龙门石窟,那自然也不算真正到过洛阳。它们是被雕刻在悬崖峭壁上的伟大王朝的缩影,也是王朝意志、行为、精神和王公贵族们审美情趣的体现,不可不看。  出洛阳城往南行十多公里,就是龙门石窟。杨柳依依下的那条河就是伊水,非常有诗意的名字,一听到就心软的名字。伊水穿过的两座山就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相望,皆能看得清对方面目,但因这面目显得过于清晰,两山给人的感觉就是互相对峙着的,有一股互不相让的气质,此地之所以被称为“伊阕”,就是因为两山的对峙,怎么看都像是门,因此也叫门阕。大名鼎鼎的龙门石窟就在龙门山上。据资料记载,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凿断断续续达四百多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的大肆营建就有一百四十多年。在龙门山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三成,唐代占六成还多,其他朝代仅占一成左右。据资料记载,现在龙门山和香山还存王龛共二千多个、佛塔七十多座。龙门石窟古碑刻很多,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二千八百六十块,最有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龙门山造像繁多,共计十一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两厘米,称为微雕。最大的造像游客倒是能看明白,莲花洞中的那小佛,如果没有导游的指点,能看见的游客不多,我视力好,却也要在一个团队导游的多次指点下才看到,后来他不干了,因为我是散客,他不愿意多出力给我。   从造像上看,北魏和唐代在审美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北魏时代以瘦为美,造像也就追求清瘦、秀雅、丽骨、高拔和俊朗,人物的脸部清瘦,眉骨颧骨比较突出,肩膀一般不宽大,而是比较瘦削,单薄,甚至有女性特征,四肢颀长,也是一个瘦字概括之,胸部平坦,毫无粗犷威武的气质。在一本资料上,我得知那个时代的雕刻家采用的都是平直刀法,简洁中透出质朴、简炼、清峻之风。而唐代众所周知是以胖为美,杨贵妃是典型代表。因此唐代佛像的脸部浑圆,额头饱满,双耳有垂肩之势,两肩宽大厚实,胸部隆凸,衣纹的雕刻使用的是圆刀法,富丽中浸透出雍容、华贵、洒脱、飘逸和自然之美。但这些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而这些佛雕艺术的代表就是奉先寺,它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名头最响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之前在书上,电视中早就领略了它们的风采,而今亲自莅临,竟有些不知所措了。细看碑文,原来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六百七十五年建成。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取名“奉先寺”。此地的佛像共九尊,中间主佛为卢舍那,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如一弯新月,二目清秀,鼻翼小巧,嘴角微翘,微微笑着,双耳垂肩,而整个头部稍稍朝前佝着,有俯视之态,呈现出祥瑞安泰,和谐圣洁。“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整个造像的恢弘大气、丰满圆润、仪表堂皇、得大自在正好与此意吻和,让人惊叹不已。据说卢舍那佛造像是依照武则天的相貌来雕刻的,而且达到了极为逼真的地步,那由此看来,政治家武则天也不失为一位相貌可人,眉目清秀的女人。姑且不说她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来雕塑的这座旷世佛像是出于何种政治目的或其他想法,单就靠一块石头传承自己的容貌,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举措。毫无疑问,奉先寺这座伟大的佛像,不仅将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人从凶险诡谲的物质世界带到了充满文化和心灵感召的精神世界,而且昭显了她即使是一个女人,也能将一个伟大王朝由贞观之治承接到开元盛世的伟大功绩。她有理由和资格在龙门山上将自己的形象佛化,精神化,神圣化,就像她有能耐击败当时所有的由男人组成的权贵世界,以及包括突厥等一切外来侵略势力一样。还有大明宫,那座比明清时期的故宫还要大四倍的盛世宫殿,注定要因为武则天而永远盘踞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尽管武则天在取得皇帝席位之后,很多精力和时间都泡在了东都,也称为神都的洛阳,让大明宫几乎成了一座被时间遗弃,被尘埃围困,被脂粉和政治冷淡的场所,但它记载了这个女人的大部分生命演绎形式,尤其是她的前半生。她最终在洛阳结束了她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遗体被运回长安,大周王朝从此消失,王权重新回归李姓。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个视权力如生命,而且终于成一代天子的武则天,却在遗嘱中要求在她死后以李唐王朝的皇后身份,与她的丈夫——李治合葬在乾陵。还有那块天下闻名的无字碑,也是按照她生前的遗愿而竖立在乾陵前面的。女人,毕竟还是女人,她以女人的方式进入大唐王朝权力的中心,在大明宫里苦苦追寻她的政治梦想,很快,历史给予了她这个机会,因为丈夫和儿子对管理大唐王朝的不力,使她由一个女人变成了一个天子,一个打破了封建王权体系的皇帝,最后,她终于发现,无论自己多么的权倾一时,高高在上,本性还是一个女人,她感到难以言说的寂寞和疲惫,并在离开人世的时候,让自己回归到女人行列。政治,孤独,寂寞,痛苦和死亡,使她恢复了女人的身份,她不能让当时或后世的人们,尤其是男人忽视她作为女人这一客观的事实,而仅仅只将她当成一个女人的符号。
于是,这个在大明宫里发迹,反叛了传统的女人,最终以回归传统的方式又“回”到了大明宫,李氏王朝最终也因为她的政绩而更加强盛。她反叛了传统,却无法悖逆历史。她可以离开大明宫,在长安之外的任何地方“活动”,但她知道,她的一生都拘囿在大明宫里,她终究还是李家的媳妇。于是,我们可以充分地解读到卢舍那佛那祥瑞、慈祥、安泰、丰满的形象,正是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心性的完美体现。她是不是真的想成佛,以承她永世的梦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大明宫,从那令人动容的微笑,读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当然,也读到了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个文化丰富的信息……  主像两边是卢舍那的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前者显得练达通泰,甚至圆滑诡异,后者显得温驯诚挚,谦和有礼,相互间衬托得栩栩如生。剩下的就是菩萨,手托宝塔的天王,右手叉腰左手合十的雄健动人的力士。他们与主佛共同组合了奉先寺,成为整个龙门石窟的镇窟之作,是当之无愧的龙门石窟的代表。  我继续往前走。好在游人不多,每座佛像,每个佛洞,在观看的时候,不会受到太多的打扰。  看完了龙门山的这些精美杰作,过了一座桥,就到了香山。这是一片因为名人,尤其是以为诗歌和雕刻而芬芳的山地,那名字就诗意缤纷和芳香四溢。与对面的西山石窟对应,这儿也就被叫做东山石窟,最著名的主要是擂鼓台中洞和北洞,其规模和艺术价值与西山石窟都有差距,但也有自身的特点。令人不解的是,游人在此游览时,远不及在观摩西山石窟时那么认真和细致,他们大多是跑马观花般,粗略浏览一下就离开了。自然,东山石窟没有对面那么密集,艺术价值都稍有逊色。但它们毕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值得看的石窟也不少,比如,被称为东山石窟中最大的佛洞看经寺,里面完整地保存着二十九尊传法罗汉,为我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为武则天时代雕刻的。  香山寺的名声我早有所闻,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在一九三六年来到这里,当地政府为讨好两位,专门为他们修建了寝宫,称为“蒋宋别墅”,但游人不多,显得有些冷清,原因不得而知。这是我最早知道的香山与历史人物的关系。这番到得香山,才了解了它更加丰富的内蕴。比如,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的石楼就在香山,此楼曾经见证了历史上有名的“龙门诗会”,站在楼前或登上楼去四望而去,仿佛亲临武周朝时期诗文雅士、时髦政客济济一堂的盛会。武则天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文学方面的才气的,全唐诗也曾收录过她的诗作。至于山西文水县的人把武则天看成是一个大诗家,未免夸张了。另外,香山上还有幸接待了一个大诗人,那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是每个文化人都知道的晚唐时期的诗人,他不做官后,就来到了这里,别号“香山居士”,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年月。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白居易的到来,才真正提升了香山的文化品位,使香山的诗味与对面的石窟艺术交相辉映。至于老蒋携夫人来临,以及那些迎合功夫上乘的人在这里修建了什么什么的建筑,既不是在香山上抹黑,也不是锦上添花,仅仅是一种点缀而已。需要再提一下的就是,白居易先是与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六人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百岁老者李元爽,九十五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这几个可爱可敬的老家伙,臭味相投,志趣相近,终日吟诗作赋,成为香山一道别样的人文风景。后来,香山寺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白居易筹集了大量资金,重修了寺庙,使之香火不断,文化也得以传承。另外还要说一说的,就是著名的乾隆碑,不管是封禅,还是碑文彰现的书法艺术,都值得后人称道和感怀,书画爱好者,只要来到香山,必看乾隆碑。  最后一站是白园,白居易的墓地。墓地位于东山的琵琶峰上,山下是安然流淌的伊水。白园的十多处景点我几乎都没兴趣,尽管一一看了,也仅仅是看了而已,我唯一觉得必须去的,而且是去谒拜的,就是白居易的陵墓。书上说白居易尽管诗名甚大,却一生清贫,我倒觉得不完全是如此。他留恋自然山水,死后葬于此,也算是了却了心愿,况且有伊水相伴随,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在琵琶峰的山风中静静伫立,因为面前的亡故之人是白居易。后来我绕着坟墓走了三圈,就像我在成都的武侯祠里沿反时针方向绕着那座巨大的陵墓走了三圈一样。我仿佛能听到他和诗朋酒友在乐天堂里的歌呼声。时间瞬间停止了,历史被定格在琵琶峰上,因为一个诗人和他的诗,因为一种文化传承。白居易应该是安寝了,环境和心境都如此美妙。但见四周仍然是苍翠的巨柏,我即刻不爽,便离开了,经过弯弯的山路,经过牡丹坛,也经过我没有经过或已经经过的时间空间,离开了白园。
  山下日光灿烂,下面伊水悠悠远去,现实又回来了,落到了龙门山和香山之间,带不走和带得走的,都是尘埃,尘埃落下,历史和现实的面目清晰可见,不管是雕刻的,还是曾经活生生的诗人,甚至是山林中的一只鸟,逝水中的一尾鱼。  回头看去,龙门山和香山缓缓地朝对方移动,最后合拢在一起,住在石头里的佛和睡在泥土里的人,合而为一了。我突然感到寂寞……  啊,你,此刻,你在哪里?  我像一个云游四方的孤僧,终于见到了梦中的白马寺,仿佛找到了归宿,从此可以安生于清贫而寂寞的僧侣生活,将风雨与红尘都关在寺外。  这是中国第一所官方办的佛教寺院,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也被佛教界人士尊为“祖庭”和“释源”,简而言之,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多少僧侣将它看成是信仰的圣地,游客慕名而至,因为它的久远和些许神秘,而我的到来,却一时说不清道不白,但希望与寺内僧人进行一次长谈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白马寺的游览,而实在地,关于白马寺历史的了解,也不算少,如果单纯地来通过实物来印证其历史的话,在我看来,意义一般。我不可能像汉明帝刘庄那样梦见金人,蝙蝠一样在殿前屋檐下飞来飞去,脑袋放射出金灿灿的光,然后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拜佛求法,而他醒来就嚷嚷自己梦见了佛,而我是梦不到佛的,就没有刘庄那样有与佛的缘分,但是,我渴望与佛,与僧侣有一次倾心的交谈,即使是普通的聊天也行。  但来来去去的僧侣就像一个个符号,关于冷清、寂寞、佛、皈依和看绝红尘的符号,着袈裟,安详而迅捷地过往,对游客的嘈杂之音似乎全然不闻。从相貌气色来看,这里的僧侣大多是中年人,表情淡然,但他们的眼睛和脸色,似乎也在传递中一种关于与红尘之人仍然关联的信息,或许是无奈,或许是无望,或许是并不甘心,或许是暂时的归隐,或许是逃避,或许是脆弱,或许是游戏人间之后继续游戏佛门,或许什么都不是,仅仅是出家修行,或许是无爱,或许是自认多余,等等。可我立即又否定我的主观臆测,一眼一眼地看着他们旁若无人地走过,从某扇门里出来,或者坐在牡丹园的另一边,或者坐在佛像一侧,闭目念经,笃笃笃地敲着木鱼,哪管身外的我和凡尘诸人诸事。  我只好暂时收回这个心思,独自在寺内走动。粗略观察了一下,整个白马寺坐北朝南,呈一长方形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它们都座落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极为对称。令我分心的是山门和天王殿两侧石碑,即东西两侧的碑文。东边的是“赵碑”,即由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赵孟頫刻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西侧是《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即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的碑文,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仔细看去,直到看得我脑袋发胀,眼睛发花。  天王殿和大佛殿之后是大雄宝殿,任何一座佛教寺院都会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大雄宝殿。但引起我兴趣的是这里的十八罗汉,我终于找到一个脸色没那么淡然的僧人,想和他谈谈,当然,他谈得最多的就是十八罗汉。原来,这十八罗汉,以及三主佛、二天将都是元朝时工匠用漆、麻、丝、绸等材料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精心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简称“夹干漆”,堪称稀世珍宝,尤其是十八罗汉,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旁边一个旅游团队讲解的意思与这和尚大体相当。我本想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滋味张抗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