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数据处理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急!!!??

&& 文章内容
化学实验安全常识
一、化学实验安全知识
进行化学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关于水、电、煤气和各种仪器、药品的使用规定。化学药品中,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和有毒的。因此,重视安全操作,熟悉一般的安全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注意安全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发生了事故不仅损害个人的健康,还要危及周围的人们,并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影响工作正常进行。因此,首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实验安全工作,决不能麻痹大意。其次,在实验前应了解仪器的性能和药品的性质以及本实验中的安全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并严格遵守实验安全守则,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第三,要学会一般救护措施。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可进行及时处理。最后,对于实验室的废液,也要知道一些处理的方法,以保持实验室环境不受污染。
着火是化学实验室,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室里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多数着火事故是由于加热或处理低沸点有机溶剂是操作不当引起的,常见有机液体的易燃性列于下表中。
表&常见有机溶剂的易燃性
闪点(℃)
自燃点(℃)
乙醇(95%)
由表中数据看出,二硫化碳、乙醚、石油醚、苯和丙酮等的闪点都比较低,即使存放在普通电冰箱内(冰室最低温-18℃,无电火花消除器),也能形成可以着火的气氛,故这类液体不得贮于普通冰箱内。另外,低闪点液体的蒸气只需接触红热物体的表面便会着火。其中,二硫化碳尤其危险,即使与暖气散热器或热灯泡接触,其蒸气也会着火应该特别小心。
1.1 火灾及爆炸的预防
引起着火的原因很多,如用闭口容器加热低沸点的溶剂,加热方法不当等,均可引起着火。为了防止着火,应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⑴绝对不允许随意混合各种化学药品,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⑵不能用敞口容器加热和放置易燃、易挥发的化学药品。应根据实验要求和物质的特性,选择正确的加热方法。
⑶金属钾、钠和白磷等暴露在空气中易燃烧。所以金属钾、钠应保存在煤油中,白磷则可保存在水中,取用时要用镊子。有机溶剂(如乙醚、乙醇、丙酮、苯等)极易引燃,使用时必须远高明火、热源,用毕立即盖紧瓶塞。
⑷含氧气的氢气遇火易爆炸,操作时必须严禁接近明火。在点燃前,必须先检查并确保纯度。
⑸银氨溶液不能留存,因久置后会变成易爆炸的氮化银。某些强氧化剂(如氯酸钾、硝酸钾等)或其混合物不能研磨,否则将引起爆炸。
⑹易燃、易挥发的废物,不得倒入废液缸和垃圾桶中。量大时,应专门回收处理;量小时,可倒入水池用水冲走,但能与水发生猛烈化学反应的,如金属钠等除外。
⑺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不得在烘箱内存放、干燥、烘焙有机物。
⑻在用玻璃仪器组装实验装置之前,要先检查玻璃仪器是否有破损。有破损的,禁止使用。
⑼常压操作时,不能在密闭体系内进行加热或反应,要经常检查反应装置是否与大气相通。
⑽减压蒸馏时,不能用平底烧瓶、锥形瓶、薄壁试管等不耐压容器作为接收瓶或反应瓶。
⑾无论是常压蒸馏还是减压蒸馏,均不能将液体蒸干,以免局部过热或产生氧化物而发生爆炸。
⑿点燃的火柴用后立即熄灭,不得乱扔。
1.2 火灾的处理
一旦发生着火,应沉着镇静地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控制事故的扩大。一面灭火,一面防止火势蔓延(如采取切断电源,移走易燃药品等措施)。然后,根据易燃物的性质和火势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扑救。
化学实验室一般不用水灭火!这是应为谁能和一些药品(如钠)发生剧烈反应,用水灭火时会引起更大的火灾甚至爆炸,并且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用水灭火时有机溶剂会浮在水上面,反而扩大火场。
一般的小火可用湿布、石棉布或砂予覆盖燃烧物,即可灭火。有机物着火通常不用水进行扑救,因为一般有机物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火苗可随水四处流动,引起大面积火灾,或遇水可发生更强烈的反应而引起更大的事故。火势较大时,应用灭火器灭火。
常用灭火器有二氧化碳、四氯化碳、干粉及泡沫等灭火器。
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是干粉灭火器。使用时,拔出销钉,将出口对准着火点,将上手柄压下,干粉即可喷出。
二氧化碳灭火器也是合成制备实验室常用的灭火器。灭火器内存放着压缩的二氧化碳气体,适用于油脂、电器及较贵重的仪器着火时使用。
虽然四氯化碳和泡沫灭火器都具有较好的灭火性能.但四氯化碳在高温下能生成有毒的光气,而且与金属钠接触会发生爆炸。泡沫灭火器会喷出大量的泡沫造成严重污染而给后处理带来麻烦。因此,这两种灭火器一般不用。不管采用哪一种灭火器,都是从火周围开向中扑灭。地面或桌面着火时,还可用砂子覆盖灭火,但容器内着火不宜使用砂于灭火。身上着火时,切勿惊慌乱跑,赶快脱下衣服,或就近在地上打滚(速度不要太快)将火焰扑灭。千万不要在实验室内乱跑,以免造成更大的火灾。
2、中毒的预防及处理
大多数化学药品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中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接触有毒物品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预防中毒应做到:
⑴有毒的药品由专人负责保管发放。操作者应严格按程序操作。实验后的有毒残渣必须作妥善而有效的处理,不准乱丢。
⑵有些有毒物质会渗入皮肤,因此在接触固体或液体有毒物质时,必须戴橡皮手套,操作后立即洗手。切勿让药品沾及五官或伤口。
⑶不要俯向容器去嗅放出的气味。面部应离远容器,用手把逸出容器的气流慢慢骟向自己的鼻孔。在反应过程中可能生成有毒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⑷有毒药品剩余的废液也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应倒入废液缸或教师指定的容器里。
⑸金属汞易挥发,并通过呼吸道而进入人体内,逐渐积累会引起慢性中毒,所以做金属汞的实验应特别小心,不得把金属汞洒落在桌上或地上。一旦洒落,必须尽可能收集起来,并用硫磺粉盖在洒落的地方,使金属汞转变成不挥发的硫化汞。
⑹一般药品溅到手上,通常可用水和乙醇洗去。实验者若有中毒特征,应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休息,最好平卧。出现其它较严重的症状,如斑点、头昏、呕吐时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吸入刺激性或有毒气体:吸入氯气、氯化氢气体时,可吸人少量酒精和乙醚的混合蒸气使之解毒;吸入硫化氢或一氧化碳气体而感到不适时,应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但应注意氯气、溴中毒不可进行人工呼吸;一氧化碳中毒不可施用兴奋剂。
毒物进入口内:将5~10 mL稀硫酸铜溶液加入一杯温水中,内服后,用手指伸入咽喉部,促使呕吐,吐出毒物,然后立即送医院。
3、灼伤的预防和处理
⑴取用有腐蚀性化学药品时,应戴上橡皮手套和防护眼镜。
⑵倾注药剂或加热液体时,容易溅出,不要俯视容器。尤其浓酸、浓碱具有强腐蚀性,切勿使其溅在皮肤或衣服上,眼睛更应注意保护。稀释它们时(特别是浓硫酸),应将它们慢慢倒入水中,而不能相反进行,以避免迸溅。给试管加热时,切记不要使试管口向着自己或别人。
⑶烫伤:伤处皮肤未破时,可涂擦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用碳酸氢钠粉调成糊状敷于伤处,也可抹獾油或烫伤膏;如果伤处皮肤已破,可涂些紫药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
⑷被酸或碱灼伤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酸用1%碳酸钠冲洗,碱则用1%硼酸溶液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严重者要消毒灼伤面,并涂上灼伤软膏,送医院治疗。
⑸被溴灼伤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酒精擦洗或用2%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至灼伤处呈白色,然后涂上甘油,敷上烫伤油膏。
⑹受磷灼伤:用l%硝酸银,5%硫酸铜或浓高锰酸钾溶液洗灌伤口,然后包扎。
⑺除钠等活泼金属外的任何药品溅人眼内,都要用大量水冲洗。冲洗后,如果眼睛仍未恢复正常,应马上送医院就医。
化学实验中主要使用玻璃仪器。使用时,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对玻璃仪器的任何部位施加过度的压力。
⑴需要用玻璃管和塞子连接装置时,用力处不要离塞子太远,尤其是插入温度计时,要特别小心。
⑵新割断的玻璃管断口处特别锋利,使用时,要将断口处用火烧至熔化,使其成圆滑状。
发生割伤后,应将伤口处的玻璃碎片取出,再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涂上红药水,用纱布包好伤口。若割破静(动)脉血管,流血不止时,应先止血。具体方法是:在伤口上方约5-10厘米处用绷带扎紧或用双手掐住,然后再进行处理或送往医院治疗。
5、用电安全
进入实验室后,应首先应了解水、电、气的开关位置在何处,而且要掌握他们的使用方法。在实验中,应先将电器设备上的插头与插座连接好后,再打开电源开关。不能用湿手或湿物去插或拔插头。使用电器前,应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电器内外要保持干燥,不能有水或其他溶剂。实验做完后,应先关掉电源,再去拔插头。
一旦触电,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附:实验室急救药箱
为了对实验室内意外事故进行紧急处理。应该在每个实验室内都准备一个急救药箱,药箱内可准备下列药品:
高锰酸钾晶体(需要时再配成溶液)
獾油或烫伤膏
硫酸铜溶液(5%)
碳酸氢钠溶液(饱和)
饱和硼酸溶液
醋酸溶液(1%)
氯化铁溶液(止血剂)
另外,消毒纱布、消毒棉(均放在玻璃瓶内,磨口塞紧)、氧化锌橡皮膏、绷带、棉花棍、医用镊子、剪刀等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 实验室废液的处理
实验中经常会产生某些有毒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需要及时排弃.特别是某些剧毒物质,如果直接排出就可能污染周围空气和水源,使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废液和废气、废渣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才能排弃。
产生少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通过排风设备将少量毒气排到室外(使排出气在外面大量空气中稀释),以免污染室内空气。产生毒气量大的实验必须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氟化氢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使其大部分吸收后排出,一氧化碳可点燃转成二氧化碳。少量有毒的废渣常埋于地下(应有固定地点)。下面主要介绍常见废液处理的一些方法。
⑴实验中的废液经常大量的是废酸液。废酸缸中废酸液可先用耐酸塑料网纱或玻璃纤维过滤,滤液加碱中和。调pH至6~8后就可排出。少量滤渣可埋于地下。
⑵实验中含铬废液量大的是废铬酸洗液。这可以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使其再生,继续使用。(氧化方法:先在110~130℃下不断搅拌加热浓缩,除去水分后,冷却至室温,缓缓加入高锰酸钾粉末。每1000 mL,逐渐加入10 g左右;直至溶液呈深褐色或微紫色但不要过量。边加边搅拌直至全部加完,然后直接加热至有三氧化硫出现,停止加热。稍冷,通过玻璃砂芯漏斗过滤,除去沉淀;冷却后析出红色三氧化铬沉淀,再加适量硫酸使其溶解即可使用)少量废洗液可加入废碱液或石灰使其生成氢氧化铬(Ⅲ)沉淀,将此废渣埋于地下。
⑶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含氰废液必须认真处理。少量的含氰废液可先加氢氧化钠调至pH&10.0再加入几克高锰酸钾使CN-氧化分解。量大的含氰废液可用碱性氯化法处理。先用碱调至pH=10,再加入漂白粉,使CN-氧化成氰酸盐。并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气。
⑷含汞盐废液应先调pH至8~10后,加适当过量的硫化钠,生成硫化汞沉淀,并加硫酸亚铁生成硫化亚铁沉淀,从而吸附硫化汞共沉淀下来。静置后分离,再离心,过滤;清液含汞量可降到0.02 mg&L-1以下排放。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大量残渣可用焙烧法回收汞,但要注意一定要在通风橱内进行。
⑸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处理方法是,加碱或加硫化钠把重金属离子变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而沉积下来,从而过滤分离,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
附: 遵守实验室规则
实验室规则是人们由长期的实验室工作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它是保持正常从事实验的环境和工作秩序,防止意外事故,做好实验的一个重要前提。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⑴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注意实验室安全,确保教学工作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
⑵实验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和实验准备工作。充分预习有关实验内容及相关参考资料,了解实验中所用原料和试剂的性质及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事先采取防范措施。写好实验预习报告,方可进行实验,未写预习报告或预习报告不符合要求者,不得进行实验。
⑶ 实验时必须穿实验服,女同学应预先把头发扎好。
⑷实验时应检查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全,仪器是否完整无损。实验装置力求正确稳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控制实验条件,未经指导教师允许不得擅自改变试剂的用量、加料的次序和反应条件,以免发生意外。做规定以外的实验,应先经教师允许。
⑸实验时要集中精神,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按时完成,不得弄虚作假,严禁修改实验数据。涂改伪造实验数据者,该次实验成绩按零分计算。
⑹不得旷课、迟到,不得无故缺席,因故缺席未做的实验应该补做。
⑺实验中必须保持肃静,不准大声喧哗,不得随意离开操作位置。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饮水或吃食物;不得在实验进行中看其他书籍,听广播、录音、会客以及进行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⑻保持实验室及实验台整齐清洁。实验台上的仪器应整齐地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并经常保持台面的清洁。废纸、火柴梗和碎玻璃等应倒入垃圾箱内,酸性废液应倒人废液缸内,切勿倒入水槽,以防堵塞或锈蚀下水管道。碱性废液倒入水槽并用水冲洗。
⑼爱护公物。公共仪器、药品和工具,用毕要放回原处,不得私藏自用或带出实验室。损坏仪器要及时登记。药品取完后,及时将盖子盖好,保持药品台清洁。
⑽使用精密仪器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细心谨慎。避免粗枝大叶而损坏仪器。如发现仪器有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教师,及时排除故障。
⑾实验后,应将所用仪器洗净并整齐地放回实验柜内。实验台和试剂架必须揩净,最后关好电门、水和煤气龙头。实验柜内仪器应存放有序,清洁整齐。
⑿每次实验后由学生轮流值勤,负责打扫和整理实验室,并检查水龙头、煤气开关、门、窗是否关好,电闸是否拉掉,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一、化学实验安全知识
进行化学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关于水、电、煤气和各种仪器、药品的使用规定。化学药品中,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和有毒的。因此,重视安全操作,熟悉一般的安全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注意安全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发生了事故不仅损害个人的健康,还要危及周围的人们,并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影响工作正常进行。因此,首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实验安全工作,决不能麻痹大意。其次,在实验前应了解仪器的性能和药品的性质以及本实验中的安全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并严格遵守实验安全守则,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第三,要学会一般救护措施。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可进行及时处理。最后,对于实验室的废液,也要知道一些处理的方法,以保持实验室环境不受污染。
着火是化学实验室,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室里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多数着火事故是由于加热或处理低沸点有机溶剂是操作不当引起的,常见有机液体的易燃性列于下表中。
表& 常见有机溶剂的易燃性
闪点(℃)
自燃点(℃)
乙醇(95%)
由表中数据看出,二硫化碳、乙醚、石油醚、苯和丙酮等的闪点都比较低,即使存放在普通电冰箱内(冰室最低温-18℃,无电火花消除器),也能形成可以着火的气氛,故这类液体不得贮于普通冰箱内。另外,低闪点液体的蒸气只需接触红热物体的表面便会着火。其中,二硫化碳尤其危险,即使与暖气散热器或热灯泡接触,其蒸气也会着火应该特别小心。
1.1 火灾及爆炸的预防
引起着火的原因很多,如用闭口容器加热低沸点的溶剂,加热方法不当等,均可引起着火。为了防止着火,应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⑴绝对不允许随意混合各种化学药品,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⑵不能用敞口容器加热和放置易燃、易挥发的化学药品。应根据实验要求和物质的特性,选择正确的加热方法。
⑶金属钾、钠和白磷等暴露在空气中易燃烧。所以金属钾、钠应保存在煤油中,白磷则可保存在水中,取用时要用镊子。有机溶剂(如乙醚、乙醇、丙酮、苯等)极易引燃,使用时必须远高明火、热源,用毕立即盖紧瓶塞。
⑷含氧气的氢气遇火易爆炸,操作时必须严禁接近明火。在点燃前,必须先检查并确保纯度。
⑸银氨溶液不能留存,因久置后会变成易爆炸的氮化银。某些强氧化剂(如氯酸钾、硝酸钾等)或其混合物不能研磨,否则将引起爆炸。
⑹易燃、易挥发的废物,不得倒入废液缸和垃圾桶中。量大时,应专门回收处理;量小时,可倒入水池用水冲走,但能与水发生猛烈化学反应的,如金属钠等除外。
⑺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不得在烘箱内存放、干燥、烘焙有机物。
⑻在用玻璃仪器组装实验装置之前,要先检查玻璃仪器是否有破损。有破损的,禁止使用。
⑼常压操作时,不能在密闭体系内进行加热或反应,要经常检查反应装置是否与大气相通。
⑽减压蒸馏时,不能用平底烧瓶、锥形瓶、薄壁试管等不耐压容器作为接收瓶或反应瓶。
⑾无论是常压蒸馏还是减压蒸馏,均不能将液体蒸干,以免局部过热或产生氧化物而发生爆炸。
⑿点燃的火柴用后立即熄灭,不得乱扔。
1.2 火灾的处理
一旦发生着火,应沉着镇静地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控制事故的扩大。一面灭火,一面防止火势蔓延(如采取切断电源,移走易燃药品等措施)。然后,根据易燃物的性质和火势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扑救。
化学实验室一般不用水灭火!这是应为谁能和一些药品(如钠)发生剧烈反应,用水灭火时会引起更大的火灾甚至爆炸,并且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用水灭火时有机溶剂会浮在水上面,反而扩大火场。
一般的小火可用湿布、石棉布或砂予覆盖燃烧物,即可灭火。有机物着火通常不用水进行扑救,因为一般有机物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火苗可随水四处流动,引起大面积火灾,或遇水可发生更强烈的反应而引起更大的事故。火势较大时,应用灭火器灭火。
常用灭火器有二氧化碳、四氯化碳、干粉及泡沫等灭火器。
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是干粉灭火器。使用时,拔出销钉,将出口对准着火点,将上手柄压下,干粉即可喷出。
二氧化碳灭火器也是合成制备实验室常用的灭火器。灭火器内存放着压缩的二氧化碳气体,适用于油脂、电器及较贵重的仪器着火时使用。
虽然四氯化碳和泡沫灭火器都具有较好的灭火性能.但四氯化碳在高温下能生成有毒的光气,而且与金属钠接触会发生爆炸。泡沫灭火器会喷出大量的泡沫造成严重污染而给后处理带来麻烦。因此,这两种灭火器一般不用。不管采用哪一种灭火器,都是从火周围开向中扑灭。地面或桌面着火时,还可用砂子覆盖灭火,但容器内着火不宜使用砂于灭火。身上着火时,切勿惊慌乱跑,赶快脱下衣服,或就近在地上打滚(速度不要太快)将火焰扑灭。千万不要在实验室内乱跑,以免造成更大的火灾。
2、中毒的预防及处理
大多数化学药品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中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接触有毒物品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预防中毒应做到:
⑴有毒的药品由专人负责保管发放。操作者应严格按程序操作。实验后的有毒残渣必须作妥善而有效的处理,不准乱丢。
⑵有些有毒物质会渗入皮肤,因此在接触固体或液体有毒物质时,必须戴橡皮手套,操作后立即洗手。切勿让药品沾及五官或伤口。
⑶不要俯向容器去嗅放出的气味。面部应离远容器,用手把逸出容器的气流慢慢骟向自己的鼻孔。在反应过程中可能生成有毒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⑷有毒药品剩余的废液也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应倒入废液缸或教师指定的容器里。
⑸金属汞易挥发,并通过呼吸道而进入人体内,逐渐积累会引起慢性中毒,所以做金属汞的实验应特别小心,不得把金属汞洒落在桌上或地上。一旦洒落,必须尽可能收集起来,并用硫磺粉盖在洒落的地方,使金属汞转变成不挥发的硫化汞。
⑹一般药品溅到手上,通常可用水和乙醇洗去。实验者若有中毒特征,应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休息,最好平卧。出现其它较严重的症状,如斑点、头昏、呕吐时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吸入刺激性或有毒气体:吸入氯气、氯化氢气体时,可吸人少量酒精和乙醚的混合蒸气使之解毒;吸入硫化氢或一氧化碳气体而感到不适时,应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但应注意氯气、溴中毒不可进行人工呼吸;一氧化碳中毒不可施用兴奋剂。
毒物进入口内:将5~10 mL稀硫酸铜溶液加入一杯温水中,内服后,用手指伸入咽喉部,促使呕吐,吐出毒物,然后立即送医院。
3、灼伤的预防和处理
⑴取用有腐蚀性化学药品时,应戴上橡皮手套和防护眼镜。
⑵倾注药剂或加热液体时,容易溅出,不要俯视容器。尤其浓酸、浓碱具有强腐蚀性,切勿使其溅在皮肤或衣服上,眼睛更应注意保护。稀释它们时(特别是浓硫酸),应将它们慢慢倒入水中,而不能相反进行,以避免迸溅。给试管加热时,切记不要使试管口向着自己或别人。
⑶烫伤:伤处皮肤未破时,可涂擦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用碳酸氢钠粉调成糊状敷于伤处,也可抹獾油或烫伤膏;如果伤处皮肤已破,可涂些紫药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
⑷被酸或碱灼伤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酸用1%碳酸钠冲洗,碱则用1%硼酸溶液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严重者要消毒灼伤面,并涂上灼伤软膏,送医院治疗。
⑸被溴灼伤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酒精擦洗或用2%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至灼伤处呈白色,然后涂上甘油,敷上烫伤油膏。
⑹受磷灼伤:用l%硝酸银,5%硫酸铜或浓高锰酸钾溶液洗灌伤口,然后包扎。
⑺除钠等活泼金属外的任何药品溅人眼内,都要用大量水冲洗。冲洗后,如果眼睛仍未恢复正常,应马上送医院就医。
化学实验中主要使用玻璃仪器。使用时,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对玻璃仪器的任何部位施加过度的压力。
⑴需要用玻璃管和塞子连接装置时,用力处不要离塞子太远,尤其是插入温度计时,要特别小心。
⑵新割断的玻璃管断口处特别锋利,使用时,要将断口处用火烧至熔化,使其成圆滑状。
发生割伤后,应将伤口处的玻璃碎片取出,再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涂上红药水,用纱布包好伤口。若割破静(动)脉血管,流血不止时,应先止血。具体方法是:在伤口上方约5-10厘米处用绷带扎紧或用双手掐住,然后再进行处理或送往医院治疗。
5、用电安全
进入实验室后,应首先应了解水、电、气的开关位置在何处,而且要掌握他们的使用方法。在实验中,应先将电器设备上的插头与插座连接好后,再打开电源开关。不能用湿手或湿物去插或拔插头。使用电器前,应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电器内外要保持干燥,不能有水或其他溶剂。实验做完后,应先关掉电源,再去拔插头。
一旦触电,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附:实验室急救药箱
为了对实验室内意外事故进行紧急处理。应该在每个实验室内都准备一个急救药箱,药箱内可准备下列药品:
高锰酸钾晶体(需要时再配成溶液)
獾油或烫伤膏
硫酸铜溶液(5%)
碳酸氢钠溶液(饱和)
饱和硼酸溶液
醋酸溶液(1%)
氯化铁溶液(止血剂)
另外,消毒纱布、消毒棉(均放在玻璃瓶内,磨口塞紧)、氧化锌橡皮膏、绷带、棉花棍、医用镊子、剪刀等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 实验室废液的处理
实验中经常会产生某些有毒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需要及时排弃.特别是某些剧毒物质,如果直接排出就可能污染周围空气和水源,使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废液和废气、废渣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才能排弃。
产生少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通过排风设备将少量毒气排到室外(使排出气在外面大量空气中稀释),以免污染室内空气。产生毒气量大的实验必须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氟化氢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使其大部分吸收后排出,一氧化碳可点燃转成二氧化碳。少量有毒的废渣常埋于地下(应有固定地点)。下面主要介绍常见废液处理的一些方法。
⑴实验中的废液经常大量的是废酸液。废酸缸中废酸液可先用耐酸塑料网纱或玻璃纤维过滤,滤液加碱中和。调pH至6~8后就可排出。少量滤渣可埋于地下。
⑵实验中含铬废液量大的是废铬酸洗液。这可以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使其再生,继续使用。(氧化方法:先在110~130℃下不断搅拌加热浓缩,除去水分后,冷却至室温,缓缓加入高锰酸钾粉末。每1000 mL,逐渐加入10 g左右;直至溶液呈深褐色或微紫色但不要过量。边加边搅拌直至全部加完,然后直接加热至有三氧化硫出现,停止加热。稍冷,通过玻璃砂芯漏斗过滤,除去沉淀;冷却后析出红色三氧化铬沉淀,再加适量硫酸使其溶解即可使用)少量废洗液可加入废碱液或石灰使其生成氢氧化铬(Ⅲ)沉淀,将此废渣埋于地下。
⑶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含氰废液必须认真处理。少量的含氰废液可先加氢氧化钠调至pH&10.0再加入几克高锰酸钾使CN-氧化分解。量大的含氰废液可用碱性氯化法处理。先用碱调至pH=10,再加入漂白粉,使CN-氧化成氰酸盐。并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气。
⑷含汞盐废液应先调pH至8~10后,加适当过量的硫化钠,生成硫化汞沉淀,并加硫酸亚铁生成硫化亚铁沉淀,从而吸附硫化汞共沉淀下来。静置后分离,再离心,过滤;清液含汞量可降到0.02 mg&L-1以下排放。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大量残渣可用焙烧法回收汞,但要注意一定要在通风橱内进行。
⑸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处理方法是,加碱或加硫化钠把重金属离子变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而沉积下来,从而过滤分离,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
附: 遵守实验室规则
实验室规则是人们由长期的实验室工作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它是保持正常从事实验的环境和工作秩序,防止意外事故,做好实验的一个重要前提。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⑴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注意实验室安全,确保教学工作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
⑵实验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和实验准备工作。充分预习有关实验内容及相关参考资料,了解实验中所用原料和试剂的性质及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事先采取防范措施。写好实验预习报告,方可进行实验,未写预习报告或预习报告不符合要求者,不得进行实验。
⑶ 实验时必须穿实验服,女同学应预先把头发扎好。
⑷实验时应检查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全,仪器是否完整无损。实验装置力求正确稳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控制实验条件,未经指导教师允许不得擅自改变试剂的用量、加料的次序和反应条件,以免发生意外。做规定以外的实验,应先经教师允许。
⑸实验时要集中精神,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按时完成,不得弄虚作假,严禁修改实验数据。涂改伪造实验数据者,该次实验成绩按零分计算。
⑹不得旷课、迟到,不得无故缺席,因故缺席未做的实验应该补做。
⑺实验中必须保持肃静,不准大声喧哗,不得随意离开操作位置。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饮水或吃食物;不得在实验进行中看其他书籍,听广播、录音、会客以及进行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⑻保持实验室及实验台整齐清洁。实验台上的仪器应整齐地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并经常保持台面的清洁。废纸、火柴梗和碎玻璃等应倒入垃圾箱内,酸性废液应倒人废液缸内,切勿倒入水槽,以防堵塞或锈蚀下水管道。碱性废液倒入水槽并用水冲洗。
⑼爱护公物。公共仪器、药品和工具,用毕要放回原处,不得私藏自用或带出实验室。损坏仪器要及时登记。药品取完后,及时将盖子盖好,保持药品台清洁。
⑽使用精密仪器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细心谨慎。避免粗枝大叶而损坏仪器。如发现仪器有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教师,及时排除故障。
⑾实验后,应将所用仪器洗净并整齐地放回实验柜内。实验台和试剂架必须揩净,最后关好电门、水和煤气龙头。实验柜内仪器应存放有序,清洁整齐。
⑿每次实验后由学生轮流值勤,负责打扫和整理实验室,并检查水龙头、煤气开关、门、窗是否关好,电闸是否拉掉,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⒀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应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遇有烧伤、烫伤、割伤时成立即报告教师,及时进行急救和治疗。
果发生意外事故,应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遇有烧伤、烫伤、割伤时成立即报告教师,及时进行急救和治疗。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实验数据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