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斯多葛学派三个观点的观点与吕不韦说的一则治异则乱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吕氏春秋》:诸子精华的集大成者
“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
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吕氏春秋》
吕氏“居奇货”,封地在洛阳
从洛阳市区往东走约20公里,偃师市首阳山镇有一个大冢头村,相传因埋葬秦相吕不韦而得名。吕不韦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与洛阳联系紧密。他组织三千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传》中说:“吕不韦者,阳翟(今河南禹州)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寥寥数语,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精明富有的投机商人形象。而当时正值战国末期,吕不韦并不甘心只当普通商人,他要下一盘更大的“棋”。因此,在邯郸遇到落难的异人后,他立即意识到“奇货可居”,可以借机把手伸向政治领域。
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当时被作为人质送到赵国,总被人看不起。吕不韦便下功夫笼络异人,甚至将自己喜爱的赵姬也赠给他,然后花重金游说,使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异人继位后,就是秦庄襄王。他对吕不韦十分感激,很快履行了“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的承诺,任吕不韦为丞相,封其为文信侯,并以河南洛阳10万户作为吕不韦的食邑。
可以说,吕不韦这次投资是大获全胜。秦庄襄王在位3年去世,太子嬴政继位,即秦始皇。他尊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为仲父。
吕不韦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执政为相期间,首先做的便是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魏等国土地,以实现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在攻取的土地上,他又设置郡县。其中三川郡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洛阳,由吕不韦直接管辖。
如果不是在感情的阴沟里翻船,吕不韦在政治上也许有更大作为。可惜,他与当了太后的赵姬仍拉扯不清,后为脱身将嫪毐推荐给赵姬,一错再错,终致灭顶之灾。
公元前235年,忍无可忍的秦始皇将吕不韦免职,欲将其流放蜀地。吕不韦为免于受辱,饮鸩而死,被门客偷葬在洛阳北邙。
门客有三千,人人著所闻
就封洛阳期间,吕不韦在这里大建宫室。他修复东周成周城并向南扩展,从而形成了秦洛阳城“东西六里,南北九里”的形制和规模,奠定了后来汉魏洛阳城的基础。
而吕不韦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主持编纂《吕氏春秋》一书。为何要编这么一部书,还得从先秦时养士的社会风气说起。
据《史记·吕不韦传》记载,当时有著名的“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像比赛似的一个个大量养士,门客有几千人,在列国间有着极高的声望。
吕不韦有点儿郁闷:谁养的门客多,谁的声望就高,秦国这么强大,这方面怎么就落后了?他奋起直追,开始大力招贤纳士,并对这些人礼遇有加,很快家里就有了3000个门客。
人是招来了,其中也不乏高人,可白养这么多人做什么?吕不韦再一看,原来“四公子”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那好,这3000人有事儿干了!他也命门客“人人著所闻”,都写书去吧。于是,一部辉煌的集体大作很快便横空出世。
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儿。他觉得此书已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便将其命名《吕氏春秋》。
应该说,这部书不是吕不韦亲自写的,他如此命名,有窃取别人劳动成果之嫌。但从书中内容来看,又是以他的思想为主导,有深刻的吕氏烙印。比如吕不韦致力于统一六国,在战争中讲究谋略,便提出了“义兵”理念,即“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
公元前241年,《吕氏春秋》书成,吕不韦非常满意。他将其刊布在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宣布谁能增损一字,便可得千金之赏,这便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
古今之事备,诸子精华存
《吕氏春秋》全书分26卷,有160篇文章,20多万字,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内容涉及阴阳、养生、军事、政治、音律、自然、机械等多个方面。《吕氏春秋》不可能没有一点儿错误,但吕不韦千金悬赏,却没人改一个字,这是为何?
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给出了答案:“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原来大家不是看不出,只是不敢说。确实,当时秦国明摆着要统一天下,吕不韦权势正盛,《吕氏春秋》又基本算是他的施政纲领,谁闲着没事儿去找不自在!
不过,《吕氏春秋》的价值的确不容忽视。在先秦诸子中,它因博采众长而被列入“杂家”。如书中有《不二》篇,对诸子思想进行评价:“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吕不韦认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这些不同的思想应该统一起来。
此书的社会历史观也很先进:“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它还运用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来说明“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这一道理。
人们对《吕氏春秋》的评价很高,如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也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我收藏有《吕氏春秋》26卷,就是高诱所注,清代浙江书局刻本,上面还有大量名家题跋。”洛阳市古籍收藏家、白河书斋主人晁会元说。高诱是东汉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孟子章句》的作者。他除《吕氏春秋注》外,还作了《孝经注》《战国策注》等。
“《吕氏春秋》高诱注本流传很广,存世最早为元代刻本,国内有元代刻本6套及明清刻本近百套,存于各大图书馆。”晁会元说。
来源:洛阳晚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三)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含2014年新题、有解析)&&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三)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A组?素能全练(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治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2.(2013?徐州模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 )A.宗法血缘关系B.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传统道德D.法家治国精髓3.(2013?西城模拟)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 )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等级秩序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4.右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 )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5.(2013?南师大附中模拟)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6.(2014?惠州调研)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老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7.(2013?镇江模拟)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人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据此,你认为 (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2013?扬州模拟)《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9.(2014?如皋中学模拟)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10.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11.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这种观点认为 (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12.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材料二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材料三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6分)(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荀子)。――[西汉]刘向《荀子叙录》“荀卿则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朱子语类》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 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试验和尝试而达成的传统或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三、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8分)B组?提升专练(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B.士可杀不可辱C.士志于道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2013?徐州模拟)考古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上,铸有以下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其铭文内容有助于 ( )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实现教育公平,对每一个学生成才,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中国古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下列图片与这位思想家有关的是 ( )4.(2013?南京模拟)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下图)。下列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 )A.仁政B.为政以德C.兼爱、节用D.克己复礼5.(2014?广东三校模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 )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D.陆九渊的“心学”6.(2013?泰兴期中)亚洲许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等国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特别重视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等方面的教育。其体现的思想是 (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7.对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形势,老子所持的态度是 ( )A.要求顺应时势推动制度变革B.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C.主张回复到先代的政治制度D.提倡兼爱非攻以减少战争破坏8.(2014?西安三校联考)“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9.《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反映的是 ( )A.儒家的忠孝思想B.道家的辩证法思想C.法家的君臣名分思想D.墨家的“兼爱”“非攻”10.(2013?宿迁模拟)《春秋繁露》中语:“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此材料体现了下列哪些观点主张 ( )①君权神授②天人感应③以民为本④天赋人权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2014?嘉兴模拟)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12.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3?苏锡常镇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天子式微以及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贵族“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材料二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材料三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回应”的各自的目的。(10分)(2)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6分)(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其目的。(6分)(4)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核心。(4分)14.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以重大影响。当今社会生活中,还有不少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传统社会心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鲁迅全集》第1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 多芷者厚亡,步高者易踬。故贵不如贱之常安,富不如贫之无虑。――《菜根谭》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意事来,治之以淡”。――《增广贤文》材料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传统文化格言》材料三 原始儒家的君臣观中存在一些明显消极的因素,他们虽然在理论(人性论)上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却没有推而广之于政治层面,承认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他们没有否定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君臣、君民之间的从属关系。――邵汉明《儒家哲学智慧》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有哪些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传统社会心态。(5分)(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中国传统社会心态和传统文化的成因。(8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前营建社会积极心态和创造先进社会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5分)答案解析A组?素能全练1.【解析】选C。据材料关键信息“老聃……孔子……墨翟”“一则治,异则乱”分析,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和墨家各有特点,融合诸子百家思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反之则会导致动乱。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C。2.【解析】选C。作者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周孔时出现,在秦汉时得到强化为后世沿用,综合所学,这里的文化是指儒家文化。3.【解析】选B。解答本题可以从“克己复礼”含义来理解认识。“克己复礼”是按照西周等级秩序来规范行为,其思想本质是强调等级秩序,故B符合题意。4.【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的观点。A是明清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排除;B是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C反映的是朱熹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排除;D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排除。5.【解析】选C。董仲舒是“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A是孔子的观点,B是孟子的主张,C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观点,D是王阳明的观点。6.【解析】选B。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义”,便保不全身家性命,故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答案为B。A老子是道家学派;C、D与题干材料不符。【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C,错选原因:混淆孟子与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异同。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思想,将“天子”神化,但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天子神化的特点,也不是指“三纲五常”。7.【解析】选A。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实行“法”的主张,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8.【解析】选C。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大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同,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9.【解析】选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顺应民意,董仲舒主张实行思想“大一统”,共同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A是孟子主张;C、D题干未体现。10.【解析】选C。对比分析,可知题干后半句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这相比于孟子主张有所发展,故选C。A、B体现了孟子的主张;D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排除。【加固训练】(2013?中山模拟)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汉代儒学发展的理解。汉代董仲舒改造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和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出发点是适应封建专制统治,①④是错误的。故选C。11.【解析】选B。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题干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儒学逐渐神秘化、宗教化的趋势,故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C、D表述错误。【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错选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题干的本质含义,汉武帝时儒学出现神秘化、宗教化的趋势,主要是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所致,汉武帝只是接受了新儒学,适应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12.【解析】选B。“善出性中”反映了孟子的人性论,抓住题干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话,结合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可知题干前半句是为君权神授的提出作铺垫,故选B。【名师指津】“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封建治国模式(1)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形成,延续至清末。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2)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统治模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之久,有其内在必然性,其中的核心――德治思想,即强调教化,强调人民道德水平的提高。1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问,根据材料的意思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第(3)题,第一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回答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每点3分,共6分)(2)作者:董仲舒。(2分)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6分)(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确立独尊地位。(4分)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4分)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14.【解析】第(1)题,迁移荀子的思想观点,紧扣材料一中的“人之性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天行有常”等关键语句,归纳答案。第(2)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二董仲舒与朱熹对荀子的态度,迁移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与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的知识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四,结合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等实际,迁移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回答。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4分)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4分)(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4分)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本站声明:书利华教育网资料为本站收集、购买整理或网友上传,不能保证版权问题,如有侵犯,请发邮件联系无条件删除,谢谢。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联系: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侯剑东
欢迎合作与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多葛学派三个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