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缓解焦虑情绪会多久缓解

【TA说】为什么一停止忙碌就焦虑?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TA说
为什么一停止忙碌就焦虑?
作者&&罗勒| 15:25:53
“大部分人的持续忙碌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对于许多超时工作、不停加班的人而言,“不忙就焦虑”是他们普遍的困扰。
你们相信吗,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预言到2028年,我们每个人都将不再需要为赚钱烦恼,到那时我们每个人每天只需要工作3小时。这位经济学家,就是被称为“资本主义救星”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这样的2028年,你觉得会到来吗?凯恩斯认为,在不惜一切进行原始积累的阶段过去了之后,人们终将从疯狂的工作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大把的空闲时间。(as cited in, Kolbert, 2014)。不知道2028年世界会不会发生一个剧变,至少目前,我们比起几十年前已经是更加忙碌了。一项美国的调查显示,尤其在投行、咨询、IT、律师等高薪领域中,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超过半数的人每周工作65小时以上,而且,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用手机处理公务的时间(Perlow & Poter, 2009)。有趣的是,当大家都以为不停加班都只是因为工作压力、被逼无奈时,《纽约客》的专栏作家Surowiecki(2014)却指出,大部分人的持续忙碌,其实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在这种自主选择的忙碌背后,可能是一种深深的焦虑感,一旦停止忙碌,人们就会身陷其中。对于许多超时工作、不停加班的人而言,“不忙就焦虑”是他们普遍的困扰,但其背后的原因却是不尽相同的。正如我们曾提到过的,焦虑,是一枚情绪的通用货币,每个人的焦虑背后,都可能包含了千差万别的认知想法与情绪需求。A款焦虑:对被需要的渴望无论你是否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获得价值感与力量感——“我有能力帮助他人实现愿望”、“我受他人重视和感激”,还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个体的联结。对于A款“不忙碌焦虑”的人群来说,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其实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际满足感。他们在家庭和感情生活中,很难感受到“被需要”。只有在工作的忙碌中,才能体会人际互动、以及他人对自己的依赖和肯定。因此,一旦停止忙碌,他们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其实,他们是用焦虑掩盖了内心最深处的恐惧——潜意识中,他们怀疑自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里,不会被需要、也不会被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里,他们感到自己失去价值,被他人和世界所遗忘。他们以为自己享受的是忙碌,其实是人间烟火和温情脉脉。B款焦虑:误把成功与忙碌划等号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职场文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早已不存在绝对的区隔,在周末或度假的时候收发邮件、随时随地处理工作是常态。不妨试着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可以“完全不处理任何工作”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这种职场文化带来的是人们对于“忙碌”与“休息”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雇主与员工都开始认为“不停忙碌才意味着尽职尽责”、“休息就是消极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对公司价值越高”等等。在这种职场文化中,忙碌,逐渐被与“尽职”、“成功”画上了等号。永远在线的职场文化,让每个人都感染上了一种竞争压力。如果不这么忙,自己会不会就变成一个失败者?没出息的人?就算自己并不想忙碌,一旦悠闲下来,也可能真的被老板和他人评价为 “懒惰”、“不尽责”、“不够优秀”。这个社会对于人忙碌程度的要求已经不再合理了。C款焦虑:一种深刻的存在主义绝望(existential despair)人们无时无刻忙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来自一种存在主义绝望。生活的意义,工作的目标,他人的期待等等,这些使得我们保持忙碌的事物,无论多么世俗,都令我们的“存在感”/生命意义感得以存续(Tsilimparis, 2018)。Tsilimparis(2018)认为当不再有这些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人们很容易陷入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芝加哥大学的Hsee等人(2010)的实验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邀请了一群参与者完成2个任务。这两个任务之间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参与者需要在这段时间里将任务一中填写的调查表交还到指定地点。此时,这些参与者可以在两个制定地点中任选其一:“远”:12分钟在路上,3分钟等待下一个任务“近”:就在门口交表,15分钟等待下一个任务结果,大多数人选择离自己较远的地点交表格,力求减少一个人无所事事独自等待的时间。人在纯粹无事可做的独处中,是很容易感到不舒服的。实验结果也证明,走了更远路的被试,在情绪反馈表上,比那些走得短但一直在等待的人,心情更加愉悦。和对人际温暖的需求相似又略有区别。C款不工作就焦虑的同学们,是用忙碌逃避一种停下来就是笼罩在身上的无意义感。人会因为过度思考“我为什么活着”这一类存在主义的问题而产生负面感受。人很容易在这样直面自身的过程中,陷入到虚无感中。“瞎忙”是很多人躲避陷入虚无感的自我保护手段,忙工作忙朋友聚餐忙四处旅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在停止忙碌之后倍感焦虑。重点人群1型:讨好者他们总是忍不住想取悦他人。他们会在讨好别人的过程中表现出过度的责任心,试图让所有人都满意,也试图为所有人的工作负责。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让他们陷入过度的忙碌之中,且一旦停止忙碌,他们就开始担心他人会对自己不满。重点人群2型: 情绪无能者(爱无能的人)Damaske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正把办公室当做情感寄托,他们不寻找生活伴侣,或者不投入太多精力在家庭中。办公室对他们来说是更舒服的场景。对于情绪无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们曾介绍过,“情绪无能”的人对于深刻的爱、或深层的情感交流不感兴趣也无所适从。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也不擅长共情他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沟通情绪和感受。于是,他们情愿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无需情感投入的工作上,这样自己就拥有了“我没时间处理感情”的正当理由。第1款恶果:情感瘫痪(Emotional Basket Cases)身处被焦虑感支配的忙碌之中,人们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很难真正放松。有研究发现,那些工作时间更长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从紧张的状态中真正放松下来,让身心得到修复(Virtanen, 2009)。Gorden(2014)指出,在身体与心理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情感瘫痪,即在人际间解读情绪的能力急剧下降,不能觉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需求,甚至也很容易误读他人的情绪,与他人产生误会与摩擦。比如,陷入情感瘫痪的人,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一种暴躁易怒的情绪当中,并且不自觉地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他们也无法从对方的表现里“读出”自己的话已经造成的伤害。而这往往给人们的社交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伴侣、同事及家人朋友之间的失和,甚至关系的彻底破裂。第2款恶果:你会变胖、变笨正如我们在“情绪性进食”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我们会试图吃点什么来给自己安慰。又因为我们正被这种焦虑感支配的忙不迭,我们往往只能选择一些方便易得的外卖或快餐来满足口欲。于是,肥胖,就成为了忙碌的另一个代价。不仅如此,还有研究发现,连续5年处于忙碌状态(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他们的大脑认知功能可能会下降,即他们在词汇、推理、记忆与运算速度上都比5年前有明显的下降;对照组中不那么忙碌的被试,在5年前后的区别远没有这么明显(Virtanen, 2009)。也就是说,过度忙碌还会让人变笨。第3款恶果:切换任务时反复消耗的认知成本另外,为了让自己忙起来,我们还可能陷入一种不必要的“多线程工作”(multi-tasking)。比如,一个人明明可以先完成A项任务,再进行B任务。但Ta为了逃避焦虑感,就可能会在完成A任务的过程中,给自己穿插着安排B任务一起做,让自己处于不必要的多线程工作中。这种不必要的多线程工作,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虚假的效能感”——自我感觉良好,感到自己很努力——但往往实际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也受到影响。这是因为每当人们从A任务转换到B任务中时,他们的注意力都仍有一部分被“残留”(attention residue)在了A任务之中(Leroy, 2009)。每一次转换任务,都是有成本的(shifting cost),是对一个人认知资源与注意力的消耗。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很容易“忙中出错”的原因(Dahl, 2015)。首先,你需要意识到自己是上述哪一款焦虑宝宝。你用工作在逃避什么?是逃避人际中的孤独感?是担心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是逃避一种停下来之后的空虚感?你的忙于工作,是不是因为感到自己不被人真心所爱、不被人保护、不被人需要。所以忙碌成为了一种替代性的可以让生活有充实感、幸福感的途径。其次,你需要明白,忙碌只不过是暂时缓解了焦虑感,但它可能带来更多长期的后果,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过度忙碌可能使人情感瘫痪,最终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失和,甚至彻底破裂等等。另外,你也要学会享受任务间歇的休息时间,不要总想一刻不停。有研究发现,在工作期间进行15~30分钟的小睡,有助于提升记忆力,并且能让人在睡觉的期间及时“清空”大脑,减少注意力残留,为之后接触新的信息作准备(Soong, 2010)。最后,对于那些长期与存在主义绝望对抗的人而言,人和人之间真正的情感联结才是你获得生命意义感的来源。这种情感的联结,是需要你付出尝试——至少要有机会不断接触到新的人,同时双方共同尝试走近对方、信任对方,才最终慢慢达成的。这个过程对于很多优秀工作者来说,可比做好工作难太多了。人们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人,而倾向于躲避自己的表现成绩不够好的任务。这些优秀的工作者,更不喜欢面对“我不足够优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所以他们不断选择工作,放弃人与人之间的经营。最后前者越做越拿手,后者越来越落后同龄其他人群。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我们都得面对自己真实的、全面的需要。只有当你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来源时——工作、家庭、朋友、爱好等等——你的幸福才不是高空走高丝般如履薄冰,也不是有一方面出问题就能让你粉碎。如果你是一个一停止忙碌就焦虑的人,是时候让自己停一段时间了。想一想,你缺的到底是什么,你工作最终渴望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不要畏难,选择自己最薄弱的方面做做练习、成长提升。忙的正面意义只存在于当它真的能把你引向更好的生活时。而什么是好生活,对每个人来说的定义都是很个人的。没有人能帮你回答这个问题,包括所有会因为你看起来不够忙批判你的人。你要自己回答好这个问题,然后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你的工作与生活的节奏。以上。References:Monk, T. H., Buysse, D. J., Welsh, D. K.,Kennedy, K. S., & Rose, L. R. (2001). A sleep diary and questionnaire studyof naturally short sleeper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0(3), 173-179.Dahl, M. (2015). Every Weekend Should Be a3-Day Weekend. Science of Us.Damaske, S., Smyth, J. M., & Zawadzki,M. J. (2014). Has work replaced home as a haven? Re-examining Arlie Hochs child'sTime Bind proposition with objective stress data.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115,130-138.Gordon, A.M., & Chen, S. (2014). TheRole of Sleep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Do Sleepless Nights Mean Worse Fights?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2), 168-175.Griffiths, M.S. & Karanika-Murray, M.(2012). Contextualizing over-engagement in work: Towards a more globalunderstanding of workaholism as an addict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1(3), 87-95.Hsee, C.K., Yang, A.X., & Wang, L.Y.(2010). Idleness aversion and the need for justifiable busyness. PsychologicalScience, 21(7), 926-930.Kolbert, E. (2014). No time. The NewYorker.Leroy, S. (2009). Why is it so hard to domy work? The challenge of attention residue when switching between work tasks.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9(2), 168-181.Perlow, L.A. & Porter, J.L. (2009).Making time off predictable and requir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Soong, J. (2010). The secret power of naps.WebMed.Surowiecki, J. (2014). The cult ofoverwork. The New Yorker.Tsilimparis, J. (2018). Existentialdespair: A deeper cause of human anxiety. PsychCentral.Virtanen, M., Stansfeld, S. A.,Fuhrer, R.,Ferrie, J. E., & Kivim?ki, M. (2012). Overtime work as a predictor of majordepressive episode: a 5-year follow-up of the Whitehall II study. PloS one,7(1), 1-5.
金额(元)
2小时后转账
次日0点后转账
正在收听 :
为什么一停止忙碌就焦虑?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情感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让人们产生焦虑情绪,严重的会...
心理保健专家表示,焦虑症可能会危害人的寿命!大家都知道,焦虑症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近年来,焦虑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焦虑症的原因有...
有人说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的疾病,也有人说焦虑症就是一种精神病,既然是精神病肯定就会影响人的寿命的,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心理就在打鼓了,不至于吧?具...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2007年突发的莫名的心悸,胸闷,头晕有种快要死了的感觉。在长治市和平医院等一些长治的医院看过,做过心点图,心...
概述:随着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会不自觉的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造成心理疾病。焦虑症就是很普遍的一种,其实一些科学的护理和调节方法也可以很大程度...
焦虑症的发病率非常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工作压力大的人来说,这种疾病更是一种高发的疾病。焦虑症的危害性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但是要避免焦虑症疾病,大家还应该从生活中做起...
概述:生活中总会存在一些让我们产生焦虑的事情,我们要如何正确面对呢?在生活我们该注意哪些场合带来的焦虑呢?下面一起随我来看看吧!经验:我们大概会知道自己为何而焦...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就必需去了解一些人和事,更要去承受一些生活的压力。专家介绍,很多人因为不懂得如何减压,而使自己患上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像焦虑症。那么,导致...
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不知不觉中很多人都患上了焦虑心理。担心这个\\焦虑那个,面对这种心理疾病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克服这种焦虑心理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为...
概述:表弟今年上高二了,他总是感觉自己处在焦虑之中,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或者人多的地方,通常都会相当谨慎小心,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另外会感觉自己的一切都裸露在别人面...
概述:焦虑症是由于一些生活上或者学习上带来的压力二造成的。当遇到事情时就会表现出很焦虑。因此除了通过治疗外,还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调节方法,才能更好的缓解焦虑...
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速发展的社会促进着我们快速的思维着,很多有识之士每天的时间都是很紧迫的,善于安排自己的时间,从容工作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们工作效率强,有时间观念...
现如今是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中的社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状况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解释或者治疗,而且我们每个人也已经越来越多的重视起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
众所周知,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在无形之中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正因为如此各种心理疾病问题相继出现。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如何克服快节奏生活导致的焦虑症?这是...当前位置: >
焦虑失眠怎么办 学会调整心态
焦虑失眠怎么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一些上班族也出现了焦虑失眠的情况,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不良的情绪会引发健康危机,长期失眠也对健康不利。那么焦虑失眠怎么办?来为大家支支招!
焦虑失眠怎么办 1、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关于失落、消极的心情应懂得怎么及时调理,而且焦虑通常会带来心慌、肌肉紧张、身体发抖等不良反应状态。进行身体放松可以减轻这些不适,让焦虑症得到缓解。进行身体放松可以通过深呼吸,有助于让紧张感消失,从而克服焦虑心理。 2、应当适量地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推进良好的睡眠,因为焦虑通常会伴随着失眠,而失眠又会加重人的焦虑,如此循环只是一个恶性的后果,多休息可以让身心轻松,减轻心理焦虑。所以,平时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前洗个热水澡对睡眠质量更有帮助。 3、平常多与人交往,往常多参与社团活动或爱心公益活动,有利于心情舒畅,还能把心理焦虑告诉别人,通过倾诉可以把我们内心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让被倾诉者成为你的支持者,帮你度过难关,远离焦虑。 4、对产生焦虑的对象要勇敢的面对,这是克服焦虑心理的最佳方法。焦虑者把某个害怕的情形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循序渐进,就可以逐渐适应这个情景,以后面对它不再焦虑。 5、转移注意力。如果觉得最近心烦,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使身心松弛,让你暂时缓解心理压力。转移注意力可以听听音乐、户外走动等。 6、补充营养素 ①维生素B群 维生素B群对神经系统的运作相当重要。注射维生素B液可改善大脑功能、减轻焦虑、保护免疫系统。维生素B群及泛酸(维生素B6)每天100毫克 ②钙及镁 每天毫克。服用箝合剂或乳酸钙。若对牛奶过敏,勿使用乳酸钙。 焦虑失眠怎么办?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改善焦虑失眠的方法,如果是轻度的焦虑,我们可以自我调节,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就诊。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
请您详细描述您感到不适的症状、部位及发病时间
[帮助选择][皮肤综合][帕金森][消化内科][生殖孕育][白癜风]
[帮助选择][皮肤综合][帕金森][消化内科][生殖孕育][白癜风]
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
有问题向医生咨询,百万医生在线解决您的健康问题。
大家都在搜:7天告别精神焦虑症_焦虑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3,494贴子:
7天告别精神焦虑症收藏
看来作为一个已经好了的焦虑症症患者,有必要帮助一下各位焦友们。
请打开帖子认真看。看进去了你就会好。
当你有勇气打开这本电子书时,我已经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已经对自己病症的治疗有了充足的信心了。可能你现在并不认识我,但这对你并没有任何影响,因为认识我还是不认识我并不影响你的康复。这里我也不花篇幅来介绍我了,你需要做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目前的状况,并坚定自我治疗的信心。经过26年对精神焦虑症等神经性疾病的治疗和研究经验,我确信这种疾病是完全可以痊愈的。是的,我确信你的疾病可以痊愈!同样,你也一定要首先建立起你一定会痊愈的信心和决心! 精神焦虑症是众多神经性疾病中一种较常见的焦虑症,由此引发的并发症有很多,如身体机能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等。如果不从心理上进行引导治疗的话,很难康复。我从事这项工作以来,一直专注的是心理治疗,或者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治疗。到现在为止,请放弃你以前的任何治疗方案。认真阅读这本书,并深深地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方法,从内心走出困惑,进而康复。是的,这听起来并不新奇,但要完全认识自己的状况,之前的确有些困难,那么从现在开始,撇开一切杂念,认真的进行心理上的自我治疗吧。记着亲,您一定要对自己的治疗充满信心!这样治疗的效果才会更好!第一章节 发现内心潜在的能力如果你是因为患有焦虑症或者神经处于一种糟糕的状态而读这本书的话,那么你应该是最适合读这本书的人了,所以我也将以一种交谈的口气与你交流,就好像你坐在我身边一样。我将简单明了而又具体地说明焦虑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它的自我治疗方法。如果你按照本书给的建议去做的话,你的焦虑症肯定能够治愈,不过这需要你严格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你可能注意到我没有要求你有耐心,这是因为在神经方面患有疾病的人很少是有耐心的,他们的神经通常是躁动不安,这也是让患者感到迷惑的一个原因。对于这样的人,耐心的排队等候简直就是无法忍受的劫难。不过有一样东西可以替代耐心,这个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告诉你。对你来说,读这本书并不困难,因为它是一本关于你和你的病症的书,所以尽管读书或读报对你来说可能是件耗费心力且收效不大的事,但你会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注意这里我用了“治愈”一词,也许会让你感到惊讶,因为它隐含了疾病的意思,而且你会觉得自己比真的生病了还要困惑和苦恼--为无法找回原来的自己而感到苦恼。另一方面,你或许感到失落、疲惫,进而又轻易地认为自己得病了。不管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病了,你最想做的还是重新找回自我。当你看着大街上其他人的时候,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不能像他们那样呢?在你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这些可怕的感觉又意味着什么?这样的感觉也许困扰了你很长时间,甚至很多年。事实上,你也许绝望到了极点,想到或甚至尝试过自杀。然而,无论你患有多么严重的焦虑症--请注意这一点,无论多么严重--你都能完全康复并重新享受生活的。你所需要的指导就在这本书里。在它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潜藏在自己身上的毅力和勇气。我敢保证,得以康复的力量就蕴藏在你的内心,一旦指导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将它释放出来。如果我们努力地去寻找,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达成自己愿望的能力。你也不例外。不管此刻你认为自己多么懦弱,只要你有决心,你就发现你也拥有这种能力。对你我并没有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写这本书也不是为了少数几个勇敢的人,而是为了你--一个正在患病、正在承受痛苦、且不比其他人更有勇气的普通人。不过与此同时,你也和我们大家一样具有同样深不可测、未知的潜在能力,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你有可能会意识到这种能力,但由于你的神经所处的状态,你可能感到无法将它释放出来。本书将帮助你发现这种潜在的能力,并指导你如何释放并运用这种能力。事实上,绝大多数焦虑症患者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患上这种讨厌的疾病。因而,盲目的使用药物治疗只能不断增强自身对药物的依赖性。同时,我们还应该很明确的知道,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而药物只能是缓解由焦虑症所引起的各种躯体表现,如失眠、头晕、心悸等,因此,当你不再使用药物时,这些原本由焦虑症引起的症状就会再次出现;此外,药物的副作用非常大,久用药物,不但对于焦虑症于事无补、越拖越严重,而且对于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损伤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并不是焦虑症本身难治,而是因为你以前的治疗方案根本就是不恰当的,或者是不正确的。从现在开始,确信焦虑症并非顽症,坚定你一定能够彻底康复的决心和信心,坚持运用我接下来将跟你讨论的方法,你一定会再次像从前一样,感觉到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那么我们现在开始!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焦虑症以及如何彻底治疗,你必须要了解你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请看第二章:焦虑症发生的神经基础第二章节 焦虑症发生的神经基础要知道,我们的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这部分神经系统指导四肢、头和躯干的运动,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来控制它,故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许多成对的神经从此伸出并连接至肌肉。非自主神经系统这部分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心脏、血管、肺、肠等)的活动,甚至还控制唾液和汗的运动。它的指挥中心位于脊柱每一边的精密纤维网相连的大脑中央,从这里出发,由大量线状的神经分支连接到各个
内脏。这部分神经系统不在我们的直接控制下--这一点对我们理解“神经”一词非常困难可又很重要--但它会对我们的情绪做出反应。比如,当感到害怕时,我们便会面色发白、瞳孔放大、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反应。我们无法阻止,除非改变自己的情绪。因此,我们把这一部分神经系统叫做非自主神经系统。非自主神经系统本身也由两部分组成: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其中,交感神经因会做出与情绪相一致的反应而得名。其活动可以增强动物抵制各种危险,诸如严寒、脱水、天敌袭击的能力。你曾见到过逃跑之前由于害怕而站着纹丝不动的动物吗?处于这种状况下的动物,其鼻孔和瞳孔会张得很大,并且心跳加剧、呼吸急促。此时,非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已经做好了决斗或逃跑的准备。焦虑发生的模式我们人类在害怕时做出的反应和动物一样。当我们感到焦虑时,大脑会发出脉冲电波刺激交感神经进而加剧皮肤和内脏(心脏、肺、肠)的活动,产生诸如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嘴巴发干之类的症状。交感神经是通过相关器官的神经末梢释放肾上腺来做到这一点的。与此同时,我们的两个身上腺体本身也会在交感神经的刺激下分泌出额外的肾上腺素进入我们的血液,从而进一步增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当我们害怕时,还会感到“腹部”非常难受,这是焦虑最让人痛苦的一点。除此之外,焦虑引发的反应还包括由肾上腺素引起的其它症状,例如手心冒汗、心跳加速、胸口发闷等等。通常我们感觉不到身体内部的活动,因为副交感神经控制着交感神经的活动。只有当我们过度紧张(生气、焦虑、兴奋)时,交感神经才能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我们意识到某些器官的活动。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一个健康的人是不会感受到上述各种症状的。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把仁慈、体谅这样的意思和同情一词联系起来,不过,交感神经的反应可一点也不仁慈,所以有些人很难接受“交感神经”这个词。为了避免读者感到困惑,我将把交感神经称作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毕竟,它们的作用就在于此。下面,简单地总结一下,我们有指挥身体活动的自主神经系统,以及控制内脏功能、由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非自主神经系统,它们彼此相互制衡。通常,我们感觉不到非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但当我们过度紧张、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受到极大刺激时,我们就会感到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口干舌燥,同时还会觉得胃肠翻腾、喘不上气、头晕目眩、内急想上卫生间等等。了解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焦虑症的产生原因有很大的帮助。 下一章,我们将讨论:焦虑症的发生。
第三章节 焦虑症的发生神经性疾病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很多人的神经状况都很糟糕,其中许多人尽管比较沮丧,但还是在坚持工作。这些人并不能说就是神经衰弱。实际上,尽管他们愿意承认自己的神经状况很糟,但却极不情愿接受任何有关他们患有神经衰弱的说法甚至暗示。不过,这些人的症状如果加剧的话确实会导致神经衰弱,而神经衰弱也不过是这些症状加剧后的结果而已。尽管这本书通过案例深入浅出讲述的是焦虑症的发展过程和治疗方法,但神经状况不佳的人所抱怨的所有症状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这些患者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反复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症状跟焦虑症患者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严重程度的差别。焦虑症患者感受到的要更加强烈一些。那么,二者的界限具体又在哪里呢?焦虑症患者是症状非常严重,以至于无法很好地打理日常生活,甚至完全不能自理。医生们常常被问起人是否真的会“崩溃”,如果是,他们又是怎么崩溃的?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开始的,它又是如何加剧的?神经衰弱发生的临界点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患上了神经衰弱,突如其来或长时间形成的压力会使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变得敏感,从而让人产生各种夸张和令人担忧的症状。这种“敏感”的状态医生是相当熟悉的,但一般人却知之甚少,以至于他们在第一次经历时很容易感到困惑和害怕。如果人们问我神经衰弱发病的确切时间,我想那就是在敏感的人对由极度的压力引发的感觉感到害怕,并由此陷入了焦虑--肾上腺素分泌--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的时候。由于焦虑,更多的肾上腺素被释放出来,进而刺激本已敏感的身体更加紧张,病人也由此愈发焦虑。这就是我所说的焦虑--肾上腺素分泌--的恶性循环。神经衰弱的两种类型大多数神经衰弱属于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种相对比较简单,其患者主要担心的是由敏感的神经引发的不良感受。这种类型的患者,其神经可能是因为某种震惊,比如一次令人筋疲力尽的外科手术、严重的大出血、事故或难产而突然敏感起来的,也可能是因为生病、贫血或辛苦的节食而逐渐敏感起来的。这样的人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通常都很快乐,他们除了不能履行正常职责之外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第二种类型的神经衰弱是由一些令人极度不安的问题、冲突、悲伤、内疚或羞耻感引发的。长时间的极度内省造成的压力会逐渐地使神经变得敏感,进而使患者在焦虑地进行内省的同时变得越来越狂躁,直到他对自身过敏反应的困惑与焦虑也和最初的问题、冲突、悲伤、内疚或羞耻感一样成为令他痛苦的一大根源。事实上,这种困惑与焦虑最后将变成他最大的问题。虽然每位焦虑症患者的躯体表现不尽相同,但是我们总能在下一章找到自己的影子。请看下一章:焦虑症的表现。第四章节 焦虑症的表现上一章所述的第一种焦虑症(焦虑性神经衰弱)的患者常抱怨自己或多或少地有以下各种由敏感的非自主神经引发的症状,包括:失眠、抑郁、疲劳、胃痉挛、消化不良、心动过速、心跳沉重、心颤、心悸、心脏偶尔停止跳动、心脏底部有刀割般的疼痛感、心脏周围有疼痛感、手心出汗、手脚有针刺感、喉咙处有梗塞感、深呼吸困难、胸部有被压迫感、皮肤下似有蚂蚁或蛔虫在爬行、头上像戴了紧箍咒、头晕、眼睛出现幻觉--好像无生命的物体在移动,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偶尔的腹泻、尿频等。下面就是这样一位患者的典型情况。患者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他给医生列出的症状是这样的:极度紧张头痛筋疲力尽心悸害怕心脏底部刺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烦躁不安心跳沉重胃部有坠胀感心颤出现这些症状的人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感到不安。他们总觉得自己身上出了很严重的问题,而不相信这种令人沮丧的体验是任何人都可能会有的。许多人确信长了肿瘤(或至少是某种“隐藏很深的”病根),要么就是认为自己快疯了。他们的愿望就是在这些“可怕的事情”发生之前尽快地回复自己原来的样子。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症状的产生源于紧张、其发展变化也遵循着一种普通的模式--即持续焦虑和紧张。在这里,我将首先详细描述一下这种类型的焦虑症的发生过程,然后再去讨论它的治疗方法。因为,患者对当前状况的迷惘以及对未知将来的焦虑是拖延其病情的主要因素。起因:心悸很多人在突然面对某种令人担忧但却对身体没有任何损害的体验--例如第一次意外的心悸时,会因为焦虑而徒然患上这种类型的焦虑症。不过即便是一颗健康的心脏,它在贫血、疲劳或压力大的情况下也会有心悸的症状。对于一个非常紧张的人来说,这样的心悸是很可怕的,尤其是当它发生在晚上,没有人可以给予他安慰和鼓励的时候。患者会觉得心脏狂跳不已,几乎要爆裂开来。在这种情况下,他通常会躺着不动,生怕动一动会加重对自己的伤害。于是,焦虑就产生了。其实,因为身体,尤其是心脏突然感觉不适而惊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焦虑--肾上腺素分泌--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焦虑引起更多肾上腺素的分泌,使得本来就悸动不安的心脏受到了进一步的刺激,从而使它跳得更快,发作的时间更长。患者此时可能会感到恐慌,认为自己快要死了。在他等待未知厄运发生的时候,他的双手开始冒汗,脸上开始发烧,手指产生麻刺感。不过患者最终会平静下来--情况总是这样--而且这种平静的状态还有可能保持一段时间。然而,一旦有了这样的可怕经历,他便会害怕再次发作,并且一连几天都会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同时还时不时地想要摸摸脉搏。如果心悸不再发生,他可能会平静下来,投入工作而忘了这件事情。可如果再次发作,他就会真的担忧起来。因为很明显,不幸的事情仍在继续。他不仅害怕心悸,还会因为担心有更坏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而感到惴惴不安。由于紧张导致了更多肾上腺素的分泌,所以用不了多久,他的胃就开始翻腾、手心冒汗、心脏时常跳得飞快。他变得更加焦虑,肾上腺素也分泌得越来越多。换句话说,他陷入了焦虑--肾上腺素分泌--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由于焦虑而感到紧张在这个阶段,患者如果向医生提出咨询,医生通常能够成功地消除他的焦虑和疑虑。但是,他可能无法让患者完全地放下心来。更糟糕的是,有些医生甚至会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并嘱咐他要小心谨慎,不能过于劳累。多数人,尤其是那些没有经历过岁月磨砺的年轻人在听到此种建议后一般都会郁闷地躺在床上不敢乱动,生怕动一动自己那“有毛病的”心脏会再出现什么问题。此时,他们的神经由于担心已经处在了一种紧张的状态。你能想象得出这种状态吗?或许你已经有了这样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医生为了让患者安心而对心悸轻描淡写的话,患者又可能会固执己见地认为医生对最糟的情况有所保留而没有告诉他全部的实情。如果他一直这样紧张和害怕下去,那些症状肯定会再次发作,发作得越频繁,他就越紧张;而休息得越多,他就越有时间胡思乱想,也就越会感到紧张和忧虑。他会时不时地把手指放到脉搏上,而作为对这种焦虑情绪的回应,他的心脏常常会跳得比平常快--尽管还达不到心悸的程度。事实上,由于他对每一次心跳都很敏感,他所感受的心跳会比实际的心跳还快。对他而言,这样的心跳简直就是擂大鼓。有位颇具想象力的女患者曾把两个枕头靠在一起,然后把耳朵放在中间,这样她会觉得心跳的声音要小一些。至此,患者开始认为自己真的很不幸,他变得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并且由于害怕病情反复而不愿一个人独处,同时他也害怕和其他人在一起,担心自己一旦发作会闹出笑话。像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在他身上就会出现焦虑症的大部分症状:胃痉挛、手出汗、心脏四周疼痛、心跳加快、眩晕、头痛。换句话说,他已完全陷入了焦虑--肾上腺分泌--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如果对心悸的焦虑没能让他患上焦虑症的话,那么对其它身体不适的焦虑通常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或许他曾有过心口疼痛的症状,而由于惊慌而无知,他会错误地认为这就是心绞痛;或许是因为高度紧张的生活方式引发了经常性的胃痛和心颤,他开始感到恐慌。不管原因是什么?持续的忧虑都会使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变得敏感,进而加重他的负担,使他逐渐出现上述的各种症状。他试图抗争或者逃避,但最终他还是会陷入焦虑--肾上腺分泌--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如上所述,焦虑症的各种症状或多或少地变成了这些患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方说,有些人一觉醒来会感到出奇的平静,并且可以在胃痛发作前静静地躺上个把小事;有些人在晚上感觉最为平静;还
有一些人则一刻也不得安宁。恐慌除了频繁出现的烦人的症状外,有些人还时不时地受到强烈恐慌的侵袭。有的人每隔几分钟就发作一次,而且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几个小时。不难想象,当一个患者正努力要表现得像个正常人时,突然而来的恐慌会让他感到多么不安,而整天都要在恐慌(担心恐慌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复发的焦虑)中度过又是多么的痛苦。不幸的是,恐慌往往就发生在患者认为是最不适宜的场合,因为那正是他最为忧虑和担心的时候。可能在这个时候,最初的心悸症状已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患者,而焦虑的其它表现则成为他关注的焦点。不过这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心悸仍会继续,从而加重患者的痛苦。以上的说法并非臆断。我正是因为听到了太多这样的事情,所以才会给予这一问题以应有的关注。我了解病情发展的这一阶段。前几年,很多病人因为得不到正确的治疗而不得不四处求医。对于健康的人来说,这样的体验听起来可能既幼稚又傻气。他们会想:“他为什么不振作精神,投入工作,忘记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呢?”的确,这也正是患者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健康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所感受到的焦虑是一般人所不曾体会、更未想象过的。一次次的恐慌,伴随着体力的消耗,不仅越来越剧烈,而且越来越容易发作,而害怕恐慌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最后甚至连碰见陌生人、想到要独处,或者“砰”的关门声都会令恐慌再次发作。况且就算他想打起精神去工作,这样频繁、剧烈的发作也足以打消他的这一念头。几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在恢复期间,和他一起的几个朋友邀请我和另外一个年轻人去林中散步。他们向我保证说路并不长(不过当我看到年轻人的那双长腿时心里不禁犯起嘀咕:这路对他也许不长,对我可就难说了)。然而让我惊讶的是,那个大个的年轻人不一会儿就落在了后面,我们还要时不时地停下来等他。到了中午,他终于筋疲力尽地躺在了草地上。后来,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他说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忍受剧烈且频繁发作的恐慌的折磨。多年来,他的生活如同噩梦一般。实际上他并不惧怕任何特定的东西,唯一让他害怕的就是那种恐慌的感觉。这种感觉后来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耗费他的精力,以至于短短的散步他都承受不了。后来,这个人康复了,他甚至还带领一个科学探险队进行过探险。我之所以提到他是因为他并非是一个懦弱的人,而是一个肩负责任、思维敏捷的科学工作者。经过治疗,他很快从困扰了他十年的焦虑症中摆脱出来,恢复了健康。抗争焦虑症患者既不愚蠢也不懦弱,通常他都会是一个非常勇敢且尽最大能力与疾病抗争的人。他的这种勇气尽管用错了地方但却值得称赞。在醒着的每分每秒里,他或许都在拖着冒汗的双手和紧绷的肌肉与疾病抗争,他会疯狂地强迫自己忘掉目前的状况,把注意力集中到其它的事情上。或者他会在脑中不停地搜索,急切地希望能找到一种摆脱痛苦的方法,但结果却是连连碰壁。晚上他筋疲力尽地倒在床上,等待他的或许是一夜的烦躁,或许是极度疲劳后的沉睡,也或许是吃了巴比妥类药物后的昏睡,不过最糟的还是服用了大量镇静剂后仍无法入睡。这时前半夜情况可能还不错,患者会觉得基本上恢复了正常,并以为自己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他会在上床睡觉的时候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明天我又将是原来的我”,但醒来后却发现情况比以前还要糟。他不明白为什么前一天晚上自己还感觉不错,可到了第二天早上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比以前更糟了呢?碰到这种情况,患者当然会觉得更没指望了。他要么确信有那么一条康复的捷径,但他始终没有发现;要么就是认为从来都没有,并且永远也不可能有这样一条可以让他摆脱目前的困境、回到从前的平静生活中去的道路。回顾从前,他会以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过去的自己。那时的他可以静静地坐着品味一本好书,也可以高高兴兴地看电视,可惜物是人非,现在的他却在忧心忡忡地计算着自己成为目前这个样子的时间。他想,如果不抗争,又怎能变回原来的自己呢?抗争是他的自然反应,也是他知道的唯一武器,所以,他抗争得更剧烈了。但他越是这样,情况就更糟糕。这很自然,因为抗争会使紧张加剧,紧张又会促使身体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于是症状便会不断地出现。更为糟糕的是,他的朋友也会不假思索地建议他与之抗争,甚至连他的医生也会对他说:“你必须和他抗争,老伙计,一定不能让它占了上风!”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并不知道。他像着了魔似的,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切仅仅源自于他自己的焦虑、抗争和逃避。就在这个阶段,他可能会患上严重的头痛,总觉得头上有滚烫的贴条箍着,或者有重物压着。他可能会感到头晕、恶心、深呼吸困难、心脏周围疼痛难当,或者心口下面有如刀绞般地剧痛。此外,他还可能会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奇怪症状,如不正常的缓慢心跳、短暂的心跳停顿,以及心脏微弱的颤动等等。因为这些,患者对其他的人和事都通通失去了兴趣,日益加剧的紧张感还会使他因为一些琐事而感到不安。一位年轻的母亲曾这样说过:“我把它都发泄在了可怜的孩子们身上。”使用镇静剂这个阶段,医生一般都要开镇静剂,毫无疑问病人也需要镇静剂。但是,出于外行的不信任,他的家人可能会叫他“把这些破烂东西倒进水池里”,并说“它只会让你更加沮丧”,“医生最后还得让你摆脱药瘾”。这是患者会变得更加迷惑,因为在意识深处,他也害怕会出现家人所说的后果。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说服病人--以及他的家人(这一点同样很重要)--相信这样的镇静剂不但无害,而且还是一种非常必要的临时措施;如果在认真的监督下服用,病人是不会上瘾的。通常情况下,治愈的病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那些可恶的胶囊或粉红色的混合物了。不过生活总是充满了矛盾,在康复的路上你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用一位女士的话来说,就是“你永远都不会相信在完成任务
的过程中需要扳动那么多的机关”。举例来说,可能就在医生即将说服患者服用镇静剂的时候,某个人恰巧服用了过量的巴比妥酸盐,于是报纸开始大肆宣扬这种药物的危害;而尽管这个患者一连几周都未曾看报,但他却会鬼使神差地去看这则报道或听到这方面的消息。于是乎,医生不得不又重新开始他与病人的“较量”。另外,就算病人最终服用了镇静剂,焦虑通常仍会趁虚而入。镇静剂只是减弱了患者所受打击的强度,不过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效果,镇静剂才在恢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以后进行讨论。崩溃最后,不堪重负的患者会在用尽了自以为是最后的一丝力气后颓然倒下,而惊恐的家人则会站在他身边一筹莫展。隐约中他听到有人低语:“医生,他病倒了。”这句话是他抗争疾病的结束,并像铁链一样把他绑在了床上。他想:如果从前的自己都找不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话,那么现在的他还能找得到吗?过去的抗争似乎太过激烈,历程也太过艰辛,所以他得在床上躺上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是被立即送往医院接受电击治疗。常见的焦虑模式毫无疑问,你已经在这样的患者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那些神秘症状也源自于焦虑。不管焦虑症是轻还是重,焦虑都是其发生的根源。冲突、悲伤、内疚或羞耻可能引发焦虑症,但焦虑很快就后来者居上。甚至于失去亲人的悲痛也掺杂着焦虑--一种害怕独自面对未来的焦虑。性问题如果伴随着焦虑或内疚则最容易引发焦虑症。内疚为焦虑打开了方便之门,而焦虑、担忧、害怕都不过是焦虑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有些人可能会争辩说,紧张与焦虑截然不同,但它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引发焦虑症,比如说一位因长期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而倍感紧张的中年妇女就有可能患上焦虑症。然而,如果在日复一日地应付日常事务的过程中她并没有想得太多、太远,没有对自己限制在父母身边的实际状况给予过多的关注,那么她就可以长时间地坚持下来而不会出现问题。她可能会被压得“抬不起头来”,还时不时会需要得到帮助,但她却不会“崩溃”。我曾经提到过有位女士在这样的情形下坚持了很长时间。她的哥哥是这样讲的:“是的,艾达确实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她从未想过自己。”这就是艾达坚持下来的关键所在。如果她去琢磨朋友们同情的话语,开始可怜自己,担心将来,那么她就为焦虑症准备好了发育的土壤。紧张会引发严重的头痛(艾达就患有偏头痛)和身体的疲惫,但除非伴随着焦虑,否则它是不会引发焦虑症的。当工作即将超越身体极限,而责任又不允许我们停下来的时候,焦虑常常就会浮出水面,不过和很多人所认为的不同的是,随之而来的焦虑症不是因为疲劳而产生的,而是由焦虑引起的。害怕承认焦虑有时承认焦虑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即便是对自己承认也同样如此。有一位女士就曾坚持认为引发她焦虑症的是“胃的痉挛”而不是焦虑。所以,我在和她谈话的时候没有提及这个字眼,而是尽量让她相信是紧张导致了胃的痉挛。在来我这之前她的胃已“痉挛”了六个月,期间她吃得很少,睡得也很差,看上去形同枯槁。然而在她最终承认是紧张引发的肾上腺素分泌导致了痉挛之后,她很快就放松了下来,并在一个月内恢复了正常。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害怕。那么,除了说她不再感到害怕外,还可不可能有其它的方法来解释症状的消失呢?我叫这位患者自己分析,她是这样说的:“以前我讨厌那种感觉,现在我不再有这种厌恶感了。”这种厌恶感曾经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一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是否可以说这种强烈的厌恶与焦虑的区别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呢?对此我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即这种强烈的厌恶与焦虑非常接近,所以它们能引发同样的神经反应。如果把焦虑伪装成强烈的厌恶能够使你感觉更好一些的话,那么你不妨这样做。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只要你明白了二者引发的身体反应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别就都可以忽略不计。单一模式本章描述了一种最为简单的焦虑症,它没有掺杂其它的问题,其根源仅仅是患者对焦虑引发的反应感到害怕,这是我们所知的最普通、最直接的一种焦虑症。如果你属于这种类型,那么你离痊愈只有一步之遥,你要做的只是让自己明白所有的症状不过都是由一个单纯的原因通过一种单一的模式引发的,这个原因就是紧张、焦虑。这些症状并不单单出现在你身上,很多像你这样的人都非常熟悉这样的症状。但不管它们多么令人不安,我都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你,它们可以被完全消除,你也可以重新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安宁。那么,对于这种类型的焦虑症要如何自我治疗呢?请看下一章:简单焦虑症的自我治疗第五章节 简单焦虑症的自我治疗如果你患有简单类型的焦虑症,你就会注意到有些症状几乎已经成为了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而另一症状则只会偶尔出现。比如胃痛、手出汗、心跳加快总是伴随着你,而恐慌、心悸、心律不齐、心脏四周疼痛、颤抖、呼吸困难、眩晕、呕吐则只是间歇性发作。经常出现的症状反应了你的焦虑的持续,表现出一种长期性;而时时发作的症状则反应了焦虑强度的变化,因而表现出一种间歇性。对上述症状的治疗依赖于几条简单的原则。第一次读到这些原则的时候,你也许会想:“这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治愈我的病需要用更激烈的办法。”话虽如此,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原则的时候你还是需要接受指导,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你可能还需要时不时地去重温这几条原则。这几条原则可以概括如下:
面对接受飘然等待这样的治疗方法既不神秘也不会让你眼前一亮,但如果你明白很多人正是由于做了相反的事情而在自己的问题中越陷越深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它是多么具有启迪意义了。让我们再简单地看一看上一章的那位对焦虑引发的身体反应感到害怕的患者,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他所适用的治疗方法。首先,他对自己的症状感到过度的恐慌,每当一个症状出现时他都会认真地检查,忧虑地“聆听”。为了摆脱这种讨厌的感觉,他要么生硬地与之对抗,要么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忙着找事做,想以此强迫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开去。换句话说,他要么抗争,要么就是逃避。 另外,由于不能很快找到解决的办法,他开始感到困惑。他不停地回想以前,同时还担心个没完: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怎么还没好。这就好像是在驱魔,而他和医生都还没找到窍门。他开始失去耐性。概括起来,他把时间花在了以下几个方面:逃避,而不是面对。抗争,而不是接受。过分关注,而不是飘然而过。失去耐性,而不是耐心等待。现在,让我们开看看通过面对、接受、飘然和等待,患者是如何治愈疾病的。我们将首先探讨经常性发作症状的自我治疗,然后探讨间歇性发作症状的自我治疗。第六章节 经常性发作症状的自我治疗首先,看看你自己,注意你是怎样坐在椅子里的。我确信此刻的你一定正紧绷着肌肉,以图摆脱那些不好的感觉,而与此同时,忧心忡忡的你又想去“聆听”这样的感受。我想让你做的刚好相反,我希望你尽量坐得舒服些,尽量放松,把手脚垂在椅子上,好像它们灌了铅似的,然后半张开嘴缓缓地深吸一口气。现在,去审视那些让你不安的感觉,不要逃避。我希望你能仔细地审视每一种感觉,分析它并大声地向自己描述。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的手在出汗,在颤抖,感到疼痛??”这听上去有点儿傻气,你可能会笑,但你会感觉好了很多。胃痛首先我们从胃部的紧张感,即所谓的胃痉挛开始。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种快速的抽动,让人极不舒服,或者像是一根灼热的热火棍,一个劲儿地从里往外戳。这种时候,你不能紧张地退避,而要去适应。你应该放松下来,对其进行分析。在你继续往下读之前,请花几分钟时间练习一下。现在你已经开始面对并审视这种感觉了,你觉得它很可怕吗?如果你腕部有关节炎,你可能不会感到过于担心。那么,你为什么要把胃绞痛看得如此特别呢?它和一般的疼痛没有什么区别,别把它当怪物一样,更不要被他引发的焦虑所支配。要明白,这种感觉不过是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过度敏感所导致的结果。如果你总是逃避,肾上腺素就会受到刺激产生过量分泌,从而使神经更加兴奋并导致胃痉挛更为频繁地发生。但如果你审视并分析这种感觉,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你会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开始游离,不再一味地局限于自己身上了。在你紧张和退缩的时候,这种感觉是多么可怕:但在你把它看清楚之后,它甚至都引不起你长时间的关注。你会发现,它不过是一种奇怪的身体感觉,没有多大的医学价值,也不会造成真正的身体伤害。所以,要乐于接受并暂时与之共处。把这种感觉当作在一段时间内-准确地说是在你恢复的过程中-存在的东西。如果你愿意心平气和地等待,那么它最终是会消失的。不过也不能错误地认为一旦你不害怕了,这种感觉便会立即消失。你的神经系统仍很疲惫,需要时间恢复,就像腿断了需要时间愈合一样。在这一过程中,你不要试图去控制它,而应该去接受它并与之共处。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你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地转移到其它的事情上而忘记了它的存在。这就是恢复的方法。通过真正的接受,你打破了焦虑--肾上腺素分泌--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或者说,你打破了痉挛--肾上腺素分泌--进一步痉挛的循环。真正的接受通过以上的讨论,你就会明白真正的接受是恢复正常的关键。在继续研究其它的症状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弄清楚真正接受的确切含义。我发现有些病人会这样抱怨“我已经接受了胃部痉挛的感觉,可它还是不消失,现在我该怎么办?”想想看,既然他们仍在抱怨,那么又怎么能说是真正的接受呢?还有一些病人的情况就像下面的这位老人对我说的一样:“一吃过早饭我的胃就开始痉挛,我不能傻坐在那里无动于衷。如果这样,不出一个小时我就会筋疲力尽,所以我不得不站起来到处走走,你说我该怎么办?”我对他说:“你还没有真正接受胃部的痉挛,是吧?”“哦,不,我接受了,”他恼火地答道,“我不再害怕了。”可事实是明摆着的,他并没有接受。他害怕痉挛如果持续上一个小时自己会体力不支,所以在痉挛没来之前他已经坐在那里开始紧张了,痉挛开始后他又想逃避,同时还要为随之而来的疲惫担心不已。像这样紧张地等待下去,本身就是因紧张而表现的痉挛当然会发生了。我力图使他明白,他必须准备好了随便胃怎么痉挛,他可以继续读他的报纸而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接受。通过这种方法,也只有这种方法,他才能最终达到一种胃是否痉挛已经无所谓的境界。此后,由于不再受到紧张和焦虑的刺激,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就会逐渐地平静下来,痉挛也会自动地减弱,直到最后完全地平息。双手出汗、颤抖现在,看看你的双手,它们出汗了吗?在颤抖吗?或者有那种“针扎般的”疼痛和麻刺感吗?没关系,任何紧张、害怕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你肯定是害怕的,所以你又怎么能指望自己的手不这样呢?出汗、颤抖、疼痛和麻刺感不过是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由于焦虑和紧张而过度敏感的外在表现,仅此而已,就算情况再糟它们也绝不会妨碍你使用双手。尽管你的手在出汗、在颤抖,但它们仍然是一双好手,仍然可以使用。因此,不妨在目前的情况下暂时接受出汗、颤抖、疼痛和麻刺感等身体反应。这些症状是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的。随着心理上的接受,尽管你的双手还会再继续颤抖、出汗、但你会找到些许的宁静,这份宁静足以平息肾上腺素的分泌,使汗腺的活动放慢下来。这样,起初的焦虑--肾上腺素分泌--出汗的模式就会被接受--肾上腺素分泌减缓--汗腺活动减弱的模式取代,,并最终达到平衡--肾上腺素不过量分泌--汗腺无过度活动的状态。情况就这么简单,尽管最初的接受可能不会像听上去那么容易。甲状腺功能亢进双手发热、颤抖也发生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身上,尽管这种情况看上去与神经疾病非常相似,但它绝不“仅仅是神经”方面的问题。对于这种疾病必须要进行专门的治疗。所以,如果你的手发热、颤抖,不要硬撑着,除非你的医生确定你患的不是甲状腺功能亢进。一旦医生确定你不是,你就得接受,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怀疑医生诊断错了。如果你不接受,那么你可以去看别的医生,但没必要再去找第三名医生。通常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并不困难。心动过速或心脏“颤动”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快速跳动的心脏。这里说的“快速跳动”并不是指间歇发作的短暂心悸,而是指持续性的快速跳动,这种砰砰响、重击似的“震动”每天都会陪伴你。你可能会认为心脏跳得太快了,这也是为什么我选用“过速”这个词的原因,但如果我们找一块有秒针的表来测测脉搏的话,我怀疑每分钟的心跳甚至不到100下。当然心跳也有可能达到每分钟120次,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事实上,你的心脏不见得会比健康人的心脏辛苦多少。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你对心跳太过敏感,所以你能感觉到每次心跳。如果像这样侧耳聆听并焦急地计算心跳的话,你会一直敏感下去的。我希望你明白,这样的心跳不会对心脏造成丝毫伤害。如果愿意的话,你还可以去打打网球或者棒球。实际上,如果你有兴趣和精力参与这些活动的话,你的心脏更有可能会平静下来,而且此时的心跳可能要比坐在那里数脉搏时的心跳要慢得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已经进行了体格检查,并得知你的病仅仅是神经方面的问题而已。几个星期以来,你一直在观察、等待、测量脉搏,但这全部是浪费时间。你伤害不了自己的心脏。如果你预备暂时忍受心脏部位的奇怪感觉,那么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你所感受到的疼痛只是由于胸壁肌肉过度紧张而产生的。心脏病并不会在上述地方引发疼痛,而真正的心脏疼痛也不会在心脏部位呈现出来。所以,就心脏而言,你是健康的,就像其他人一样,只不过你对心跳更为敏感而已。你越是担心,越是过分关注心跳,你就会越敏感。要有勇气放松下来并对其进行分析,要知道这样的心跳和手出汗及胃痉挛一样,也是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过度敏感的结果。由于害怕,你心脏的神经会变得非常敏感,以至于轻微的刺激都会引发它的剧烈反应。突然而来的噪音可能足以使你的心脏“咚咚”作响,而更令人困惑的是,心跳甚至会毫无缘由地突然加速。你要做好准备在神经变得不那么敏感之前暂时忍受这种毫无规律的心跳。在你变得更加乐观并把这样的心跳当作康复计划一部分之后,你的神经自然就不会那么敏感了。过去你曾错误地认为,只要心脏仍在快速跳动,你的病肯定就还没好。你可能需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摆脱敏感的状态,但是,一旦你接受了这样的心跳,情况就会越来越好。现在还没有哪样神奇的东西能让你的心脏瞬间平静下来,不过服用镇静剂有时还是很管用的,所以在要求医生开药方面你不必顾虑太多。头痛头部周围或头顶的疼痛是由持续紧张导致的头皮肌肉收缩引起的。如果你按压头皮或把热水袋敷在最痛的部位,你就会感到浑身轻松。这就证明了头痛的原因就在你身上,看得见摸得着。这种感觉并不是肿瘤的症状。由于是肌肉的紧张收缩导致了疼痛,所以在你担忧的时候疼痛自然就会加重,而当你放松不再紧张时,情况自然就会改善。止痛药有助于缓解疼痛,但作用不大。只有通过接受,你才能放松下来,紧张才能得以缓解,疼痛才能逐渐减弱。不过,头部的这种像被“钢圈”勒住似的疼痛是一种最为顽固的症状,所以如果它久治不愈,你也不要绝望。最终它是会消失的,这一点我可以证明。只要你接受,就算是最硬最紧的“紧箍咒”也会慢慢松弛下来,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再说“真正的接受”首先你确定自己到底是真正地接受了呢,还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接受了。要分清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如果你对胃痉挛、手出汗、心跳快速沉重、头疼等症状并不十分在意,那你就是真正地接受了。就算一开始你不能平静地接受,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在这个阶段,要平静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所要求的只是你继续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放在这些症状上。分泌肾上腺素神经的有限威力在仔细审视了所有这些“可怕的感觉”后,我希望你先坐着别动,将注意力逐一地集中在每一种症状上并力图让它变得更糟。你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很明显,分泌肾上腺素的神经,其威力是有限的。通过集中注意力,你或许可以稍微加重它的效果,但也仅仅是“稍微”加重而已。尽管如此,你还是在无意识地一味逃避,由于担心病情加重而不愿直面这些症状。这就好比你在路上遇见了某个人,但由于害怕你只敢偷偷地瞥他一眼。我可以再一次向你保证,面对症状甚至试图使之加剧都不会使你的情况变得更糟。事实上,当你有意识地想使症状加剧时,你会发现情况反而有所改善。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方式将注意力集
不看就不发。
谢谢楼主,请继续更新
昨天晚上我下载看了这本书,很舒服的睡了
我是四川的,有没有患者,我愿意帮助大家。
中在症状上,意味着你是以一种饶有兴趣而非焦虑的心情来看待它们的,这会让你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即使程度很轻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记住,只有进一步的焦虑及其引发的紧张情绪才会使症状加剧,而放松、面对和接受绝不会产生这一后果。曾经有一位学生,他的症状与我所描述的非常相似。由于心跳沉重、手心冒汗、胃部痉挛,他在学习上几乎没有任何进步。一天,就在他觉得病情再不缓解他就要发疯的时候,他的朋友--一位退役的士兵前来看望他。他向这位朋友述说了自己的痛苦并告诉他:“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我用尽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与之抗争,到现在已经想不出还能做什么了。这种地狱似的困境真的有办法摆脱吗?”这个朋友告诉他,很多在前线的士兵都曾有过类似的神经问题,后来他们意识到这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他建议这位年轻人不要被自己的神经所愚弄,飘然地度过所有自怜和焦虑的自我暗示,与此同时继续自己的学业。听了朋友的解释这位学生豁然开朗。不到两个星期,原本连路都不愿走,害怕这样会伤害到心脏的他就开始爬山了。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后来在过度疲劳的时候他还不时有类似的感觉,但他知道如果他放松、接受并飘然地度过,这些感觉就都会过去。他已经学会与自己过敏的神经共处。飘然飘然和接受一样重要,它也可以产生同样的神奇效果。我想说:让“飘然”而不是“抗争”成为你的座右铭吧,因为他确实值得你这么做。首先,让我来举个例子以便更明了地说明飘然的含义。有一位病人,她非常怕见人,以至于几个月来都没进过商店。如果家人让她去买个小东西,她会说:“我进不了商店。我试过了,但就是做不到。我越努力地想进去,情况就糟。如果我强迫自己,我就会感到自己像瘫痪了似的迈不开步子。所以求求你还是别让我去商店了。”我告诉她,如果她这样强迫自己,那她就别希望办成这件事情。她所做的正是我之前警告过她不要去做的抗争。我解释说,她必须想象自己是飘进商店的,而不是挣扎着进去的。为了更容易地找到感觉,她可以想象自己是乘着一片云从门里飘进去的。我还解释说她可以用这种方式进一步帮助自己,她可以想象着让那些妨碍她恢复的想法一个个地从头脑中飘散出去,要知道它们仅仅是想法而已,没必要大惊小怪。她照我说的做了,回来后她惊喜不已地对我说:“不要让我停下来,我仍然在飘。要不要我做其它的事情?”这很不可思议,不是吗?一个简单的词语怎么就能使禁锢了几个月的想法得以释放呢?理由很简单:在你抗争的时候,你会变得紧张,而紧张会限制你的行动。但如果你想着自己在飘,你就会放松下来,而这会有助你的行动。在这件事情之前,这位女士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以至于我发现有一次她用哆哆嗦嗦的双手在提包里找钥匙的时候几乎都快哭出来了。但是,在学会了飘然的方法后,她的表现就不一样了。有一次,她在找同样的东西的时候对我说:“很抱歉占用了你的时间,钥匙不会放在太远的地方。我的手刚刚飘过两张账单、一支唇膏和一个钱包,再飘一会儿就能找到了。”现在,她的手基本上已经不抖了,她正学着用飘的方法应付紧张。我曾见过有些病人由于持续的焦虑而变得非常紧张,以至于他们深信自己既不能走路也不能抬起胳膊吃饭。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位病人,他在见我之前已经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星期。在和他进行了几次交谈之后,我发现他可以理解瘫痪的症结在于想法而不是肌肉。之后他学会了飘然地将那些妨碍他恢复的想法抛于脑后,从而将肌肉从瘫痪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没过几天,他就可以自己把食物缓慢地送到嘴里了,他甚至还宣布可以走路了。这件事在病房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几位医生、实习生和护士也来到了他的床边观察。可就在病人还没站稳的时候,一位护士就匆忙地喊道:“小心,你会摔倒的!”这位病人在事后描述说,护士的暗示差点儿就让他跌倒在地。但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对他说:“飘着走,你能做到的。要飘然地将焦虑置于身后。”“于是,我‘飘飘然地’在病房内走了一圈,这使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大吃一惊。”上述两位病人曾有的这些可怕想法对于一个疲惫的大脑来说可能是很顽固的,甚至是强迫性的,而想象着利用某种通道,让这些想法飘走(这是“飘然”的另一用途),会对一些病人有所帮助。比如有位女士就曾想象让这些想法从脑后溜走,另一个人想象让它们沿着右耳上方的通道飘走,通道出口就是杂货店老板放铅笔的那个部位,还有一个人则把它们当作小球,让它们从脑子里蹦出来。这在健康、恢复力良好的人听起来可能很幼稚,因为他们能够引导和剔除自己的某种想法,但是对于疲惫、焦虑的病人来是说,情况却并非如此。只要对病情有帮助,任何方法都不算幼稚,何况这种方法还真的很有效。有意识的无所作为有意识的无所作为是一个经常用到的词语,同时也是“飘然”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它意味着放弃抗争,放弃试图控制焦虑的努力以及通过不断的自我分析来“做些什么”的想法,因为这么做只会让你更加紧张;同时它还意味着不要强迫自己像迎接挑战似的去面对每一个障碍,因为这也不是焦虑症的出路所在。有意识的无所作为意味着规避,意味着迂回,意味着飘然,意味着等待。每一位紧张地进行抗争的病人都会对“有意识的无所作为”和“顺其自然”怀有一种不自觉的抗拒感。他模糊地认为如果这么做的话,自己仅存的一丝意志力就会丧失殆尽,而他通过艰苦的抗争得来的那点儿成果也会化为乌有。正如一位年轻人所说的那样:“我感觉到自己必须保持警惕,如果听之任之,我的某根神经肯定会突然失灵。所以保持对身体的控制,不让自己垮掉是绝对有必要的。”在不得不与陌生人谈话的时候,这位年轻人会用指甲掐自己的手掌以图控制颤抖的身体并掩饰其紧张的神经状态。他会焦急地看表,暗自揣摩这种假面舞会还能坚持多久而不至于“穿帮”。放松的心态对于这类紧张、自我控制、用指甲掐自己的患者,我尤其要说:“联系有意识地无所作为和顺其自然吧”。如果你的身体在颤抖,那么让它颤抖好了!不要觉得你应该去阻止它,也不要试图装出一副正常人的模样,甚至不要使劲地去放松。你只需要在头脑里想着放松,别强迫身体那么紧张就可以了。放松你的心态,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不要紧张,无法放松下来而过于担心。其实正是由于你做好了接受自己紧张状态的准备,你的头脑就会放松下来;而头脑的放松又会使你的身体得以渐渐放松下来。所以,你没必要去费力地去争取放松,你应该等待。当病人说:“我一整天都在努力地试图放松自己”的时候,他肯定不是在放松,而是在使劲。要让你的身体在不受你控制和指挥的情况下去寻找自己的平衡。相信我,如果你这么做了,你就不会被症状压垮,你也不会真正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想反,你会从绝望深处浮出水面。在卸下了要自控、要抗争的包袱并认识到自己根本是在故弄玄虚之后,那种轻松会带给你一种久违了的平静;而在你紧张地要控制自己、进而分泌出越来越多的肾上腺素的时候,那些受到进一步刺激的器官就会产生出各种你一直在试图逃避的症状。所以你要:飘然地度过紧张和焦虑。飘然地将不好的暗示抛于身后。飘然,而不是抗争。接受并耐心等待。第七章节 间歇性发作症状的自我治疗现在让我们来看以下间歇性发作的症状,这包括:恐慌、心悸、心跳缓慢、心律不齐、颤抖、深呼吸困难、喉咙梗塞、眩晕、恶心、呕吐。另外,抑郁和失眠也是两种间歇性发作的症状,但它们同时也是第二种类型,即由问题、悲伤、内疚或羞耻引发的焦虑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这两种症状将留待以后讨论。恐慌的发作正如前文提到过的那样,焦虑能造成持续的紧张,也能引发间歇性的恐慌。这种恐慌从我们胸骨以下的位置开始向四周扩散、并会像炽热的火焰一般遍布全身,它向上穿透胸腔,经过脊椎,一直烧得你面颊通红,向下则会沿着双臂和腹股沟一直窜到你的指(趾)头尖上。如果你正在遭受这样的痛苦,你可能会发现,尽管在焦虑症的开始阶段你对这样的症状还有一些控制力,但现在你似乎失去了这样的控制力,并且时常生活在对症状发作的焦虑之中。你的神经系统已经变得非常敏感,以至于最轻微的刺激都能迅速地引起恐慌。在这种敏感的状态下,你感到既紧张又焦虑,而这种焦虑只会使恐慌的发作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现在,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呢?对于恐慌这种强烈的焦虑,前面提到的治疗持续性焦虑的方法也同样适用,即你要去面对、去分析、并试着去了解症状,要学会暂时与它们共处,让时间治愈疾病。过去,每当你感到恐慌来袭的时候,你要么就是试图控制它,阻止它的到来,要么就是避免并试图尽快把它忘掉。这么做使你处于一种经常性的焦虑当中,并使得你在以后每次发作时都不得不斗争一番。现在,我希望你像对待痉挛和手出汗的症状一样,在下次恐慌发作时,迎上去去审视它、去体会它,并向自己描述这种感觉。你会发现焦虑在第一次来袭时最为凶猛,但如果你放松了,不后退,并将它看个明白,焦虑就会缓和下来并最终消失。一旦你学会了放松并自始自终保持对焦虑的清醒认识,而不是火上浇油地感到恐慌、紧张或试图控制焦虑,那么你对焦虑自身的焦虑就会渐渐消失。你可能会惊奇地意识到那些曾在胃里翻腾或沿脊髓而上的烧灼感,以及手上的刺痛和太阳穴的抽动不再让你感到如此焦虑。而实际上,你害怕的不过是一种身体感觉而已。通过这种方式分析焦虑,把它看作是符合一种特定模式、并会随着接受和放松而消失的身体感觉,你就揭开了遮掩焦虑的神秘面纱,进而发现自己焦虑症的真相:这一切不过都是心理因素在作怪。战胜焦虑的其它方法除了分析和揭示真相外,还存在着其它一些战胜焦虑的方法,有些医生就曾见过病人创造出了适用于自己的方法。一些病人会去探究焦虑的根源,并试图克服或控制这种根源,他们认为只要根源消除了,焦虑也会随之消失。比如有位女士因为害怕在心悸发作时死去而感到恐慌,后来成功地克服了对死亡的焦虑,进而也就不再害怕心悸了。不过我并不建议你采用这种方法去治疗此类焦虑症,因为这样做的结果经常是旧的困难被克服了,新的困难又会接踵而至。在这一阶段,我更倾向于患者去克服焦虑本身。举例来说,有位G女士害怕上街购物。她在分析原因时发现了很多导致她害怕并妨碍她上街的障碍,其中包括:经过一个电话亭(她曾在这个电话亭前晕倒过)、穿过邻居冷冷的目光、在肉铺里等着买肉等等,不胜枚举。如果就每个障碍形成的缘由进行探索,那将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从内心讲,患者也不愿意这么做,所以最好是能找到一种通用的应对方法。而研究焦虑本身、揭示其真相则是这样的一种方法。只要对焦虑引发的身体反应不再感到害怕了,G女士就可以飘然地经过电话亭,穿过邻居冷冷的目光,甚至可以走进肉铺排队买肉。这种方法对轻微的焦虑非常有效,但严重的焦虑则必须通过解决其根源的方法来加以克服,否则揭示焦虑真相的努力就只能是对问题的回避。我所说的严重焦虑是指那些足以引发焦虑症并会妨碍患者恢复的焦虑。关于这类患者的情况我将留到下章讨论,本章只关注那些有轻微焦虑的患者,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仅仅是如何摆脱由焦虑引发的不良感觉。选择使用镇静剂在指导你通过分析、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来应对恐慌的同时,我并不希望你觉得我低估了恐慌的严重性。我明白那种恐慌会有多么强烈,它们不请自来,同时还很难控制,就算你每天服用镇静剂并下定了决心去接受,但疲惫的身体却使得你无力接受。一位女士就曾这样对我说:“医生,我好像坚持不下来。”如果你是这种情况,那么你需要连续睡上几天,彻底地休息一下。为了达到睡眠效果,你需要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镇静剂,这种做法我
们称之为“持续使用镇静剂”。这在某些病人听来会很可怕,认为这样做无异于是让自己像催眠人一样一连几天处于昏睡状态,因此他们会下意识地回避这一方法。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首先,给你开镇静剂,保证你能在晚上睡个好觉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你的医生;其次,第二天清晨你会像往常一样醒来、沐浴、吃早饭,然后再服用镇静剂继续睡觉。午饭后,你可以不服用镇静剂入睡,但如果睡不着,你也可以再服用一次。有必要的话,这种疗法要持续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记住,如果你需要镇静剂,哪怕是很小的剂量,你都必须去找医生并由他控制剂量。不要在商店或药房的柜台上买这些药,因为有些专卖药品具有危险的副作用,而药剂师可能并不知情。不必害怕在医生的监督下服用镇静剂会染上药瘾,一旦情况好转,你也就不再需要镇静剂了。焦虑症患者尤其愿意尽早地停用镇静剂,在这一问题上他们甚至有些操之过急。我就多次听到病人得意地说:“医生,昨晚我只服用了一片镇静剂!”在无法入睡的情况下服用镇静剂显得尤其有必要,这是因为睡眠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手段,不过这种治疗手段也只有在内心平和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能。如果你已经接受了那些奇怪的感受并不再逃避,那么你就会找到某些平静,而睡眠也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恩赐;但如果你总是担心、逃避,那么睡眠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不过即使是在后一种情况下,睡眠也还是有助于恢复的,所以我们在建议特别焦虑和疲惫的患者持续使用镇静剂时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心悸心悸这种突发的,不同寻常的快速心跳,可能或者说都会发生在你即将入睡的时候,它甚至可以把你从梦中惊醒。这种时候,你不能惊慌,因为你越惊慌,神经释放的肾上腺素就越多,心脏跳得也就越快。你可能会说:“哦,我希望医生现在能测测我的脉搏,它跳得真的很快!”不过,我怀疑如果你测的话,心跳是否真的会超过每分钟120下,但就算达到120下也没关系,一个健康的心脏能够以每分钟200多下的速率持续跳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而不会有任何损害。另外你可能还会觉得心脏已经跳到嗓子眼儿了,并且相信它随时都会爆炸。但我向你保证,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这种胀得快要爆炸似的感觉不过是颈部主动脉异于寻常的有力搏动而已,你的心脏根本就没在咽喉附近。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心脏肌肉是多么厚实,进而明白它多么强有力的话,你就一点儿都不害怕它会因为心悸而爆炸或受到损害了。所以,你尽可以放下心来,努力地去放松(参照第15章的“如何放松”):深呼吸,再慢慢呼出,任你的心脏去跳,直到它自己慢下来为止。记住它是颗健康的心脏,只不过暂时受到了过度的刺激而已,但这种刺激并不会造成伤害,并且它很快就会停止。就算发作的时间很长,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在你了解了心悸后,它们还有那么可怕吗?如果有必要,你可以找别人聊聊天或起来喝杯牛奶,以此来缓和一下紧张的情绪。四处走走并不会损害你的心脏,即便此时你还在心悸。如果你愿意躺在床上,那么随意躺就好了,但是要尽量放松,随心脏去跳而不要逃避。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某个夜晚就会发生令你惊讶的事情:你会在心悸发生的时候睡着觉。随着接受和神经的平静,心悸发作的次数会越来越少,直到它不再发作。许多年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由于紧张我也会偶发心悸,但随着接受和神经的平静,后来我再也没有心悸过。想想看,如果那时我害怕了,被心悸搞得心神不宁,那将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啊!现在,30年过去了,我的心脏仍然很好。心跳缓慢除心跳过快外,你的心脏偶尔也会出现跳得过慢的情况,你会觉得心跳将止,几欲昏厥,身体像要瘫痪似的无法行动。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过度”,它是由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过度刺激而引发的。你可能还记得我们在前面说过副交感神经对分泌肾上腺素起制约作用,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正是由于其制约作用发挥得过头了,致使心跳减慢到了让人不舒服的程度。比起心悸来,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过度的情况相对要少见一些,但如果你不清楚它的缘由,你同样会被扰得烦躁不安。记住,这种情况也是由于神经受到过度刺激而引发的,你的心脏并没有疾病,这样的发作也不会对它造成伤害。当你的担心和持续的紧张慢慢缓和之后,心跳过缓偶尔也还会发生,不过,你不要惊慌,只要你理解并接受它们,这样的发作也就没那么可怕了。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过度,这种情况最好尽快控制,虽然它不会造成实际的伤害,但毕竟会耗费精力。我主张你们去面对和接受,但并不意味着我赞成你们咬牙忍受。其实,医生也可以用药来控制这种情况,所以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的话,不妨去咨询一下医生。心律不齐心脏由于疲劳或受到过多酒精、尼古丁和咖啡因(咖啡、茶)的刺激,有时会发生心律不齐的现象。患者把这种感觉描述某一下心跳的“停顿”,但事实上心跳并没有停顿,只是跳动的间隔不均匀罢了。心律不齐时,病人会觉得心脏好像翻过来似的,喉咙处还有痒痒的感觉。他会咳嗽,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心律不齐一点儿都不危险,心脏也不会因为这个而停止跳动。它只是很烦人,仅此而已。适量的运动就可以消除这种情况,所以你不必因为害怕而又躺到床上。多数人过了四十岁就会时不时地出现这种情况,许多年轻人也会,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颤抖有些人会时不时地变得虚弱,这既不像心悸,也不像心跳过缓,他们称之为“颤抖的发作”,并描述说自己的腿会突然间变得软弱无力、颤抖不止、浑身冒汗等等。虽然他们实际上不会晕倒,但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快要晕倒似的。这种发作休息一会儿就会渐渐过去,在医学上我们称之为低血糖发作。它是由于血液中含糖量过低而引起的,就像发动机缺油会“砰砰”作响一样。低血糖发作尤其会发生在紧张的人身上,因为他们消耗能量的速度要快于其补充的速度。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饭前,但没有什么危害,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就能解决问题,因为肝脏会利用这段时间向血液中释放糖分以保持其平衡。此外,吃些甜的东西有助于迅速恢复,所以
谢谢楼主!辛苦了!发全后给你加为精品
赞美主赞美神
水里怎么有个动物
想问楼主,这本书有买的吗
书名能告诉吗,拜托,太好了
告诉我书名好吗,非常渴望,谢谢
这书哪里买
七天告别精神焦虑症
谢谢楼主,很有用!
楼主辛苦了,请问下我本身有点血糖偏高但也感觉有时像书中所描述的低血糖发作,正常吗?
辛苦了,打辣么多字
这书名叫精神焦虑的自我救赎。
马克 回家看
楼楼,可不可以把电子版全文发给我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虑能彻底治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