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中垃圾分类图片是什么,不是普通的垃圾,大家不要认为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自从去了日本回来,每次看到国内的垃圾、国内的垃圾桶,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个垃圾该去哪?” 也曾经看过分类垃圾桶,但都只是是简单的果皮和塑料分类而已。连日本的学校饭堂都有4个分类垃圾桶。我相信这样子不仅对垃圾的循环再次利用有很大帮助,还对资源(人力、环境)起到最大化利用。所以,越来越疑惑,我们都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为什么中国不选择这条路?一起焚烧不会对人类、环境成本更高吗?还有,也想了解一下日本经历过多少努力达到现在垃圾严格分类的目标。加问:你觉得中国几年之后能真正着手于垃圾分类,看谁是最准的预言家。中国的垃圾分类不是做不下去,而是基本上没有开始做。政府虽然在垃圾箱上贴了分类的标签,但是没有进行相关的宣传(具体可对比香港、日本的垃圾分类实例),因此收效为零。环卫局推出的这些举措,完全就是应付差事。上面领导问,垃圾分类做的怎么样了?环卫局回答:还行吧,垃圾箱上都有标签的,哪些垃圾扔哪个箱子,一眼就能看出来。领导听了,欣慰的笑了。第一、中国的垃圾分类其实还没有严格的界定,起码还没有法定标准或者规范出来。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其实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又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分类方法不平行。暂时按照百度百科等介绍的来也差不多了。日本的垃圾分类及其细致,而且从小开始宣传教育,这一点我们是差的太远。第二、除了专业人士,目前中国的普通人士基本上只能凭生活经验来区分垃圾的类别。第三、在中国,垃圾分类完了后被送到垃圾中转站,压缩打包后再送往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站和垃圾发电厂等垃圾处理场所。垃圾焚烧和发电前会对垃圾进行预处理,也会做一些比较粗糙的回收工作。垃圾焚烧后的炉渣,可以做建筑材料,飞灰为危险废物,要按危废处理。中国目前的可循环垃圾,或者说回收价值较大的垃圾大部分都被拾荒者或者捡垃圾的进行初步回收了,应该说他们完成了较大部分垃圾重收利用的工作。当然这也导致了中国垃圾的热值较低,垃圾发电的效应不高。第四、光靠设计垃圾桶,是解决不了宣传教育问题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教育为主,宣传为辅。其实,我认为我国的垃圾分类是做的非常好的。这个好,是被动的。本人家住上海,我家楼下的垃圾箱每天要被附近的一个垃圾婆清空好几次,里面的塑料袋、塑料盒会被她分类叠好,卖给废品站,至于纸箱、铁盒、塑料瓶之类的东西,在垃圾箱内存在的时间不可能超过5分钟,因为附近有拾荒嗜好的长者(with all due respect),会在你扔完垃圾转身离开的瞬间,将这些垃圾迅速搜查一遍。由于工作的关系,本人前往垃圾填埋场数次。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内,都有专业拾荒者霸守,金属类的物件,基本被收拾一空,真正进入填埋环节的主要是塑料袋、姨妈巾、木头、破布。/****************************************/2012年的时候,我去过一次福州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当时红庙岭的填埋气发电项目已经正常运行了。在红庙岭的填埋作业区,外人是很难进去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打井和巡检的。在填埋区的外围,也许可以叫做缓冲区,有拾荒者驻守,他们以垃圾为生,拖家带口。在上海的老港,宁波的鄞州填埋场,这样的景象就不可能存在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垃圾填埋场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拾荒者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小。/*********************/上面两张图是某市一个国资经营的垃圾处理中心的情况,去年夏天拍的。主要处理机场航空垃圾以及机场附近乡镇的生活垃圾,纯人工分选。听工人说,有时候可以捡到进口的航空专用清洁液,黑人都可以洗白白。跑题了,接着说,分拣出来的塑料袋粉碎后,生产环保板材。其余的垃圾,如利乐枕包装盒则压缩后外卖。这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不便打听,主要的收入还是机场支付的处置费,要是靠垃圾赚钱的话,估计赔到阿妈都不认识了。04年,去过惠州一个垃圾处理中心,在那里我见到了江公子的照片。这里也是人工分选垃圾的,进入分拣车间的那种体验,你不会想尝试第二次,更别说上生产线了。挑出破铜烂铁后的有机易腐烂垃圾被扔进车库式发酵仓发酵。流出来的渗滤液,是灰色的,那种味道,绝对是地球上最致呕的味道。目前那个垃圾处理中心已经关张若干年了,原因很简单,长期亏损。空气已经不是五十年前的空气了,水也不是五十年前的水了,但垃圾,还是五十年前的垃圾,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所以,在空气中的PM2.5长期低于50前(不限行、不关停钢厂、火电厂、石化厂时),垃圾就让它在填埋场呆着吧。垃圾分类是我一直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其实它的复杂程度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都要高。说实话,虽然我是化学专业,但是我自己也很经常搞不清楚哪些东西是可回收的而哪些东西不是。实际上,在化学家眼里,很少有东西是不可回收的,不论是塑料、金属、纺织品、纸制品、电池、甚至是食物残杂都是有办法回收再利用的,但是一般的可回收垃圾桶并不一定接受这所有的东西。所以说从实践上来讲,一个垃圾是否可回收取决于回收站本身分类处理垃圾的能力和技术。同时越是纯粹的东西越容易回收,而越是混合度高、复杂度高(概括地说,就是熵高)的东西,越是难于回收。可是当我们简单粗暴地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很多原本是可回收的垃圾这么一混合,它就变得不可回收了。比如粪便和衣物都可以回收,而沾了粪便的衣服就很难回收了——所以你看,这个问题它就是这么复杂。化学懂得越多,越是搞不清啥玩意该回收啥玩意不该回收,因为理论上所有东西都可以回收——问题关键在于哪些东西该人类自己回收,哪些东西可以让大自然代为回收。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科学家、技术人员和政府部门,把相关回收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本身就已经不容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然后需要有效的宣传使得多数人能够理解并运用这套垃圾分类法则,然后我们才能够实现足够高效的垃圾分类。而在那之前,即便是受教育程度足够的人,还是不懂垃圾该怎么分类,我们的垃圾桶上也很少有说明得非常清楚的——或许不像我这样,少想一些反而更容易做判断吧,但这离一套成熟完善的垃圾回收系统还是很远的。在垃圾回收问题上,即便是美国也远逊于日本,它一般没有更为细分的垃圾回收系统。上一次我把塑料片放进可回收垃圾箱中,还被回收站的人提醒说不能回收,最后还得登陆他们的网站才搞明白他们负责回收哪些东西——越是地大物博,越不在意垃圾回收,所以美国没有太在意此事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这是和日本相比,可不是和中国比)。另外相比之下,中国平均的资源还是要少很多,垃圾产生量也要大很多,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大许多。我非常希望这个问题在中国能够早日得以完善。PS:至于垃圾分类何时能在中国实现,鬼才知道。要么是群众被逼急了,要么是政府被逼急了,要么是有远见的科学家和管理层决定大量投资实施此计划了。下次见到环科的教授倒是可以问问。参与过垃圾分类课题,私以为楼上说的居民整体素质和接受教育程度问题是没错,但不是目前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主要原因还是后端处理处置设施和技术难以跟上,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也有差距,再扯上从来都扯不清的地域联动、长期规划等问题就更说不清了。比如焚烧吧,大家都知道现在规划建个垃圾焚烧厂都费老劲了,各种抗议和顾虑也是可以理解。抗议和顾虑的原因是老百姓也不相信管理部门能把焚烧厂弄好不祸害周边。另外,管理部门其实也不相信按焚烧标准收来的分类垃圾就能符合焚烧要求,总觉得一定还是湿哒哒掺杂各种冒牌货的。这事想好好弄必然双方都是要费很多钱费很多力,互相都没有信任和信心,除了耗着好像也没有别的然后了。。。更不用提小城市连个达标的垃圾填埋场可能都没有呢,谈何分类处置。。。我之前看过一部日本NHK拍的纪录片,讲述的就是中国的垃圾回收者们回收垃圾的工作。不单单回收中国本土的垃圾,而且从全世界收购垃圾,拉回国内,靠工人的双手一点点的分类回收。最后连一丁点的渣滓都不剩下,全部分类完毕。再进行加工。日本因为人工成本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垃圾会送到中国分类回收再加工。只不过中国限于技术和资金的问题,再加工的产品利润也不算高。以前在学校环保社团,其中有一个组做过哈尔滨市内垃圾分类回收情况的调查,主要的结论是中国目前基本没有也不需要垃圾分类回收,原因主要是:1、目前中国即使设有分类回收垃圾箱,居民扔垃圾的时候也很少完全符合。即使居民扔垃圾时完全符合,目前垃圾车来收垃圾时也是一起装到一个垃圾车里,分类垃圾箱毫无意义,是目前中国基本没有分类回收的主要原因。2、中国“拾荒者”阶级人很多,垃圾中可回收部分,有回收价值的部分的垃圾,经过一层层的挑选,被再利用的比率已经很高,是目前中国基本不需要垃圾分类回收的原因。这个&拾荒者&可能包含很多种,比如没事路过垃圾桶拿走饮料瓶的,拾荒的流浪汉,专门收垃圾的处理站等等。由于我当时没亲身参与这个调查,描述可能不准确,具体的数字也不记得了,大致是以上两个原因。台湾的垃圾分类水平可以说甩内地不止10年。分类很细致,不论是在生活区还是在实验室。这个问题主要根源我认为是居民整体素质和接受教育程度。在国内有许多地方把垃圾桶分类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这应该说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了,可是有多少人把宝特瓶易拉罐都丢进了不可回收垃圾箱,人们甚至不会关注这两个垃圾桶有什么区别,更甚,把垃圾丢进垃圾桶相对而言已经是高素质了。举个例子,台湾的一个同学是如何丢弃喝完的奶茶。首先,将封杯塑料膜撕下来,然后用水清洗杯子里的残余奶茶,将吸管和塑料膜丢入一般垃圾桶,纸杯丢入可回收垃圾桶。在内地很多人甚至分不清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这样垃圾分类如何进行?做过一次关于垃圾分类的调研,发现其实大多数人都还是愿意去做这件事情的。但是硬件太少,标准太模糊。最根本的在于,即使你分类了垃圾,但到了填埋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其实都统统倒在一起,都不知道意义何在。最终,在国内做垃圾分类的就只有走鬼。。。垃圾分类要全流程支持才有意义的。虽然大家伙都愿意支持,但是流程上只要有一环断裂,前面的所有步骤就全都变成无用功。以我们小区为例,分类垃圾箱倒是有,但是收垃圾的从来都是倒在一起。然后就没人分类了。我曾在倒工地建渣处看到两个大妈为一截钢筋问候对方八代祖先。在中国能再生利用的纸箱、纸盒、塑料制品、铁制品会被拾荒者捡走。漏网的也会被环卫工拣走。至于电池之类危害大没利用价值的,会被乱扔!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国家垃圾分类做不好?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一直在恶化,水质在变差,空气变污浊。因为做环保是件吃力不付好的事。而且国家管控不严,很多造纸厂、化工厂、炼钢厂等污染企业都是直排。投入大而且也没什么利润。国家直接罚款处理,不会让其关门。因为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一切以发展为目的。现在的形势是先污染再治理。所以我们这些学环工的很苦逼,很多已经改行。垃圾分类最基础的就是要普及民众哪些垃圾要如何如何分类,在做这些知识普及的工作之前,还要应该事先调查市场上的商品包装,这得多麻烦啊。然后还有垃圾回收人员的培训,整个垃圾回收产业链的建设。所有的这些,对官员的任期内政绩来说有弊无利,所以做个样子就好。在垃圾桶上贴上垃圾分类的标签,所有的一切都搞定了。不但切实贯彻落实了垃圾分类的政策,领导视察都能看得见,而且还能美其名曰,潜移默化地教化民众养成垃圾分类的观念,这就好比到处悬挂的各种口号和标语。首先是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分类垃圾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是非常庞大的。比方说我在家里分好类,可我拿下去丢的时候,楼下只有一个垃圾桶,那么我的分类又有何意义呢?假设楼下可以分N个垃圾桶,垃圾车就一个车厢,然后duang的混在一起拉走,那么放N个垃圾桶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系统必须一直分下去,分到整个垃圾处理完成,才可以算功德圆满,任何一个环节卡住了,前面的所有分类都是无用功~~其次是需要强度和频率足够的宣传教育,这个甚至可能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全部完成。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不要说已经年迈的老人,就连现在的中年、青年的垃圾分类习惯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改过来的。我们只能改,只能通过高强度和高频率的宣传来一点点改掉自己已经形成的混扔垃圾的习惯,真正的希望是从儿童开始,他们还具有可塑性,他们的习惯还来得及从小培养。在我们改正,他们养成,然后逐代淘汰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习惯才能够巩固下来。但是这两点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果现在不开始,作为蝼蚁小民,我们只能等。。。或者我们只能吼,看有没有人愿意听到。。。就像过去没有一个主导的力量来主持治理大气污染,于是我们拖到了雾霾来了。如果还是没有一个主导的力量来主持垃圾分类,也许要拖到真的有一天垃圾堆到家门口。觉得是下游业态的缺失。因为即使你在一个小区,一个家庭分得再细再好,下一步呢?来个垃圾车倒一起收走了,然后拿去填埋或焚烧。一个问题在于,垃圾场是私人企业或政府单位?如果是填埋场,大多数应该有财政参与,是省力又有效的处理方法。如果是焚烧发电,可能很多是私人企业,那么企业需要一个步骤,就是买分拣好的垃圾,或买来垃圾自己分拣。那么问题来了,分拣和分类涉及收垃圾的中间流通人,大部分是市政的保洁人员,城市是否有足够资金和意愿进行垃圾分拣的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建立政策体系?如果市政清洁公司已不在财政体系中,那么要推行垃圾分类,哪里来的权力?涉及个人的奖惩规定如何在法律体系中得到对接?总之基本上这种事,只能期待像PM2.5一样,人人受损,大家都受不了才开始反思改正。只要现在垃圾的问题还没影响到大多数人,就没人愿意做这种亏本买卖。看了以上的“环保意识薄弱”“人多”“素质差”,有几个问题:1、国家针对垃圾分类是否有相适应的基础设施?2、可分类不可分类的垃圾桶你在大街上见着几个,垃圾桶有了,垃圾回收是否分类处理,不分类处理,你分类回收有啥意义,搞行为艺术?3、国家没有重视垃圾处理可能带来的产业效益,能源、材料、环境、就业。这种在外国挣钱的产业,在国内政府给一点政策马上就会有资金打破头往里钻,为啥总是捏着不动?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最终目的是使垃圾重新变成工业原材料,这是支撑垃圾回收的根本。现在的难度是经济上回收成本高,同等品位回收料比原生料成本高,企业不可能购买。造成这种情况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对垃圾作好分类回收,更大一部分是传统的工业产品加工生产没有考虑二次回收利用导致作好分类的垃圾处理难度很大。像纸质印刷品这种东西的回收在脱墨一道工序就占很大一部分成本。目前国家只有对回收材料进行减税甚至补贴,对不可回收商品进行改造升级或淘汰才有推动的可能。其实中国的垃圾桶好多都是两个在一起的,一个可循环一个不可循环,就算你有心把垃圾分类放进去了,清理垃圾的人才不会管,一股脑还是倒在一起处理。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不过全国估计都是这个样子,没有成体系,没有习惯,更重要的是,忙着搞经济,谁有闲工夫管这些发达国家才搞得东西。别着急,中国政府想干的,从上到下,分分钟就可以实行,就好像限塑令。
惠果环境推荐:
小时免费热线
400-600-6619建筑垃圾还可以回收利用?展开全部下一篇:卫生间不铺瓷砖的话,还可以铺什么?卫生间地面还是建议铺地砖。因为经常摩擦,走动,拖,清洁,铺地砖最方便,耐用性好。现在大多数人都选择使用复合地板,那么渡河地板的寿命是多久呢?复合地板可以回收吗?下面我们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除了衣柜,玩具还可以用这些东西收纳作为父母,你是不是常为前一秒还整洁干净后一秒就凌乱不堪的儿童房头疼,脚下一不留神就踩到的画笔、玩具,桌上乱在建筑废弃物中碎砖瓦和土占90%以上,其中钢筋、木材、玻璃、塑料、砖、纸张、织物等是可以卖钱的,剩下的碎砖瓦、土、混凝土和砂浆块,可以说是便导读:家,是心灵的港湾,在这个港湾里,我们可以吃饭睡觉看电视办公娱乐,所以,给家里打造一片轻松的休闲区域很有必要。布艺桌布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布艺桌布质地柔和,色彩是应有尽有。布艺桌布还有着易清洗的优点,价格也不贵。传统的鞋柜都是藏匿在进门的玄关处,方便出入换鞋,其实鞋柜不仅只是收纳,它可以是自己动手diy艺术品也可以布置家居工艺品,一起看看好玩又实用另雨过天晴后的彩虹不知你是否见过,如今的城市高楼林立、空气污染严重,想看到彩虹完全靠运气。不过现在你可以在洗澡的时候看彩虹了!你能想象淋浴时从阳台装修可以从功能、面积大小、实用、美观等方面来考虑。大的可以装修成休闲区,可供两或两个以上的人休闲娱乐。家是一个心灵栖息的空间,在有意与无意间承载了主人的生活态度,这也就有了不同的家的风格。运用壁纸,可以满足您对居室软装的所有幻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及处理方法
&&&&&&&&&&&&&&
;PVCPETPETPVC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正确看待世界
居民正在分类投放垃圾。再生资源分类垃圾箱。运输湿垃圾的密闭式垃圾车。编辑同志:最近几年,城市里摆放的分类垃圾箱越来越多了,干净、美观,但在实际应用上效果却不明显。有的垃圾桶虽然标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标识,但好多人对如何分类也不是很清楚。再有,环卫工人收集垃圾的时候也不分类别,都混在一起拉走,那我们分不分类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垃圾分类不应该只是个形式,应该真正地落到实处。长春市民 高雪峰新闻背景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新出台的国家《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长春作为省会城市,也在试点城市之列,这标志着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来临了。垃圾分类 走出“垃圾围城”的出口垃圾围城不可小觑!据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246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为18546万吨,目前2/3以上的城市已被垃圾包围,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80万亩。以长春市为例,从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上看,有数据可查的2012年长春市平均日产生生活垃圾约2200吨,到2014年平均日产生生活垃圾3297吨,生活垃圾增长幅度近50%。一般情况下,一吨生活垃圾的体积大约为1.5—1.8立方米,照此计算,2014年长春市产生的垃圾为120.30万吨,垃圾的体积约为216.54万立方米,如果按每立方米体积打包成垃圾包,几乎可铺满长春市南湖公园(南湖公园总面积222万多平方米)。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两种形式,焚烧和填埋。这样简单粗放的处理方式,与其说是处理,不如说是转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常态。要想真正做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是垃圾处理产业链中最前端的起点,但更关系到中端的垃圾收运,以及末端的垃圾处置,做好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首要出路。早在2000年,我国就在诸多大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虽历经多年努力,成效却不大。大道理,都懂。真实践,很难。从事多年环境科学研究的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学院教师李明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是资源匮乏的时代,浪费一点就少一点,垃圾如果做好分类有效的处理,完全可以成为资源被再利用。但从目前垃圾的处理情况看很不乐观,我国的生活垃圾增长率大约是9%,预计到2020年,生活垃圾清运量将达到2.15亿吨,如果不尽早实行垃圾的合理分类,我们生存的土地将被垃圾所侵占,垃圾围城绝不是危言耸听。”垃圾分类 改变投放习惯 革新收集方式“听说过垃圾分类,现在马路上的垃圾桶上都贴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就是垃圾分类吧?”在长春市某小区,提到垃圾分类,大家都知道,但具体怎么分类,好多人并不清楚。“我就知道饮料、矿泉水的塑料瓶子应该是能回收的,其他的我可整不明白。”将近80岁的王女士对记者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没说什么垃圾分类,但家家都会自动把废旧的东西堆在一起,大到废铜烂铁,小到一个牙膏皮,都有人收,都能卖钱。现在可好,小区里不让外人随便出入,想卖个废品,都找不到人。就是真想卖,还得打电话让人家上门来收,不一定安全不说,还卖不上多少钱,还不如一股脑儿都扔垃圾站得了。”王女士所说的当年居民主动收集垃圾,有人进行回收,应该就是最早的垃圾分类与废旧物资回收,这样的一种“交易”给双方都能带来价值,垃圾变成一种商品在进行交换和流通。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而废旧物资的市场价格不断走低,人们不再去费心筛拣,回收废品的也不愿主动上门收集,如此流通渠道变得越来越窄,回收废品的人渐渐变成城市中的“拾荒者”,到处翻捡垃圾,人们也因为废物无处消耗,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说到垃圾分类,最让王女士和身边年纪差不多的姐妹们头疼的,就是搞不清楚如何分类。“现在的垃圾桶设计得倒是挺漂亮,看着也很干净,贴着指示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字,可究竟啥是可回收的,啥是不可回收的呢?没看见上面有什么图片或者介绍,让我们咋分啊,都不知道该扔在哪里。”走在长春市沿街路面上,随处可见排放整齐、干净美观的垃圾箱,左右各一个垃圾桶,贴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签。在长春市前进大街的欢乐城门口,记者随机查看了两个垃圾箱,由于来这里大多是娱乐和消费的,垃圾种类并不多,可回收的箱子里有几个空的饮料瓶子,说明很多人还是有垃圾分类的意识。记者又来到长春市繁荣路文庭雅苑小区附近,这里饭店商铺居多,虽然是与欢乐城同样的垃圾箱,但分类并不清晰,很多打包的食物垃圾都扔在了可回收的垃圾箱里。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对于垃圾分类,人们有认识、有意识,但具体操作细节还不是很清晰,如何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细致地传达给每个居民,不仅需要足够的宣传和专业的指导,更需要简单易懂、清晰明了的提示,让老百姓一学就会,一看就懂,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配合。“垃圾分类,太麻烦了!”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我家厨房、卫生间、大厅里都放着垃圾桶,但从来没有分类,扔垃圾的时候也都是放在一个袋子里,一起扔掉的。”像张女士这样做的人很多:垃圾扔到公共垃圾站,其他的跟我无关了。“垃圾分类我是这几年才知道的,看到垃圾分类的好处,我也试着做了,但小区楼前只有两个大大的垃圾桶,没有分类投放的地方,而且垃圾车来了也都是把所有垃圾一股脑儿地倒进去,分不分类根本就没有用啊,后来我也就放弃了。”李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这样的困惑是居民共同的,现行的垃圾收集方式也成了垃圾分类不能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在长春市高新区震宇街垃圾收集站,记者看到:环卫工人将刚刚从附近居民区收集来的满车垃圾卸到大的垃圾罐里,不同种类的垃圾一起倾泻而出,污水流得满地都是,空气中流动着酸酸的气味。这些垃圾经过压缩以后将存放在大的垃圾罐里,再由垃圾车运走,送到统一的垃圾处理地。夏天热,垃圾腐烂得快,气味儿大;冬天冰雪多,垃圾清理既麻烦又费力。一年四季,环卫工人及时清理了垃圾,但他们的辛苦付出并没有换来垃圾的有效处理。看来,改变居民投放习惯的同时,更需要改变的是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垃圾分类 由“垃圾处理”变为“垃圾管理”8月20日,记者来到长春市双德乡保利社区,想就垃圾分类的问题做个调查。窗口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领导在里面,当记者想敲门进去的时候,办公室里走出来一位工作人员,得知记者的想法,让记者在门外稍等。两分钟之后,那位工作人员再次出现,表示领导不在,没有办法接受采访,相关问题去问小区物业吧。随后,记者走进了社区旁边的保利罗兰香谷小区,提到垃圾分类,物业主管小杜说:“目前还做不到,我们小区有4000多住户,人口比较多,建设初期缺乏这方面的考虑,现在能做的就是每天把垃圾清理干净,给住户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下午4点,记者走进了万科柏翠园小区,在这里并未看到在其他小区司空见惯的大大的垃圾桶,而是每隔一段距离摆放一个造型小巧美观的铝合金材质的垃圾箱,里面几乎没有垃圾。这么小的垃圾箱怎么承载那么多住户的垃圾,而且垃圾怎么会处理得这么干净?此时,迎面3台开往不同方向的垃圾清运车从记者身边驶过,眼看着一辆车停在了一个敞开式的小房子前面:原来这里是个垃圾存放站,几个大大的垃圾桶按照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不同标牌分类依次排放着。经保洁员介绍记者得知,业主只要把自家的垃圾收拾好放在门前,他们就会按时进行收集,统一送到这里。在回收站的右侧有个标牌,上面标示着生活垃圾清运时间,从早8时30分到下午15点45分,其中间隔4次。记者进入小区所看到的垃圾车,正在做今天的最后一次垃圾清运。像这样的垃圾回收站,每两栋楼前,就会有一个。看到一袋袋从不同的垃圾桶里拿出的垃圾袋一起装到了一个垃圾车上,记者询问保洁员王师傅:“之前的垃圾已经做了大致的分类,你们这样运输各类垃圾不是又要混在一起了吗?”“那没有办法,这些垃圾得统一运到处理站,到了那里没有人管你是不是分类,都是统一装车里,一起运走。”这种处理方式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但就是这样的垃圾收集方式,在长春市内的很多小区都还做不到。不难看出,垃圾分类的实现,不是由某一个环节独立完成的。从前端垃圾生产者对垃圾的减量化投放,到中端垃圾收集者对垃圾的资源化分拣,以致到终端垃圾处理者的无害化处理,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只有把这个链条管理好,形成良性的循环运转,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和目标。垃圾分类 开启“H-R互联网+”新模式8月28日下午2点,记者刚走进长春市富豪花园小区的大门,就被一阵喧闹声吸引住了:工作人员正风风火火地把车上的东西搬进位于小区入口的绿萌管理中心。“这是我们特意为小区业主免费配备的垃圾桶,跟我们之前发放的垃圾袋颜色相匹配,这样业主在分装垃圾的时候就会更方便,更容易了。”绿萌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刘凤告诉记者。刘凤所指的垃圾袋不是我们平时用的简单的垃圾袋,在富豪花园这个小区里,它有特殊的颜色,更有特殊的意义。2016年,长春市富豪花园被省建设厅和长春市市容环卫局共同确立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在北京融信坤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指导下,用“互联网+”开启了垃圾分类的新模式。这种绿色和蓝色的垃圾袋,看上去没有什么异样,只是每个袋子上都多了一个条形码——秘密就在这个条形码里面!为了让居民简单易懂地处理垃圾,他们把生活垃圾分成了3类,即干、湿垃圾和有害垃圾。干、湿垃圾分别用蓝色、绿色两种垃圾袋来区分,每个垃圾袋上都贴有一个条形码。居民通过注册绿萌APP,生成自己的条形码,并配有相应的条码卡,每户每月可以免费领取蓝色、绿色各60个垃圾袋。为鼓励居民定时、定点投放,每天早晚2次投放并将干、湿垃圾分开,每次就可获得5个积分的奖励,按每天2次计算,全年可获得7300积分,获得的积分可在绿萌管理中心兑换相应分值的生活用品。在“智能分类收集箱”前,住户孙光正在扫码打开箱门将绿色的垃圾袋投放在湿垃圾桶里。看到记者,他兴奋地点开手机。“这是我的账号,里面现在有685分,刚注册的时候免费给了1000分。前几天,我刚用攒的积分换了豆油,对了,我今天还没签到呢。”原来,每天只要点击签到,系统还会免费赠送5分。“垃圾都要分类处理是不是很麻烦,能习惯吗?”“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真有点不习惯,经常搞错,但慢慢也就适应了,垃圾这样处理以后,小区的环境变好了,尤其夏天,再没有什么难闻的味道。而且,我和老伴儿都退休在家,扔个垃圾还能有积分,换点生活用品,我们觉得挺有意思的。”在绿萌管理中心的门外,记者见识了一个高科技的垃圾处理器。6个大型的不锈钢铁箱并排摆放在一起,分别用不同颜色贴着塑料类、金属类、纸质类、织物类、玻璃类,以及有害垃圾这样的标识,旁边还配有一个压缩打包机。居民只要用自己手中的条码卡扫码开箱,把垃圾投放在相应的垃圾桶内,垃圾桶会自动对垃圾进行称重,形成积分,打到住户的账号里。这样的垃圾桶跟干湿类垃圾的垃圾桶一样,都带有自动报警系统,当桶里的垃圾满载的时候,就会报警提示。“我们以前也是用垃圾桶收集垃圾,收废品的每天都会出入小区,把每个垃圾箱翻一遍,翻得垃圾到处都是。自从使用了这种封闭的必须刷码的垃圾箱,他们再也不来了,小区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富豪花园豪庭物业的于经理对记者说。垃圾分类在居民的配合下完成了,那封闭垃圾箱里的垃圾接下来会去哪里呢?北京融信坤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谦向记者介绍了这套强大的“H-R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居民将干、湿垃圾投放在相应的垃圾桶里,我们会用专业的全密封垃圾运输车转运到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智能收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经过云平台计算和分析,实现精准调动运输车辆,使生活垃圾在6小时之内完成收集、运输和处理,实现新垃圾新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垃圾长时间存放和运输产生的二次污染,有害垃圾由专业的危废公司统一收集运输并处理。我们的H-R系统是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为一体的整套系统,实现了垃圾的零填埋。”在1000多平方米的H-R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中试车间,公司策划部经理李冰指着两个处理平台介绍说:“这两个卸料平台分别处理干、湿垃圾。干垃圾通过人工分拣,将直接可以资源化的,比如饮料瓶、纸壳等先挑选出来,然后再进行处理。对于湿垃圾,卸到平台以后,先进行破碎、脱水,然后投入好氧生物降解箱来进行处理,24小时后生产出有机母肥,再经过科学配比制成有机肥,污水进行另外的处理。干垃圾中混有湿垃圾的,也要重新放到湿垃圾这个平台再次进行处理。垃圾经过我们这种处理,除了资源化就是变成肥料,剩下什么都没有。”李冰指着墙边用编织袋装好的肥料,“这些有机肥对土壤改良也有相当大的好处。”车间里正在干活的只有三四个工人,跟偌大的场地不是很相称。李冰似乎感觉到了记者的疑惑,笑着说,“这里现在还不需要那么多工人,目前只有富豪花园一个试点小区,而我们的平台可以承担类似这样10个小区的垃圾处理量。”富豪花园小区共有住户2042户,到目前为止1989户参与了注册,注册率达到97%。在李冰的展示下,记者看到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数字:从日至2月21日期间分类率为45%,截至8月末已达到85%。其间共处理垃圾660吨,其中干垃圾218吨,湿垃圾442吨,通过降解物含水量调节再进行生物降解,消纳污水277吨,可回收资源化231吨,产出有机肥59吨,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的零填埋。朝阳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环卫科刘华科长向记者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广“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他们还将在朝阳区再次开通两个试点小区,也将在党政机关、学校选择合适的试点,让这样一种环保、高科技的垃圾分类手段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和认可。“垃圾分类,考量的是整个城市的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不仅需要对收集运输工具、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予以资金投入,更离不开可操作的相关政策、可执行的分类标准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刘科长如是说。在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能有效改善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从“人人都是垃圾生产者”到“人人都是垃圾分类者”,我们都应该是“实践者”。采访手记垃圾分类,难不难?难!难在哪?力度不够!在提出垃圾分类十几年的时间里,政府有关方面尚未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及法律条款,没有约束力就没有执行力,就难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再就是公民教育,长春市目前没有一所幼儿园、小学校将此纳入课外教育范畴,社区也没有相应积极的教育办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垃圾分类,除了强制执行,我们更应尽快地补齐短板,在制度建立和日常教育上迅速采取措施——因为这是刻不容缓、关乎我们现实生活以及子孙后代生存质量的大事。作者:李开宇 文/摄编辑:马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正确看待世界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您身边的报道专家,有趣好玩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垃圾分类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